平邑历史文化要览_第1页
平邑历史文化要览_第2页
平邑历史文化要览_第3页
平邑历史文化要览_第4页
平邑历史文化要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伏羲是历史学上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大致相当于考古学北辛及其以前的文化时期,是世居山东地区的古老夷族族群。少昊族系(聚于曲阜)、颛顼族系(起于鲁中山地南部今泗张、柏林一带),帝舜族系(起于平邑泗水一带)、夏禹族系(聚于鲁西南、豫北)等皆为其后裔。伏羲氏起于鲁东南地区沂沐河上游,再徙汶泗流域,又徙至鲁豫皖交界,融合于中原地区。伏羲是在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文明进步历史长河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具有开天辟地、发聋振耳贵的启蒙功勋。唐代的司马贞给《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说:“太嗥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日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日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日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周易研究》(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2016年第5期题为《伏羲与山东蒙山地区的雷泽湖及成纪》的论文从伏羲由生东方、雷泽位于兖州、成纪为两个东方古国三个视角论证了“伏羲就生生在蒙山地区,山东蒙山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舜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虞国,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孟子・离篓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汉代赵岐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有专家考证,平邑县西部及泗水、曲阜一带,即泗河的源头地区,这里既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分布着史书记载的与舜有关的众多遗迹,当为舜的生生、起居地。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颛臾国伏羲后裔所建,夏商东夷方国,职责是祭祀祖先伏羲。《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嗥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今济宁境内)宿、须句(今东平境内)、颛臾(今平邑境内)都是风姓国家,负责对其祖先太嗥(伏羲)和济水神的祭祀,按照服国制度侍俸中原的夏王朝。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沿袭前代惯例,将臣服的颛臾国封为诸侯国,附庸于鲁国。《论语・季氏》载:“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颛臾国从夏商经周,疆域主要位于今平邑县北部,鼎盛时还包括今平邑县中部、费县北部和蒙阴县西南大部分地区。其东边最远可达今费县、沂南、兰山三县区交界处,西部到今平邑、泗水、新泰三县市交界处,东西长约七八十公里。南边到今平邑县的张里、流峪,北边到今蒙阴县联城镇北部,南北宽约四五十公里。颛臾城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和地理现状,颛臾城位于今平邑县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经勘测,城池呈长方型,东西约800米,南北约400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郡国志》日:琅邪(langy—)(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置),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治水注之,水由泰山(郡)南武阳县之冠石山(今平邑县西北太平顶)。《地理志》日:冠石山,治水所由。应劭《地理风俗记》日:武水生焉。盖水异名也。东流经蒙山下,有祠。治水又东南经颛臾城北。”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沂州府上•费县》载:“南武阳县故城在西北九十里,颛臾城西南十里。”南武阳县为西汉置县,故治在今平邑县仲村镇昌乐村。该地据今平邑县颛臾村十余里,这与《续山东考古录》记载的两地距离与现状相符。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郡县图考》中的两幅地图:《沂州府图》《水经注今山东水道图》,标注的浚河均从颛臾北流过,与现状是一致的。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地图由版社2014年8月由版的《山东省历史地图集》也将“颛臾城”标注在今颛臾村。今颛臾城遗址早已被村庄覆压,但东门、西门、北门的根基犹存,古城北墙还有残留的墙体,由黄土夯筑而成,宽约四五米。在颛臾村及其周边发现大量新石器中晚期、龙山、商周、秦汉等文化遗存。伏羲祠颛臾国是伏羲的后裔国之一,是宗子国。颛臾国祭祀的是祖先伏羲,其祭祀符合《礼记》“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的礼制规定。同时也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远古祭祀文化规则。。祭祀先人是各个部落共同遵循的法则和理念。征服者不灭败者之宗、不断其祀、灭国不灭种,尊重其祭祀权、继承权、繁衍权这是上古文化的特点,也是颛臾国能历夏商至春秋的原因。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载:“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伏羲祠是西汉时期专供祭祀的场所,关于伏羲祠的位置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泰山郡……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说明此地西汉时即有祠。东汉应劭与北魏郦道元的记载前文已述,也记此处有祠。但均未言祠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颛臾王祭祀其祖先伏羲的主祭场所,离颛臾城不会太远,也就是说应在今临沂市平邑县颛臾村附近。班固、应劭、郦道元所说的“祠”当是伏羲祠无疑,联系上文所引《水经注》文字,伏羲祠当在今临沂市平邑县颛臾村西北方向。按后天八卦,西北为乾位为父,祠正处乾方,符合易理。大禹治水《史记》载:“夏禹,名日文命。禹之父日鲸,鲸之父日帝颛顼,颛顼之父日昌意,昌意之父日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的祖父颛顼帝、高祖黄帝,以及禅让帝位与禹的舜帝均为东夷族部落联盟首领,其初期居住、活动地主要在曲阜至蒙山之阳、汶泗流域。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史学界一致认为“洪水发生及大禹所施工的区域,主要的是兖州。”平邑区域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兖州。大禹治水《史记・五帝本记》《尚书・禹贡》《山海经》《淮南子》《论语》等文献中均有记载。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题,进一步证明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发源于临沂市平邑县的浚河为大禹初期治水的一条重要河流。《尚书?禹贡》载:“淮沂其乂,蒙羽具艺。”淮河、沂河被大禹治理好,老百姓在蒙山、羽山这些地方种植作物。平邑境内的治水(今为浚河),为沂河的支流,当为大禹所治水之一。水名“治水”、“浚河”,为“治理之水”“疏浚之水”,与大禹治水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南武城故城南武城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位于平邑县郑城镇武城村一带,平面呈不规则圆形,西、南两侧以曾子山、苍山为屏障,东、北两面依地势筑成半圆形城墙约2800米。现城墙断续可见,最高处5米,顶宽8米,底宽20米。该城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城池,《论语》《国语•鲁语》《孔子家语》《左传》《战国策》《竹书纪年》《史记》《后汉书》《晋书》《括地志》等典籍都对南武城发生的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有所记载。南武城山川形胜、人才辈由,是宗圣曾参,先贤曾皙、澹台灭明,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书法家羊欣等人的故里。南武城东、北两面分布着许多古墓葬,由土过大量的文物。东约二百米处为先贤曾皙墓和宗圣曾子墓,再东约八百米处是先贤澹台灭明墓。故城南侧苍山峭壁上有北朝摩崖石刻。西边曾子山峭壁上有宋、金摩崖石窟造像。曾子山北部有东汉末期著名经学家郑玄客居南城时的“石室”。在南武城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春秋时期的“秋胡戏妻”,曾子“啮指心痛”、“伏案苦读”、“思母吐鱼”、“杀猪示信”、“耘瓜受杖”,言偃“武城弦歌”、“莞尔一笑”“割鸡焉用牛刀”,澹台子“以貌取人’”、“斩蛟投璧”;西晋“羊祜识环”,明末王肖武“垂柳称王”、“负母上山”、“神驴驮水”、“驯养护山神蜂”、“倒穿草鞋”等传说流传至今。皇圣卿阙、功曹阙皇圣卿阙、功曹阙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瑰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三座,其中皇圣卿阙两座,建于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功曹阙一座,建于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两阙均为灰青石砌筑,形制相似,由基座、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通高246厘米。基座大部分埋入地下,据露由部分所示,上缘作斜削状。阙身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周边凸线隐起,内框由横凸线分界,功曹阙四格,皇圣卿阙五格,四面雕刻人物、车骑、禽兽并附有铭记。阙身之上为斗拱石,高41厘米,雕为上下两层。下层四周刻排列有序的圆饼图案,上层挑由少许,四角各镌斗拱一朵。阙顶高19厘米,上部仿地面建筑雕刻成四注式屋顶,下部稍稍内收,底面四周刻仿木结构的檐椽一排。两阙壮硕稳健,造型古朴。阙身之上镌刻的屋脊瓦陇檐椽斗拱,体现了古代匠师和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高深造诣,阙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制屋顶,斗拱为北方汉阙独有。两阙是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建筑史、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鹿孝禹碑鹿孝禹碑中国已知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碑”,被称为“汉碑之祖”,在中国碑刻史和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碑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碑呈圆首长方形,通高182厘米、宽40—46厘米、厚24—26厘米、根部界格外高36厘米。碑身湖蚀较甚,刻迹漫演,不甚清晰。碑阳阴线刻竖向三栏界格,顶端阴刻房檐形装饰,整体类似房屋形状。左右界格上方各刻一鹤,长喙、长项、细长腿、短垂尾。图案为简笔画,寥寥数笔,简约流畅而极富神韵。鸟下方各刻隶书铭文一行,右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为“平邑成里鹿(pao)孝禹",两行共15字。其中碑阳左下方界格外有“同治庚午扬州宫本昂、宫昱,任城刘恩瀛访得此碑于平邑。江曙、高文保来观”题记。季平子与平邑季平子(?-前505),即季孙意如。春秋时鲁国正卿,姬姓,季氏,谥平,史称“季平子"。其封地即为现在的平邑。季平子自其曾祖父季文子起皆为鲁国重臣,世代专权。季平子继承其祖季武子遗风,辅佐鲁昭公、鲁定公,摄行君位近十年,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人物。他任鲁国正卿31年,公元前505年,定公五年,到鲁国东部地区巡视,返回途中病死于房邑,即今费县方城。相传平邑因为季平子的采邑而得名。《汉书王子候表》载:汉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封鲁孝王之子刘敞为平邑候,置平邑候国,属东海郡。公元1年,汉平帝又封东平思王之孙刘闵为平邑候。1870年由土的汉成帝河平三年鹿孝禹碑文中载明:“河平三年六月丁亥平邑成里鹿孝禹。”-10-郑玄(127-200),宇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建安元年(190年),郑玄曾“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注《孝经》。今郑城镇南城山西南麓有康成石室遗迹,迤北10公里有郑城、康成庄,皆因康成曾居此而得名。郑玄被誉为“经神”。山东省由版有《郑玄志》。-ii-曾点(前542年一前475年)字子晰,亦称曾晰。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曾点系曾参之父,孔子弟子,被列为孔子门徒72贤人之一,他性格豪放不羁,有“鲁之狂士”之称。曾点对子女教育十分严苛。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由于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豉琴而歌”,以此表示他并没有因被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据《论语・先进篇》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坐侍于孔子旁谈论各自的志趣,当孔子问曾点时,正在弹瑟且近尾声的曾点铿的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对曾点的想法大加赞赏。鲁国大夫季武子死后,曾点前去吊丧,“倚门而歌”,以悼死者。曾点死后,以孝著称的曾参为其举行了简单的丧礼,被历代奉为厚养薄丧的典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其为“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嘉庆十三年(1808年),山东督粮道、著名金石学家孙星衍、费县知县郭志清立石碑一^通。-12-曾参(公元前505年一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今平邑县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由“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影响至今不衰。山东省由版有《曾子志》。-13-澹台灭明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复姓澹台,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论语・雍也篇》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孔子日:“汝得人焉尔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尚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品行端正,不走邪路。不是因为公事,他从来不到邑署里来。说明澹台灭明是一个正直、诚信,做事讲原则,不投机钻营的人。经子游引荐,澹台灭明就学于孔子。因他相貌丑陋,孔子原以为才薄,不会有什么成就。但澹台苦心学习,加强修养。终于学有所成。后到南下吴国讲学,门徒300多人,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闻之,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疣内从祀孔子。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澹台灭明为“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为“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14-原宪(前515-?)字子思,孔子弟子,今平邑县仲村镇原宪屯人。原宪生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由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原宪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之东疣内。其故里因靠近南武阳城,南武阳城亦名原宪城。城北武山擂豉台,传为原宪墓。其故里平邑县仲村镇原宪屯现建有原宪公园。-15-仲由(前542—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亦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之野人(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位列十哲。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由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他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仲由为救其主卫生公姬辄,被蒯耳贵杀死,砍成肉泥,享年63岁,葬于演渊(今河南濮阳)。-16-泰山羊氏泰山羊氏是汉魏南北朝时期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世家大族。这个大族枝繁叶茂,有许多分支,其中名人最多、影响最大的家族就是南城(即平邑县南武城)羊氏家族。这个家族产生了羊徽瑜、羊献容两位皇后,也产生了如羊续、羊祜、羊诱、羊曼等一大批忠臣名将,数百年间一直诗书簪缨、钟鸣鼎食。羊氏初起于东汉,兴盛于两晋及南北朝前期,七世皆为二千石高官,是当时山东著名世家大族,长期居于泰山郡南城县(治所为今南武城),史称“泰山羊氏”。羊氏南迁后,子孙遍及江浙、两湖、江西、云南、四川、台湾等地。-17-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武城(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归晋统一大业的功臣。羊祜由身武城名门世家。其祖父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父亲羊道曾任上党太守,生母是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次女。羊祜历任曹魏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郎中等职,西晋建立后,升任左仆射、卫将军。269年(泰始五年)司马炎(晋武帝)称帝后,羊祜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出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羊祜在此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羊祜为人不植私党,不求私利,他经常向晋武帝推荐贤才担任要职,但都将推荐文稿烧掉,不让别人知道,他立身清俭,生活朴素,所得奉禄都周济于族人,赐赏给士兵,因而家无余财。晋武帝因羊祜功绩卓著,又封羊祜为南城侯,并划由泰山郡之南武阳、牟、南城(南武城)、梁父等五县为南城郡,作为羊祜封地。羊祜坚辞不就,南城郡也未建成O羊祜临终嘱家人二事:一不得将他的官印入柩;二不得修造陵墓,只求和他父母葬在一起。羊祜生前常到岷山游览,死后百姓在岷山为他建起“堕泪碑”。羊祜在政治上以清德令誉闻名于世,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令人瞩目。时人称他“文为辞宗,行为师表”。羊祜原有《老子传》二卷,文集二卷传世,惜已散佚。他的《让开府表》与诸葛亮的《由师表》同为不朽之作,后被梁朝文学家萧统编入《文选》之中。-18-羊诱(公元236年-公元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西晋名将。由身名门望族"泰山羊氏",其父羊耽在曹魏官至太常。兄羊瑾,尚书右仆射。为晋武帝景献皇后羊徽瑜叔兄弟。羊诱少举郡计,参与镇西钟会军事,从其平蜀。后赐爵关内侯。羊诱学识广博,智勇过人,与晋武帝关系甚密。及武帝为抚军,命羊诱参与军事。武帝即位后,,羊诱经屡次升迁任中护军,加散骑常侍,典禁兵,参预机密,在职十三年,受到武帝宠待。逝后追赠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19-羊玄之羊玄之(?-303年),宇宏献,泰山南城(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西晋王朝外戚官员。尚书右仆射羊瑾之子,晋惠帝皇后羊献容之父,初为尚书郎,迁为光禄大夫、特进、散骑常侍,官至尚书右仆射,加侍中,进为兴晋县公。太安二年忧死,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20-羊曼(273—328)字祖延,泰山郡南城县(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羊祜兄之孙。其父羊暨,为西晋阳平太守。羊曼少年知名,为西晋兖州八伯之一。氏族南迁后历任镇东参军、丞相主薄、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晋陵太守等。好饮酒交友,与时人温蟒、庾亮、阮放、桓彝并称西晋中兴之士。咸和三年(328年),苏峻叛乱,加任前将军,率领文武官员守云龙门,率众不走,被苏峻杀害,时年五十五岁。苏峻被平定后,追赠太常。-21-羊欣(359—432)字敬元,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泰山郡南城(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人。其父羊不疑为乌程令,欣时年12岁,随父在任所。王献之为吴兴太守,时至乌程,见欣习书,甚爱之。莫夏,献之至,见欣着新绢裙午睡,乃提笔书裙数幅而去。由于献之亲授以笔法,不时指教,羊欣的书法更为精进,以至成名。羊欣生性清默,无竟于人,不附权贵,淡泊仕进。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东晋桓玄辅政时,欣历任平西参军、楚台殿中郎等职,后称病自免,屏居里巷10余年不由。南朝宋任其为新安太守,前后凡13年,其间游山玩水,自得其乐。复称病辞归,南朝宋授以中散大夫官衔。羊欣善真书,梁朝沈约称道为“献之之后,可以独步”故谚有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隐然可与王献之同列。刘宋之世,羊欣的真书,孔琳之的草书,萧思话的行书,范晔的篆书,号为“四妙”。羊欣素好黄老之学,兼善医术,撰有药方10卷。王僧虔《论书》云:“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谢综称他“力不媚好”。《三月六日帖》又称《暮春帖》,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