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获奖科研报告摘

要:2019年4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能力提升工程2.0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之策,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的战术之需。本研究通过对当前乡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背景、培训现状、提升策略和推进方式进行分析,以为当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教师培训;信息化

一、政策背景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以教师〔2013〕13号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1.0)。能力提升工程1.0工程等目标主要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促进中小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通过能力提升工程1.0工程的实施,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能力提升工程2.0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之策,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的战术之需。

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务是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将基于教师培训主动意识淡薄,培训对象混同化,课程资源无法关照个体需求,校本研修与培训缺乏关联,发展测评未能有效落实等1.0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二、培训现状

在信息化趋势下,各省市教师培训都加大了对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重视。尽管如此,当前我国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师参与积极性低、培训效率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而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学校和地区:

1.教师工学压力难以平衡

当前各地区参与的国培计划采取的多是混合式研修模式,教师可以在学校上课的同时参与在线的培训。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培训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研修效率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年龄、工作职能,家庭压力等的差异,导致部分教师既要兼顾学校课程,又要参与研修学习,同时也可能要承担来自家庭的压力,难免分身乏术,产生厌烦心理。因此相关研修组织人员应在培训过程中设计有效的研修活动,促进学员间的互动,增加和学员间的情感联系,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转变教师培训态度,使其由被迫参与转向主动学习十分必要。同时,校方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得教师可以平衡工作与自身专业发展间的冲突,更好地参与研修。

2.教师信息观念难以转变

教师作为参与信息化培训的主体,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的主要对象,其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观念决定着培训的成效。教师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知识能力结构决定着教师对待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但当前乡村教师主体年龄结构偏大,接受信息化教育程度较低,有相当的一部分教师仍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相对消极,导致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加深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转变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使教师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意义,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转变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是教师信息化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

3.校方相关制度乏力

学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承担着组织、监管的职责,是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应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相同步进行。学校的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以及相应的绩效激励制度等都是促进教师有效参与培训的动力。因此,学校首先应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采取重视,制定相应教师发展目标与方针。在后续培训开展过程中,校方也应充分重视自身职能,设置完善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保障教师参与的动力,提升培训效率。

4.地方政策缺乏区域联动

国家把乡村教师培训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实施举措,当前国培项目多是采取区域教师研修的模式,教师學习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学校,而是参与到了区域学习共同体中,地区政策是教师参与研修的根本推动力。在区域的研修共同体中,教师可能会与本校或片区学校内的教师一起研修、备考、磨课,共同成长。当前研修中,很多地区缺乏区域联动政策,区域学习共同体并未真正建立。因此区域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合理规划区域培训项目,组织区域教研活动,发挥地区的联动作用,促进区域研修共同体的建立。地区教育部门可通过组织干部集中培训,建设示范院校等举措,发挥优秀学校的带头作用,实现区域协调提升。

三、提升策略

1.以校为本,从学校愿景驱动教师个人发展

传统的教师培训是培训实施单位组织培训班开展教师研修,这种研修模式下,往往教师个人提升很大,但组织绩效改变不明显。能力提升工程2.0中提出的以校为本的发展机制就是要开展以学校愿景驱动的校本研修,转变传统基于当前问题生成培训规划的研修模式。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首先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整体规划,对学校整体的技术现状进行分析,设置基于学校发展愿景的绩效目标并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改革模式与设置完善性和突破性项目。

同时学校应开展相关讲座、培训,转变教师信息化意识,使教师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重要性,真正利用技术优化课堂,而非为了任务需要而使用技术。从而使教师信息化发展意愿真正与学校愿景相吻合,使教师发展为实现学校蓝景服务。

2.基于课堂,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听评课

提升课堂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听评课是教师研修项目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研修手段。教师只有深入课堂、才能有效地了解课堂现状、改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课堂不断优化、从而提升课堂。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对教师听评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技术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需变革听评课方式,提高教师听评课质量、开展个性化评课。将评课数据真正利用起来以及生成优质的教学案例是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中重点需要突破的项目。

在能力提升工程2.0开展过程中,各区域及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响应资源和平台支持,并完善教师听评课考核制度,设置相应的听评课任务量和质量标准。真正发挥听评课的作用,使教师在听课中观察、学习,在评课中反思、改进,真正实现课堂质量的有效提升。

3.应用驱动,以能力应用为导向

应用驱动是一种“结果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当前教师培训项目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成果难以迁移应用问题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以能力为导向,以应用为驱动的培训尤为重要。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提出的721法则表明人70%的学习是来源于非正式的学习,多是基于体验与实践或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是一种应用驱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正规的统一培训之外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并对教师能力水平的认证也相关重要。

教师能力认证应关注实践工作场景中的能力表现,以应用为驱动,能够有效推动教师开展立足日常工作的主动学习。凸显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实现的以能力为驱动,微认证体系中认证的能力都是独立、具体、明确的,帮助教师准确理解、精准提升、快速发展。同时该模式调整了当前教师专业培训的发展模式,更加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教师可真正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身欠缺的能力点进行培训,从而更好实现自身持续发展。

4.注重创新,生成特色培训项目

注重创新要求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创新机制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也是巨大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应用能力标准和本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水平,统筹指导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实现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创新。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加深,学校也应该将其与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等相融合,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与生成具有信息化特色的培训项目,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打造环境。使技术、资源和硬件能支持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真正形成新颖、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研修项目。

5.精准测评,数据驱动教师成长

在互联网+时代,来自于移动学习平台以及问卷调查等反馈的数据可以有效地覆盖与反应教师等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估评价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通过数据建模,对教师学习的各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将数据连动起来,实现对教师的精准诊断与测评,是真正实现培训与个体需要结合的有效路径。学校可通过对教师教学中的常态数据进行收集,并根据相关指标开展发展测评,可精准对教师能力进行画像,可从教师视角、学校视角、区域视角等多重角度监测教师动态发展,调整培训进度。

学校可采用相关数字化管理平台,记录教师教学的相关数据,生成教师专业成长数据包,同时通过认证数据了解当前学校教师整体能力分布与个体能力差异,以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训项目。通过数据驱动,精准测评教师能力现状,了解当前短板,为后续研修改进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四、推进方式

1.学校自主

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第一个关注点是“学校自主”,即培训需与学校愿景相吻合,由学校自主确定研修主题并组织教师开展研修。学校自主开展相关研修可以依循国家示范、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推进路线。首先参照国家示范项目,在区域统筹的模式下,由学校自定研修主题,自主申报。采取校本研修、区域教师、教师选学等相关培训方式,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途径学习。

因此,在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确定自身发展的愿景规划,通过精神文化层面的引领,使得学校各层级人员了解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同时开设相关的校本研修课程,使相关人员参与到研修中来,发挥教师潜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为学校愿景而努力。并采取相关的激励考核政策,可采取梯队建设等策略,保障研修真正有效实施。

2.整体推进协同发展

建立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推动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整体推进的目标任务是开展面向本省(区)发展需求、贴近区域/学校实际、可检测可达成的学校研修项目。要坚持分级分责,实现示范带动、区县推进、整校提升。在示范提升时可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跟进、推进样板引领等举措,同时要注重均衡,坚持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学校分类指导,注重创新、尊重差异、倾斜乡村、均衡推进。整校推进的基本路径为出示范(遴选试点学校)、出经验(培训管理团队)、出实效(支持校本应用)。

在区域整体推进过程中,充分發挥研修共同体的合力作用,形成校际研修共同体,打造区域骨干教师团队,以专题讲座、工作坊研修等形式开展教师教研、培训等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困难教师发展。

3.信息技术助力校本研修

教育信息化是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战略措施,教育信息化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的变革力量。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培训助力。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可搭建各类研修平台,例如移动听评课平台等,为教师研修提供专业平台支持。其次,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数据,可更精准、灵活、个性化的对教师进行分析,提升教师研习质量,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助力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应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

五、总结展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是推进各地区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