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背景下的礼法交融及其现代价值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儒学背景下的礼法交融及其现代价值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儒学背景下的礼法交融及其现代价值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儒学背景下的礼法交融及其现代价值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儒学背景下的礼法交融及其现代价值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学背景下的礼法交融及其现代价值获奖科研报告关键词:礼、法、礼法交融、现代价值

礼法交融,系指儒家法律文化与法家法律文化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最初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后来扩充到政治和伦理领域,成为了一般的道德规范,《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礼是人一切行为的道德准则、规范,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活条件决定的,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中国古代的最早的法,称之为“刑”。《说文.廌部》云:“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一、中国古代礼与法的融合

中国历史是一部缺少法律的历史,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几乎缺失了民法、行政法、民事诉论法、行政诉讼法、商法、经济法等许多部门法,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最初且最主要都是以“刑”的方式存在,中国古代法律一直是“义务本位”而非“权利本位”。众所周知,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靠法律调整人们的日常生活,维持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在古代的中国,在许多部门法长期缺失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并未崩塌,同样健康而有序的存在了几千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在承认中国古代没有法律体系这样的历史事实,或者说古代的中国法律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实,中国的道德从一开始就被法律化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礼法融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西汉到隋唐,为法律道德化时期,其核心理论人物为董仲舒;第二个时期,从宋至清末,为道德法律化时期,其核心人物则是理学大师朱熹。[2]

道德,特别是融合了儒家思想后的道德,在中国古代,以“礼”的形式代替了“法”的作用,或者说,融合了法的作用,“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3]不论是人言、习俗还是家族伦理制度,都以礼的形式对不道德行为、不合道德的现象进行审判和惩罚,“宗法制度”与“连坐制度”一起,在中国古代的几千年里,成为了调节人们的日常生活,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的两大制度。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法律以刑为主,在实践中德刑并用,以法辅德也即以刑辅德,于是,以人言、习俗、家族伦理制度和刑构成的“法”成为中国独特的法律文化,并承担着道德惩罚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仁”为核心,实际上是认可了以法辅德或以刑辅德的,即以道德作为作为社会调节的主要方式,如果道德体系不完善,可以用法律来补充。因为让人人都讲道德是很难的,但人人却都必须守法,守法就是守住了道德的底线。“礼法互补可以推动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是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传统,也是中华法系最鲜明的特征。”[4]

然而,道德终究不能代替法律,法律也不能完全代替道德,礼与法最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其性质与功能也全然不同。礼与法的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远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最早体现这两者之间矛盾的话语,是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5]孔子这一观点的提出,虽然是为了反对毫无人道的株连亲属的法律原则的,但是他由此公开揭开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在孔子的“父母仇为不共戴天之仇”的态度中,他认为为父复仇而杀人是孝德行为,从而为这种特定情况下的杀人行为提供了道德依据。孔子这一态度所带来的就是中国古代长期呈现了出孝道高于法律的現象。

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孟子也以一个著名的“桃应难题”论证了孔子的观点,成了一个强调道德优越性的重量级人物。孟子对“桃应难题”答案是:先把天子舜的父亲抓起来关进监狱,再由舜偷偷背他父亲逃出来到海边隐居起来。[6]这不仅体现着他舍法律而全道德的选择,更表现出一种无视法律、戏弄法律的态度。儒家第三大人物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恶但区别于孔孟,但他在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问题上,却与孔孟没什么两样。他说:“故非礼,是无法也”,其意思是,不符合礼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表达了礼大于法的思想。[7]从儒家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种种探讨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普遍存在着德善法恶倾向,道德在法律面前处于强势地位。

儒家强大的言论力量,使当时的法家不得不换个角度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他们索然抛开关于道德与法律的争论中,只是就法论法,提出“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从而把人们带到法与无法的争论中。这种绕开道德的做法非常有益于当时法律的推广和落实。但是,法家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关于法的作用问题,法家认为法是用来制服人心而不是鼓舞人心的,因为法家认为人心都是恶的,几乎没有自觉为善的可能。于是,法家的法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脱离了“仁”这一道德基础,变成后来统治者对付被统治者的残酷手段。这个时候,法律完全抛弃了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表现出另一种不正常。

真正想着要把道德与法律之间关系理顺的是墨子,他的“天下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和“法不仁,不可以为法”[8]两句话,是中国文化第一次正视道德与法之间关系的全面表现,或者说既重视法又重视道德问题的开端,这是墨子对中国文化关于道德和法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然而,重视这个问题不等于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当墨子无法寻找到一个合乎于仁的法的时候,他便把法从人那里抽出来归之于天,提出“莫若法天”,使能体现仁的法变成一种虚无的理论。在道德如何面对法律的问题上,墨子提出了问题,但他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强秦如此短命,使得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在总结着秦的教训,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一致把秦始皇失败的原因归于推行了法家的“非礼之法”,即没有道德基础的法。于是,如何将法律与仁德做得恰到好处,成了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们慎重对待的事,中华法系和儒家法思想的正统化、主流化成同步发展,形成了“法律的儒家化”[9]。在汉代,思想家和政客们就联手创造出一种“引经决狱”,又称为“《春秋》决狱”的方法,来增加《汉律》的道德精神。董仲舒更是将“引经决狱”的原则具体化为“原心定罪”,要求定罪刑时要“本其事而原其志”[10],即考虑当事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等主观原因,如果动机符合道德的话,即使是有罪的行为也可不定为罪。董仲舒“原心定罪”的观点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许止杀父案:“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赫而不诛”。其意思是,春秋时期,许止的父亲生了病,许止便送药给父亲服用,结果导致父亲吃错药而死亡,当时的法官从许止动机出发,认定许止无罪。此后,在中国历代,为救人而伤人的行为皆不算为罪,这种重动机轻结果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重道德轻事实,重主观轻客观这种法的精神在中国的出现。

被“引经决狱”冲谈了法律精神的《汉律》发展到唐朝的《唐律》时,更是“一准乎礼”和“纳礼入律”,成为一部礼刑一体的法典。[11]儒家伦理的原则成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儒家的伦理精神规范和渗透了法的具体内容,形成“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特别是在调整家庭与家族领域内的各种关系上,几乎完全以儒家伦理为标准。[1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越来越模糊,因违礼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事件随处可见,因遵礼而从宽量刑的判决也是常见的断案手段。比如“十恶不赦”,其十恶中很多却是属于道德的范畴,如不敬、不孝、不睦、不义等。法律于不知不觉中道德化了,而且走向了极端。遗憾的是,自此以后,中国古代统治者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成为今人仍在激烈争论的一个话题。

二、礼法融合的现代价值

至现代,道德与法律如何正确的融合仍被世界各国不断实践,其中,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新加坡对诸多道德行为加以立法,变成法律条款,并严格的执法,强行提高人们的公共素质。有人说,在中国一直为整治随地吐痰而伤透脑的时候,新加坡最终以法律的形式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在中国无法彻底解决的道德问题,中国应该向新加坡学习,让更多的道德上升为法律,即道德法律化。主张道德法律化人士举的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见死不救罪”或“见危不救罪”的设立。在欧美诸国,都有类似“见死不救罪”规定,小悦悦事件1发生后,有的学者认为在如今的中国仅仅靠道德已经无法控制这种现象的的蔓延与发展,应借助法律的强制性力量来阻止此类悲剧的再次上演,建议应加大道德立法范围,借鉴其它国家立法经验。

更多的学者认为,法制永远离不开人的道德良心,不能每当遇到道德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就寄希望于通过法律解决,把法律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因为法律是比道德对人性的一种更大的限制。与道德主要依靠人内心的自觉、舆论、教育来限制人自身的行为不同,法律是国家暴力机关运用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则,它对人的愿望和自由造成的侵犯也更为严重,一旦范围过大,其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国家道德立法的程度越大,证明这个国家对人民自由人性侵犯越大,这个国家的民主性就越差,“乱世用重刑”就源于此。[8]当一个社会道德的作用越来越小,法律的作用越来越大时,这个社会反而可能处于一种比较离乱和不安定的状态。相反,当一个社会道德的作用慢慢增强,法的作用渐渐趋小时,社会有可能愈和谐。所以,我们必须谨慎的审视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探索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制衡机制,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结论

总之,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渡的时期,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飞速增长的社会财富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也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平衡,特别是明显落后于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