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课件_第1页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课件_第2页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课件_第3页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课件_第4页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吕海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前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自《十八大报告》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摘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前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三、安全生产应急条例主要内容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主要内容

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其作用方式通常分为五种类型:授权、要求、禁止、倡导和宣示。

授权是法律授予一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有权进行某种行为的标准。行政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的授权。无法律即无行政,这就是职权法定原则。

要求是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必须进行一定行为,包括作为或不作为,或者在一定条件必须进行一定行为的规定。所有法规对法律关系主体都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规范其行为。

禁止是指禁止法律关系主体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定。授权性作用是从正面鼓励、引导预期的一定行为,要求性作用对法律关系主体提出特定的要求,规范其行为,禁止性的作用就是从反面阻止或者预防一定行为的发生。法无禁止即自由。

倡导是法律的倡导作用。在法律中都有规定,如国家鼓励、提倡等。宣示是表明其国家基本政策、方针、指导思想和原则等。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法律国务院行政规章(相关文件)地方人大条例部门规章、标准(相关文件)地方政府规章

企业规章制度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法律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及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破坏性:事件给公众的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往往是社会性的,受害对象也往往是群体性的。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拿出对策,采取非常态措施,以避免事态恶化。不确定性: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往往根据既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分级: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预案: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措施: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性质、特点,定期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其程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估,并制定安全风险总体防控方案。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或者参与拟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及时了解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但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条例》国家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信息支持。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将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有关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必要的协助。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条例》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安委会)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科学施救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水平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国务院(办公厅、安委会)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一)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大型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其他各类企业也要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自身应急管理工作。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一)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组织体系集团公司应急组织体系由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救护队、专家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机构、事故单位等组成。集团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在总调度室,通常由集团公司负责人及各主要负责人组成。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通常由二级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总指挥由企业分管安全、生产、技术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安全、生产、技术、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保障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中央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应急管理分管部门。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机构和工作领导机构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成立应急领导机构,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管部门,配置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配备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中央企业要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本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对办法。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并明确一位企业负责人具体分管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应急管理机构和工作领导机构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成立应急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分管部门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企业应急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企业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分管部门开展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在跨界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负责综合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对外联络沟通等工作。应急管理分管部门负责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培训和演练,负责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分管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分管部门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企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企地衔接”的要求,建立“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要加强与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监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发布预警信息。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应急值守工作制度,建立重大事故险情和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及时发现事故险情,及时预报事故险情,发生事故后第一时间指挥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处置,将事故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并将事故险情及时上报。企业应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针对企业可能遇到的事故险情同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快速开展事故应急抢险救援工作。企业应完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和物资储备制度,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技术装备,强化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能力储备,提高企业快速应急处置能力。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三)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企业要将安全生产应急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完善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现场处置、应急投入、物资保障等规章制度。企业要完善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工作制度,安排必要的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救援装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企业要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设施和应急演练、宣传教育、培训等投入纳入企业发生规划和总体工作部署,与企业建设、生产、经营、改革和发展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三)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四)加强企业专兼职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要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石油、化工、电力、通讯、民航、水上运输、核工业等企业应当建设符合专业特点、布局配置合理的应急救援基地,积极参加国家级和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四)加强企业专兼职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五)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治理整改,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五)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六)编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以编制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其他方面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要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企业要结合风险管理,针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做到应急预案全覆盖。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做到全员参与,使预案的制定过程成为隐患排查治理的过程和全员应急知识培训教育的过程。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六)编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针对事件和范围不同,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企业应组织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论证,并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编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针对事件和范围不同,分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综合预案火灾专项预案泄漏专项预案爆炸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1现场处置方案2现场处置方案n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危险源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应急预案体系,并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风险因素单一的小微型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综合火灾专项预案泄漏专项预案爆炸专项31评审准备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落实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将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组织评审评审工作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主持,参加应急预案评审人员应符合《预案管理办法》要求。批准印发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

案经评审或论证,符合要求的,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修订完善

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分

析研究评审意见,按照评

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评审意见要求重新组织评审的,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重新进行评审。1234评审程序生产经营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以采取演练的方式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必要时应邀请相关主管部门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讨论并提出会议评审意见。预案评审要求31评审准备组织评审批准印发修订完善1234评审程序生产经营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时的评审,要素评审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的应急预案评审。要素评审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为细化评审,可采用列表方式分别对应急预案的要素进行评审。评审时,将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与评审表中所列要素的内容进行对照,判断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指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应急预案要素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关键要素是指应急预案必须规范的内容。这些要素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关键要素必须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一般要素是指应急预案构成要素中可简写或省略的内容。具体包括应急预案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工作原则等要素。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备案要求

中央管理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分别抄送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申请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二)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三)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受理备案登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并说明理由。应急预案备案要求中央管理非生产应急预案备案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隐患。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破坏地震应急条例: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建设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危险品生产、储运等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次生灾害的地点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治灾害扩大。防汛条例:有防汛抗洪任务的企业应当根据所在流域或者地区经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规定本企业的防汛抗洪措施,在征得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监督实施。非生产应急预案备案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七)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企业要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制度,每年都要结合本企业特点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或专项应急演练;车间(工段)、班组的应急演练要经常化。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中央企业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突出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认真做好演练的评估工作,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中央企业应加强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其他企业之间的应急救援联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充分发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区域一体化联防功能,提高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七)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八)组织和参加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增强故防范意识,掌握事故隐患辨识和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重大事故急处置能力。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课程中应增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熟悉企业应急预案,熟练掌握本岗位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程序,增强安全生产和防范意识,提高事故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自救和互救的能力。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和企业应急预案的要求,每年对从业人员进行一次专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程序的培训。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各级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指挥和救援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全员的应急意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要组织编制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分层次开展全员应急培训。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八)组织和参加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国务院安委会关于

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针对目前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安委会明确规定,企业是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企业要把安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健全落实以“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培训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机构并配备充足人员,保障经费需求,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简称“三项岗位”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健全安全培训档案,实现三项岗位人员100%持证上岗。要求重点行业企业结合行业实际尽快完善安全培训考核体系,完善安全培训大纲和教材,加强安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安全培训机构建设,实现安全培训内容规范化、方式多样化、管理信息化、方法现代化,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培训。国务院安委会关于

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针对目前安全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规范

AQ/T9008-2012培训要求: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计划,统筹组织实施。2、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由具备安全生产培训资质的机构承担。3、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应创新培训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训效果。考核要求: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应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考核计划,统筹组织实施。2、考核采用笔试方式。3、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规范

AQ/T9008-20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规范

AQ/T9008-2012培训和考核的内容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概论2、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3、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4、安全生产应急预案5、安全生产风险分析6、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估7、安全生产应急演练8、安全生产应急处置9、应急救护防护和救助知识10、典型事故应急救援案例分析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规范

AQ/T9008-201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九)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体系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要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际,科学制定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推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合理配置各类应急救援装备。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依托国家(区域)、骨干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以及有关企业、单位,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和救援物资生产能力,提高应急救援物资尤其是大型成套应急救援装备的储备水平。有条件的地区要专门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暂时没有条件建立储备库的,要与相关装备设施拥有单位建立协调机制,确保能够紧急调用,保障事故灾难应急处置需要。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九)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体系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十)做好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处置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或险情时,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事发地人民政府要根据事故分级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建应急救援指挥部,调取事故单位图纸、工艺等相关资料,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针对我国目前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号),对事故应急救援的全过程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重点环节进行了明确规范,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十)做好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处置工作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一是确立了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核心,在制定方案、作出决策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救援人员和涉险人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安全第一”要求我们在救援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生命至上”要求我们要始终把挽救遇险被困人员生命作为首要目标,为了遇险的职工群众,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直至救援终了。“不抛弃、不放弃”既是成功救援的坚定信念,又是实施救援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这些理念是在我们对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并将其贯穿于事故应急处置的全过程。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二是明确了企业和政府的事故应急处置责任。《通知》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各类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专兼职救援队伍,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措施,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通知》再次强调了应急处置属地为主原则,明确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与实施应急救援方案,协调各类应急救援资源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并组织做好事故救援人员抚恤和荣誉认定、信息发布及社会稳定工作,并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专职机构建设,配备工作人员。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三是规范了企业和政府应急响应工作。《通知》进一步明确事故发生后企业先期处置、抢救人员、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等应急响应职责,并针对近年来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情况时有发生以及事故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事故现场毁坏严重、重要证据灭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要求。《通知》对政府的应急响应进行了规范,要求接到事故报告后,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成立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并对指挥部运行规则作了规范。这些“规定动作”和规范性要求明确而具体,是近年来各类指挥部工作的活经验、铁教训,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请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搞好地企衔接和应急联动,提高事故应急处置水平。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四是对应急处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通知》进一步强化了救援现场管理,要求指挥部要充分发挥专家组、企业现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救援队伍指挥员的作用,根据需要划定警戒区域,及时疏散和安置周边群众,对现场周边及有关区域实行交通管制;《通知》要求救援队伍指挥员应参与制定应急救援方案等重大决策,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具有临机处置权。《通知》首次明确了救援暂停和终止的条件及程序,并对应急保障、信息发布、医疗救护、善后处置等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事故应急处置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应急处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直接关系到应急处置工作的成败。希望各单位按照《通知》精神,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加强救援现场管理、规范应急处置过程、落实各方责任,坚决绝多头指挥、违章指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确保科学、安全、有效救援。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五是建立了应急处置三项制度。《通知》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建立事故应急处置分级指导配合制度,并对不同等级事故的指导配合作了界定,明确了指导配合工作组的主要任务。《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建立事故应急处置总结和评估制度,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是总结报告的责任主体,事故调查组是评估报告的责任主体,并对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了明确,要求在事故调查报告中对应急处置应作出评估结论。《通知》对应急处置奖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制度要求,都是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目前工作经验的固化。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三、安全生产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应急准备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四章应急评估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三、安全生产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章

则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生产经营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各方协调联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实际工作需要参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第一章总则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实行政府统一领导、第一章总

则应急管理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并根据需要同相关地区人民政府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调联动机制。规划与责任考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规划组织实施,并与本级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企业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负总责。第一章总则应急管理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值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应当建立应急值守制度。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交通运输等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建立应急值守制度。应急值守人员应当具备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值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根据需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编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划,建设或依托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建设地方应急救援队伍,并将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救援队伍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并发挥海(水)上救援、地震灾害救援、医学救援等队伍在生产安全事故处置与救援中的作用。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交通运输等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不具备单独建设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条件的,应当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与邻近建有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的生产经营单位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职救援队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报所在地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第二章应急准备经费和津贴、保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经费保障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建设的应急救援队伍,相关人民政府财政应当对其所需的建设及运行维护费用给予支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经费,落实险情或者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可以向与其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的生产经营单位收取服务费用,收费标准由责任相关方协商确定。专职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享受救援岗位、进入危险场所救援等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予以保障。第二章应急准备经费和津贴、保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安全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并实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当向社会公布;涉及保密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当明确相关组织体系和职责、监测预警、处置程序、指挥与协调、保障措施等内容,并真实可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当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衔接。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实施备案管理,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在预案发布20日内报送相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备案,应急预案备案受理单位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审查,并建立登记、建档制度。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当分级分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演练: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进行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至少每3年进行1次实战性综合演练。矿山、建筑施工单位、道路运输企业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有针对性地经常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每年至少进行1次实战性演练。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演练: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资源储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故救援需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专业救援装备及生产能力等储备制度,并与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和紧急配送体系相衔接。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交通运输等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和应急处置与救援需要,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设备和物资,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应急教育培训: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纳入相关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教学与考核范围。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处置等技能培训。第二章应急准备应急资源储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故救第二章应急准备风险监控和事故预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事故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设施,加强监测和预警;根据相关部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地区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加强监督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可以预警的险情、事故实施动态监控,并及时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实施辨识、评估、登记、分级、建档、监控等安全管理。第二章应急准备风险监控和事故预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事故单位应急处置与救援:生产经营单位对险情或者事故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早解决,并建立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相衔接的应急响应机制。发生险情或者事故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实施先期处置与救援:(一)发出警报,采取切断或者隔离危险源等措施;(二)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险情或者事故征兆时,迅速组织现场人员停止作业,采取必要的或者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三)立即将险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前状态等简要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并依照有关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及时补报、续报有关情况;(四)研判事故危害及发展趋势,将可能危及周边生命、财产、环境安全的危险性和防护措施告知相关人员与单位;遇有重大紧急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封闭事故现场、疏散周边人员、转移重要物资等措施;(五)请求周边应急救援队伍参加事故救援;(六)准备事故救援技术资料,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证据,做好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移交救援工作指挥权的各项准备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事故单位应急处置与救援:生产经营单位对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发地人民政府应急处置与救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接到险情或者事故报告后,应当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根据险情或者事故情况,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一)迅速了解险情或者事故情况,将初步研判的险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态等简要信息,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报告,随后依照有关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及时补报、续报有关情况;(二)研判险情或者事故的发展趋势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三)根据现场处置与救援需要,采取告知可能受影响人员、隔离事故现场、划定警戒区域、疏散受到威胁的人员、实施交通管制、维护社会秩序和安抚遇险遇难人员亲属等措施,对拒绝疏散、撤离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四)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处置与救援工作;(五)调集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物资,开辟应急救援通道;(六)依法发布险情或者事故信息;(七)采取其他有利于险情或者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措施。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者超出本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险情或者事故,应当立即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采取相关应对措施。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发地人民政府应急处置与救援:县级以上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险情或者事故履行应急处置与救援职责。现场指挥部应当吸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负责人、应急管理专家、应急救援队伍指挥员、险情或者事故单位负责人等参加。现场指挥部实行总指挥负责制,总指挥由成立现场指挥部的人民政府指定。总指挥拥有险情或者事故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最终决策权、指挥权,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研究并决定现场救援方案、保障和激励措施;(二)指挥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行动;(三)依法发布调集和征用应急资源决定;(四)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参与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五)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险情或者事故现场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措施;(六)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其无法协调解决的有关问题;(七)组织发布险情、事故信息。按照事故等级和相关规定,上一级人民政府成立现场指挥部的,下一级人民政府现场指挥部应当立即移交指挥权,并继续配合做好险情或者事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代表本级人民政府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救援队伍应急处置与救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接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救援指令、或者接到协议服务单位的救援请求时,应当立即出动参加险情或者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应当尽快熟悉有关情况,参与制定和实施救援方案。组织救援时,现场指挥员应当正确把握救援风险、周密制定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安全措施,确保与现场指挥部通信畅通;遇到危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突发情况时,应当迅速组织救援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待命,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现场指挥部。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救援队伍应急处置与救援:安全生产应急救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扩大应急响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重大险情或者重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当对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和事故单位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给予指导;必要时组织相关人员和救援队伍、专家、设备等赶赴险情或者事故现场,协助实施救援。对于下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的、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或者超出其处置与救援能力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门应当成立指挥机构或者派出工作组,统一指挥或者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国务院认为有必要直接指挥处置的险情或者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委托的部门负责,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扩大应急响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资源调用、征用:险情或者事故发生地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人员接到现场指挥部应急资源调用、征用决定时,应当迅速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数量等要求将被调用、征用的设备、物资、设施等落实到位;需要本行政区域以外应急资源参加险情或者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的,现场指挥部应当及时请求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信息发布与报道制度: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事故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险情或者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的简要信息,并陆续发布有关核实情况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信息。新闻媒体应当客观、公正地报道险情或者事故及其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情况,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资源调用、征用:险情或者事故发生地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救援暂停和终止:险情或者事故处置与救援过程中,存在可能直接威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极易造成次生衍生事故等情况的,现场指挥部可以决定暂停救援;险情或者事故现场得以控制,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已经消除,确认符合恢复施救条件的,现场指挥部应当决定继续组织施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现场指挥部应当提出终止救援的意见,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一)救援任务已经完成的;(二)暂停救援后不具备恢复救援条件的;(三)因不可抗力无法实施救援的;(四)具有其他应当终止救援情形的。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救援暂停和终止:险情或者事故处置与救援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现场救援保障:

险情或者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险情或者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提供通信、交通运输、医疗、气象、电力、供水等保障,为救援人员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为避险疏散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救援费用补偿:险情或者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活动中产生的人员、物资、装备、设施等直接费用,应当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险情或者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或者无力全部承担的,应当由险情或者事故责任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垫付。有关人民政府根据前款规定履行事故救援相关费用垫付责任的,应当向事故责任单位收取。征用的物资、设备、设施等应当在使用完毕后及时归还,并在30日内完成相关补偿;损毁消耗的应当在60日内按照市场价值完成补偿。第三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现场救援保障:险情或者事故发生地人民第四章应急评估应急准备评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至少每3年进行1次安全生产应急准备评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至少每2年进行1次安全生产应急准备评估。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必要时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性评估。矿山、建筑施工、金属冶炼、交通运输等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每年进行安全生产应急准备评估。应急准备评估可以委托第三方实施。应急准备评估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二)应急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三)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情况;(四)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演练情况;(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六)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七)应急装备、物资、资金等保障情况;(八)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技能培训情况;(九)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情况;(十)其他需要评估的情况。第四章应急评估应急准备评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至少每3年企业应急能力评估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涉及内容很多,参照我国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中采取的方法,评估内容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制度建设、管理机构、应急中心、专业队伍、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危险性分析、监测与预警、指挥与协调、防灾减灾、后期处置、通信与信息保证、决策支持、应急救援装备与设施、资金保证、培训与演练、宣传教育与信息沟通、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评估是否合理及能力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应急处置能力处置结果,如果实际能力低于评估能力,不足以满足应急处置,如果实际能力过高,又造成资源浪费。企业应急能力评估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涉及内容很多,参照我国城市应第四章应急评估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现场指挥部负责重大险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成立的事故调查组负责对被调查事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并在事故调查报告中作出评估结论。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信息接收、流转、报送情况;(二)先期处置情况;(三)应急预案实施情况;(四)组织指挥情况;(五)现场救援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六)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情况;(七)现场管理和信息发布情况;(八)应急资源保障情况;(九)救援成效、经验和教训;(十)相关建议。第四章应急评估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现场指挥部负责重大险情的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摘自《习近平讲话》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摘自《十二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谢谢大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课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吕海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前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自《十八大报告》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摘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前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二、部门规章文件要求三、安全生产应急条例主要内容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主要内容

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其作用方式通常分为五种类型:授权、要求、禁止、倡导和宣示。

授权是法律授予一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有权进行某种行为的标准。行政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的授权。无法律即无行政,这就是职权法定原则。

要求是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必须进行一定行为,包括作为或不作为,或者在一定条件必须进行一定行为的规定。所有法规对法律关系主体都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规范其行为。

禁止是指禁止法律关系主体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定。授权性作用是从正面鼓励、引导预期的一定行为,要求性作用对法律关系主体提出特定的要求,规范其行为,禁止性的作用就是从反面阻止或者预防一定行为的发生。法无禁止即自由。

倡导是法律的倡导作用。在法律中都有规定,如国家鼓励、提倡等。宣示是表明其国家基本政策、方针、指导思想和原则等。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法律国务院行政规章(相关文件)地方人大条例部门规章、标准(相关文件)地方政府规章

企业规章制度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法律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及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破坏性:事件给公众的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往往是社会性的,受害对象也往往是群体性的。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拿出对策,采取非常态措施,以避免事态恶化。不确定性: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往往根据既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分级: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预案: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措施: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性质、特点,定期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其程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估,并制定安全风险总体防控方案。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或者参与拟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及时了解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但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条例》国家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信息支持。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将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有关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必要的协助。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条例》一、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