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化常识对点专练(二)(对点练+综合练)题组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答案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答案C刺史,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答案D“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答案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答案B“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答案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答案C“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答案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答案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答案D“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答案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12.(2022·吉林长春模拟)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援救。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答案DD项,“‘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13.(2022·陕西西安模拟)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答案DD项,“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错,大臣、后妃或名人名吏等也有谥号。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C.“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答案BB项,“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C.“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答案D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答案CD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在唐代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答案DA项,“篡”,臣子夺取君位,“虐”,残暴狠毒,“篡虐”即做事残暴有夺权的言行。前文“入奉大统”即登上皇位。综合分析,A项正确。B项,“朝”,有朝见、朝廷、拜见、聚会等意;“服”,服装。据此可判断“朝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朝服”狭隘地理解成上朝穿的衣服,从而缩小了它的意义。C项,拆分“开府”,“开”有开创、建立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综合分析,“开府”有建立府衙的意思。选项正确。D项,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误。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彦之暂时镇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文帝抓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彦之坚决推辞。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答案DA项,①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的整体意思和“下(到……去)”字分析,文中“诏狱”是监狱的意思;②拆分“诏狱”,“诏”,皇帝下命令;“狱”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选项正确。B项,①从“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的语意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②拆分“夺俸”,“夺”,剥夺,“俸”,俸禄。选项正确。C项,①“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即官署;②拆分“兵部”,“兵”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选项正确。D项,①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②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皇帝)两次慰问(他),每年供给粮食、奴仆。题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甘茂出关,遇苏代,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①?”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②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③,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④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注】①武安君:即白起。②应侯:即范睢。③行有日:行期已确定。④赍(jī):送物给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B.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C.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D.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答案B句中,“诸侯皆闻之”指的是诸侯们对甘罗都有听闻。因而这中间不可停顿,据此分析可排除C、D两项。“甘罗说而行之”意思是“甘罗说服了他(指张唐),使他毅然前往”。“甘罗”是此句的主语,与后面句子不能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B项断句正确。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战国时期,诸侯的王室宗支及对其国有大功的大臣,通常都被封为某侯某君,“侯”的权力比“君”大。B.相,春秋及以前,相只是地位低下的礼宾官;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成为最高行政长官。C.邑,上为口,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帝王赐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叫封邑。D.上卿,按照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授予贵族,相当于丞相。答案DD项,“授予贵族”错误,应为“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故选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甘罗对相国吕不韦的反驳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和非常自信的鲜明性格。B.吕不韦想派张唐出使燕国,遭到了张唐的拒绝,吕不韦很不高兴,却也无法,只得改派甘罗前往。C.甘罗通过白起被杀的例子向张唐分析了违抗吕不韦命令的后果,使张唐最终同意了自己的建议。D.甘罗年幼却能洞察时局,利用人与人、国与国的矛盾,使秦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赵国五座城池。答案BB项,“只得改派甘罗前往”说法错误,吕不韦没有改派甘罗,甘罗后来出使的是赵国。故选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2)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答案(1)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2)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做燕国相国您却不肯去,我不知道您将死在何处了。5.比较甘茂与甘罗的劝说技巧的不同。(3分)答案甘茂借江上处女之喻,使苏代意识到帮助自己有益无害;甘罗以秦国历史人物为例,启发张唐意识到得罪当权者的危险性。【参考译文】甘茂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女子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侍奉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国,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相国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做燕国相国您却不肯去,我不知道您将死在何处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国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国,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答案DD项,“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句中,“敦煌”“祁连”是两个地理名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B项;动词“杀”的逻辑主语是“匈奴”,“以其头为饮器”的逻辑主语也是“匈奴”,应在前面断开,排除C项;“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句中,动词“怨”的宾语是“匈奴”,“无与共击之”单独成句。故选D。★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B.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即《苏武传》中的昆邪王,他因为匈奴进逼而内附于汉朝。C.“幕”同“漠”,即沙漠,幕北,即漠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D.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有的信物。持节使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出使他国的人。答案BB项,“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错误。浑邪是匈奴的部落名,浑邪王是该部落的最高统治者,他因为内乱投降汉朝。故选B。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中人张骞凭借郎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囚匈奴,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到达月氏,十余年后才返回长安。B.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遣使者直接将他们送到月氏国。C.匈奴被追赶到幕北,张骞就进言说服乌孙内迁,共同抗击匈奴,这一建议得到武帝的认可,并再次被派遣出使。D.张骞在乌孙分派副使们携带着厚重的礼物到其他各国去,很多国家派使臣跟随他们一起返回,开始与汉朝往来。答案BB项,“派遣使者直接将他们送到的月氏国”错。由原文“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可知,大宛国先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再辗转到达月氏。故选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2)后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