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_第1页
第七讲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_第2页
第七讲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_第3页
第七讲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_第4页
第七讲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对外贸易宋伟良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第六讲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第一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将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动机主要归纳为四大类:市场寻求型、增值资产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市场寻求型,其次是增值资产寻求型,然后是资源寻求型,而效率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很少。一、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

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指以占据和扩大海外产品市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显示,中国跨国企业以规避贸易壁垒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占36%,利用国内生产能力的海外投资企业占40%。我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调查和由世界经济和政治所鲁桐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开拓市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企业开展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的动机:可能是受东道国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为了保护出口市场,被迫转向目标国投资设厂;可能是跨国公司将自身所具有的垄断竞争优势向海外市场延伸,以在新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可能是将本国处于产品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品转向国外,延长产品生产周期。可能是一些寡头垄断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了维持自己与这些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同行业的其他厂商往往采取“跟随领头者”的行动。(一)驱动力中国企业开展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主要来自于国内的推动力。

首先是国内竞争的推力。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这些行业基本进入买方市场,供大于求趋势明显。根据商务部2005年发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器商品全部供过于求。国内600种消费品市场中,纺织品、家电、鞋等商品市场需求减弱。其次是政府鼓励性政策的推力。为了有效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如1999年政府出台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指导意见。此后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又陆续推出了一些支持政策。2003年,商务部推出一系列措施以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和内容。

2006年又出台国家各部门对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鼓励政策。第三是规避目标国贸易壁垒的推力。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我国一直面临国际上频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尤其是受WTO下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约束,我国一直是反倾销措施最大的受害者。据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公告显示,我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了保护这些出口市场,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在海外投资设厂。(二)企业特征目前,这类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机械、家用电器、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类市场往往已经进入全球性市场竞争,市场进入门槛低,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初级劳工成本。从投资主体看,除了投资落后国家的企业总体表现为规模小,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外,我国许多实力强,有一定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也在海外投资设厂以开拓海外市场。这类企业通过海外投资,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能力的竞争优势,同时也积极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水平,或通过树立全球品牌形象最终实现企业全球发展战略。(三)海外投资方式目前我国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企业主要采取境外加工的贸易方式。在这类投资中,中国采用投入机器设备等股权参与方式,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机械设备出口,还提高了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四)投资区位选择

规避贸易壁垒的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为两类。

一类是该类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欧美一直是纺织品、服装及家电的消费大国。为了避开他们设立的贸易壁垒,许多中国企业直接在这些国家投资设厂。

另一类是利用原产地规则选择第三国。一些中国针织企业选择投资土耳其是因为土耳其是欧盟海关联盟的成员,具有享受出口欧盟优惠关税及无配额的优势;一些中国企业在毛里求斯或牙买加建立外衣生产厂也主要是为了获取该国无配额限制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而在斐济投资则主要是为了进入澳大利亚市场。

转移我国国内过剩生产能力或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五)影响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这类产品主要处于成熟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初级劳工成本,因此竞争优势也很难保持。从事境外加工的企业往往处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前沿,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产品、管理和市场优势,有比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境外加工企业总体存在附加值低、品牌竞争力弱的问题。例如,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只有近10%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出口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因此从长远看,企业能否走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之路,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转变是企业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

二、增值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

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战略资产,以获得新的所有权比较优势。所谓战略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不同于竞争对手且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产,如技术能力、快速产品开发周期、品牌管理、对分配渠道的控制或优先取得、有利的成本结构、购买者和销售者的关系、企业分销网络、研发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声誉、信息技术等。(一)驱动力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的驱动力既有来自国内的推力,也有来自国外的拉力。

从推力看,当前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市场开拓能力、管理技能和技术诀窍。获得新资源和新生产能力被认为是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邓宁指出,“过去两个世纪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显著的变化是战略性资产海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企业更多地通过跨国并购或战略联盟等方式来增加战略资产”。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处于竞争劣势,而国内战略性资产非常有限。因此,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成为获取战略资产的重要途径。从拉力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等丰富的战略型资产吸引大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来欧美投资。(二)企业特征目前我国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中等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如汽车、电信、电视、计算机、电子等。这些行业多属于全球性行业,产品多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所要求的产品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较大。

(三)海外投资方式

绿地新建投资和并购是我国增值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两种主要方式。

1979-2003年,绿地新建投资一直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占80%左右。近年来,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猛,并购比重上升到31.8%,2005年并购比重约四成。在绿地新建的独资和合资方式选择中,中国企业主要采取合资形式。1.绿地新建投资海尔是采用绿地投资获得战略资产的典型企业。海尔1999年4月投资4000万美元在南卡莱罗纳州建立海尔工业园,至2004年工厂年产家用冰箱达40万台。此外,海尔还在纽约建立市场开拓中心,在洛杉机和波士顿建立研发中心。此类投资除了考虑规避贸易壁垒外,主要还是实施公司的全球品牌战略。2.并购与绿地投资相比,并购方式能更快速地获取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和研发能力。近年来,并购方式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约占四成。(三)国际投资区位选择中国增值资产获取型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德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除了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还具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四)影响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该领域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来自企业的市场运行能力,品牌价值、管理经验和技能,创新生产能力等非价格竞争。目前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其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往往容易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有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言,中国的海外收购正处于学习阶段。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失败,除了政治因素外,还在于管理水平,“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在收购经验上很难与欧美相比”。

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品牌增值能力和企业的融资能力,尤其是并购后能够快速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是该领域成功与否的关键。三、资源型海外投资资源型的海外投资是指获得稳定而相对便宜的原材料的投资活动。

资源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可能出于国内稀缺资源的限制,而转向海外投资以获取这些稀缺资源;或出于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价格和供给的不确定性,通过在原料生产国投资,维护原料来源的稳定性。(一)驱动力中国资源型的海外投资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资源紧缺和政府这两大推力。

从国内资源推力看,尽管中国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有限,尤其是在国内需求量极大的铁矿石、铝、铜、石油、木材等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源稀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6年中国石油净进口16287万吨,同比增长19.6%,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海外投资来获取这些自然资源。

从政府推力看,由于海外能源开发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因此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二)企业特征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的石油、矿产和渔业。这些资源在各国分布很不平衡。由于属于国家重要自然资源,这些行业具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同时自然资源的开采多属于资金密集型,初期投资高,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目前我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重点能源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国家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海洋渔业公司等。(三)海外投资方式资源型投资尤其是矿产和石油等资源,往往需要购买当地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投资规模巨大、风险高,企业通常采用兼并东道国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的方式进入。此外,项目合作方式也多被运用。如近三年来三大石油巨头与国外的很多合作项目采取的是“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石油进口数量以及价格的稳定。(四)投资区位选择目前我国主要投资于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拉丁美洲,中亚、南非等。如2005年中石油以4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200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等。(五)投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类的投资首先要作好前期资源勘探。虽然我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总体是成功的,但仍不乏一些失败的例子。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第二大石油公60%的股份,期望这次收购能为他们带来七八百万吨产油量,结果只产油250万吨。

其次是关注政治风险。一方面是因为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全球不均衡,这些资源多集中在非洲、拉美等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政局很不稳定,罢工频繁,政治风险大。

几年前,中石油在委内瑞拉独资购买了一个油田,但是在委内瑞拉左翼新政府上台之后,中石油在这个油田的所有权被强制性地从100%压缩到25%,仅仅给予象征性的一点补偿,相比最初的投资而言,中石油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这并非个案。

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国家能源战略,该行业也往往有更大的政治风险。如2002年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基母尔石油公司,在最后时刻因为俄政府与商界联手,迫使中石油不得不放弃收购。2005年,美国国会以“美国的能源安全”为由否决中国购买尤尼科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被迫退出收购优尼科的竞争。因此除了考虑目标国资源外,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政治风险评估。四、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旨在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最大化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跨国公司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全球性最优配置来增强竞争优势。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演变为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下的整个生产体系的竞争,而不是单个工厂和企业之间的竞争。《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调查显示,效率寻求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动因中最不重要。第二节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点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1979年11月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东京开办,随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境外投资企业。但这个阶段的前4年只是尝试性的、极为有限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承包工程和中餐馆等少数行业。在管理上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1984—1985年,境外企业发展较快。两年内中国政府共批准开办国外企业119个。投资领域扩展到了资源开发、加工生产装配、技工贸结合等方面的项目。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海外经营企业规模小,投资额小。

8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25275万美元,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3159.75万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277个,投资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但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为主。境外投资的总体趋势逐年递增。2.快速增长阶段(1987—199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的数据,1987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4.1亿美元,增加国外子公司124家。从1987至1990四年中,中方对外直接投资合计达8.077亿美元,年均新增2.02亿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569家,海外企业的分布已达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指导思想,许多部门、地区和企业都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从1992年开始,中国内地企业跨国投资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中国外汇收支平衡表》显示,1992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金额剧增至40亿美元,1993年再增加到44亿美元。

3.调整整顿阶段(1994—1998年)。1994年国家加强了对境外投资的审核管理和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经过整顿,境外投资数量明显下降。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我国在外直接投资金额每年在2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和1993年的一半,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仍保持很高的比例。到1998年,中国已经在1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539家子公司或附属机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按1995年国外资产规模排名,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企业中,中国占了7家。4.积极推进阶段(1999—至今)。这一阶段以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为标志,成为稍后形成的我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前兆。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投资数量最大、投资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

投资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但私有、民营企业也迅速加入,它们积极稳妥地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国投资。从2002年起,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成倍增长,从2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65.1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设立的海外企业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特点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在2000年后高速增长。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迅速增长,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整顿,但1991—2000年间,平均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仍达23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增长更快,2001—2003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37亿美元,2004—2006年均达到124亿美元。中国企业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增长。2000—2003年,跨国并购投资额平均每年为9.04亿美元,几乎是1995—1999年平均数(5.75亿美元)的2倍。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尚小,但在新兴经济中的位次不断提高。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至2006年各年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别为332亿美元、448亿美元、572亿美元和906.3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总量明显偏低。以2004年为例,448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是美国的2.2%,日本的13.4%,西班牙的20%。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较小,但相对地位不断提高。198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经过10年的发展,至1990年,中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2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列,其存量从1990年起,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0大来源国之列。2000年超过对外直接投资较早的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2006年超过巴西,在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新加坡第一),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一,在全球国家(地区)排名中居第13位。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

中国对外经济和贸易部将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分成两大类:贸易类和非贸易类。

贸易类包括在进出口贸易、交通与通讯、金融与保险、餐饮与旅游、咨询与医疗等行业海外投资的企业;

非贸易类包括在工业生产、工程承包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海外投资的企业。1.早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其中贸易型企业数量多,而金融类企业规模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隶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选择国外的投资发展方向时往往会突破国内部门分工体制的限制,在国外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公司逐步扩大海外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二是工业企业向贸易或其他领域扩展。三是以劳务承包为主要任务的各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偏重于餐饮服务业的投资,逐步向纺织、轻工和电子等行业扩展。

从投资的企业数来看,根据199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细分的行业分布数据可知,从各行业企业数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非贸易类与贸易类海外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

若从投资金额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业、资源开发和制造业中的投资比例分别是61%、25%和14%。在服务业投资中,以贸易公司形式出现的贸易型投资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投资规模都较小,而中国在海外金融业的投资,虽然设立的分支机构少但规模很大2.近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在采矿业与制造业。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迅速上升,我国投资的行业分布更广泛,几乎遍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根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公报,根据各行业投资金额占当年总流量的比例进行排序,前6位的行业从高到低为采矿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制造业、商业服务、农林牧渔。

综合来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主要是采矿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采矿业重要性日益增加。在采矿业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业;在制造业中,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服务业投资比重仍较大,但以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主要为贸易型公司)占大比例,占到了第三产业的37.6%。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商业贸易服务、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选择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至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合资合作、独资新建和并购。

1.建立合资企业及新建子公司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扩展方式中独资新建方式约占21%,而与东道国或与第三国企业合营的方式分别占70%和9%左右。至2001年底,据部分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1729家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企业594家,占总数的34.4%;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1135家,占总数的65.6%。中国企业贸易性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和合资的比例有差异,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的比例相对高很多,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合资合营占了绝大多数。2005年,冯赫对102家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五种投资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69.8%),其次分别是“建立合资企业”(49%)、“新建独资企业”(46.9%)、“并购国外当地企业”(34.4%)、“新建合作企业”(24%)。2.跨国并购投资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外投资早期,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次数少,规模小,参与者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如中信、首钢、中化等)。据不完全统计,1984—1996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23起(包括对香港企业的并购),并购额超过1亿美元的5起。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实施“走出去”政策后,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始活跃于国际并购市场。1998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额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48%,2000年跨国并购占直接投资的51.3%,超过一半。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海外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2年跨国并购占对外直接投资的36.7%,2004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比2003年增长50%,所涉及的并购金额达48亿美元。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年”,并购总额62亿美元。2006年跨国并购金额占直接投资的1/3,总金额达80亿美元。第三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一、出口的替代效应

由于市场的消费容量总是一定的,因此,当我国的企业将某种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进行当地生产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替代国内同种产品的出口。具体来看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产生:(1)国内企业的分支机构在东道国建立的生产基地所生产的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向该东道国周边国家出口。当国外分支机构的生产和销售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势必对母公司的出口产生替代效应,进而导致我国出口总额的减少。

例如,首钢在秘鲁的铁矿公司建立了面向世界三大洲的销售网络,矿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销售93%,秘鲁本地销售仅占7%。(2)由于东道国的原产地规定,或者企业以“双赢”为目的,建立与东道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我国的许多加工组装行业在国外的分支机构都会选择在东道国当地进行采购。这样一来,国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当地的采购势必会对我国该行业中间产品的出口产生替代效应。

例如海尔在尼日利亚的生产基地,一年在当地采购的物资就高达数千万元。与此同时,随着海外投资的发展,东道国的市场也逐渐成熟起来,为了更多地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此时更趋向于采用当地采购战略,因此,对母公司的中间投入品和技术与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减少。(3)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时都是采取渐进的方式,往往是贸易先行,随着贸易的发展,企业逐渐到国外去建立发展平台,最后在国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贸易先行的经营策略实际上是为海外投资建厂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没有出口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品牌效应,企业的海外投资就会进入风险难测的境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国外建立的工厂恰恰替代了原来同一产品的出口。(4)从长远来看,我国企业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后,东道国当地企业通过技术扩散和模仿,也开始生产该产品,替代进口或进行出口,这也会导致我国该种产品的出口减少。二、出口的促进效应从上面可以看到如果光从单一产品的角度看,对外直接投资会替代原产品的出口。而我国企业却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本企业国内产品的出口。

(1)构筑国际营销网络。企业通过在世界其他地区设立贸易服务机构,构筑国际市场营销服务网络,打造自身品牌,与生产加工企业形成销售对接,产生显著联动效应。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设立了26家境外公司,并对他们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海外生产基地、海外研发中心和涵盖50个国家与地区的万向国际市场营销服务网络,有力地带动了国内同类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出口额从1984年的20万美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3.8亿美元。(2)跨国并购投资。在一个企业的产品知名度还有待认可和销售渠道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收购国外的品牌成为进入新市场的一个捷径。通过海外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和资源,借助品牌背后的营销渠道和消费群体,可以快速切入市场,规避风险。通过对并购资源的重新整合之后,促进企业产品的出口。三、出口的创造效应

制造业、自然资源行业和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会产生出口创造效应,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促使我国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机器设备、总部服务等出口的增加,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中间产品出口份额的增大和企业内贸易的增多,这些增加的出口份额或者由母公司的其他部门提供,或者由我国其他企业提供。(1)海外子公司的初期投产建设。企业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时,为满足子公司开办的需要,一般要购买母国或者母公司的资本设备和原材料。另外,我国企业在向一些生产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投资时,使用我国淘汰的一些设备和生产线,这些设备虽然在我国已被淘汰,但是在东道国仍然是合适的,这样既利用了闲置设备,又促进了机器设备的出口。(2)加工装配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一些加工装配型海外投资企业供求关系链比较长,在投产初期,甚至在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国内半成品,零部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依赖性较强,对我国出口客观上形成了持续性的带动作用。

机械行业如汽车、拖拉机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行业的组装,轻工行业的摩托车、自行车组装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因此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这些行业对我国出口产生了长期的持续带动作用。有关分析表明,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最强的是家电,中方每投入1美元,每年可带动6.5美元,其他依次是服装厂3.8美元,机械3美元,医药1.8美元,纺织0.5228美元。二、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及防范(一)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形成原因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带动了国内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出口,而且能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缓解国内某些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对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起到了积级作用。但是,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风险也日益凸显。1.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

近年来,由于“中国威胁论”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屡遭国外政治干扰,而且是世界各国中受干扰最多的国家。例如,美国以“中国威胁论”为由阻止我国中海油公司并购优尼科公司以及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对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设置种种限制等;印度也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我国多起在印度基础产业的投资随着近几年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更加动荡,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甚至爆发内战,海外企业面临被征收及外汇限制等风险。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进一步上升,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特别是战略性产业投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政治干扰。2.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

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有官员表示,在此以前五年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调整期。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愈演愈烈,人民币也不断升值,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争夺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较量。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面临着能源危机,几年来国际矿业巨头上演争相抬价的竟购战,显然也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设好的局。就目前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元迅速贬值的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摩擦也不断加剧,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见增多,这些都加剧了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据专家分析,当前,中国资本“全球抄底”的最大风险在于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不确定性加剧。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衰退迹象,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波及新兴经济体只是时间问题。虽然美国政府接连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是,经济迅速出现好转的“底”在哪里还是个未知数,是否到“底部”还需要时间来证明。3.经验欠缺

我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个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不多。“中国买家”作为刚刚升级的新选手,加入全球最高水平的资本游戏缺乏的正是技巧和经验,这些手握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资金准备投向海外的国企巨头还需要充分了解并购过程,学会控制成本,降低并购风险。

20多年前日本在美国市场并购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吸取。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后不久,就以半价物归原主了:索尼在1989年以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成为当时日本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购案,但到1994年时却因此背负了2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等,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务实性的规避短期风险的投资规划和长远的战略性思维。而且事实也证明,日本当时购买的多是美国的“夕阳产业”,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日本直到现在经济不振,不能说与那时的并购行为没有丝毫关系。中国企业出击海外不能不防“日本式陷阱”。对急于“抄底”的中国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未必是如何利用对手的虚弱,而是强健自身肌体。不少专家指出,理论上现在是“走出去”投资的好时机,但多数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跨国并购和运营的素质与能力,特别是在金融投资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4.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从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来看,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即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产业风险、营运风险和体制风险。所以,企业在跨国并购时需要具备一个风险管理框架。从企业自身的准备工作来看,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得力的团队、规范的流程。一个企业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好,被投资方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更多的原因是前面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成功运作一次并购。更重要的是,完成并购只是工作的开始,而并非结束。有评估报告显示,并购阶段的企业风险只有20%,而80%的风险却是并购之后经营中的法律风险,二、有效解决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对策

1.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

(1)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在总体上还缺乏规范化的约束,还没有一部系统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因此,应尽快制定一部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投资法》及国际惯例接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作为调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基本法,并逐步形成一个以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法为主、各种单行法规和相关配套法规为辅的法律体系,确保我国对外投资有法可依。(2)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往往“重审批、轻监管”,使某些境外企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防范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国内投资主体与其境外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在财税、信贷、外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