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新课标新探索:六上18课《古诗三首》教学叙事_第1页
2022语文新课标新探索:六上18课《古诗三首》教学叙事_第2页
2022语文新课标新探索:六上18课《古诗三首》教学叙事_第3页
2022语文新课标新探索:六上18课《古诗三首》教学叙事_第4页
2022语文新课标新探索:六上18课《古诗三首》教学叙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语文新课标新探索:六上18课《古诗三首》教学叙事一、教材分析统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收录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杜牧的《江南春》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等三首古诗,不论是刘禹锡笔下奔腾万里的九曲黄河,还是杜牧笔下莺歌燕舞、花红柳绿、水村山郭酒旗招摇、庙宇楼台烟雨迷蒙的江南春景,又或是王安石笔下茅檐无苔、花木成畦、两山一水皆可爱的隐居胜地,从内容上来看,与本单元“河山可爱,保护环境”的人文主题暗相吻合——“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若是对照单元语文要素,习作要素“学写倡议书”显然是与古诗文教学挂不上钩的。至于所谓阅读要素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则我以为,本课收录于的均为七言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虽然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总是难以将更适用于现代文学阅读教学语文要素加以落实。但就本课所收录的三首古诗而言,则我们似乎可以从“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中读懂刘禹锡纵使身处逆境,依然保有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读出杜牧在江南的烟雨迷蒙中,由南朝寺庙的物是人非联想到现实中唐王朝的由盛转衰时,心中涌起的那一份淡淡的感伤情绪,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感受到王安石对眼前两山一水的隐居环境的喜爱之情,如此,在抓住并读懂上述“关键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读懂诗人寓于文字背后的情感。从编者为课文编写的四道课后习题来看:课后习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面向教材选录的三首诗歌的基础性学习要求,比起此前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熟读三首,背诵默写其中一首”的要求,显然更高,也更明确。课后习题二“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那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指向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句大意的解读。课后习题三“想象《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指向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如何在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中针对江南春天进行选材的。课后习题四“读读下面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泡泡语:我想起了其他古诗里这样的诗句”,意在让学生关注古诗中对仗的形式艺术,并能联系旧知,举一反三。此外,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三个学习伙伴的话,均指向古诗学习的方法指导:*读诗古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如,读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象。带着这样的想象读,让我体会到了诗歌的美。*读李商隐的《嫦娥》时,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体会诗中写到的嫦娥在月宫的孤独寂寞,更容易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看来,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联系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浪淘沙(其一)》中的三大板块——“读——讲——想”,我禁不住再次对薛老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发出赞叹:“交流平台”中的前两句话,即指向如何讲清古诗词的诗句大意,也就是薛老师课中的“讲”;而第三句话,则指向如何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搜集资料,延伸拓展,在诸如“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读懂古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蕴与内涵,也就是薛老师课中的“想”。二、《浪淘沙(其一)》教学记录《浪淘沙(其一)》的教学,改装自薛法根老师的课例。开课伊始,揭示课题,结合注释,告诉学生题目《浪淘沙》乃是唐代曲名,文中所录是刘禹锡的组诗九首之一。接着,我学着薛法根老师的样子,点明并板书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学生自读古诗两分钟之后,指名多人朗读。在指名朗读时,随机正音释义:通过对“九曲黄河”意思的探究,确定“曲”读第一声;关注文中对“簸”的注音,知道“浪淘风簸”与“簸箕”的读音之别,顺势探究“浪淘风簸”的意思是“巨浪淘洗,狂风颠簸”。在此基础上,学生粗知大意,明确读音,既读好了古诗,又理解了部分字词的意思。“将古诗读正确,只是读好古诗的第一步。古诗都是押韵的,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韵脚,读好古诗。”于是,学生便在圈出押韵的“沙”“涯”“家”之后,再读古诗,将押韵的字读重音。“在了解押韵的基础上,你会怎样来读出古诗的节奏呢?”学生纷纷表示,《浪淘沙(其一)》是一首七言诗,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四三”“二二三”“二二二一”等不同的节奏来读古诗。说罢,我便让学生分别以自己喜欢的节奏讲古诗朗读几遍。“读正确,读好押韵,读出节奏,是现代人读诗的基本要求。古人读诗,还要关注平仄,将诗读出平长仄短、声断气连的感觉。”于是,我简单科普了一下平仄的常识后,学生便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在“平长仄短”的尝试中将古诗反复朗读了好几遍。最后,我播放自己通过“喜马拉雅”下载的普通话吟诵版的音频,让学生尝试吟诵,在吟诵中体会“平长仄短”,感受古诗吟诵的魅力。这是我第一次在课上让学生感受吟诵,学生听罢,都很感兴趣,纷纷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轻声吟咏。如此,在“读正确——读好押韵——读出节奏——读出平仄——尝试吟诵”的逐步推进、逐层深入的朗读中,学生将课文中的古诗读了数遍,基本实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带着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讲,讲清诗句大意。虽然在初读阶段,学生已经解决了“九曲黄河”和“浪淘风簸”的意思,但在课上,要求他们将诗句的意思讲具体,讲出画面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在讲述“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大意时,学生容易将句中隐藏的“泥沙”忽略;在讲述“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容易将诗中隐藏的“我”忽略。经过好几位学生的尝试,我们才大致将本诗大意确定为:曲曲折折的黄河携泥带沙,绵延万里。一路上,巨浪淘洗着泥沙,狂风颠簸着泥沙,与滔滔黄河水一道自天边奔腾而来。现在,看着眼前的奔腾不息的黄河,我真想沿着它逆流而上,抵达银河,到牛郎织女家里去。讲清诗句大意之后,我们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想。我先请学生分别关注“九曲黄河万里沙”和“浪淘风簸自天涯”,说说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学生说来说去,始终没有离开对“黄河”的执着。反复启发,仍未将目光聚焦到“沙砾”身上。于是,讲到后来,我自己也有些着急,便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沙砾”上。接着,当我问学生黄河中的沙砾有什么值得写的时候,学生的思路似乎也没有展开,始终围绕“万里奔腾、浪淘风簸中的艰苦、辛劳”做文章。情急之下,我也没有找到什么好的引导语,直接提示他们将“沙砾”与“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起来,读出刘禹锡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所写出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品味“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对比,读懂“沙砾”的“顺流而下”和诗人的“逆流而上”,但要学生从“逆流而上”中读出诗人的豪迈气概,还是有些困难。哪怕是,我已经将“传说,汉武帝曾派张骞探寻黄河源头时,一路寻到银河去”的典故直接说明,并启发学生把“汉武帝重用张骞”和“刘禹锡的被贬流放”联系起来思考,他们也没有从中读出刘禹锡虽在逆境,仍然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又或许,因为是在公开课上,很多学生是因怯场而不敢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不讲,只能由我来讲,我有点尴尬地点明了诗人后两句中的所表明的志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对比前后两句的内容,明白了在这首《浪淘沙(其一)》中,诗人刘禹锡是先写景,后言志的。想清诗中情志之后,我在薛老师课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搜集诗人其他诗作,让学生在“同类联读”中“走进诗人”。首选,我让学生重新关注题目中的“其一”,知道课文是刘禹锡的组诗《浪淘沙》的九首之一,并顺势出示《浪淘沙(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学生朗读全诗,我串讲诗意之后,立即联系课文内容,读懂了刘禹锡“身处逆境,心中豪迈”的英雄气概。接着,我再出示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后习题中提到的描写钱江大潮的《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学生通过朗读回顾旧知之后,我请学生联系三首《浪淘沙》中刘禹锡所歌咏的意象“黄河”“沙砾”“钱江潮”,说说刘禹锡喜好的往往是哪一类事物。学生立即指出,刘禹锡喜好的,都是些宏大、雄伟、坚强、向上的事物。由此理解,我顺势揭示刘禹锡享誉诗坛的美称——“诗豪”。随后,我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再次联系刘禹锡贬谪心境与诗中对洞庭山水发自内心的赞美,于诗人对风光旖旎的洞庭美景的描摹中感受到他心中的豪情。最后,我拓展了《秋词》《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诗句,让学生自读感受其中的“诗豪”气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经此一番联读,我相信,学生已从课文《浪淘沙(其一)》出发,将刘禹锡诗歌创作中“豪放”的一面,深深印在心中。当我在课上让学生谈谈对刘禹锡其人其诗的印象时,一名学生(郭谨源)联系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学习体会,将“我觉得刘禹锡有点像苏东坡”的感受脱口而出时,前半节课教学过程中种种的不顺,突然便就消散无迹。我想,为了完成“走进诗人”这个环节的教学,即便拖堂,也是值得的。“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浪淘沙(其一)》,记住刘禹锡的‘豪’,课后,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去阅读刘禹锡的更多作品,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刘禹锡。”琅琅书声中,我拖课五分钟,终于结束了《浪淘沙(其一)》的教学。三、《江南春》教学记录课前,我先将全诗板书在黑板上。开课伊始,由于距离《浪淘沙(其一)》的教学已经过去近两个月的时间了,因此,我先带着学生简略回顾旧知,再揭示课题。我们先通过比较,知道在《浪淘沙(其一)》中,虽然“浪淘沙”与诗中所写的内容相吻合,但其实“浪淘沙”乃是唐代曲名。而《江南春》则与之不同,题目中的“江”指的是长江,故而“江南春”就是江南的春天。解题之后,我请学生自读课文两分钟,先求读正确,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诗歌的节奏。学生自学结束,我指名三人依次朗读全诗,检测读音,并随机联系注释“山郭:山城,山村”,了解了注音字“郭”在诗中的意思。在把诗歌读正确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开火车轮流展示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诗歌的节奏。在展示朗读的过程中,我先根据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圈出诗中的押韵的“红”“风”“中”,再随机让学生依次按照“四三”“二二三”“二二二一”等节奏反复朗读全诗。读出节奏之后,我和学生一起,在黑板上标出简单的平仄,让他们在“平长仄短”地吟诵声里,又一次反复读全诗。最后,我掏出手机,播放陈琴老师吟诵的《江南春》,让学生在轻声跟读中,品味现代人如何将古诗吟出的韵味。在“读正确——读出节奏——尝试吟诵”中,学生已将全诗熟读成诵。接着,鉴于《浪淘沙(其一)》中讲述诗歌大意时学生遇到的困难,我尝试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注释,以“我走在江南的春天里……”或“我在江南的春天里漫步……”这样的诗人视角切入,说说诗句的意思。明确任务之后,学生先自己说,再在四人小组中合作探究,最后,指名展示,全班交流。在指名讲述诗句大意时,对于诗中的“四百八十寺”,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知道此间数字乃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对于诗中的“酒旗”“南朝”,也能依据注释了解大意。但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千里”和“绿映红”中的“绿”与“红”如何解释,却费了一番周折。为了加深学生对“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印象,我引入了明人杨慎对之“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谁能听得”“不如改为‘十里’”的荒唐质疑和清人何文焕对杨慎“改成‘十里’,也还是听不清,看不明,不如改成‘一里莺啼绿映红’”的针锋相对的挖苦,让他们体会以“千里”虚指广阔的江南大地的贴切。最后,我们将全诗大意解释为:我在江南的春天里漫步,广阔的江南大地上,到处是莺歌燕舞,鸟鸣啾啾,满眼是绿树红花,春意盎然。水边的村寨,山旁的城郭,随处可见酒旗在春风里招摇。在江南的烟雨迷蒙中,时时看见南朝时所兴建寺庙的楼台屋宇若隐若现。讲清诗句大意之后,我先让学生回顾全诗,知道诗人抓住了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之后,再让学生联系《浪淘沙(其一)》中的“写景——言志”,思考《江南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没有布置预习、提前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一时语塞。于是,我简介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阶层崇尚佛道,兴建寺庙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杜牧所处的唐王朝由盛转衰、贵族阶层礼佛之风日炽的背景资料。学生听罢,若有所悟,但依旧口不能言。这时,我想起了在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刚一发问,“有备而来”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接二连三地表示这首诗是杜牧借南朝统治者腐败无能之“史”,讽现今唐王朝逐渐没落之“今”的作品。于是,我以“某老师上公开课时,某某学生怎么讲”的话题,将薛老师课堂上那些学生的回答转述给学生,让他们做判断。学生立即从我的口气中,听出了我对那些“讽刺南朝统治者腐败无能”的不以为然,但,听完笑过之后,他们依旧不知如何作答。于是,我带着学生重读《江南春》,一边读,一边说说自己对杜牧笔下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摇、庙宇楼台烟雨迷蒙的江南春景的直观感受,再联系杜牧所处的时代,读懂诗中对江南春景的赞美,对诗人由烟雨迷蒙中的庙宇楼台所引发的淡淡的思古之幽情。由此,学生终于明白了,杜牧的《江南春》,以写景始,以感怀终。而至于诗中是否有“对统治阶层腐败无能的讽刺”,则实在不必如此坐实。临到下课,我才发现,自己急于教诗,却忘记简介诗人。但转念一想,六年级的小学生,早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杜牧了。因此,我提示学生,《词语手册》中有对诗人杜牧的生平简介,课后,请自行阅读,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摘抄在课文边上。四、《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记录上课之前,操作如前,将全诗板书在黑板上。开课伊始,我一反常态,没有揭示课题,只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便让学生自读全诗,争取将全诗读正确,读出自己喜欢的节奏。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课题《书湖阴先生壁》的朗读节奏,是需要指导的。既然需指导,那就不妨让学生先自行探索,经过一番试错之后,再明确读法,加深对此类课题如何朗读的印象。学生自读全诗之后,和前两堂课一样,在“读正确——读出节奏——尝试吟诵”中,将全诗熟读成诵。在“读正确”时,在指名朗读全诗时,我们先抓住课题《书湖阴先生壁》,结合注释,联系全诗,知道本诗是王安石写的一首题壁诗,写的是湖阴先生家里家外的情况,再通过学生的反复试错,读出“书/湖阴先生壁”的节奏,接着,在圈出全诗的韵脚“苔”“栽”“来”之后,随机引导学生关注“畦”和“闼”的注音和注释,为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讲清诗歌大意打好基础。鉴于学生课上常常会有“口能言之,下笔不能写之”的问题,于是,我在《江南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学生以“‘我’到湖阴先生家做客”或“‘我’在湖阴先生家的院子里”为情境,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诗句大意。学生完成自学之后,我们开始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对于“茅檐长扫净无苔”的解读,学生往往只从字面上关注到湖阴先生家的屋檐因为经常打扫而干净得不生一丝青苔,却没有从“茅檐”这小小的“一斑”延伸出去,联想到湖阴先生屋里屋外全都干净整洁的“全豹”身上;对于“花木成畦手自栽”,学生在解读诗句大意时,不仅容易忽视这些花木都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的——“手自栽”,而且会将“花木成畦”简单地解释作“一块块土地上种着花草树木”,将“成畦成垄”中“整齐排列”的意思忽略。但最难的,还是对“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拟人修辞手法的生动、具体的感受的描摹。所幸,当我们在指名简述诗句大意时,就有一名听众敏锐地指出“后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我在组织学生“组内交流——自主练笔”时,便顺势提示学生要把王安石笔下“一水”“两山”当做人来写。经过耗时颇多的“练笔——展评——修改——再展评”,我们最终将全诗大意解读为:那天,我去湖阴先生杨骥家做客。他真是个勤劳、爱干净的人,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连茅屋的屋檐都因他的经常打扫而干净得不生一丝青苔。院子里,他亲手栽种的花花草草成畦成垄,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屋外,一条清澈的溪水环绕着碧绿的农田,好像在守护着这些田地;两边的青山扑入眼帘,仿佛想要把他家的小门推开,好将满山的绿色送进屋中。读懂诗句大意,我请学生思考,相比于《浪淘沙(其一)》的“写景——言志”和《江南春》的“写景——感怀”,王安石的这首《书湖阴先生壁》是如何表达的呢?通过前后两句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发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是以湖阴先生的宅院屋宇为观察对象在写景,写的是近景,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则是以湖阴先生家外的山水风光为对象,在写景——写远景——的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受。“那么,王安石想通过拟人的修辞,表达他怎样的情感呢?”在我的追问下,学生有些迟疑地讲出“喜爱”“喜悦”等词。于是,我以李白的“相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