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法教具 问题探究法、 电子白板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

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统治者重用。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⑶主张与成就A活动探究

1:”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为政,焉用杀,子材料四 ⑷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活动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⑴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⑵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参考答案:⑴主要内容: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主要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类自身发展。⑵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B、教育方面: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C+弟子编纂的《论语》⑵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⑶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2、孟子——继承发展,⑴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

称孟子为“亚圣”

称儒家思想为书五经”中“四书”之一。⑵思想主张A、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B、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丰富完善⑴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

50

岁,⑵主张:A、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BC、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⑶评价: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物之一?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二)道家:老庄之学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2.道学的奠基:——老子(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AB、朴素的辨证法思想;C、消极悲观的态度。问题探究: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以弱胜强的思想„„〕3.道学的形成——庄子(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2)基本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三)法家思想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

(自主阅读)⑴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⑵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⑴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

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③哲学方面。3.影响: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1.墨家的风气: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2.墨家的基本主张: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2)4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三.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基本精神。2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小结】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孟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板书设计】一、百家争鸣1、概念: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3、原因4、性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三.影响【作业】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教学反思二、儒学的兴起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

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心发言人难点

题形成客观的评价。教法

问题探究法 教具 电子白板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讲授新课】一、儒学发展的低潮(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2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4、课堂探究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课堂探究

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5、P9

学习思考:(二)讲解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概况:①焚书:a

焚书的范围;b

不焚的书。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2、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3、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二)讲解1、原因: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④特点:外儒内法34、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②实质:不同: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一)阅读第三目,思考: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2、分析其影响。3、P11

学习思考

1、2(二)讲解1、教育体制: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儒学的全面影响(一)阅读第四目,思考:1、结合必修一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结合必修一的内容,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二)讲解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

-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课堂小结】1、儒学兴起的表现。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⑵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⑶“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⑷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2、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板书设计】一、儒学发展的低潮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2、简述“焚书坑儒”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2、评价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1、教育体制2、影响四、儒学的全面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举制的发展过程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作业】教学反思三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过程与方法 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策略与手段 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

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新。所以理学又被成为新儒学。一、寻孔颜乐处:理学的发端教师简单介绍周敦颐的生平及教导“二程”时强调追寻“孔颜之乐”的历史典故。设问:这反映了周敦颐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和追求?概括:在周敦颐看来,颜回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可乐,而是颜回达到了一种超越利害得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带给他一种快乐。周敦颐之后,“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一个内在的主题。过渡:周敦颐提出的这个命题对二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接促使二程对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思考。二、二程悟理:理学的建立 程遗书》设问:程颢指出了的这里的“理”指的是什么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的物理、道理是否有相通之处?,概括:理学中所说的“理”

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和道德的原则,,在人身上则体现为人性。在理学家看来,理虽然可以主要分析为这样几种不同的意义,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是宇宙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已。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提出了理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性即理”,“性”就是指人的本性。程颢是用“理”来规定、界定天的概念,天是最高的本体。程颐则用“理”来规定、来解释人的本性。过渡:在修养方法上,程颐强调通过格物得到具体事物之理。这个思想对程颐之后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格物致知:理学的成熟教师简单介绍朱熹的生平。无此天地„„”””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塔处„„”——朱熹《朱子语类》设问:朱熹是如何来看待“理”与“气”的?中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并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朱熹认为“格物”的途径很多,内容非常地广泛,我们可以来看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设问:请同学们站在理学的角度上,再读这首诗会有什么新发现呢?概括: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在这首诗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其一生都在追求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设问:这里反映出朱熹在治国问题上有着怎样的主张?, 。概括:朱熹主张应该“正君心”

有点类似于孔孟所说的“仁”, 。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设问:看到这些行为规范,同学们有何感想?概括:按照朱熹的逻辑,如果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良好习惯都难以养成,那么就谈不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更不用说治国平天下了。也就是说做大事业必须要从小事做起。四、发明本心:理学的发展教师介绍“鹅湖之会”的相关情况。设问:结合这个故事,谈谈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主张?过渡:陆九渊的理论知识勾勒了“心学”的一个轮廓,要进一步了解心学,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这个人的经历非常传奇,他就是王阳明。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子”和“龙场悟道”的历史故事。教师补充讲述王阳明弟子捉小偷的故事。设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概括: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人凭着良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

“阶段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理学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 地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积极的尝试,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从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发现,从古代一直到现代,中国文化一直在和各种外来的文优点和缺点,进而重新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外来因素并不是儒家发展的障碍,恰恰可能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些营养、契机,给儒家认识自己提供更好的参照。问题探讨:在

19

世纪后期以来,我们面临着新的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时代,遇到了产生、建立和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提供哪些思想文化上的启发呢?概括: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课堂结束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板书设计: 宋明理学孔颜乐处:理学的发端二程悟理:理学的建立格物致知:理学的成熟发明本心:理学的发展作业布置:1.

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

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

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研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2.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推进了理学的发展。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

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

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教学反思: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流思想的演变。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开创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难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导入。教师展示主题一:第一篇:烂熟中承古萌新设问: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概括: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设计意图:回顾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碍,以探究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由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局面的时代背景。)第二篇:求索上别开生面(设计意图:利用王夫之的原话作为主题,用此来体现儒学在继承中发展,进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教师活动:教师介绍李贽的生平及独特个性,包括图片、生平、代表作或名言名句及主张:1.李贽的生平、性格:明朝后期,离经叛道2.代表作:《焚书》《藏书》3.

反正统思想主张: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感悟。见解“与世不相入”。设问: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李贽提出了哪些“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观点和见解。概括:否定儒学正统„„互动与收获: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社会下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共同点: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回顾所学相关知识,并展示三大思想家图片,同时说明“经世致用”概念。经世致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其特点是,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本,并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讨论,归纳概括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之处。互动与收获:总结概括三大思想家在“求索中别开生面”的共同点为:一是政治主具有满腔爱国意识,思想开明,学识广博,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的先声,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学术影响上,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2.各自特色:(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史料,要求认识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概括: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梁启超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设问:针对以上论述,你是否同意?为什么?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本和课件的基础上,尝试制作思想家黄宗羲的名片,为了方便起见作一下分工,第一到三排同学来完成,图片可略。教师下座位巡视并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展示。(2)顾炎武:启蒙精神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史料,要求认识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观点。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顾炎武的观点。概括: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了“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教师活动,创设历史情境:船山先生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并领悟王夫之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