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免疫版课件_第1页
口腔免疫版课件_第2页
口腔免疫版课件_第3页
口腔免疫版课件_第4页
口腔免疫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口腔免疫第1页/共92页1会计学口腔免疫第1页/共92页2ASColeetal:BiochemistryandOralBiology.2ed.,P478,Wright,London,1988第2页/共92页2ASColeetal:Biochemistrya3DBFergusonetal:OralBioscience.P136,CHURCHILLLIVINGSTONE,NEWYORK,1999第3页/共92页3DBFergusonetal:OralBiosc4口腔免疫ORALIMMUNITY第4页/共92页4口腔免疫第4页/共92页5

第一节口腔免疫器官和细胞

OrgansandCellsofOralImmuneSystem

第5页/共92页5第一节口腔免疫器官和细胞第6

一、口腔免疫器官(Organsofimmunesystem)口腔免疫器官是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部分。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

•咽淋巴组织

•唾液腺淋巴组织

•口腔周围的淋巴结

第6页/共92页6一、口腔免疫器官第6页/共92页7

(一)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的淋巴组织,占机体淋巴组织1/2。

主要功能是参与粘膜表面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SIgA,在粘膜局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

分为ognizedMALTdiffuseMALT第7页/共92页7(一)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第7页/共92页•激活Th,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Th、CTL、Tm--或活动性牙周病病灶中NK细胞增多,表明NK细②细胞旁分泌方式(paracrine):伴放线放线杆菌、被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和吸引,吞噬炎症时大量侵润。•T细胞它们在龈沟液或局部组织内彼此协同或相互制约,形成细胞因子网络。具免疫原性物质一定具有抗原性,具抗原性物质不•防御功能:抗体是B细胞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生物屏障:口腔正常菌丛。(2)诱导巨噬细胞表达MHC-II:IL-1α及IL-β及IL-4;②促淋巴细胞活化、生长、及分化;的活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IL-8、TNF-α、PGE2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龈下菌斑细菌成分与龈沟或牙周袋环境微生态环主要功能是参与粘膜表面特异性免疫应答,8

口腔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弥漫分布于口腔粘膜固有层。舌根部、软腭及牙龈MALT丰富。

抗原刺激--口腔D-MALT活跃--固有层淋巴细胞增生--上皮下形成淋巴滤泡结构--O-MALT。第8页/共92页•激活Th,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Th、CTL、Tm--89

(二)咽淋巴环(Waldeyer’sring):

口腔特有的免疫防御形式舌扁桃体(前下)腭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两侧)咽扁桃体(后上)扁桃体之间散在的淋巴组织。

第9页/共92页9(二)咽淋巴环(Waldeyer’srin10

(三)唾液腺(内)淋巴组织:

•大唾液腺淋巴组织:位于结缔组织间质,含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唾液腺浆细胞来源于肠粘膜Payer‘s斑内活化B细胞,经淋巴循环至唾液腺,发育成浆细胞,能合成SIgA。

•小唾液腺淋巴组织:小唾液腺分泌管周围聚集的淋巴细胞,也称导管相关淋巴样组织。主要分布于唇腺、颊腺等部位。第10页/共92页10(三)唾液腺(内)淋巴组织:第10页/共9•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及酶;常居菌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构成彼此适应抗体是B细胞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主要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MHC-II分子。(1)B1细胞:CD5+,主要分布于(口腔)粘膜•激活Th,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Th、CTL、Tm--(antigenicity)两种属性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TNF):能杀死肿瘤细胞。血。③趋化白细胞:TNF、LT;细胞表面没有BCR或TCR;主要表面标记分immune不受MHC限制,无需抗原致敏过程,天然具有(recombinantprotein)。颗粒,也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e核形态不规则,多巴染色阴性。抗原刺激--口腔D-MALT活跃--固有层淋巴间质。•病理表现相当于急性炎症反应。主要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11

(四)口腔周围的淋巴结:

•腮腺淋巴结(parotidlymphnodes)

•颏下淋巴结(submentallymphnodes)

•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lymphnodes)第11页/共92页•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及酶;11(四)口腔周围的12

二、口腔免疫细胞(Cellsoforalimmunesystem)

参与口腔免疫应答的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granulocytes)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s-macrophages)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

第12页/共92页12二、口腔免疫细胞(Cellsofo13

(一)淋巴细胞:

•B细胞

•T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s,NK)

•自然杀伤T细胞(NKTcell,NKT)

B细胞和T细胞属特异性免疫细胞。

NK细胞和NKT细胞具有天然杀伤能力,是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第13页/共92页13(一)淋巴细胞:第13页/共92页14上皮基层内的淋巴细胞(12,000X)第14页/共92页14上皮基层内的淋巴细胞(12,000X)第14页/共92页15

1.B细胞:膜表面标记分子为BCR(Bcellreceptor),也是抗原识别单位。

B1细胞

B2细胞

(1)B1细胞:CD5+,主要分布于(口腔)粘膜固有层,口腔粘膜固有层内B细胞多为B1细胞。

唾液腺内产生SIgA浆细胞前身是B1细胞。

第15页/共92页151.B细胞:膜表面标记分子为BCR(Bc16

(2)B2细胞:通常称的B细胞,CD5-。分布于口腔粘膜全层(包括上皮)。主要功能:①在特异性抗原刺激下,细胞活化、增殖,分泌抗体而参与体液免疫。②产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2、IL-4、

IL-5、IL-6等)而参与调节免疫应答;③表达MHC-II分子,将抗原呈递(antigenpresentation)给T细胞而激活T细胞。第16页/共92页16(2)B2细胞:通常称的B细胞,CD5-。172.T细胞:

抗原识别单位是TCR。

抗原识别特异性强,受MHC分子限制。识别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及B细胞呈递的MHC抗原肽复合物而活化。根据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和功能分三个亚群:辅助性T细胞(Th)、

杀伤性T细胞(CTL)调节性T细胞(Tr)

T细胞分布于粘膜全层。固有层内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例为2:1。第17页/共92页172.T细胞:第17页/共92页18第18页/共92页18第18页/共92页19

(1)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cell):细胞表面主要标志为CD4+,也称CD4+T细胞,T4细胞。细胞表面还表达CD2+

、CD3+。

CD8-。主要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①辅助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②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其吞噬和抗原呈递作用;③激活杀伤性T细胞;④趋化(chemotaxis)炎症细胞等。

第19页/共92页19(1)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20

(2)杀伤性T细胞(cytotoxicTcell,CTL):细胞表面主要标志为CD8+,称CD8+T

细胞,T8细胞,还表达CD2+、CD3+。

CD4-。主要功能:直接杀伤作用。

①被病毒或其他胞内微生物感染的宿主细胞;

②排斥、溶解同种异体移植物;

③攻击体内产生非已物质(自身抗原)的靶细胞。也能产生细胞因子,如Interferon(IFN)。

第20页/共92页20(2)杀伤性T细胞(cytotoxicTc21

(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cell):细胞表面标志为CD3+、CD4+和CD25+。主要功能:抑制CD4+和CD8+细胞活化与增殖,减弱免疫应答和增强免疫耐受。第21页/共92页21(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对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①酶:髓过氧化物酶、溶菌酶与组织蛋白酶复期更是如此;•自然杀伤T细胞(NKTcell,NKT)(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seaminotransterase):•正常牙周组织:T细胞处于生长周期的G0期,分布防御作用的同时,产生对宿主炎症性损伤的现象。IL-5、IL-6等)而参与调节免疫应答;①糖蛋白和粘蛋白(保护粘膜,凝聚细菌);stimulatingfactors,CSFS)等细胞因子。舌根部、软腭及牙龈MALT丰富。致敏抗原再次出现,便迅速活化,启动更激烈的再次上皮时,CAM具有趋化中性粒细胞进入牙龈stimulatingfactors,CSFS)等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没有BCR或TCR;主要表面标记分(4)口腔非特异性免疫体系的细胞因子:它们在龈沟液或局部组织内彼此协同或相互制约,形成细胞因子网络。间质。趋化因子(chemokine):具有趋化白细胞功能。抗原识别单位是TCR。lymphoidtissue,MALT)223.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s):NK细胞大于一般淋巴细胞,胞浆内有许多大颗粒,也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elymphocyte,LGL)。细胞表面没有BCR或TCR;主要表面标记分子为CD16、CD56。

NK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其抗原识别不受MHC限制,无需抗原致敏过程,天然具有对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第22页/共92页对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223.23

4.自然杀伤T细胞(NKTcell,NKT):

细胞表面表达NK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16、

CD56),同时还表达TCR(密度低)。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不受MHC限制,可直接识别脂类和糖脂类抗原。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也分布于脾、淋巴结和外周血。第23页/共92页234.自然杀伤T细胞(NKTcell24

(二)粒细胞(granulocyte)粒细胞形态特征是胞浆内含有不同染色性质的胞浆颗粒,分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主要功能:清除入侵的微生物和衰亡细胞、组织;被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和吸引,吞噬经过调理的异物颗粒;分泌各类细胞因子。炎症时大量侵润。第24页/共92页24(二)粒细胞(granulocyte)第24页/共925

(三)肥大细胞:进入组织的嗜碱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口腔粘膜固有层。细胞较大而不规则。胞浆内有大量嗜碱性颗粒细胞表面有高亲和性的IgE受体。被激活的肥大细胞释放胞浆颗粒。释放颗粒内含有肝素(haparin)、组胺(histamine)、5-羟色胺(5-ydroxytryptamine)等炎症介质。

第25页/共92页25(三)肥大细胞:第25页/共92页26

(四)单核-巨噬细胞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约12~20μm,形态与淋巴细胞相似。进入组织后成为巨噬细胞,胞体可增大至10倍,细胞形态游移多变,可阿米巴样移动、胞浆含丰富溶酶体,吞噬能力强,能表达MHC-Ⅱ分子,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APC)。正常时仅见于上皮下结缔组织。第26页/共92页26(四)单核-巨噬细胞第26页/共92页27

(五)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

分布于口腔粘膜上皮基层和深棘层角质细胞之间。光镜下可见细胞突起、胞浆透明、核深染、核形态不规则,多巴染色阴性。电镜下无桥粒结构,胞核凹陷,胞浆内无张力细丝,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少,可见特殊的网球拍样或棒状的朗格汉斯小体)。

有移动能力而无吞噬能力,是上皮内唯一的

APC,能高水平表达MHC-Ⅱ分子,并产生IL-1,激活上皮内或固有层的T淋巴细胞而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第27页/共92页27(五)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28Langerhanscell(8,000X)第28页/共92页28Langerhanscell(8,000X)第28页/29第二节口腔免疫体系Oralimmunesystem第29页/共92页29第二节口腔免疫体系第29页/共92页30

口腔免疫体系由局部免疫组织、细胞、免疫分子及酶等生物活性分子等共同组成。口腔免疫体系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部分,以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方式在口腔局部行使免疫防御功能。第30页/共92页30口腔免疫体系由局部免疫组织、细胞、第3031

一、口腔非特异性免疫系统(Oralnonspecificimmunesystem)

第31页/共92页31第31页/共92页32非特异性免疫:(innate~,natural~)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识别微生物表面多糖(polysaccharide)及脂多糖等物质,直接抵御微生物对机体的侵袭。第32页/共92页32非特异性免疫:第32页/共92页33

非特异性免疫:(innate~,natural~)与生俱有的免疫能力;是生物群体在物种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迅速、早于特异性免疫;稳定、遗传和受基因控制;特异性较差;没有免疫记忆效应。第33页/共92页33非特异性免疫:(innate~,nat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龈下菌斑内的细菌。•病理表现相当于急性炎症反应。的胞浆颗粒,分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B细胞:膜表面标记分子为BCR(Bcell对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MHC抗原,最终G-专性厌氧杆菌及兼性厌氧杆菌逐渐胞可能参与牙周病非特异性免疫活动。③内分泌方式(endocrine):具免疫原性物质一定具有抗原性,具抗原性物质不(2)人工合成的多肽和基因重组蛋白质主要分布于唇腺、颊腺等部位。在龈沟液的含量与牙周病的活动有显著相关口腔非特异性免疫体系:NK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其抗原识别③细胞因子:趋化白细胞因子等6类。颗粒,也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e•唾液腺淋巴组织颗粒,也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e被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和吸引,吞噬34口腔非特异性免疫体系:

•物理屏障

•化学屏障

•生物学屏障(正常菌丛)

•各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等。第34页/共92页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龈下菌斑内的细菌。34口腔非特异性免疫35

(一)物理屏障口腔粘膜:机械地抵御病原体和有害物质;上皮不断代谢更新,表层细胞脱落,定期清除寄生于表面的微生物。

第35页/共92页35(一)物理屏障第35页/共92页36

(二)化学屏障

1.唾液(Saliva)(1)无机盐:

①硫氰酸盐,SN-(参与组成抗过氧化物酶系统);②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直接抑制细菌、真菌);③缓冲体系(维护固有菌群平衡);(2)有机物:

①糖蛋白和粘蛋白(保护粘膜,凝聚细菌);②乳铁蛋白(直接抑菌、增强SIgA作用);③过氧化物酶;④溶菌酶(破坏细菌胞壁肽聚糖)。第36页/共92页36(二)化学屏障第36页/共92页372.龈沟液(gingivalcrevicularfluid):

(1)无机盐:成分和血清相似;(2)有机物:①酶:髓过氧化物酶、溶菌酶与组织蛋白酶等(来自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②蛋白质:球蛋白、补体、糖蛋白、铁蛋白等。

③细胞因子:趋化白细胞因子等6类。

第37页/共92页372.龈沟液(gingivalcrev38

(三)细胞、细胞因子:

1.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上皮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1)角质细胞:粘膜物理屏障主体。受到刺激,能够合成分泌IL-1,刺激淋巴细胞活化。(2)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分布于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牙周膜及牙髓等组织的间质。承担组织支持和修复功能外,产生

IFN-I、IL-7及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s,CSFS)等细胞因子。第38页/共92页38(三)细胞、细胞因子:第38页/共92页39

2.细胞因子(cytokine):细胞因子是参与免疫活动的细胞受到刺激后合成、分泌的生物活性分子。细胞因子构成细胞因子网络(cytokinenetwork),彼此协同或抑制,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调节细胞功能,全面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并介入组织的再生、分化、损伤及修复等。第39页/共92页392.细胞因子(cytokine):第340(1)细胞因子分类:

以来源分:

白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分泌并主要作用于白细胞的细胞因子,至少29种,IL1~IL29;淋巴因子(lymphokines):淋巴细胞分泌;单核因子(monokines):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以功能分:趋化因子(chemokine):具有趋化白细胞功能。生长因子(growthfactors):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作用。集落刺激因子(CSFS):刺激造血、促进骨髓子代细胞生长和分化功能。肿瘤坏死因子(TNF):能杀死肿瘤细胞。干扰素(IFN):干扰病毒复制。第40页/共92页40(1)细胞因子分类:第40页/共92页适当的免疫反应能阻止牙周病发生。•正常牙周组织:T细胞处于生长周期的G0期,分布细胞增生--上皮下形成淋巴滤泡结构--O-MALT。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s):●结合外源性(吞饮)抗原分子降解的抗原肽,以MHC-II健康龈沟液可测得补体成分为C3和C4完整片段。(APC)。(recombinantprotein)。2.人工抗原金属蛋白酶等一组酶。nonspecificimmunesystem)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s):(三)唾液腺(内)淋巴组织:种类:NK细胞大于一般淋巴细胞,胞浆内有许多大强的外源微生物侵犯。MHC-I分子牙周病时增生的浆细胞分泌大量4.自然杀伤T细胞(NKTcell,NKT):血液中各类Ig都参与了口腔体液免疫。41(2)细胞因子特性(共性):①多效性(pleiotropism)②重叠性(redundancy)③协同性(synery)④拮抗性(antagonism)⑤特异性(specificity)⑥调控性(regulation)第41页/共92页适当的免疫反应能阻止牙周病发生。41(2)细胞因子特性(共性42

(3)细胞因子的效应方式:①自分泌方式(autocrine):②细胞旁分泌方式(paracrine):③内分泌方式(endocrine):

第42页/共92页42第42页/共92页43

(4)口腔非特异性免疫体系的细胞因子:由口腔组织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产生、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分类、功能:①介导非特异性免疫;②促淋巴细胞活化、生长、及分化;③刺激造血的因子。(P97)

第43页/共92页43(4)口腔非特异性免疫体系的细胞44

(四)生物屏障作用生物屏障:口腔正常菌丛。常居菌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构成彼此适应并也和宿主适应的稳定微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排斥外来菌的侵入,保护机体免受新的、致病性较强的外源微生物侵犯。第44页/共92页44(四)生物屏障作用第44页/共92页45

二、口腔特异性免疫系统(Oralspecificimmunesystem)

第45页/共92页45第45页/共92页46二、口腔特异性免疫系统(Oralspecificimmunesystem)第46页/共92页46二、口腔特异性第46页/共92页47第47页/共92页47第47页/共92页48(一)抗原(Ag)和半抗原(hapten):免疫原性是能使T细胞或B细胞致敏、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效应的物质属性。

抗原性是能在体内或体外被抗体、TCR或BCR特异性识别的物质属性。具免疫原性物质一定具有抗原性,具抗原性物质不一定具有免疫原性。抗原:兼具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和抗原性(antigenicity)两种属性的物质。半抗原:仅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或被TCR或BCR识别,却不能单独介导免疫应答。半抗原能够通过偶联蛋白质分子获得免疫原性而成为抗原,该蛋白质称作载体(carrier)。第48页/共92页48(一)抗原(Ag)和半抗原(hapten):第48页/共491.天然抗原(naturalAgs)(1)微生物(2)自身抗原(autoantigen)(3)肿瘤抗原(tumorantigens)(4)同种异体抗原(alloantigen)(5)异种抗原(xenoantigen)(6)嗜异抗原(heterophileantigen,Forssmanantigen)

第49页/共92页491.天然抗原(naturalAgs)第49页50

2.人工抗原(1)化学药物:口腔科临床治疗使用的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甲醛甲酚,樟脑酚等有机物具有半抗原性质,进入体内后,若与组织中的蛋白质载体结合,便成为抗原物质。(2)人工合成的多肽和基因重组蛋白质(recombinantprotein)。第50页/共92页502.人工抗原第50页/共92页51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MHC抗原,

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编码MHC抗原的基因。第51页/共92页51(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521.MHC抗原作用:(1)

MHC抗原与移植相关:

MHC抗原相同个体间移植无排斥反应。第52页/共92页521.MHC抗原作用:第52页/共92页•正常牙周组织:B细胞处于G0期,量少;破坏性疾病,是病原菌与宿主互相作用的结果。T细胞分布于粘膜全层。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T细胞以MHC-I/抗原肽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一、口腔非特异性免疫系统(OralCD4-。龈下菌斑细菌成分与龈沟或牙周袋环境微生态环主要分布于唇腺、颊腺等部位。释放颗粒内含有肝素(haparin)、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如果不能被巨噬细胞及时颗粒,也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e(2)B细胞因子:●结合细胞内(自身)表达的蛋白分子降解的抗原肽。•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s,NK)的活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上皮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仅仅表达于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细胞以及上皮细胞。(2)细胞因子特性(共性):(polysaccharide)及53

(2)

MHC抗原与抗原呈递相关。抗原呈递是介导

T细胞免疫必须的条件。第53页/共92页•正常牙周组织:B细胞处于G0期,量少;53(2)第542.MHC-I和MHC-II分子:

人MHC编码蛋白主要分为两型:

MHC-I分子

MHC-II分子。第54页/共92页542.MHC-I和MHC-II分子:第54页/共955(1)MHC-I分子:呈递内源性抗原

●表达于带核细胞表面(除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外)。

●结合细胞内(自身)表达的蛋白分子降解的抗原肽。以MHC-I/抗原肽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对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作特异性免疫应答。

●呈递对象为CD8+T细胞,第55页/共92页55(1)MHC-I分子:呈递内源性抗原第55页/共92页56

(2)MHC-II分子:呈递外源性抗原

●仅仅表达于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细胞以及上皮细胞。

●结合外源性(吞饮)抗原分子降解的抗原肽,以MHC-II

分子/抗原肽复合体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呈递对象为CD4+T细胞。第56页/共92页56(2)MHC-II分子:呈递外源性抗原第56页/57

(三)抗体抗体是B细胞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是包括许多成员的糖蛋白分子家族。

第57页/共92页57(三)抗体第57页/共92页581.Ig基本结构和命名依据稳定区结构差异,抗体有5类:IgG、IgA、IgE、IgD、IgM。第58页/共92页581.Ig基本结构和命名依据稳定区结构差异,第58页/59

2.Ig与口腔免疫(Igandoralimmunity)血液中各类Ig都参与了口腔体液免疫。龈沟液中主要是IgG、还有IgM和IgA。唾液中主要是SIgA、还有IgA、IgG和IgM。

第59页/共92页592.Ig与口腔免疫(Igandora60

(四)细胞因子口腔免疫体系T细胞和B细胞产生、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①介导特异性免疫;②促淋巴细胞活化、生长、及分化;③活化炎性细胞的因子④刺激造血的因子。(P107)第60页/共92页60(四)细胞因子第60页/共92页61第三节牙周病免疫Immunitytoperiodontaldisease第61页/共92页61第三节牙周病免疫第61页/共92页系统产生免疫效应的物质属性。(2)MHC-II分子:呈递外源性抗原特异性较差;血。抗体,龈沟液内IgG、IgA数量增多,(1)无机盐:胞因子主要功能:IL-8、TNF-α、PGE2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胞的细胞因子,至少29种,IL1~IL29;④刺激造血的因子。•正常牙周组织:T细胞处于生长周期的G0期,分布(2)MHC-II分子:呈递外源性抗原还有IgM。补体……还有IgM。细胞因子等。(6)促牙槽骨吸收的细胞因子:IL-1α,IL-β、IL-4、IL-6、清除入侵的微生物和衰亡细胞、组织;•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lymph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antigenicity)两种属性的物质。对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62

牙周病:包括牙龈病(gingivaldisease)和牙周炎(periodontitis)。狭义,即牙周炎:牙周组织发生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病原菌与宿主互相作用的结果。

第62页/共92页系统产生免疫效应的物质属性。62第62页/共9263第63页/共92页63第63页/共92页64

一、牙周病病原菌和抗原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龈下菌斑内的细菌。龈下菌斑细菌成分与龈沟或牙周袋环境微生态环境相关。菌斑越厚、牙龈沟越深,局部氧化还原电势越低。随菌斑深部的Eh值下降,细菌种类多样化。最终G-专性厌氧杆菌及兼性厌氧杆菌逐渐成为菌斑优势菌。这些G-杆菌的内毒素、代谢产物成为牙周病免疫应答过程的主要抗原成分。

第64页/共92页64一、牙周病病原菌和抗原第64页/共92页65

1.主要致病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塞类杆菌、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嗜二氧化碳纤维菌等、螺旋体。第65页/共92页651.主要致病菌:第65页66

2.细菌成分与细菌酶(1)细菌成分:①内毒素LPS;②肽聚糖;③脂磷壁酸;④表面蛋白抗原;⑤菌毛(fimbriae,pilus):⑥血凝素(hemoagglutinin);⑦白细胞毒素(leukotoxin)。兼具有抗原性、毒性。第66页/共92页662.细菌成分与细菌酶第66页/共92页67

(2)细菌酶:种类:蛋白酶、胶原酶、溶纤维蛋白酶(fibrinolytic)、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硫酸软骨素酶(chondrosulfatase)、DNA降解酶等。细菌酶的成分为多糖、类脂、蛋白质的大分子复合物质,具有强抗原性。细菌酶作为水解酶对组织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可能破坏牙龈上皮细胞间的桥粒连接、溶解细胞外基质,产生上皮细胞间隙,破坏上皮屏障,使病原菌进入深部组织。第67页/共92页67(2)细菌酶:第67页/共92页68

二、牙周病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牙龈粘膜屏障浸润细胞酶细胞因子补体……

第68页/共92页68二、牙周病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第68页/共9691.龈沟上皮

•上皮结构的完整性是抵御外来病原菌的重要物理屏障。

•龈沟上皮特点:薄,通透性好,利于上皮下的

Ig分子、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渗入龈沟。

•上皮细胞产生如IL-1α、IL-15及CSF等。

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的细胞外基质中,包含一组细胞粘附分子(CAM)。病原菌侵袭上皮时,CAM具有趋化中性粒细胞进入牙龈沟及牙周袋杀灭细菌的作用。第69页/共92页691.龈沟上皮第69页/共92页70

2.浸润细胞(1)中性粒细胞:

•在上皮内CAM等趋化下最早聚集于病原菌侵入部位的细胞,直接吞噬、杀灭病原菌;

•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及酶;

病理表现相当于急性炎症反应。(2)巨噬细胞:

迟于中性粒细胞到达病原菌入侵部位,

直接吞噬、杀灭病原菌的作用弱于中性粒细胞;

•抗原呈递:接触、吞噬、处理病原菌抗原,呈递MHC-II/抗原肽。激活Th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产生、释放细胞因子(IL-1、IL-6、IL8及TNF);

•相当于亚急性炎症反应。第70页/共92页702.浸润细胞第70页/共92页71

(3)NK细胞:“基本”功能是杀灭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牙周病并非病毒性疾病,但是在重度牙周病或活动性牙周病病灶中NK细胞增多,表明NK细胞可能参与牙周病非特异性免疫活动。第71页/共92页71(3)NK细胞:第71页/共92页(1)MHC-I分子:呈递内源性抗原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一、口腔免疫器官MHC抗原与移植相关:•自然杀伤T细胞(NKTcell,NKT)③细胞因子:趋化白细胞因子等6类。MHC-I分子对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粘膜固有层的淋巴组织,占机体淋巴组织1/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固有层内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例为2:1。⑥血凝素(hemoagglutinin);与生俱有的免疫能力;(1)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cell):破坏性疾病,是病原菌与宿主互相作用的结果。•各种细胞及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约12~20μm,形态与淋血液中各类Ig都参与了口腔体液免疫。参与口腔免疫应答的细胞(1)无机盐: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72

(4)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分泌IL-6和IL-8:参与免疫反应调控;

•组织损伤:成纤维细胞分泌PGE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疾病进展相关。

•组织修复:表现为增生,在病变静止期和修复期更是如此;

第72页/共92页(1)MHC-I分子:呈递内源性抗原72(4)成纤维细胞和733.细胞因子参与牙周病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因子种类诸多。它们在龈沟液或局部组织内彼此协同或相互制约,形成细胞因子网络。细胞因子在介导免疫应答的同时,也有破坏宿主细胞的负效应作用。(1)趋化白细胞因子:IL-8;(2)诱导巨噬细胞表达MHC-II:IL-1α及IL-β及IL-4;(3)激活T细胞因子:IL-2,IL-4、IL-6及TGF-β;(4)促B细胞生长因子:IL-4;(5)抑制牙槽骨吸收的细胞因子:IL-4及护骨因子(osteoprotegerin。OPG);(6)促牙槽骨吸收的细胞因子:IL-1α,IL-β、IL-4、IL-6、

IL-8、TNF-α、PGE2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differentatioonfactors,ODF)等。第73页/共92页733.细胞因子第73页/共92页744.补体

健康龈沟液可测得补体成分为C3和C4完整片段。牙周病龈沟液中C3、C4完整片段减少,C3a、C3b及C5a等片段增多,说明补体系统被激活,能产生MAC(membraneattackcompex)。

•防御功能:

•损伤作用:

C3a、C5a过敏毒素(anaphylaxin)第74页/共92页744.补体第74页/共92页755.酶由炎症细胞分泌,或局部组织在炎症性损伤后分解产生。对软、硬组织有破坏作用,部分酶的活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1)包括由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酶、弹力纤维酶(elastase)、组织蛋白酶(catheps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一组酶。这些酶降解胶原组织、明胶、纤维蛋白、层粘连蛋白(laminin)等,是牙周病病程中极具破坏性的介质。病变越活动、越严重,这些酶浓度就越高。

第75页/共92页755.酶第75页/共92页76(2)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与骨代谢有关的酶,其活性与牙周袋深度、牙槽骨丧失程度显著相关。(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seaminotransterase):属胞浆酶,细胞死亡后才被释放,是反映组织或细胞坏死的标志酶。在龈沟液的含量与牙周病的活动有显著相关性,反映了病变组织坏死程度。第76页/共92页76(2)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77

三、牙周病的特异性免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