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抢险救援中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疏导方法_第1页
毕业论文-抢险救援中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疏导方法_第2页
毕业论文-抢险救援中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疏导方法_第3页
毕业论文-抢险救援中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疏导方法_第4页
毕业论文-抢险救援中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疏导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PAGE VI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抢险救援中被困青少年 的心理状况及疏导方法 学 号 2 姓 名 系 队 专 业 指导教师 二一年五月 PAGE IV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火灾、建筑物坍塌、交通事故等一系列事故灾害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青少年作为一个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阶段的特定群体,由于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受到来自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侵害的可能性较大。并且青少年自主思考、自我判断和反思的能力较差,通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突发事件的训练,缺少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

2、巧,自救能力弱,导致消防官兵对其进行救援时难度大,成功率低,容易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因此,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如何提高对被困青少年的救援成功率,成为消防救援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抢险救援中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讲行分析,针对其特殊的心理特点提出适当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为抢险救援人员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和创造有利的救援条件,给被困青少年的救援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抢险救援;心理疏导AbstractAt present, along with the swif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3、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rate of a series of accidents and disasters such as the fire, the building collapses, the traffic accidents and so on climbs steadily year by year, posed the enormous threat to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And young people, whose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all are at the g

4、rowth stage for specific groups, because of various immature aspects, when facing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soci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limited social experience and life experience, being from natural disasters and acci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trapped. And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pondering,

5、 self-judgment and reconsidering ability, usually lack of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prevention training for emergencies, 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the weak self-help capacity cause the firefighters to rescue them difficultly and the success rate is l

6、ow, easily leads to certain negative influence in the societ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hina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rapped teenagers in the emergency rescue becomes the firefighters noticeable question. Th

7、rough the analysis to young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emergency rescue and in view of their speci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in order to propose some suitable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easing methods to strive for the precious rescue time, create advantageous rescue conditions for the e

8、mergency rescue groups and enhanc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certain instructions and models.Keywords: teenagers psychology; emergency rescue; psychological easing目 录 TOC o 1-4 h z u HYPERLINK l _Toc260410298 中文摘要 PAGEREF _Toc260410298 h I HYPERLINK l _Toc260410299 英文摘要 PAG

9、EREF _Toc260410299 h II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0 目 录 PAGEREF _Toc260410300 h III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1 1 绪论 PAGEREF _Toc260410301 h 1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2 1.1 研究背景 PAGEREF _Toc260410302 h 1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3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PAGEREF _Toc260410303 h 1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4 2 被困青少年的心

10、理状况剖析 PAGEREF _Toc260410304 h 3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5 2.1 灾难中心理反映的类型 PAGEREF _Toc260410305 h 3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6 2.2 灾难中的心理反应过程 PAGEREF _Toc260410306 h 3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7 2.3 被困人员的行为模式 PAGEREF _Toc260410307 h 4 HYPERLINK l _Toc260410308 2.4 被困人员的生理反应 PAGEREF _Toc260410308 h 4 HY

11、PERLINK l _Toc260410309 3 灾害中形成不良心理因素的分析 PAGEREF _Toc260410309 h 6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0 3.1形成不良心理的主观因素 PAGEREF _Toc260410310 h 6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1 3.2形成不良心理的客观因素 PAGEREF _Toc260410311 h 6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2 4 对被困人员心理疏导方法 PAGEREF _Toc260410312 h 7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3 4.1 救援人

12、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PAGEREF _Toc260410313 h 7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4 4.1.1 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 PAGEREF _Toc260410314 h 7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5 4.1.2 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 PAGEREF _Toc260410315 h 7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6 4.1.3 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 PAGEREF _Toc260410316 h 7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7 4.1.4 对医学有一定认识,对人体生理反应有一定的知识

13、PAGEREF _Toc260410317 h 7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8 4.2 对被困青少年心理疏导的方法 PAGEREF _Toc260410318 h 8 HYPERLINK l _Toc260410319 4.2.1心理镇痛 PAGEREF _Toc260410319 h 9 HYPERLINK l _Toc260410322 4.2.2 心理安抚 PAGEREF _Toc260410322 h 10 HYPERLINK l _Toc260410326 4.2.3心理宣泄 PAGEREF _Toc260410326 h 13 HYPERLINK l _To

14、c260410326 4.2.4情志相克14 HYPERLINK l _Toc260410327 4.2.5 其他 PAGEREF _Toc260410327 h 15 HYPERLINK l _Toc260410328 5 结束语 PAGEREF _Toc260410328 h 16 HYPERLINK l _Toc260410329 参 考 文 献 PAGEREF _Toc260410329 h 17 HYPERLINK l _Toc260410330 致 谢 PAGEREF _Toc260410330 h 18PAGE 18 第 页,共18页1 绪论1.1 研究背景青少年的准确定义是指满

15、14周岁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来讲)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在这个年龄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进入一种人生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我国目前青少年占全国人口将近半数,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4亿,约占总人口的1/3以上。人们常把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毛主席更是有“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这样著名的论断。这些生动的话语无不彰显出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然而,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火灾、建筑物坍塌、交通事故等一系列事故灾害的发生

16、率逐年攀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青少年作为一个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阶段的特定群体,由于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受到来自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侵害的可能性较大。并且青少年自主思考、自我判断和反思的能力较差,通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突发事件的训练,缺少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自救能力弱,导致消防官兵对其进行救援时难度大,成功率低,容易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消防部队担负着公安消防保卫和社会抢险救援的双重职能,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一支同火灾及各种灾害事故作斗争的

17、军事化、专业化队伍,对于保卫国家经济建设,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提高抢险救援过程中对被困青少年的救援成功率,成为消防救援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落实“救人第一”的方针,迅速、科学、安全地解救被困人员是抢险救援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当面对的被困人员是青少年时,他们所具有的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了消防指战员不仅要依靠成熟的技战术,先进的装备,还应具备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技巧和方法的能力。弗洛伊德认为,人在遇到挫折与冲突时产生的焦虑会引发潜意识的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可使个体不知不觉地解除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保持精神活动的平衡与稳定1。

18、对各种灾害中的被困青少年运用心理疏导,就是要合理地激发其自身的防御机制,尽最大可能保持被困者的精神状况的平衡与稳定,对救援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使救援顺利进行。心理疏导在发达国家的救援行动中被普遍采用,而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初步认识到,将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抢险救援中,必将促进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救援工作的成功率。消防部队普遍开展的心理疏导工作,在救援过程中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成为进行抢险救援的重要一环。2 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剖析2.1 灾难中心理反映的类型人的活动被理解为心理的外部表现,人的活动方式被理解为心理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表现

19、形式是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往往使人们在相同的环境下心理活动不同,客观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在各种灾害中,高温烟火的灼烤、建筑物的倒塌、高度紧张的情绪、大量围观的群众、混乱不堪的场面和伸手不见五指的极差能见度等非正常环境,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引起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变化,并导致情绪产生高度的应急反应2。青少年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由较低级向较高水平发展的人生阶段,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当周围环境发生瞬间突变时,心理压力会急剧上升,应急反应也更为强烈。在应急状态下,由于各人的心理素

20、质差异,一般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些人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下,其大脑运转迅速、异常活跃,思维的逻辑性更强。因而表现在行为上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眼前的灾情,采取果断的措施保护自身、他人或财产的安全,努力配合救援人员对其展开的救援工作。而还有一些人在应急状态下则会变得意识狭窄、思维混乱,发生感知和记忆上的失误,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和种种异常举动。如火灾中一些人只知道推门,而不知拉门;将墙当门猛敲猛击等等3。在对抢险救援一线人员的一项调查结果中显示,86.6%的被困于火灾或其他灾害中的青少年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时,常呈现出第二种反应,即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和异常举动,给抢险救援的营救工作带来极大阻

21、碍。2.2 灾难中的心理反应过程在灾难初期,人们虽然能意识到有可能出现事故但是却无动于衷,不作为,缺少积极的预防措施,倾向于忽视这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例如在“9.20”深圳舞王俱乐部特大火灾事故中,从天花板吸音棉被引燃开始的30秒之内,人们大多只是抬头看了看,然后依旧继续玩乐,丝毫没有做出逃生的举动。当发现灾难来临或是没有任何征兆下的灾难突然发生时,人们的心理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认知环境阶段。这时被困人主要依靠经验和潜意识的判断来确定自己的状况和被困情况。青少年由于经验缺乏,在此阶段停留时间短,并且有可能出现错误认知,最终导致错误行为;二是过度活跃阶段。被困人员一旦确认自己被困,心理上会焦虑

22、、紧张,恐惧,在这个阶段会有很多试图改变现状的行为发生,这些行为多是盲目的。青少年对于自我保护、自救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在此阶段的盲目性表现更为突出;三是等待阶段。当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盲从别人或是盲目行为可能导致更坏的结果,被困人员的心理已经陷入绝望,或是经过努力发现获救的可能,心理的反应强烈。一般会出现恐惧、强迫、焦虑、绝望等情绪。青少年本来处于情绪极度不稳定、思维异常活跃、精力十分旺盛的时期,所以会呈现出过度活跃阶段时间长,等待阶段依然活跃的特点。2.3 被困人员的行为模式心理灾难发生时人们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仔细辨认可以发现,行为模式不外乎三种。国外的研究表明,大约10%-20%

23、的人可以保持相对冷静;75%的人会被灾难时超负荷的感官信息惊呆,他们的思维和推理能力都能极大受损,经常以一种自动化的模式行动,余下的约10%-15%的人,不仅失去自救能力,甚至还会做出种种不利于生存的事情来,如肌肉僵硬不能活动、哭泣、尖叫等等4。国外对此有调查显示,处于灾害中的青少年以中间的75%和余下的10%-15%居多。2.4 被困人员的生理反应在不同的环境下,被困人员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对于被困火场的人员,其影响如表2.1所示。对于交通事故和建筑物倒塌事故等,其一般是由物体之间瞬间剧烈相撞造成的事故,由于碰撞的强度十分之大,多数被困人员的身体会造成损伤,如:大量出血、肢体断离,开放性外伤

24、等。同时一般也具有和火灾相似的噪声影响。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生理方面都发生急剧变化,适应环境能力弱,耐受力差,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反应更为敏感、剧烈,生理反应尤其强烈。所以在对青少年进行救援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特征、反应,避免对其造成更大的不应有的伤害。表2.1 火场环境对被困人员生理反应的影响影响因素环境条件生理反应高 温体温超过40,吸进的热气温度高于37以上身体的生理热积蓄增大,灼伤人体,产生幻觉、烦躁等不良反应燃烧产物烟雾刺激人的器官,遮挡人的视线,发生“轰燃”现象呼吸困难,反应迟钝,不知所措,行动受阻,灼伤人体噪 声火灾产生的噪声,人为的噪音,如车声、喊话声、作业声等生

25、理机能变化,产生听觉阻碍,反应迟钝,不灵活,动作缓慢,观察、注意、记忆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下降 3 灾害中形成不良心理因素的分析3.1 形成不良心理的主观因素一是心理调节能力差。处于灾害现场的人,当看到平常依赖并熟悉的环境,由于浓烟、热气流和毒气弥漫,熊熊烈火的燃烧或者严重变形的车体,垮塌的建筑等而变得面目全非时,便失去了对环境的依赖性,产生了大难临头的感觉。而青少年由于社会经历少,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这一感觉更甚。二是生理素质差。在火灾中由于起火区温度升高,使受灾者无所适从,浓烟阻挡了视线,使受灾者晕头转向,氧气含量降低使受灾者呼吸困难、反应迟钝,以及火灾中生成的大量有毒气体,使受灾者中毒或

26、神经系统受到麻痹。在交通事故或者建筑物倒塌事故中被困者由于身体被严重挤压,常伴有大量出血,可能引起幻觉甚至是休克。 三是迟钝的心理表现,导致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由于烟雾和毒气作用或者受到重击、被埋压,使受困者大脑供氧不足,加上周围环境噪声大,思维活动受到限制,致使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3.2 形成不良心理的客观因素一是灾害发生的突发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环境转瞬面目全非,使人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致突破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使行为个体失去理智的控制,造成行为失控。二是灾害环境的感染性。当发生灾害时如果被困人员较多,周围人拥挤在一起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影响到其他人身上,反过来又加剧个体的情绪时就造成了情绪

27、感染的高潮,造成了一种大难临头的紧张气氛,使人的心理素质受到影响,出现了一些对安全逃生有影响的错误行动,惊慌失措、盲目从众。三是产生伤害的瞬时性。建筑火灾一般经十分钟燃烧后,即可达到猛烈阶段。去除发现火情等延误的因素,供人掌握的时间,实在为数不多。而交通事故,建筑倒塌事故等一些灾害的发生只是一瞬间,能供人员逃生的时间几乎没有。 4 对被困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4.1 救援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抢险救援现场,被困青少年生命受到的威胁较大。救援任务时间紧迫、救援难度大的状况决定了对被困的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群体进行心理疏导,首先要求第一时间到场的消防人员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营救行动赢得

28、时间,协助抢险救援任务完成。4.1.1 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对消防指战员本身而言,在抢险救援战斗过程中,危险、紧张、复杂、困难和突变性等因素会对 HYPERLINK /zt/zt_jx1/index.shtml t _blank 消防员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面对不同环境下的被困人员,消防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不怕牺牲和勇敢的思想素质,克服惊慌、恐惧,丧失信心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被困人员提供积极的帮助。4.1.2 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消防指战员迅速掌握被困人员的心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并积极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相反,如果消防指战员对心理学知识

29、一无所知,就又可能会做出影响被困人员情绪的举动,进而使救援过程变得复杂甚至阻碍救援。4.1.3 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如何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就需要消防指战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被困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来察觉、判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正确的判断可以促使消防指战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配合救援工作开展。4.1.4 对医学有一定认识,对人体生理反应有一定的知识抢险救援现场越来越趋于复杂,这就要求消防指战员能够应对多种条件下的困难。大多数被困人员心理上受到惊吓,身体也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消防指战员要对人体被毒烟熏烤、中毒、缺氧、虚脱、

30、骨折、软组织挫伤、大量出血等现象发生时机体的状况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被困人员与正常人表现、行为的改变,通过其意识紊乱、语无伦次、烦躁不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现象,及时掌握其动态,防患于未然,使被困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4.2 对被困青少年心理疏导的方法表4.1 对被困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方 法适用对象针对青少年特点达 到 效 果心理镇痛心理暗示意识尚保持清醒状态的青少年心理具有未定型,不成熟等特点,较容易接受一定的心理暗示减轻伤者心理负担,鼓励被困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救援人员的行动,制造出绝处逢生的希望。音乐疗法神智尚保持清醒,没有受到较大创伤的被困青少年音乐作为其兴趣爱好,不

31、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改善被困者的心理、生理状况,转移被困者对于疼痛的注意力,也可以降低周围环境对被困者心理的影响心理安抚语言安抚精神状况稍好,身体伤害程度较轻的被困青少年思想易受他人影响,易产生共鸣缓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焦虑和不安,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其痛苦行为安抚被困青少年听觉、视觉等出现相对减弱情况时心理未定型,弹性强,易建立信赖感给被困青少年带来信心和温暖,增加其生存的勇气,为整个救援工作创造良好开端。环境安抚意识尚保持清醒状态的青少年心理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营造一种安全的气氛,消除被困人员的紧张心理,增强其得到救助的信心心理宣泄被困青少年思维较为清晰,体力尚可,没有遭受大的伤害心理情绪不能持

32、久,情绪较易得到释放迅速改善心理受到强烈打击而出现躯体障碍症状的被困人员,使其心理压力迅速降低 ,减轻甚至消除他们的躯体障碍症状情志相克出现非正常的“七情”或“五志”情况的青少年心理特点未定型,不成熟,情绪较易受到影响而改变在很短的时间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被困青少年的心理,消除部分躯体障碍,使其能够配合救援行动对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可以有很多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针对青少年相对特殊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消除被困人员的恐惧、焦虑、强迫、绝望、痛苦等情绪,避免发生“先亡于心,后亡于身”的惨剧,帮助其树立信心,增强其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发挥机体和意志力的潜能,坚持到底,战胜苦难。对于被困青少年我

33、们可以用心理镇痛、心理安抚、心理宣泄和情志相克等方法来进行心理疏导,如表4.1所示。4.2.1心理镇痛在抢险救援过程中,被困者可能面对着高温火焰的炙烤,重物的埋压,或者身体已经受到重创,会有巨大的疼痛感。青少年对于疼痛感的忍耐尤其有限,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可能导致被困者行为失控,甚至会有极端行为。所以救援人员到场后,要立即对被困者进行相应的救助,并设法减轻其疼痛感,为随后的救援作好准备。这时除了采用一些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用心理镇痛法。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一种心理状态。有人曾对200名男女进行痛觉研究,当研究对象受到痛的刺激时,只要对自己说“我不感到痛”,痛觉便减轻7-20%;让他们看电影时,

34、痛觉减轻12%;看有趣的电影时,痛觉减轻27-29% 5。这项研究表明用心理镇痛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是可行的。事实上 ,心理镇痛的方法早已被临床医生所采用。我国的气功疗法 ,就是通过意念调节 ,使全身肌肉放松,获得安静,从而对头痛、胃痛以及各种神经痛产生疗效。心理镇痛方法简单,可以依靠患者的自我鼓励 ,也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相互鼓励 ,或者借助音乐、香味、图画 、文字等物理 、化学刺激和语言信号系统。必要时,还可借助安慰剂,其止痛效果有时竟超过麻醉药。掌握疼痛的心理规律,运用心理镇痛的方法止痛,可以有效缓解被困人员受伤时的痛觉,可以坚持更久的时间,直至救援人员将其救出。 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人的

35、心理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使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结果的内容6。心理暗示主要有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青少年的心理具有未定型,不成熟等特点,较容易接受一定的心理暗示,救援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运用他人暗示的方法,给被困人员以希望。这是支撑被困人员积极等待、主动配合消防及其他部门救助的精神动力。救援人员在开展救援前或者在救援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利导思维,对被困人员采用反向心理调节的方法,化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乐观,使被困人员知道,他们在这里不是孤立无援、不是绝望无

36、助的。为稳定他们急剧波动的情绪,可对惊慌的伤者讲“我们消防官兵和医院人员已经到场展开救援,已经在开始破拆”之类的话,这样可减轻伤者心理负担,鼓励被困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救援人员的行动,制造出绝处逢生的希望。 音乐疗法音乐可以通过大脑边缘系统调节躯体运动植物神经大脑皮质功能,并刺激通过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通过网状结构对特殊投射系统、非特殊投射系统、心理过程、内脏和内分泌机能、醒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协调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各部分功能间的关系,对人体产生良好的影响。音乐作为一种和谐的声波振动,还能带动人体细胞做和谐共振,从而激发能量,协调机能7。 音乐疗法有主动性音乐治

37、疗和被动性音乐治疗两种。主动性音乐治疗通过让治疗者唱歌、跳舞、演奏来调节情绪,逐步建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被动性音乐治疗是让治疗者欣赏音乐7。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因素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达到治疗作用。 在一项关于兴趣爱好的调查结果显示,把音乐作为一项兴趣爱好的青少年人数比例为98.8%,而把音乐放在兴趣爱好第一位的也占到了48.6%。由此可知,采用音乐疗法,给被困者播放音乐,青少年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操作技术难度小,较易实现。并且,采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被困者的心理、生理状况,转移被困者对于疼痛的注意力,也可以降低周围环境对被困者心理的影响。 在抢险救援

38、过程中可以采取被动性音乐疗法,让被困者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因素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达到镇痛作用。在进行被动音乐治疗时要注意乐曲的选择。一般应选取内容健康、节奏明朗、旋律优美、声音和谐的音乐。其次要根据被困者的个性、修养等具体情况选择音乐。同时也要视被困者的被困情况而定,一般对于神智尚清醒,没有受到较大创伤者效果较理想。4.2.2 心理安抚心理安抚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青少年来说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方法,用来缓解被困青少年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能收到不错效果。主要有语言安抚、行为安抚和环境安抚等。语言安抚语言安抚就是指通过语言的沟通,有效地传递信息,达到调节被困人员心理状况

39、的一种安抚方法4。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安抚人员心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抢险救援过程中是经常使用的,也是最简单实用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掌握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1)安抚语言的选择安抚语言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改变被困青少年的心理混乱的状态,保持镇定,防止其做出错误行为。如可以用“我们是消防战士,请按我说的去做,不要乱动”、“请不要跳楼”、“请保持镇定,待在安全地点,等待救援”等语言;二要能唤醒被困青少年的潜能力,体现斗志、唤起潜意识。如“你一定能行,坚持住”、“我们是消防员,请坚持住,与我们一起战胜困难”、“你很快将脱离险境,请配合我的救援”、“没事的,

40、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你恨棒,坚持住”等;三要能引起被困青少年的共鸣。在得知被困人员身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老乡,或会说其家乡话的指战员,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强安抚的效果,也比较容易引起被困人员的心理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语言的控制一是对语言音量的控制。不同的环境下,被困青少年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对于受到极大惊吓,神经极度衰弱的被困人员高分贝的音量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危害。在与被困人员进行交谈时,音调不易过高,频率不易过快,注意认真倾听,并予以鼓励和安慰。对于处在昏迷状态的情况则可以对其采取高分贝的喊话,唤醒被困人员。对于井下、被埋不便于直接通话的,也可以采取高分贝的呼喊,使被困人员

41、时刻感受到希望的存在。二是掌握语言的感情色彩。在运用语言对被困青少年进行安抚时,应面带笑容,表情和蔼,语气要保持镇定、沉稳、平和。柔和悦耳的交谈对其来说是一种享受和心理安抚,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起到心理调节和心理安抚的作用。相反,如果使用生硬、责备、喝斥、不耐烦的语言,则给被困人员以劣性刺激,不但会加重其的紧张恐惧心理,同时也使其丧失了对救援人员的信任,对救援效果产生怀疑,加重当时的危险境况。同时,针对青少年情绪易被感染的特点,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适时的运用激情,具有感染力、号召力的语言,激起被困人员的斗志。(3)与被困青少年的语言沟通与被困青少年的语言沟通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把握住三个方面:一是

42、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心理脆弱,极度恐惧的被困人员最需要精神的安慰和支持,这时要尽量和其谈话,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二是被困人员的身体状况,对身体受伤严重,出现虚脱的人员,要让其保持体力;三是被困的环境。被困在火场内部的,要尽量减少语言沟通,避免吸入毒气。对坍塌、塌方事故被埋人员、落井被困人员的沟通也尽量减少,以保存体力,减少对氧气的消耗。沟通的方式可以分为问答式,有问有答,主要适合精神状况稍好,身体伤害程度较轻的被困人员,通过交谈可以缓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焦虑和不安,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其痛苦。要运用和蔼、简洁、恰当、适中、可信、有针对性的语言,勾起被困人员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行为安抚行为安抚是指在通过

43、肢体接触或是具体的行为,向被困青少年施加影响,以改变、调节被困人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方法。青少年性格、心理都未完全定型,弹性强,运用适当的行为安抚对其施加影响,注意不要激起其逆反心理,可以收到比成年人更加良好的安抚效果。其主要的手段是:拥抱、拍肩膀、握手、眼神的交流等。救援人员的具体行为能够给被困人员以最直接的感触,是针对被困人员在听觉、视觉等出现相对减弱的情况时,辅以语言安抚的一种重要手段。(1)注重行为安抚的细节行为安抚是救援人员对被困人员的心理安抚之一。在无形中消防救援人员的形象、姿态和表情都直接影响护理信息的接收和传递,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扬眉舒颜都会给被困人员的心理上造成影响。一名衣帽

44、不整、形象不佳的救援人员在救援时和战友谈笑风生,在无形中会给被困人员造成巨大的疑虑和心理压力。镇静的表情,熟练的技术,饱满的精神,会给被困人员带来信心。(2)行为安抚与语言安抚的交互使用在对被困人员的心理安抚过程中,行为安抚和心理安抚往往是相辅助的。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表情自然、态度刚毅、语言稳重、配合过硬的业务技能,可以使被困人员增强安全感和信赖感。但是在进行这些安抚时一定要注意行为和语言:与被困人员的交谈中,面部表情过于丰富,手势过多,动作过大,或来回走动,就会给人留下一种轻浮的印象,被困人员对救援人员的信赖感就难以建立,心理安抚的效果就难以达到。如果采取正确的语言和方式,将会给对方一种稳

45、重及尊重的感觉,从而为整个救援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3)注意事项在对被困青少年进行行为安抚时救援人员应密切注意被困者的反应,把握好安抚的度。如果事先与被困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消除其对于身体碰触的抵触情绪,则应用行为安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被困者逆反心理强,抵触情绪大,就要谨慎行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极力躲避、挣扎造成二次伤害等。 环境安抚环境安抚是通过改变被困人员所处的外部环境,达到对其进行心理状况进行调解的方法。这是心理安抚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安全的气氛,消除被困人员的紧张心理,增强其得到救助的信心。青少年心理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环境安抚时一个整体的外

46、部环境,紧张的救援气氛,众多力量的投入作战,无疑将给被困青少年的心理上起到较好的镇定作用。在对众多被解救的被困人员调查时发现,身处困境时,听到 HYPERLINK /zt/fireengine/index.shtml t _blank 消防车的声音,救援官兵的大声呼喊,外界一片忙碌的救援景象对其内心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这时他们往往能够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行为,如火灾发生时,能够在窗台外的不足二十厘米的平台上能坚持一个小时之久;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能够支撑几天几夜等等。所以在救援时,尽量让被困青少年了解到外界情况,感受到积极的营救氛围,可以鼓励其更长时间地坚持下去。4.2.3心理宣泄青少年在灾害被

47、困过程中心理压力急剧上升,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躯体由于不适应此种巨大压力,缺乏基本的调节方法途径,易出现一些障碍症状,如四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等。心理宣泄技术可以迅速改善心理受到强烈打击而出现躯体障碍症状的被困人员,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迅速降低 ,减轻甚至消除他们的躯体障碍症状 ,积极有效地投入配合救援的工作之中 ,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青少年心理情绪一般不具有持久性,较易得到释放,所以心理宣泄技术对于青少年是一种较为重要可行的应急心理疏导救助技术 ,救援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这种技术。 心理宣泄技术是被救助者在其信赖者的指令下 ,通过宣泄性高声喊叫释放情绪而对异常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从而使生理

48、和心理活动在新的状态下获得平衡的应急心理治疗技术8。该技术不同于一般的疏泄技术。心理宣泄技术中的情绪宣泄 ,其方式是精神突然受到不良刺激时,情绪宣泄的内容有时清楚,有时较为模糊 ,有时甚至不能清晰地意识到究竟是何种情绪 ,因而情绪宣泄的要求十分强烈 ,常常需要通过意志的参与调节加以激发。同时 ,其信赖的人要给予配合 ,下达命令或指令。心理宣泄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其信赖的人发出命令,令其活动四肢 ,做几次深呼吸 ,使全身放松,由轻到重、由不自然到发自肺腑 ,尽情地无所顾忌地大声喊叫,喊叫时可用感叹词等,以期把消极情绪统统宣泄出来 ,解除情绪对肌体的不良束缚作用 ,恢复肌体的暂时失控功能,体验舒畅

49、感、轻松感 ,进而体验心理压力的减轻甚至消失。如地震灾害现场 ,面对周围大量的尸体 ,有的被困者四肢无力 ,身体暂时瘫痪 ,出现回归行为、大小便失禁等 。在情绪宣泄时不要停止喊叫,继续喊叫时 ,使内心受到震荡,在喊叫中体验自信心和控制力的增强。 用心理宣泄技术对被困者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充分考虑被困者的实际情况,如果被困者思维较为清晰,体力尚可,没有遭受大的伤害则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否则宣泄受阻就会失去其疗效。对于严重受伤、需要保存体力或者神志已经不甚清醒的被困者则不能使用。4.2.4 情志相克 情志相克技术是用一种正常的情绪活动调整另一种非正常的情绪活动来实施快速心理救援的方法9。中医学把人的情

50、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以及喜怒忧思恐等“五志”,统称为“情志”。青少年处于较为惨烈的灾害现场,心理受到强烈的刺激, 很大一部分人员会出现非正常的“七情”或“五志”。为此,要想在灾害现场快速救助这些人,就可以使用“五行”学说的相克规律来加以疏导和调节。 “五行”学说的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脏之相克即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相克,喜怒忧思恐等“五志”相克的规律就是忧克怒,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喜克忧。 即: 木克土,过度思虑损伤脾(土)制于肝(木),以怒解之; 土克水,极度恐惧伤害肾(水)制于脾(土),以思解之; 水克火,过喜伤害心脏

51、(火)制于肾(水),以恐解之; 火克金,过度忧虑损伤肺(金)制于心(火),以喜解之; 金克木,过度愤怒伤害肝(木)制于肺(金),以忧解之9。情志相克技术可分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和思疗。即过度忧伤势必肺气抑郁,意志消沉,喜悦则能使人心情舒畅;过度思虑必然造成脾气郁结,使其运化无力,发怒能使气机运行;暴喜势必造成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恐惧则能使精神集中;极度愤怒必然导致火气上行,忧伤能使气消;极度恐惧势必造成肾气不固,气泄伤精,思虑能使心有所存,神有所归。 在灾害现场实施该技术时应该注意,用一种情绪去攻克另一种不良情绪,必须适度,不能太过,过犹不及。有时需用第三种情绪进行平稳调整,其规律是:忧胜

52、怒,以恐调整;恐胜喜,以怒调整;喜胜忧,以思调整;思胜恐,以忧调整;怒胜思,以喜调整。 情志相克技术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灾害应急心理救助技术,掌握“五志”相克的规律,合理适当地为被困青少年制造救助情绪,可在很短的时间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被困者的心理,消除部分躯体障碍,使其能够配合救援行动。图4.1 情志相克以及辅助情绪调整示意图4.2.5 其他救援时往往不能仅仅依靠消防部队,因为不同的环境下,消防救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就有必要整合整个社会的救援力量,如交通、医疗、救护等部门。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在医疗救护部门的帮助下进行,如让救护小组密切观察被困人员的伤情和心理变化情况,监测神态、血压、脉搏、呼

53、吸、瞳孔、血氧、尿量、体温,并及时准确记录,对被困人员进行心理的疏导和生理的救助,为进一步抢险救援救的开展提供可靠资料和保障。5 结束语 本文把抢险救援过程中的被困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在灾害被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心理状况,参照医学心理学和临床护理学,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心理镇痛、心理安抚、心理宣泄和情志相克四种心理疏导方法。 当有青少年被困于各种突发险情和灾害事故中时,消防官兵在抢险救援第一线要根据火灾或灾害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弄清被困者的伤势,结合青少年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特点,深入掌握被困者当前的心理状况,对症下药,灵活采用各种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可以单独使用上述方法中的一种,也可以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以便及时对被困者进行科学有效地心理疏导,为其鼓起坚持下去的勇气,努力配合救援人员的救援行动,减小救援阻力,为抢险救援人员成功地救出被困人员争取宝贵时间,创造有利条件,抢险救援战斗的胜利就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当前我国对于抢险救援过程中被困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专业研究人员少,研究比较零散,空白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亟需得到发展、充实、提高。“5.12” 汶川大地震和“4.14参 考 文 献1 刘志超.护理心理学M. 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 高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