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_第1页
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_第2页
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_第3页
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_第4页
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1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是()A铜丝加热后质量增加B铁丝燃烧,其固体质量增加C水受热蒸发D长时间放置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会减少C2【中考宜昌】如图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C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D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A【解析】锥形瓶内白磷与氧气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应该是参加反应的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3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质量守

2、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D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A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是()A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B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C分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D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D5【中考恩施】现将10 g 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1:1 B2:1 C5:1 D4:1【方法规律】本题用数据分析法

3、解答。10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 g,故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10 g:2 g5:1。故选C。C6a g过氧化氢溶液和b g二氧化锰混合,待完全反应后得c g残余物,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A(ac)g B(abc)gC(abc)g D(abc)gB7【中考邵阳】某化学反应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M氧气,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M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B只含有C、H元素C含有C、H、O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A【解析】反应物水由H、O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C、O元素组成,反应前有C、H、O三种元素;生成

4、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断M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8【中考衡阳】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B【解析】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由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故B错误;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C正确;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故D正确。9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B50 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5、mLC在10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 g过氧化氢和70 g水D1.2 g碳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 g二氧化碳D【解析】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如果忽略这一点易导致错解。10【中考黄冈】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500.500反应后的质量/g23x243【方法规律】本题用守恒法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50 g23 g27

6、 g,故是反应物,反应的甲的质量为27 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24 g0 g24 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 g0 g3 g;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x的值等于0.5,A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B正确;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24 g:3 g8:1,C正确;由B选项的分析,该反应是分解反应,D错误。11【中考威海】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原子的质

7、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A B C DC【方法规律】本题用本质分析法解答。在化学变化中,有六个“不变”:从宏观上看,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不变;从微观上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一定不会变化。两个“一定变”:从宏观上看,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变;从微观上看,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一个“可能变”: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原子核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选C。12【中考宜昌】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炭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方法规律】本题用图像分

8、析法解答。在一密闭的容器中,炭粉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1个氧分子参加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则气体的分子数不变;炭粉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知,气体的质量增加,至完全反应后不再发生改变;炭粉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最终炭粉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最终减少至0;由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A。1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的镁带和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相等B蜡烛燃烧,固体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Da g木炭在b g氧气中充分燃烧,一定能生成(ab)g二氧化碳C【方

9、法规律】镁带燃烧实质上是镁与氧气反应,故参加反应的镁带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故A错误;蜡烛燃烧,实质上是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虽然蜡烛固体不断减少,但燃烧掉的蜡烛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质量之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水在通电时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解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故C正确;a g碳在b g氧气中充分燃烧,如果恰好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b)g,如果有一种物质过量则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小于(ab)g。此类题均可运用守恒法解答。14【中考娄底】某化合物在9.6 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

10、 g CO2和5.4 g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化合物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C【解析】该化合物燃烧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8.8 g CO2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8 g32/44100%6.4 g;5.4 g H2O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5.4 g16/18100%4.8 g,6.4 g4.8 g11.2 g9.6 g,由此可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即该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15【中考深圳】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

11、,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C【解析】该反应中氢气是单质,其余三种是化合物,A错误;反应前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H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改变,B错误;由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C正确;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改变,D错误。16【中考衡阳】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7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A【方法规律】本题用图表分析法解答。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 g2 g12 g,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 g5 g31 g;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故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 g12 g19 g。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 g:19 g12:19,A错误;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B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

13、物,C正确;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 g12 g19 g,故x的数值为26197,D正确。17【中考昭通】(1)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将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为m1。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反应现象,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为m2,发现m1m2,该反应_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遵守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为m3,则m1 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m

14、3,原因是_。小于镁条燃烧时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包含了参加反应的氧气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合理即可)(2)氧气面具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 =2XO2,则X的化学式为_。(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 (填序号)。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分子种类分子数目 元素种类 物质总质量Na2CO3【方法规律】本题运用本质分析法、守恒法解答。(1)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镁带燃烧产生的白烟散失到空气中,使燃烧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固体质量小,如果把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

15、的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故m1m3。(2)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确定X的化学式为Na2CO3。(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可知,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有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元素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个数、元素的化合价。18【改编福州】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 (填字母)。A蔗糖和水B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C碳酸钙和稀盐酸B、C(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

16、化如图1所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_ g。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点燃8(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硫原子,“ ”表示氧原子。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_;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_。化合反应212【解析】(1)A项,蔗糖和水混合是溶解过程,是物理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从图示看出,6.2 g表示反应前固体的质量,也就是红磷的质量,14.2 g表示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则14.2 g6.2 g8 g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17、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判断反应类型。根据微观示意图,反应物为SO2与O2 ,生成物为SO3,属于化合反应;判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时,应排除未参加反应的分子,如图中一个氧分子未参加反应,故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19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一: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并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回收再称量;实验二: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儿再称量(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实验三: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NaOH)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C

18、uSO4)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形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Cu(OH)2沉淀和硫酸钠(Na2SO4)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数据见表:(1)在实验一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_。生成物的质量包含了参加反应的氧气中氧元素的质量(2)实验二中除了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外,还观察到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 _ (填“左边”“中间”或“右边”)。右边(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 _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其他两个实验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提出改进思路_。三实验一将镁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再称量(或实验二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使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再进行称量)(4)因此有_ 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须在_ 装置内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气体密闭【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