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飞车抢夺犯罪的定性_第1页
试论飞车抢夺犯罪的定性_第2页
试论飞车抢夺犯罪的定性_第3页
试论飞车抢夺犯罪的定性_第4页
试论飞车抢夺犯罪的定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试论飞车抢夺犯罪的定性学 生:学 号:专 业:班 级:指导教师: 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二O一二年六月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PAGE II 摘要近年来,各地飞车抢夺案件时有发生并呈愈演愈烈之势,这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飞车抢夺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犯罪行为,虽然我国司法解释已对飞车抢夺行为做出规定,但由于抢夺者作案时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表现的不同,对该行为的定性争议不断。本文首先阐述了飞车抢夺行为的概念以及成因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对飞车抢夺行为定罪量刑的争议做了归纳,进一步分析了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飞车抢夺行为定性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

2、:飞车抢夺;定性;抢夺;抢劫AbstractIn recent years, ride around frequently occurr and with the robbery of Tennessee, it gives people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great threat. Coasters rob behavior is a kind of complex criminal behavior, while Chinas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for coasters rob behavior ha

3、s regulation, but because of the predator crime subjective purpose and objectiv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he behavior of the qualitative dispute continuous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behavior and coaster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ride to rob the controversial

4、 behavior conviction analyzed.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law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coaster and qualitative behavior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their point of view.Keywords: Coasters plundered; Qualitative; Rob; robbery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7074 前言 PAGEREF

5、_Toc7074 1 HYPERLINK l _Toc28773 一、飞车抢夺行为概述 PAGEREF _Toc28773 1 HYPERLINK l _Toc3815 (一)飞车抢夺行为的概念 PAGEREF _Toc3815 1 HYPERLINK l _Toc23403 (二)飞车抢夺行为的成因 PAGEREF _Toc23403 1 HYPERLINK l _Toc17010 1、社会闲散人员增多,好逸恶劳心理作祟 PAGEREF _Toc17010 1 HYPERLINK l _Toc6546 2、销赃者高额利益驱动 PAGEREF _Toc6546 2 HYPERLINK l _T

6、oc22981 3、被害人防范意识不强 PAGEREF _Toc22981 2 HYPERLINK l _Toc18920 4、发现、侦破、查处难度较大 PAGEREF _Toc18920 2 HYPERLINK l _Toc8957 (三)飞车抢夺行为的特点 PAGEREF _Toc8957 2 HYPERLINK l _Toc10289 1、飞车抢夺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施 PAGEREF _Toc10289 2 HYPERLINK l _Toc104 2、飞车抢夺行为发生时具有隐蔽性 PAGEREF _Toc104 3 HYPERLINK l _Toc13500 3、飞车抢夺

7、行为具有瞬时性 PAGEREF _Toc13500 3 HYPERLINK l _Toc17287 4、飞车抢夺行为对人身财产安全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PAGEREF _Toc17287 3 HYPERLINK l _Toc11206 二、理论界对飞车抢夺犯罪定性问题的争论 PAGEREF _Toc11206 3 HYPERLINK l _Toc11609 (一)飞车抢夺行为定性为抢夺罪 PAGEREF _Toc11609 3 HYPERLINK l _Toc20770 (二)飞车抢夺行为定性为抢劫罪 PAGEREF _Toc20770 4 HYPERLINK l _Toc9709 (三)对飞车抢

8、夺行为的定性应当区别对待 PAGEREF _Toc9709 4 HYPERLINK l _Toc31236 三、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飞车抢夺行为 性质认定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31236 5 HYPERLINK l _Toc3465 (一)司法解释对飞车抢夺行为性质的认定 PAGEREF _Toc3465 5 HYPERLINK l _Toc19986 (二)现行法律不能充分实现刑法打击犯罪的功能 PAGEREF _Toc19986 5 HYPERLINK l _Toc23518 (三)现行法律对飞车抢夺行为的认定和大众对该行为的判断和认识不相符 PAGEREF _Toc2351

9、8 6 HYPERLINK l _Toc16949 四、完善飞车抢夺犯罪相关立法的思考 PAGEREF _Toc16949 7 HYPERLINK l _Toc9773 五、总结 PAGEREF _Toc9773 9 HYPERLINK l _Toc8896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8896 10 HYPERLINK l _Toc11079 致谢 PAGEREF _Toc11079 12第 PAGE 11 页共11页前 言飞车抢夺行为,即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进行抢夺的行为,自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以来,一直呈高发蔓延趋势,已经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的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犯罪行

10、为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对飞车抢夺的探讨中,由于该犯罪与抢劫罪的界限十分模糊,因此对飞车抢夺的定罪量刑一直是各个学者努力研究的重点。但在司法实践中,因飞车抢夺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很多学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对飞车抢夺行为的定罪量刑还存在着很多争议。有的学者主张应将这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抢劫罪来论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还有的学者认为应将这种行为定性为抢夺罪,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抢夺行为相比,飞车抢夺行为更具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飞车抢夺行为一律按抢劫罪或抢夺罪论处,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不合理的,也往往会造成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

11、。因此,本文对飞车抢夺的定罪量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试图为飞车抢夺的定罪量刑问题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一、飞车抢夺行为概述(一)飞车抢夺行为的概念对飞车抢夺行为的概念的阐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主要由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飞车抢夺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行驶的车辆(多指摩托车或具有一定速度的非机动车)实施抢夺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另一种解释认为,飞车抢夺行为就是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进行抢夺的行为。本人认为, 飞车抢夺行为所利用的工具既要包括摩托车、汽车等机动车辆, 还应包括飞速行驶的非机动车辆;不仅包括事中利用车辆进行抢夺的行为, 还应包括事前有预谋的以车辆作为犯罪工具挤压、冲撞被害人而取财的

12、行为和事后的转化行为。简单地说, 飞车抢夺就是利用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二)飞车抢夺行为的成因1、社会闲散人员增多,好逸恶劳心理作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农民耕地逐渐减少,富余出来的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一些人无一技之长,又不愿吃苦受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导致走上犯罪道路。一些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技能水平较差,就业难度较大。部分人羡慕他人却又想不劳而获,为摆脱生活的压力不惜铤而走险取捷径,实施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好逸恶劳的心理是飞车抢夺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2、销赃者高额利益驱动销赃者不计赃物来源,以偏低价格收受赃物,来者不拒。这样使得犯罪嫌疑人抢夺的财物很轻

13、松的被销赃者变通流入市场,形成了一条抢赃、销赃的链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3、被害人防范意识不强案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夜间由于光线相对较暗,犯罪分子驾驶摩托车行抢和逃窜都比较方便。受害女性在行走中对自己周围情况变化不注意观察,对自己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意识不足,警惕性不够。一些受害人被抢后,不知道及时报警,为案件侦破和赃物的追回工作增加了难度。被害人防范意识不强以及报案不及时成为飞车抢夺行为发生的主要客观因素。4、发现、侦破、查处难度较大由于飞车抢夺是流动作案,犯罪对象又具有不特定性,犯罪行为发生和结束速度较快,行人难以辨别和有效防备。一旦案发,被害人猝不及防,路人也反应不及,很少有人会留意犯罪分

14、子的体形体貌等特征。由于被害人不及时报案、相关证据难以查证落实等原因,很多案件无法有效侦破和依法处理,使犯罪分子得了便宜,甚至一再作案。(三)飞车抢夺行为的特点1、飞车抢夺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施由于飞车抢夺的需要,行为人在驾驶机动车和实施抢物行为时,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和抢物行为的顺利完成,一般是由一人驾驶机动车辆高速接近目标,由另一人坐在摩托车后座(或汽车的侧座位)上,对被害人财物实旌抢夺后高速脱离现场,整个抢夺过程中,二人密切配合,共同完成。2、飞车抢夺行为发生时具有隐蔽性实施飞车抢夺的行为人通常以正常路过或尾随的形式接近被害人,然后乘其不备突然实施抢物行为选择的作案地点通

15、常在相对偏僻之处,选择的作案时间通常在清晨深夜和其他人迹稀少之际,但也有些极度猖狂的犯罪分子选择白天下手。3、飞车抢夺行为具有瞬时性即犯罪分子从开始动手抢到结束抢夺逃离现场,整个过程中时间很短,往往是在瞬间完成的。在被害人还来不及反抗,其他人也无法进行帮助时,犯罪分子已经逃之夭夭人身4、飞车抢夺行为对人身财产安全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飞车抢夺行为之所以会造成如此严重的社会危害,一方面该行为对众多受害人的财产安全威胁,另一方面还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更严重的会导致受害人死亡。因为犯罪分子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和突然使用的暴力行为,往往容易造成被害人受伤。如果被害人也是在使用交通工具,甚至会造成被害

16、人重伤乃至死亡的后果,对被害人具有极大的人身威胁性。二、理论界对飞车抢夺犯罪定性问题的争论由于飞车抢夺行为本身的复杂性,理论界对于此行为性质的认定还存在着很多争议,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飞车抢夺行为定性为抢夺罪这种观点主张对飞车抢夺行为要做简单的区分。一是对于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飞车抢夺行为以抢夺罪处罚;二是对于致人重伤、死亡而构成其他犯罪的,则择一重处或与抢夺罪实行并罚。此说认为, 带有暴力性质的抢夺行为包括飞车抢夺行为, 其暴力是针对财物的, 就乘人不备这一点来说就应当定抢夺罪。飞车抢夺行人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是过失造成的, 主观上并没有伤害的故意, 从犯罪特征上看只能以抢夺罪对其定性。

17、该观点一直以来居于通说地位,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释中明确肯定了这种见解。(二)飞车抢夺行为定性为抢劫罪这种观点主张对飞车抢夺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有的学者认为,飞车抢夺存在三种向抢劫转化的可能:一是行为发生时飞车抢夺行为的性质直接转变为抢劫性质的犯罪或者成为标准型抢劫。二是转化型抢劫,即理论上的法定转化犯,并有两种转化情况,分别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即行为人实施了飞车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以暴力相威胁、第二百六十七条即携带凶器进行飞车抢夺。三是结果加重型,即由于“飞车抢夺”致人伤亡的情况,行为人对其夺财行为造成被害人人身伤害结果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属放任型故意(间

18、接故意),应以抢劫罪论处。还有的学者认为抢夺的次数可作为定罪依据, 主张多次飞车抢夺并致人伤亡的, 应以抢劫罪论处。(三)对飞车抢夺行为的定性应当区别对待此观点认为,飞车抢夺行为不能一律定性为抢劫罪或者抢夺罪, 符合抢夺罪构成要件的应认定为抢夺罪, 符合抢劫罪构成要件的则认定为抢劫罪。对于如何区别抢劫罪与抢夺罪, 又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是否造成人身伤害后果为标准, 飞车抢夺造成人员受伤、死亡后果的, 定抢劫罪, 否则定抢夺罪。二是以是否具有危害人身安全的危险性为标准, 行为客观上含有危害人身安全的危险性, 那么不论已经造成或尚未造成人身伤亡的后果, 均应以抢劫罪论处。反之, 如果行为中没含有这种

19、危险性, 即使造成了危害人身的严重后果, 也不应定抢劫罪。2005年6月, 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意见坚持了具体判断的方法并发展了第二种见解, 提出了一些成立抢劫罪的典型类型。对于第一种观点,表面上观之似乎也有其合理之处,持该观点的学者主要着眼点在于,抢夺行为的特点是乘人不备,飞车抢夺的力作用于物而非作用于人,不存在侵犯人身权利。因此完全符合抢夺罪的主客观要件,这种论断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在飞车抢夺行为致人伤亡的情形下,飞车抢夺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仅认定为过失是没有说服力的,行为人对这种危险的抢夺方式致人伤亡的结果是应当知道的,其对致人伤亡的结果所持的态度,从理论上讲属于放任,此其一;其二,认为“飞车抢

20、夺”时只是针对人身上的财物而不是涉及到人的身体,这也许是有些学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它割裂了被害人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紧密相连的现实关系。如果说力作用于物等于力不可能作用于人,就偏离了我们所坚持的辩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第二种观点,把飞车抢夺行为一律认定为抢劫罪,是一种偏激的见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迎合了当前群众要求对飞车抢夺行为严惩的呼声。虽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却违背我们一贯所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和精神。因为在实务中确实存在飞车抢夺行为针对与人身结合不紧密或者分离的物品进行抢夺,如飞车抢夺放在路边的包裹、家畜、摊位上的物品等,除夺走物品外,并不造成其他损害,在这种

21、情况下把其也说成有对人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的故意,好像有点牵强,不合乎情理;也有违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嫌疑。第三种观点是建立在对前两种观点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和社会影响基础之上得的,很有道理,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三、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飞车抢夺行为性质认定存在的问题(一)司法解释对飞车抢夺行为性质的认定飞车抢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出现的产物,是从传统的抢夺行为转化而来的当前频发的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以其结伙性、隐蔽性、瞬时性(快速完成性)和高危害性的鲜明特征引起了国家高层、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了保障法律适用的统

22、一,加大对“飞车抢夺”犯罪的打击力度,最高人HYPERLINK /web/23243/民法院于2005年6月8日通过了关于审理抢劫、抢夺HYPERLINK /web/21/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意见)第十一条规定:“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1)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乘机夺取财物的;(2)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3)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

23、二)现行法律不能充分实现刑法打击犯罪的功能由于飞车抢夺是流动作案,既没有固定的对像有没有固定的作案时间,并且从行迹上看也很难发现行为人的作案嫌疑和作案动机。对于这种犯罪,一方面行人难以进行辨别和有效防备,另一方面即使公安机关派专人采取巡视、巡逻等手段也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在案发时,由于受害人及路人都不能及时反应过来,所以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行为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其车辆的特征,这就给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使当场抓获了犯罪分子,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承认此次发生的抢夺行为,对以往所犯罪行一概不予交代。另外,由于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很多被害人在案发后没有及时报案,在案件侦破时往往查无实据,对其以

24、往的违法犯罪活动难以认定。而依照现行刑法中“抢夺罪”的犯罪构成中又要求行为所夺取的财物必须是“数额较大”(根据上述司法解释这一数额较大的标准为“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往往使大量的飞车抢夺犯罪逃避了法律的制裁。显然在抢夺罪犯罪构成中,由于抢夺公私财物的数额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依据,就使那些一次抢夺或多次抢夺数额低于上述标准或难以认定的抢夺行为人依法不构成犯罪,仅能对其处以治安处罚。既然许多抢夺行为依刑法及上述解释连犯罪都无法构成,更谈何从重处罚。(三)现行法律对飞车抢夺行为的认定和大众对该行为的判断和认识不相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

25、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从现行的法律来看,刑法中仍把抢夺罪和盗窃罪的社会危害性相提并论,认为其危害性大体相当,而对飞车抢夺这一新型的抢夺犯罪行为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没有重新加以认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行为在社会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广大民众看来,这种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飞车抢夺行为较之暗中秘密窃取的偷盗行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更大。民众对于这种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飞车抢夺行为更是深恶痛绝。在大众看来,在抢劫犯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一般选择在黑夜或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进行。而飞车抢夺分子出于利用人们的麻痹心理和便于趁乱逃脱的考虑

26、,却往往于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抢夺,其嚣张气焰令民众无法接受。加之飞车抢夺行为的对象大多以防范能力较差的老人、妇女甚至儿童为主,往往又会造成严重伤害。综合以上分析来看,民众不会因为其在理论上系“抢夺”而非“抢劫”而认为其危害性逊于抢劫犯罪。相反,由于飞车抢夺行为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危害,其行为的大胆与暴力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因此广大民众大多主张对飞车抢夺犯罪分子予以严惩。四、完善飞车抢夺犯罪相关立法的思考飞车抢夺的行为模式多种多样, 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 主张把其单独定为抢夺罪或者抢劫罪的观点都有失偏颇, 对飞车抢夺行为的定性应

27、该区分情况, 区别对待。把飞车抢夺行为定性为抢夺罪还是抢劫罪, 关键是看暴力有否直接或间接转化为针对人身, 如果有作用于人身并造成受害人人身伤亡的, 则应该定性为抢劫罪, 对于没有造成被害伤亡的应定性为抢夺罪。其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是对飞车抢夺对象是机动车驾驶员、乘坐者或非机动车驾驶员、乘坐者的如何定性。笔者认为,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理由如下:从客观行为看,抢夺的“抢”与“夺”从字面理解就体现了其行为具有暴力性特征,尤其是飞车抢夺,有观点认为,如果飞车抢夺的暴力是针对被害人财物而不是人身的,飞车抢夺不能认定为抢劫罪,但如果行为人已经实施抢夺,被害人意识到被抢而保护财物,行为人为取得财物而强行拖拽

28、、威胁被害人的,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据此,笔者认为认定飞车抢夺适用抢夺罪还是抢劫罪,关键是看暴力有否针对人身,如果作用于人身的抢夺罪可以发生转化。那么,对行进中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上的人所持之物实施抢夺可否转化呢?由于作为侵害对象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与飞车同样具有一定的车速,根据物理学原理,其本身的速度加之于抢夺时外力的作用,往往使车突然加速而失去控制,极易造成人仰车翻,虽然犯罪分子在抢夺时可能直接作用的是物,但此时人、车、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样稍受外力作用即相互牵连,相互作用,因此,如果此时抢夺机动车驾驶者所持之物,亦或乘坐者之物,实际外力已传递至被害人的身体和摩托车,外力的作用顷刻使机

29、动车对驾驶者或乘坐者的危险系数加大,被害人对此也根本无法反抗和规避,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作用于人的暴力。同时笔者认为,即使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高超,对挂着或放在车兜上、踏板上的财物抢夺时没有碰到人或车,但对行驶中的摩托车驾驶员同样具有潜在的威胁,不但一车在逼近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对突然发生的抢夺由于被害人正在驾驶更是不可能当场予以阻止,也很难保护财物,如果予以阻止反而危险性更大,且飞车抢夺往往会使被害者受惊,事后都心有余悸,精神打击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采取危险手段致使被害人根本不能反抗或已失去反抗能力的飞车抢夺应视作暴力或胁迫。从犯罪客体看,案例说明,飞车抢夺侵害的是双重客体,即他人的人身财产所有

30、权和生命健康权。从主观上看,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飞车抢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况且当前实际已造成许多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飞车抢夺行为人来讲,选择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作为作案对象,其行为的实施有可能造成他人伤亡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是应知的,因此可以肯定他们在主观上一般采取的是放任态度,即主观上是间接故意。此外,从法律的平衡性来看,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明确了以危险的方法实施抢夺的行为同样属于准抢劫罪。显然飞车抢夺针对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上之物的,其作案手段的危险性与携带凶器的社会危害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比照上述刑法规定条款,笔者更有理由认为这类飞车抢夺属于抢劫罪。综上所述,从

31、飞车抢夺对象的特殊性和主客观方面分析,飞车抢夺行驶中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上财物的,认定抢劫罪没有违背司法解释,符合立法意图。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此有必要予以统一。二是对飞车抢夺致人重伤、死亡的如何定性。根据解释,构成抢夺罪的,同时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后果的,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犯罪,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笔者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飞车抢夺致人伤亡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对他人可能发生的伤亡后果是明知的并持放任态度的,就不应按照解释来予以认定,而是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原则,以间接故意伤害罪或间接故意杀人罪来认定;又如果行为人多次飞车抢夺而致人伤亡的,其与飞车抢夺发案初期偶尔飞车抢夺一次

32、而致人伤亡应是不同的,显然行为人对造成他人伤亡明显是持放任态度的,因此也不能以抢夺罪来认定,应按照想象竞合犯原则,以间接故意杀人或间接故意伤害认定,对于这一点,笔者也同样认为没有违背司法解释和立法精神。五、总结飞车抢夺犯罪是一种用危险手段实施的犯罪,它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公共秩序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其作案的公然性和暴力手段的不计后果使得影响更为恶劣,对社会公共秩序和群众的安全感构成严重威胁。飞车抢夺作为一种“抢夺”而又增加了“飞车”的内容。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现象,不应简单地归类在抢夺罪中。形式相似、类型相似的犯罪,其手段的更新、方法的变化,都可能侵害不同的客体、对象,引起主观罪过形式的变化,并影响其社会危害性。审视和反思我国的飞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