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件(完整版)_第1页
大学语文课件(完整版)_第2页
大学语文课件(完整版)_第3页
大学语文课件(完整版)_第4页
大学语文课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语文 第一单元 先秦部分“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之前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经典作品:一、诗歌有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二、散文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1.历史散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2. 诸子散文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第三阶段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诗经五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首,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诗经,全书包括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远及长江流域。依

2、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风”带有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有:周南、召南、邶(bi)、鄘(yn)、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n)“十五国风”,有160篇。“雅”是朝庭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赋”直陈其事,即叙述,写景,状物;比是譬喻、比拟;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借

3、助其他事物做开头,以引起要抒发的内容,即开篇程式。在艺术上,以四言为主,隔行用韵;章节重叠,反复咏唱;妙用叠韵、双声、叠字;诗经中虽没有纯粹的写景之作,但在诗中抒情往往与写景相结合,做到情景交融。硕鼠(魏风) 这首诗表现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诗人骂剥削者为田鼠,指出他们受农民供养,贪得无厌。农民年年为剥削者劳动,得不到他们丝毫的恩惠,只得远寻“乐土”,另觅生路。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硕鼠来直接喻指替代。这种手法,使本诗既委婉又富形象性。将仲子(郑风)这是写男女爱情的诗。女劝男别怕

4、过墙头到她的家里来,为的是怕父兄知道了不依,又怕别人说闲话。抒写女子与男子私会的忧惧,反映了礼俗的束缚,其间女子既爱又不敢爱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细腻和复杂。车舝(小雅)这首以男子的口吻写娶妻途中的喜乐及对佳偶的思慕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第一章,写娶妻启程。诗从娶亲的车声中开始。随着“间关”的车声,朝思暮想的少女就出嫁了。这其中流露出诗人积蓄已久的欣喜若狂之情。第二章,写婚车越过平林由林莽中成双成对的野鸡,想到了车中的“硕女”,再加上她美好的教养和品德,更使诗人情怀激荡。第三章,继续

5、是男子对女子情真意切的倾诉。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冲口而出,感人至深。第四章,写婚车进入高山。这里有茂盛的柞树。“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是当时的谚语,所以诗人由“析薪”想到了娶妻。而柔嫩鲜艳的绿叶,是美丽可爱新妇的最好比喻;“其叶湑兮”是写新妇的光彩照人的。这里诗人融咏物与比兴为一体,巧妙地表现了对新妇的喜爱。最后两句更是直抒情怀。第五章,写婚车越过高山,进入大路。诗人仰望高山,远眺大路,面对佳偶,情满胸怀,诗句自肺腑流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叙事、写景,但更多的则是比喻。新妇那美丽的形体和坚贞的德行,不正像高山大路一

6、样令人敬仰和向往吗?诗句意蕴丰厚,气宇轩昂,因而成为表达一种仰慕之情的最好意象,遂成千古名句。接下两句“四牡騑騑,六辔如琴”,不仅与首章“间关”二句相呼应,形成回环之势,而且那如琴弦的六辔更是包含着诗人对婚后美好和谐生活的丰富想像。最后两句,又直抒胸臆,情结全篇。车舝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首先是结构上的跌宕。其次是抒情手法的多样,或直诉情怀,一泻方快;或以景写情,亦景亦情;或比兴烘托,意境全出。总之,它是雅诗中优秀的抒情诗篇。鹿鸣(小雅)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大意:小鹿呦呦鸣叫。吃着山野的苹草

7、。我有美好的宾客,弹瑟吹笙,其乐陶陶。这几句以鹿鸣起兴。写宴饮嘉宾之乐。可借用以表现知己朋友的欢宴。章节分析第一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第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民风。第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其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

8、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木瓜(卫风)这是情人赠答的诗,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作者似是男性。“她送我木瓜桃李,我用佩玉来报答,其实这点东西哪里就算报答呢,不过表示长久相爱的意思罢了。”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一、诗经中最典型的齐言体四字句。二、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重叠复沓,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 “琼琚”、“琼瑶”、“琼玖”等词义、读音相近湘君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

9、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在诗史上的作用、重要作品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思想内容在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曲创作的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是一个前后相连的整体,甚至可以看作同一乐章的两个部分。这不仅是因为

10、两篇作品都以“北渚”相同的地点暗中衔接,而且还由于它们的末段,内容和语意几乎完全相同,以至被认为是祭祀时歌咏者的合唱。湘君是湘水配偶神的祭歌。是湘夫人思恋湘君的唱词,由饰演湘夫人的女巫独唱。表达了因男神未能如约前来而产生的失望、怀疑、哀伤、埋怨的复杂感情。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全诗描写湘水配偶神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说他们热烈怀恋对方的真挚情感和无缘相见的悲苦与怨愁,对配偶神怀着深深的同情和讴歌,抒发了死生契阔、会合无缘的绵绵凄怨之情

11、。段落分析第一段写美丽的湘夫人在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后,乘着小船兴致勃勃地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可是却不见湘君前来,于是在失望中抑郁地吹起了哀怨的排箫。第二段接写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驾着轻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忙碌地奔波在湖中江岸,结果依然不见湘君的踪影。第三段主要是失望至极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段落分析第四段可分二层。前四句为第一层,补叙出湘夫人浮湖横江从早到晚的时间,并再次强调当她兜了一大圈仍回到约会地“北渚”时,还是没有见到湘君。从“捐余玦”至末为第二层,也是整首乐曲的卒章。把玉环抛入江中。把佩饰留在岸边,是湘夫人在过激情绪支配下做出的过激行动。以常理推测,这玉环和佩饰当是湘君给她的定情

12、之物。现在他既然不念前情,一再失约,那么这些代表爱慕和忠贞的信物又留着何用,不如把它们抛弃算了。这一举动,也是上述四个“不”字的必然结果。读到这里,人们同情惋惜之余,还不免多有遗憾。最后四句又作转折:当湘夫人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在水中的芳草地上采集杜若准备送给安慰她的侍女时,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她决定“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计议,松弛一下绷紧的心弦,慢慢等待。这样的结尾使整个故事和全首歌曲都余音袅袅,并与篇首的疑问遥相呼应,同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悬念。艺术特色湘君运用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和传统的比兴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韵味隽永,语言精美,情感缠绵;人物塑造;人物动作的描

13、绘,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内容分析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人物分析此

14、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即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本文语

15、言特点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苏秦始将连横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作者已无可考。西汉刘向整理并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i h)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

16、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人物分析本篇成功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苏秦,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他所解决的问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首要问题或者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对具体问题和局部问题的策略,他不是太感兴趣。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随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

17、成者。何为“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南北为纵,是以魏国、韩国、赵国为中心,北联燕国,南联楚国,东联齐国,共同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霸权和侵略的国际战略。此战略核心人物就是苏秦。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东西为横,曾是齐、秦两国用武力迫使弱国听命,继而兼并其他弱国的国际战略。在战国后期齐国衰弱之后,连横便成为秦国专用的吞并六国的谋略。此战略核心人物是张仪。本文在写作上特点一、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二、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

18、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行,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态,皆为传神之笔。三、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辟阖、铺张扬厉的文风。季氏将伐颛论语 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1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第十六章季氏篇关键词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我听说有国(指诸侯国)有家(士大夫的封地)的人,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既然人家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安:使安定。背景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

20、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段落分析 1 (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

21、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段落分析 2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宣传儒家的治国之道,即以文德治邦安民,感化四方,而不是用武力。此文由对话组成,孔子如何反驳?1一、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

22、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此文由对话组成,孔子如何反驳?2二、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此文由对话组成,

23、孔子如何反驳?3三、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其 弟子共同

24、所著。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 善用类比推理,循循善诱,引人入彀;气势充沛,是非鲜明;善用比喻和虚构寓言说理关键语句“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意思是“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缘木求鱼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孟子仁政主张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

25、孟子的仁政主张。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具体措施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

26、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段落分析第一部分(开头至“是以君子远疱厨”),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认为齐宣王具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部分(“王说曰”至“然后快于心与”),以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是不肯去做。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至“孰能御之?”),假如齐宣王以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的欲望是危险的,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第四部分(“王曰:吾惛”至结尾)提出实施仁政的具体办法就是使人民有恒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这样齐宣王

27、便能够“保民而王”了。论证过程本文结构严谨,具有充沛的气势,是一篇颇具说服力的论说文,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齐宣王有着旅行仁政的仁心,而用武力称霸是危险的,不足取的,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王道之可行。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实行仁政的具体办法,认为如此实施,齐宣王必然称王天下。引人注目的是每论说一个问题,孟子都运用生动而浅显的比喻,使道理易为人所接受,如牛头互易为喻是说齐宣王具有仁心,劝说齐宣王向人民推恩,不落痕迹地批评齐宣王重物不重人,从而把齐宣王的注意力引向人民;以折枝与挟泰山为喻说明行王道并非什么难事;以“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足取,如此等等,把仁政的大道理加以生动的论说。

28、同时,孟子善于用排比句,使文章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庄子二则庄子(约前360?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人。与孟子同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庄子。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认为是后世道家所作。山木(节选)

29、庄子山木由各自独立的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思想内容总体上讲,庄子的思想是消极了点,但他的学说中包含着许多辩证的思想,言词间也充满智慧和哲理,极富于思辩和逻辑。从“山中伐木”和“故人烹雁”这两个前后矛盾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阐述的在污浊的社会中,如何远祸事、保自身的处事哲学。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体或者是个人,所谓“材”与“不材”无非是以自我为度,有用则取、无用则弃。实际上庄子之所以采取这种处事哲学和人生态度,是对当时那个现实社会不满和抗争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山木可看出庄子对“远祸全身

30、”之难的愤懑和感慨,虽说有些地方略失偏颇,但庄子能够在那样一个污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庄周梦蝶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庄周梦蝶”是庄子借由其故事所提出的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庄周梦蝶”的意蕴“庄周梦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蕴,浪漫的情怀和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而备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借以表达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的一个重要意象。第二单元秦汉部分始皇

31、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至嬴子婴即位(公元前207)不久为刘邦所灭,仅历时15年,文学上无重要建树。汉代诗歌有了进一步发展,也取得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本时期重要作品:秦之散文,李斯一人而已。谏逐客书为代表作。汉代: “汉乐府民歌”、 古诗十九首代表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西汉的政论文,主要指书、疏,著名的有贾谊的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邹阳谏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难蜀父老及司马迁报任安书等等。史记、汉书和辞赋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辞赋是汉代具有代

32、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相当于散文诗。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上林赋。班固两都赋等。四愁诗张衡(前76前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科学家,既是二京赋的作者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人。诗歌传四言的怨篇、五言的同声歌和七言的四愁诗各一首。思想内容本篇分四章,写怀人的愁思,缠绵婉转,低徊情深。文选卷二十九录此诗,前有短序,大意说这诗是张衡做河间王相的时候所作,因为郁郁不得志,所以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诗中的美人,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并非确指其人。此诗很可能是有政治寄托之作。

33、艺术创新此诗是骚体诗,可以看出是受楚辞的影响,但不是刻板的模仿。其东南西北四方铺叙手法,同汉代流行的赋体表现方法有相同之处。汉乐府民歌四首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武帝刘彻扩充为大规模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汉乐府的艺术特点汉乐府最大

34、、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分类:根据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分类为: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没有什么思想内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汉族民间创作。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

35、精华。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十五从军行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艺术特点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

36、,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东门行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描写的是一个为极端穷困所迫的下层平民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艺术特点本诗是杂言体,语言简洁质朴。采用对话的形式。在夫妇的对话中,妻子的淳朴真挚、软弱安分,丈夫的刚烈勇猛、义无反顾,活脱脱地刻画出来。妇病行本篇载入乐府诗集三十八卷,属相和歌辞。诗歌通过叙述妻子临终

37、托孤以及妻死之后父子交困的惨状,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全诗共分二段。上段写临终托孤。声泪俱下。下段写父子不能相保的惨状。艺术特点本诗是杂言体,对话在全篇中占重要的地位。叙述语言简洁有力,刻画入木三分,如“泣坐不能起”、“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等句,寓悲伤于叙事之中,非常动人。战城南此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分析“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

38、血和死亡。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分析“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几句的意思是:死难战士的尸体得不到埋葬,那腐烂的肉体,难道还能逃离啄食的命运吗?你们何不先为他们恸哭一番呢?“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

39、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分析“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愤怒地质问: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交往?劳动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将吃什么?将士们饥乏无力,如何去打仗?分析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意谓:怀念你们这些战死疆场的人!你们实在令人怀念“子”和“良臣”在这

40、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两句是说:早晨发起攻击之时,你们个个都还是那样生龙活虎,怎么到了夜晚,却见不到归来的身影子呢?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古诗十九首四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都为中下层文人,由于这些作品风格意味略同,因此后人往往将它看成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

41、言诗成熟的标志,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或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或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痛苦,或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唯物认识和新的人生选择,更多的是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语言含蓄蕴籍,善用比兴寄托,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西北有高楼本诗写听曲感心、知音难遇。诗从高楼写起,以记飞作结,当中交错描绘弦歌之声及听者感受,弦歌者之悲与听曲者的共鸣。此诗的作者,应是一位报国无门,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反映了一种带有广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和期待。艺术风格本诗空中送情,弦歌者处于若隐若现之间,而听者的情感也真挚微妙,因

42、而写得缥缈空灵。全诗风格虽朴素浑厚,但已用典故,带有文人之作的特点。客从远方来此诗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这首诗极有章法。它既不写独守空闺的孤苦,也不写对“故人”的痴念,而是巧妙地截取了“客来遗绮”这一生活片断来描写思妇的心理活动。全诗以“端绮”为生发点,以“故人心尚尔”为情感的策源,以思妇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物写情,以事写入,一气流走,首尾贯穿,结构严谨,略无松懈。艺术特色与艺术手法此诗的立意很有特色。它不写相思的悲苦,却充分抒写“客来遗绮”的欢乐,把这一暂短的欢乐反复渲染,编织成对重逢的热切期待,以此来扫荡离愁别绪的阴霾。然而,“客来遗绮”所激起的惊喜之光是不可

43、能持久的,这一小朵喜悦的火花很快会在“相去万余里”的现实面前熄灭。其情之悲之苦,自在不言之中了。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及比喻等手法来表达思妇的感情。比如,利用“思”与“丝”谐音,把绵绵不断的相思比作绵长的蚕丝;又如用缝被所结的“死结”来象征夫妻不可分离。篇末“以胶投漆中”的比喻具有以一当十之妙。庭中有奇树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作两段。前四句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后四句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

44、和衣袖。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艺术手法本诗暗用比兴,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象征主人公的遭遇。名句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

45、出。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更加无法解脱相思之苦。冉冉孤生竹这首诗写新婚后久别思归之怨。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少扫,她先回顾了自己的身份,表现出了新婚后对丈夫的依恋。然而丈夫远出不归,给她带来无穷的烦恼,她只能反复地叹惜着自己的身世,希望丈夫能对自己忠贞不渝。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将新婚离别那种复杂的痛苦的感情,微妙的矛盾心理,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使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诗独特之处:心理描写这是一篇抒情诗,但其中却有大量的心理描绘。一个艳丽而哀伤的新婚少妇就通过心灵世界的揭示,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诗前八句是新妇

46、对自己婚前意愿的回忆。她忆起婚前的美好愿望,“结根泰山阿”,但婚后理想破灭。因为是回忆,所以她婑婑陈叙,迂缓曲折。后八句是对新婚离别心理的直接描述。新婚别离,思夫不至,便产生迟暮之感,这是新婚女子感受最深刻、最强烈的部分。诗人抓住重点,不惜笔力进行细致刻画。这里的心理描写是直抒胸臆,炽热强烈。艺术手法比喻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显著的艺术特色。首二句即以比兴开篇,用孤生竹结根大山喻婚前之愿,接着又以菟丝附于女萝为比,道出婚后无所依之实。下用蕙兰花作喻,更是比中之比,这里即有新妇少妇青春艳丽的丰采,又有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其变化无穷,深沉含蓄,令人惊叹不已。谏逐客书李斯(?前208年),战国末

47、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与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法家。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和被赵高所逼把胡亥推上了皇位,后被赵高所害。李斯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谏逐客书为其代表作。此外尚有论督责书自罪书,以及泰山刻石文芝罘刻石文等多篇刻石文传世。写作背景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

48、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文体与主旨本文是古代一篇应用文,全文紧扣论说逐客之议错误,主要让事实说话。大自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建立殊勋,小至秦王眼前来自诸侯各国的声色玩好,事实俱在。在此基础上然后以不多篇幅说理,归纳逐客对于敌我双方不同的利害关系通篇几乎不谈客卿的利益,纯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打算,秦王看后,幡然醒悟,立即收回逐客之令。说理特点与语言特点在说明事实时,作者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列举自秦穆公至昭王进用客卿

49、,终于车富兵强的事实后,只用三言两语设想不用客卿将会出现怎样后果,复如详举秦王从异国他乡的珍宝声色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实,然后以简要的语言说明秦地音乐之单调原始。如此对比设想,语言不多却能使秦王深思,由古至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是错误的。本文使用大量的排偶句式,文章气势充沛,整齐而又有变化,极富感染力。淮阴侯列传(节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

50、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关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

51、、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写作目的。写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淮阴侯列传(节选)主要内容本篇出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第九十二卷。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韩信一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司马迁在文

52、中注入了无限同情和感慨。韩信形象分析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其性格特征如下:1.良好的沟通能力,韩信投奔刘邦,并未为刘邦赏识。但是,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看刘邦不重用他,即脱离刘邦,准备他投。萧何知道韩信走了,赶快去追,在月下追了好几十里。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韩信怎么让萧何刮目相看,而让他追出几十里?2.忠信。武涉说韩信,让他反汉连楚,三分天下。韩信回答说:“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蒯通说韩信,让他君临天下,韩信说:“汉王遇我甚厚,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韩信始终不忍背汉,显

53、示了他的忠信。3.德不厚。钟离昧是韩信的好友,在项王死后,投奔韩信。刘邦恨钟离昧,诏韩信捕昧。韩信把钟离昧找来,让他自己说怎么办。钟离昧只好自刭,临死前骂韩信:“公非长者!”以韩信的大智大慧,却最终要谋反,为吕后斩杀,夷灭三族,除了刘邦忌惮功臣,韩信德不厚也是原因之一。关键词语“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意思是“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 背:双关语,明说后背,暗指背叛。“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意思是“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遭到烹杀;高翔的飞禽光了,优良的弓箭收藏起来;敌国破灭,谋臣死亡。

54、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应当遭烹杀!”本文只选取部分乞食漂母、胯下之辱、去楚投汉、蒯通策反、韩信被杀。补充删掉的部分1他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篇宏论,使韩信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胸襟。井陉一战正面表现了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就预料必胜。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补充删掉的部分2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阵”。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而大笑”

55、。随后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功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的能力、情态都画活了。补充删掉的部分3潍水之战,着墨虽少,却表现了韩信的智慧。龙且不听进谏,倨傲而又刚愎自用,进

56、兵与韩信夹潍水布阵,韩信“壅水上流,引军半至,击龙且,佯不胜,还走。“等到龙且率军渡水,追韩信时,“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使得龙且军大半淹死水中,激烈的战斗中杀死龙且。韩信总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作战部署,让敌方作出错误的判断,以智取胜。补充删掉的部分4刘邦见到韩信请求为假齐王的上书时,骂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用脚踩他以示意时,他突然醒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这一戏剧性的细节描写生动而又风趣地把刘邦不拘礼节,流氓成性,头脑绝顶聪明、灵活,以及他随机应变写作特点本文采取故事化写法,善于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形象,而且个性鲜明。对人物细

57、节进行精雕细刻,以突出人物性格。如“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刻画了屠中少年无赖行为,而且又用“孰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表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性格。感情充沛,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既表现出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又对刘邦集团厚颜无耻的行经表示强烈的不满,并进行了讽刺。霍光传(节选)班固(3292),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

58、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汉书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作者是东汉班固,后由其妹班昭补齐。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材料详实,内容博洽,记西汉一代史事,首尾相连,

59、融会贯通,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裁。它吸收司马迁史记中的有关内容,在编纂体例上有所创新,废“世家”入“列传”,改“八书”为“十志”,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百官公卿表,别开史学之风。汉书贯穿着浓厚封建正统观念,极力突出汉家的历史地位,开创了封建正统的史学方法。主要内容本篇节选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霍光(?前68)靠了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的提携,从一个小县吏的儿子平步青云,得到汉武帝亲信,受遗诏,辅少主,在皇亲国戚的争斗中,变成权倾一时,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实力人物,前后秉政二十年。班固一方面表彰霍光“资性端正”,一方面又写霍光为了巩固权力,不顾颠倒辈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汉

60、宣帝的皇后,并掩盖了妻子串通御医毒死宣帝元配许皇后的罪行。这件事,后来成为霍氏宗族由盛极而被诛的伏线。这在封建皇朝的“外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由于原传较长,本文有所删节,在注释中附带交代。如何评价霍光同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霍光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摆脱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也摆脱不了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腐朽传统。在他在位时,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显贵,霍氏势力亦已“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为霍氏家族留下了祸根。写作特点文章善于通过人物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并能抓住事件的细节,有力地突出了霍光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示了霍光的政治风采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