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前期创作与前期的苏轼_第1页
苏轼的前期创作与前期的苏轼_第2页
苏轼的前期创作与前期的苏轼_第3页
苏轼的前期创作与前期的苏轼_第4页
苏轼的前期创作与前期的苏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轼的前期创作与前期的苏轼张靖龙元丰二年( 1 0 7 9 )秋冬的“乌台诗案”,对苏轼是一次深刻的生死体验,“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予以事系御史台狱,以下凡苏轼作品,仅注篇名)这次灾难及其后数年的流放生活,给苏轼带来了重大的影 响,思想、创作都为之一变。所以,我把“苏轼的前期”定 在“乌台诗案”之前。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人性与官场的冲突苏轼一生,无论在朝,还是远贬“待罪”,严格地说,都是政府官员。但自由蜀入仕开始,就一直对自己喜爱自由 的个性能否适应过分拘束的官场规范怀着深深的忧虑:”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 鸟乐,高遁此心甘”(入峡),慨叹自己苦为

2、世俗的富贵所 诱惑,竟然抛弃了林泉之乐,这实在不是一个即将踏入官场 的青年所应该产生的念头。嘉祐六年冬,苏轼得到平生第一 个官职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常人当此际,总不免踌躇 满志,思欲奋发,而他却在赴任途中和弟弟讨论未来辞职退 隐的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熙宁 年间受排挤,被迫由京通判杭州之后,苏轼更加清醒地意识 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奇。齐驱大道中,并带銮镶驰。闻声自决骤,那复受萦维。 谓君朝发燕,秣楚日未鼓。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金鞍 冒翠锦,玉

3、勒垂青丝。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均为人所 劳,何必陋盐辎?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调习困鞭墨, 仅存骨与皮。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各个时代都有其选择官员的准则,中外封建王 朝尽管千差万别,但究其本质,不能不如马克思所指由的:“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 其为人”,“专制君主总把人看得很下贱”,所以标准的封建 官员,应该“没有任何思维和人的尊严”,纯粹是“只知道做主人的忠臣良民,并随时准备效劳的政治动物”(摘自“德 法年鉴”的书信)。“众仗马”就是封建官员的形象写照: 乖乖地耽在仪仗队里,一举一动,皆中法度。一个合格的封 建官员,必须学会忌口,

4、 “不敢鸣”;要忌口,就得谨防胡思 乱想,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其次是戒动,“不敢窥”,别管闲事,安分守己,时时处处按上面的意图行事,不可稍逾矩。苏轼即反其道而行之,既不肯老老实实受官场纪律的“萦 维”,反而标榜什么“信己而不役于人”(策总叙),“多不随”(与杨元素),随心所欲,“闻声自决骤”。王安石一变 法,他不顾人微言轻,抢到元老重臣之前极言新法之不便, 因此被政敌构陷打击,排挤由京后,仍不接受教训,喋喋不 休地用各种方式发泄不满情绪。而且一说就要说个痛快,连 对象都不顾及,“交浅屡言深”(和潞公超然台次韵),“与 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由乃 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5、)。怪不得反对新法的人很多,苦 头就数他吃得大。每一个进入官场的人,都不免如立仗马一 般经过“鞭墨”的“调习”,倘若调教后能脱胎换骨、洗心 革面,便达到了预期的磨合目的。 可是苏轼却久驯不化:”尘 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游卢山,次韵章传道)C 甚至后来还说:“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屡教不 改,反而振振有词,这下可犯忌了:封建官场所需要的,常 常不是能办事,而是会做人。历史上有多少民生疾苦不关痛 痒者,只因为能察言观色、拍马舐痔,接二连三爬上高位; 又有多少忠于国家、爱护人民,积极用世的士大夫,只因抨 击时政、直言敢谏而连遭贬

6、逐、饮恨终身。一部分晚年恰到 其中诀窍,摇身变为“香山居士” 、“六一居士”等等名目繁 多而实质上是装聋作哑的“在官和尚”之后,倒往往轻轻松 松地位极人臣、安亨尊荣!所以尽管苏轼恪尽职守,“因法而便民”,赢得百姓的爱戴,终因其“野性”不改,装不由“愚且鲁”的糊涂相,注定不能“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戏作)。“嗟我本何人,糜鹿强冠襟”(和潞公超然台次韵),“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摩。始语山野姿,异趣难自强”(湖上夜归)。苏轼这种与官场社会格格不入的“糜鹿性”、“山野姿”,其本质正是马克思所指由:“人的自尊心, 即(是)对自由的要求”,因为“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摘 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人生来能思

7、想,人生而爱自由, 所以苏轼视官职为梗桔,身在官场,心慕江湖,“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误随弓旋落尘土”(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正因为苏轼“感到自己是人”(马 克思语,引文同前),所以不肯“唾面慎勿拭,由胯当俯就”(次韵章传道见赠),更不愿到老百姓头上滥施淫威,“坐使鞭墨环呻呼,追胥连保罪及孥,百日愁叹一日娱”(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 疲氓更鞭墨”(戏子由)。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 象”(马克思1 8 4 1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封建官员不是没有好处,“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丰厚的

8、俸禄、 优裕的生活、显赫的社会地位,“旁观信美矣”,一般人都是羡慕的,而苏轼却“自揣良厌之”。充当立仗马与拉盐车只 有工种不同,本质上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五十步不须去笑一百步,“均为人所劳,何必陋盐辎?”(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人“是自身为一个目的而存在的”,“俗吏卑”, 卑就卑在“只作为一种手段为这个或那个意志所利用而存在的”(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所以苏轼认为:“五更 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襦玉柳万人祖送归北邙,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薄薄酒二首),贫也罢,穷也罢,毕竟属于“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1 88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白云旧有终者约,朱绶岂 合山入

9、纤”。苏轼的个性与封建官场的矛盾,归根结蒂是人 性与“有教养的和驯服的奴仆”品性之问的冲突,“人生何者非遽庐,故山鹤怨秋猿孤。何时自驾鹿车去,”(李杞寺丞见和,为心、为性考虑,亦只有如此了。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进退夹缝中选择的生存方式苏轼前期经常桂在嘴上的话题,主要就是“退隐”。从凤翔“身与时违合退耕”(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到杭 州“杀马毁车从此逝”(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茶,有怀子 由弟),又从密州的“归田计已决,此邦聊假馆”(除夜病中赠段屯田)说到徐州“明年乞身归故乡”(赠写御容妙善师),把知州衙门当作暂住的旅馆,连具体的归期都定下 来了,决心不可谓不大,只是直到被逮入御史台大牢,

10、都没 有将退隐落实到行动上。“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 舟”(李商隐诗),人总有理想的,但由于对完善人生的追求, 往往使人陷入两难的选择之间,所以人生在世,经常被迫作 由痛苦抉择:保留什么?舍弃什么?否则就可能永远无法自 拔,长期在苦恼中犹豫徘徊,直到老死。苏轼反对变法,为 人所忌,就借其父死丁忧归蜀一事搞他,京城耽不下去,只 好自请外任以避祸。“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 安枝”(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 丁忧事虽穷治无所得,但苏轼深知对方决不会轻易放过他,内心一直惴 惴不安,“早知富贵有危机”(宿州次韵刘泾),“散材畏见

11、 搜林斧”(新城道中二首),害怕迫害之剑落到头上。人既 有安全的需要,又有保护自己的个性,自我满足的需要,“安 能终老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椁”(送李公怒赴阙),希望活得轻松自在,可以随意放纵自己的坦率之性而不触犯世上 小儿们的忌讳,人性能够舒展,思想的自由得到尊重。这样 的话,就只能退由官场。苏轼想退是真的,但要真的实行也颇不容易。人都得生活,而且没有人生来喜欢过苦日子,“富 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夜泊牛口)。苏轼承认当官的目 的之一是为了生活过得好一些,“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人 之情所以去父母,捐坟墓而远游者,岂厌安逸而思劳苦也哉?”(滕县公堂记)辞官前势必会考虑生活问题,“君今憔悴归

12、无食,五斗末可秋毫小”(送杭州杜戚陈三掾罢官归乡)。假如退隐后穷饿交加,“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自清平镇游,寺),怎么熬 得下去呢?怪不得苏轼常常慨叹; “已成归蜀计,谁借买山 费?”(答任师中次韵)应该指由的是,苏轼“窃禄忘归”(山村五绝)有经济方面的考虑, 又不是主要的原因,“居 贫岂无食,自不安吠亩”(秋怀),“尽解林泉好,多为富 贵酣”(入峡),人更有施展自己的才干,建功立业,获取 荣誉地位的追求,“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贫贱尔何爱, 弃去如脱屣”(巫山),“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 (刑 阳早发)尤其是苏轼认为自己“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

13、此事何难”(沁园春),如果抽身隐退,又如何 去实施“致君尧舜”的宏大抱负呢?况且人要在莫个社会形 态中生存,就得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士” 即读书人,没有条件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他们必须依附于其它的阶层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和活动。他们 或者读书无成、科举不第,跌落变为平民之一员;或者桂由“处士”的招脾以招惹耳目,走一条破格升官的终南捷径,“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几乎是他们的共同心态。当老百 姓是不得已的,对绝大多数的“士”来说,梦寐以求的是成 为“士大夫”,完成读书科举做官的三部曲。至于 今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功成身退,名留青 史”,已属“大夫”考虑的问题

14、了。人不可能完全超越自己 的时代、拒绝扮演历史赋予的角色,苏轼亦如此. “丈夫重 由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宦海风波是否就不顾了呢? “闻道完身鸾满台阁,网罗应不到沙鸥”(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政治迫害不见得一定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何况“君子失意能几时,月啖虾蟆行复皎”(送杭州杜戚陈三掾罢官归乡),时会来,运会转,“人生不信长坎坷”(送 蔡冠卿知饶州)。生存、安全、名利与地位的需要是人的基 本需要,而保持个人风格、自我满足则是高级的发展需要,“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其 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八章)。这样苏轼未能辞官退隐的原因就不难

15、理解了。既想安闲遂性,又要用世建功立业,鱼与熊掌皆苏轼所欲,却 又无法兼得,势必进退失据,皇皇然徘徊于两极之间,“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自昌化双溪馆下步,, ),“老夫平生齐得丧,尚恋微官失轻矫”(送杭州杜戚陈三掾罢官归乡),“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 猴”(代书答梁先),要使失衡的心态恢复正常,只能求助 于佛祖:“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游诸佛舍,,戏书勤师壁)。慧能的坛经云:“若欲修行,在 家亦得,不由在寺”,“法元在世问,于世由世间。勿离世间 上,外求由世间”(法海本三六)。在家若能修行,便是真由 家,不必借助于剃发、住寺这一类外相。推而广之,只要能 心隐,就不

16、必身隐,不管躯壳是否仍旧留在官场。“古来真遁何曾遁,笑杀逾垣与闭门”(监洞霄宫, ),“大隐何曾弃簪组? (寄刘孝叔)“大隐本来无境界,北山猿鹤漫 移文”(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苏轼对“大隐”并非没有兴 趣,“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只是慑于残酷的政治倾轧,使他不得已 而选择“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樊丘太冷落, 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由复似处,非忙 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隐)。留在朝廷太危险,退居林下非所愿,不如去当地方官:“为郡鲜欢君莫笑,犹胜尘土走章台”(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

17、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 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六日望湖楼醉书)。“古之君子, 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最好的办法就是“开门而生仕”,“闭门而归隐”(灵壁张氏园 亭记),仕而不仕,既不喧嚣又不冷落,在进退由处的夹缝 中生存时,还能找到比这更理想的生活模式吗?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人生的悲剧意识中隐“闲中作地仙”(李行中秀才醉眠亭),固然可以 避免退隐林下的冷落穷饿,毕竟也带来了麻烦。不管苏轼多 么善于忙里愉闲,“脱略万事惟嬉游”(送李公怒赴阙), 当官总有公事要办,尤其是在“纵横忧患满人间”(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吏隐亭)的年头。“盐亭垦火急”,作为杭州通

18、判的苏轼雨中督役,开运盐河,“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浑身泥浆,无路可走,“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 争”(汤河开运盐河雨中督役),有时长年累月在外捕蝗, 有家难归,甚至经常硬着头皮去抓人打人。到密州后,既遇 蝗灾,又加饥瑾,“人豪剽劫无虚日”(与王庆源书),一 面尽力驱蝗,“驱攘着令典,农事安可忽?我仆既脏月氏,我 马亦款砖”(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弄得精疲力竭;同 时“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泪循城拾弃孩”(次韵刘贡文、李公择见寄),履行一个父母官的职责。自家的生活却是“公 厨十日不生烟”(寄刘孝叔),无奈每天和通判一起,“循 古城荒圃,求杞菊食之”(后杞菊赋)。徐州到任不久,黄 河决口,大水漫

19、到徐州,“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 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鞋”(九日黄楼作),苏轼亲率大小官吏,指挥士兵民夫,加筑城墙以挡洪水,历 时四十余天,一城才得以保全。”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罢徐州,五首),因而离任时,徐州百姓遮道“扳援” 挽留、泣涕相送。假如说生活过得差一些, 公事办得辛苦些, 对“欲把疮痍手摩抚”(次韵章传道喜雨)的苏轼来说并 不觉得难堪,甚至吃了杞菊之后,还能“扪腹而笑”,而“新法严密,风波险恶”,一念及此,“况味殊不佳”,因此,“但 时登高,西南引领,即怅然终日”(与王庆源)。韩愈所谓“居闲食不足,从官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的说法,可作为他此际进退

20、维谷窘态的维妙写真。李贽说过:“世间有三等作怪人,致使世间不得太平,皆由于两头 照管。第一等,怕居官束缚,而心中又舍不得官。既苦其外, 又苦其内。此其人颇高,而其心最苦,宜至舍了官方得自在”(焚书增补二复焦弱侯)。苏轼就是企图“两头照管”, 结果弄得两头落空:“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渐谋田舍犹怀禄,未脱风涛且傍洲”,“此生岁月行飘忽,晚节功名亦谬悠”(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欲就此归隐,“二顷良田无觅处”,再等等,“待有良 田是几时?” (减字木兰花)岂只自苦而已,还连累了挚 爱情深为世罕见的弟弟,由于苏轼未曾弃官,苏辙也只好继 续漂泊宦海,苏轼为此很内疚:“忆弟

21、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壬寅重九,有怀子由 )。逢年过节,他总会 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别的弟弟,剪不断,理还乱,常常为此夜 不能寐,写生一首又一首非常动情的好诗:“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月亮似乎亦在笑他苦恋一官半职,“六年逢此月,五年照别离。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不过人生本来就是不完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人生充满着悲剧性,尤其是在 封建社会里,苏轼对此是有深切体会的:首先,人的个体生 命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甚至

22、在 这短暂的一生中,时时处处亦不能尽如人愿,而是“不如意 事常八九”,“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其间互忧乐,歌笑 杂悲叹”,入生总是忧喜相寻,不知不觉就过了百年。“末知死,焉知生? 假如稀里糊涂什么都不考虑,则“颠倒不自 知,直为神所玩”(乔太傅见和复次韵答之);相反理智地 去探究这一切,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叹,“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浣溪沙),“吾庐想见无限好, 客子倦游胡不归?座上一樽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和子由四首),人的美好理想与严酷的现实之间总是充满着尖 锐的冲突。得行固愿留不恶 乐天知命我无忧在人生缺陷中找寻 人生的欢乐苏轼之所以是独一无二的,与他的通脱、达观、善

23、处人 生很有关系。他一生碰壁、到处吃苦,有时亦不免戚戚,但 他的悲哀来得快,去得也速,始终没有给人留下愁眉苦脸的 印象。他的善于自解,既不靠有意装糊涂,亦不是飘然欲仙、 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清醒地面对现实,以人生的哲理思辨扫 退情累,能自慰亦能服人。梦之所以被人漠视,乃是因为它 的短暂,稍纵即逝。而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的一生“弹 指一挥间”,只是一个比较长的梦罢了。富贵名利全是傥来之物,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悲,“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优心郁纤?”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聚散交 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浣溪沙),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得志的、失意的,眨眼间都 成

24、了匆匆过客,“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甚至“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薄薄酒二首)。既然人生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那就不要自寻烦恼,过分粘着于个人的得失,“吟诗莫作秋虫声,天公怪汝钩物 情,使汝未老华发生”(次韵答刘泾),斤斤计较只会给人 带来更多的痛苦。须知一个人难得地来此世上走一遭,不是 为了遭罪,而是要享受生活的乐趣,人生尽管并不完满,但 对具体的个人来讲,还是要尽量我生积极占有生活的办法 来,“君子可以离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宝绘堂记),有也罢,无也罢,顺也可,逆也可,大可不必桂怀。戚戚者是因 为“游于物之内”,苏轼则常“游于物之外”,所以能“安往 而不乐?” (超然台记)“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发洪泽,, ) “何必择所安,滔滔天下是(由郁来陈),在哪里生活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能否找到“足以为乐”的东 西,“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 三年饮食穷芳鲜,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主祸福久不释,更论甘苦争蚩妍”(和蒋夔寄茶)。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