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当代文学史前 言 前 言一、“当代文学”名称的由来二 、“当代文学”的含义一 “当代文学”名称的由来出现:50年代后期动机:为1949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命名 缺陷:概念不够科学、严谨;政治大于文学二 、“当代文学”的含义1、指1949年以后来的中国文学;2、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为研究需要,与港台文学相区分;3、“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一 40年代的文学界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一 40年代的文学界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
2、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20年代后期开始,左翼文学为选择最理想的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的目标所做的努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1、文学的“转折”一 40年代的文学界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一 40年代的文学界2、40年代的文学风貌 解放区:“解放区文学”表现了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 国统区和沦陷区:重视社会性的问题,运用文学干预现实时事,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悖论情境,思考中国社会在“现代文明”的
3、冲击下的困境和难题。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3、战后文学纳入政治较量之中 两会之争 中共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与国民政府关系密切的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 “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 “自由主义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等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坚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 1、传播讲话观点; 2、回顾、清理抗战以来的文学问题; 3、对40年代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类型划分: “革命作家” “进步作家” “反动作家”三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1、强调文学的实践性 与马、恩文艺思想有所区别,强调文学直接为革命、政治服务2、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 (1)将文学极简化、直接化; (2)要求
4、文学从属于政治,对文学提出规范化的要求; (3)毛泽东对“现有”作家的观点。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1949年7月2日19日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即“当代文学”的起点。 该会议成立了: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遗产” 的审定和重评刊物和文学团体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一 “遗产” 的审定和重评确定文学规范所依循的基本尺度,解决当代文学“资源”选择问题。重审目的具有政治权威地位的文学机构,以及此类机构的“授权”机构。重审主体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以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等方面。重评
5、范围一 “遗产” 的审定和重评在50年代初,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苏联文学的译介,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对苏联文学的大量译介和高度评价,一直延续到50年代后期。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左翼作家,对西方古典文学(包括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较大的规模。一 “遗产” 的审定和重评以时间而言,对外国文学的有限度的肯定主要限在19世纪以前的文学。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以“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是一个衡量的标尺。重评尺度:一 “遗产” 的审定和重评在五六十年代,那些“值得”译介、阅读、借鉴的作家作品,又并不处于同一等级。五六十年
6、代对中外作家作品的评价,与当代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状况直接相关。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作家的文学活动以及作家自己身被高度的组织化。被组织化在50年代至文革前,国家通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作家协会等组织实现对作家的管理。被管理文学被统一路线和规格,数量虽多却缺乏鲜明的特色。无个性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批评的职能:主要成为体现政党意志的,对作家作品、文学主张和活动进行政治 “裁决”的手段,它承担了规范的确立、实施的保证。一方面,它用来支持、赞扬那些符合规范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则对不同程度地具有偏离、悖逆倾向的作家作品加以警示、打击。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反批评”批评到批判 政治立场第一“特别”的
7、读者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40年代一些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另一批作家(尤其是继续延安文学传统)进入本时期文学的“中心”位置。更迭情形左翼文学力量在40年代后期展开的作家、文学派别类型划分的结果。更迭原因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作家边缘化的表现:一,部分作家的写作权利在当代受到程度不 同的限制,主要发生在“自由主义作家”身上。二,一些作家清醒地意识到在文学观念、生活经验、艺术方法上与当代文学的规范的距离,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期望适应、追赶时势而跨上新的台阶。 三,部分“五四”新文学作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文学运动中罹难。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胡风: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
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反驳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的批评。 1955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作出批捕决定的前两天,胡风在家中被公安部人员拘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 1965年12月底,胡风从秦城监狱出狱。春节过后,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文化大革命”开
9、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 1967年11月,胡风再度入狱。 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在报纸空白处写诗)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 1978年,胡风被释放出狱。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丁玲: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
10、产党员”。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1、“十七年文学”的创作实绩与中心作家的主要构成:进入五十年代后,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主潮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地位。主要包括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杜鹏程保卫延安、周立波山乡巨变、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雷锋之歌、杨朔东风第一枝、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老舍茶馆、曹禺明朗的天等等。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
11、家,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与“五四”以及以后的作家多出身于江浙、福建和四川、湖南不同,此时的“中心作家”出身,以及他们写作前后活动的主要区域,大都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地理上的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人文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重视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转化。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中心作家的文
12、化性格特征其次,对于这一时期作家的多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与文学写作加以区分。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第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以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后者的许多人,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许多人曾经留学日本或者欧美,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多的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集中在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的方面,在以后的生活
13、和写作过程中,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文化上的缺陷加以弥补,来保证其写作达到一定的水准。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写作的持续性发展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难题了。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3、“解构十七年”的观点(1)“重写”“十七年文学史”即一个“回到”“十七年文学”发生场景的过程。“重写”即“回到”。要回到“十七年文学”发生的具体场景,没有细读文本的工作而只有观念立场的转变,“十七年文学史”的写作恐怕仍脱离不了观念立场的先在制约。如有人用“人与文学的失落”作为衡量和考察“十七年文学”的视角,尽管“人”的理论是极为尖锐有力的,但从“十七年”文本存在的实际状况看,它是一个批判性有余而同情性理解不够的理
14、论视角。(2)发现文本的“内部张力”。“十七年文学”是一种充满内部话语冲突的文学,这种冲突源自意识形态主流观念、知识分子写作立场、民间物质欲望等因素的并存和作用。因此,单一的视角只能简化“话语冲突文本”的含混性、多义性,使文本失去本有的文化张力。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3)正视“破碎性文本”的存在。“十七年文学”文本大多是一些“破碎性文本”,其破碎性主要表现在“文学性”破碎、主体心灵破碎、现实观念破碎、语言形式破碎和生命内容破碎,也就是说,用经典文学作衡量要求的话,“十七年文学”都是一些“准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寓言文本”。面对这样的文本,只从纯洁的“文学完善性”角度考虑其得失,基本上就会
15、失去“十七年文学”。(4)确立“开放性文本”的观念。“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面向公众思想的无边开放,这种开放的极端后果是公众决定写作,作者只是一个“语言形式转换器”,更普遍的存在是,文本是被当作与公众交流的工具,书写的个人性丧失殆尽。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三 对规范的质疑四 分歧的性质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清理“地基”的需要,对深厚文化传统的恐惧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
16、。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的批判运动(1963)。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武训传武训(18382896)清末山东堂邑(今聊城西北)柳林镇武家庄人。原名武七,少孤贫。自恨不识字,提出“修个义学为贫寒”。以乞讨、放债等方式,买地设私塾。得到清政府嘉奖,被封为“义学正”,赏穿黄马褂,未接受。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厉行的人格力量迟早要进入社会的核心层面。在未来的时代,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在地球上匆匆走过。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一个山东堂邑县穷苦人家的孩子,姓武,无名,因排行而被人称为武七。武七羡慕富人家的
17、孩子可以读书,去私塾偷听读书声时遭到塾师的呵斥。八岁时,父亲病死,姐姐给人家做了童养媳。九岁时,武七跟着母亲到处要饭。按梁启超先生的传记说法,“家贫,行乞度日,饮食必先奉母,人称孝乞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储之,日惟以两钱市粗馒自养。”武七十五岁时在姨夫家做童工,十七岁时给地主李廪生打长工,饱受人间白眼。他身材肥短,一说话嘴角即现白沫,大家给他取了个诨号“武豆沫”。尤其是因为不识字而多次被人毒打,被骗财,被讹掉工钱。他给李廪生做工三年,分文不得,反而被打得头破血流,赶出家门。无望之际,他在一破庙里昏睡三天。三天之后,他起来了。他没有忧愤而死,而是如痴如癫,半呆半傻,既不回家,也不再给人家做长
18、工,而是手舞足蹈地到处要饭,做零工。这个大字不识的文盲,经过三天的昏睡,一下子明心见性、才华横溢,而跟阿Q兄弟判然有别。武七在很多地方像阿Q,但阿Q在庙里梦见的是人生享受,武七在庙里的三天却改变了一生。那一年,武七二十一岁。他依然穷苦,一顿饭吃好就得寻找下一顿,但却从此出口成章,念念有词,随时可以应对人们的询问、嘲弄、拳打脚踢。他立下的志愿乃是兴办义学:“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武七到处吆喝着出卖苦力:“出粪,锄草,拉砘子来找,管黑不管了,不论钱多少。”为了多挣钱,他把自己的长辫子剃掉,净得京钱一吊,作为他兴办义学的基金。他没有工做的时候,就
19、到各地去要饭。因为他总是唠唠叨叨的“义学长,义学短”,乡邻以为他害了什么“义学症”,就又把“义学症”作为他的第二个诨号,他无动于衷:“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他行乞时,把要来的钱都积存起来,要来的干粮,自己只吃碎烂的,好的完整的拿去卖了,变成现钱积存下来,作为义学的基金;甚至捡菜根、芋尾来吃,以节省他要来的菜和饭。他说:“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食菜根,食菜根,我吃饱,不求人,省下饭,修个义学院。”“吃芋尾,吃芋尾,不用火,不用水,省下钱,修个义学不费难。”为了积攒钱,武七在山东、江苏、河北、河南一带行乞,并做过各种各样的农活、杂耍、手
20、艺:推磨、推碾、割麦、浇园、挑担、拉车、纺线、竖鼎、做马骑、吃蛇蝎、捻线头、轧棉花、做媒红、给农民小额贷款买地买牛武七积来的钱又被姐夫骗去后,他就打听当地可以信任的士绅,跪求那些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举人、进士,求他们帮自己存款。他可以不顾家人亲友,但若乡亲真有困难,如三十八岁那年,鲁西北大旱,赤地千里,到处有人饿死,武七就买了四十担红高粱,托绅士替他办理赈济灾民的工作。又如农民张春和外出十年没有音讯,生死下落不明,家里婆媳二人的生活全靠媳妇张陈氏做针线活或要饭来维持,武七听说后,就送给她们十亩地。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就这样,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武七觉得有力量办学的时候,他跪请进士
21、杨树芳先生,一位急公好义的绅士来替他筹划兴办义学的事。杨非常惊喜同情,但以不孝有三来劝武七成家,武七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杨表示愿意出面帮忙,并向当地的绅耆募集不足资金。武七搬砖、买木料、亲自做工,在杨树芳等人的主持下,不到一年时间,崇贤义塾于1888年春天开学。从二十一岁立志,到武七五十七岁时亲眼看见义学开学,过去了整整三十年。武七亲自劝说穷苦人家的孩子上学,七十几个学生分经学、蒙学两班。武七跪请杨树芳为学董,主持义塾一切。但他并不放松,跪请睡懒觉的教师,跪求学生不要调皮旷课。 最重要的是,武七仍自律苦行。义塾创办之初,他准备丰盛的筵席招待教师,请学董和热心赞助的绅士们作陪
22、,他自己并不入席,而是站在客厅外面,向来客磕头致谢。他说:“我不敢同老师和诸位先生们坐在一起,我站在门外,觉得心安,觉得快乐。“他跟学生们一样分得一斤馍馍,一碗大锅菜,仍舍不得吃,跑到庄外的砖窑上换了几块新砖回来,自己仍吃些残菜剩饭。义塾成立后,虽然已经实现了他的心愿,但他依旧过着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活,到处去要饭,仍旧住破庙。学生们劝他别再要饭了。他说:“我办义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生活享受,完全为了使我们这群穷孩子们有机会念书!我过的生活自己并不觉苦,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我比什么都快乐。” 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厉行的人格力量迟早要进入社会的核心层面。后来的张学良说他“行兼孔墨”,这样一个最底层的中
23、国人三十年来做着孔子、墨子的事业,那种力行示范不仅得到了乡邻们的承认,也最终获得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尊重同情。在这样的人物事迹面前,任何有心人都是富有成效的传媒,迅速地让他进入全社会的视野中去。杨树芳等人把他的事迹呈报给知县郭春煦,郭大为惊奇,到义学视察,对武七崇仰不已,不仅赠银十两,而且把他的事迹转陈山东省巡抚请予嘉奖。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原名吴承淦,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萧也牧作品选,展示了他的创作足迹。 但其命运是不幸的,在他创作旺盛期惨遭批判,“反右”又剥夺了他的创作权,在“文革”期间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1980年春天,得到平反昭雪。 在山东解放区。贫农出身的童养媳、
24、 支前劳动模范张英,和来自大上海的 知识分子干部李克,在革命环境中由 恋爱而结婚,婚后感情日深。不久, 他们随军南下。上海解放后,他们被 调入上海,李克被分配在棉纺公司, 张英在基层纱厂工作。自幼在农村长 大的张英,一下子难以适应大都市的 生活环境。但重返旧地的李克,却处 处感到亲切自然。为此,夫妇间的感 情出现了障碍。一天,张英在舞场门 口目睹一个要饭女孩小娟受到舞厅老 板的欺侮,便上前抱打不平,并收留 了小娟,对此,李克持有异议。接着 ,张英又擅自将李克的稿费捐献给遭 灾的家乡,使李克尤为不满。于是, 他们俩互相指责,各不相让,导致分 居。后来,在老领导秦丰的批评教育 下,两人开始有了认识
25、。此时,因纱 厂失窃,小娟蒙受冤屈而出走。李克 与张英在寻找小娟的过程中,又言归 于好。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红楼梦研究受批判的原因:首先,他抹杀了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动机上,他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感慨身世的作品,是一部“自述传”,但看过红楼梦的我们应该都清楚,它是一部通过概括封建社会的衰落,来揭示尖锐的阶级矛盾,表明它的落末,灭亡是必然的,是一部反映阶级矛盾的文学著作。因此,可见俞平伯的眼光是短浅的,只凭借表面来研究。其次,在创作风格上,他认为红楼梦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我们知道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主子残害奴婢,弱女子被摧残的社会现状。那么,试问,这么深的阶级矛盾又怎会不怒,
26、怎会以平静的心境去面对呢?还有,“钗黛合一”,俞平伯认为薛宝钗是通情达理,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温柔贤淑又能干,而林黛玉是才女,爱耍小脾气,说话尖酸刻薄,但却有思想有情调。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品味过此著作,那么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具有着平等阶级的思想,他们是革命的欣欣者,而薛宝钗是相反的,她维护封建思想礼教。那么,请问,反动阶级能与革命阶级相合一吗?这是调和阶级矛盾,抹杀阶级论。最后,从创作方法上来说,现实主义作品更要揭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俞平伯把红楼梦归纳为自然主义作品之列,他只是看到了表象,却未能深入,没有揭露本质。归根结底,就是将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和说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
27、怒”二者相结合起来,给俞平伯戴上了“胡适派唯心论”的帽子。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对胡适的批判中国共产党经过镇压反革命、土改和抗美援朝后,政权已经完全得到了巩固。1954年,毛泽东发动了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而在这之前,在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初的三大运动的同时,大陆就开始了批判胡适,只不过当时仅限于知识界的小规模会议。1951年秋天,先是由北京大学举办讨论胡适思想问题的学术会议,接着在上海召开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在美国的胡适知道后说道:我一向是乐观的人,总觉得这种局面不会长久。他们清算北大,我觉得越清算,越提醒人家对某种思想的回忆。想想那时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空气,大家会更加深刻了解。他们清算胡适思想,等于
28、温习胡适的书。胡适估计这种局面不会长久,是错估了形势。到1954年,大陆思想文化界终于掀起了一场全面大规模地批判胡适思想的政治运动。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李希凡、蓝翎的文章评红楼梦研究。6天后,毛泽东给其他一些领导人写了一封公开信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此信以人民日报“编者按”形式发表,信中说:“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很快,一场有组织、有动员的批胡运动正式开展起来,几乎所有的知名学者、教授尤其包括胡适当年的朋友、同事、学生等都卷入其中,参加学者之多、波及范围之广,堪称历史之最。 批判胡适的人
29、,主要来自学术界,都是一些学有专长、卓有建树的知名学者,他们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受过胡适的影响,有的还是胡适帮助过的学生,由他们站出来对胡适进行批判,要比其他人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些人批判得也格外起劲,可以说,胡适在一生里所承受的最恶毒、最不堪的语言,都来自他当年的学生。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胡风“反革命集团”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195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从文艺争论到政治审判的事件,因主要人物胡风而得名。由于胡风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毛泽东红色文艺理论,胡风及其支持者和以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升级为政治批判,随着事件的发展,中共高层介入文艺争论并给予胡风“反革命”的政治定性,胡风等人也因此遭到审判。该事件也与此后中国大陆发生的历次文艺批判运动息息相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场文艺界的大规模政治整肃和清洗运动。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 胡风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鲁迅的关系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蔬菜种植合作协议书范文模板
- 2024年供销社聘用协议书模板
-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合唱排练合同范本大全
- 军供食品合作协议书范文模板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河北县级卷)及答案解析
- 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浙教2024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课件(共2课时)
- 吉林师范大学《楷书理论与技法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级翻译完整版本
- 2024年酒店转让居间协议
- 2024年大巴车租赁合同参考样本(二篇)
- 小学生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速记·巧练系列(统编版)
- 202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答案及解析
- 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南DB41-T 1935-2020
- 2024年大学试题(计算机科学)-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第四单元测试卷(五)(单元测试)-2024-2025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制定的实施方案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