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_第1页
基于生态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_第2页
基于生态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_第3页
基于生态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_第4页
基于生态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于生态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摘要城市是人们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根基, 是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高度集聚区和核心区域。伴随着城市化率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社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 生态失衡、资源耗竭、人口剧增、政府治理滞后和社会 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相伴而生。万匡商业机器公司提出的“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随后, 对智慧城市的推广应用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多侧重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宽带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和公共管理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有关城市评价的重要维度, 对智慧城市生态维度的研究不多。在“十

2、三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表明了我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建设。智慧城市的深层内涵可以实现城市化和生态文明的良好互动。本文以生态的角度为突破口,探究生态发展和智慧城市关系的理解, 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本文具体研究城市生态建设这一问题, 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协调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和生态城市、智能城市、 智慧城市、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解析。其次城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 选取方法为频率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 进而利用统计学软件 SPSS 分析法对河南省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郑州、鹤壁、淉河和济源进行了 2011

3、 到 2014 年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研究得出, 河南省智慧城市水平不均衡,郑州市和济源市的发展较为靠前 , 鹤壁市和淉河市依托其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四个试点近几年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逐年提升 ,在以后建设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的普及性。最后针对其分析提出了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首先将生态的理念融入智慧城市,探讨智慧城市蕴含的生态维度; 其次是通过频率统计法以及理论分析法选取了生态评价 方面的具体指标进而对河南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关键词: 生态发展; 河南省; 智慧城市ABSTRACTAs a sym

4、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carrier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ity is the area where population, industry,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are highly contralized, and the core of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the social economy is burgeo

5、ning rapidl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ecological imbalance, resource depletion, population explosion, delayed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et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urban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

6、gy, IBM ha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mart City, and gradually all parts of the world also witnessed the exploration on it. Currently, the research in this aspect mainly focuses on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large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broadband networks, and

7、 on public management, ignoring the other important aspects of urban evaluation. As a result, there exists few studies on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of Smart City. An increasing emphasis is placed o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particular, it is propose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report

8、 of 18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 strengthened and fully integrated with a well-off society. Besides, rigorously developing Smart City is, after all, a way to actualize the long-term on-go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future and the connotation

9、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mart City will be explored in this thesis, with Henan Province being a case stufy.The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be elaborated in

10、this thesis, which begins with som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such as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etc. and with the intepretation concerning such concepts as eco-city, intelligent city, smart city and ecologically de

11、veloped smart city. Then, the index are selected by means of frequency analytic approa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in order to put the urban ecologic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place. Additionally,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make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on the constru

12、ction levels of the first-batch pilot cities of Smart City in Henan Province, namely, Zhengzhou, Hebi, Luohe and Jiyua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 vertical comparison of Zhengzhou from 2010 to 2014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wisdom city in Henan Province is dispr

13、oportionate. To be more exact, Zhengzhou and Jiyuan are relatively more advanced, while, drawing on the excell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ebi and Luohe are endowed with great potentials for development. Zhengzhou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on constant rise in terms of constructi

14、on level of Smart City,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Finally, in light of these analysi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ity in Henan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firs

15、tly i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y into Smart City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contained in it, and secondly in using the frequency statistics method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elect the ecological evaluation index, so a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t

16、he pilot Smart City in Henan province.Key word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Smart City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2348558 1.引言 PAGEREF _Toc12348558 h 6 HYPERLINK l _Toc12348559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PAGEREF _Toc12348559 h 6 HYPERLINK l _Toc12348560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PAGEREF _Toc12348560 h 9

17、HYPERLINK l _Toc12348561 1.3.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PAGEREF _Toc12348561 h 13 HYPERLINK l _Toc12348562 1.4.论文的创新点 PAGEREF _Toc12348562 h 15 HYPERLINK l _Toc12348563 2.生态发展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PAGEREF _Toc12348563 h 16 HYPERLINK l _Toc12348564 2.1.可持续发展理论 PAGEREF _Toc12348564 h 16 HYPERLINK l _Toc12348565 2.2.新型城镇

18、化理论 PAGEREF _Toc12348565 h 17 HYPERLINK l _Toc12348566 2.3.循环经济理论 PAGEREF _Toc12348566 h 18 HYPERLINK l _Toc12348567 2.4.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PAGEREF _Toc12348567 h 19引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背景1. 1. 1 智慧城市的兴起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随后而来对其的研究队伍和机构也不断壮大。人们对其的兴趣也日益壮大。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和前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互联网、云计算

19、、宽带网、智能感知己经 与我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2008 年 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埜础,目的是优化城市 的资源配肯以使城市更高效和更合理化发展。智慧城市,不单单指的是“智能”城市,它还包括人的参与,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理念的体现,它涵盖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到智慧城市,我们往往还会想到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等。就其概念而言,智慧城市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行各业中的充分应用 ,并基于知识社会进而实现可持续创新的一种高级形态的城市信息化。信息技术的指向是以物联网为力量,辅助以感知技术的强大支撑,以大数据为方向,以技术的全面性带

20、动人们和整个社会进入技术的高层次领域,我们所讲的智慧城市就是从技术的公共及深入人心出发的,其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并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实现城市各个领域内的现代创新,进而整合城市的人才、资源、设施等。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进行研究。首先,其可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这里主要指的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全面融合与应用。其次,还可以从补会的视角来进行研究,这里的侧重点是信息公开并加大社会公众的参与率和公众意见 反馈渠道的广泛性。从而实现以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以人为本

21、,通过人的智慧创造以及智慧创新活动,最终走向天人合一的 美好状态。智慧城市为我们所认可得益 于 2009 年 IBM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 智慧地球”。 这次会议初步阐释了智慧城市的趋 向所在, 其基本层面是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建筑、医疗、旅游、服务、应急设备、交通设施、信息传递等都施加以传感器的运用;核心层面是通过各项技术的高效监测、全面管理和及时反馈可以掌握各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有效信息,大数据所带来的优势让我们成为一个大系统,有利于共享和交流;最终层面是通过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优势,可以及时掌控各种要素的最新动态并寻觅所需信息,来实现自己生活的效用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真正使生活达到

22、经济学中的“最优”状态。这里的“智慧”,更偏向于“智能”,即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融合应用。世界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迪比克是美国第 一个智慧城市, 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城市, 它的特点是重视智能化建设。这也是智慧城市最初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市政府与 IB M 合作, 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城市的 所有资源数字化,并将其连接起来,主要包含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大数据监测、高效反映内部系 统的工作状态和运转机理,争取做到以最少投入得最大收获。韩国的智慧城市进程相对来说则更为重视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深度应用,来给公众带来更多的 便利性和

23、满意度,以此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和改善竞争地位。新加坡则主要是把 智慧城市看做通向经济环境社会全面提升走向绿色道路的捷径。中国政府也十分 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在智慧民生、智慧管理、智慧经济等经济社会领域进 行了一系列应用项目的建设实施。1. 1. 1. 2 我国及河南省的智慧城市建设我国对智慧城市相当注重,短短几年时间内先后公布了二百多个智慧城市试点。为使智慧城市有健全的规划并进一步的向高标准高水平看齐,2013年7月,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八大部委的共同组织和研究下,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

24、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此后,智慧城市建设有了方向有了重心有了依据。各级官员也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持,全心全意地为智慧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并积极实施各项行动予以践行。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大省,对智慧城市建设更是大力推进,并在 2015 年出台了河南省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工作方案 ( 20152017 年), 方案指出, 要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首先要依靠大数据等高端技术实现各个企业和各个微观要素的互联网化,使得小到家庭大到全省、小到事务办理大到各个产业都能融入一个大系统,进而利用互联互通的效益感受信息公开和共享的优势。并在大力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深入实施“宽带中原” 计划战略、加快推进智慧

25、交通应用、推进智慧伲院及网络医院建设、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智慧养老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加快推进河南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1. 1. 1. 3 城市问题突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导致对城市的管理出现很大的困难,而且紧跟匡际形势,我国也表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些都成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阻碍因素。第二,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下。较低的城市化导致我国“建制城市化” 的特征。道路规划和建设的速度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不了居民需求。除此之

26、外,卫生、医疗保障、就业服务等服务水平低下第二, 城市政府管理不佳。近年来城市各方面飞速发展 , 但与之相应的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效率水平不高,两者之间的相互矛盾深度影响了城市向前发展的步伐。第四,资源匮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两重矛盾, 一是资源的无限需求和有限供给的矛盾, 二是污染物的无限排放和环境汹容能力有限的矛盾。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都使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受到了挑战。第五,社会问题。社会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分化问题影响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研究意义智慧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新的发展方向,它集中了经济、补会、生态等多方

27、面因素。为使智慧城市良性发展,对其建设效果的评价成为重中之重。基于目前建设情况,本文在完善智慧城市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1. 2. 1 理论意义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在全国都有很大的提倡力度,但没有良性的、全面的、完美的智慧城市规划,其评价指标休系也表现出不全面不科学的特点。所以,从某一方面介入就很有必要。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入手,对河南省智慧城市现状的总结、 分析和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理论价值。另外, 本文的研究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建议。1. 1. 2. 2 现实意义如今我国处于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没有成熟的规划文本、建设指南和完成情况的评价指标。国外

28、开展智慧城市比较早,另外他们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对完善,但不同的国情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需求也不相同,从生态的角度评价智慧城市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也是本文的目的,即为智慧城市从生态角度作切入点, 以此对河南省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国内外研究现状关千智慧城市内涵r3智慧城市最初状态的核心比较重视技术性, 大批学者也相当重视这 一层次。IBM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谈到运用技术收集海量信息进而分析预测问题最后进行协调资源响应处理,决策者和广大公民都可以从该系统中得到所需的信息以便做出最优决策。同样, Col i n Har r i s on 和 Ia n Abbott Donnelly

29、 ( 2011 ) 认为, 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的外层武装,通过不断地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进行剖析和指导达到信息通畅、服 务周全的状态,。同样,我国的很多学者也把技术内涵看做智慧城市的核心。如王家耀等 认为智慧城市借助于互联网让城市内部更加协调更加聪慧,融合智能化和物联网,进而透彻感知城市发展,让人们充分接触技术带来的海量信息和资源优势, 有利于做出最优决策 , 最后发出指令, 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和决策。李德仁等 ( 2011 ) 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数字特征和互联网特性 , 将其简单的看做是数字城市和物联网的协调统一,具有两者的共同优势但其综合作用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单一体。很多学者认为智慧城市

30、远非仅仅指信息技术,通过技术的带动和信息的传播创造的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公平正义、新能源不断应用以及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状态,这才是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所在 压。 Mar gar i t a Angelidou (2014) 认为,智 慧城市是利用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使信息技术 产业良性发展,社会管理模式有所创新,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的双赢l 7 。Gi ff i nger , Rudo lf 和 Gudru n, Haindlmaier ( 2009 ) 认为,智慧城市是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良性循环的城市, 即: 经济高效发展、社会治理模式、人文素养提升、信息通畅

31、、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化配 置、生活质 量改善。我国学者刘洪磊 ( 2013 ) 承认技术进步对智慧城市的引导性作用, 但更加深层次的重点关注由此而来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满足飞l。许庆瑞 ( 2012 ) 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更为宏大的观念 , 它是对数字城市、知识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整合并且凌驾于之上的综合体 飞l 0关于智慧城市评价国外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不同的组织或学者对其理解和侧重不同, 在范围界定、权重确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有欧洲智慧城市组织设计的一套评价体系, 涵盖经济的发展方式、政府职能的到位度、信息措的公开性、公众的满意度、能源资源的可再生

32、性、社会发展的成本收益有效性等方面, 由 33 个二级指标和 74 个二级指标构成 1 0 。 IBM 公司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 2009 年 8 月发布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 有所体现, 该指标包含 7 个大系统, 每个系统都从 4 个一级指标进行进 一步评估。另外, 智慧社区论坛的评价体系涵盖宽带连接、知识工作者、数字包容、创新、营销和宣传五个方面:420 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了智慧城市评价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其思路基本上是从城市信息化的角度入手,结合智慧城市的规划、难度和实际情况等,建立有所侧重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其中最有权威性的是邓贤峰2010年提出的“智慧南京评

33、价指标休系”,其指标选择的背景以南京市实际情况为依据,包括智慧产业、智慧互联、智慧服务和智慧人文四个方面和 21个二级指标口。陈铭和王乾晨等 ( 201 1) 结合智慧城市的目标、现状和美好愿望并根据可汇总性、可收集性和可认可性最终构建出23 个评价指标, 在此尪础上给南京市的发展提出了对策指明了方向。 邓小宇和李贤毅 ( 2011) 更为侧重智慧城市的价值实现方面, 其评价模型是一个金字塔状态, 最底层为智 慧城市尪础设施评价指标 , 最顶层为“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用人力方面的民众参与性、物力方面的设施的广 泛性、财力方面的政 府的支持性来衡量, 包含 4 个一级指标 19 个二级指标 57

34、 个二级指标构成1 0 1 。 李健、张春梅和李海花 ( 2012 ) 提出, 智慧城市的评价应全力 覆盖应用水平、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和实际的应用水平三个方面来展开。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 院先后研制了两套评价体系, 首先是 2011 年 7 月发布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1. O 其次是 2012 年 12 月发布的“智慧城市指标休系 第二套评价指标体系把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全面纳入考虑范围,依据可采集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扩展性原则, 并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和国内实际情况构建而出,是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关千智慧城市蕴含的生态维度国外有关智慧城市包含的生态性研究

35、比较早。Col i n Har r i s on 和 Ia n Abbott Donnelly ( 2011) 将城市中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归纳 , 构建的城市信息模型包括五类,即自然环境、社会系统、服务、资源和基础架构,在此模型下,智慧城市能够进行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运输和反馈,从创新系统的视角切入, 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创新性的生态系统, 该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其生态系统模型包括城市层、绿色城市层、互联层、物联层、开放整合层、应用层和创新层七个层次,从而使智慧城市走向新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智慧城市应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统一起来考虑。5我国学者骆小平 ( 2010 ) 提出智慧

36、城市包含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和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三个层次,生活层面涉及新能源应用、 管理高效化、信息通达性等等 。 陈秉钊 ( 2010 ) 提倡智慧城市是生态良好城市 的理念, 生态良好涉及 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顾道德 ( 2012 ) 认为智慧城市涵盖智慧人群、智慧治理、智慧环境、智慧经济等七个方面,智慧环境中涉及废物 处理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 , 这都是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的 。 许庆瑞, 吴志岩 ( 2012 ) 通过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以及走访国内部分省市所获得的调研资料,根据我国目前所处阶段阐释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高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和绿色发展,

37、 达到充分协调。这也为后续的定 性和定量研究提供了基础。关于智慧城市生态保护建设路径杨学军 ( 2014 ) 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加强城市环境质量预报预警, 借助先进技术建立精细化 监管和应急机制是城市环保和 生态安个实现 跨越式发展的趋势国。卢溪 ( 2013 ) 提出智慧城市是智能化、信息化、生态性、节能型、低碳环保型的综合, 其研究从生态发展的视角重新认识 智慧城市, 优先注重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主张倡导智慧技术的应用和环保意识层面的提升口勹 韦胜 ( 2014 ) 提出智慧城市应相当重视城市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 通过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 最终追求城市的高效运转和生态效率, 进而促

38、进技术的升级和管理的高效 性, 使城市生态资源充分发挥潜能。 辜胜阻 ( 2012 ) 认为实现 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和金触创新为引领,加大信息拈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的通达性,加大法律的支撑作用。以此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毛艳华 ( 2012 ) 认为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保证是政府、企业和补会三者之间的互动, 科学规划和管理智慧人群、智慧治理、智慧 产业、智慧环境、智慧民生、智慧菲础设施和智慧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有机会促进智慧城市从创建到发展的平滑过渡。主潞, 吴宇迪和李云波( 2012 ) 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现

39、状与问题,将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分为五种 : 产业驱动型、创新驱动型、管理服务驱动型、可持续发展型和多目标发展型等五种,并从触资模式、经营模式、管理主客休、规模以及建设周期等方面对五种建设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献评述6很多文献都提出了较为 具体的智慧城市的维度内容,但其评价视角多关注于城市信息化和技术方面,而 忽视了其他有 关城市评价的重要维度, 对智慧城市生态维度的研究不多。我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建设, 特别的在“十三五” 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智慧城市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失为一种对未来长期进行的城镇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内涵的

40、一种实现方式。应进一步探究智慧城市和 生态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智慧城市来建造更健康的、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内容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城市发展阶段, 是智能城市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迈进。本文围绕智慧城市生态方面的 一些指标对河南省智慧城市试点进行了分析,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及相互关系。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解析。首先总结当前众多的研究进展, 确定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以及生态

41、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应用方向。第四部分为生态发展视角下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指标选择。首先介绍了全国以及河南省智慧城市试点情况,提出了生态发展视角下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选择依据以及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其中选取的指标分为经济、环境、社会 二个层次, 经济方面包括人均 GDP、GDP 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届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 环境方面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废气排放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烟尘排放量、废水排放蜇、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 能耗; 社会方面包括人口

42、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客运量、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十万人口普通高等教育平均在校人数、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教育经费占 GDP 比重。第五部分为生态发展视角下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分析。运用上一部分提到的具体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 对象是河南省首批进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郑州、鹤壁、淉河、济源。对其进行 20112014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比较出四个试点建设水平的高低以及随时间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分析,有利于下一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为完善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针对河南省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现状,提出了完善智慧城市创建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 ) 文

43、献分析法为了系统深入的探讨生态发展视角下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本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研究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对其内涵和理论尪础进行分析和梳理, 作为本研究最基础的资料。7( 2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选取生态发展方面的一些指标, 运用 SPSS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以其主成分对指标进行分析,进而评价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并对完善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对策和建议。( 3 )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生态发展视角下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研究是 宏观意义上的定性研究, 而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需要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技术路线图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论文的创新点将生态发展的理念

44、融入智慧城市,运用频率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取了生态评价方面的指标,进而对河南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生态发展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人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她把农药对人类的危害描写的很有警醒性, 使广大民众强烈感受到环境危机,但是生产部门并不以为然。增长的极限一书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1968 年 4 月,来自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成立了罗 马俱乐部, 并于 1972 年发表该书。它从地球的有限性推导出地球本身蕴藏的

45、资源、能源和地球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都面临着不能超越的极限,从而得出世界经济和人口必须在限定的期限内停止增长或“零增长”, 否则即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崩溃状态 。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 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 当然, 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蜇。”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也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不能超过其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

46、废弃物和污染物不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共同 性原则。共同性是以全人类福利最大化为评价指标,只 有每个人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整个社会才有了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追求局部利益 和整理利益的协调。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公平是代内代际的公平,是国内国际的公平,是更为宏大、视野更为宽阔的发展。要全力解决贫困问题,实现每个国家、每个区域、每一代人在发展机会与发展资源上的均等性。这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给予可持续发展最全面化最权威化的界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9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人类不断的资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着力研究以下内容:研究城市在不同时间

47、、不同区域的人与社会不同的发展需求; 研究城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使其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得以永续利用; 研究城市发展状态, 如城市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状况、政府治理、居民生活、人文素养等。新型城镇化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全新解释,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大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向前迈进向前完善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施休现出经济结构的优 化, 不仅仅是第 一、第二、第二产业的比例趋于优化协调, 还诠释出各个产业内部的完善提升,其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提升, 尽力为实现“稳增长, 调结构” 而努力;有利于市场的良好运行,城市和农村互相进步的状况对于缓解市场失效有 相当强的作用; 有助于政府治理方式的高级化与创新性 ,如今阶层固化的现状是很严重的社会学问题, 更是政治学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强有力的改观能在 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并有效解决社会公平,得到效率和公平的双赢,追求费用 效益的合理性与最优性;此外,还可以促进管理模式的规模效益的实现,抑制管 理缺位的发生,促进其执行能力与决策相匹配。它不仅仅是城市人口以及规模的 不断壮大, 其重心点大力关注产业结构、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态安全等。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智慧城市艰深晦涩不仅仅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感知技术等信息技术 的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