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标_第1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_第2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_第3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_第4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 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

2、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

3、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

4、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

5、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5关爱自然

6、,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能力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

7、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我在成长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

8、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3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4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5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6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7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8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9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

9、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1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或“我能行”等活动。搜集生活中宽以待人的故事。了解因嫉妒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3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4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的想法和表现,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 。扮演冲突情景下的角色,由小组或班级进行评析。5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6可以举办 “吸烟、酗酒和沉迷游戏机危害大”的板报。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

10、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题活动。8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产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我与家庭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

11、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6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它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3通过询问,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以及家庭开支的情况。5召开“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6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观察自家周

12、边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与学校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2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4.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5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6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13、,分享快乐。7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8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1尝试绘制教室、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平面图和上学路线图。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访问并向同学介绍老师或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的。3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5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流。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6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班内交

14、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7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会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定规则。8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我与家乡(社区)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5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

15、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6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7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8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9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10.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1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1.开展认识

16、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图的比赛。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3以图片和讲故事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4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5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商业场所及商品的价格变化。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商品。6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知识、法规和安全小常识。开展模拟活动,学习为到达指定目的地,选择安全合理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7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8在日常

17、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况和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9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观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了解社会和人们对老人和残障人群关怀的事例。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10列举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设计、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列举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我是中国人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

18、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3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5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6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7.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

19、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8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10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11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1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13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

20、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14.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 2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且说明它们之所以能够代表祖国的理由。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像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相互交流。3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会。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4.有条件的地方可参观历史博物馆。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5.在搜集实物、照片

21、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7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诸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8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中,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点。9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访问农户,或参加农业劳动,或参观农业科技园。10以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流。11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12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的通信联系,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使用这种通

22、信方式的经验与体会。14从媒体的报道中收集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 走进世界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 1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3.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4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6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

23、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7体会和平的美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热爱和平。8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1.开展一个环游世界的模拟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与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6分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搜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7搜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资料,体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8搜集有关联合国

24、,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一两个国际组织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内容标准”说明1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2各项内容标准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年级内容的分布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示意图。3根据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仅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

25、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

26、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

27、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8、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一)评价的目的与功能1目的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2功能诊断与调节功能: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

29、,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二)评价内容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1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2评价方法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

30、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

31、,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

32、、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四、课程管理建议1各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2各学校应安排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进取、不断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各学校领导应注意本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

33、结合,充分发挥其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4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在教学资源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有关的政府机构也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校外教学活动场所安排等方面做出统筹协调、提供便利条件。 五、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的条目、顺序与课文的安排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2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要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

34、到和谐发展。3教材编写要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要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为学生的尝试、表现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真实反映社会,使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要精选教材内容。5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6教材编写可以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附:教学案例 案例1主题: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包括了体验学习和探

35、究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及全班交流等达到课程目标。 适用年级:56年级目标:1懂得民族平等和团结的重要性,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2引起对民族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知道每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贡献。资源和材料:中国政区地图;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影视录像、实物资料;扮演角色所需的道具等。 活动与步骤:1.各小组选择一个民族为主题,进行学习准备。2.每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搜集反映该民族特色(如地域风光、服饰、建筑、民间习俗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摘录并制成一份小报。准备一个与该民族有关的

36、故事(传说、古今名人、创造发明、与其他民族团结互助等均可)。排演一个该民族的歌曲、舞蹈或器乐演奏。找到1-2件具有该民族特色的物品,扮演该民族的成员。上课前将各组的小报和实物展览在教室四周,由学生自由观看。3各小组扮演成某个民族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自我介绍(该民族在我国的分布、人口、风俗习惯和贡献等),或讲故事,或表演节目。4在交流的基础上,唱爱我中华,体现中华民族大团结。5教师小结,并提示如有兴趣的话,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少数民族。给教师的建议:1由于该活动内容丰富,一所学校的资源有限,所以涉及的民族不宜过多。建议每班4-5个组,每组人数可多些,但必须人人参与。2可以采用课

37、内外结合的形式。3小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发挥各人所长,合作完成任务。4汇报交流时,不追求演技,但要体现出该民族的特色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和睦关系。观看的同学要表示对该民族的尊重与欣赏。 评价:1学生能够说出几个民族的有关知识。2是否每人都有关于几个民族的资料摘录。3是否懂得并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与欣赏。 案例2主题:我是学校“小主人”“我是学校小主人”是一次体验学习。通过模拟学校少先队代表大会的方式,体验集体的民主生活和民主制度,达到课程目标。适用年级:56年级目标:1培养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为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提建议。2知道集体的事需要大家商量着办,大集体的事要推派代表去商量。3知道选举

38、代表的步骤,要做到公平、公正。资源和材料:少先队代表证、写提案的表格、选票等。活动和步骤:1宣布即将召开的少先队代表大会的任务:选举新一届大队委员会;讨论本学期活动计划;对学校工作提建议。2选举代表:宣布候选人条件;提名候选人;介绍候选人(或候选人自我介绍);投票选举,产生代表。3代表到各小组听取队员对少先队工作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4将所提建议列出进行表决。5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写出提案。6全体欢送代表赴会。给教师的建议:1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选举少先队代表是每个队员的民主权利,选举中要公平、公正,不能贿选。2参加会的代表是少数,但全体队员都是主人,要积极参与。3结合活动适时介绍社会组

39、织或政府机构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的原则。评价:1是否知道民主生活的基本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2是否积极参与选举活动和提出建议。 案例3主题:买与卖“买与卖”是一次体验学习,学生通过制作广告,买与卖等模拟体验,达到课程目标。适用年级:34年级目标:1初步具备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2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3了解挑选商品的基本常识。资源和材料:师生各准备“商品”(玩具、文具、日用品等)若干和广告板一块,“代金券”每个学生20元(10元、5元、2元各一张,5角、2角各一张,1角3张)。活动与步骤:1学生在广告板上各自设计促销广告。2将“代金券”发给学生(若代金券不够用时,同学间可以借用)。

40、3将学生分成卖方和买方两组。4卖方展示自己的广告和商品。5买卖双方进行买卖活动(推销、挑选)。6结算(卖掉或买到什么商品,收到或付出多少钱)。7买卖双方转换角色,再次进行买卖活动。8结算。9老师扮演卖方,展示自己的 广告和商品(商品和价格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商品中故意混入三无商品和残次品)。10全体学生作为买方,向老师(卖方)买东西。11评选:谁是最聪明的经销和消费者(谁的广告设计得好;谁卖出的商品多;同样的产品,谁花的“钱”最少;买到的商品是否马上需要;是否是假冒伪劣商品;谁花的“钱”最多;谁向别人借的“钱”最多;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的应对办法如何?等等。)12总结出做聪明的经销者和聪明的消费

41、者的规则。给教师的建议:1在学生制作广告时,提醒他们从买与卖两个方面考虑。2在最后一次买与卖活动中,注意看已把“钱”花光的学生和花了高价的学生,注意看假冒伪劣商品被哪些粗心的“上帝”买走了。在评选和总结时做出有针对性的评述。3学生有的不知道什么是“三无”产品,教师可以在评选或总结时为学生做解释。4对学生设计比较合理,具有想象力和创意的广告板给予鼓励。5在总结规则时,学生可能在实用和喜欢,节约与浪费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教师要在参与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意见。评价:1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所有活动的每个过程。2学生总结出的经销者和消费者规则是否基本合理。 案例4主题:身边科学的利与弊“身边科学的利与弊”是

42、一次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辩论的形式,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正负面影响,达到课程目标。适用年级:56年级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观察思考、语言表达和道德辨析能力。3懂得只有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才能造福人类。资源和材料:有关科学技术的书报、图片、音像资料或实物。活动与步骤:1通过播放音像资料或互相交流的形式,了解当代社会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身边的科技成果。2根据城乡特点,由学生民主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辩题,如:电脑的利与弊、化肥和农业的利与弊等。3将学生分成两组,抽签决定正反两方,并民主选出各自的主辩。4正反两方分别搜集相关资料和辩论依据,研讨辩论方案

43、的技巧。5由双方主辩阐述各自的观点,然后自由辩论。6教师归纳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利用科技成果。7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利用科学”发表个人意见。 给教师的建议:1确定辩题时,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最好选择与日常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相关科学的辩题。2辩论过程中,既要调控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又要鼓励那些不愿发言的学生。3教师归纳总结时不要评判胜负,对双方都要鼓励和赞扬,对学生没有说到的一些利弊可进行适当补充。4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正确利用科学成果,懂得趋利避害,让科学为人类造福。评价:1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整个活动的全过程。2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道德辨析能力如何

44、。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文章类型:小学教育 文章加入时间:2003年9月12日8:32目录前言第一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背景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国内背景第二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一、课标构建的宏观视点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认识论基础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章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一、公民教育的价值二、综合课程的性质、特点应得以体现三、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四、设计特点: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特点第四章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解说第五章 品德与社会教材介绍与分析第六章 品德与社会课堂

45、教学案例介绍与分析前言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背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门课程的目标、框架结构,是走进新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我们在国家级实验区调研时注意到,有的实验教师面对新课程感到很紧张、很累,有的教师一天工作下来,身心疲惫,甚至有点象按部就班的机器了。企业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不会盈利的,同样,学校教育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也不可能在学生发展方面盈利。应该说,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只能解放,不能束缚。当然,生产力的解放是要付出真代价的,是要花费心血的。有的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与以往的差距,有些不适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格外引

46、人注目的。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在全球视角上,小学社会科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不平凡的。从这门课程涉猎的领域来看,它要比中学同类课程广阔得多、丰富得多,单单是这一特点,已经令人颇有感触了。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一致观点,认为在小学所有课程中,社会学科是对社会情况和社会事件做出最敏感和最快反应的学科。对于教师而言,它一直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对于学生而言,它既是学生梳理生活的平台,也是借此眺望社会的窗口,是一扇走向社会的大门。在我们的心中,装载这门学科不平凡的故事越多,或许我们就会越有更高的不平凡的抱负、自信和自尊,从而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从学术角度来看,小学社会学科国内外都很重视,但在西方将近百年的历史

47、中,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在此,我们罗列了几个主要的争论焦点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入新课程。1许多人认为,小学生主要是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即Handon)。不同观点是,社会常识和体验社会行为一样重要,因为没有知识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那些还没有产生相应的理解就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人,往往不仅是不负责任的反复无常地行动,而且可能是以毁灭他们自身的前途的方式行动。合格公民应当是有知识、有理智、有尊严和积极参与社会(有行为)的公民。2社会学科课程应该是“有关真实社会的知识”,学生想要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缺点,同时也想要发现通过人的努力而产生的成就和成绩。价值观应该是多元

48、的。反对意见是,社会课程在一般情况下起着巩固现行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而不应为社会变革敞开大门。社会课内容应该重视基础内容。因此,课程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致的价值观。3关于课程内容的编排,一种观点是:社会课内容应以“扩展人的环境”的顺序编排,即从儿童早期最接近的环境开始,逐渐向开阔的和长远的社会环境移动,从学习作为社会环境的家庭、住宅和学校的相关情况开始,学习学校的位置及附近事物,并初步渗透参与意识,到学习有关他们的社区、城镇方面的情况。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逐渐学习国家、国家所处的大洲、世界各国,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基础上,认识世界本身是一个相互依赖而又充满矛盾的社会。这种观点特别注重每一年级都涉及一种环

49、境,课程沿螺旋上升顺序编排。另一种观点:“扩展人的环境”的想法合理,但课程功能在每一年级应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活动,如集体活动、领导和被领导、民主和自由、安全和健康、资源和财产等,这些基本活动,不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国家活动中都同样存在。个人在这些基本活动中,总是扮演七种角色:公民、劳动者、消费者、家庭成员、朋友、社会集团成员、自我。虽然在某些年级有一些角色要被特殊强调,但是在每一个年级都应当涉及所有的角色。例如,要学习“家庭生活”这一课,就可能要涉及社会学(角色)、经济学(生产者和消费者)、政治学(规则和法律)、历史学(很久以前的某些家庭)、人类学(核心家庭和扩大的家庭)等方

50、面的概念,从而体现社会课功能的整体性。前一种观点得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后一种观点主要是理论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前一种观点太武断,学生不会感兴趣。4教材的地位。西方有些国家的社会课教材是不断变化着的,由此产生了分岐。一种现象是:只有20%左右的教师不断迎接和使用新教材,但大多数教师根本不看,也不买新教材,一个年级学生用过的教材,下一个年级的学生继续用,直到把教材用坏为止。教师也不主张学生看教材,而他自己仅有一本参考书,上课时经常使用地图、图表、照片、招贴画等等。这种现象反映教师对社会课的认识和态度,教师可能认为教材对学生认识社会并无帮助。针对这种现象,产生了另一种观点:教科

51、书是教学的重要支柱,它能使社会课更活跃,并能保证社会课的教学更正确、更可靠。这种观点认为,社会课教学存在问题,许多教师遵循学校制度上的和官僚主义的理解,而不是遵循教育理论。应该给学校教师施加一些强制性影响,使他们接受教材的合理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程。第一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领导下,于2001年8月正式成立,研制组由三部分人组成:有关部门专家、教研员及小学生活和社会课题实验组成员。在研制组成立大会上朱慕菊、王建国两位司长对两门课程的研制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一要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

52、性,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有利于解决现有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三要有利于加强品德教育的原则,要贯彻积极进取,小心论证,精心设计的工作方针。”根据司领导的意见,研制组随即开始工作,先是进行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当今小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现状的调查;近年来思想品德、社会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相关课程(公民、道德、社会)设置以及纲要的资料搜集和对比;对我国近代以来相关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的历史梳理等。在初步完成以上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研制组从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这将近5个月的时间内分别就两个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等各部

53、分内容进行了反复的研讨和多次的文字撰写、修改,2002年2月初完成了两门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002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排版字数大约是2万5千字。对于此次课程改革,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出台,意味着课改工作大大迈进了一步,可以说,新的课程标准理论基础夯实,强调儿童的现实生活,重视儿童价值观的养成。但决策过程和研制过程相当漫长。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背景1借鉴国外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发展经验世界各国小学课程设置中对儿童进行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学科统称社会科,总体上的差异体现为设置综合社会科和分领域社会科的差异。社会科涉猎的领域大体有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人类文化学。分领域设

54、置社会科大体有4个学科,即历史、地理、公民及现代社会。可以这样说,社会科是一个学科群。研读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直接可以参阅、分析的国外课改经验,就是国外社会科的理论与经验。品德与社会与国外社会科有相同之处,比如,涉猎的领域都很宽泛,都要促进儿童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都要进行历史、地理及现代社会教育,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课程实践,这两点既决定了这门课程的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也决定了课程的综合程度不同,其中,中外比较,差异最大的还是价值观教育。社会科的综合方式有几种类型,代表了课程综合化的基本途径。第一,相互关联的课程(关联型课程),就是试图把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联系起来,这样某一

55、门学科的学习就可以建立和巩固在另一门学的学习上。如在美国一些州,历史、地理通常安排在同一学年学习。第二,综合课程,即把几门学科综合成一门课程。综合社会科通常整合的学科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法律和人类学。第三,跨学科学习。一种方式是以经验为中心,另一种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进行了“哈比改革”。小学阶段开始“启发课”,把道德、历史和地理综合在一起。初中阶段创设了人文科学。可是,数年以后,检视这一教育改革的效果,大多数人深感不安,学生了解本国历史知识太少了,而且了解的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又恢复了分科设课制度,小学设置史地、公民,

56、初中开设历史、地理、经济、公民,这一计划一直沿用至今。应该说,社会学科的综合相当复杂,“哈比改革”留给人们的经验与教训是深刻的。一方面,不能以削弱历史教育为代价换取综合社会科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决不能因为“哈比改革”的不甚成功而丧失信心。综合社会科课题有其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这是分科型学科课程所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国外比较,在品德与价值观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我国历史悠久,文明辉煌,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而美国建国仅200多年,而且是移民大国,所以它强调民主传统教育。意识形态、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教育及价值观养成方面

57、的不同。然而尽量中外品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同,可这一点却是社会科教育的灵魂。因为品德与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是其处世之道、与社会交往的准绳。在价值观教育方面,中外社会科也有一致之处,即都关注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养成学生尊重历史事实,进行多元文化观及全球观念的教育。2美、日两国社会科的经验最值得借鉴社会科诞生在美国。早在1790年,美国就开设了公民科,到1916年,美国首先在中学设立了社会科,到20世纪20年代,社会科成为美国中小学的主要课程,而全球范围社会科的设立,应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美国社会科的性质是综合学科,这种学科建构的综合特点对其他国家社会科内容的构建产生了很大影响,而

58、日本战后初期社会科的构建是直接在美国影响和指导之下进行的。作为现代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的建立与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的一些社会学者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适应社会,“接受”周围环境的文化价值观、习惯和观点的过程,既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中心不是学科,而是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他自己是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生活主义教育的主张,也对社会科教育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儿童在学校中的生活活动,即学习活动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活动。在社会科学习中,

59、必须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关心,应通过各种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性体验性学习来研究社会生活。美国的社会科有以下基本立场和原则:社会科是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使传统的各学科相互关联和统一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社会科的本质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所以,它不应是对学科的研究,而应是直接抓住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美国社会科委员会1936年发表的报告中对美国社会科教育的目的的表述是:社会科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它应当做到:A给予学生有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知识;B促进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协作;C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品格、提高运用知识的兴趣;D培养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认知技能

60、。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对其社会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在知识学习方面,更多地强调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知识”,而不单单是书本中的经典或理论;并将公民的品格、角色意识以及社会认识能力等,视为构成公民素养的基础。毫无疑问,这些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人的生活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科又是主要承担这一重要职责的课程。为了实现其公民教育的目标,美国构建了一种不拘泥于传统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30年代中期蓬勃兴起的课程改造运动,又提出了“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的概念,将课程内容按照“中核部分”和“周边部分”来构建,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