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_第1页
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_第2页
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_第3页
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_第4页
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基础设施是组合生产要素跨时空配置的平台,是人流、物流、能源流、资金流、信 息流等奔涌汇聚之载体,基础设施水平决定了要素配置效率、市场交易规模、分工 深化程度和协作组织难易,决定了一国比较优势和发展能级。在技术经济范式演变 的历史坐标轴上,它既是一个时代最前沿技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引领新一轮技术变 革和产业革命的孵化器,最终成为创新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应用平台。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是一次转换速度极快、覆盖领域极广的系统性创新, 推进我国全速迈入数字时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打造 数字经济新优势。

2、在我国新旧优势转化的时期,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新型技术服务体系有助于支撑我国新的比较优势形成,以增量数字红利弥补传统 红利的下降,推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升级。而随着云网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云计算超越传统 IT 服务范畴,跃迁成为一种将 IT、新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要素统筹于一体的新架构体系,成为所有数字技术创新的 底座。新型云计算体系向下定义硬件,自研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 建设云为核心的硬件体系;基于云原生的核心软件加快发展,计算和数据加速向云 上迁移,催生云电脑、元宇宙、自动驾驶等新物种。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它通过云平

3、台为大数据、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多业态融合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融合算法、算力和数据,在数 字空间对物理世界进行描述、诊断、预测和决策,实现对隐性知识和非结构化信息 的破解、重构、集成、融合和传递,有效缓解由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和不充分所造 成的需求的波动性,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和创新试错成本,推动经济向“高质高效、自主创新、包容普惠、绿色低碳和更富韧性”发展。前 言目录一、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升级二、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新的比较优势形成三、云服务促进经济向“高质高效、自主创新、包容普惠、绿色低碳和更富韧性”发展四、云计算服务趋势展望和未来发展措施(一)中国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二

4、)数字创新改变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三)塑造新的比较优势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升级020405(一)云服务具有多元联通、知识流动、生态共享三大特性(二)云计算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三)云计算服务体系推动数据成为使能要素081215(一)高效高质的发展之路(二)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三)包容普惠的发展之路(四)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五)更富韧性的发展之路(一)云计算服务市场具有较大潜力,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二)云计算服务部分领域仍存 “卡脖子”问题,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是重点(三)云计算服务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行业标准建设更加迫切(四)云安全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亟需构建攻防兼备的安

5、全防御体系171820222527303031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云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01我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有 赖于基础设施的升级我国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 现,“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而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增长引 擎作用逐步凸显,数字创新正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传统经济社会生态,推动 各行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我国要通过数字时代新的技术服务体系 建设构建新的比较优势,以增量数字红利弥补传统红利的下降,不断提高供给质量 和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6、局。我国经济发展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长期且稳定的高速增长,造就了中国发展奇迹。随 着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第一,人口红利需要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化。过去40 年,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劳 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对潜在增长率的贡献为 15.7%。如果考虑到抚养比变化的 储蓄效应所带动的经济增长,那么真正的人口红利对潜在增长率贡献则为 20%。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3.5%, 与 2010 年相比上升了 4.63 个百分点,15-64 岁人口占 68.55%,下降了 6.55 个百分点(

7、见图 1)。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的总抚养比已达 49.5%,且近 几年呈加速上升趋势,其中老年抚养比为 19.7%。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相比,在相同人均 GDP 水平阶段,中国的人口结构转变速度更快。中国处于数量 型和质量型人口红利主导作用更迭时期,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红利来提升全要素生产 力势在必行。云计算服务体系包含基于云计算的 IT 基础设施资源和云上软件 开发服务所构建的整体技术框架及服务体系,融合了分布式计算、 虚拟化、数据存储和弹性计算等技术,围绕云计算与存储、云网 络与连接、云安全、云上大数据分析处理与应用、云上企业业务 管理与应用等,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虚拟化的服务。以云计

8、算为核 心的新型云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已经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云计算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它通过云平台为 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多业态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并以高 连通性、高流动性和高共享性的平台能力,对隐性知识和非结构 化信息进行破解、重构、融合和传递,高效且低成本地实现“信 息和知识的数字化”,并将其以清晰、准确、可执行的数据和指 令方式,传递给决策者、劳动者、消费者以及机器设备。云计算服务体系推动万千垂直领域中潜藏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正 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底座,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传播和溢出, 减少各类主体的协同成本,以知识流带动人力流、商品

9、流、资金 流和技术流,实现各类资源大范围的空间配置和大跨度的时间配 置,降低由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和不充分所造成的需求波动性、 供应链中断风险、创新试错的不确定性。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正支 撑数字经济新优势形成,也推动经济走上“高质高效、自主创新、 包容普惠、绿色低碳和更富韧性”的发展之路。2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4 岁人口占比0-14 岁人口占比100%90%80%70%60%50%40%30%20%10%0%691990199119921 93719297197196419 6196819 019719 4197619 819801982260909900006221282941 95

10、9961 971998199900020012 0220032 04200520062 072 08200920102011012201301420152016017018201920201984198198819 0199219 419 61998200200220 42002008201020 2201420162012020中国韩国德国图 1 我国人口结构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美国新加坡日本图 2 各国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美国比值变化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第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构转换效应下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借助数量型人口红利

11、和大量外需, 中国形成了城镇化率 / 工业化率较高的特点。2020 年,我国工业化率为 30.8%, 同年城镇化率为 63.89%。我国总体进入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城 镇化和工业化对未来增长的边际贡献可能逐步下降。第三,相对技术前沿经济体的学习空间收窄。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窄, 全要素生产率从 1999-2008 年的 3.51% 下降到 2008-2017 年的 1.55%,增速 有所放缓(见图 2)。在全球局势和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中国作为第 二大经济体,通过引进吸收前沿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的空间在收窄。1.00000.80000.60000.40000.2

12、0000.0000第四,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约束增强。为加快高质量发展进程,我国于 2020 年 9 月提出了“努力争取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 变化新目标,单位 GDP 的能耗标准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约束条件。 随着“双碳”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市场主体也 将面临更强的环境资源约束。数字创新改变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动力也正在加速调整。数字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快了信息知识流转和创新突破的速度,使得消费全速在线互 联、产业加快协同创新、商业持续迭代升级,推动经济向数字化、

13、网络化、智能化 方向转型。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改变企业的要素组合、组织结构、生产方式、 业务流程、商业模式、产品形态等,推动各行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3数字化重构经济发展的范式,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字技术自身的产业化发展 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协 同、交易、消费及政府服务和治理的效率。数字化重构了人的关系、组织关系和生 产关系,能够使经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打破物理限制,从而在数 字世界中灵活协同和广泛集成。而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相互映射,改变了过去相对 简单的线下网络模式,转而要求线上和线下相互打通、融合和协同。

14、一方面,将物 理世界的理念、见解、行为、物品等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物理世界的 数字化;另一方面,利用物理世界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创造出新 产品、新应用、新业态服务于物理世界,从而实现数据的物理化即智能化。数字创新从消费侧向全产业链推进,产业生态趋向复杂化网络化。我国消费侧数字 化程度全球领先,网购人群数量全球第一,移动支付规模及比重全球第一,网络零 售规模全球第一。相对来说,我国供给侧数字化程度水平还比较低。当前,数字创 新加快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渗透,对传统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改造重塑,将生产流程有 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产业互联 网

15、的发展将突破传统产业参与主体线性信息传导与被动型资源调度计划的模式,打 破产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新的供应关系,最终推动行业向分布式、去中心 化方向发展,产业生态向网络化、复杂化发展。数字经济的增长引擎作用逐步凸显,构建我国新型比较优势。数字经济通过资源整 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 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当前,全球数字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数字经济对经济 增长的新引擎作用愈加凸显。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20 年 47 个国家的数字 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 32.6 万亿美元,占 GDP 的比重为 43.7%,如图 3 所示。 其中,我国数字经

16、济规模约 5.4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占 GDP 的比重为 38.6%。我国数字经济在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平台影响力、独角兽企业数量等 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经济增长引擎作用持续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及发展范 式转移,数字创新将加快带动其他领域的创新突破,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生产生活带来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 级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新时期发展新优势。2018 年2019 年2020 年29.52939.0%38.0%30.2数字经济增加值(万亿美元)占

17、GDP 比重图 3 2018-2020 年全球数字经济增加值与占 GDP 的比重数据来源: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塑造新的比较优势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升级3343.7%44.0%工业型基础设施。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和高速畅通的陆上交通网络,是支持一国工32.543.0%业生产、流通和交易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美国和德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型基3231.541.5%42.0%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经济水平的风向标。德国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 美国则是高速公路最多、路网最发达的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设施是两国在“二战”3141.0%30.53040.3%31.832.640.0%前超越英国的重要前提。此外,

18、工业基础设施与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商业安全等领域密切相关,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56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演进,数字时代新的基础设施将支撑我 国新比较优势的形成。基础设施是组合生产要素跨时空配置的平台,是人流、物流、 能源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奔涌汇聚之载体,基础设施水平决定了要素配置效率、市场交易规模、分工深化程度和协作组织难易,决定了一国比较优势和发展能级。在技术经济范式演变的历史坐标轴上,它既是一个时代最前沿技术的集大成者,也 是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孵化器,最终成为创新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 化的应用平台。从基础设施发展的历史来看,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贸易型基础

19、设施。贸易型基础设施在增加贸易流量、引领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 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海上贸易为主的 17 世纪,在港口、造船等领域具备优 势的荷兰几乎垄断了当时欧洲的海运贸易。此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贸易型基础设 施为欧洲 - 非洲 - 美洲的三角贸易奠定了基础,海上三角贸易成为第二次产业革 命发生在英国的必要条件。海上运输具备运能大、成本低、运输距离长、航线灵活 等优势,陆路运输和航运很难大规模取代,高水平的港口、运河、铁路等贸易型基 础设施构成了贸易大国比较优势的基础。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中央交易对手、支付系统、中央证 券存管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交易数据库等提供支付

20、、清算、结算、存管功能的狭 义基础设施,也包括金融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定价机制等保证金融市场健康、持 续、安全运行的制度安排等广义基础设施。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崛起离不开金融 基础设施的支持,从 16 世纪的荷兰到 19 世纪的英国,再到 20 世纪的美国,经济 快速发展都伴随着新的金融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信息时代的比较优势往往通过通信网络、光缆、微波、卫星和 相关技术等广义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体现。中国正在通过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立数 字时代的比较优势。截至 2020 年底,中国 5G 基础设施规模位居全球首位,5G 连接占全球 5G 连接比重超过 75%,并已建设将近 72

21、 万座 5G 基站,2020 年中国消费者升级到 5G 的意愿领先全球。此外,中国信息通信企业参与全球 170 多 个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球缩小数字鸿沟、共享数字化发展机遇做出了 重要的努力。中国要以基础设施升级塑造数字时代新的比较优势。人类即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 进入数字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次转变速度极快、覆盖领域极广的系统性创新,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数字时代开启,并将在数字时代实现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数字时代,数据是关键要素,数据的存量越来愈大,逐步演变成为经济资产。IDC 预测,2025 年全球数据圈将达到 175ZB,中国数据圈将增长至 48.6ZB

22、,占全球 数据圈的 27.8%,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数据驱动的价值挖掘和决策过程演变, 使得过去业务功能驱动的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及应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同时, 经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凸显;用户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演变;产业生 态走向网络化、协同化,为了有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 织创新和管理创新,需要扩展性更高、弹性更强、集成度更高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以实现数据的“聚通用”和协同创新。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适应经济发展新范式的新型基础设施, 将在新的发展阶段重塑我国新的比较优势。02新型云计算服务体系支撑数字经济 新优势形成2006 年Goog

23、le 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上 首次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相比传统的数据中心,云 计算具备低价格、高稳定性、高算力和高弹性等特征,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 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实现计算与存储的按需访问。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算法算力的提升,推动“云 计算” 从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 向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和 SaaS(Software-as- a-

24、Service,“软件即服务”)持续深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云计算服务体系”。云计算服务体系包含基于云计算的IT 基础设施资源和云上软件开发服务所构建的整 体技术框架和服务体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新一代的云计算服务体系 具备数字空间中的多元联通、知识流动和生态共享等特征,是基于数字技术“数据+ 算力+ 算法+ 应用+ 服务”所构建的“五位一体”服务生态。云服务具有多元联通、知识流动、生态共享三大特性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是依托物理实体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服 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随着云服务的发展以及 云智能中心的广泛应用,其所具备的高智能化、

25、高密度算力、高互动性和网络规模 效应,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服务方式,用更少的资源投入创造更大的价值,充分释放78910数字时代的数字红利。云服务在促进人、机、物泛在互联的同时,可在更大空间尺 度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这也使得云服务作为关键支撑具备了多元联通、知识 流动、生态共享等三大特性。1. 多元联通性云服务加强生产、生活、消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流程中各环节的联通,这种联 通体现出高度多元化特性。云服务通过云网络促进人机物的泛在互联,并进一步建 立人与政企、不同产业间的联通,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 通过硬件通用化和服务可编程在更大空间尺度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云服务促

26、进了人、机、物的泛在互联。传统工业互联网是通过传感器、遥感等技术 实现机器与设备间的连接。在此基础上,云服务进一步扩展机器的能力边界,通过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控制中枢对生 产机器的描述、诊断、预测及自适应调节,加强机器对生产设备的直接控制,替代 传统的人工调参,实现智能化管理。在机器与设备联通的基础上,云服务引导人与 机器的协同关系而非从属关系,从而形成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制造模 式。一方面,机联网采集的数据和经过算法计算分析的结果通过云服务应用平台交 付,传递给人进行决策和控制,给机器下达指令。另一方面,机器的运算结果也被 用以指导工人的操

27、作,或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云服务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除机器与设备的联通外,云服务平台同样连 接着不同角色的人,提升各类专业人士跨部门、跨时空互动、交易以及协作的可能性, 持续提升生产效率。例如消费者、生产者和投资者在云交易平台上的连结提高了经 济活动的效率;医生、患者和家属通过在线医疗应用上的连结提高了疾病诊疗的效 率;车间工人、工厂管理者和客户在工业云平台上的连结提高了制造生产的效率。 可见,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和人与人三个层面的联通,有助于形成全面智能化发 展的新业态。云服务促进不同产业链和产业间的联通。各类SaaS 平台通过为客户提供直接查看 生产信息和各类数据的方式,在上下游

28、企业间建立连接,大大减少了信息传递与流 动的环节,促使不同产业的信息交互可在同一云服务平台实现,能够显著提高沟通效率。产业间的联通使得单一的平面网络效应升级到立体网络效应,极大丰富了数 字孪生对现实世界的刻画、模拟与控制能力。2. 知识流动性云服务平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并智能化处理信息和知识,将碎片信息系统化、将 隐性知识显性化、将复杂知识编码化,有效形成了可复制、可外溢、可流动的数字 化显性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突破、技术溢出和创新迭代。云服务将碎片知识系统化。互联网时代,数据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知识碎片数量 庞杂,散落无序。云服务用数据标签、归类、分层级的方式,通过算法处理点状的 信息,形成知

29、识体系。系统化的知识便于调用、处理、再重组,进一步搭建出上层 知识体系。同时云服务的强存储能力,使知识的重解构和复建造成为可能。云服务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所有信息和数据,以及工 人、工程师及管理者掌握的生产资料和经验,都是隐性知识。云服务平台将这些隐 性知识模型化、比特化,变为一个个可衡量及使用的知识模型,知识就变成了数字 化的显性产品,可以借助平台来传播、复用、创造。云服务将复杂知识编码化。显性化的知识模型形成后,云服务平台将它们变成一套 软件、一个app、亦或一套算法,投入生产流程或者市场交易。生产或交易过程中, 新的数据被输入模型,借助算法不断优化和自更新,实现知

30、识资产的创新迭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和数据经过系统化、显性化和编码化的过程,就变为知识流,进而 汇成大的知识库,沉淀在云服务平台上,并激发技术溢出效应。新的企业无需从零 开始创造知识,而是借助知识模型的通用性,即可用低的成本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 从而减少企业的重复开发成本。3. 生态共享性随着大规模数据存储与分析技术、弹性扩容技术、分布式技术的广泛应用,云服务 展现出按需按量定制使用、低成本高弹性等特征,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和市场主体对 数字基础服务的可及性,而且可以帮助更多个人和市场主体实现能力共享、功能复制和生态协同,为数智化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和实现路径。依托大规模存储与分析技术、弹性扩容

31、技术和分布式云计算,能力和算力得以共享。 云服务供应商通过提供网络、服务器、存储和应用软件等产品,为平台上的政府、 企业、个人等提供服务,使其无需重复搭建基础设施,可实现IT 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上,云服务平台广泛应用的弹性扩容技术使用户只需为所使用的资源付费, 解决了以往IT 架构时的预估误差错误,最大程度地节约IT 运营资源,提高访问速度。 分布式云计算通过连接闲置的服务器集群,将用户的计算需求分配到合适的节点上 运行,能够提高计算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实现算力共享。低代码开发和可复制的特性,降低云应用开发难度。相较于传统IT 设施,云服务平 台上的知识模型的可迁移性和可复制性

32、更强。云服务平台通过提供基础架构,凭借 大量的开源软件和低代码开发组件,降低了基于云平台应用的开发成本。在各类云 服务商提供的低代码快速开发平台上,用户通过拖放配置操作,快速搭建各种适用 于PC 或移动端的管理系统。这种开发模式一方面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提高云产品稳定度;另一方面能缩短开发周期,弥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问题。云服务中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聚集,实现生态协同。云服务的“中台”连接面向客 户的前端和提供技术支撑的后台,是对传统“软件平台”的升级和加强,能够创建“平 台提供商+ 应用开发者+ 用户”的生态体系、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分工明确的传统模 式,从分工合作到协同发展,实现生

33、态链的聚集,提高合作效率。传统 IT 服务模型业务应用企业服务IT 基础架构云服务模型SaaS三大特性OACRM即时通讯公共服务内容管理PaaS云盾安全管理与监控大数据服务中间件服务数据库服务多 元知 识生 态联流共IaaS通动享基础服务 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弹性伸缩虚拟网络开放存储内容分发基础设施主机存储网络虚拟化技术服务器其他硬件图 4 云服务基础设施架构模型图片来源:笔者绘制云计算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过去数十年里,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提升生产效率、改 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不断进化升级, 原有传统基础设施开始难以满足全

34、社会数字化转型及高效运作的需求。云计算服务 体系的发展为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提供了升级改造的基础支撑,同时 发挥着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云计算服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兼具的云能力为传统基础设施赋能和数字 化转型,推动实现智能商业、产业互联网、城市大脑、数智化政务服务等的广泛应用, 已成为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1、云计算是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技术支撑交通、能源和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轨道、公路和航线等实体硬件为依托,实现人、 物品和能量的传输,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物理层面的流通。云计算服务平台则通过 数字化的方式,用更少的资源投入

35、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 供技术支撑,充分激发数字红利。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智能交通、智慧 能源和智慧水利均被列为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第一,云计算服务提高公路管理和调度效率,助力智能交通。2021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预计 2021 至 2035 年旅客出行 量年均增速 3.2%,客运需求进一步提升,并规划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 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 通网。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智慧公路项目,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

36、,能够实现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数据运营和出行服务的 智能化,推动交通强国的建设。对于日常通勤需求,车联网的应用能够以大数据处 理来预测不同时段各个网格内的运力需求,从而提高调度效率,形成有针对性的专 车智能调度系统,有助于交通的立体畅达。第二,云计算服务推动“双碳”目标达成,助力智慧能源。我国提出“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的环保目标,并制定了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作为国民经9111314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对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影响。风电等能 源企业通过云计算服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提高对终端用能的预测精确度, 降低清洁能源功率不稳定带来的影响,提高能

37、源供需的匹配度。火力发电行业则利 用云智能优化其投入产出比,用最少的原材料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从而实现节能 减排。同时,云智能调度类应用通过对能源数据的智能管控,能够增强输配网络的 调度能力,提升配输效率和稳定性,打造智慧能源新生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第三,云计算服务推动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工程的数字化与标准化,助力智慧水利。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以纸质文本的人工管理为主,设计、施工和检测数据庞大,管理 方式落后,且工程建设资料记录、分析和存档缺乏强制性标准。云计算服务应用在 开发的过程中科学确立规划、设计中涉及的各类数据的存储标准,建立数字化、标 准化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云软件服务平台,便于工程

38、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及建设人 员在云客户端完成不同层面的标准化数据录入、处理和分析。在防汛抗旱方面,云 计算服务平台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计算和存储资源,确保用户访问量的承载力和信 息整合速度。同时,基于云终端的智能终端软件可灵活地添加、链接用户的智能终 端设备,提高防汛抗旱信息的扩散速度。2、云计算是新基建的功能底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 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并“围绕强化数字转型、 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将通过构建支撑中国 经济新动能的基础网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云计算

39、是新基建的基 础和灵魂,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只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 协同发展,才能产生聚变效应和辐射效应,而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的基础支撑作用。第一,云计算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技术基础。“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加快数字 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独立成篇,并指出通过“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 动数字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只有通过“上云”才 能将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和经验积累下来,这是“用数”和“赋智” 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在专栏图表中框定数字经济重点产业的具体范围,其中包括云计

40、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均为云计算服务平台运 作的底层技术。第二,云计算为新型基础设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2018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概念,并在 2020 年 4 月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将 其明确分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 智能、智能计算中心等都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代表技术,也是云计算服务体系的核心 技术。云计算服务平台不仅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基础计算平台,也是人工智能 的能力集成到千万应用中的便捷途径,方便客户低成本获取人工智能服务。在数据 连接、数据价值化及其引发的智能化,云计算服务体系主要是作为底座作用,与人

41、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并与操作系统结合让各类组织轻松调用,将AI 智能与万物互联深入普惠各行各业中。各类关于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 行业的垂直领域云应用越来越多,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发展,建立融合基础设施。 同时,云计算服务作为互联网前沿技术,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创新 基础设施提供底层技术支撑。“新基建”的内涵及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 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 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 比如,以 5G、物

42、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 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 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 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 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 新基础设施等。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 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云计算服务体系推动数据成为使能要素云

43、计算服务推动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各类主体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数字 化转型,各类数据需要依托云服务平台的存储、计算、处理等能力才能成为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又通过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各类应用场景,以“数字红利”的方式形成国 家发展新的比较优势。第一,数字红利 劳动力,激发人力资本红利。新经济发展模式下,人力资本红 利代替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云计算服务平台以其高度数字化 的特殊性,打破时间、空间和知识障碍,推动教育和医疗的发展,引导以人力资本 为核心的二次人力资源开发。云教育平台推出的云课堂、在线图书馆和共享资源库 等服务,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助于高教育水平、高技能劳动

44、力数量的 提升。云远程医疗平台提供的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诊断和跨医院协作等服务,最大 化优质医疗资源的效用,提高劳动力供给。同时,各类OA 云平台的在线会议、协 作办公、文件传输和客户管理等服务,能够提升办公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人力资源 的生产效率。第二,数字红利 土地,提高土地空间承载力。数字化发展时代,城市的理念和 运行机理也在更新迭代,如依托云计算服务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模拟城市建设和公共 服务管理、进行智能规划和治理。以智慧城市工程为例,云计算服务平台在虚拟空 间对交通数据采集、5G 基站选点等进行模拟计算,并从数字世界的设计反馈到实 体世界,将存量的资源做到优化和全周期管理,协助构造数字孪生

45、城市,助推城市 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再例如铁路建设工程,利用计算和模拟技术在虚拟空间进行试验,精确量算造价和环境影响后,再投产到现实世界,扩展物理空间的同时减少 区域障碍。第三,数字红利 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金融的本质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 应的有效匹配,依托云计算服务平台降低货币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更准确 地对主体评级、对标的定价,进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资金方与项目方的收益 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云计算服务平台汇聚了比传统的银行等金融中介更多的数据 量,存储规模更大,并具有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依托海量的个人偏好、企业生产、 投资交易等行为数据,云计算服务平台可以给小微企业进行评级、

46、给个人用户进行 评级、给资本市场提供产业链供应链分析支撑等,为金融产品增加精度、拓展维度, 从大企业主导的工业时代金融,转向小企业、微观个体主导的大众创新金融,丰富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延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范畴。第四,数字红利 技术,促进创新研发和技术扩散。规模经济是云开发的优势之一。 开发者利用云计算服务供应商提供的基础能力开发各项应用或增值业务,以租用方 式计价,降低了开发前期投资和维护成本。对于云计算服务商而言,计算资源和存 储能力共享的方式使云服务商以较低的边际成本,给予企业更低的基础服务获取价 格。云开发低成本低风险的特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加快技术扩散速度、提质 增效,有助于推动

47、产业的转型发展。高质高效交通云服务能源水利云服务作为底座新基建数字红利 x 劳动力数字红利 x 土地数字红利 x 资金数字红利 x 技术包容普惠自主创新绿色低碳更富韧性实现五个特性1516具备基础设施的三大特性多元流通知识流动生态共享推动数据要素对 各类要素赋能成为现代化基础 设施的关键支撑图 5 云服务的重要功能和运行机制图片来源:笔者绘制03云服务促进经济向“高质高效、自主创新、 包容普惠、绿色低碳和更富韧性”发展高效高质的发展之路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云计算服务体系通过融合算法、算力和数据,在数字空间对物理世界进行描述、诊 断、预测和决策,实现对隐性知识和非结构化信息的破解、重构、集成、融合

48、和传递, 有效缓解由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和不充分所造成的需求的波动性,降低供应链中断 风险和创新试错成本,推动我国经济走上“高质高效、自主创新、包容普惠、绿色 低碳和更富韧性”的发展之路。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将各类物理要素的高效组合、信息知识的高度数字化,推动产 业向“高效率、高质量、高响应度、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第一,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产业数字化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经之路,云服务应用以 数字化沟通的方式,提升各产业的生产效率。以钉钉为例,网络课堂、在线会议、 OA 办公系统、移动政务等多场景的应用,帮助政企降低沟通、协同、管理成本, 实现数字化沟通方式,提高办公与学习效率。而“云钉一体”的战略思路

49、,则致力 于打造数字原生操作系统,向下连接云服务基础能力,向上承载各类云应用,“云+ 端”的联通使接入云服务更为便捷,推动数字化全面普及发展。第二,提高生产制造质量。传统服装制造业追求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但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人力成本不断提高,行业面临转型危机。云服务提供的借助数字化知识网络和创新知识生态,云服务平台为万众创新提供便利、提高创新 效率、降低试错成本。同时,基于云原生的发展趋势,将向上、向下辐射牵引产业 链的协同创新,重塑软硬件数字生态,从而实现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突破,实现自主 创新发展。第一,建立云数字创新平台,形成创新知识网络。通过云数字创新平台的建立,在 不同对

50、象间建立数字化知识网络,提高垂直领域的知识集成能力,构建有利于创新 的知识生态。洛客办公场所大火促使其进行数据迁移,并开始全面数字化改造。一数字化智造基础能力缓解了这一劣势,塑造了新的比较优势。新制造平台犀牛工厂 运用云计算、IoT、人工智能技术,为工厂赋予“智慧大脑”。中小商家通过犀牛 智造平台发起需求,生产方可选择订单进行生产,而每块面料的进厂、裁剪、缝制、 出厂可做到全链路追踪,产前排位、生产排期、吊挂路线等都由AI 机器进行决策分配。 犀牛工厂以“共享工厂”的模式,从大规模生产转为小批量高频率定制化生产,加 快交付速度,提高生产和制造的效率,实现了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改造。第三,提高

51、对客户需求响应度。传统服装制造业存在库存管理的痛点。时尚服饰更 迭快、款式应季,产销的不同步极易导致高库存率,从而造成亏损。犀牛工厂用新 技术解决产销矛盾,通过对电商平台上沉淀的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对市场进行 提前预测,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思路进行柔性制造,有效减少了库存积压和浪费。 这种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即客户直连制造)的商业模式,实质 是大数据引导下的反向定制,能够快速响应时尚潮流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 产能和生产计划,推动中国服装制造业实现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升级。第四,提高全球价值链位势。云服务聚合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广东工业

52、 云平台协助广东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工厂从单点作业转型为全 产业链、全价值链、全要素链融合作业。云服务之上形成的产业链,是一个知识积 累、知识叠加、知识外溢的产业链;中国形成生长于云服务生态体系之上的产业链,将极大提高产业链根植性,避免成规模产业外迁。1718方面,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减少设计师的重复性工作。例如,借助云智能的图像 识别技术在一秒钟找到 200 余个不同的图片素材,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最终包 装设计和视频效果图制作。另一方面,洛客将每一位设计师全面数字标签化,记录 其专长和经验,进而用数据分析为客户匹配合适的项目设计师,达到设计普惠的目 的。洛克通过云端创新平

53、台的改造,构建集个人设计师、项目经理和企业为一体的 设计生态圈,全面提升设计创新水平的纵向深度。第二,模拟择优,降低试错成本并提高创新效率。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已从 “观察+ 抽象+ 数学”的理论推理、“假设 + 实验+ 归纳”的实验验证,演进到“样 本数据+ 机理模型”的模拟择优阶段,大规模向数字世界迁徙。基于数字仿真的“模 拟择优”,使得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得以在赛博空间快速迭代,从而降低技术创新 的试错成本,大幅缩短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量产的周期。吉利汽车与 云服务厂商合作,将高性能计算运用于模拟汽车在各类环境中的驾驶情况,尤其进 行汽车碰撞测试。通过模拟不同材料在碰撞时的变

54、化及如何逐步吸收能量保护驾驶 者安全,计算关键参数并对车辆的安全性加以验证,大大降低了创新研发和试错的 成本,缩短测试周期,促进智能制造的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链协同创新,重塑基于云原生的软硬件数字生态。云原生将向上、向下 辐射牵引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并通过规模化的应用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发 展。云原生向下定义芯片存储和网络等核心硬件的演进,向上重新规划操作系统、 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软件的发展路径。如在芯片领域,阿里云以含 光 800(AI 芯片)满足超大规模的 AI 计算集群的性能需求、AWS 以自研 ARM 芯片支撑性价比更多的运算。云的集群化部署,可让具备特定功能的专用

55、集成电路 发挥作用,如AI 芯片。在云时代,中国有机会跨过IC 这个最大的障碍。在数据库 领域,传统厂商已经无法满足云上数据库的特性- 如大规模、海量数据、多租户、 快速交付等。云服务厂商纷纷推出自研的新型云原生数据库服务,满足高吞吐的数 据处理需求,云端模式数据库在过去 10 年快速发展。可以说,云计算服务体系给 了我国数字经济相关上下游企业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以及自主可控加速发展的良 好契机。包容普惠的发展之路云计算服务拥有高度技术密集、高度知识复杂特性,其复杂的基础技术架构降低了 创新、创业和创富的门槛,让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红利更多惠及到中小企业、创新 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以云技术之“重

56、”支撑起云应用之“轻”,提升经济社会发 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及性。第一,轻知识:打破工业技术封闭传承体系,提升共性技术知识的沉淀复用能力。 云服务是技术知识沉淀和复用的载体,并贯穿于技术知识沉淀的三个环节。首先, 标准化存储经验和认识,通过软件代码将专家实践积累的技术经验知识映射成通用 逻辑;而后,可视化经验和知识,依托云服务平台催化共性知识不断结构化、模型化、软件化并最终实现可读可视;最后,扩散、传播经验知识,通过云服务平台,个人 技术经验知识以易懂、易得且低成本的方式被迅速传播至整个行业,形成更大范围 的标准化知识外溢效应,在被更多从业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行业知识水平的普 遍提高。复杂

57、的“集成式软件开发”正成为过去,“低代码”开发把开发能力转移给最终用户, 让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色都可以随手将身边的工作数字化,让企业对自己的数字化 转型拥有主动权。如钉钉通过开放宜搭、氚云、简道云等低代码开发工具,用户通 过拖拽可视化组件,就能快速搭建业务应用实现了非专业开发人员以低代码方式快 速搭建轻知识、高效能、个性化IT 管理系统,大幅降低应用开发的门槛,缩短了开 发周期,弥补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问题。第二,轻资产:全面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节,降低创业创新门槛。云计算服务为企 业提供轻资产运作的能力,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盘活生产经营全过程。一是整合既 有资源,提升运营效率。由云计算、大数

58、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 融合集成的一体化云平台底座,能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边际 产出。二是复杂工作云端处理,降低企业创业难度。云服务实现数字化基础能力的 组件化、模块化封装,并在云端提供复杂工作的专项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固定 资产投入,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创业创新服务支撑。1920阿里云与精工智能、携客互联、智森信息科技等生态伙伴打造的小家电行业数字化 转型应用,从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售后服务、数据分析等多个层面以 轻资产、快部署、易运维的方式为家电企业提供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机会,成功帮 助佛山小家电产业集群 100 余家的工厂实现了数字化改

59、造,改造后可为工厂采购部门减少 15% 左右的管理成本和 20% 左右的人力成本。第三,轻就业:优化人力要素时空配置,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云计算服务平台联接 劳动要素与工作场景,通过灵活就业平台扩展就业机会,促进更多劳动者实现跨越 空间的分布式就业以及跨越时间的分时就业。尤其是对在社会规范、时间和行动能 力方面更受限制的女性而言,云服务通过提高工作安排的灵活性,使女性与工作接 轨,显著提高女性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通过创造新的网络、电子商务和共享经 济就业技术,数字技术能够增加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岗位,提高整体劳动要素供给。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的阿里巴巴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对接劳

60、动力市场供需双方,支持了大约一千万份工作,占中国劳动力总量的 1.3%。在中国, 该电商平台的网店店主平均另外雇用 2.6 个员工。十个网店店主中有四个是女性, 其中有 19% 在做网店之前处于无业的状态,7% 曾是农民,1% 是残疾人。该平台 还另外创造了两百万份工作,其中大部分来自物流行业。第四,轻金融:赋能普惠小微金融,激活业务模式和流程的裂变效应。云计算服务 解开传统金融沉重的资源和规则枷锁,助力金融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金融的底座,云计算服务以弹性灵活的方式助推技术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扫除金融科技应用 中的各种算力障碍,推动金融 IT 基础能力转型。云计算服务拨开信息迷雾、降低风 险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