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回归生活德育无痕和桥实验小学王亚娟内容摘要:生活世界是德育产生的源头和意义所在,任何脱离生活的德育都将抽调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德育的生命力。因此,德育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顺应生活的自然进展德育,用交互主体优化生活德育中的交往,对儿童生活进展积极的指导,提高德育实效。关键词:德育生活化策略有效的德育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对儿童生活进展积极的指导。这里的生活概念是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自从胡塞尔率先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以后,便有众多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从多个角度阐发了传统对世界的忘和当代人回归生活世界的迫切性。生活的德育观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非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
2、性;逻辑为根底的纯理性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根底的、根源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从根本上来看,生活世界是根底的、根源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从根本上来看,生活世界是德育产生的源头和意义所在。任何脱离生活的德育都将在抽掉人性的丰富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回归到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生活的德育。但是对于目前的广阔一线教师来说,如何将生活德育的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还存在颇多困惑,或者说还存在着技术上的有效支撑。因此,本文试图从策略的层面探究德育如何回归生活,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一、回归儿儿童的
3、生活-重拾儿童生活的美丽1、德育必须回归生活。这时对现行德育的反思与批判中的一种觉醒。长期以来德育实效低:德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同时面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和主体性人格。这与我们观念上的误区有关,长期以来我们把儿童的品德看作是一袋美德,因而在德育内容上选择特定社会中公认的道德戒律或美德条目-如节制、大方、老实、公正等;在德育的方法上,把儿童看作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之袋,因而强调道德条目的灌输。这种德育模式消泯了生活世界的生动的主观性,泯灭了儿童的道德主体性,只能促进儿童道德上的不成熟倾向朝着暂时的和外在屈从的方向开展
4、。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为主客体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在承受道德条目的过程中自身也被物化了。外表上来自生活的德育,由于其静止、僵化、和机械而沦为传递特定意识形态的工具,承载着政治控制的角色,德育本身的主体性销蚀了,其丰富性泯灭了。而作为对美德袋模式的反动,着重道德形式的教育在西方成为主旋律,这就是决策制定模式的反动,着重道德形式的教育在西方成为主旋律,这就是决策制定模式,如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论法和拉斯思的价值澄清法等。这类模式注重道德教育的心理形式,把问题解决、道德推理和判断、决策制定作为德育的核心,重视道德推理的过程而不重视道德教育的文化内容。生活世界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生动的
5、主观性,一是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经历常识、美德系统等。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体,不可分割。剥离了其中的文化内容,必然使其所谓的道德开展流于虚妄。另一方面,尽管该模式比拟儿童的主观性,但它将道德教育开展主要约为道德认知方面,对其它如道德情意与行为重视不够,道德自身的丰富性也消失了。事实上,从根源上来说是离不开生活的。人在生活中处处有道德,在生活中时时会遇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会表现出道德问题,假设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能够进展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无疑是高效的,反之将德育集中与*一门或几门课程,有*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专门进展所谓的德育工作效果就不够理想。所以
6、不能也不应该从活生生的完整的生活中抽离,道德活动是包含在人类各种活动体系之中的。2、德育要回归儿童自己的生活由于现实社会是以成人为中心的,成人主宰着生活世界的秩序,主导着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这个曾经的儿童,往往忘记了儿童在人生秩序中的独立地位与尊严,总是习惯地按照成人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和评价儿童的生活,甚至粗暴地否认儿童的生活,一厢情愿地要儿童过上成人认为有价值或有意义的生活。儿童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遭到疑心甚至颠覆。针对这样的问题,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
7、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饱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较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观点:儿童期作为生命周期的一局部,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儿童期的生命与成年期的生命享有同样的价值与尊严。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强调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并非是成人的生活世界,侧重于以儿童生活为内容根底,以儿童文化为载体,以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需求为线索,引领儿童认识现实生活,而不湮没其中:适应现实生活,
8、又不为之所屈从;进而改造和超越现实生活。所以,儿童要有自己的生活,教育者既要关注儿童的学习生活理性世界的价值,又要尊重儿童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允许儿童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只要是儿童乐意的无害的活动,学校和教育者都应以开放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悦纳之。这样的生活中,学生表现的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许会多一点,从*种角度上来审视不大好看,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允许儿童犯儿童的错误,成认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就会欣喜地发现,这样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道德个性,从这一层意义上看又非常动人;同时,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正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资源,适时开发,适度利用会促进儿童的德性成长。二、顺其自然-对原生态生活的尊重
9、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秩序有规则的生活是中学生生活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展道德教育的根本途经。因此,小学教育常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教育者总是引导儿童制订班规班纪,校规校纪,规*学生每个生活时空的行为,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监管学生的行为表现,甚至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采取措施干预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教育者总是按照效率的原理,将德育的目标层层分解,分阶段有方案地实施,以期儿童能够获得教育者期望的道德成、长,并最终达成德育目标。于是在教师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下,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成为一个闭路循环系统-一切从教育者那里来,通过学生的活动又在评价中回到教育者那里去。这样的生活意图明显,人
10、为监视多、控制多、干预多,儿童的生活主体性湮没。生活的规则-道德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在这里成了外在的清规戒律,从而削弱了生活的德育功能。其实,自然的生活状态本身便是德育之师,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下面的原生态生活的记录或许为生活化德育提供一个的视角。思考:德育如果要取得真正的效果,必然追随儿童的自然开展的历程,让他们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冲突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而不能人为地将这个过程简约为说教与灌输。道德规*本身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中抽象而来,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自然状态的生活本来就是道德最重要的教师,对芸芸众生有道德教化和修复的功能,一切首先教育都遵循这位大师的自然法则。这是不是意味着
11、德育在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面前无所作为了?自然状态的儿童身上毕竟有许多错误和缺乏。其实,这种担忧只是我们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儿童自然状态所作的判断,也是考虑教育在改造儿童方面有所作为的结果。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不是从教育者对儿童的改造、塑造的角度,而是从儿童天性的角度,从他们的必然性出发,则儿童的种种缺乏就应有其在现实活动中,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断得到开展和成就的过程,而不是由我们以一个现成的规*去纠正他们。儿童是一个自有活力,有开展趋势的完整生命,生活的自然状态会教授儿童更多的道德,众多的没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甚至还具有最美好的道德风气如老实、互助等。自然状态的生活告诉我们
12、,德育可以在没有精心预设内容的前提下发生,儿童其实不必听从成人的安排。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尊重儿童的生活,并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做一个有心人,在儿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引领,而需要儿童碰壁、受挫、发现、体验与感悟时就不能过早、过多地站出来说教,真正做到顺其自然。三、积极的生活指导-对原生态生活的提升德育生活化不是简单的向生活回归,而是一种扬弃,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对生活的把握与创造。德育工作者被动地跟着生活走,而是要驾驭生活、提升生活、享用生活,并对生活有一定的预见性。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然后去关注和指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并通过受教育者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文明安康的方式享用生活。这就要求教育者首
13、先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不仅是其社会义务,也是其主要的生活内容之一。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将其具体化、层次化,指导学生制定到达目标的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进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身的开展与家庭和国家的开展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代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增多,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敢交往、不善交往、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安康和个性开展。为此,德育生活化有义务向学生传播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帮助他们体验其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生活中注重对
14、学生生活资源的整合,提升生活资源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德育资源,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增强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动力。如有所小学的运动会是这样开法的:运动的宗旨是安康、快乐、竟争、合作-而不再注重追求运动成绩;裁判队伍主要由学生组成,要求裁判们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和认真负责;播音组不仅报道成绩,也真实报道违纪、违规情况;小记者组将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拍成照片在橱窗公开展出;各班拉拉队组织学生打出各种标语-运动场上没有失败,运动是快乐的,生命在于运动等;场务组负责运动场的平安,在运动会完毕后清理会场,并地会场的整洁度作出评估。各组成员在运动会完毕后,要向运动会组委会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下届运动会开
15、得更好。这样的活动基于学生的自然生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各种道德行为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如检录组对不守时行为的痛恨,场务组对学生不守秩序,乱扔垃圾行为的厌恶,运发动对裁判工作的看法等,这种情感增强了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附和力与内驱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的道德规*的认同和内化。这样的活动缘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自然的,又是精心设计的。教育的意图,德育的目标自然隐匿于活动之中,无形而有意,如水中盐,花中蜜,提升了原生态生活的意义。四、优化交往-在生活世界中追求德育的无痕哲学家胡塞尔认为,人们在生活中进展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种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性质是交互主体性。
16、交互主体性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主体间的互识,即交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如何对同一事物到达一样的理解,也即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毫无疑问主体间的共识是相互联系的:主体间不能互识便很难达成共识,主体间达成了共识便促进互识。道德教育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意义与价值,还需将交互主体观贯穿于整个过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生交往关系。这不仅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教育者与受教育同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因此,今天的道德教育不能也不应该只是上代人对下代人
17、的教育,我们不能也不应在儿童的面前摆出一副道德权威、真理化身的形象。成人对待儿童最聪明、最明智的做法是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相互补充。因为事实上,今天的儿童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极大开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承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他们有一些新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小看的,其中就包含着的新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萌芽。又因为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成人。例如:近年来网络文化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情感交流方式,对儿童德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人们可以无拘束地
18、制造和传播信息,使得价值取向的传播日趋多元与多歧,这对于价值观不稳定的小学生来说,拥有网络赋予的强大权力,要在这个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尤为困难。因此给儿童带来了信息污染问题、网上游戏问题、沉溺网络问题、信息共享与成果剽窃问题。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生活问题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用他们的眼睛看网络,做好调查,建立个案,熟悉儿童生活中的网络世界和网络世界中的儿童生活,努力帮助儿童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调节。如对儿童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教育者就可以以一位普通参与者的身份,组织小学生进展辩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络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能列出玩游戏可以锻炼人的敏捷性,玩游戏
19、很有趣,玩游戏还能接触一些课外知识等有利方面;同时也会发现玩游戏影响作业的完成,玩游戏会接触一些不好的信息,玩游戏还会上瘾等不利的方面。教师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通过比拟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组织儿童经历事件,学会自我判断与自我的价值选择,而不是作为传统教育者的角色出现,不说教、不灌输、不强制。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共同成长。这样的交往是在对话中实现其意义的,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是互为主体的,学生在自我的观察与评价中获得道德开展的。这样的生活是由于淡化了教的痕迹,因此显得很真实。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高德胜*师*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10097摘要:以往的
20、德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课程,为儿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专门的时机与引导。目前课程标准制订和教材编写的改革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词:回归生活;德育课程中图:G623.15 文献标识码:C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工程02JAZJD8800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高德胜1969-,*人,*师*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德育理论、德育课程。一、德育课程:直接道德教学的困局及其突破一直接道德教学的困局杜威对作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德育课程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
21、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这一论断影响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德育课程设置,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德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德育课程至今还没能很好解决的困局: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断知识。而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良和改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所有直接道德教学的影响,即使充其量说,比拟地在数量上是少的,在影响上是微弱的。1涂尔干与杜威所见略同:当一个人按照课程规定把整个道德压缩成几节道德课,并在一周之内用比拟短的间隔来不断重复这几节课的时候,他很难满怀激情地完成这项工作,因为这种间歇性的课程特点
22、几乎缺乏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2(123)对应否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总起来说,东方国家倾向于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西方国家多倾向于否认专门的德育课程。近年来,这一大体上的分界已经有所变化,一些东方国家开场走向否认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场尝试开设一些专门的德育课程。但总起来看,专门的德育课程都没能很好地解决杜威和涂尔干提出的自身困局。因为开设专门的课程进展道德专修的另一个常见后遗症是课程的知识化,走向以教授道德价值知识德目,走向德育说教。德目本身是历史地、社会地规定理想的人类生活面貌的重要概念。但德目说
23、教却使这种德目远离日常生活,而把它作为独立的固有价值加以实体化,只求外表地、唯心地理解它;德目说教者还认为,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德目所意味的道德性格特征和道德实践能力。其错误的根源即在于此。3道德知识德目是人们生活经历的概括、抽象与总结,虽然是来源于生活过程之中,却因其经过抽象加工过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号性。因此道德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品德教育舍本逐末,将道德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看成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
24、世界,热衷于对这些道德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在这种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可能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样的判断不公平,认为原来的德育课程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自有其存在意义。我们成认几十年来,我国相关德育课程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儿童品德开展中的影响不容一笔勾销。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已经突破了杜威和涂尔干所讲的德育课程的困局。首先,儿童品德开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不能否认德育课程的作用,但其作用到底有多大很难说清楚。其次,任何事情都是要讲效率的,我们在德育课程上的付出和投入是不是得到了我们期望的产出是值得我们
25、认真思考的。第三,如果说以往的德育课程在儿童开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那我们就得认真分析在儿童开展的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相关德育课程确实使儿童学到了很多社会科学知识,但对儿童品德的影响却相对小得多。二解决困局的思路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1重建与其他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2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涂尔干认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时*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2(123)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道德教育融合在整个学校生活之中,但这并不能否认专门课程的意义。如果专门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和教育活动是相通的,而不是隔离的,专门的课程就可以发挥一定的作
26、用。因为其他课程和活动,或者说整个学校生活其德育意义的发挥多是自在的,而专门的德育课程在道德教育方面则是自为的。自为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自在的学校生活为根底,而自在的学校生活其道德教育意义的充分发挥也需要上升到自为的层次。德育课程如果能将学校整体生活中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纳入到自身构造之中,起到一种对学校生活的反思与整理的作用,其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但是,学校生活并不是儿童生活的全部,它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局部。虽然学校生活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是一种制度化的、同龄人密集的特殊生活,但这种人为的生活毕竟不是儿童生活的全部。儿童品德的形成是在儿童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学校生活不能单独承当培养儿童品德的任务
27、。德育课程如果只是贯穿了与学校生活的关系,而没有贯穿与儿童整体社会生活的关系,其效果和影响必然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学校生活与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并没有截然的鸿沟,而是互动、互渗的。如果德育课程只反映儿童的学校生活,那这种反映不可能是有效的,因为割断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学校生活必定是静态的、僵化的。因此,德育课程要想摆脱脱离生活的困境,在反映儿童学校整体生活的同时,也必须将视野扩大,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课程,贯穿与儿童整体社会生活的关系,为儿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专门的时机与引导。二、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路一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是道德研究者以往的德育课程往往有一个潜在的价
28、值取向:培养专门研究道德的人或者说是伦理学者。这种价值取向的着眼点不在于儿童道德的开展,而是将道德视为研究对象,往往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开场,从什么是老实开场,然后再讲到为什么要老实,最后落到如何做一个老实的人。在这种价值取向导引下,儿童俨然成了一个专门研究老实的伦理学者。同样,情绪教育也是这样展开的:什么是情绪情绪变化的个人与社会条件情绪的功能情绪调节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要*际上不是为了儿童的情绪开展,而是想将儿童培养成一个情绪心理学家。这样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是一种理论态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一种实践态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课程价值趋向的转向实际上就是由培养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
29、道德的实践态度。这种转向要求德育课程及其教育不能将道德视为与儿童生活无关的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是将道德视为生活的构成性因素,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课程生活和整体生活的互动与融通中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二课程的逻辑: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实际上意味着德育课程的深刻变化,影响到德育课程的内在逻辑。培养道德研究者这一价值取向实际上所遵循的逻辑是伦理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逻辑,用学科知识的框架淹没了人。培养有道德的人这一价值取向应该遵循生活的逻辑,将人从学科知识的窒息中解脱出来,让其重归生活的海洋,在其自身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德性。生活的逻辑是一个比拟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
30、生活的逻辑就在于生活本身,遵循生活的逻辑就是要遵循生活的特性。首先,生活是劳作性或实践性的。生活是需要过的,单纯的思想活动无法使人浸入生活。当然,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体行为,而是人的整体生命表现,其间少不了意识和情感的投入。其次,生活是人的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人,任何将人遗忘的活动都是对生活的背离。第三,生活具有主体间性。生活中的人不是单独存在的,生活中有他人是我们的一个根本的存在境遇,与他人的交往也是我们人性开展与充盈的自然需要。第四,生活具有整体性。生活的整体性不单是指生活领域划分的相对性,即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划分的相对性,还意味着构成生活的要素的整体性与不可分割性。
31、比方,道德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要素,但道德与生活的其他要素是无法分割的,强行分割只能导致生活与道德的双重死亡。第五,生活的意义建构性。生活离不开日用常行,但生活也需要建构意义。生活的过程也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或者说是创造可能生活赵汀阳语的过程。德育课程遵循生活的逻辑也就是在课程中将生活的这些特性表达出来,用真实、完整的生活来设计课程构造,融通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系。三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德育课程应该反映儿童的全部生活,也包括学校生活。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是课程关注的重点。当然这种关注不是单一的角度,既有品德教育,也
32、有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儿童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有些是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有关的;有些则是非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无关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很难区分得开。德育课程对生活的关注应采取一种整体关注的方式,将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同时实现多种教育目的。德育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生活提供一个*例。一门课程,在有限的文本和时间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涵盖儿童的全部生活,即使这门课程以生活来命名。儿童在德育课程学习中所用的时间和获得的经历都不能代表儿童生活的全部。但德育课程却应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儿童
33、在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己以往的和现在正在过的生活进展整理与反思,并在这种整理与反思的根底上对未来将要过的生活进展规划与展望。三、初步的探索一课程标准的探索在中国全面展开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鲁洁教授等人受国家教育部根底教育司的委托,主持、参与制定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现已正式公布,对德育课程如何回归生活作出了可贵的初步探索。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儿童生活的四个价值纬度;安康平安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根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4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是以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
34、走进世界等六大主题,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来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5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开展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准确地概括了新课程标准在德育课程开发与研制上的创新之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使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努力。课程标准一改以往按知识或德目为逻辑的组织方式,关注儿童现实生活,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来组织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品德与生活从儿童生活的四个纬度或者说四个价值追求出发来精选儿童生活素材,使儿童在安康、平安、积极、愉快、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过程中学习道德,重新摆正了生活与道德的
35、关系。品德与社会则从儿童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出发来组织内容和素材,力求使课程建立在儿童自身生活经历的根底之上。二教材的探索以往的相关教材的一个惯性就是按学科知识或以道德规*体系的逻辑来编写。以这样的方式建构的教材虽然看似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但与儿童的生活却是不相关联的,它们所载负的世界往往是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别离的。我们编写的教材所遵循的内在逻辑是儿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或道德规*的逻辑。对于生活的逻辑,我们创造性地用生活事件来加以表达。我们的思路是先理清儿童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开展的问题,弄清每一个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根底上生成、设
36、定单元和课文教育主题。我们不是机械的图解课程标准,而是创造性地运用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来生成教育主题话题和*例,以此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例,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我们的取向是:1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2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3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4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5以首属群体中的生活为主。6之所以选取生活事件来表达生活的逻辑,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事件是儿童生活的真实表达,不是远离生活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生活事件本身是综合的,能够贯穿生活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要素;生活事件是儿童的,
37、处在交往关系中的儿童是这些生活事件的主人;我们所选取的生活事件是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因而对儿童过去的生活来说是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生活事件对儿童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它们是促使儿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而创造更好的生活话题和*例。三尚待研究的问题由于课程标准研制与教材的开发都是全新的尝试,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生活常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处理问题。在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处理历史和地理等社会科学知识的根本原则:散点式,即根据儿童生活的实际,打破历史和地理知识原有的学科逻辑,将各种知识分散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全面,只求其
38、与生活的连接。这一原则为社会科学知识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具有创新意义,遗憾的是这一原则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与落实。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小学生应该掌握多少社会科学知识、能够掌握多少社会科学知识没有把握,本着对儿童负责任的态度,课程标准还是保存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保存的知识。另一方面,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逻辑,这种严密的学科逻辑正是其科学性的保证,如果打破了这种逻辑,专业人员就可能对其科学性提出质疑。课程标准上存在的问题为教材编写带来了困难:如果按照学科逻辑来组织*一方面的知识,就有悖于生活的逻辑,如果按生活的逻辑来组织一些知识要求,就可能遭遇科学性问题。 2.如何坚持和表达生活
39、逻辑的问题。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从生活的四个价值追求的纬度来组织课程的内容标准,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但生活是整体性的,四个价值纬度也是无法截然分割的。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活逻辑,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在四个纬度下的具体内容标准,如何进一步表达与生活的一体性,防止德目化的痕迹,也需要研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按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来组织内容标准,将生活领域作为生活的逻辑主线,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且不说这是不是表达生活逻辑唯一或者最正确方式,就是这一逻辑本身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生活领域的渐进性与跳跃性问题、儿童对自在的生活领域的感受性问题等。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儿童并不一定是对*围较小的生活领域熟悉,相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售后服务员工作总结贴心维护客户关系解决问题
- 办公用品设计师工作总结
- 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锦集三篇
- 电力行业销售代表工作总结
- 2024年度高端摩托车租赁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智能化设备采购及培训服务协议版B版
-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计划
- 2024年度离婚协议书婚前债权债务处理与财产分割详细范本3篇
- 托班生活美食课程设计
- 2024年度云存储服务与网络安全保障协议3篇
- 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答案解析(蒋本珊)
- 清洁灌肠护理
- 2024年北京石景山初三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和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题三含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神经外科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抖音直播代播合同范本
- 投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EPC项目土建设计的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医院保安服务应急预案
- 2024年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实验小学小升初衔接问卷数学试卷
- 江西警察学院治安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