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及考证_第1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及考证_第2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及考证_第3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及考证_第4页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及考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讲究二汤一笑原创 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年月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

2、用道附广肘前方1110年左右未经宋改今有明、清版,此书比拟完整地保存了洪、弘景的原样。其中肉桂药名出现4次本人所见版本为3次,桂肉1次。此书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现三次桂削去皮,其中有两次为好桂,削去皮,都出现在*一类方的方首局部,从其文字表述的古典性来看,应该为洪原文而非后人补入。454-473年延之小品方残卷27方649年以前写本日本未经宋改本中,16方中配桂肉,此书桂类药桂肉最常用。小品方的桂支汤加乌头汤中的配桂肉。弘景456536年所处时代与之根本一样,可以推测此时期医方中的桂类药药名主要为桂肉。小品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钱超尘认为,这本书和仲景的伤寒杂病

3、论有非常严密的血统关系。现在我们常见的今人辑校本小品方,其卷一开头局部应该是引自日本发现的古典残卷,容一样,此处桂类药根本都是桂肉。其后局部桂类药就以桂心为主了,应该是公元649年之后被人修改正的容。可以认为在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通观此书,除卷第一述旧方合药法中有合汤用桂、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外,所有桂类药下再无注去皮字样,可以证明当时所谓桂去皮,就是指桂皮去除外粗皮取其肉。南朝弘景本草经集注公元490年左右序录中有云:凡用桂、浓朴、杜仲、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两为正。氏此说,唐代新修本草沿用。隋雷敩雷公炮炙

4、论600年左右紫桂条目有凡使,勿薄者,要紫色、浓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关键是此书称这种去上粗皮的桂皮叫桂心。此书也说明隋朝之前桂类药只有桂皮类,没有嫩枝条全体的桂类药,因为这本书也完全没有提及。本草经集注和雷公炮炙论这两本书对当时中医药开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估计正是这两本书的影响,导致隋唐五代桂心成了桂类药最普遍的称呼。唐新修本草桂类药的容根本沿用了集注的原话见上。敬还增加了牡桂小枝皮肉多,半卷,并总结了唐代之前桂类药的名称牡桂小枝皮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目前的可靠文献资料说明,唐之前桂类药的最常用的名称就是桂桂心和桂肉肉桂和桂肉意同。日本奈良时代的756年,孝谦天皇把从唐进

5、口的桂心等药物进献给东大寺,在现存的当时进献目录上载有桂心的名称,其实物至今仍保存在正仓院。调查实物的结果,是属于C.cassia及C.obtusifolium类,大小不一的板状半管状管状的树皮,而且都去掉了外粗皮木栓层。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文已经翔实的论证了: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肉桂的观点,则伤寒中桂枝去皮只能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真柳诚先生的有关论证中医人士很有必要在网上搜来仔细看看,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另外,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宋改本千金方和金匮玉函经都是林亿等人改定的北宋改定医书在10681077年间,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有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为佳,

6、从中也可推断其桂应为树皮,也说明了桂枝去皮是什么意思。在宋改本千金方的新校方例中林亿等人论药的辨正时说桂心盖取其枝中之肉枝之最外为粗皮木栓层,木芯为骨,两者之间为肉,林亿在两处都提到桂类药的处理,根本不涉及桂的嫩枝全体之类的东西,何来桂木芯之物?据此也可以推断林亿等校正的药名桂枝最可能就是指桂的枝皮,因为林亿的这一说法完全是继承了前代唐本草中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的说法。这也可以推测林亿等人改定的伤寒论等医书中的药名桂枝原本就是桂肉或桂心之类。林亿等将仲景医书的一些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是为了药物和方名统一;二是因为唐和五代以来桂枝指的就是桂或桂心之类,这么改也名正言顺,很自然,他们和

7、当时的医家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1116年身为北宋官府药材辨验官的寇宗爽本草衍义的总叙有云: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既言广而不言狭,如以半两为正。且桂即皮也,假设言削去皮毕,即是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这里也清楚注解了北宋林亿等人所说的桂枝去皮实际是什么意思。宋本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有 桂枝四两别切字,木芯派有人问肉桂能切吗以做质疑。伤寒论中用桂枝的方很多,应该只有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出现别切语。唐本伤寒论中,元大德唐本伤寒有这句,保元堂本唐本伤寒为桂枝四两去粗皮;金匮玉函经无此别切语。

8、而学术界多认为金匮玉函经是唐本伤寒的底本。所以首先有理由认为别切一语可能是后人参加的补充:敦煌医籍中的方书S.3347中有桂心三两切;方书P.2882中有桂心三两细切,说明北宋之前的方书中桂心确实有存在要求切的情况。其次,就算原来有别切字,也没什么问题,肉桂能切吗?当然可以,伤寒药物中有一个药物形态最接近肉桂,就是厚朴。在伤寒论中,厚朴也是去皮的,按照木芯派桂枝去皮的解释,应为去掉树皮的厚朴木芯,这显然是不通的。伤寒论中药物所说切,多是生之类湿物,其实干药物湿润后可切,宋本伤寒论卷十桂枝麻黄各半汤中的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人者。去皮尖要先汤浸,桂枝人参汤中桂枝是后下的,有时间湿润。当然也可以汤浸

9、后再切。如何切?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中有厚朴即斜削如脯法。切桂之皮大概也是如此。1988年版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和各版中国药典中,肉桂的炮制方法根本都是去粗皮、捣碎块。但有些地方的炮制传统,肉桂是切片或切丝的。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肉桂:刮去外表粗皮,淋水润透冬天也有用蒸笼蒸软的,切成丝,低温枯燥。市中药炮制规.肉桂肉桂,将原药刮去栓皮。略浸,取出,稍润。切薄片。晾干。传统上肉桂的入药形态应该主要有三种:小碎块、丝或片、粉。北宋校定的医书中桂枝药名下注明去皮,本意就是削去皴皮或去粗皮,去皮属于简写。北宋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是古方书中对桂类药物的用词最规整的。太平圣惠方中如果药物为肉桂,

10、则绝大多数会在后面注明去皱皮;而在药物桂心后面是没有类似标注的。圣济总录类似,根本上每个药物桂后都注明去粗皮;并且如果药物使用了桂心一词,则后面就不会再注明去粗皮。桂心之后不注明去皮,是因为已经去掉外粗皮的桂皮才叫桂心。朝宗说见完素约生活于1110-1209年金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桂枝汤的桂枝下注有去皴;麻黄汤方剂中桂枝下注削去皴皮河间或许看过*种古医籍,不知先生看的是哪个版本的书。皴cn,皮细起也。字略,就是表皮上裂纹状突起,我们一般看看路边的树皮就明白是什么东西,一般情况下,只有比拟老而粗的枝干、身干的树皮外表才会起皴,嫩枝的表皮比拟光滑的,这说明南宋河间行医时期的北方金地医家所用

11、之桂枝还是桂皮,而且似乎不是嫩枝皮,但略晚些的同在的医家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却已经区分成肉桂补下焦,桂枝善发汗了。敦煌文书中仲景五脏论一卷 P.2115中也有 杜仲削去朘应该为皴字误写皮,桂心取其有味的类似说法,其意思参见隋代雷公炮炙论杜仲条目:凡使,先须削去粗皮;东晋弘景的名医别录杜仲: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为佳。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在1700年以后,桂枝一词已经转变为以细小嫩枝为主,取代枝皮成为桂枝,一直至今详见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讲究一。桂枝去皮的问题,在清代之前根本不存在,真正成为问题大概发端于清初1674年志聪的本草崇原对去皮的错误解释:桂枝去皮,去皮者

12、,只取稍尖嫩枝,外皮骨皆去之不用。在桂的细小嫩枝取代枝皮成为桂枝后才真正成为了医家的疑问,加上根本同时又出现有医家使用去皮的桂枝木入药,这个问题才变得混乱起来。此前中医药史上根本无此问题。大约在志聪本草崇原的同时,柯琴就批评过去皮用桂枝木的说法。他成书于1669年的伤寒论注. 卷一桂枝汤证上:桂枝之去其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另外,也有些人以为唐宋桂心是指嫩桂枝条,民间有称嫩柳枝、桃枝为柳心和桃心的,唐宋方书中也确有柳心、桃心的称呼,但以此认为古典的桂心当然是一种误会。桂枝皮为什么要去皮?最早或者由于肉桂系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空气湿度较大,在肉桂树较老的枝条表皮上会有

13、一些苔藓类低等植物寄生,入药时自然亦应刮去。后来也有医家解释为外粗皮有毒的。医者意也,我这里也意测一下古人的心思:桂枝木芯为骨,外粗皮木栓层为皮,两者之间为肉,桂枝本为解肌。外感病邪在肌,用桂之肉、辛发解肌之意,去掉外粗皮意为便于辛发解肌。外感病邪在皮用麻黄。麻黄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所以用麻黄发汗,所以麻黄要去节、取其通透之意。纯属于个人臆测,未必当真,但古人用药确实会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很正常的。总之,林亿等所说的桂枝去皮其实质就是六朝隋唐五代北宋初医家最常用的桂心桂的枝皮去掉外粗皮。现在的药典并不收录桂枝木,说明编制者是清楚宋代以来桂枝去皮的真实含义的,且并不认可无皮桂枝木的药效

14、。杂说:药用桂与香料桂肉桂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应用的香料之一。桂皮类商品中,药用肉桂只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而所有品种的桂皮根本都可以作为香料桂食用或提取香精,只是品质参差、风味各异而已。中医人士关键是认准中国药典规定的肉桂即可。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肉桂为:英文名CORTE*CINNAMOMI;【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枯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性状】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外表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外表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

15、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含量测定】中规定:本品按枯燥品计算,含桂皮醛C9H8O不得少于1.5%。这个是鉴别药用肉桂的关键。有学者以桂皮醛为主要指标成分对樟科植物肉桂组的8种传统肉桂肉桂、越南清化桂、柴桂、野黄桂、银叶桂、钝叶桂、天竺桂、川桂进展分析,结果只有肉桂和越南清化桂符合药典的药用标准。中医传统上以越南清化野生高山肉桂最优,有清化玉桂之誉,其上品表皮腻滑如玉,油性足,嚼之特别清香,化渣。过去国产肉桂以*大瑶山区所产野生桂质量较好,旧称黄瑶桂,品质上乘的还有西江桂。目前国肉桂的主要栽培品种是中国肉桂、南肉桂

16、和锡兰肉桂。中国肉桂适生性强,分布广,是目前国主要当家品种。南肉桂即越南清化桂是中国肉桂的大叶变型,1967年以来,我国从越南广宁省屡次引入本种的种子、苗木,分别种植在粤、桂、云、闽、浙等省区,南肉桂无论是桂皮厚度还是桂油含量都高于中国肉桂,适生性又强于锡兰肉桂,是国较为理想的栽培种,值得推广使用。锡兰肉桂原产地在斯里兰卡,是国际上著名的优质品种,我国、*等地有引种栽培,目前还处于小规模试种阶段,没有大面积种植。我国是世界肉桂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根据1994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种植桂面积约260万亩。我国桂皮类商品80%以上用于出口,肉桂产品的三大销售区是美国、日本和西欧。西方人比人更爱肉桂的芳

17、香气,尤以美国人、墨西哥人和西班牙人为最。全世界的桂皮类商品植物有很多种,其中二类最具商业价值并居领导地位,就是锡兰肉桂和中国肉桂。尽管中国肉桂行销世界的历史更悠久,但近几百年锡兰肉桂在世界上的名气却高于中国肉桂。桂皮类商品自古以来在世界围主要是作为香料使用。下面谈谈锡兰肉桂和锡兰桂皮皮。锡兰肉桂为樟科植物Cinnamomum zeylanicum B1.的树皮,锡兰肉桂原生于印度尼西亚,约1770年才开场由荷兰人栽植于斯里兰卡进展系统的栽培,终年开花,虽然在自然状态下能高达10米,但为了商业生产的目的,多被人工修剪成矮化的,丛生的,枝条粗壮的灌木型植株23米。锡兰肉桂也生长在东印度群岛、爪哇

18、、及马达加斯加。树皮厚而粗,皮很薄。树皮不是皮干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厚约5mm,外外表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纵皱及突起的皮孔;外表棕色,平坦,划之显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锡兰肉桂在国际贸易中常称为锡兰型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 Blume,或斯里兰卡型肉桂、塞舌尔型肉桂及马达加斯加型肉桂,又称优质桂皮,发货一般为捆扎成卷的灰白色树皮条过去加工有用硫黄漂白并分级,所以色灰白,现情况不明。海关定义为锡兰肉桂树Cinnamomum zeylanicum Blume或灌木幼枝的皮,可能真正的锡兰肉桂只是取用其皮。常1040薄片重叠卷成细长筒状或双筒状,长约一米,每片厚约0.5

19、mm,非常薄,外外表黄棕色与海关描述不同,事实上树皮颜色越淡,品质越好,偶见疤痕和空洞系枝条伸出处;外表色泽较深。成品外光滑,有波浪状纵直条纹。锡兰肉桂取皮的方法是先将枝条浸泡发酵后,再将外层树皮剥除,切成等段卷成条状,乾燥后即可使用有文章说是将外层剥除后,又用尖器一层层分拆出多层桂皮,待考。锡兰肉桂香气鲜美,比拟软甜,味微辣,风味绝佳。中国肉桂与之比拟,中国肉桂香味比拟刺激,较辛辣,味不如锡兰肉桂精细鲜美,中国肉桂颜色较深,品质没有锡兰的好,芳香也略逊一筹,两者品质差异应该是锡兰肉桂含丁香油酚(eugenol)较高所致。历史上锡兰肉桂曾贵比黄金,为此引发了西方殖民者对锡兰控制权的争夺。中国肉

20、桂比拟廉价,近年其国际市场价格仅为锡兰肉桂的五分之一,因而近年占据了整个北美市场,导致斯里兰卡肉桂生产者受到中国肉桂的很大冲击,两国为此产生有贸易争端,差点闹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斯里兰卡生产者认为两种香料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印度等国不能把肉桂Cassia当作锡兰桂皮出售,但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对这两种香料产品术语的界定是完全不通的。比方,在美国就允许桂皮和肉桂等同;而在英国,桂皮的标准产品名就是Cinnamomumzeylanicum。法国人也分不清两者,把两者都叫cannelle。所以这种争端最终大概也只能是不了了之。中国传统上药用肉桂指南宋之后严格说是取高大肉桂树近根部最厚部位剥取的

21、树皮,皮红黄色、皮厚油多、香味浓者为上品、正品价钱上下取决于皮的厚薄、大小和油性。过去需要20年、30年的桂树皮方可入药做肉桂,50年、60年桂树皮才算上品。现在栽培、年就可以取皮,而过去这么短年限的树皮是不能入药的,只能做香料桂皮。现在是不管桂的干皮、枝皮、小枝皮都笼统叫肉桂。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取好的肉桂是要砍树剥皮的,现在农科人员创造一种剥皮再生的新技术,不用砍树,生剥了干皮还可以再生,能提高药农的经济收益。我国传统肉桂的植物来源有多种樟科植物,并不象现在药典规定则严格。我国古代药用肉桂和食用桂皮根本是混用的,名义上似有一定标准本草书,实际并不严格区别,不过认为是品质高低而已,一般情况

22、是品质好的做药用,质量一般的为日用香料,当然特殊的贡品或海外香料贸易的情况例外,多用优等品。其实今天桂皮类使用的情况也差不多,常有混用的情况,只要适量,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不良后果。世界围大体也是如此,如南欧人对肉桂Cassia的喜爱胜于桂皮Cinnamon,在北美则肉桂粉不问来自中国肉桂Cassia抑斯里兰卡肉桂Cinnamon,均不加区别地一起出售。但建议购置药用肉桂还是到正规的药店购置为宜,因为现在正规药店的桂类药品大概还多是出自栽培区,根本能保证是中国肉桂或清化桂因为这两种是栽培主流品种,超市或街市中的桂皮未必是这两种,有可能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等植物的树皮。其实肉桂做为中药

23、来运用,目前只占商品桂总产量的1/5,大局部桂皮是做为香料和日用化工的添加剂来使用的。存疑:锡兰肉桂可能只是取用其皮,外皮如何处置?完全不要?假设只取用薄薄的皮,其国际市场价为中国肉桂的5倍完全合理。或者也存在同中国肉桂一样直接剥皮晒干不浸泡的加工方式?这些问题不是很明确。留待日后讲究。杂说:关于官桂名称来源的推测及史实2014年6月17日修改历代医家本草家对官桂一词其实搞不清其来历。官桂之名初见于北宋初,宋初博济方1047年就多用官桂。宋中期颂等人的本草图经1061年用推测的语气说: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

24、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这是以桂心为官桂。可见就算当时的宋人,对官桂的来历就不太清楚,如北宋末年的寇宗奭1116年所言: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名,虑后世为别物,故书之。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1298年:衍义所言,不知何缘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观、宾、宜、韶、钦诸州者,佳。世人以笔画多而懒书之,故只作官也。时珍本草纲目批评王好古之说云:此误,图经今观乃今视之意,岭南无观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可是如果宋代确将供官之桂称为官桂,奉敕修本草的颂,以及身为药材辨验官的寇宗奭大概不会不知,因此宋代的官桂之名始恐怕非供官之桂而来。公元1076年,北宋才设立官营卖药所,即太医局熟药所或

25、医药惠民局,南宋称太平惠民局,为国营药品专卖药局,王安石原本想将药品象食盐、茶那样实行国家专卖,变法失败后,官营卖药所却保存了下来,负责生产成药的医药和剂局是从原熟药所别离出来的。而早在年的颂图经本草就已经提出官桂之名,并且已经不明白其名称来由,可见官桂之名的由来与当时的官营卖药所或和剂局无关。应有更早的来历。对于官桂名称的来源我推测跟北宋初年乳香专卖制度有关。北宋初年跟官桂明显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两件。一是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977年,香药库使逊建议,设置榷易局,将宋朝府库量积存的香药宝货投放市场,让商人用金帛购置和交换,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大出官库香药宝货,稍增其价,许商人入金帛买之,岁可得钱

26、五十万贯,以济国用,使外国物有所泄。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三月乙亥。从后来北宋实行的进口商品专卖制度容来看,皮桂是包含在香药类中的。北宋皇家府库中的香药主要自各个割据王朝和各海外国家的奉献,自然都是品质非常好的优等品,这类皇家库府的东西流入市场,自然为商家和用家的重视,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将其中的皮桂称之为官桂应该是很自然很可能的事情。二是宋代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实行进口商品专卖制度的王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宋代进口商品专卖制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决定香药宝货由政府垄断经营,商人只许向官府购置这类商品。朝廷颁令,不准任何人私自买卖来自海外国家和沿海港口的香药、犀牙;国各地出产的同

27、类产品,也要在限定时间逐步由官府经营。但由于经营管理本钱、民间医药需求等原因,几年后的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朝对该制度进展第一次重大调整,取消了大局部香药的专卖。在官府实行广泛严格专卖的这5年期间。皮桂和桂心苗都属于官府专卖品,后被解禁。详细见上文宋朝局部我推测官桂一词就是出自这一时期民间对桂类商品的称呼,或者是称皇家库府流入市场的皮桂,或者是称官府专卖的桂类药,我个人认为前者的可能性大些。正好官桂之名始见于北宋初,也即是说,官桂一词原本或是官府所出售的岭南好桂之意,这些桂大多为海外、岭南舶来品,品质自然优于长江流域所产的杂桂地方习用品。这或许也是官桂一词自古以来就是好桂皮代称的缘由。对于官

28、桂还有一种简单的解释,即官通管见字典,枝皮干后卷曲成管条形状,古代也有些医书认为官桂就是管桂的,但古本草早有筒桂一称,何来多此一举?又,古代方书中还有官香、官粉、官参、官拣参之类的名词,所以官通管虽可解释官桂,却解释不了其他带官的药物。官桂药材之具体如何?由于唐宋用桂尚用枝皮,当时桂枝、肉桂、桂心是等同的,所以当时的官桂应该是卷曲的桂之枝皮。如北宋博济方1047年卷二桂枝丸用官桂三两、去皮。桂枝者,桂之枝皮也。金.完素约11101200年伤寒直格卷下麻黄散有用桂枝,其后有注:一两削去皴皮。官桂是也。官桂就是桂枝。南宋自明1237年妇人大全良方辨识修制药物法度:官桂愈嫩则愈厚,愈老则愈薄。仍用紫

29、色紧卷者,去皮至有油处,别为末用自明误会,但用紧卷者显然是枝皮。南宋昉1150年幼幼新书卷九慢惊风第三四神丹中有用好官桂心末,六两。官桂后世多泛指薄桂皮,如明代寿世保元卷一本草有云:浓厚者肉桂。薄者官桂。官桂一直到清代一般都是指好的桂皮,这个翻翻古方书就知道了,嘉谟本草蒙筌1525年说官桂品极高而堪充进贡,时珍从之。医方中的官桂一般后面都要注明去皮、去粗皮、去无味者良方、去皮取有味者普济方。古方书中还常见官桂末一词。宋王璆1196年是斋百一选方治妇人难产,有官桂一味,去粗皮,锉碎略炒,铁器不妨,碾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立产。明清时代,官桂之具体有所变化,不再指桂之枝皮,而是指干皮,如杜文

30、燮药鉴刊于1598年卷之二桂皮说其在下最浓者曰肉桂在中次浓者曰官桂其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清志聪本草崇原:今以枝为桂枝,干为桂皮,为官桂,即本经之牡桂也。根为肉桂,去粗皮为桂心,即本经之菌桂也。官桂后来还成为好桂皮的统称,所以又有薄官桂、浓官桂之分,清代方书常见。明浩仁术便览1585年卷四炮制药法:官桂,补用肉浓者,下行和荣卫;上行、横行用枝。俱锉,有不见火用者。清代乾隆年间朱时进一见能医药性赋云:麻黄散表邪,而根苗有别,官桂治冷气,而厚薄须分。由于官桂本是唐宋桂枝,所以它们的成效一样,徐春甫医统大全1556年卷九十一痘疹泄秘治法有云:痘灌浆时发痒,假设气血缺乏者,托散去桂加白芷、黄、参、归、木

31、香;虚痒塌者,木香散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表里皆实自不痒。木香散原出圣惠卷八十四。清幼幼集成卷五万氏痘麻天元赋有云:发散表邪,轻根而重官桂;疏通里实,微枳壳而甚大黄。万氏指明代罗田万全14991582。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历代临床医家多认为官桂是指桂皮的上品,多为薄桂。但近代以来很多地方习用品之官桂实际上多另有特指,如官桂原植物天竺桂、*官桂野黄桂、官桂川钓樟、官桂大叶钓樟等等,以上诸品皆非今肉桂正品,只宜作香料用或另作他药用。如今超市或日用品市场所售卖之桂皮,亦常称之为官桂,虽多为樟属植物树皮,但其来源复杂,一般不宜作为药用肉桂使用。详细可以参考祝之友官桂名实简考一文中国中药杂志 1997年1

32、1期。杂说:桂为神树说自从了解到仲景时代所用的桂枝是桂之皮相当于中药今天的肉桂后,我就以为桂是医源于食的例证之一。可是后来翻看了一些资料,发现大概不这么简单,桂可能也是医源于巫的一个例证。因为在上古时代,桂还是一种神树。古书中的一些对桂的描述表达了它的神性,如气王百药、桂枝之下无杂木。雷公炮炙论桂钉木根,其木即死。这么神奇的树木被*个远古部落的人认为是神树是毫不为奇的,古代越南就称野生高山高大之桂为神桂。古代神仙家也把桂视为仙药之一。西汉向列仙传之祖就常食桂芝。本经中菌桂条说主治百疾为诸药先聘通使,其在本经时代之前似乎是一种万能药,世界各地上古时期的万能药都是一些巫之神药但是菌桂具体为何物,古

33、今无定论。今本山海经*经中曰:八树在番隅东,古书中还流传着番禺之西,八桂成林之说,据传也是出自山海经,可能是出自*个已经失传的版本,今本未见。愈的送桂州严大夫诗中有: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有人认为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就是*名称的来源。八桂成林可见上古时代的桂是何等的云挺壮观、神气森然。神树信仰乃是世界各民族在初始阶段的原始信仰一个普遍现象,毕竟人类曾经是丛林生物,信仰神树是很自然的现象。有学者从我国彝族滇、川、黔、桂数省区的神树崇拜到铁柱信仰的演变,并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商代比拟研究。推测认为三星堆青铜神树信仰大体也是由自然神树的信仰演变而来的见绍明从彝族神树崇拜看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荔波县

34、瑶山瑶族墓地上,伫立着一根根雕刻着原始粗暴花纹的图腾柱,柱顶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这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柱非常相似。在我国东北古代诸少数民族也有树神崇拜,后来同样也开展成开展神木杆祭祀图腾柱,同样也包含有神鸟崇拜在其中,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演变而来的。有关详细情况可以翻阅满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神树崇拜的相关研究文献。可见中国上古时代初民社会从南到北都普遍存在神树崇拜,进而开展成神杆或神柱崇拜。如果想研究世界各地的神树崇拜可以看看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等著作。今天各地民俗中仍然可以见到神树崇拜的遗存,如姻缘树、许愿树、圣诞树等。桂在上古时期大概也是神树之一种。东晋王嘉拾遗记

35、卷一说:少昊以金德玉。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娟之乐,游漾忘归。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早桑丘氏。至六国时,桑丘子著阴阳书,即其余裔也。少昊以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曰金穷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陆思贤先生认为: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

36、于表端,正是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背壶太阳鸟图腾柱的形象原根本构图是:一变形鸟纹踞于立柱之上。;表即柱,是古代用于立杆测影的木柱子,故云鸠知四时之候,或云司至是也,是在立杆测影中确定夏至点与冬至点。又云今之向风,此之遗象也,向风也称向风鸟,大概鸟图腾柱顶端的鸟形装饰,有活动装置,可以随风转动,因得向风之名陆思贤著神话考古72页。天安门前的两座华表,就是从古代的图腾柱演化来的。古代成语中的桂玉之地就是指皇权所在的京师。表是神柱,不是随便用什么树木都可以做的,从这个神话可以推测,桂树在上古时代应该是中国上*一重要部落的崇拜的神树,后来又演化成以桂枝为表图腾柱,还有演化为

37、木柱、铜柱、铁柱、石柱等为表的,不同的部落会用不同的神木做,未必是用桂枝做。安彝族有习俗用香樟木古代为桂类做成五寸方型小木桩放在家中膜拜,代表天神。屈原离骚中有以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句,描写的是凤凰在旗子上飞的意象,我认为正是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的变异描写或者是后来神鸟演变成旗帜上图案的描写。另外,根据郭沫假设先生的考证,少昊就是帝舜太昊之后的帝王。帝王史记中说: 少昊度,蒙于之野,所说之地可能就是近年考古发现的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距今约5000年一带,尉迟寺遗址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在离这个原始村落大型广场不远的一处探方中发现一个鸟型神器 。专家推测,这件器

38、物当时是被摆放在固定的神台上,供古村落的村民敬仰膜拜的。但我从这件器物的底部为中空圆柱型来看,这种东西早期还可能是套在表端上的。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摆放在神台上,从器物稳定性考虑,不应该设计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底部形态。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柱,柱顶塑一大尾鸠,也属于图腾柱之类。实物考古还说明,至少在周代,这种顶上立神鸟的图腾柱还演变成头上雕有鸠鸟的权杖,作为部落首领权势的象征。参见湟源大华中庄村约3500多年以前的卡约文化遗址中的两件铜鸠杖首。值得注意的还有,在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四块东汉时期的针灸画像石,考古学家定名为扁鹊针灸行医图,神医扁鹊是以禽鸟的形象出现的鸟身人。桂字一般认

39、为是形声字,为一种叫着圭音的树木。但桂字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特指那种做圭表之表的树木。因为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以桂支为表的说法。圭表是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在石座上南北方向水平放着的用来测量正午表影长度的标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圭字是象形,并非两个土组成,而是一个木尺或石尺上有很多横的刻度的象形。圭就是时间之尺。桂字的字型组成为一木一圭,就象一组圭表,完全有理由认为桂就是特指做圭表之表的神木圭有各种材质,我认为更早时期可能还有木质的,可能也是桂木所制。今天考古学界多认为平首圭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演化而来,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学者多认为由戈演变而来。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周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