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1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2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3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4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面瘫(面神经炎)20102012年目录2010年3诊断3治疗方案3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4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5分析、总结、评估52011年7诊断7治疗方案7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10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0分析、总结、评估102012年13诊断13治疗方案14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6分析、总结、评估17优化总结18面瘫(面神经炎)2010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 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

2、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 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KMRI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 .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2 .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 .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二

3、、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风寒证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针灸处方: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2)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针灸处方: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

4、,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颤髅、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地仓、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30分钟。(二)中药汤剂1 .风寒证:牵正散加减。2 .风热证:银翘散加减。(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可采用面部闪罐、TDP局部照射、艾灸等疗法。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治疗难点1:面瘫是因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而引起的一侧面部表情肌急性瘫痪,以发病14天以内为急性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可伴有耳后或颈项部疼痛。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解决方案:临床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予汤药:风寒证:牵正散加减。风热证:银翘

5、散加减。治疗难点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解决方案:给予针刺强刺激,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采用“滞提”的方法,首先针刺四白穴,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至滞针后,然后提拉该针针柄,反复提拉8-10次,一天操作2次。十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操作2个疗程。四、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在传统的面瘫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推陈出新。2、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估、对于急性期耳后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了“针刺+中药”的治疗方案,减轻耳后乳突部疼痛,发挥了传统中医的优势,扩大了外用中成药的治疗范围。3、建立可

6、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开展面瘫的分期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面瘫各个时期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及取穴方案。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特色治疗方案。五、面瘫分析、总结、评估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近一年来共收集216例面瘫病例,均为发作期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8例,男60例,女58例;年龄572岁,平均43.21±1.37岁。病程1天4月,平均6.30±1.20夭。对照组98例,男45例,女53例;年龄278岁,平均40.21±1.37岁;病程2天3月,平均6.25±1.5

7、5天。1.2 疗效分析参照中国针灸2009年增刊2009年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断标准方案(修订案)中“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1后效治疗组76(0.64)28(0.24)12(0.10)2(0.02)118(1)对照组20(0.20)42(0.43)30(0.31)6(0.06)98(1)我们在面瘫的临床诊疗中,按照面瘫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主要体现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1、对于面瘫轻症患者,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应用本诊疗方案均取得了相对满意的临床疗效,

8、而对于重度患者,以及针灸依从性差的患者效果不令人满意,有时需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如应用激素和活血药物等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下一步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本诊疗方案,充实关于重度患者的诊疗方案,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使之临床可操作性更强,同时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2、面瘫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面瘫的分期方法较多,各期治疗方法不一。4、治疗面瘫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参差不齐。我们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结合药物取得良好效果。5、经过优化的诊疗方案已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及指导临床,为大多数患者解除了病痛。6、面瘫急性期针灸远部取穴配合涂抹全

9、蜗膏加微波治疗耳后乳突部疼痛治疗效果较好,使大多数患者尽早摆脱疼痛的困扰。7、针药结合治疗面瘫效果良好。不足:1、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2、面瘫的分期较多,应根据面瘫的各期病例特点对面瘫的分期进行进一步明确,以利于指导临床。面瘫(面神经炎)2011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 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

10、齿等动作。(4) 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KMRI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 .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2 .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 .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

11、: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髅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

12、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髅、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须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

13、: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问、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修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髅、地仓、颊车等穴。随症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膈俞。2

14、 .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髅、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疏密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 .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髅、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 .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方药:大秦荒汤加减。秦茂、当

15、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 .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蜗、防风、白芷、大麻、胆南星、陈皮等。4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黄、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茸、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蜗、僵蚕。(三)其他疗法1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采用拔罐疗法。2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采用红外线照射疗法。(四)护理1、风热证(1)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2)伴发热者,应观察体温变化,可热服中药汤剂或热粥、热饮,服后加盖衣被,使汗出热退,汗多者切忌汗出当风。2、风

16、寒证(1)室温宜稍高,阳光充足,注意保暖。(2)宜进温热柔软、清淡少渣、少油脂、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瓜果、芝麻、核桃等凉性润肠之品。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治疗难点: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或是由于面瘫的部位较深,容易出现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的出现,治疗这部分症状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面肌痉挛多起源于一侧下眼睑肌肉颤动,后幅度及频繁程度不断增加,逐渐扩展至同侧面部其他肌肉,以口角肌肉的抽动最为明显,多在精神紧张、疲倦、与陌生人交谈、情绪激动时发作明显,在睡眠时停止。神经系统无其它阳性体征,不能自行缓解。面瘫“倒错”现象,一般发生于面瘫后期,病症延久者,其瘫患侧面肌跳动,自觉发

17、紧,或瘫痪肌痉挛,口角歪向病侧,此即为“倒错”。中医辨证,此属病久,肝血亏损,筋脉失养。解决方案:在面部取穴基础上配合针刺头部顶颍前斜线的下2/5(面部运动代表区)、百会穴,采用平补平泄手法,可使用电针仪,每天2次,每次30分钟,面部穴位采用轻刺激、浅刺的方法可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的方法治疗。四、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充实面瘫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优势。2、进一步对2011年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合理化中医药解决方案,对于面瘫后遗症期出现的面肌倒错、面肌痉挛症状提出了:在局部取穴基础上配合针刺面部运动代表区,进一步扩大了头穴的治疗范围,同时局部穴位

18、采用轻刺激、浅刺的方法也可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的方法治疗。3、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治疗方案,提出“针刺+电针+灸法+中药”的治疗方法。验证了多种疗法效果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的作用。将传统中医药治疗手法应用于现代医学中,传统医学以其副作用小,效果显著的优势,进一步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4、鼓励中青年医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预计2013年中报专项湖南省中医管理局课题基金1项。题为:百会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评价五、面瘫分析、总结、评估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两年来共收集456例面瘫病例,均为发作期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成10方案组;男105例,女111例;年龄278岁,平均41.21

19、77;1.37岁;病程1天4月,平均6.30±1.20夭。11方案组男135例,女105例;年龄176岁,平均46.21±1.17岁;病程1天6月,平均8.30±1.20夭。两组患者中医分类分布情况见下表:组别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总计10方案组98(0.45)76(0.35)12(0.06)30(0.14)216(1)11力杀组112(47)82(0.33)18(0.08)28(0.12)240(1)经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布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疗效分析参照中国针灸2009年增刊2009年制定的。周围

20、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断标准方案(修订案)中“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110方案组96(0.45)70(0.32)42(0.19)8(0.04)216(1)11力泵组176(0.72)42(0.18)18(0.08)4(0.02)240(1)T检验两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2结果(P>0.05)。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1方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方案组,各项症状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3讨论面瘫诊疗方案经过2年来的临床应用,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对满意的临床效果,

21、我们把本病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两型进行辨证治疗,在轻度和中度面瘫患者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及特色,有优势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3.1、 进一步明确了面瘫的分型,对于该病的分期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进一步明晰了该病各期的治疗方法。3.2、 在今后的工作中探讨新的治疗手段,如按摩、推拿、灸疗、中药、拔罐、自我功能训练等综合手段的治疗,可望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表明多种疗法效果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方法。3.3、 面瘫急性期采用的轻刺激、浅刺不通电针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患者面肌痉挛的发病率。3.4、 面瘫后遗症期采用灸疗及针刺头部运动代表区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

22、效,降低了面瘫后遗症的出现几率。3.5、 不足:要进一步对面瘫后遗症期治疗方法进一步优化,以求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面瘫(面神经炎)2012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 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 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23、社,2004年)。(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KMRI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三)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

24、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 .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四)鉴别诊断1 .中枢性面瘫:病变对侧下半部面瘫,故皱眉、闭眼皆无妨碍,常伴有神志不清、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2 .急性化脓性乳突炎:耳后乳突部可见红、月中、热、痛等急性炎性病变,同时伴随全身炎性疾病的体征如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

25、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髅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

26、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髅、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证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须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问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

27、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问、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修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

28、、巨髅、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炎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膈俞。2 .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髅、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 .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髅、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炎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4 .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

29、侧的阳白、下关、巨髅、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 .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大秦荒汤加减。秦茂、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 .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推荐方

30、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蜗、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4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黄、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茸、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蜗、僵蚕。(三)其他疗法1 .百会灸疗法:艾炷药物组成:精艾绒、自制面瘫温灸散(苍术、防风、白芷、丁香、吴茱萸)适量。两者混匀,做成塔形艾炷,底座直径5cm,高4cm。自制锥形百会灸罩:底座直径10cm,高25cm,四面留直径0.3cm烟孔。操作:取约大小厚度为6cmx8cmx1cm规格的鲜姜片为底座,穿数孔置于百会穴上方。将药物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后用百会灸罩扣其上,燃尽为度,每日一次。2 .

31、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疗法。3 .甲钻胺注射液0.5mg穴位注射Qd。4.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颤髅、地仓、颊车。将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三、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在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上融入新的科学理念,不断创新发展,丰富面瘫的治疗手段,同时将面瘫各期的证治规律进一步深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优化面瘫各期的治疗方案。2、对既往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评估,进一步丰富、优化面瘫治疗方案,提出一个综合治疗方案“针刺+电针+灸法蚀罐+百会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发挥传统中医疗法按摩、艾灸、拔罐、中药、针灸及百会灸等在面瘫临床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面瘫的中医治疗手段。3、进一步完善面瘫的分型分期治疗,根据各期出现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对面瘫的分期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分型定为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进一步调整针刺的手法、穴位的选择,及中药的配伍。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科室坚持引导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开展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建立起了和谐亲善的医患关系活动。四、面瘫分析、总结、评估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三年来共收集728例面瘫病例,均为发作期门诊和住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