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法一般理论_第1页
第二章劳动法一般理论_第2页
第二章劳动法一般理论_第3页
第二章劳动法一般理论_第4页
第二章劳动法一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第一章 劳动法基础理论劳动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法基本原则 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一、劳动法的概念 1牛津法律大词典牛津法律大词典:与雇佣劳动相关:与雇佣劳动相关的全部法律原则和规则,大致和工业法相的全部法律原则和规则,大致和工业法相同。它规定的是雇佣合同和劳动或工业关同。它规定的是雇佣合同和劳动或工业关系法律方面的问题。系法律方面的问题。 2.史尚宽的观点:史尚宽的观点:“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

2、详言之详言之,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 3.大陆学者的通说大陆学者的通说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概念一般是从广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劳动法概念一般是从广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狭义劳动法狭义劳动法)和与劳动法典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法和与劳动法典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法规和规章。规和规章。 狭义劳动法:狭义劳动法:劳动法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小结劳动法小结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2.劳动法起源于工厂法,脱胎于市民法(民劳动法起源于工厂法,脱胎于市民法(民法)并超越和发展了市民法。法)并超越和发展了市民法。3.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使命,以确保劳动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使命,以确保劳动者的生存利益和人格利益不受侵犯为理念。者的生存利益和人格利益不受侵犯为理念。 二、劳动与劳动力的含义二、劳动与劳动力的含义 劳动,是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

4、念。劳动,是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 一般意义的劳动,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一般意义的劳动,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使用(消费)劳动力,动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中,使用(消费)劳动力,动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创造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和最基本的条件。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简言之,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消费)。简言之,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消费)。 劳动法上的劳动劳动法上的劳动 劳动法上的劳动,除了有其一般含义外,还有其特定的劳动法上的劳动,除了有其一般含义外,

5、还有其特定的内涵。内涵。 劳动是指劳动力的所有者将其劳动力有偿提供给他人使劳动是指劳动力的所有者将其劳动力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区别于自我使用劳动力的劳动。用。区别于自我使用劳动力的劳动。 史尚宽:史尚宽:“劳动法上的劳动为基于契约上义务在从属的劳动法上的劳动为基于契约上义务在从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动。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动。” 大陆学者将其定义为大陆学者将其定义为“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劳动法上的劳动特点劳动法上的劳动特点 (1)职业劳动)职业劳动(

6、有偿劳动,非无偿、义务劳动) ; (2)基于契约关系的受雇劳动,为法律义)基于契约关系的受雇劳动,为法律义务之履行;务之履行; (3)集体劳动;)集体劳动; (4)从属性劳动;)从属性劳动; (5)自由劳动。)自由劳动。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目的的社会性: 劳动者提供劳动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实现雇主的经济目的,满足社会(第三人)的需要。劳动法上的劳动(2)实现方式的社会性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过程的实现劳动力生产资料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劳动关系和与劳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

7、社会关系。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指的是因实现劳动劳动关系指的是因实现劳动过程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过程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发生的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作为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和劳是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在劳动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过程中发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关系。合的社会关系。 (一)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最主要、最(一)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劳

8、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第第3 3条条 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合同法予以删除。1.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 当事人:具有特定性。一方为劳动者(劳动力的提供当事人:具有特定性。一方为劳动者(劳动力的提供者),又可分为自然人劳动者和团体劳动者者),又可分为自然人劳动者和团体劳动者工会,另工会,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力的使用者)又可分为单个用人单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力的使用者)又可分为单个用人单位和团体用人单位,如:雇主联盟和协会。位和团体用人单位,如:雇主联盟和协会。 从内容看:从内容看

9、: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注注重劳动过程,而非劳动结果。重劳动过程,而非劳动结果。 从双方当事人地位看: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但事从双方当事人地位看: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但事实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即具有从属性,这是识别劳动关实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即具有从属性,这是识别劳动关系最基本的标准。系最基本的标准。 在报酬支付方面在报酬支付方面,具有特定的规则:如定期性、持续支具有特定的规则:如定期性、持续支付性、保障性、团体谈判性等。付性、保障性、团体谈判性等。 在风险责任承担方面,雇主负担劳动过程中的责任和危在风险责任承担方面,雇主负担劳动过程中

10、的责任和危险。险。 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2.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从属性从属性”问题问题 (1)人格上从属性)人格上从属性 (2)经济上从属性问题)经济上从属性问题(1 1)从属性产生原因)从属性产生原因 (1)社会化大生产 (2)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 (3)劳动力往往是劳动者维持生活的惟一来源 (4)劳动力市场一般都是供大于求 (5)流动性差的劳动力对流动性强的资本具有依赖性 (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济实力相差悬殊 (7)用人单位控制了劳动成果的分配权(2)从属性的表现 人格上的从属性:劳动者基于劳动契约,在一定期间内对人格

11、上的从属性:劳动者基于劳动契约,在一定期间内对自己的劳动行为不能自主支配。自己的劳动行为不能自主支配。 A A、劳动行为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及程序由用、劳动行为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及程序由用人单位决定人单位决定 B B、劳动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劳动者须亲自履行劳动义务 C C、用人单位具有支配、监督管理权、用人单位具有支配、监督管理权 ,劳动者要服从工作,劳动者要服从工作规则、服从指示、接受检查、接受制裁规则、服从指示、接受检查、接受制裁(2 2)从属性的表现)从属性的表现 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被纳入用人单位经济组织与生产结构之内,为他人之目的而劳动。 A、生产组织体系属

12、于用人单位所有 B、劳动工具、劳动条件由用人单位提供 C、原材料由用人单位供应 D、由用人单位承担经营风险和危险负担责任 (2)从属性的表现 二者间的关系及其他学说 日本劳动基准法研究会关于劳动基准法之“劳工”的判断基准: 其一,是否为“指挥监督下之劳动”。其判断因素主要有:对工作或业务之指示是否有权拒绝、工作过程是否接受指挥监督、工作场所或工作地点是否受到指定或管理、是否可由他人代替履行劳务等; 其二,劳动报酬是否具有“对价性”,例如,劳动报酬如果相应于工作时间长短而给付,则可辅助判断使用从属性。 3 3、从属性于我国法律中的体现、从属性于我国法律中的体现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5月25

13、日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从属性于我国法律中的体现从属性于我国法律中的体现 2、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14、(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4.劳动关系的外延劳动关系的外延 (1)劳动者个人与劳动者雇主之间的关系,即个别的劳)劳动者个人与劳动者雇主之间的关系,即个别的劳动关系,又叫狭义的或直接意义的劳动关系。动关系,又叫狭义的或直接意义的劳动关系。 (2)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的关系,即所谓)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的关系,即所谓集体或团体的劳动关系。比如集体谈判关系、集体争议关集体或团体的劳动关系。比如集体谈判关系、集体争议关系、职工参与关

15、系等。系、职工参与关系等。 (3)劳动者、雇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社会劳动)劳动者、雇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社会劳动关系,如劳动就业关系。关系,如劳动就业关系。 三个层面的关系,个别劳动关系是集体劳动关系的基础,三个层面的关系,个别劳动关系是集体劳动关系的基础,集体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关系的基础;而规范的个别劳动集体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关系的基础;而规范的个别劳动关系有赖于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规范的集体劳动关系有关系有赖于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规范的集体劳动关系有赖于社会劳动关系的调整。赖于社会劳动关系的调整。5劳动关系小结劳动关系小结(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

16、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劳动力所有者),另一方,另一方是用人单位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劳动力使用者)。(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人与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作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人与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作用的过程。用的过程。(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相互交错的特征。问题:下列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问题:下列关系是

17、否是劳动关系? 1、同学们从北区搬往东区时雇人搬家。 2、通过家政公司(“员工型”/ “中介型”)找人打扫家里卫生。 3、张三盖房,找李四帮忙,约定了每天的工钱。 4、张三开面馆,让儿子来做跑堂。6.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相同点:相同点:劳务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属于民法调整的对象。劳务关系包括加工承揽关系、保管关系、建设工程承包关系、委托关系、居间关系等等。与劳动关系容易混淆的主要有加工承揽关系、建设工程承包关系和委托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都是由当事人一方提供劳动力给他务关系都是由当事人一方提供劳动力给他方使用,由他方支付劳动报酬方使用,由他方支付劳动报酬。

18、不同点不同点 (1)双方当事人关系不同。)双方当事人关系不同。 a双方当事人是否具有从属性关系。 b双方关系保持时间的长短(?)。 (2)劳动过程中的关注点与要求不同。劳动过程中的关注点与要求不同。 劳务关系关注劳动成果;劳动关系强调的是劳动过程和劳动条件。虽然对劳动成果的关注是用工方的终极目标。但是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因其从属于用工方,由用工方控制时间比较长,特别看中劳动过程。劳动者因要在用工方所提供的劳动场所内工作,也更加关注劳动条件。劳务关系通常由劳动者自己准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不同点不同点 (3)劳动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不同。劳动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不同。在劳动关系中,风险责任由用工方承担

19、。而劳务关系中,风险由劳务提供方承担。 (4)报酬支付方式不同。报酬支付方式不同。在劳动关系中,工资经常是一种持续的、定期支付方式。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关系人的报酬通常是一次性(当然也有分次的,如按照工程进度支付承包费用)。不同点不同点 (5)当事人之间关系稳定性不同。当事人之间关系稳定性不同。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旦成为用工人的职工,就受到劳动纪律的约束,通常不允许也无法在其他从事相同产品生产的单位做兼职。这种稳定性决定了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长期的,日常主要收入来自其所在的劳动单位。在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者,一般会尽量与多个劳务需求者建立密切联系,其收入就有多个来源渠道。7.7.

20、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劳动法第第2 2条条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第第2 2条: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

21、、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 ” 第第9696条: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条: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1 1)适用劳动法的主体)适用劳动法的主体 第一类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第一类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其全体人员企业单位与其全体人员 第二类主体:国家机关、社会团

22、体与其工第二类主体: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与其工勤人员勤人员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 A A、实行企业化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B B、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 C C、一般事业单位、一般事业单位(2 2)不适用劳动法的主体)不适用劳动法的主体 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 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 军队与其现役军人 家庭与其家庭佣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农民两种特殊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 问题1:退休返聘(60/55)的人是否受到劳动法保护? 问题2: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与用人单位签订雇佣合同或依法律规定满18周岁才能从事的工种雇佣了未满18周岁的人

23、,是否受到劳动法的保护?8中国劳动关系的新趋势中国劳动关系的新趋势(1)劳动关系的运行更加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运行更加市场化。(2)劳动关系的范围逐步趋于国际化。劳动关系的范围逐步趋于国际化。(3)劳动关系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劳动关系的主体呈现多元化。(4)劳动关系的冲突表现社会化。劳动关系的冲突表现社会化。(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即在劳动关系运行过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即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及其前后为实现劳动关系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外称程中及其前后为实现劳动关系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外称之为之为“附属于劳动关系

24、的各种关系附属于劳动关系的各种关系”,台湾的劳动法著作,台湾的劳动法著作将其称为劳动关系的将其称为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附随关系”。 1.从当事人看,关系中有一方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另从当事人看,关系中有一方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另一方不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不是劳动关系当事人。2.从内容看,附随关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从内容看,附随关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1)为劳动关系之必要前提。例如职业介绍所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招聘过程中的纠纷。(2)为劳动关系发展、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如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纠纷。另,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等产生的纠纷(3

25、)为劳动法或与劳动相关规范所规定的劳动关系产生、变更、消灭而附带的关系。例如,工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解等。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类型其他社会关系类型 (1)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的社会关系。)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的社会关系。 (2)社会保险及其管理的社会关系。)社会保险及其管理的社会关系。 (3)监督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方面的社会关系。)监督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方面的社会关系。 (4)工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关系)工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关系 (5)集体谈判、集体协商的社会关系)集体谈判、集体协商的社会关系 (6)劳动行政管理方面的社会

26、关系:劳动力资)劳动行政管理方面的社会关系:劳动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和实施工资保源开发和配置;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和实施工资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等。障;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等。四、劳动法体系四、劳动法体系 个别劳动法 集体劳动法 劳动保护法 德国的“二分说”与“三分说” 日本:劳动力市场法表现层次表现层次颁布机构颁布机构相关法律相关法律劳动法律人大、常务委员会一般法劳动法特别法劳动合同法行政法规国务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行政规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常委会上海劳动合同条列条列上海市生育保险办法保险办法劳动法的表现形式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

2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 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国家制定的现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国家制定的现行有效的法律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有行有效的法律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有11件、行政法规件、行政法规33件、部门规章件、部门规章90件,各件,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大约有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大约有2000多件。多件。 第二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劳动法基本原则一、什么是劳动法基本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指能够指导劳动法制全过程的,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指能够指导劳动法制全过程的,为劳动立法所确认和体现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为劳动立法所确认和体现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

28、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精神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精神,体体现劳动法的基本理念和部门法追求,是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现劳动法的基本理念和部门法追求,是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系,为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所遵循的根为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准则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是劳动立法、执法、司是劳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基本准则。法和守法的基本准则。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为劳动立法明确方向。为劳动立法明确方向。 2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之不足。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之不足。 3整合解

29、决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冲突。整合解决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冲突。 4是探求劳动法规范真意的基本遵循,以是探求劳动法规范真意的基本遵循,以解释劳动法律、法规。解释劳动法律、法规。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条件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条件 第一,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第一,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魂; 第二,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第二,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对违背基本原则的行为,劳动法不仅不予确认和保护,而,对违背基本原则的行为,劳动法不仅不予确认和保护,而且要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且要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

30、,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第三,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性。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劳动基准严格遵行原则二、适当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三、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一一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劳动法律关系概述二二 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 1. 1.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劳动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劳

31、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是当事人现实拥有)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是当事人现实拥有的主观权利义务,而不是停留在法律规定上的客观权的主观权利义务,而不是停留在法律规定上的客观权利义务。利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被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被劳动法律、法规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32、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前提不同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实社会劳动过程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内。内。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内容不同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调整,就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调整,就不会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不会形成

33、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发生领域不同。劳动关系: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发生领域不同。劳动关系: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劳动法律关系:思想关系,上层建筑的范畴。的范畴;劳动法律关系:思想关系,上层建筑的范畴。 范围不同劳动关系的范围要广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现范围不同劳动关系的范围要广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现实的劳动关系并非都是劳动法律关系,只有纳入劳动法调整实的劳动关系并非都是劳动法律关系,只有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并且符合法定条件的劳动关系,才能表现为

34、劳动法律范围,并且符合法定条件的劳动关系,才能表现为劳动法律关系。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劳动法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劳动法律关系形成后,给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劳动法律关系形成后,给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响,劳动关系的运行才有法律保障。响,劳动关系的运行才有法律保障。3.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特点。隶属性交错共存特点。(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35、体现了国家与当事)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人的双重意志。案例案例 2009年年5月,某市东城区甲厂与西城区乙厂经协商,签订月,某市东城区甲厂与西城区乙厂经协商,签订一份借调乙厂王某的合同。合同规定:王某为甲厂从事技一份借调乙厂王某的合同。合同规定:王某为甲厂从事技术传授工作两年,甲厂向乙厂支付技术服务费术传授工作两年,甲厂向乙厂支付技术服务费20万元,并万元,并由乙厂向王某支付工资。由乙厂向王某支付工资。2010年年1月,该市南城区丙厂向月,该市南城区丙厂向王某发出邀请,愿高薪聘请王某到丙厂工作。王某发出邀请,愿高薪聘请王某到丙厂工作。2010年年2月,月,王某以技术传

36、受完毕为由要求提前终止合同,甲厂不同意,王某以技术传受完毕为由要求提前终止合同,甲厂不同意,双方发生争执,王某遂不再到甲厂上班而到丙厂上班。无双方发生争执,王某遂不再到甲厂上班而到丙厂上班。无奈,甲厂向东城区劳动争议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王某赔奈,甲厂向东城区劳动争议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王某赔偿损失。偿损失。 思考:思考: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应当受理本案?为什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应当受理本案?为什么? (2)本案应当如何处理?)本案应当如何处理?二、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二、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劳动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 1劳动法律关系

37、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1.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1.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劳动法主体指劳动权利的享有者和劳动义劳动法主体指劳动权利的享有者和劳动义务的承担者,即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务的承担者,即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2.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 狭义上只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而广义狭义上只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而广义上还可以包括工会。上还可以包括工会。 (1 1)劳动者:指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劳动者:指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

38、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的自然人。(2 2)用人单位: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用人单位: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发给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体,包括企业、发给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体,包括企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经济组织。(3 3)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主体能力制度主体能力制度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参加劳动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参加劳动法律关系必须

39、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法律关系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公民能依法享有劳动权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公民能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享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享有有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承担者。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承担者。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 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权利的行使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履行成为哪些权利的行使者和哪些劳动义务

40、的履行者。劳动行为能力主要取决或受制于年龄、健者。劳动行为能力主要取决或受制于年龄、健康、智力、行为自由等。康、智力、行为自由等。 劳动者资格的特征 (1 1)产生的时间和根据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产生的时间和根据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同时开始于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以具有一定劳为能力同时开始于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以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为根据。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于公民出生,以其生命动能力为根据。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于公民出生,以其生命之存在为根据;民事行为能力起始年龄小于法定最低就业之存在为根据;民事行为能力起始年龄小于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仅以具有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为根据。年龄,仅以具有

41、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为根据。 (2 2)终止的时间和原因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终止的时间和原因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均由于公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同时终止。民事权为能力均由于公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同时终止。民事权利能力因公民死亡而终止;民事行为能力因公民丧失辨认利能力因公民死亡而终止;民事行为能力因公民丧失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终止。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终止。劳动者资格的特征 (3 3)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相互关系不同。劳动权利能)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相互关系不同。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统一而不可分割,一般都只能由本人实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统一而不可分割,一般都只能由本人实现,不允许他人

42、代理。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在一现,不允许他人代理。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别存在。定条件下可分别存在。 (4 4)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不同。劳动权利能)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所受到的许多限制,对于民事权利能力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所受到的许多限制,对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来说并不存在。和民事行为能力来说并不存在。劳动者“分层”理论之评析经理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去强扶弱不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私法保护,强调契约公法保护,行政干预予以关注,促进就业各国和地区立法例各国和地区立法例 各国劳动法对调整对象加以甄别,常常将一些小企业划出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有的国家以雇佣规模为衡量标准:韩国劳工标准法雇有5名以上工人;印度劳动合同法20人以上; 有的国家以经济规模:美国劳资关系法每年流出或流入的收入总额至少为5万美元非零售企业,或总营业额50万美元以上的零售企业。 有的明确适用行业:日本劳动基准法台湾劳动基准法 例外:德国,最初只调整员工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来所有雇佣关系归入劳动法香港特区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