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3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 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

2、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 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 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

3、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 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

4、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 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 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 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 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 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课

5、本第 2 页13 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

6、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 立尼究竟有多长。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直尺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全班汇报二认识长度单位

7、“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1 介绍1 厘米:那么你知道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 0 到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 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 厘米长?2感知1 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 1 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 厘米。(3)用手势表示1 厘米的长度。(4)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 厘米长吗?(从0 到2)从刻度“ 0”到哪儿是3 厘米长吗?(从0 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

8、多少厘米?(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 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三、自我检测

9、课本第 6 页练习一1 3 题。看练习一的1 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四、变式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 角硬币的长度。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3、看图填空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 米 =100 厘米;3 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10、。教学设想: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教学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学前导学前置作业: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米尺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2、全班汇报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 观察自己的1 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2那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 1

1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 米长的线段。(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 米。(3)用手势表示1 米的长度。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 米长、 3 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用米尺量1 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 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小结:1 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 米 =100 厘米)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出示卷尺。介绍

12、: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你在哪里见过它?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本第 6 页练习一46 题。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8()小明身高124()4填空黑板长2()课桌长50()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

13、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设想: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线段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

14、经常见到线段吗?4 2) 、全班汇报2、感受线段的特征。(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 2)把上面6 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是弯的;是直的。( 3)把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两端有端点;两端没有端点。(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二、量线段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合作交流画线段1、生用手势表示3 厘米大约有多长。2、尝试画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

15、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4、出示断了3 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 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三、自我检测课本第 6 页练习一7 10 题。第 10 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四、变式练习1画一条比4 厘米长 1 厘米的线段。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数线段。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

16、1、 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 、 突 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2、 注 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设想:借助类比促进迁移。在列出加法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对不同的算法加以指导肯定,体现算法多样化。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810 页。 第 8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2、复习导入口算,并说说你

17、是怎样算的。8+5 30+19 37+50 23+6 45+5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810 页。第 8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 )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3、抽出问题:二(3)班和二(4)班能合

18、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1、课本第9 页“做一做”和第 10 页“做一做”。2、课本练习二第1 、 2 题。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教学设想:1 、 创设情境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2 、 加强合作交流。抓住两位数加法中的“对位”和“进位”,组织讨论交

19、流,突破重难点。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1112 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1 12 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问题一:二(1 )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问题二:二(1)班和二(3)班能合

20、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3、引导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方便吗?学生汇报小结并板书:(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1、课本第11 页“做一做”和第 12 页“做一做”2、课本练习二第3 5题。2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 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培养学生细

21、心计算。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 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14、 15 页,610 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独立完成15 页 7、 8、 9 题。2、全班交流( 1)第7、 8 题,可指2 至 3 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第 9 题: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二)师生探究合作

22、交流1、完成 14 页第 6 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如何改正。再选小组在全班交流。通过做这道题,提醒我们以后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2、完成15 页第 10 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全班交流。三、自我检测课堂作业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教学重点与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设想: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一、学前导学

23、前置作业预习课本1617 页。第 16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主要研究一下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617 页。第 16 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说出口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

24、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2)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尝试解答: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三、自我检测课本页 20 练习三第5、 6 题。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 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 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设想:采用多种措施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首先, 充分利用 “个位上 6-8 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

25、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强烈愿望;其次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学会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 当 10 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的方法。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18 页例2。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一个问题,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与例1 有什么不同?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能用口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3) 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

26、确个位上的数6-8 不够减怎么办。( 4) 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 5) 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5)从十位减起方便吗?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三、自我检测1、课本第19 页“做一做”第 1 题。2、课本页20 练习三第1 4 题。四、变式练习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二)教学目标: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 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0 的退位减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设想: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

27、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19 页例3。 52-24 和 50-24 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两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复习引入笔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52-24 和 50-24 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探究被减数个位是0 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这两题能用口算吗?( 2)用小棒摆一摆50-24 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

28、0-4 不够减怎么办。( 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2-24 和 50-24 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小组讨论后,引导总结笔算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3、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三、自我检测1、课本第19 页“做一做”第 2 题。2、课本练习三第7 10 题。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解决问题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29、教学设想: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23 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23 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2)二(2)班比二(1)班少3

30、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 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 求比 16 少 3 的数是几?)( 3)怎样列式计算呢?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 )班比我们班多1 面,那三(1 )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 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三、自我检测1、课本23 页“做一做”2、课本24 页第1题, 。四、变式练习扩展提高4-6 题1 、课本24 页第2题。2、猜一猜。我比30 少3。我比8 多13。我加上20 就是60。我减少15 就是50。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

31、后反思: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 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22 页, 11 13 题,24、 25 页 48 题。 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二、

32、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独立完成22 页 11 、 12 题,练习四第4、 8 题。2、全班交流( 1)第 11、 12 题,可指2 至 3 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练习4 第 4、 8 题: “开火车”说答案。(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完成 25 页第 6、 7 题 ,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这两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全班交流。2、完成22 页 13 题, 25 页第 5 题。( 1)小组同学互相提问并解答、评价。2)请小组到讲台向全班同学提问,全班同学解答。扩展提高4-6 题五、本节课你有

33、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连加、连减课题: 连加、连减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设想:连加、 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26、 27 页。在 26 页例 1 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7 页例 2 的图讲了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连加

34、教学1、交流:在26 页例1 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讨论:(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4、全班交流并总结。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合作交流连减教学1、交流:27 页例 2 的图讲了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交流:(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4、全班汇报并总结。1、课本26

35、页“做一做”, 27 页“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2、课本29 页练习五第1 、 3 题, 。扩展提高4-6 题1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三个数加、减混合式题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28 页。 在

36、 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 小组交流:在 28 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2、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选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选择你喜欢的算式尝试计算。4、小组讨论:( 1)你选择的是哪个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5、全班汇报并总结。三、自我检测1、男女生比赛完成,课本28 页“做一做”。2、课本29 页练习五第

37、2、 4、 5 题。1课本 30 页练习五。2扩展提高4-6 题4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强数感。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过程。教学设想: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2 、充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探

38、索、创新能力。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贴近生活感受估计猜价格游戏:学校买回一些运动器材,请大家猜猜价格。出示:羽毛球拍、篮球、呼拉圈图和价格。猜羽毛球拍的价格:学生第一次猜价格(学生是乱猜)。师:透露一点,接近30 元。学生第二次猜测:29、 28 、 27 、 31 、 32师:大家猜得都很有道理,这些数都接近30,我们说它大约是30 元,这个羽毛球拍的价格是 28 元。猜篮球的价格:大约是40 元,让学生猜(猜中后出示43 元) 。猜呼啦圈的价格:大约是20 元,猜价格。如果这三样体育

39、用品各买一个大约要带多少钱呢?说一说,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2、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估算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几十几的数看成整十数,如71 看作 70 , 53 看作50, 88看作90,算出大约的数,可以更简洁、迅速的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 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师: 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妈妈带小明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28 元 烧水壶43 元 水杯 24 元)妈妈问小明带100 元钱够吗?大家帮帮小明好吗?你是怎

40、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2. 多种策略进行估算。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妈妈带100 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全班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3、如果我想知道我们估算的是否合理,可以怎样检验呢?(笔算验证)三、自我检测1、课本31 页“做一做”。2、课本32 页

41、练习六第1 3 题。四、变式练习扩展提高4-6 题1 、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为了保证运动会能正常进行,顺利召开,教师们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出示)跑 步 的 38 人,打球的29 人,转呼啦圈的22 人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61 个号码布,(板书:61)请你帮老师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们估算一下够用吗?为什么?2、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师:有个叫小亮的小朋友他报的项目是转呼啦圈,这一段时间来他在练习转呼啦圈。出示:小亮计划三天转100 个,昨天转了29 个,今天要转42 个,两 天大约转了()个。小亮第三天大约还要

42、转()个。3. 比赛结束后,为了表彰这次运动员出色的表现,我们班准备用60 元钱的班费作奖金,可这些运动员不仅爱体育,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而且也非常的有爱心,他们说要用这60元奖金去买一些礼品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送些什么好呢?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出示货架:12 元的奶粉、19 元的书、24 元的书包、11 元的钢笔、19 元的羽毛球拍、38 元的玩具分小组设计购物方案。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教学重点与

43、难点:1、归纳、概括、比较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2、运用所学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设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得出结论,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完成整理和复习表格。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整理知识师: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

44、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尝试编题,抽象法则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2、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3、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表想法。三、自我检测1、完成课34 页 1 4 题。2、课本35 页练习七第8 题。四、变式练习扩展提

45、高4-6 题1、课本35 页第5、 6 题。2、课本33 页第2 题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我长高了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设想: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

46、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复习。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 厘米大约有多长?1 米大约有多长呢?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 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 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4、汇报测量结果。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

47、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三、课后活动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教学设想: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预习课本23 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

48、、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23 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2) 、全班汇报(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 2)二(2)班比二(1)班少3 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 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 16 少 3 的数是几?)( 3)怎样列式计算呢?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 )班比我们班多1 面,那三(1 )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

49、么问题?( 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 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三、自我检测1、课本23 页“做一做”2、课本24 页第1 题 , 。四、变式练习扩展提高4-6 题1 、课本 24 页第 2 题。2、猜一猜。我比30 少 3。我比8 多 13。我加上20 就是60。我减少15 就是50。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设想: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 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导学前置作业预习课本22 页, 11 13 题,24、 25 页 48 题。 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独立完成22 页 11 、 12 题,练习四第4、 8 题。2、全班交流( 1)第 11、 12 题,可指2 至 3 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练习4 第 4、 8 题: “开火车”说答案。(二)师生探究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