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20112012)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口算和估算。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能运用笔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口算和估

2、算。难点:注意乘数中间有0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灵活性。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2、能利用已有的乘法笔算经验,自主探索,进一步认识笔算过程。3、让学生体会计算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探索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流程:一、复习引新1、计算。22 35 × 18 × 1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在小组中说说各是怎样计算

3、的?(每人选一题)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笔算?2、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教学新课出示例题:月星小区有15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44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1、理解题意:要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根据题中的条件,你们会列出算式吗?2、谁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要计算144×15是多少,谁能摆出计算的竖式?可能出现的竖式有 144 15 × 15 ×1443、在小组中独立尝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算法是否正确,教师巡视指导。144 15 × 1

4、5 ×144 720 60 144 60 2160 15 21604、谁来说说有什么发现?5、指导并强调:两种方法都得到2160,说明什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以后在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时,应该怎样摆竖式呢?(多人说)6、(重点研究 144 的笔算)让学生说说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每次算得× 1 5的数写在什么位置上。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算法是否正确。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顺序。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的计算过程,说说乘数中间有0时计算中应怎么办?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判断,教师指问

5、每题的错误原因,明确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指出错误所在。(数位对齐、乘数中间有0的处理方法、如何进位)3、完成“想想做做”3。先组织讨论:怎样摆竖式,算起来简便一些?独立完成,集体讲评。4、完成“想想做做”4。让学生回答应该怎样求出各种水果的总价,先明确数量关系,再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讲评。(用规范的语言归纳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用竖式计算:235×17 24×328 704×42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44×152160(户)144 15 × 15 ×144 720

6、 60 144 60 2160 15 2160 答:月星小区一共住了2160户。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想想做做”510题及补充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达到较熟练程度,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拓展。教学重点: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2、能运用笔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难点:能运用笔算正确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流程:一、口算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5的口算。分别说一说600×8 70×20 3×230是

7、怎样口算的?引导学生进行上下比较。二、竖式计算练习1、出示补充题。375×24 608×13 426×51 34×2822、完成“想想做做”7。先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独立解答。使学生明确 速度×时间路程。3、完成“想想做做”8。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进行适当解释。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4、完成“想想做做”9。这题的基本要求是用乘法解决问题。列式:115×455175(字) 因为5175<5300, 所以不能完成。除法解决:5300÷11546(分)10(字) 因为46>45,所以不能

8、完成。5、完成“想想做做”10。思考:(1)要求卖出的共收入多少元?应该选择哪两个条件?(2)要求剩下还能收入多少元?应该选择哪两个条件?让学生明白正确选择的条件再独立完成?三、课堂小结1、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 说说运用笔算正确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四、拓展练习第三页思考题:(1)提示思路(2)小组合作讨论(3)交流小组讨论的推理过程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6。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14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基础上,通过交流与尝试,初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

9、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的道理。教学流程:一、复习引新1、口算。60×2 200×6 20×20 30×6040×5 20×60 700×5 300×6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题的乘数有什么特征,并指名口答。想一想:在口算这些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怎样比较简便?2、列竖式计算。240×8 350×5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巡视竖式的摆法,予以指导。240 240 这两种摆法,追

10、问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241× 8 × 8 3、揭示、板书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题:绿草能更新空气。1平方米绿草地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共有85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2)要求每天能释放多少克氧气,应选择那两个条件?怎样列式?850×15(3)这题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与前面所学有何不同?(乘数末尾有0)用竖式怎样算呢?先尝试练习再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可能出现的竖式:850 850 15 × 15 × 15 × 850 425 4

11、250 75 85 850 120 12750 1275 12750教师巡视,指名板演不同的算法。观察不同的算法,判断正误。三道竖式的结果都是12750,说明什么?你认为哪一道竖式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呢?说说你的理由?(4)引导归纳。谁能说说,如果碰到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乘数末尾有0时,竖式怎样摆比较简便?算出的积应该注意什么?(以第一个竖式为例) 850(强调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乘数末尾有一个0的情况,在乘得的积的末尾也添上一个0) × 154258512750 (5)完成例题。3、完成“想想做做”1的(1)(3)小题。4、教学“试一试”:明月小区共有80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

12、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1)怎样列式?800×20(2)你能试着用最简单的方法列出竖式吗?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8 00 800 20 20 × 20 × 20 × 800 × 800(3)比较:你认为哪一种列法在计算过程中更简单一些?为什么? 8 00 2 0 × 20 (乘数中共有几个0?) × 800 (乘数中共有几个0?)这两个竖式在计算中只要算什么?(8×2)积末尾的0应该写几个呢?(乘数末尾共有3个0,就在16后面添3个0)(4)完成“试一试”。说说每一道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三、巩固练习1、

13、完成“想想做做”2的(1)(4)小题。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选两小题说说想法。(1)竖式怎样列?(2)积的末尾有几个0?2、完成“想想做做”3。分组计算,比较每组中的乘数有什么特征?积有什么特征?指名说出口算的方法四、课堂小结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1、 第1题的(2)(4)小题2、 第2题的(5)(8)小题。3、 第4题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想想做做”510题及补充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掌握灵活地口算方法。学生的计算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三位数

14、乘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流程:一、 基本练习1、 第5页第5题。先填表,再交流。(让学生说出变化的内在原因及规律)2、第6页第6题。先算一算,比一比。评讲时让学生说出变化内在原因及规律。3、口算。第6页第7题。问:410×20可看作什么乘什么?41×2)积的末尾添几个0?4、对比练习。第8题第一竖行。评讲时指出,积变化的原因,积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5、下面每组中的哪个竖式计算时比较简便 180 180 × 45 × 45 700 58 × 58 × 7

15、00 95 820 × 820 × 95 35 604 × 604 × 35 学生先在小组中判断,再交流计算结果。二、提高练习1、第6页第9题。(1)理解题意,说出已知条件,要求问题。(2)求用这些废纸能造出多少千克再生纸?需要哪些条件?(学生选择条件)讨论,说出为什么不用其他的条件。(3)列式计算。(4)根据上面的条件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2、第6页第10题。(1)学生独立填写。(2)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理解根据积末尾0的个数确定两个乘数末尾0的个数)三、课堂作业 第8题第二、第三竖行。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一15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教学目标:

16、1、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重点练习,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掌握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再解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计算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流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集体口算,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对于像200×70、60×900等这样的乘数末尾有0的口算要追问应该怎样想比较简单?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可以先不看0,在乘积的末尾直接添0。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1)指名板演,其余在练

17、习本上完成。(2)指名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怎样摆?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乘数末尾有0怎么办?集体校对,教师讲评。三、提高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根据已知条件,要求每小时大约有多少名婴儿出生,应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每分钟婴儿出生人数×60分钟每小时婴儿出生人数2、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评讲时:指出怎么想的?四、课堂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如何进行简便计算。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的第2题的第二、三竖行。第六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一第612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教学目标:

18、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基础上,掌握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2、通过练习,启发学生自主优化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流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题。(1)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的两题结果相同吗?(2)哪一道算式计算时简便一些?(第二道算式计算时多一步,但利于口算,思考时简便一些)(3)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吗?125×16125×8×2(4)通过练习,有什么启发?(使学生认识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怎样计算简便。)2、完成练习一第7

19、题第一横行。观察、讨论,说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计算?二、提高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8题。理解题意,说出已知条件,要求问题。列式,说说怎样计算简便?2、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要求这两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1)萝卜千克数白菜千克数总千克数(2)白菜千克数萝卜千克数萝卜比白菜少的千克数你能求出萝卜千克数和白菜千克数吗?3、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1)通过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弄清公园对不同人数的购票价格的规定。(2)每班分别购票什么意思?应怎样列式解答呢?一班:25×481200(元)二班:25×491225(元)三班:23&#

20、215;521196(元)你能说说为什么三班人数比二班多,购票用的钱反而比二班少呢?(小组内讨论)你认为怎样购票所需的钱数可以更少呢?(3)三个班合起来购票有什么优点?(人数在100人以上,每人票价最便宜)你会算吗?484952149(人)20×1491980(元)可以合三个班分别购票所需的总钱数比一比,看看可以少付多少元?4、完成思考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帮助指导合归纳方法。三、课堂小结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能简便计算要用简便计算。四、阅读你知道吗?互相交流。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的第7题第二横行、第1011题。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第二单元:毫升和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21、:教科书101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认识容量和升。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器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初步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教学流程: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一个茶杯(1)说说茶杯的用处。(2)分三次把茶杯里倒满水,学生说说有什么变化。

22、(3)说明:像这样把杯子里装满水,水的多少就是杯子的容量。(板书:容量)2、出示两个茶杯(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2)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3、出示两个水壶(1)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2)学生回答,说说想法。(猜测)(3)能不能使用一个科学的办法,验证你的观察是否正确?(4)学生分组讨论方法。根据方法进行演示操作,验证方法是否可行。(5)你能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中举例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4、完成“想想做做”1。操作演示,学生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5、完成“想想做做”2。

23、在小组中说说:发现了什么?汇报想法。二、认识升 (12分)1、取一个水壶,你知道它的容量是多少吗?(1)如果将水壶装满水,再把水倒入大杯子中,可以倒几杯呢?演示操作,大约有这样的几杯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如果将水倒入小杯子中,可以倒几杯呢?演示操作,大约有这样的几杯呢?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大呢? 2、经过两次把这一壶水倒入杯子中,你能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吗?3、指出: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就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板书:容量单位4、你们知道常用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只研究容量单位的一种:升。(板书)(把毫升写在黑板侧面,同时告诉学生毫升也是常用的容量单位。)5、生活中

24、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单位的?学生举例说一说。6、这些容器里盛的水、油、饮料等都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在数学上,计量液体多少时通常用升做单位。7、完成“想想做做”3。三、教学1升的意义 (6分)1、出示1立方分米的方盒。学生测量出它的长、宽、深(从里面量)。2、实验观察。(1)认识量杯以及量杯上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量杯不是灌满水才是1升,而是到达1升刻度,里面的水就是1升。(2)取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并且灌满水,把水到入量杯,发现什么?说明什么?(3)谁能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哪些容器的容量接近1升?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四、巩固练习 (2分)完成“想想做做”4。学生自己估计,

25、再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沙锅和水壶的容量比1升大?五、课堂小结 (2分)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容量、容量单位各是什么意思吗?1升是多少呢?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认识升。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容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教学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教学流程:一

26、、复习引新 (1分)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升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L)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升。(板书课题:认识升)二、教学新课 (23分)1、出示例题:做一个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升,升,升。(1)取出准备好的上下一样粗的瓶子,以小组为单位操讨论:应该怎样做这个容器?学生汇报方法。选择可行的方法,指名学生演示操作。(2)用完成的容器进行测量。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动手操作,汇报操作结果。取出小碗,在小组中估计碗的容量是大于1升水还是小于1升,操作验证。汇报操作结果。每组中再取出带来的其它容器,先估计一下,这个容器的容量是大于1升,还是小于1升。量一量。

27、动手测量。汇报测量结果。(3)小结。通过刚才的实践,知道1升到底有多少了吗?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容器说一说1升和这个容器容量的关系?三、巩固练习 (13分)1、完成“想想做做”1。(1)教师取出容器,学生操作并回答。指导:1升水在容器中,水面到达了容器高度的、。(2)根据各种容器中剩下的空间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2、完成“想想做做”2。(1)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高压锅容量大约是6升。水池容量大约是50升。塑料盆容量大约是20升。浴缸容量大约是400升。(2)答案会出现争论,教师予以指导。3、完成“想想做做”3。知道了1升水有多少,那么想不想知道1升水有多重?怎样称出1升水的重量?汇报称

28、法和结果。板书:1升水正好是1千克。四、课堂小结 (2分)这节课同学们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谁能谈谈有什么收获?关于容量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五、拓展延伸 (1分)同学们回到家里再找一些容器,先估计一下能盛多少升水,再实际量一量,并向家长汇报。板书设计:认识升升 升 升1升水正好是1千克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1517页,例题及“想想做做”。认识毫升。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认识1毫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知道升与毫升的进率,会做一些简单的换算。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介绍献血常识,有机地渗透

29、爱心教育。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 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毫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不同容器。看看他们的容量各是多少?互相交流观察情况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像计量这些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ml)”表示。(板书:毫升 mL(ml) )读、写“毫升”、“mL(ml)”。二、教学新课1、自主探索1毫升(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出示25毫升的量筒。学生观察。(2)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交流对1毫升的认识。(3)1毫升水有几滴呢?滴管

30、演示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讨论、交流认识。 2、升与毫升的进率(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学生观察(2)指名根据要求指出刻度。学生对着书本互相指刻度(3)向容器中依次倒入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300毫升、500毫升的水。学生观察。根据刻度说出有多少毫升的水。(4)500毫升的水有这么多,够不够1升呢?(5)那么1升水有多少毫升呢?学生猜测。交流猜测情况。(6)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找到答案?(7)你们是怎样实验的?得到什么结论?交流实验方法和结论。根据汇报,板书:1升=1000毫升(8)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读题,交流每种饮料

31、的容量。三、生活应用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2、“想想做做”第2题(1)巡视学生实验过程,适当提问。学生观察并交流。(2)你估计每个容器盛满水大约有多少毫升?交流猜测结果。(3)可以验证吗? 学生实验验证。3、“想想做做”第4题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1)独立完成。(2)交流完成情况。4升(4000)毫升,是怎么想的?2000毫升( 2 )升,是怎样想的?(3)检查订正。4、学习“你知道吗?”独立阅读。交流读后体会。指名说读后体会。四、课堂小结 今天有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五、延伸拓展实践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随机练习)。(1

32、)实际操作。倒出100毫升饮料,数一数你喝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交流喝饮料情况。(2)算一算,你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独立计算并交流(不唯一)。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P1819页,练习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2、使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并进行正确的换算。教学难点: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流程: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1、练习二第1题2、练习二第2题 读题,独立完成填写。二、升与

33、毫升的换算1、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并交流。适当提问。2、练习二第4题(1)观察图上的四个量杯。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根据回答板书(2)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巡视讨论情况)三、估计不同容器的容量1、练习二第5题(1)观察容器(2)如果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指导运用排除法)(3)引导比较剩余两个容器的大小。2、练习六第6题(1)出示第1小题。提出制作要求,分组制作。巡视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液体的多少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检查各组制作的100毫升的量器。再次观察并感受100毫升。(2)出示第2小题。观察各个容器独立填写估计结果 汇报估计情况。怎样

34、才知道大家估计的准不准呢?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拓展延伸请大家课后到商店看一看,哪些物品用毫升作单位,各是多少毫升;哪些物品用升做单位,各是多少升,并做好记录。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教学难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教学流程:一、 画三角形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

35、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二、 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小组活动 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三、 认识三角形的高出示图,要求: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学生量后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学生练习画高,通过练习,使学

36、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经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四、 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全班交流,重点要从“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特征去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三角形的分类与内角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

37、题中的6个三角形,提出要求:你能说出下面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吗?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出示表格,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了解学生填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出示集合图,让学生试着填。 出示填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教师小结。三、 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三角形的分类与内角和教学内容:教学目

38、标:1. 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2. 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初步感知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学流程:一、 计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出示三角尺中的一个,提问: 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引导学生说出90度、60度、30度。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度、45度、45度。提问: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三角尺,算出他们三个角一共多少度?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师小结:三角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问:是不是任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任

39、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们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再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活动,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个别同学加以辅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利用三角形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三、 试一试要求学生先计算,再用量角器量,最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四、 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第1题 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想比较。第2题指导学生看图,弄清拼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指的是哪三个角。计算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第3题

40、 通过操作、计算,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会变化的。 第4、5、6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在实际的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具体要求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2.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学流程: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

41、教学例一,认识等腰三角形 讲述: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量一量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并纪录下来。学生操作。提问: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两条边是相等的。师小结:向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出示图,提问:照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出示等腰三角形,介绍各部分名称。讲述: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出两个底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2.教学例2,认识等边三角形。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学生小组活动,要求:通过量一量,看看这个

42、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相等。师小结:像这样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提问;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也相等。学生照样子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介绍剪的方法。二、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第1题,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第2题,全班交流时说清楚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第3题,学生先按要求画,再依次说明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还可怎么分类?第4题,通过画图,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第5、6、7题,指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练

43、习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熟练完成练习。2.指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努力学好数学。教学流程:一、 整理本单元知识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补充,小结,使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二、 完成练习三的题目第1题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在书上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 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为什么前两个可以直接判断,而第3个却不行呢?帮学生

44、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要求。 第3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交流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出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第4题 通过两个角的度数,可根据角分类,也可从等腰三角性形的角度去考虑。 第5题 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 第6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1) 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学生明确;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2)通过计算,学生知道,走红线和蓝线路线一样长,

45、都等于120米。 第7题: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 1、提问

46、: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47、0;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48、0;              = 96(元) =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

49、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  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第3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

50、5题 四、总结质疑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

51、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

52、”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2)分别比较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