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与在华战略_第1页
经济全球化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与在华战略_第2页
经济全球化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与在华战略_第3页
经济全球化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与在华战略_第4页
经济全球化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与在华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全球化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与在华战略内容提要:对全球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经济活动没有发生在单个的全球市场上,这些由大公司主导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发生在局部区域市场上。全球化的市场没有变得同质化,政府规制、文化差异与地缘因素将全球市场分为三个区域经济集团:北美(美国)、欧盟和东亚(日本)。本文围绕三极与群终端模型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世界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区域化的趋势不是正在减弱,而是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两种方式不断增强。只有在某些行业,例如计算机制造、飞机制造等,跨国公司才能综合各种经济变量,经过竞争而形成全球化市场,而对于大多数其他制造性行业(如汽车)以及所有的服务性行

2、业而言,竞争战略的区域差异或者是国别差异是必需的。那些基于区域差异设计竞争战略的跨国公司往往获得了成功,而盲目追求全球化竞争战略的那些公司受到了挫折。关键词:全球化 跨国公司 全球化战略 区域化战略一、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不同观点当今世界经济有两个重要的现象,经济全球化与集团化,在过去十年中,不是全球化在增强,而是地区经济集团化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学派将全球化定义为同类的、同种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生产和销售。简言之,全球化向世界各地提供同样的产品。OECD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藉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

3、转引自许菁: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关于全球化与区域化,学术界和企业界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作为一种预测,存在着若干种导致一体化削弱,而不是加强的因素,例如,灵活生产体系的推广使得公司得以在更大程度上采用小批量生产,从而为缓解全球竞争压力提供了一道屏障。小批量生产需要的制造一体化程度较低,减小了有利性经营所需要的起码市场规模,允许公司采取小环境战略。因此这一因素成为了一体化的反作用力。有鉴于此,前景是复杂的,战略演变不一定导致许多职能和许多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化 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第165至166页。毛蕴诗教授认为,经济国际化趋势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越来越多的行业演化成为

4、全球性行业。从严格意上讲,具有跨国际竞争者的行业未必都是全球性行业。全球性行业要求其参与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也就是说,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存在,但是这种趋势只在某些行业形成。波特(Porter)曾对全球性行业作了如下描述,全球性行业是这样的行业,其竞争者在行业中,在主要地区和国家市场的战略位置根本上是为其全球地位所影响 转引自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第125页。全球化涉及若干新的世界市场条件,如各区域市场的同质化,不断降低的运输与通讯成本,不断降低的贸易壁垒和来自新竞争者的压力。李向阳(2002)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李向阳:引自全球化时

5、代的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众多学者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少有人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张蕴如(2002)认为,当今的世界生产关系正经历从经济国际化到经济全球化的过渡。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表现为四个特征:全球化的市场、全球化的信息技术、国际资本快速流动及生产体系的全球化。韩小明(2002)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条件。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尚处于发展之中,虽然还处于初期形态,但我们考虑经济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前提条件。西门子公司董事长海因里希皮尔

6、曾说过,西门子公司在全球190个国家拥有自已的机构 转引自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第6页。跨国公司在一国的生产成本太高,就会把生产转移至另一个国家。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生产,整个生产销售过程就被分解到不同的国家。通过建立全球供应网络,各国不同的成本费用优势被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这种利用“全球资源”的经营方式已经被大型跨国公司采用。大部分国际业务被大型的跨国公司占领,这些大公司将标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也就是说,全球化是在大型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生产与分销体系。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体现全球化过程的两个重要内容,以下我们分别从这

7、两个方面分析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一)贸易的增长速度超出了GDP的增长速度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和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表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项目1950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9019902000世界贸易6.58.35.23.7世界国内生产总值4.25.33.62.8速度差异2.33.01.60.9资料来源:19501990年转引自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表:各年度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流量及增长率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世界总量(亿美元)增长率(%)世界总量(亿美元)增长率(%)世界总量(亿美元)增长率(

8、%)196825.71196930.2217.54197071.01134.98197189.7826.43197294.134.851973123.9831.711974141.3914.041975216.1452.871976171.03-20.871977253.0447.951978310.8922.861979409.1031.591980528.7529.251981667.4726.241982547.38-17.991983486.49-11.121984568.7316.901985553.49-2.681986839.5251.6819871289.4653.591988

9、1544.6919.7919891921.7024.4119902007.64.4719911520.25-24.2819921719.5413.1119932206.0828.2919942427.0510.0219953201.7831.9219963624.9213.2219974516.6124.6019986369.9841.03199920002001资料来源:(二)FDI增长速度超过了贸易的增长速度表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年均增长率(%)1950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9019902000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世界贸易6.58.35.23.7速度差异资料来

10、源:尽管国际投资存在着较大的波动,但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的趋势是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仍然明显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表的数据表明,按19861990年,19911995年,以及1996、1997、1998年各年的增长率,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均在相应时期的商品和非要素出口增长率1倍至数倍之间。(122,14)表:外国直接投资与出口增长单位:十亿美元项目19961997199819861990总量19911995年年均增长率总量增长率总量增长率总量增长率FDI流入量3599.1%46429.4%64429.4%24.319.6%FDI流出量3805.9%47525.1%64936

11、.6%27.315.9%商品与非要素劳务出口65235.7%67102.9%65762%15.09.3%资料来源: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第14页。(三)区域内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后大幅增长对20世纪80年代贸易格局的分析发现:区域内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区内贸易占其总商品贸易的比重分别为:欧共体61%,亚洲41%,北美35% 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8页。NAFTY:1010.9集团内:496.4(49.1%)亚洲:1042.6集团内:553.4(53.1%)欧盟:2092.3集团内:1268.5(60.6%)182.1182.1226.0197.6153.3

12、155.3图:1997年三元区的贸易比较从进出口角度看,过去的十年,贸易额已经迅速增长,但是仍继续由三元区域经济(北美以美国为中心、东亚以日本为中心、欧盟)占领。三个地区区域内贸易比重很大,而区域间贸易比重很小。简单从进口或出口看,三元核心成员并不相互依赖,而是在区域内部依赖其他成员国(Alan Rugman, 2001)。根据Rugman的研究,世界贸易在三元区域内大部分是内部贸易,世界贸易的余下来的大部分也是在三元体成员之间进行的 参考The end of global strategy, Alan Rugman& Richard Hodgetts, European Management

13、 Journal Vol.19, No. 4, pp. 333-343, August 2001。,欧盟内部的贸易额为60.6%,NAFTA的内部贸易额占49.1%,而在亚洲,这个比例为53.1%。而且,1997年与80年代相比,亚洲和北美的区域内贸易大幅度增长,亚洲从41%增长到53.1%,北美从35%增长到49.1%。欧盟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大幅度增长,但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数字维持在60%左右。这三个中心可以扩大,将加拿大,墨西哥包括到美国,称之为NAFTA,亚太地区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将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

14、时、瑞典、西班牙和瑞士算作欧洲,这样就给我们一个广泛的三元区域。作者对此三元区域的出口贸易进行了研究,以下分别是1984年、1990年、1994年和2000年度的出口贸易的三极与群终端模型 本文中“三极”有着不同的范围。在讨论对外贸易过程时,三极如本段所述,但是讨论直接时,三极的范围需要参考引文的研究范围。对1984年对外贸易的三极及其群终端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极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个区域各自对三极的出口总额均占全球出口总额的70%以上。各区域内部贸易均占了很大比重,北美为53.3%,亚太地区为42.6%,在欧洲,这一比重甚至达到78.1%。这是因为欧洲是成熟的市场,而且国家众

15、多,实力相当。表:1984年三极出口贸易统计出口地区进口地区北美亚太欧共体全球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三区总量全球总额比重北美13971953.3%6113223.3%6128523.4%26213633865577%亚太10092741.4%10367142.6%3885526.0%24345332143476%欧共体6848015.4%290126.5%34666278.1%44415463405270%资料来源:根据整理。注释:比重分别指的是北美、亚太、欧洲及三区域进口量占某区域对三区出口总额的比重。全球比重是对三区域出口总额占对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NAFTY:338655集团内:139

16、719(53.3%)亚洲:321434集团内:103671(42.6%)欧盟:634052集团内:346662(78.1%)6848010092761132290123885561285图:1984年三元区的贸易比较与1984年相比,北美地区的内部贸易比重有所下降,欧洲与亚洲的内部贸易比重均有小幅度上升,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特征誻三区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增加,北美、亚太和欧共体出口额所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别由77%、76%、70%增长至84%、82%和75%,分别增长了七个、六个和五个百分点。表:1990年三极出口贸易统计出口地区进口地区北美亚太欧共体全球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三区总量全球总额

17、比重北美22985749.3%12174426.1%11451424.6%46611555523984%亚太17516734.1%23281845.4%10504520.5%51303062710282%欧共体11959911.3%854298.1%85497280.7%1060000140915075%资料来源:NAFTY:555239集团内:229857(49.3%)亚洲:627102集团内:232818(45.4%)欧盟:1409150集团内:854972(80.7%)11959917516712174485429105045114514图:1990年三元区的贸易比较20世纪90年代中期

18、的贸易格局又出现了新的现象。北美、亚太区域内贸易在短期内迅速攀升,欧洲的区域内贸易稳中有些微回落。这一时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代表贸易格局的真实发展方向。另外,三个区域各自对三元经济主体的出口比重几乎没有变化,表明世界贸易格局趋于稳定。表:1994年三极出口贸易统计出口地区进口地区北美亚太欧共体全球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三区总量全球总额比重北美35233556.6%15470124.8%11554318.6%62257973866284%亚太25133031.4%41849052.2%13155016.4%80137098084682%欧共体14071312.1%12143710.4%

19、90037477.4%1162524158710073%资料来源:NAFTY:738662集团内:352335(56.6%)亚洲:980846集团内:418490(52.2%)欧盟:1587100集团内:900374(77.4%)140713251330154701121437131550115543图:1994年三元区的贸易比较2000年与1994年对外贸易的三元经济结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一时期仍然保持了北美、亚太区域内贸易持续增长的态势。对三区出口总量占全球进口的比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北美对三区的出口只增长了一个百分点,亚太没有任何变化,欧洲增长了两个百分点。表:2000年三极出口贸易统

20、计出口地区进口地区北美亚太欧共体全球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三区总量全球总额比重北美67644164.7%19478718.6%17454816.7%1045776122421585%亚太36355831.3%60899052.4%19004516.3%1162693141574982%欧共体22951315.1%1388539.1%115547275.8%1523838203579775%资料来源:NAFTY:1224215集团内:676441(64.7%)亚洲:1415749集团内:608990(52.4%)欧盟:2035797集团内:1155472(75.8%)2295133635581

21、94787138853190045174548图:2000年三元区的贸易比较我们将四个年度三个区域对内部和相互贸易关系用下面的表格列示出来,求出这16年间区域内和区域间贸易的年均增长率,置于表格的最右边。从表格中的数据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区域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区域间贸易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区域内贸易比重在增大;其二,新兴市场的贸易增长率较高,这可以体现为西欧与亚太两个区域间的贸易增长率均超过了10%,这是因为亚太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有着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其三,可以看到欧洲内部的贸易比重在1984年达到78.1%之后,其比重一直在此点附近徘徊,而西欧与北美两个成熟市场间的贸易比

22、重于1984年达到15.4%之后,也一直未见增长,因此从这两个成熟市场可以看出,区域内贸易比重的合理值应该在75%左右,区域间贸易比重的合理值应该在15%左右。表:三元区域从1984到2000年间内部贸易与相互贸易的增长态势出口方进口方1984年1990年1994年2000年年均增长率%贸易额比率贸易额比率贸易额比率贸易额比率北美北美13971953.3%22985749.3%35233556.6%67644164.7%10.4亚太亚太10367142.6%23281845.4%41849052.2%60899052.4%11.7西欧西欧34666278.1%85497280.7%900374

23、77.4%115547275.8%7.9北美亚太6113223.3%12174426.1%15470124.8%19478718.6%7.5北美西欧6128523.4%11451424.6%11554318.6%17454816.7%6.8亚太北美10092741.4%17516734.1%25133031.4%36365831.3%8.3亚太西欧3885516.0%10504520.5%13155016.4%19004516.3%10.4西欧北美6848015.4%11959911.3%14071312.1%22951315.1%7.8西欧亚太290126.5%854298.1%121437

24、10.4%1388539.1%10.2资料来源:更进一步,我们用1990年度双向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表中所列为1990年十个发达国家按贸易伙伴地区划分的双向贸易份额,可以看到,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内部贸易比重都十分巨大,分别达到了30%、72%及35%,这也说明了按双向贸易数据所作的分析同样可以得出区域化增强的结论。表:1990年十个发达国家按贸易伙伴地区划分的双向(进出口)贸易份额(百分比)国家/地区贸易伙伴地区北美拉美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东亚世界北美30112534130100加拿大7031211012100美国19132534135100欧洲92724319100法国100德国837163181

25、00意大利72756417100荷兰62762305100瑞典102761219100英国1426434111100东亚2932127135100澳大利亚2012214149100日本3142128133100十国总体1855134119100资料来源:转引自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33页。同样,对于上述十国,我们可以用国际贸易密度比率来分析这个问题。国际贸易密度比率是进口国(地区)所占某出口国(地区)总出口的比重,除以该进口国(地区)所占整个世界进口额的比率。该比例如果大于1,表示进口国(地区)与进口(地区)的贸易关系密切;如果小于1则表示贸易关系不密切;如果国际贸易密度比率等于1,表示进

26、口国(地区)所占出口国(地区)比重与出口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世界平均水平趋于一致。可以看到,1990年北美地区内部贸易密度比率为4.53,欧洲的内部贸易密度比率为1.49,而在亚洲,这个比率也达到了2.27,因此用国际贸易密度比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上述同样的结论。表:1990年十个发达国家按贸易伙伴划分的双向贸易(进出口)密度比国家/地区贸易伙伴地区北美拉美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东亚北美4.533.030.370.921.330.761.20加拿大4.900.780.230.350.380.310.54美国4.433.640.411.070.590.891.38欧洲0.460.631.491.571

27、.430.650.37法国0.420.761.462.571.400.530.33德国0.390.641.601.061.200.580.40意大利0.400.711.522.611.850.560.30荷兰0.330.521.511.001.440.360.24瑞典0.540.591.480.460.860.540.40英国0.730.511.311.211.681.160.49东亚1.540.990.380.683.311.162.27澳大利亚1.150.370.420.421.761.342.36日本1.601.080.380.723.541.132.25资料来源:转引自1993年世界投

28、资报告第234页。(四)区域内FDI在20世纪80年代后大幅增长除了国际贸易之外,直接投资也能反映三元区域市场上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三元区域市场为主体的国际投资圈 引自李鸿阶:利用外商投资的国际经验比较第90页,本段数据也是如此。1996年,德国对欧盟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占当年德国对外投资的34.4%。对NAFTA区域,1996年美国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中有8.5%来源于加拿大,美国对外投资中有9.4%被加拿大吸收。而对于亚洲经济圈,1995年马来西亚、泰国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有80%投向中国,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也大部分投向了东盟和中国。世界投资报告1

29、991年和1999年的资料,用三极及群终端模型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直接投资格局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80年代的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欧共体各国之间的相互或交叉直接投资在世界直接投资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二,由美国、欧共体和日本构成的三极,对世界直接投资的输出起主导作用,这三极所附属的终端国家或地区,其直接投资大部分直接来源于与其地缘关系较为密切的三极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但基本上保持了三极支配的格局。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1992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又重新明显超过日本,连续

30、居于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且均为日本的数倍之多。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这些变化使得欧洲国家在三极中的地位继续增强,而日本的相对地位则变得更弱。但是,这种三极格局依然是对世界直接投资的最好描述。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亚太53.4193.9131.112.51.717.9图:20世纪80年代三元区域的FDI格局单位:10亿美元资料来源: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第24页。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总流出存量861欧洲总流出存量1309亚太日本总流出存量27253.4193.9131.112.51.717.9图:20世纪80年代三元区域的FDI格局单位:10亿美元资料来源:跨国公司战略竞争

31、与国际直接投资第26页。下表是1988年到1990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相互投资的流量。可以看到欧共体内部的交叉直接投资占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33.5%。表:19881990年美、日、欧共体相互投资统计投资金额受资国美国日本欧共体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美国318(37.69%)358.44(42.3%)847.04日本657.91(52.1%)265.66(21.1%)1263.64欧共体844.33(33.5%)15.33(0.6%)2517.69资料来源:世界贸易地理概论,第149页。从母国角度分析也存在一种显著的国际直接投资格局,这可以从十大母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近期资料实证分析中得出的结论。由于

32、这十个国家在1990年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存量中占据的比例高达88%,上述结论也是对全球格局的一种合理估计。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这些国家都有明显的地区集中化倾向。三大投资区的区域内国际直接投资比重都很大,欧洲体现得最为明显。表:1990年十个主要投资国家按东道地区划分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例(百分比)国家/地区东道地区北美拉美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东亚世界北美24164411014100加拿大6110210007100美国17184811015100欧洲346492118100法国333591202100德国286592005100意大利1112691403100荷兰296531047100瑞典20377

33、0000100英国4772740015100东亚42132121022100澳大利亚2383900029100日本44131921021100十国总体32114121013100资料来源:转引自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31页。国际直接投资密度比率也可以分析这个问题。国际直接投资密度比率是东道国(地区)所占某母国(地区)外向投资的比重,除以该东道国(地区)所占整个世界的外国直接投资比率。该比例如果大于1,表示东道国(地区)与母国(地区)的直接投资关系密切;如果小于1则表示直接投资关系不密切;如果国际直接投资密度比率等于1,表示东道国(地区)所占母国比重与母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世界平均水平一致

34、。从表中可以看出,北美对北美地区、欧洲对欧洲地区、东亚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密度比率分别为1.97、1.30和1.95,均大大超出平均值1,这足以说明区域内直接投资大大超出了区域间直接投资的比重。即使存在一些区域间直接投资密度比率大于1的关系,如欧洲对非洲、欧洲对南亚,这也是由于这些地方要么在地缘上比较接近,要么是存在较多的历史关系。表:1990年十个主要投资国家按东道地区划分的对外直接投资密度比国家/地区东道地区北美拉美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东亚北美1.971.120.840.490.850.320.80加拿大2.230.800.490.130.140.300.53美国1.991.150.880.5

35、30.940.320.84欧洲0.970.531.301.130.801.770.55法国1.000.231.560.332.550.000.14德国0.820.521.551.000.160.460.38意大利0.331.041.760.664.110.000.26荷兰0.860.541.420.540.007.970.48瑞典0.610.311.900.000.000.000.00英国1.320.560.792.110.310.721.01东亚1.281.090.501.111.130.281.95澳大利亚0.700.680.930.170.000.003.06日本1.341.130.46

36、1.201.230.311.94资料来源:转引自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32页。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地理因素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是十分明显的 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07页。从投资方面来看,全球化没有因为技术或者其它因素的发展而增强。比如加拿大1990年在美国和拉美的投资占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71%。1990年意大利在欧共体的投资占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74%。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对世界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发现,母国在日本的跨国公司过去有12%的资金投往亚洲其它国家,而在这些公司的计划中,这一比例达到14% 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第82页。中国的台湾地区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呈现这样的趋势

37、。以下是台湾地区几个不同年度吸收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区分布。1977年到1990年间,日本对台湾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台湾地区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从25.3%上升到40%左右。而且这种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表:不同年份台湾吸收外国投资的地域的构成年份外国直接投资合计日本美国欧洲地区金额(百万美元)构成比(%)金额(百万美元)构成比(%)金额(百万美元)构成比(%)金额(百万美元)构成比(%)1977951002425.32021.22829.5197918210051288043.92010.919813171006520.520364134.1198670610025435.913819.518726.

38、51988106110043240.713512.720519.31990208210082739.754025.934816.7资料来源: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比较第46页。美国、日本和欧共体同样也是新加坡接受外资的主要来源地。而且日本在新加坡的直接投资也是大快于其他两个地区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下表所示是1994到1997年间新加坡接受三地投资情况。FDI来源地区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金额比重金额比重金额比重金额比重日本913.821.11152.523.81960.434.32032.034.1美国3344.777.32075.842.82262.039.52

39、422.640.6欧洲共同体525.112.11510.831.11320.523.11398.423.4FDI总额4327.41.004852.41.005716.21.005963.81.00资料来源:利用外商投资的国际经验比较第48页。以2001年19月中国大陆所接受的直接投资为例,本期间大陆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3219637万美元,其中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地区投资就达到1972462万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1.26%。其它地区如北美和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额分别为336413万美元和286398万美元,只占中国接受外资总额的10.45%和8.90%。这足以说明,中国所接受外商

40、直接投资大部分来源于亚洲经济圈。再分析19951996年欧盟的直接投资流量,这个期间欧盟直接投资流出情况如下:在区域内部为110148欧元,流出欧盟量为88346欧元。在区域内部的相互投资量占总流出量的55.5% 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第61页。区域内贸易的增长与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8页。具体的讲,跨国公司在大三角各极建立地区一体化的、独立营运的海外分支机构网络战略是区内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80年代,欧共体国家及东亚区内相互投资增长快于相互间贸易的增长。1988年欧共体国家内部的相互流出投资已由1980年时占总流出量的1/4增加到1/3

41、。在亚洲,包括日本的区域内贸易在19861989年增长率为23%,这一增长很可能是由20世纪80年代亚洲地区以更快增长的交叉对外直接投资(年增长率为25%)所推动的 UN: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2.。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往往选择地缘较近,文化相通的地区进行投资,这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内进行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微观的投资主体选择投资东道地区进考虑地缘、人文因素决定了区域内投资的迅速增长,而区域内投资和区域内贸易则共生共长。(五)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互动。当今的世界经济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经济趋势,那就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对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发

42、现,区域化的趋势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全球化通过区域化来实现,跨国公司只有在局部区域市场上获得了较大的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存在着一些全球性行业,也只有在这些行业,才允许存在着真正全球性的公司。三、跨国公司经营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互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互动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经营也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变动。早期的跨国公司经营理念普遍认为跨国公司需要一个全球一致的普遍的战略与生产、分销体系,而到了现阶段,跨国公司则日益强调本土化。这种趋势是与全球经济区域化加强的趋势一致的。(一)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三个阶段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标准化阶段(Globally

43、 standard);第二个阶段,称之为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第三个阶段,称为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行动(Think locally, act locally)。第一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由Levitt提出,全球化的产品一定要求有全球化的品牌,进而公司的组织结构、思维方式都应该是全球化的。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全球许多大公司都将其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形成标准化的模式,BMW、Perrier、Sony、Luis Vuitton以及Chanel是这些公司的典型代表。这种经营理念可以简要概括为全球标准化。大多数公司首次进入中国时所选择的也是这种全

44、球标准化的方法。这些跨国公司直接将西方的产品、西方的经营方式、西方的沟通方法直接运用到中国的市场。这些公司首次进入中国的方法在一些大城市取得了成功。这些公司的成功不是由于它们的战略有效,而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巨大,而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外国产品又十分感兴趣。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的理念以ABB和可口可乐公司为代表。这些公司在西方能够比较成熟运用的生产、物流及其它工艺技术之后,它们又将这些方法和理念运用到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家。这种方法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都大大高于东道国本地的公司,而且在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之后,东道国的物流业往往会迅速成熟。尽管这种

45、“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的全球化方式在零售经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采取这种方式获得了可观的销售利润,然而,这种方式仍然存在着诸多无法逾越的障碍,这种模式要求存在完善的分销渠道与之匹配,如果超出了大城市的范围,公司要想在中小城市获得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开展工作。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行动”,要求跨国公司对投资东道地区的人文环境,竞争态势有十分清楚的把握,根据不同的具体市场开发不同的生产、销售及研发战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不仅需要有效利用西方已有的技术、生产能力以及销售经验,而且需要对这些技术和方法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改良,

46、以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都致力于做一个地道的中国公司,而不是全球的公司。(二)本地化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有效选择有观点认为,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市场开发、生产同一种产品,并通过他们有效率的生产技术能够占领当地的市场。然而,跨国公司必须使他们的产品适合当地的市场需求。例如,没有全球通用的汽车,而且以区域为基础的美国、欧洲、日本的工厂是由当地生产钢铁、塑料、染料和其他必需投入要素的供应商支撑的,这就说明即使是全球性行业也不能完全全球化。在一国广受推崇的汽车的设计,在世界其他地区却不被消费者接受。丰田车占领了美国的市场,但在日本的销售不尽人意;大众是欧洲汽车市场的最大赢家,但对

47、北美市场不产生任何影响。甚至通常被认为可以全球化的药品,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产品标准去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的规定,这就使得集中化生产和世界范围内有效率分销变得更加困难。从跨国公司的地区分布看,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每年都有95%(475家)左右分布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亚太的三元区域,而且越来越集中。这些三元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围绕全球广泛和行业领域和贸易,服务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展开竞争。区域化竞争的过程侵蚀了可持续的长期利润的可能性和建立强大的、可持续的政治利益的可能性。下表列示了1990年和2000年度世界500强在这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元区域内500世界强占据绝大多数,1990

48、年有464家跨国公司位于三元区域内,而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又达到了487家。也就是说,在10年时间内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国分布又进一步向三元区域内集中。表:1990年及2000年500世界强分布对比北美欧盟亚太国家19902000国家19902000国家19902000美国164185德国3034日本111104加拿大1215法国3037中国12墨西哥12英国4335马来西亚11比利时44新加坡1意大利78韩国1111荷兰79澳大利亚97西班牙46新西兰1瑞士1111中国台湾1瑞典175合计177202合计153149合计134136资料来源:Fortune, July 23 2001 and

49、 Fortune, July 29 1991. (三)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经营出现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1990年以来,美国国内及跨国公司性质的战略联盟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引自张蕴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公司之间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它既包括从事包括类似活动的公司间的联合,也包括从事互补性活动的公司之间的合作;既可以采取股权形式,也可以采取非股权形式;既包括强强联合,也包括强弱联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公司之间开展的战略联盟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是空前的,它一改以往公司之间只在经营活动的某些环节上进行合作的传,使合作水平跃上了新的高度。(四)跨国公司市场营销:全球市场和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