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协同的主体知识共享因素模型研究_第1页
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协同的主体知识共享因素模型研究_第2页
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协同的主体知识共享因素模型研究_第3页
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协同的主体知识共享因素模型研究_第4页
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协同的主体知识共享因素模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协同的主体知识共享因素模型研究李晓伟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1京市海淀区100191摘要:虚拟实践社区这种组织形式并不能保证知识共享一定可以在成员之间发生。因此,深入理解导致个人与社区成员进行知识贡献及知识收集行为的原因,有助于社区管理者建立促进社区良好发展的机制。本文依据社会认知、社会交换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提出了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协同的知识共享行为的综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虚拟实践社区中,社会交互联结、人际信任、互惠规范、可辨识身份、共享愿景、共享语言、社区结果预期和个人结果预期影响主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关键词:虚拟实践社区知识共享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Abs

2、tract: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does not guarantee knowledge sharing happening among members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why individuals choose to give or to receive knowledge with other community members, contributing to propose facilit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suggests.In terms of socia

3、l cognitive theory,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this paper creates integrated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based 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mply social interaction ties, interpersonal trust, norm of reciprocity, identifica

4、tion, shared language, shared vision, personal outcome expectations and community- relate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fluence individu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Keywords: 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 Knowledge shar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ocial capital thoery;引言虚拟实践社区(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

5、tice, VCoP就是一种目前得到广泛认同和采用的网络社区1虚拟实践社区是将关注某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知识感兴趣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的虚拟组织2(比如从事Linux操作系统研发的软件工程师们组成的实践社区。虚拟实践社区的参与者共同关注某一领域的知识,一个参与者在其社区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有争论价值的议题,其他具有相关知识和偏好的社区参与者共同参与讨论与研究。在虚拟实践社区这样一个松散的组织中,组织成员为什么要同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对实践社区的提升具有多大程度的影响,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改善协同的效率,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研

6、究模型与假设1作者简介:李晓伟(1984-,女,山东德州市人,硕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由社会认知理论的个人、环境(此处为社会环境、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关系构建主体行为模型的总体框架。个人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容纳了以下几个因素(社会交互关系、人际信任、互惠规范、身份辨识、共享语言、共享愿景、个人结果预期、社区结果预期。而个人结果预期与社区结果预期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模型左边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全部采纳自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点。已有学者应用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基础对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方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证明其合理性。但是并没有学者完全按照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点进行讨论,所以本文探索

7、性的把社会资本理论所涉及的因素都容纳到本模型中。再者,知识共享行为分为知识贡献行为与知识收集行为,为了更加准确的验证各个因素对共享行为的影响,本文把其分成两个变量进行研究。构建模型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如何提升虚拟实践社区的管理水平,改善其运行机制,知识的使用与社区的提升纳入其中也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以上说明,本文构建了基于虚拟实践社区的知识协同的主体行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实践社区中知识共享的研究模型根据文献对12个构面的阐述,本文作出如下假设关系:H1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社区的社会交互联结与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1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社区的社会交互联结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

8、存在正相关关系。H2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人际信任与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2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人际信任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3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互惠规范与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3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互惠规范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H4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可辨识身份与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4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可辨识身份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5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共享语言与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5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共享语言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6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共享观点与

9、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6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共享观点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7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个人结果预期与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7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个人结果预期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8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社区结果预期与主体知识贡献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8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社区结果预期与主体知识收集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H9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主体的知识贡献行为与知识使用存在正相关关系。H9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主体的知识收集行为与知识使用存在正相关关系。H10a: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主体的知识贡献行为与社区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

10、H10b: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主体的知识收集行为与社区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H11:在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使用与社区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2研究方法本文的问卷是在阅读一定量相关文献基础上,加上对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及前期收集中国Eclipse开源社区成员的意见,经过小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最终确定问卷。问卷采用了通行的Likert5级量表形式。发送对象为IT类公司成员及中国Eclipse社区、CSDN 社区等,共收集有效问卷305份。本研究量表参考已有文献进行设计,社会互动联结Tsai and Ghoshal3 ,人际信任参考McKnight4,5,6,7,8,互惠规范9,10,身份识别11,

11、12,13,共享愿景13,14,共享语言14, 个人结果预期POE15,16,17,社区提升CP18。量表中的每一个变量本文都进行了可靠度估计,所有的测量可靠度都在 0.7 以上,通过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后最后的调查问卷共包括12个方面 38个指标。其中知识贡献行为的测量项:平均每月在社区解答别人问题或者共享知识的次数(多于30次。21-30次 11-20次3-10次少于3次;知识收集行为的测量项:平均每月向社区寻找帮助/知识时,寻找的主题数(多于50个主题,26-50个主题,16-25个主题6-15个主题少于5个主题3 数据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数据分析采用Anderson和Gerbin

12、g19提出的两步法。第一步分析测量模型,第二步检验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两步骤方法的目的是评估测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去评估12个尺度的结构效度。模型估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以相关矩阵作为数据输入。表1即为本文CFA分析的结果。3.1验证性因子分析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及其结果 , NFI,CFI值均高于0.9;RMSEA的值为0.056,小于0.08的上限参考值。因此认为测量模型是有效的。由验证性因子分析可知本研究的组合信度指数(CR介于0.77-0.92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测度项的整体信度及内部一致性较高。就因子效度而言,AVE值都在参考值0.

13、5以上,表现出较好的收敛效度。本模型中的构成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569,小于标准值0.85,所以不会构成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相关系数最大值的平方为0.323远远小于AVE的最小值0.77,所以可以认为构成变量之间具有很好的区别效度。3.2结构模型和假设检验假设研究模型的因果结构反映构成变量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采用AMOS分析8个外生潜变量(社会交互联结、人际信任、互惠规范、共享语言、共享愿景、个人结果预期和社区结果预期和4个内生潜变量(知识使用、社区提升、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表所示,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达到了较佳的契合度,模型适配度较好。 *P<.05 *p<

14、;.01 * p<.001图2 SEM 研究模型分析图2展示了假设检验结果,21个假设中有14个假设的P-value<0.05,其他7个假设在0.05显著水平上并不显著。社区结果预期因子对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收集行为具有很大的正相关影响。而个人结果预期对知识收集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假设H7a,H7b得不到实证支持,而H8a,H8b假设得到验证。社会互动联结对知识贡献行为具有显著并正相关的影响,支持了假设H1a,但是它对知识的收集行为影响不显著,不能支持假设H1b。从路径值得出,人际信任显著正相关于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收集行为,假设H2a,H2b得到实证支持。互惠规范与知

15、识贡献行为并无显著相关性,并且与知识收集行为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假设H3a 无法得到支持,但是H3b得到证实。身份辨识积极正相关于知识贡献行为,与知识收集行为相关性不显著。所以H4a的到支持,H4b无法证实。共享语言、共享愿景积极相关于知识收集行为,H5b,H6b得到证实。但是H5a p-value不显著,H6b路径值为负值,共享愿景负相关于知识贡献行为。知识收集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积极正相关于知识使用,H9a、H9b假设得到实证支持。当知识收集行为积极正相关于社区提升时,知识贡献行为对社区提升的影响却不 显著。最后我们的研究证实知识的使用对社区的提升具有很到的影响,支持了假设 H11 4 研究结

16、论及实践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在虚拟社区中社会资本理论和结果预期对知识共享影响的复杂过 程。结果显示与社区相关的结果预期在对知识收集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影响种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而个人结果预期对知识的共享具有负相关和不显著的影响,从而我们可以认为个人虽 然期待知识共享可以给他们带来收益,但是仍然贡献较少知识。知识收集行为对社区的提升 有显著影响,但是知识贡献行为对社区的提升是有限度的。 结果显示社会互动联结是个人知识贡献行为的指示器。管理者如果通过虚拟社区发展和 保持知识交流,那么应该开发一种战略或者机制鼓励和增强成员之间的联结度。社区管理者 可以采用外在激励因素(知识共享的奖励)鼓励互惠。

17、建立和维持核心成员的集合在促进社 区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提升这些核心成员的身份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结果显示 在虚拟社区中信任对知识收集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信任具有几 种不同的类型并在虚拟组织中表现出多阶段形式。同多阶段信任类似,知识共享也具有多阶 段特征。知识收集行为一般发生在进入社区的初期阶段,随着个人技术的不断提升,知识共 享行为占主导地位。另外,虚拟社区管理者通过改善互惠规范、社会互动联结、共享愿景和 令人深信不疑的知识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区的发展不仅仅依靠知识共 享,也依赖于运行虚拟社区的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 Peltonen T

18、, Lamsa T,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the Social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Towards a New Vocabulary for Making Sens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blems &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 2004, 4: 249-262. 2 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USA, NewYork

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 W. Tsai, S. Ghoshal,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rafir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 (4 (1998 464-476. 4 C.L. Hsu, J.C.C. Lin, Acceptance of blog usage: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social inuence and knowledg

20、e sharing motiva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5 (1, 2008, pp. 6574. 5 H.F. Lin,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virtual communities: contributions from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acto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5 (8,2008, pp. 522527. 6 H. Lee, B. Choi, 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rs, p

21、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view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20 (1, 2003, pp. 179228. 7 P. Palvia, The role of trust in e-commerce relational exchange: a unied model,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6 (4, 2009, pp. 213220. 8 C.M. Rid

22、ings, D. Gefen, B. Arinze, Some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f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1, 2002, pp. 271295. 9 Kankanhalli, B.C.Y. Tan, K.K.Wei, 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ledge reposito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MIS Quarterly 29 (1, 20

23、05, pp. 113143. 10 M.M. Wasko, S. Faraj, Why should I share? 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 MIS Quarterly 29 (1, 2005,pp. 3558. 11 R.P. Bagozzi, U.M. Dholakia, Intentional social ac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4、16 (2 (2002 221. 12 C. Grootaert, D. Narayan, V. Nhyan-Jones, M. Woolcock,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an integrated questionnair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vol. 18,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04. 13 J. Nahapiet, S. Ghoshal,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2 (1998 242266. 14J.C. Anderson, D.W. Gerb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 (3 (1988 411423. 15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