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卷)_第1页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卷)_第2页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卷)_第3页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比较阅读(试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三个含有“至”和“寡”的成语。(1)多助之至: 、 、 。(2)失道者寡助: 、 、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池非不深 巴山夜雨涨秋池 B兵革非不坚利 兵不厌诈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夫环而攻之4翻译下面的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答: 6“人和”在文

2、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 【乙】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 破国:攻破敌国。 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修橹

3、轒辒(f n 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 距堙(yn):构筑攻城的土山。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是故百战百胜( ) (2)不战而屈人之兵( ) (3)具器械( ) (4)而城不拔者( )2下列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战而屈人之兵 B乃记之而去 C而城不拔者 D屈人之兵而非战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译文: 4本文阐述的观点与课文中阐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答: (二)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4、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 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 圹(kung):原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翻译: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答: 4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

5、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答: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答: (四)(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兵革非不尖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足兵 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答: (4)你认为甲、乙两

6、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求益:求得长进。凌忽:凌,欺侮;忽,轻视。同列:同辈。疾之:怨恨他。 鸱枭(chxi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7、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

8、有学问。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5翻译句子。(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译文: (2)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3)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

9、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诚自古所希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君谓计将安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译文: 4、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是 。(四)【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注释】炀(yng)帝:杨

12、广,隋朝的皇帝。 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征求无已 ( ) (4)百姓不堪 ( )12.翻译(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译文: 13.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译文: 14唐

13、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译文: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一)(甲)鱼我所欲也(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以为:( ) (4)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赐:(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此之谓 / 失

14、其本心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3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屋舍俨然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4.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无丝竹之乱耳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下边句中画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项燕为楚将C、呼尔而与之 与朱元思书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余因得遍观群书6.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

15、句回答。答: 7、甲文第二段主要运用( )、( )论证方法,阐述的观点是? 答: 8、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舍生取义的志士,并写出能表明其气节的名句。答: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

16、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注释荀巨伯:汉桓帝时人。值:遇到。 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败:毁坏,舍弃。 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止:停留。全:保全。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译文: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答: 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文学常识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

17、子的言行。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B、“说”,在古代是一种表明自己观点的文体,比如马说黄生借书说爱莲说。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次重要重要最重要”的顺序

18、安排材料。它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D、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B、陈涉世家节选自编年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全书共一百三十篇。C、“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D、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其中。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

19、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B、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C、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有外貌和心理描写,也有动作和语言描写,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狂奔狂舞是动作描写,而对胡屠户与众人则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D、“明初诗文三大家”是指宋濂、刘基和高启。朱元璋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赞刘基“当今文章第一”。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B爱莲说的体裁是“说”,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

20、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节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D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和冰心的散文谈生命,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验。B.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醉翁亭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C.从表达方式角度,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都是叙事诗。D.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变色龙均使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7、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代文学家D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8、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羚羊木雕和爸爸的花儿落了都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