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_第1页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_第2页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_第3页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_第4页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2010年1月第12卷第1期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soeiscienceedition)jan.2olovo1_12no.1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徐翠先(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忻州034000)摘要:柳宗元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兼有学陶的简淡,学谢的精致,学骚的幽峭.不同的诗体,不同的书写对象,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艺术风格.他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敏感,融汇结晶为雄浑简淡的总体风貌.关键词:柳宗元诗;学

2、陶;学谢;深得骚意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0)o1006705在中唐诗坛上,柳宗元是重要诗人之一,但直到北宋后期,柳诗才得东坡而始显.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日: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又评韩,柳诗日: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苏轼文集卷六十七)综合上引各条,苏轼不仅确认了柳诗在中唐诗坛自成一体的历史地位,也指出了柳诗艺术

3、风格的渊源极似陶渊明.对于柳诗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渊源,苏轼之外,宋人多有论评,而比较全面的还是清人汪森,他在韩柳诗选中说:柳先生诗其冲淡处似陶,而苍秀则兼乎谢.至其忧思郁结,纡徐憧惋之致,往往深得于楚骚之遗,亦诗歌之雄杰也(柳宗元诗笺注?诸家评论辑要).这些观点都可作为我们今天解读,研究柳诗的参照.柳宗元在中唐诗坛的重要地位是由他的现实主义的沉重分量与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决定的.归纳起来,柳诗的风格及其艺术渊源至少牵涉到以下3个问题:(i)学陶问题,(2)学谢问题,(3)骚意问题.其中学陶,学谢,只牵涉到柳诗中的山水记游诗和田园诗,基本上是五古,只有少数五律.但是学骚就不是个别篇章写得像不像的问

4、收稿日期:2009一ll一15作者简介:徐翠先,教授,从事古代诗文研究.题,而是柳诗的精神内核涵盖范围更为广阔.一,学陶与简淡幽雅诗风后人评柳诗学陶,既看到了柳对陶的继承关系,更看到了柳诗气韵上的别异.陈善扪虱新话云:以予观之,子厚语近而气不近,因为子厚气慎怆.刘克庄后村诗话云:陶,柳诗率含蓄不尽,柳诗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王神张仲简诗序云:唐之诗始终凡三变而韦,柳之诗,又特以温丽清深自成其家.而沈德潜说诗啐语强调的是学习与诗人性情的关系: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气,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

5、而得其性之所近.(柳宗元诗笺释.诸家评论辑要)这些评说可以归纳为3点:第一,同于苏轼,把柳诗的风格概括为温丽清深(清与靖意近,皆是静的意思).从字面讲,温丽清深是雅淡幽远的另一种说法,比单纯地讲雅淡更切合柳诗的艺术特征.第二,同于苏轼,认为柳诗的艺术风格源于陶诗,特征是率含蓄不尽,即苏轼所谓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第三,既承认柳诗学陶的雅淡幽微,也指出柳宗元气质,感情经历的不同给其诗带来的个性特点.这些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确实,柳宗元那些深具陶风的五言古,律诗,68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既有陶的雅淡幽远,也有自己的凄怆和峻洁.从题材看,这些诗主要表现田园,山水,栽花种药,读

6、书咏史和感叹人生.柳宗元与苏轼不同,他自己并未说学陶,也没有作过和陶诗.遍检柳宗元诗,只有在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中说过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这么两句与陶渊明用典有关的话.但仔细分析,陶,柳的羲皇情其实是有分别的,陶渊明是出于魏晋自然主义,归隐田园,内外俱静,随化而安;而柳宗元却是在贬永之后,卜居愚溪,与农圃为邻,才说让那些掌权的人们去操心世俗的政治和争斗吧,我要学习陶渊明,过闲适的生活了.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区别,是柳诗学陶而有自我特点的基础.我们试把柳宗元的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作一比较,前者的开头是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中为吏役牵,十祀空恫劳.外曲徇尘辙,私心寄英髦.投迹山水

7、地,放情咏离骚.再怀曩岁期,容与驰轻舟玎.这与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上正好相对:柳宗元虽然也说素抱丘壑尚,但是私心寄英旄,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陶渊明却本无适俗韵,虽曾误落尘网中,如今则复得返自然了.这就注定了两人的诗风是同中有异.柳宗元与陶渊明风格相近的诗不少,如栽种药草的种仙灵毗,种术,种白蓑荷等诗,孙月峰认为种药诸篇,大约是陶调(柳宗元诗笺释卷一),却也未免愤激.在永州的记游诗中,近陶的有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南涧中题,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等.其中天秋日正午,水碧无尘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杪秋霜露重

8、,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等段落写景,会心山水,兴感淡远,意象疏历,语言古雅,确得陶诗之性.但是写景与抒情尚未达到陶诗的水乳交融之境,而是触景生情.所生之情又是贬谪所感,如第一首是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第二首所生之感更为强烈: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表现的都是失路的政治打击和孤生的落寞境遇相碰撞而生出的无限感慨.至于第三首结尾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麇鹿,则是故作旷达,其实感慨良深.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三日:柳州南涧诗意致已似恬雅,而中实孤愤沉郁,此是境与神会,非一时凑泊可成.(柳宗元诗笺释卷二)此评大可用来概括柳

9、宗元此类诗的典型特征.感兴如此,诗如其人,这是做作不来的.当然柳诗中那些写冉溪田园生活的作品,如溪居,夏初雨后寻愚溪,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旦携谢山人至愚池,郊居岁暮等就更接近陶诗了.对愚溪诸作,前人评之多矣,而最能概括其事者,笔者觉得首推高步瀛,他说:诸诗皆神情高远,词旨幽隽,可与永州山水诸记并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一).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不再是为解脱内心的郁愤而游山玩水,手法也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神与境会,达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境界,很接近陶渊明的出于自然了.总之,柳宗元的部分五古,五律确实吸收了陶渊明的艺术经验,融化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形成了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的诗风.二,学

10、谢与精细淡远诗风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真正开创者,后世的山水诗人都与他有一定的关系,柳宗元也不例外.关于柳诗学谢及其评价,前人涉及甚多,兹举数例.苏轼日:柳子厚诗云:鹤鸣楚山静.又云:隐忧倦永夜.东坡日:子厚此诗,远出灵运上.(苏轼文集卷六十七)这是就具体作品说的.从总体上肯定的,则莫如元好问,他在论诗绝句中说: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并在论陶渊明诗的一语天然万古新下自注:柳子厚,唐之谢灵运.(元好问全集)也有人从描写对象和诗人禀赋之不同,评价谢,柳山水诗之价值的,如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即日:游山诗,永嘉山水主灵秀,谢康乐称之永州山水主幽峭,柳仪曹称之

11、.略一转移,失却山川真面(诸家评论辑要).这些评论除确认柳,谢的艺术渊源关系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像评价陶,柳,时时点出柳诗的哀怨,气愤怆,愤激等感情特征,而是多就题材,艺术进行评说.大家不大说的这一点,其实也正是谢,柳非常接近的一点.虽然,谢灵运和柳宗元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极不相同,但他们的政治遭遇却有相似之点.在刘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之初,徐羡之,傅亮为了剪除异己,削弱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符之弟)的羽翼,以构扇异同,非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69毁执政为借口,使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成为皇室内部斗争的牺牲品.谢灵运是个热衷用世的人,出守永嘉对于这个心高气傲的门阀子弟是沉重的打击

12、,他虽然徜徉山水,啸傲风月,以此寻求精神寄托,并所至辄为诗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记游诗,但苦闷和忧虑始终紧紧缠绕着他.这种情绪通过诗歌吟咏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然是登池上楼,形成其山水诗的一种基本模式:叙出游,随行写景,抒发感慨或缀以玄思.这一点,柳宗元和他并无二致.柳宗元是自然山水鉴赏大家,他的鉴赏水平已由南北朝时期的畅神进入和合的阶段,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高峰体验,他不仅创作了永州山水记,成为山水散文的经典,而且写作了一批山水记游诗,记录了他山水探胜的行踪,描绘了永州的山水情貌,抒写了谪居期间的郁闷心情.从这一点上说,柳宗元山水诗的学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柳宗元谪居永州,写过3首长

13、篇五言记游诗,即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和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这些诗大都作于自余为谬人,居是州,恒惴傈,闷即出游的初期.前后两首有确切的作期,而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的写作时间有争议,韩醇认为西亭,即法华寺西亭始得西山宴游记云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法华寺西亭.诗是时作(柳宗元集卷四十三).而何书置先生指出其错误,并系为元和元年(806年)春作.何先生认为韩注把法华寺西亭与朝阳岩西亭混为一谈,因此把该诗系年搞错了.诗人出游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排遣精神上的恐惧压抑,因此这些诗除记述所游山水胜景外,也集中地抒写了其时自己真实的所想所感.如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开头就写游览的目的:

14、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愿言怀名缁,东峰旦夕仰.于是在一个云开雨霁,草木滋长的日子,偕同爱弟柳宗直去登山游赏:松溪窈窕入,石栈夤缘上.萝葛绵层甍,莓苔侵标榜.密林互对耸,绝壁俨双敞.堑峭出蒙笼,墟峻临混漾.稍疑地脉断,悠若天梯往.结构罩群崖,四环趋万象.小劫不逾瞬,大干若在掌.层次井然,景物历历如在目前.后面写所感所想:鉴尔揖古风,终焉乃吾党.潜躯委缰锁,举步谢尘块.蓄志徒为劳,追踪将焉仿?这当然是站在东山的法华寺,遵循佛家体空得化元的思想,远离尘寰,养气林下的体悟,是一种超越内外羁绊的审美境界.与此诗相先后的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在感慨上更深了一层: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对于这些诗篇,孙月

15、峰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三日:游览诸篇,俱力追谢康乐,比谢更较精细有风骨,奈以此却微近今.然此一关大难论,若如谢,恐终觉板拙(柳宗元诗笺释卷一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这样评价是公允的,生在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之后,又以欣赏山水自然之美独立于唐代文坛,柳宗元山水记游诗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如果仅仅亦步亦趋地学谢灵运,那岂止是板拙,根本就是毫无出息的模古了.现在来看看苏轼称道的两首诗.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作于元和四年(809年)秋,与崔策登西山作于元和七年(812年)秋,都是写景名作.汪森韩柳诗选日:柳州于山水文字最有会心,幽细淡远,实兼陶,谢之胜.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三日:不特闲静

16、,气概又阔,可讽.对山水的会心,加上幽细淡远的描写,又有阔大的气概,可以说,不仅实兼陶,谢之胜,而且远在灵运上了.三,骚意与柳诗的幽峭现在来讨论柳诗的骚意问题.关于柳宗元与屈原的关系,前面提到的汪森至其忧思郁结,纡徐忮惋之致,往往深得于楚骚之遗,亦诗歌之雄杰也的议论突破语言,用典等形式层面,直指思想感情的实质.这正是古人看待这一问题的核心.他们往往把柳宗元的这种思想感情概括为哀怨二字,与屈原的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怨作一体看待,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日: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馀派可;叶矫然龙性堂诗话日:(柳宗元诗)雅淡幽峭,得骚人之致(诸家评论辑要).归结起来,柳宗元的哀怨具体表现为忧思郁结

17、,纡徐傻惋之致,用两个表示风格的字概括就是幽峭.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主要不是单纯的艺术继承,而是精神上的相通.屈原和柳宗元都是有理想的政治家,他们的变法和改革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屈原的美政,柳宗元的立仁义,裨教化,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都是历史提出来的现实任务.但是他们的变法和改革,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改良运动,变法者和改革者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7o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这种情况下,变法和改革都必须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因此,明君政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商鞅变法依靠的是秦孝公,吴起变法依靠的是楚悼王.屈原变法的失败是因为楚怀王的昏聩背约,永贞革新的摧

18、折则因为顺宗的禅位和宪宗的挟私报复.因此,屈原对楚怀王的态度集中在一个怨字,因为他的思想,行为没有个人私利的色彩,他忠于楚国,忠于楚王,但又得不到信任,却被疏远甚至流放,当然要满腔怨愤了.又因为怨愤,所以他的感情色彩就强烈,浓厚,就复杂,缠绵,喷薄而出,与楚音,楚歌相结合,就创为骚体之新的抒情诗体.对屈原来说,诗体的形式和内容是一而二的事情,因此屈原的传统也就是楚辞的传统,也就是离骚的传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柳子厚深得骚学.永贞革新的目标与唐王朝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因此,柳宗元始终没有认为他的大中之道,辅时及物,利安元元有什么错,不错而长期被贬,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处置,产生哀怨情绪是很自然的.

19、什么是忠?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努力,而奋斗,九死不悔,恐怕是最大的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怨就成为屈原和柳宗元主要的感情色调.不懂这一点就不懂屈原,也不懂柳宗元.柳宗元贬永后,放情咏离骚,就是夫子自道.柳宗元的深得骚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屈原当作榜样,引为同道,如南中荣橘柚中的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的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就都用到橘颂的典故,意取受命不迁的坚贞品格.在贬谪期间,屈原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只要有所触动,他便想到屈原.在闵生赋中,他观楚物而忆楚人,以重华和屈原与自己相比,得出古固有此极愤兮,矧吾生之藐艰的结论.这一方面是

20、自解,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仿效屈原抗危辞以赴渊的意思.而当元和十年(815年)奉诏人京时,在泪罗遇风诗中记述了他的欣喜心情: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既可以认为是正话反说,也可以认为是柳宗元觉得自己比屈原的命运好些,终于盼到了被召人京的时候.不管怎么说,他是把屈原引为异代知己的,时时处处想到他,既是崇敬,也是关切.二是他对屈原辞赋的高度评价.他把屈原当作历史上第一流的作家,认为是后世学习的楷模,是古文运动深厚的渊源之一.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论写文章借鉴古人时说:参之毂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着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

21、而以为之文也.他把离骚列入自己师承的古代范文之中,这不仅说明他文论的卓识,也说明了他对屈原其人的景仰.柳诗的这种骚意在具体作品中有很生动,深刻的表现.先看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题中的李卿指李深源,元侍御指元克己,此二人与吴武陵都是被贬永州的流人.因为诗人与他们遭遇相同,有同病之怜,故诗云: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阳光竞四溟,敲石安所施?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惨慎日相视,离忧坐自滋.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诗人把批评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并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揭露当权者对贤能之士的迫害,愤激不平之气溢于言表.汪森韩柳诗

22、选评此诗哀怨是楚骚之遗,是中肯的.南涧中题的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的感慨也是很深的.蒋之翘具体分析说:柳州南涧诗意致已似恬雅,而中实孤愤沉郁.因此施补华说: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多也.(柳宗元诗笺释卷二)的确,柳宗元在这里表现的是骚人之幽怨.几首栽花种竹的诗,如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茅檐下始栽竹等都写于贬永前期,汪森说,种植诸作,俱兼比兴,其意亦由迁谪起见也(柳宗元诗笺释卷一).这些花,木,无不具有美好的品质,却都生长在荒僻的江岸山间,无人问津.这种处境与诗人遭遇的一致性,正好成为一种比喻和象征,写花,木,

23、也是写自己.这种写法应当说是离骚美人香草象征,比喻法的创造性运用,所赞美的贞根,丽影,芳本,正是诗人美好品质的比喻.如果说,诗人被贬的怨愤在这些作品里是通过触景生情,比喻象征的方法比较委婉地表现出来的话,那么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岭南江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别舍弟宗一等诗就是直抒胸臆了.元和十年(815年)诏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71追回京,诗人是抱着复起为人,回朝再干一番事业的期望的,可是没有想到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被远刺柳州.对诗人来说,这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知道这是朝廷对他们的又一次报复,对他们卓越才情的又一次摧折,所谓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24、是也.朝廷把他发配到遍地黄茅的瘴江以南,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因此他登上柳州城楼远望,内心充满了茫茫愁思,思忆其始共立仁义,裨教化的初衷,反而落得如今的下场,能不悲愤吗?别舍弟宗一对此作了沉痛的总结: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到底犯了什么罪,竟然被贬谪到六千里外,时间长达十二年?再借与舍弟离别的场面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加以烘托,那怨愤之深也就到了极致了.总之,柳宗元诗的骚意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不学之学,所以显得特别深邃峭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柳诗兼有学陶的简淡,学谢的精致,学骚的幽峭.不同的诗体,不同的抒写对象,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风貌.这些都充分表明柳宗元诗歌在艺术上的成熟和风格上的独创.他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