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实验讲义2讲解_第1页
化工原理实验讲义2讲解_第2页
化工原理实验讲义2讲解_第3页
化工原理实验讲义2讲解_第4页
化工原理实验讲义2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工原理实验讲义 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实验一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流体流经直管和管阀件时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中能量损失的变化规律。 2、测定水流过一段粗糙直管、光滑直管的沿程摩擦阻力损失p,确定摩擦阻力系数和f雷诺准数Re 之间的关系。将所得的Re方程与公认经验关系比较。 3测定流体流经闸阀等管件时的局部阻力系数。 4学会压差计和流量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差压变送器、功率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测定流体流经直管和管件时的阻力损失的实验组织方法及测定摩擦系数的工程意义。 5观察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件,了解其作用。 二、基本原理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由于粘性剪

2、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定的机械能,这种机械能的消耗包括流体流经直管的沿程阻力和因流体运动方向改变所引起的局部阻力。 1沿程阻力 流体在水平均匀管道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表现为压力降低。即 p?p?p21?h? f? 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尤其对湍流流体,目前尚不能完全用理论方法求解,必须通过实验研究其规律。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采用因次分析方法将各变量综合成准数关联式。根据因次分析,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有, (1)流体性质:密度,粘度; (2)管路的几何尺寸:管径d,管长l,管壁粗糙度; 1 (3)流动条件:流速。 可表示为: ?)u,p?f(d,l,?

3、 组合成如下的无因次式: ?ldu?p?(,) 2?ddu 2?updul?(,)? ?dd2令 ?du?)(? ?d 则 2?plu?h? f?2d 式中, ?P压降 Pa h直管阻力损失 J/kg, f3 kg/m流体密度直管摩擦系数,无因次 l直管长度 m m d直管内径 m/s u流体流速,由实验测定 和相对粗Re;湍流时层流()时,64Re是雷诺准数称为直管摩擦系数。滞流. 糙度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2 局部阻力 局部阻力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相当于流体流过与其具有相当管径长度流体流过某管件或阀门时,因局部阻力造成的损失,表示。这样,就可以用直管阻

4、力的直管阻力损失,这个直管长度称为当量长度,用符号le2 的公式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而且在管路计算时可将管路中的直骨长度与管件、阀门的当量长度合并在一起计算,如管路中直管长度为乙各种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之和为 ?hlef ,则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的总阻力损失 为 ?lel?2u?h f2d阻力系数法 流体通过某一管件或阀门时的阻力损失用流体在管路小的动能系数来表示,这种计算局 部阻力的方法,称为阻力系数法。 即 2u?h f2 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式中, 。ms在小截面管中流体的平均流速, u可以忽略不计。引起的摩擦阻力与局部阻力相比,由于管件两侧距测压孔问的直管长度很短 之值可应用柏努利方程由

5、压差计读数求取。h 因此f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1 3 图1-1 实验装置流程图 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主要部分由离心泵,不同管径、材质的管子,各种阀门或管件,转子流量计等组成。从上向下第一根为不锈钢光滑管,第二根为镀锌铁管,分别用于光滑管和粗糙管湍流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第三根为不锈钢管,其上装有待测管件(闸阀),用于局部阻力的测定。 流体温度有热电阻,流体流量由涡轮流量计测量,压差有压差变送器测量。 本实验的介质为水,由离心泵供给,经实验装置后的水通过管道流入储水箱内循环使用。 2装置结构尺寸 装置结构尺寸如表1-1所示。 表1-1 装置参数 管内径(mm) 测试段长 材质名称 度

6、(m) 2c) 装置(1m)装置( 不锈钢食品管光滑管 1.5 29.0 29.5 1.5 镀锌铁管29.9 29.2 粗糙管局部阻力 闸阀 35.86 35.86 图1-2:控制柜面板 4 3h):第一通道6、6路巡检仪(单位m2、3、4电源指示灯 5、流量控制仪 1、空气开关 测量离心泵进口压力(单位:kpa),第二通道测量离心泵出口压力(单位:kpa),第三通道测量离心泵转速(单位:rmin)第四通道测量流体阻力压差(单位:pa)第五通道测量流体温度(单位:摄氏度),第六通道没用,7、功率表(单位:KW)8、仪表电源指示灯、9、仪表电源开关,10、变频器电源指示灯,11、变频器电源开关,

7、12、离心泵电源指示灯、13、离心泵直接或变频器运行转换开关,14、离心泵启动按钮,15、离心泵停止按钮。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灌泵 储水箱中出水到适当位置(大概三分之二处)关闭阀1、阀2、阀3、阀4、阀5、打开离心泵出口排气阀和进口灌水阀,用水杯从灌水阀灌水,气体从排汽阀排出,直到排水阀有水排出并且没有气泡灌水完毕,关闭排气阀和灌水阀。 2启动水泵 打开控制柜上1空气开关,打开9仪表电源开关,仪表指示灯10亮,仪表上电,显示被测数据。 把转换开关转到直接位置,指示灯12亮,按一下离心泵启动按钮,离心泵运转,启动按钮指示灯亮,水泵启动完毕。 3光滑管排气 先打开光滑管与差压变送器相连的阀

8、门,粗糙管和局部阻力与差压变送器相连的阀门关闭,打开阀3和阀2,排出光滑管中的气体,关上阀2,打开差压变送器的两个排汽阀,排出管道中的气体,直到没有气泡排出为止,关闭差压变送器上的两个排汽阀,光滑管排气完毕。 4光滑管实验 打开流体阻力监控软件数据班级、姓名、学号等信息,进入流体阻力实验,点击光滑管,调33h开始到最大h采集一组实验数据(等数据稳定之后再采集),从2m2节阀,每隔1m流量,但注意最大流量时压差不能超过10kpa,如果超过调节阀门2,使压差不超过10kpa。光滑管数据采集完毕后,先关闭阀2和阀3,再关闭光滑管与差压变送器相连的两个阀门。 5.粗糙管实验 粗糙管排气与光滑管排气类似

9、,先打开粗糙管与差压变送器相连的两个阀门,再打开阀4和阀2,排出粗糙管中的气体,关闭阀2,打开差压变送器的两个排汽阀,排出管道中的气5 体,直到没有气泡排出为止,关闭差压变送器上的两个排汽阀,粗糙管排气完毕。点击粗粗33h,从2m,每隔,1m开始h采集一组实验数据(等数据稳定之后再采集)管,调节阀2到最大流量,但注意最大流量时压差不能超过10kpa,如果超过调节阀门2,使压差不超过10kpa。粗糙管数据采集完毕后,先关闭阀2和阀4,再关闭光滑管与差压变送器相连的两个阀门。 6.局部阻力实验 局部阻力排气与光滑管排气类似,先打开局部阻力与差压变送器相连的两个阀门,再打开阀5和阀2,排出粗糙管中的

10、气体,关闭阀2,打开差压变送器的两个排汽阀,排出管道中的气体,直到没有气泡排出为止,关闭差压变送器上的两个排汽阀,局部阻力排气完毕。点击332m,从h,每隔1m采集一组实验数据(等数据稳定之后再采集)局部阻力,调节阀2h开始到最大流量,但注意最大流量时压差不能超过10kpa,如果超过调节阀门2,使压差不超过10kpa。局部阻力数据采集完毕后,先关闭阀2和阀5,再关闭光滑管与差压变送器相连的两个阀门。流体阻力实验完毕。 7、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记录 光滑管 粗糙管 局部阻力 层流 流量kPa kPa kPa kPa 湍L/s(序 或流 ) 号 压差压差 压差层(L/h)( 压差 ) 流 实验数据采

11、集完毕,打开数据处理软件,打开实验数据,执行相应的软件功能,就可算就可绘出雷诺系数与摩擦因数的曲线关出流体雷诺系数与摩擦因数的关系,执行绘图功能, 系,执行打印功能就可打印实验数据和实验处理结果。五、实验报告 1根据粗糙管实验结果,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出Re曲线,对照化工原理教材上有关6 图形,即可估出该管的相对粗糙度和绝对粗糙度。 2根据光滑管实验结果,对照柏拉修斯方程,计算其误差。 3根据局部阻力实验结果,求出闸阀全开时的平均值。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注:流体阻力控制仪表(AI519)参数 P30 I3 D1 六、思考题 1在对装置做排气工作时,是否一定要关闭流程尾部的流量调节阀?

12、为什么? 2如何检验测试系统内的空气已经被排除干净? 3以水做介质所测得的Re关系能否适用于其它流体?如何应用? 4在不同设备上(包括不同管径),不同水温下测定的Re数据能否关联在同一条曲线上? 5如果测压口、孔边缘有毛刺或安装不垂直,对静压的测量有何影响? 6在直管阻力测量中,压差计显示的压差是否随着流量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分别就层流和湍流进行讨论。 7 实验二 过滤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板框压滤装置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原理; 3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q。 e二、基本原理 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作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的操作。在外力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

13、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操作中,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固体颗粒层的厚度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率不断降低。 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除压强差、滤饼厚度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在低雷诺数范围内,过滤速率计算式为: 3?p1u? 22?L)1?Ka( (1) 5.0 u:过滤速度,m/s :康采尼常数,层流时, K K 33m:床层空隙率, /m :滤液粘度, Pas 23 p:过滤的压强差,Pa m/m a:颗粒的比表面积, L:床层厚度,m 由此可以导出过滤基本方程式: 21?spdVA? ?d?v(Vr?Ve) (2)

14、3 :过滤时间,s mV:过滤体积,3 2 Ve:虚拟滤液体积,mA:过滤面积,m 2222s 3 /)(1-,r:滤饼比阻,r:单位压强下的比阻,1/m,r= rp1/mr=5.0av:滤饼体积与相应滤液体积之比,无因次 S:滤饼压缩性指数,无因次,一般S01,对不可压缩滤饼,S0 1-s,q=V/A,q=Ve/A,对k=1/r恒压过滤时,令K=2kv,p(2)式积分得: e2=K(+) )(q+q (3) ee8 K、q、q三者总称为过滤常数,由实验测定。 e)dq=Kd 2(q+q 对(3)式微分得: e?2d2(4) q?q?e KdqK,和对应,在恒压条件下,用秒表和量筒分别测定一系

15、列时间间隔q代替d/dq用/i的函数关qqq,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V的滤液体积,可计算出一系列qiiii ,K和q/K2/K系,得一直线,斜率为,截距为2q,可求得ee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所示:、实验装置如图4-14-2 图4-1 板框压虑机过滤流程图9 图4-1 板框压滤机过滤流程 1-可移动框架 2-阀2 3-止回阀 4-压力料罐 5-玻璃视镜 6-压紧手轮 7-压力表 8-板框组 9-板框进口压力表 10-压力定值调节阀 12-阀10 13-阀9 14-配料槽 15-指示尺 16-阀6 17-阀7 18-阀8 19-阀5 20-阀4 21-阀3 22-阀1 CaCO的悬浮液在配料桶内

16、配制一定浓度后,利用压差送入压力料槽中,用压缩空气搅3拌,同时利用压缩空气将滤浆送入板框压滤机过滤,滤液流入量筒计量,压缩空气从压力料槽排空管排出。 2。单个滤框面积0.006m2 ,过滤总面积 0.048m11mm板框压虑机的结构尺寸:框厚度空气压缩机规格型号:V 0.08/8,最大气压0.8Mpa。 四、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一)实验步骤: 1、配制含CaCO813(wt%)的水悬浮液。 32、开启空压机,打开阀2、阀3,关闭阀1阀4、阀5,将压缩空气通入配料槽,使CaCO3悬浮液搅拌均匀。 10 3、正确装好滤板、滤框及滤布。滤布使用前用水浸湿。滤布要绷紧,不能起皱(注意:用螺旋压紧时,

17、千万不要把手指压伤,先慢慢转动手轮使板框合上,然后再压紧)。 4、等配料槽料液搅拌均匀后,关闭阀3,打开阀5及压力料槽上的排气阀,使料浆自动由配料桶流入压力料槽至其视镜2/3处,关闭阀5。 5、打开阀4,通压缩空气至压力料槽,使容器内料浆不断搅拌。压力料槽的排气阀应不断排气,但又不能喷浆。 6、调节压力料槽的压力到需要的值。主要依靠调节压力料槽出口处的压力定值调节阀来控制出口压力恒定,压力料槽的压力由压力表读出。压力定值0.2MPa做实验 7、手动实验时每次实验应在滤液从汇集管刚流出的时候作为开始时刻,记下时间,每次V取300ml左右,测量810个读数即可停止实验。 8、每次滤液及滤饼均收集在

18、小桶内,滤饼弄细后重新倒入料浆桶内,实验结束后要冲洗滤框、滤板及滤布不要折,应用刷子刷。 (二)注意事项: 1在夹紧滤布时,千万不要把手指压伤,先慢慢转动手轮使板框合上,然后再压紧。 2滤饼及滤液循环下次实验可继续使用。 五、实验原始记录 2 室温t= p= Mpa 过滤面积A=0.048 m 3) (ms() V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六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2 室温t= p= Mpa A=0.048 m过滤面积 2)/q(s/m)qV/A(实验序123456 7 8 9 10 /q对q做图,求出K和qe 七、思考题 1当操作压强增加一倍,K值是否也增加一

19、倍?要得到同样的过滤液,过滤时间是否缩短一半? 2为什么过滤开始时,滤液常常有点混浊,过段时间后才变清? 3在过滤中,初始阶段为什么不能采取恒压操作? 4如果滤液的粘度比较大,你考虑用什么方法改善过滤速率? 5 滤浆的浓度和过滤压差对过滤常数K有何影响? 12 实验三 填料吸收塔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 2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气体吸收是典型的传质过程之一。由于CO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气体吸收实验常2选择CO作为溶质组分。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组分。一般

20、CO在水中的溶解度222很小,即使预先将一定量的CO气体通入空气中混合以提高空气中的CO浓度,水中的CO222含量仍然很低,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并且此体系CO气体的解吸过程2属于液膜控制。因此,本实验主要测定Ka和H。 OLx1计算公式 填料层高度Z为 LdxxZ1?N?dZ?z?H OLOL?aKx?xx02 x2s); 液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量,kmol / (m式中: L 3 s)kmol / (m;XK a 以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 x ;H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OL N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OL A=L/mG 令:吸收因数 mx?y112N?A?)ln

21、(1?AOL mx?y1?A 11 测定方法2 )空气流量和水流量的测定(1和有关公式换并根据实验条件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流量,(温度和压力)13 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填料层高度Z和塔径D; (3)测定塔顶和塔底气相组成y和y; 21(4)平衡关系。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 y = mx 相平衡常数,m=E/P; m 式中: ,根据液相温度由附录查得;Ef(t),Pa E 亨利系数, 。,取 1atm 总压,P Pa x=0,由全塔物料衡算对清水而言,2)x(y)?Lx?yG(? 2121 可得x 。1 三、实验装置 1装置流程 所示。1实验装置如图本实验装置流程

22、:由自来水来的水经离心泵加压后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头喷淋在填料顶层。然后由压缩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中间贮罐,由塔顶出来的尾气经再直接进入塔底,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进行质量和热量的交换,整个实验过程看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转子流量计后放空,所以热量交换可略, 成是等温操作。14 图1 吸收装置流程图 1、2-手阀 3-取样口 4-排气口 5-取样口 6-有机玻璃塔节 7-喷淋头 8-压力表 9-气体流量调节阀门10-气体转子流量计 11-气体取样口 12-气体温度传感器 13-仪表控制箱 14-液体温度传感器 15-液体流量调节阀 16-液体转子

23、流量计 17-压力表 18-压力定值调节阀 19-空气压缩机 20-CO钢瓶 21-减压阀 2 2主要设备 (1)吸收塔:高效填料塔,塔径100mm,塔内装有金属丝网板波纹规整填料,填料层总高度1200mm。塔顶有液体初始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填料塔底部有液封装置,以避免气体泄漏。 (2)填料:金属丝网板波纹规整填料,规格:100100。 (3)转子流量计; 条 件 介质 最大流量 最小刻度 标定介质 标定条件 533 10空气Pa 20 1.0133空气/h 4m0.4 m/h 5Pa 1.013310 空气 20 CO25 L/h 250 L/h 25

24、Pa 10水 20 1.0133 水600L/h 60 L/h (4)空压机:压力0.8MPa,排气量0.08 m3/min; (5)二氧化碳钢瓶钢瓶; 15 四、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1.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流程及其配套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打开仪表电源开关; (3)开启液体调节阀门,让水进入填料塔润湿填料,仔细调节液体调节阀门,使液体转子流量计流量稳定在某一实验值。(塔底液封控制:仔细调节阀门2的开度,使塔底液位缓慢地在一段区间内变化,以免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4)启动空压机,打开CO钢瓶总阀,并缓慢调节钢瓶的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的开关方向2与普通阀门的

25、开关方向相反,顺时针为开,逆时针为关),使其压力稳定在0.10.2Mpa左右; (5)调节CO转子流量计的流量,使其稳定在某一值; 2(6)待塔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读数,并读取各温度读数,进行取样并分析出塔顶、塔底气相组成; (7)实验完毕,关闭CO转子流量计,液体转子流量计,再关闭空压机电源开关,清理实2验仪器和实验场地。 2注意事项 (1)固定好操作点后,应随时注意调整以保持各量不变。 (2)在填料塔操作条件改变后,需要有较长的稳定时间,一定要等到稳定以后方能读取有关数据。 (3)由于CO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在分析组成时一定要仔细认真,这是做好本试2验的关键。 五、实验数据记录

26、及处理 3 号 序 1 2 4 5 6 7 项目33.014777 ,显示值计流量空气 3/hr m16 O mmH计前表压, 2 温度, ,示值流量计显 3/hr mO mmH计前表压, CO 22 温度, ,值显示流量计 3/hr m 水量 温度, 大气压,kPa O mmH压力 塔顶表压, 2,表压填料层 O mmH2 初读数 终读数 式湿流 量计O 压力降,mmH 2 温度,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图表示二氧化碳解吸时体积传质系数、传质单元高度与气体流量的1 关系。 2列出实验结果与计算示例。17 六、思考题 本实验中,为什么塔底要有液封?液封高度如何计算?1 有什么工程意义?测定Kxa2

27、 当气体温度和液体温度不同时,应用什么温度计算亨利系数?3 附:二氧化碳液相浓度的气敏电极分析法 1原理二氧化碳气敏电极是基于界面化学反应的敏化电极,实际上是一种化学电池,它以平板 管中盛有电解这对电极组装在一个套管中,AgCl为外参比电极,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Ag装有透气膜使电解液与外部试液隔开,)管底部紧靠选择性电极敏感膜。质溶液(电极内充液 所示。 如图433 图433 CO气敏电极示意2 气体扩散CO2气体,CO2测定试液中CO2时,向试液中加入适量的酸,使HCO3转化成电解质溶液透过透气膜,进入气敏电极的敏感膜与透气膜间的极薄液层内,使得NaHCO3 浓度。平衡发生移动,由玻璃电极测得

28、其pH值的变化,从而间接测得试液中CO2 CO2气敏电极与AgAgCl电极组成如下工作电池: 根据理论分析,此时电池的电动势为 )?( 1ogHCO3- )( EK2.303RTF 4 30 成线性关 溶液中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可见, HCO3浓度的对数值与电池的电动势E18 EHCO3浓度的溶液,测出其相应的电动势,然后把测得的系。为此,可配制一系列已知,在同样条件下的线性关系)logHCO3值绘制标准曲线(或回归成E与值对logHCO3或由回归方程求(E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液中的HCO3测出对应于欲测溶液的 得)。 2测试装置与方法 (1)测试仪器 上海雷磁分析仪器厂)。PHS3C型酸度计( )。CO2502型气敏电极(江苏电分析仪器厂 501型超级恒温槽。 50精密温度计。 电磁搅拌器,玻璃夹套杯。 (2) 装置流程 所示。 CO2气敏电极测量装置流程如图434 实验用药品 (3) 晶体。 ),柠檬酸三钠,AgClNaHCO3(),分析纯),浓硫酸(化学纯 NaCl(分析纯 试验方法 (4) (i)溶液配制 电极内充液饱和液中。AgCI,溶于和室温干燥24h)5.844gN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