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之一).ppt_第1页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之一).ppt_第2页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之一).ppt_第3页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之一).ppt_第4页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之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之一)基于问题解决中的教学问题设计顾建辛E-mail:G浙江大学附属中学(310007,教学问题,覆盖教材内容并且认知水平较高(以理解应用分析型为主) 的“问题群,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第一部分 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一、教学问题的设计,主要内容: 1.教学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求 2.教学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求 3.教学问题设计与问题流的形成 4.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学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求,1)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2)问题本身目标是否明确,立意是否鲜明; (3)问题是否符合教学进程的需求; (4)问题时机和问题展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心理 需

2、要,问题1: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电解质?是否存在电离平衡?酸、碱是如何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问题2:上述三种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们溶于水后溶液呈酸、碱性说明什么问题?问题3:上述盐溶于水的过程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叙述其实质是并与酸碱的中和反应进行比较.问题4:如何表示以上变化?问题5: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案例一,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值,创设问题情境后,再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水的电离平衡及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溶液呈酸、碱性和中性的原因,并联系与其相反的酸碱中和反应,深化理解,从而总结

3、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2.教学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求,1)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问题; (2)根据学生的思维障碍(或错误)之处确 定教学问题; (3)根据指向能力目标的关键之处确定教学 问题; (4)根据引导学生探究攻关的内容确定教学 问题,案例二,在“硝酸的性质”的教学中,在展示硝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后,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纯净的硝酸应是无色的,为什么常见的浓硝酸是黄色的? 问题2.如何使变黄的浓硝酸变无色?在中学范围内,溶液颜色是黄色的有哪些?显黄色的原因是否相同,以此激活学生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转化为理性认识,3.教学问题设计与问题流的形成,简单问题 单元问题 基本问

4、题 综合性问题,思 维 层 次 明 显,难度增大、知识储备的调用量加大,简单问题,什么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么,只有一个唯一答案的问题,为解决某些基本问题或综合性问题所铺设的阶梯性问题,单元问题,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外界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基本问题,指向学科核心的问题,分析利用漂白粉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 对Cl2 + H2O HClO + HCl反应的价值分析,综合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生活、生产以及于其它学科的联系的教学问题,用液氮消毒自来水时,为什么再添加液氨会更有效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消毒自来水时,还加入少量液氨,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的

5、关系,教学问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覆盖教材内容且认知水平较高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向,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解答的疑惑或思维障碍,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而铺设的阶梯,教学问题-以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二、问题情景与问题探究的引导,主要内容: 1.教学问题情景的构建 2.问题情景设计的途径,1.教学问题情景的构建,问题情境具备的三要素,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是产生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问题情景的重要保证,在一定温度下,把2摩SO2和1摩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的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2SO2 + O2 = 2S

6、O3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和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摩).如果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的完全相同.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a=0,b=0,则c= _. (2)若a=0.5,则b=_ 和c=_ . (3)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c):_,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化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并由此转化为相互关联的问题组,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

7、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案例三 说明了什么,2.问题情景设计的途径,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2)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3)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4)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创设问题情境; (5)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 (6)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实际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这种问题流是贯穿于整

8、个教学环节,通过系列问题将各知识内容贯穿在一起,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引领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案例四说明了什么,三、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 1.教学中主观问题的客观化倾向 2.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缺陷 3.教学问题缺少目标指向的几种表现,1.教学中主观问题的客观化倾向,客观问题-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 掌握的程度而设计的,它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应用,或是教材知识内容的直接使用,其答案是客观存在,且又往往是唯一的,特点,主观问题-是以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 能力,即高级思维能力,服 从于更高的教学目的,其思维层次要求较高,它是教材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应

9、用,它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特点,主观问题”过于宽泛,主观问题”变成了仅靠记忆、 背诵,答案唯一的“客观问题,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自然流产,生机勃勃的人类智慧探究活动走向了僵化、教条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2.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缺陷,问题设计浅显,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问题脱离教学实际,无法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问题目标指向不明,无法与课堂教学主题构成联系; 问题表述过于直白,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问题之间缺乏联系,无法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组; 问题思维层次不清,无法形成思维网络; 等等,3.教学问题缺少目标指向的几种表现,问题设计缺少目的性,问题

10、设计的层次感不强,问题设计缺少启发性,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第二部分 教学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结构模型,导向性 (2) 层次性 (3) 发展性,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问题,实现一个问题解决需要经过5个阶段: a.提出问题以及呈现问题的情境命题(对问 题的限定); b.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提取和选择适 当的信息; c.把分散的信息联结,形成解决问题的网 络; d.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e.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并提出新的或 更高层次的问题,化学科中“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1(一1价)和S(十6价)的速度如图所示,又已知该反应的速度随着溶液中H+浓度的增大而加快

11、,1) 为什么反应开始时反应速度加快? (2) 为什么后期反应速度下降,V,t,a. 识别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限定 影响反应速度大小的因素。 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b. 分类、整理、提取和选择适当的信息 导致反应速度加快的因素有4点增加浓度、增大体系压强、升高体 系温度、加入正向催化剂。 联系题意:改变反应物浓度是反应速度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c. 形成假设、寻找模式,并加以验证 题意并无外加反应物,考虑题示H+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反应速度的 主要原因 设想阳H+的改变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d. 综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达成目标: KSO SO42- H+; 由于反应产生H+,H+浓度增大,符合

12、题示信息, 得出结论。达成目标 2KClO3十6NaHSO3 2Na2SO4十2KCl十3H2SO4 开始时H+增大,速度加快。 e、识别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后期速度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对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思维能力是 各种能力要 求的核心,实验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为以下5个层次: 将知识点结构网络化,并具有对知识的再现和辨别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和系统化、知识的再现和辨别) 将知识做有序贮存并能调用知识块,通过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改造)、重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情景的分解、对已有知识的分解和重组) 将化学知识,按内在联系进行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

13、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象的创造能力;(从问题信息中归纳出一定规律、运用规律创造性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对一种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评价一种方案或模式所适用的范围) 将化学问题利用化学概念、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由图象确立Y=f(x)的数学模型、利用图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 按知识内在联系统摄成规律 知识块的有序贮存并调用 知识点结构的网络化,思维能力的五个不同层次要求,第一个属性思维的敏捷性:培养敏捷与机智。 第二个属性思维的严密性:要求严格与精确。 第三个属性思维的整体性:不

14、断开拓新的思路。 第四个属性思维的创造性:学会独立思考,化学思维品质的四个属性,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训练的问题应符合两个条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着逻辑上的联系,问题的答案存在于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中,思维能力,建模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运用能力,辨别能力,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结构的二维表示,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教学内容,思维能力结构的三维表示,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或某一个知识点),依据思维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确定对学生培养(或训练)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基本方向。化学上的许多问题均可在该能力结构中找到相应的交集点,化

15、学思维能力结构所表达的意义,思维能力第一层次教学问题的设计,问题1:复述CO2作为酸性氧化物可能发生的有关反应 问题2:CO2中碳元素具有较高价态,有一定的氧化能力,写出 在高温下与某些还原性较强的物质(C、Mg等)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3: a.从结构考虑:CO2作为分子晶体,“干冰”升华现象的解 释; b.从分子组成考虑:CO2密度较空气大,实验室收集CO2的 方法。 问题4:CO2与Na2SiO3、NaAlO2等溶液反应的原理分析,问题设计的基本模块之一,思维能力第二层次教学问题的设计,问题1:对CO2、SO2气体分别与Ba(OH)2、Ca(OH)2等溶液反应情况和原理的比较。

16、问题2:描述CO2在水中的溶解平衡移动与溶液的pH的关系。 问题3:若在滴加氨水的CaCl2溶液中通CO2,或在加入NaOH或NH3.H2O后BaCl2溶液中通入CO2,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及原因。 问题4:从水解平衡的角度分析CO2气体与NaAlO2、Na2SiO3、NaClO等溶液反应的原因,问题设计的基本模块之二,分析有关数据 25oC的溶解度 (g) Na2CO3 NaHCO3 K2CO3 KHCO3 NaCl 22.2 9.6 110 33.2 36,思维能力第三层次教学问题的设计,问题1: a.相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与NaHCO3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比

17、较; b.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外界条件不变)时是否有NaHCO3晶体析出。 问题2: 上述变化能否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问题3: 在碳酸钾溶液中通入CO2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但不会出现碳酸氢钾晶体析出,分析原因。 问题4: 设计利用NaCl,CO2和NH3制取碳酸钠的方案,问题设计的基本模块之三,已知NaCl、NaHCO3、NH3、CO2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生成纯碱可分为两个阶段: a饱和食盐水中导入CO2,NH3,有小苏打晶体析出; b煅烧小苏打晶体可得纯碱。 问题:在饱和食盐水中先导入CO2还是先导入NH3有利于 NaHCO3的生成?为什么,S(g,NaCl,NaHCO

18、3,S(L,NH3,CO2,T(OC,T(OC,思维能力第四层次教学问题的设计,问题1: 在饱和食盐水中先导入CO2还是先导入NH3有利于NaHCO3的生成?为什么? 问题2: 确定利用上述方法制取NaHCO3时要求控制的温度范围。分析NH3和CO2通过的先后顺序对两者溶解度的影响。 问题3: 完整地书写出工业制取纯碱的有关变化反应方程式; 问题4: 如应用该方法是否能适用于制取K2CO3?为什么? 如若将NH3改用NaOH,也能增大CO2的溶解度,但实际生产中不采用该方法,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问题设计的基本模块之四,思维能力第五层次教学问题的设计,原问题: 0.55gCO2通入足量的Ca(OH)2溶液中,最后生成沉淀多 少克? 改编1: 0.55gCO2通入含0.74g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后 生成沉淀多少克? 改编2: 一定量的CO2通入含0.74g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最 后生成沉淀0.75g,问所通入的CO2的体积为多少(S、 T、P)? 改编3: a molCO2通入含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