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1章总论111项目概要112报告编制依据4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14可行性研究结论7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21项目建设背景9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0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1531自然地理概况1532社会经济基本情况1833林业基本情况1934森林防火现状2035技术条件2136森林防火存在问题21第4章建设目标2341项目建设目标2342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2343主要建设任务25第5章项目建设方案2751工程结构2752建设方式3053系统组成3454前端不同模式总结5055各县(区)视频监控点建设模式5256监控中心设计52第6章项目消防、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节能措施5661消防5662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5663节能措施57第7章环境影响评价5871环境保护措施5872三废处理5873环境影响评价59第8章招标方案6081招标范围6082招标组织形式6083招标方式6084招标要求6085招标基本内容61第9章项目组织管理6291组织管理6292项目质量管理6293建设资金管理6394设备采购管理63第10章项目实施进度64101项目建设周期64102项目建设进度安排64第11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65111投资估算65112资金来源66第12章综合评价67121风险评价67122影响分析67123效益评价68第13章结论70附表1项目建设区基本情况表2前端视频监控点建设统计表3前端视频监控点建设地点一览表4前端视频监控自建模式设备表5前端视频监控租用模式设备表6前端视频监控铁杆模式设备表7前端视频监控不同模式投资对比表8县级监控中心设备表9市级监控中心设备表10省级监控中心设备表11项目投资估算表附图1项目区位置示意图2项目区森林火险情况现状分布图第1章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广东省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工程性质新建社会生态公益性工程113项目主管单位广东省林业厅114项目建设单位广东省除珠三角外的14个地级市及10个国有林场、10个自然保护区(从化陈禾洞,象头山,车八岭,粤北华南虎、紫金白溪、惠东古田、英德石门台、兴宁铁山度田河、阳春鹅凰嶂、连平黄牛石)。115项目建设目标运用视频监控、林火自动识别、网络、通讯及数据库等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视频监控系统,每一级监控中心均能对其管辖内的前端图像进行实时监控、录像、林火自动识别及报警等功能,整个系统基于网络构建,能够通过多级级联的方式构建出一张可全网监控、全网管理的网络视频监控网。即上级监控中心可以任意调用下一级的图像信息,对系统有优先控制权。以数字设备取代人工巡视、高山瞭望等传统监控方式,通过网络将采集的图像信息和记录的数据传到指挥中心,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迅速对发生火情、火警区域实现定位,并及时做出分析判断,确定扑救方案,将火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林火监测覆盖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测报准确、监测及时、救火快速、调度有序的目标。从而使有火难成灾、山火不过界,火灾次数比建设前降低50以上,每年的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以下,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116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全省14地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汕尾市、江门市、阳江市、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210个省属国有林场(乳阳局、西江局、乐昌林场、连山林场、东江林场、九连山林场、天井山林场、樟木头林场、龙洞林场、沙头角场);31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从化陈禾洞,象头山,车八岭,粤北华南虎、紫金白溪、惠东古田、英德石门台、兴宁铁山度田河、阳春鹅凰嶂、连平黄牛石)。建设内容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1058个远程监控点,96个县级监控中心,14个市级监控中心和1个省级监控中心。其中自建模式视频监控点258个,租用模式视频监控点447个,铁杆模式视频监控点353个。117项目建设期项目建设期为20132014年,共2年。118项目建设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为2611365万元,资金来源于国家预算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为地方财政开支。国家与地方按46的比例配套,即国家拨款1044546万元,地方配套1566819万元。119项目效益1提高森林防火管理水平、增强防火服务能力通过本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能够为我省林业系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加强林业防火的信息管理,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及时掌握森林火灾的现状、动态、发展趋势,提供效益综合分析、评价、决策手段和方法,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实现政务办公计算机化,提高办公效率,增强政府机构的服务能力。2实现林业信息共享和信息畅通、加快防火工作的资源整合通过森林防火网络共享平台和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防火信息内容的存储和信息传递的数字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形成快速和可靠的信息反馈机制,通畅信息渠道提供条件,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3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水平通过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建设和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为广东省各级防火单位提供包括地理信息、监测图像、小区域气象信息等多种应用服务。4维护生态平衡,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强化我省林业基础建设。森林防火在林业建设中是十分复杂的生态保护和社会利益的系统工程,是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加强项目区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保证项目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1110报告编制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为具有工程咨询资格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甲级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为广东省森林防火的主管部门。12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森林防火条例(3)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4)国家林业局林防字(98)21号文件(5)国家林业局林防字999号文件(6)广东省森林防火管理规定(7)广东省森林防火“十二五”规划(8)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关文件(9)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10)中国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82(11)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1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13)无线局域网标准EEE80211(1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15)安全防范工程费用概预算编制办法GA/T7094(16)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A/12663(17)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T3682001(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19)通信24G/58G标准IEEE80211A(20)宽带无线接入标准IEEE80216(21)通信单模光纤系列GB977188(22)微波无人值守电源技术要求YD/T50191(23)通信机房静电防护通则YD/T75495(24)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13590(2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52001(26)微波铁塔技术条件(27)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201193(2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9)森林资源非空间数据DF011110(30)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DF011311(31)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标准DF011321(32)林业政策法规数据标准DF011410(33)林业政策法规数据标准DF011420(34)林业文献资料数据标准DF011430(35)数据库建库标准DF014100(36)数据库软件规范DF014710(37)数据库管理规范DF014200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根据近年来林火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平均市场价,并参考广东往年建设智能林火监测系统购买情况,综合各因素确定本次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见下表11)表11项目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单价(元)1前端视频监控自建模式设备套360,0002前端视频监控租用模式设备套180,0003前端视频监控铁杆模式设备套120,0004县级监控中心设备套140,0005市级监控中心设备套100,0006省级监控中心设备套200,0007可研、设计费占项目工程费用的358建设单位管理费占项目工程费用的19招标费占项目工程费用的0810工程监理费占项目工程费用的311预备费不超过(工程费用工程其它费用)的4514可行性研究结论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基础工程建设,有效预防、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减少火灾损失,对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增加社会财富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区森林资源丰富,是广东的重点林区、森林生态体系的主体之一。同时,这些地方都是、级森林火险县(区),是广东森林火灾多发区。项目建设可以加强项目区域林火的识别预警能力,对缓解项目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压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该地区通过多方面狠抓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森林火灾损失有所减少。但是,防火设施设备建设投入仍然较少,火灾隐患仍然很高,该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还不完善,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总体水平较低,未能达到快速扑灭森林火灾的目的和新形势下对森林防火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项目区域智能林火监测的基础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项目区部分地区已进行过森林火险综合治理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也对项目建设十分支持,愿意落实配套资金和提供建设用地。项目建设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可行的。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森林在碳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林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严防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目前我国林业正逐步由生产木材向生态建设转变,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是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前提与基础,随着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以及森林资源“双增”目标的实施,全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资源管护压力逐年增大。而森林火灾已成为森林资源安全的最大威胁,森林防火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尤其严峻。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林业重要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灾害发生的随机性、短时间内造成巨大损失的特点。因此一旦有火警发生,就必须以极快的速度采取有效的扑救措施,真正做到森林火灾早发现,早解决,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积极调整森林防火的思路,转变防火的手段,从传统的防扑火手段向现代化防扑火手段转变,用科学的手段来强化防火工作,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如德国采用的FIREWATCH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统、美国利用护林飞机和红外遥感火灾预警飞机巡逻、加拿大采用卫星巡回监测系统等新技术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都卓有成效。但国外的技术虽然可靠,却需要借助高空卫星,施工太复杂,且技术方案基础实施投资太大,多达几十万美元,投入成本过高,这些难以满足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实际需要。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智能林火监测系统就是信息技术在森林防火领域的最新应用,是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森林防火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林火视频监控利用无缝融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面向对象的3DGIS技术、大型网络监控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林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林业防火的经验,建立智能林火监测及应急指挥系统,从而实现林区视频的自动监控、烟火准确识别、火点精确定位、火情蔓延趋势推演、扑救指挥的辅助决策、灾后评估等多方面功能,对森林火灾的发生进行监控的技术手段。智能林火监测系统作为现代化森林防火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国家和各省相关部门列为重点投资项目。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重点林区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这一工程。为确保森林防火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广东省林业厅提出了在全省范围进行智能林火监测系统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林火监测,以提高全省森林防火的综合能力、提高森林防火的现代化水平的战略举措。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依靠科技、加强森林防火综合能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提高发现火情的速度。通过数字视频、计算机通信、无线传输网络、智能识别与分析等相关技术手段的集中应用,实现森林防火的信息化、智能化,实现森林防火的智能预警,才能真正做到森林火灾的早发现、早扑灭。在森林火灾发生时,通过该系统能第一时间掌握火情,同时利用可视指挥功能,能直观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森林火灾动态,为现场指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有效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将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212现有的预警手段处于落后水平当前国内采用的林火监测手段主要有地面巡护、瞭望台监测、卫星遥感等,受自然条件与资金投入、交通不便、林区通信条件差等因素限制,导致森林防火工作存在及时预警难、护林巡查值守难、及时组织扑救难的局面。地面巡护巡护面积小、巡查间隔长、视野狭窄,确定着火位置时,常因地形地势崎岖、森林茂密而出现较大误差;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无法进行地面巡护。瞭望台监测无生活条件的偏远林区不能设了望台;它的观察效果受地形地势的限制,覆盖面小,有死角和空白,观察不到,对烟雾浓重的较大面积的火场、余火及地下火无法观察;雷电天气无法上塔观察;了望是一种依靠了望员的经验来观测的方法,准确率低,误差大。另外大多瞭望台远离人居、漏水透风、无水无电无电话,瞭望值班人员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并且了望员人身安全受雷电、野生动物、森林脑炎等的威胁,巡查值守存在诸多困难。卫星遥感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国家林业局卫星林火监测处为中心,遍布全国林区近200个卫星监测终端的卫星林火监测网,但尚有不足之处。卫星对于林区同一点每天只能扫描45次,且每次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所有在大部分时间里卫星不能对大部分林区热点进行监测;卫星的探测范围有限,对于准确判定火点造成了很多困难,误判、漏判率很高;并且卫星遥感监测林火受天气影响较大,在天空布满浓云的时候火场情况不能看清。针对现有监测手段的局限性,建立一套智能林火监测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数字视频、计算机通信、无线传输网络、智能识别与分析、等相关技术手段的集中应用,形成与现有监测网的互补,将大大提高林火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213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防火任务越来越繁重近年来,随着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和“碳汇”工程林的建设以及森林资源“双增”目标的实施,极大地加重了森林防火压力。全省林分结构以针叶林居多,以马尾松、杉木、桉树三大纯林为主,其自身耐火抗火性差,一旦起火极易成灾,扑救困难。广东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田林交错,地形复杂,森林防火区内人为活动频繁。农村耕作方式分散,经营形式多样,烧田基草、果园草、稻草、甘蔗叶等情况普遍存在,由此引发的山火经常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生态食品等森林与林下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林区旅游、休闲的人员越来越多,极大地增加了森林防火的难度。同时,在元旦、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期间,祭祀、上坟烧纸、烧香烛,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等迷信用火越来越多,森林火灾隐患越来越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受全球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大风和暖冬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近年来,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出现秋冬春连旱,风高物燥,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高火险天气状况下,森林火灾一触即发,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214加强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林区治安及林地林木管理智能林火监测系统具有实时可视监控、林火自动识别和对大量资料数据进行存储的功能,通过对存储数据的回溯、处理和分析,可以查明林火的起因,为森林警察办案提供线索、证据;也可以收集林火扑救记录,总结扑救过程中的优缺点,为更好的指挥提供议案。同时,智能林火监测系统在监控森林火情的同时,还可以对林区治安、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生态环境、森林病虫害及野生动物等进行有效监控。215加强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建设,是完成广东省森林防火“十二五”规划的需要广东省森林防火“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视频监控点1680个,购置先进的林火监测设备,逐步引进林火红外线自动监测系统,全省有森林防火任务的136个县(市、区、局、场)均要设立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加强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逐步构建卫星监测、视频监控、高山了望、地面巡护“四位一体”的林火监测体系,保证林火监测覆盖率达95以上。本项目是完成广东省森林防火“十二五”规划的一期工程,该项目建设完成后,保证林火监测覆盖率达80以上,将有效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扑救“打早、打小、打了”,确保重点火险区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明显减少森林火灾损失,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造林绿化成果。鉴于境内的森林火灾隐患和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能力,适应21世纪森林防火的需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进行森林防火智能林火监测体系建设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林业发展的需要,是维护林区长治久安,保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会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进行全省的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31自然地理概况311地理位置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312地貌、土壤广东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313气候、水文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全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2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7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85945万千瓦。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天然矿泉水145处,探明可采用储量全国第一。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314植被广东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及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动物种类繁多。陆生脊椎动物就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32社会经济基本情况2011年,广东省全省年末户籍人口为8521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437万人,占476;非农人口446718万人,占524,年末常住人口1044094万人。全省生产总值5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50500元,增长8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13668亿元,增长1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4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7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72元,增长188,实际增幅创1983年以来新高。8年来城乡收入比首次缩小到3倍以内。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33林业基本情况331项目区土地总面积、林业用地面积、森林蓄积情况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53933万公顷,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856。林业用地面积100091万公顷,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09965万公顷的91,其中生态公益林林地面积8456万公顷,占全省生态公益林林地面积的231,商品林林地面积15937万公顷,占全省的217;项目区有林地面积21410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总面积的230,其中纯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占全省相应森林林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85、304、170;中幼林和成过熟林占全省相应森林林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0和243;活立木蓄积782810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196;森林覆盖率695,比全省平均563高。(详见附表一)。由以上统计数据看,项目区是广东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但森林结构不合理,针叶林、针叶混交林占当地有林地面积的50,所占比重过大,阔叶树林面积比重较少,中幼龄林面积大,森林系统自身的防火、抗火能力较差。另外,项目区林业重点县多,过于依赖林业发展经济,森林采伐量大,人为活动频繁,森林保护压力大,制约着林业的发展空间。332项目区森林火险等级情况项目区有级火险县区27个,级火险县区有33个,级火险县区43个,火险等级比较高。项目区针叶林占了森林总面积的500,而且以马尾松为主,为易燃的森林群落,而且山地坡度较大,交通不便,人员到达现场困难,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很难扑救。由此可见,项目区是广东省的重点森林火险区。34森林防火现状341森林防火机构目前项目区各市、县建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由主管农口的政府领导任指挥长,县区林业局设有专职护林防火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林场、自然保护区等也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所或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干部处理日常工作。同时,各县市区设置了森林消防队,各镇、村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护林员,部分县经过近年的建设,人员得到充实、装备得到改善,林火灾害的次数和过火面积有明显减少。实践证明,健全的森林防火机构和优良的装备,是搞好森林防火工作有力的保证。342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现状项目区内的林火监测系统有地面巡护和了望台(站)两方面,地面巡护有摩托车302辆、其它交通车辆7辆;了望台(站)有28座,地面巡护及了望监测森林总面积1458万公顷,监测覆盖率约598,森林防火了望台少,监测覆盖率较低。35技术条件智能林火监测系统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依靠项目区现有的技术力量尚无法完全掌握、使用本系统。因此,项目区各单位必须在项目建设期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本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使用。系统维护委托相关专业技术单位进行维护。36森林防火存在问题目前,项目区内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除森林自身存在森林火险等级高,针叶林、中幼林多,防火、抗火能力差等对防火工作不利的客观因素外,比较突出的还是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一是我省原来的造林工程与森林防火“四网两化”建设没有配套进行,造林工程没有与防火林带同步建设,特别是项目区位于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财政经济困难,在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建设上投入少、起步晚,进展缓慢,不足以防御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二是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后,农村的生产方式、劳动力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森林防火未能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单家独户经营林业的生产体制因其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资金缺乏,农户之间的生产水平不一致而无法对森林防火这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和实施。三是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理工作不到位,群众受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束缚和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防火观念淡薄,野外生产用火和迷信用火盛行,在生产用火和非生产用火引起的火灾中,非生产性用火引起的火灾占了86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登山旅游的人员增多,而且,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山搞副业的外来民工也多,山上生活及生产性火源多,这些火源点多面广,管理困难,成为诱发森林火灾的直接因素。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防火这项社会公益事业既不能获取直接经济效益进行自我发展,又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运作十分困难。针对以上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部门积极参与运作,集中精力、财力、物力,加强对项目区域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第4章建设目标41项目建设目标运用视频监控、林火自动识别、网络、通讯及数据库等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视频监控系统,每一级监控中心均能对其管辖内的前端图像进行实时监控、录像、林火智能识别报警等功能,整个系统基于网络构建,能够通过多级级联的方式构建出一张可全网监控、全网管理的网络智能林火监测网。即上级监控中心可以任意调用下一级的图像信息,对系统有优先控制权。以数字设备取代人工巡视、高山瞭望等传统监控方式,通过网络将采集的图像信息和记录的数据传到指挥中心,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迅速对发生火情、火警区域实现定位,并及时做出分析判断,确定扑救方案,将火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林火监测覆盖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测报准确、监测及时、救火快速、调度有序的目标。从而使有火难成灾、山火不过界,火灾次数比建设前降低50以上,每年的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以下,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42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421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森林防火理论为指针,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围绕“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林业发展基本思路,积极建设森林防火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森林消防综合能力和控制大火的综合治理水平,积极构建完善的森林防火网络体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在项目区原有森林防火设施设备的基础上,统一布局,科学规划,以完善和强化森林防火“四网两化”建设为重点,提升森林防火科技含量,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治理能力,使森林防火工作朝着现代化、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422建设原则1合理性原则这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森林防火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建设要坚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减少设备投资。2经济性原则在建设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不用新建设施的监控点,尽量使用移动、电信、联通等网络运营商的现有资源,减少建设费用;充分利用当地林区原有的林火监控设备,并考虑其与本次设备、软件的兼容性,避免监控设备的重复购买造成的资金浪费。力争做到在尽可能减少一次性投资的基础上协调好近期使用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系统建成后的使用费用,建立起一个技术先进、开放式的智能型系统。使得整个系统所需投资合理,达到功能和经济的优化设计,从而构成一个性能价格比优化的系统。3先进性原则系统应采用当前国际上技术先进、性能优良、工作稳定、有信誉保证并得到广大用户认可的智能林火监测设备,使整个系统的应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的水平。4可靠性原则系统的可靠性原则应贯穿于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软硬件配置到系统施工的全过程。只有可靠的系统,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5开放性和兼容性原则采用标准化、规范化设计,使得系统具有开放性和良好的兼容性,以便于设备、器材的选型,能够在系统结构上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在新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最大可能地保护已有模拟设备的投资。6方便性原则智能林火监测系统的操作应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操作人员能够方便的进行使用及维护,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得以最大实现。7扩展性原则系统的建设应为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日后比较方便地进行系统扩充。所选设备应采用模块式结构,在需要时可随时补充,使系统具备灵活的扩展性。43主要建设任务依据我省森林防火工作现实状况,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范围为1全省14地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汕尾市、江门市、阳江市、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210个省属国有林场(乳阳局、西江局、乐昌林场、连山林场、东江林场、九连山林场、天井山林场、樟木头林场、龙洞林场、沙头角场);3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惠东古田自然保护区、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兴宁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东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建设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将我省森林防火建设工程划分为重点火险区和一般火险区,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森林防火智能林火监测系统也将重点火险区作为森林防火的重中之重,针对薄弱环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行政调控和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提高预防、扑救能力,切实做到有备无患。本次智能林火监测系统重点建设以下几个区域1、监控区内人口密集地区2、火灾多发地区3、自然保护区4、森林公园5、交通要道两侧6、城区周边。项目总体布局详见附表2前端视频监控点建设统计表、附表3前端视频监控点建设地点一览表和附表13项目基础设施设备投资计划表。第5章项目建设方案51工程结构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是一个多专业、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集通信、视频处理、林火自动识别、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能源建设、系统防护、钢结构及基础等综合技术的工程。我省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具体包括以下五大部分1、林火监测采集前端2、传输子系统3、供电子系统4、防雷子系统5、基础(铁塔、立杆)建设6、指挥中心建设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图51总体结构图52建设方式前端基站建设根据建设地形环境的不同,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选择1全部自建模式(含铁塔、供电、通信、防雷等系统)由于现场环境制约,点位附近无任何配套支撑(无电、无通信网络),距离移动(联通、电信)的通信基站较远。需要新建铁塔、防雷系统,视频等数据信号传输采用微波通讯系统,供电系统采用风力和太阳能互补供电(在有条件的地区,供电系统可以采用市电)。该方式前期投资较大,属一次性投资,但属于自主产权,不受其他单位及企业的制约,可自主维护管理(升级改造),不需要与其他单位协调沟通,不需要每年支付租用等费用,施工成本较高,维护成本也较高。图52自建模式示意图2租用模式(含铁塔、供电、通信、防雷等系统)在选择的适宜防火监控点位附近,有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的铁塔,且供电、通信等系统也相对配备,可以考虑租用运营商的铁塔、供电、通信等系统,且供电与通信系统相对稳定。该方式前期投入较少,前期只需投资建设前端设备及后端管理平台,施工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需要每年支付相应租用费,同时存在风险因素(包括传输带宽稳定性、通信干扰、检修维护时间限制、租用费用改变)。3铁杆模式在全部自建模式中,前端铁塔(含防雷)和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投资占了全部投资的很大比重。而在一些靠近城区、地势比较平缓的视频监控区,并不需要建设铁塔,可以用高度约5米左右的铁杆来替代,供电系统可以采用当地的市电,视频信号传输仍然采用微波的传输模式,如下图所示图53铁杆模式示意图在这种模式中,节省了建设铁塔以及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费用,但需考虑防雷接地,投资相对较少,维护也比较方便。各种模式投资对比表表51前端视频监控设备不同模式投资对比表序号建设方式系统组成预算(元)备注林火监测采集前端传输设备(无线微波)供电系统(风光互补)防雷系统1自建基础设施(铁塔)360,000含施工成本林火监测采集前端传输设备(运营商提供)供电系统(运营商提供)防雷系统2租用基础设施(运营商提供)180,000含施工成本林火监测采集前端传输设备(无线微波)防雷系统3铁杆基础设施(立杆)120,000含施工成本53系统组成531林火监测采集前端1摄像机、镜头摄像机和镜头是整个远程林火监控系统的最前端,也是系统的眼睛,配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采集图像的效果。配备长焦镜头,完成图像的采集功能,摄像机和长焦镜头的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图像质量。结合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特殊性及建设防火监控系统的实际需求,坚持实用性原则,以量体裁衣的方式作针对性设计。在设计中镜头应具有通光量大的特点,且倍率高,视角大。全方位摄像机。为了减少远距离图像的抖动,摄像机的安装也要确保牢固稳定。变焦镜头由于森林监控范围较大,通常一个摄像机要兼顾到几公里或更远范围的区域,所以必须用高倍数的长焦望远镜头。高清网络透雾摄像机规格要求和功能特点130万CCD高清网络摄像机;H264/MJPEG压缩,支持外接云台、高倍数镜头;支持林火识别数据接口;支持背光补偿、自动光圈;支持图像自动翻转;高分辨率960P(1280960);OSD时间日期和字符叠加;支持双向语音;双内核备份;支持EPTZ电子云台;支持敏感区域遮挡;自动获取IP(DHCP);自动拨号(PPPOE);自动端口映射(UPNP);支持域名解析DDNS;支持双码流传输;支持SD卡存储;支持NFS协议;支持FTP下载。高倍数三可变透雾镜头根据实际实情况的需要,可采用电动三可变镜头,即能满足林火监测对镜头的性能需求,同时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可变焦,可变倍,自动光圈,F10220MMF24360,1/2大口径、C型耐磨铝合金接口,带预置位,带透雾功能;最大光圈F/22,三可变、自动光圈、预置位等多种型号可供选择;镜片采用双面多层复合镀膜;应用大尺寸非球面镜片及SD超低色散镜片,焦距全域内提高监控画面的清晰度及解像力;高性能航天用工程塑料外壳,精度高达5微米;特有的镜筒外壳电喷式防滑设计;采用固体润滑油,有效防止漏油及高温蒸发。2全天候野外护罩野外防护罩具有自动恒温装置,具有防晒、防雨、防冻、防雾、防腐蚀的特点,可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完全适用于室外安装环境,防护罩有一个弹簧辅助前开式顶盖,底部有两个可调节的电缆密封套,方便安装电源和视频线,设备符合IP66标准。3野外数字重型云台数字云台集成了智能控制模块,可控制云台本身的运转外,还可以联动控制镜头的伸缩,实现户外监控的预置位需求。承重大于20KG以上,它可以将云台运动的水平转角、垂直俯仰角,镜头的焦距等重要参数实时动态反馈到监控中心。具有林火识别数据接口。4全天候野外设备箱根据户外监控系统所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特点,系统设计时需充分考虑控制设备的安全性和持续性,将可编程精密监控系统的核心控制设备集成于定制恒温机箱内。箱体应采用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不锈钢材料,且箱内集成温感、风扇和加热器,温度调节可以使箱内达到恒温状态。532传输设备1有线数字传输采取资源共享的形式,利用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座落在山顶上的手机发射基塔、电源、光纤线路、避雷设备以及实时视频操作平台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有偿提供分布在山顶上的手机信号发射基塔、电源、光纤线路、避雷设备以及实时视频操作平台和安装调试、前端及系统维护。2无线数字传输监控基站分布在各偏远林区,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数据的传输通信必须采用无线微波方式传输建立灵活、稳定、高效的网络传输通路。考虑到地形特点以及各林业局的特点,要求采用满足实地环境及需求的无线数据传输链路,设备选型采用58GHZ频段的数字微波设备。微波设备微波传输设备应具备以下特点具有远距离的传输能力,在LOS条件下传输距离达到20公里或更优;具有极强的NLOS/LOS传输能力,能克服山峰的阻挡;具有极强的抗干扰及抗衰落能力,能克服无线发射塔上大功率(发射功率约8000W)无线发射电台的无线干扰等各种复杂的负面影响;具有更大容量传输能力,实现更多森林防火监控信号在林业局办公大楼的监控和远程控制;系统扩容过程中消除频率干扰影响的有效措施;在苛刻的传输环境下保持稳定高速的传输速率。为了达到监控图象清晰的效果,数据流速率必须达到50MBPS或更优。并且还需要E1/T1传输功能。在非视距环境中,两个外接天线型系统可将链路可用性提高到99999。同时必须提供链路预算软件预测链路可靠性和吞吐容量。双极化抛物面天线532供电子系统前端系统供电在能利用市电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市电,在无法利用市电的情况下可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组合供电。1市电接入供电采取资源共享的形式,利用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等公司座落在山顶上的发射基塔的电源来实现视频操作平台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电源引入端尽可能选择从低压变压器端引入,保证设备的耗电量及设备电压的需求。低压供电电源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源电压较平稳的低压电路,210230V;线载流量有10A以上的余量;单相连接时用电设备容量总和,不应超过其供电三相变压器三相负载不平衡率的25。2太阳能和风能组合供电对于无法利用市电的地区,可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组合供电。解决了以往因林区野外架线难、维护更难的难题,防止因野外架线,出现断线、打火而诱发新的火情隐患,本系统将太阳能、风能转换成电能,对UPS蓄电池充电,蓄电池向设备供电,保证前端设备的稳定运行。采用太阳能、风能组合供电,可以保证前端设备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下,也能全天候不间断工作。图54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风光互补发电设备参数由于本次测控基站安装位置为偏远山区地带,山高路远,为保障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前端基站采用风力和太阳能组合供电,使用UPS电源蓄电,持续供电,以保证前端设备全年不间断工作。具体要求如下采集点设备总功率不小于800W、电压220V,电流不小于10A,根据监控基站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铺设电缆方式进行供电,在基站偏远地形复杂铺设电缆成本较高时或铺设电缆根本无法到达时,考虑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组合供电方式。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800W新型风力发电机参数表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的使用寿命不低于15年;过风保护方式电磁制动;叶片增强行尼龙纤维;安全风速500米/秒叶片数量3片。太阳能电池组件160W单晶硅太阳能板开路电压V短路电流A工作电压V最佳电流A认证寿命年额定功率W42363631CE不低于15年160绝缘电压600V;边框接地电阻10HM;迎风压强2400PA;填充因子72;短路电流温度系数04MA/;开路电压温度系数60MV/;工作温度4090;在测试周期内光照面上的辐照不均匀性5;转换效率太阳能片单晶硅17以上,多晶硅15以上。150AH铅酸免维护蓄电池详细技术参数如下额定电压V电池容量AH认证用途12150A或更优CE/ISO太阳能风能专用(1)使用密封式太阳能专用免维护蓄电池埋地安装,设计寿命不低于10年;(2)蓄电池能将产生的气体完全转变成水,无需补充水分,密封反应效率不小于98;(3)安全阀能确保蓄电池正常使用时安全可靠;(4)在25室温下,静置30天,自放电率小于2;(5)每只蓄电池电容量与标称值偏差小于等于2;(6)蓄电池具有防暴能力,当外遇明火时其内部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7)每只蓄电池的重量上偏差不得超过标称值的5;(8)深循环铅酸蓄电池平均放电深度为60,循环次数大于900次;(9)电池拥有好的防水效果,电池端子直接由3MVVC24电缆接出,电池及端子可浸泡于水中正常使用;(10)额定功率约180W。533防雷子系统对于本项目,大部分设备位于室外,并且森林雷电侵袭的概率非常高,室外防雷对于保障设备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1前端设备防雷前端设备如摄像头应置于接闪器(避雷针或其它接闪导体)滚球半径的保护范围之内。对于安装在建筑物墙上且不在避雷带保护范围之内的摄像机,可以在避雷带上安装一支避雷短针或将摄像机移到避雷带保护范围之内;采用独立支撑杆安装的摄像机,可将避雷针架设在摄像机的支撑杆上,引下线可直接利用金属杆本身或用镀锌圆钢,避雷针安装及保护半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避雷针的高度应按GB5005794标准规范中关于滚球半径法进行计算。避雷短针建筑物避雷带金属支撑杆避雷针摄像机摄像机滚球半径R滚球半径R图55避雷针保护范围示图当摄像机独立架设时,避雷针最好距摄像机1米的距离。如有困难避雷针也可以架设在摄像机的支撑杆上,引下线可直接利用金属杆本身或选用8的镀锌圆钢。为防止电磁感应,沿杆引上摄像机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穿金属管屏蔽。为防止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前端设备,应在设备前的每条线路上加装合适的避雷器,如电源线(220V或DC12V)、视频线、信号线和云台控制线。2信号防雷器信号防雷器主要要求如下通流容量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