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影响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和智力的发展。关爱、有回应的教养方式,总是与稳定的情感、安全的依恋、较高的自尊、强烈的道德感、良好的同伴关系、亲社会的行为等积极的发展结果相联系。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依据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性(命令/控制)、反应性(接纳/反应),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个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视型)。要求是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是指父母对孩子接受、支持、爱的程度,对孩子的需要敏感的程度。接纳/反应型的父母会经常微笑地面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他们喜欢和欣赏的事物。反之,则经常批评、惩罚和忽视孩子。儿童一般都希望取悦于有爱心的父母,并努力达到其期望。相反,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缺少注意和关爱,就会导致儿童发展出不良的同伴关系、抑郁症及后期适应困难。受到忽略或拒绝的儿童总是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 四种教养方式具体如下: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应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接纳孩子的观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在权威型父母合理、民主的教养之下,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权威”二字是翻译过来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汉语的“权威”一词,往往与“威严”“权力”“服从”联系在一起。鲍姆令德的“权威型父母”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二、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记得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时,分析神经症的案例里,几乎都有相似的一条: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三、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即我们说的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为。他们对孩子有求心应,孩子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溺爱下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冲动、幼稚、没有恒心、不能吃苦、不能体谅别人等不良的人格品质。这也是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的,最后自食恶果的还是家长。四、不作为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低反应。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也称忽视型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这可能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类型下成长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在3岁时就已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于发怒等问题。在儿童后期会发展为行为失调,课堂表现非常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充满敌意、自私、叛逆的青少年,他们缺少远大的目标,易出现如酗酒、逃学等反社会行为,甚至多种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各种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鲍姆令德的这一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向我们证明:儿童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限制。它更告诉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了孩子的未来。给孩子良好的心理暗示罗森塔尔效应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试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事实上,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然而,奇迹出现了。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心理暗示”产生的魔力。因为罗森塔尔的“谎言”对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判断。教师信任罗森塔尔的权威,相信了名单上的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的心理活动也会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名单上的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期望。被教师寄以期望的学生较之不期望的学生,具有“更有顺应能力”、“求知欲更强”、“情谊更深”等倾向,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同样的,前苏联学者索洛维奇克对三千多名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让这些学生学习前做好心理准备:在学习一门不感兴趣的学科前,充满自信心地想象这门课是非常有趣的,教他们故意做出高兴的样子,想象着,就像学习喜欢的课程一样,并且说出喜欢这门学科的话。然后开始学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居然对这门课真的感兴趣了。这就是心理暗示的神奇! 吴茜的启示良好的心理暗示真的这样有效吗?回答是肯定的。多年以前,我曾在武汉的一所中学任教。刚调过去不久,接了初一的新生。开学没两周,我便发现了三个好苗子,有心培养他们。我还记得其中两个女孩的名字:吴茜、潘罗杰,还有一名男生。英语、数学也都是新老师,听我念叨,她们也有此意。这样,我们就把三个孩子叫来办公室,表扬了他们课堂积极、作业认真,说老师们都看好他们,觉得他们在这帮新生中是最有前途的,决定重点培养他们等等。末了还问他们有没有决心?三个小家伙自然是响亮地回答了:“有!”事实上,我们三科老师都代着两个班,任务本身就多,根本抽不出时间给这三个孩子单独补课,除了这次谈话再也没有把他们召集一起。但结果却是: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试,年级的前三名都是这三个孩子。现在想起来,我完全相信是开学时的那一次谈话给了他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们的欣赏和肯定,信任和期待,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和主动性。他们把老师的期待内化成学习的动力,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 金明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是天才。当孩子获得良好的心理暗示时,可以激发他内在的巨大的潜能。记得我在北京也带过一班初一的新生。那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来源杂、差异大。开学我搞了语文摸底考试,题目基础。但一个叫金明的男孩只得了二十多分,而且作文题一个字都没有写。金明告诉我,他是朝鲜族,刚跟姑父母到北京,之前他上的小学用的教材是韩语,汉语在他们那就象我们的英语一样,他还没有学习用汉语写作文。但金明的数学很好。他个头不大,目光里却透着一股子机灵。我那会儿对教育已经用心琢磨了。便指定金明做了学习委员。而且对全班同学说,别看小金明现在基础不如你们,但他聪明,我相信他会是咱们班最有潜力的学生。小金明学习的劲头十足。有一次课间,我翻看他的语文笔记,说了句“学习委员的笔记看上去乱了点”。放学后,他拿着笔记本去找我。他利用课间休息,把前面写得不好的撕掉了,重新抄写了一遍,工工整整。我一向重视阅读,也强调摘抄的益处,但从不做硬性的要求。学生一学期写完七本读书笔记的有,拿摘抄本给我写信写日记的也有,不写摘抄的也有。金明听我说名家名篇好,就每日抄录一篇名家的散文。我见他认真,常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刚开始,他摘抄鲁迅的散文。考虑到他的基础,我建议先从朱自清的散文学起,他就改抄朱自清的散文,几乎抄完了一本朱自清散文。北京的英语比外地强,但语文教学不如外地,地位也没有数学和英语重要。而且北京的语文教材有三种:人教版、北师大版、北京版。三种语文教材,人教版较好,北师大版较乱,北京版最次。我的这拨学生小学时大多用的是北京版教材。虽然接受了六年的学习,但也受了不好的影响。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得就是一篇流水帐,不善描写,只有叙述,且语言乏味。但小金明就像一张白纸。不仅初中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更重要的是朱自清的语言平实、简洁、优美。他一开始接触的就是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语言,这给了他一个好的起点。金明还是一个善于学习、用心学习的孩子。他的进步神速,期中考试语文及格了,期末考试就上了80分。这下子,连同学们也说金明聪明,潜力大。更大的奇迹在后头。去年他们参加高考,一天午后,我接到了金明的电话。他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他接到北大的通知书了,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了我。多年前的鼓励竟真的成为了预言,那一天,我也特别激动,特别地欣慰! 希望的种子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甚至有一个预感,我带过的又一班孩子今年高考,有一个叫吴倩的女孩会考上清华。我带他们时,他们才上小学五年级。吴倩特别勤奋,我在班里表扬她:“如果吴倩上不了清华,就没有人可以考上清华了。”我只教了他们一年。一年后,吴倩在“迎春杯”竞赛中荣获北京市一等奖,“小升初”她选择了清华附中。入学前,她父母带她去我家,她爸爸很骄傲地告诉我:西城所有的重点初中都要了吴倩,她选择了清华附中,因为陈老师说她一定能上清华的。那个娇小可爱的吴倩,对自己的未来一定有了更广阔的设计。想起她,想起那些孩子们,我依然怀抱着深深的期望和祝愿。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所以,爸爸妈妈们:积极地去看待您的孩子吧!不要再给孩子乱贴标签了,他会自动归类;每天对孩子说的负面的话不要超过百分之二十,您的指责会打压他的自信,您的抱怨会降低他的自尊。让孩子生活在喜悦当中、欣赏当中、鼓励当中,他的神经自然会兴奋,他的信念自然会增强,他的态度和行为自然也会积极向上。当您满怀爱心和热情去欣赏、赞美一个孩子时,也是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终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的大树。给桑老师在我的上一篇文章里留言:“陈诗老师有没有关于如何对待早恋好文章?俺的学生已经有早恋的了,他们长大了。”先草写一篇,不敢妄称好,算是抛砖引玉吧。给桑、风兄都是孩子们爱戴的好老师,还有来此的朋友们,你们有什么见解,也请说一说,陈诗先谢了! 当孩子有了青春的萌动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脸上有了甜蜜的笑容,好多和青春有关的记忆都一点点漫上了心头。亲爱的老师,还有亲爱的爸爸妈妈,当你还是个少男少女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青春的萌动?那些朦胧的情愫,那些“少年维特式烦恼”不仅伴随我们走过少年,甚至影响到我们日后的恋爱和婚姻。那些珍藏于心的往昔,你愿意和孩子来分享吗?好了,我还是暂时打住,来认识一下青春期吧: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主要特点就在于:身心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身体的发展。是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身高、体重、头面部的变化快,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女孩的初潮、男孩的遗精,都是身体发育即将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呈现矛盾。表现为: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冲突;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的冲突;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冲突。所以,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情绪波动最大的一个时期,躁动不安的一个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摆脱成人,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一方面又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青春期也是反抗期,反抗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青春期还是人一生中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当婴儿开口说“我”的时候,那是人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将“我”和“你”分开了。而青春期的觉醒就在将“男”和“女”分开了,他开始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他开始对异性好奇和吸引。所以,如果他这时对某个异性有了好感,有了喜欢,乃至有了爱慕,那是再正常不过的。那样的一份感情,不仅是健康的,也是纯洁的、美好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任由他们的这种爱慕泛滥下去,让“萌动”变成了“冲动”,发展成真正的早恋呢?当然不是。孩子的感情就像流动的水,我们要做的是“疏”不是“堵”,因为,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堵到最后,只会泛滥成灾!在这里,有一个概念我们需要区分一下,喜欢不等于爱情,早爱不等于早恋。爱如果只停留在情感上,而没有发展到行为上(尤其是性行为),那还不叫早恋。 我曾经也做过初一的班主任。有一次,孩子们告诉我,谁和谁早恋了。我先问了女孩,又找了男孩,男孩写了一篇日记给我(见文后附的日记)。第二天早自习,我特地读了两篇文章。那天最后一节课正好是班会,我把班会的主题安排为:说说早恋。当我宣布这个主题后,女孩子窃窃私语,男孩子都兴奋地跃跃欲试。等他们说完,我说:你们说的都不叫恋爱。什么是恋爱?恋爱是两个相爱的男女之间的一种稳定的、成熟的关系。他们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他们也能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担负起责任。你们说的只是叫好感或爱慕。它是美好的,却往往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你们可以问问自己,你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将你未来的幸福都交给现在的这个人吗?人的一生,就像在走一段路。你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只能让自己登上更高的台阶我还说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上初三时,我也喜欢过班里的一个男孩。他成绩优异,但家景贫寒。于是他决定不考高中,而报考了中专。我真的为他惋惜,就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劝他考高中。他收了我的信,却什么话都没有说,也一直没有找过我。但是,当我到县一中读书时,我看到他了,他在另一个班。高中三年,我们没有过交谈。他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告诉我,他能上今天这个大学,是因为我。我说,我真的很感谢那个男孩,感谢他给了我这样一段美好的记忆。这一次班会之后,就有一个女孩跟我说,想和某个男生同座,我就同意了。男孩数学好,女孩语文好,反倒互相帮助。还有一次孩子们让我请客,我们边吃边聊,同桌的两个男生问我:“陈老师,您猜我喜欢班里的那个女生?”我就说出谁了,结果他们瞪大眼睛:“陈老师,您真神了!”放心吧,当孩子可以自由地和您谈论,当他感到被理解、被信任,他是绝对不会出轨的。就让他们喜欢好了,结果是:我们班没有一对真正的早恋。附在后面的文字出自当年学生的日记,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4年3月9日 天气:晴今天,很特别的日子。有一件事让我感到一种欣慰。早上,一来学校就上课,一上午都没有见到她。午后,她对我说,陈老师问过她,知道我们之间的事了,她很担心。我说,没事的,陈老师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件事。陈老师果然找了我,很坦诚的和我说了许多事,还和我讲了一个很美丽的故事。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不,我始终都很清楚!放学后,我等她出来,我们走在路上,她问我和老师谈过什么,我告诉她谈了一切问题。她苦笑,我安慰她。我想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好好学习。我要让别人明白,它不会影响学习,而且是一种动力。她说,这很难。我说,不会的,只要你有心。我不想让它熄灭,我很珍惜它。也许很多人都将无法接受,可是在我心里,它是美好的。上帝制造了第一个人类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生活在伊甸园,直到被诱惑,获得智慧。 同学: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你很真诚,也很敏感,还有一点偏激,属于你们这个年龄的偏激,我想我能理解这些。在你这个年龄,关注、喜欢某一个女孩,是很正常的,也是很纯洁的。对于情窦初开的少年来说,与异性的交往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交往中,对异性、对自身、对生活都会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如果你们能成为好朋友,互相激励的好朋友,我会为你祝福。如果你希望你们的关系超越朋友的界限,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话,我必须提醒你,你毕竟还小,过重的情感是你们还承受不了的。你珍视心中的感觉,没有人想毁掉它,也没有人能够毁掉它。它就像你心中的火苗,也许它可以照亮你的生活。但没有必要让这本来美好的火苗燃烧成一大片,占据了你的世界。也许当它燃烧起来的时候,第一个伤的就是你自己。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诱惑,你知道应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真正的智慧。陈诗 3月10日 3月11日 天气:晴很高兴,来到学校。早自习老师读了一篇文章,应该是来教育我的。中午,她给了我一封信,说是听了老师的文章觉醒了,要和我分手。也许她是对的,我回信说分手吧。课间在楼道碰见她,此时,我发现她的笑容才是最美丽的。我的心情也好多了,自从说清楚之后,心情一直很好,有心听老师讲课了。淡化孩子的问题几年前,在北师大读研究生课时,陈健翔教授的一段话给我启发。他说孩子的成长就象河水的流动,如果你盯着孩子的错误,那他可能就在那个点上断掉了,不再向前流动了。心理学上说的负强化也是这个道理。我想起儿子一岁多时,我们住在武汉的一个大杂院里。有一天给他洗澡,他的嘴里突然蹦出几句骂人的脏话来,说完以后他还望着我。我尽量做到毫无表情,继续给他洗澡,就当没有听到的。第二天洗澡时,小家伙又给我学了一遍,我还是没有理。第三天他已经忘掉了。孩子正是学说话的时候,听到什么就学什么,他并不知道那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他只是在等待大人的反应。如果我听到后呵斥他或者笑,他会觉得那些句子引起妈妈注意了,他也会注意,那等于是帮助了他记忆。我没有反应,他也觉得没有意思自然不说了。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大人的反应。我们越关注什么,他就越会向那个方面发展。记得我的一个学生考上三帆。初一期中考试后,有一天他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他不仅名次只在中间,作文里还写怎么怀念小学、怎么讨厌现在。老师很生气,妈妈很焦虑,问我他是不是出了问题。那是一个很可爱很优秀的男孩。我说孩子心清如水,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就不是问题。如果他心里有事不说,那才让人着急。从小学到初中有很多的变化,一开始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淡化他现在内心的那些冲突,多向积极的方面引。他喜欢读书,正好商务出了一套严凌君的成长的岁月、心灵的日出,我推荐给他的妈妈。过了些日子,小家伙给我打电话,说很喜欢那套书,他也恢复了良好的状态,后来考上了四中。等到小儿也上了初一,有一段时间他入睡特别晚,我也急过一阵。叙事、催眠、食疗、经络推拿,我把学到的一古脑的全用上了,效果不大。又带他去看北京儿童医院的中医。专家比我还离谱,居然给这么安静的孩子开出治多动症的药。我突然醒悟,自己的重视只是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或许我放下了,他也就放下了。果然!我真的放下了,只是稍稍改变了一下环境,他的睡眠就全好了。 很多时候,对于孩子良好的东西,我们容易忽视;对他们的问题,我们往往很警觉。而孩子总想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您不能给孩子以许可和称赞的注意,那么孩子就有可能选择一种负面的注意。越是您批评的、指责的,他越是要做。因为是您关注了那个方面、强化了那个方面,所以孩子越向那个方向发展。就象网瘾,那是他感觉快乐的事情,打骂不能戒除。快乐的事只能用快乐来替代,不能用暴力来解决。您越是关注他上网没有,他越是深陷其中。所以,请把您的眼光放到健康的、积极的、正向的事情上,把您批评的话反过来说,淡化孩子的问题,您不妨在战略上重视它,而在战术上轻视它。给孩子正强化,而不是负强化。是啊,孩子的成长就象河水的流动,有的时候流畅,有的时候停滞,那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阻断,而是疏导。又或者,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仅仅只是守望、只是陪伴、只是祝福就够了。 我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教你与亲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不能强迫你这样做。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对你进行性教育,但不能保证你保持纯洁。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提醒你酒精是危险的,但不能代替你对它说“不”。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告诉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证你远离它。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教给你做人的优良品质,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责备你的过失,但不能保证你因此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肯定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 父母的能与不能 孩子,我能为你做很多,因为我爱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也还是要由你自己做出那些重要决定。为此,我只求灿烂阳光永远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教育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能说的7句话 (2013-12-16 10:58:42)转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话在孩子的心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候,也许家长无心的一句话,就会成为孩子的“座右铭”,从而影响他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是不能说的“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哪个乖就爱哪个。”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家长必知:孩子成长四大心理需要 (2013-12-16 11:05:02)转载“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安部个人工作总结
- 中学竞选班长演讲稿
- 中外名著《培根随笔》读后感
- 模板幼师课件教学课件
- 松鼠儿童课件教学课件
- 机动车检验 零气源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征求意见稿
- 绵绵土课件教学课件
- 2024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外招聘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专题06探究主旨、标题、作者意图(学生版+解析)
- 标养室和试件管理制度 附表-标准养护室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记录表
- 2024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金融求职自我介绍
- 标志设计(全套课件88P)
-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题:静电场及其应用(含基础、提升两套)
- 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趋势
-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5类压轴题专练)
- 单项式乘多项式教案
-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 天津市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英语试题
- 老旧房子改造合同模板
- 2024年云网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