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领域的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采用互动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背景 下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文化生态学的眼光来发现和思考中国历史发展各个 阶段的社会生态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对文化生态学及其研究范式进行梳理,寻找这一研究范式的独 特性。文化生态学是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向人文社科领域发展的重大成果,它源 于生态学却更适合社会科学研究。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包括其研究的立场、 方法、和运作模式。文化生态学研究所坚持的立场是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关联 性、互动性,在与关键问题相关联的各个因素间达致一种动态平衡;文化生态 学的方法论以“适应”为中心扩散开来,这也可以称之为“双向调适” ,具体有 文化资源的稀缺性、边界理论、时间空间性原理、生态演替、开拓适应原理、 连锁反馈原理、循环可持续原理。运作模式,即文化生态学的方法论体系的实 现过程,指“文化景观”的形成以及其通过“环境响应” ,与环境达成关联互动, 从而又成为产生新的文化的母体,如此往复,实现一种动态的循环。 接下来,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领域究竟有多大的借鉴意义是我们必 须讨论的问题。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其它学科的应用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 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使运用寻找法的新意义成为可能。 第三部分对文化生态学立场和方法论在法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我们 试图做的是,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立场和方法对一些法学流派进行宏观分析,运 用文化生态学的新视域观察法学,运用文化生态学的态度寻找法的动态平衡。 从文化生态学方法论的角度把握法学、法律发展的方向。这是一种宏观的方向 性把握。 第四部分是对文化生态学运作模式在法学领域应用的展开论述。 具体而言, 该运作模式是对文化生态学研究立场及方法的动态性把握,运用它来分析中国 法传统中的特色问题“家国一体”法传统是一种具体的动态的微观分析。 第五部分是对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整体运用的尝试,以文化生态学的边界 理论为切入点,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法罪错位问题进行分析。法罪错位现 象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对它的分析是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 问题上的整体运用,由边界理论的一个小问题引发了文化的边界以及文化核的 变动的关系问题,最终引发社会变革阶段法律发展的思考。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运用其研究范式对法学问题的分析也才 刚刚起步。我的一切努力都是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进行的。由于能 力所限,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思考不够深入、观点有偏颇之处,但是我希望 ii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用新的研究范式探究法的新意义,法之于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双向调适;动态平衡;法的文化生 态;家国一体观念;法罪错位现象 iii abstract cultural ecology paradigm use the view of interactive, overall, associated to treat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 we can use a cultural ecology of thinking and vision to find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social ecology of the legal issues, and find targete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first of all, we will concern about the 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research paradigm, fi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research paradigm. cultural ecology is the natural science of ec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major achievement, it originated from ecology, but much more suitable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ultural ecology of paradigm, including its position, methods, and mode of operation. cultural ecology institute adhere to the position that the overall grasp of things, the relevance of interactive, with the key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ous factors to achieve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them.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methodology to adapt to spread as the center, which can also be called two-way adjustment, specific knowledge of the scarcity of resources, border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time and space, ecological succession, to develop principles, chain feedback principles,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cycle; mode of operation, namely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methodology system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a relate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through its environmental response, and a which has become a new culture of the mother, so reciprocating, to achieve a dynamic cycle. next, how much reference does the cultural ecology research paradigm to the field of law is the issue we must discuss. cultural ecology paradigm of the applications in other disciplines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us to have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reflection, so that the use of the search for new meaning of law to be possible. the third parts of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use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position and methodology in the field of law. what we are trying to do is that, use the position and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ecology to analysis some law schools by approach to macro-analysis, use the new horizon of cultural ecology to research law, use the attitude of cultural ecology to find the dynamic balance of law. fellow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methodology to grasp the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iv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the grasp of cultural ecology position and methodology is a kind of macro direction view. the fourth part of 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it is the dynamic grasp of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position and method, apply it to chinas legal tradition of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is thinking of a specific dynamics of micro-analysis. part five is a kind of trying to use the whole paradigm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for the try point to the border theory, to analysis the dislocation of the crime phenomenon dur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dislocation of the crime phenomenon is chinas specific stag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 it is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ecology research paradigm in the overall law on the issue of the use, from a small problem of the border theory triggered the relationship issue between the border of culture and changes of the cultural core, finally, it triggered the thinking of leg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ocial change. cultural ecology is a new cross-disciplinary, use of their research paradigm for the analysis of jurists also has just begun. all my efforts are in a bold assumption, to verify the attitude. as capacity constraints in this process it is inevitable there will be enough in-depth thinking, biased views of the department. but,i hope that this is a very good start, with a new paradigm for seeking the new meaning of law, law on the meaning of life. 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ecology research paradigm; two-way adjustment;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 of operation; family and the state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dislocation of the crime phenomenon. 1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生态学以其人文与生态双重背景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对法律文化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学习的时候,笔者被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这一 独特的魅力所吸引。随后在导师的支持与鼓励之下,我决定深入研究文化生态学 及其研究范式并将其应用于法学研究领域,最终形成自己的硕士论文。 笔者选择“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领域的应用”这一题目进行研究主要 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它本身就位于文化与生态两个领域互 相冲击、交叉的地带,或者说它们所涉及的问题处于两个领域的尖端地位。文化 生态作为生态学视角在人文社科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它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范 式,它很有可能为包括法律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更为透彻的分析,提出更 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法作为文化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将其置于文化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地 位当然也是可能的。生态观念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文化生态学的新视野认为,生 态思想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科学领域, 法与生态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生态环境 的保护层面,法律体系内部,法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前也存在着动态 的社会生态平衡关系。 第三,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的引入为法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法作 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魅力之展示又多了一个途径。 法律的表达与实践中所传达出的 文化气息可以通过法律现象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各重要因素间的互 动表现出来。 1.1.2 选题的意义 文化生态学采用互动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问题, 寻找并保持研究对象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遵循这种进 路, 我们可以用一种生态学的眼光来发现和思考中国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社会生 态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到法律,其作为大写的人类生活,首先而且永远是表现为特定的民族生 活。 正是民族的历史所凝聚沉积的这个民族的全体居民的内在信念与外在行为方 2 式,决定了其法律规则的意义与形式。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具体法律问题发生时 的“时空场”,对该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生态因素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部分进行充分考量,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的努力方向是维持或 恢复社会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 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 究视角,它通过对已有的整体的、联系的、互动的方法的总结,并以生态视角所 特有的动态平衡思维来从整体上把握我们的研究对象法律。 我们所要做的是 运用这种研究范式,通过历史的、客观的分析,得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需 要什么,了解整个民族的努力又能为它带来什么。 法学理论中,有很多问题似乎已陷入了对立矛盾的怪圈,新的研究范式的引 入对于分析这些矛盾并进一步加以解决都很有必要。 诸如法律的表达与实践之间 的差距如何缩小等具体法律问题的研究在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引入法学研究领 域之后有望得以深入。 文化生态研究范式之于法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法律 与运行环境的双向调适。 法律对社会问题规制的范围深受社会文化生态变化的影 响,文化生态环境对法律的完善与发展、对法律预期的实现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我正在试图做出这样一种努力,正如黎晓平老师谈到,文化生态学之于法律的意 义在于用文化生态的角度发现法的问题,发现法的新问题、新意义,法之于生活 的新意义。 1.2 学界研究综述 1.2.1 关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 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许多早期重要的人类学家如 f博厄斯和 a克罗伯提 在研究北美的土著民族如印第安人时提出了“决定论”和“可能论” ,认为环境 直接决定文化或环境可能决定文化,他们是文化生态学的先驱。 1955 年,克罗伯的学生、美国人类学家 j斯图尔德(1902-1972)发表了他的 文化变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这部 著作的出版被普遍认为是文化生态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60 年代末,有三部重要的文化生态学著作问世,即 r内廷的尼日利亚的 山地农民 (1968) 、r拉帕波特的献给祖先的猪 (1968)和 j贝内特的北 方平原居民 (1969) 。 70 年代,霍利对赞比来的多加人(toka)继承模式的变化进行研究,哈里 德弗里德里希 卡尔 冯 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许章润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中译本序言. 黄育馥.20 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 3 斯提出“文化唯物论” ,这些文化生态问题的成果,大大地深化和拓展了斯图尔 德的研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卡尔 奥特温 苏尔 (carl ortwin sauer, 1889-1975)发表了景观的形态和历史地理学序言等,对自然景观和人 文景观结构进行研究,被称为“伯克利学派” ,甚至直接称为“文化生态学派” 。 1.2.2 关于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的研究 戢斗勇在文化生态学论纲一文中,将文化生态学的特点归纳为:一、文 化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方法的文化学;二、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 态学;三、文化生态学是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笔者认为,这样归纳的意 义不大, 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 不能走向 “四不像” 的发展道路。 文化生态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产生于文化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冲击过程, 但却能 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 具体而言,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包括:文化生态学的立场、方法论和运作 模式。详细论述见论文中关于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的总结及表述。 1.2.3 文化生态学在法学领域的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的曹海晶博士的论文当代中国立法体制的社会生态研究是 以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立法体制进行研究的文章。 作者从当代中国立法 体制的社会生态环境入手,由立法学领域深入到政治学领域,紧扣我国政治体制 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脉搏, 将当代中国立法体制视作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有 机体, 对当代中国立法体制的系统构成以及它与各种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依存与 互动关系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完善中国立法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其对立法体制 问题的考察主要集中于立法体制与政治生态、 经济生态等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 动,找出环境适应与否的根源,最终实现动态平衡。曹海晶博士将文化生态学研 究方法锁定在立法体制问题的进路是可取的。具体而言,作者从文化到法律再到 更小的对象立法体制问题。 将立法体制问题置于整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下 进行多方位考察,其研究非常成功。 丁言的“彭水诗案”中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解读了 “彭水诗案”这样一个现代文字狱案件,从社会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着手考察中国 的文化生态应当是什么样的格局。正如作者所言,五千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生态 超稳定状态源于儒家文化对个体思想的禁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因具有高强 的融合力、化解力和异化力量;“彭水诗案”没有改变中国的文化生态,但反映出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曹海晶.当代中国立法体制的社会生态研究j. 4 现实中政治文化生态失衡的状况; 文化形式的改新仅仅是文化产品换包装的市场 化表现,而市场的力量才是生成文化生态平衡的决定力量。 由于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研究成果并非十分 丰硕,但是我们从以上二人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研究领 域大有可为,这样一种研究进路对于法学方法论的发展和理论创建而言意义重 大。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1.3.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归纳分析的方法。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具体研究范式的 总结才刚刚起步。 国内对于文化生态学的的探索还主要停留在学科介绍和文化生 态学的具体理论分析之上。对其研究范式,如文化生态学立场,具体能够推广至 人文社科领域的方法论,以及具体运作模式的总结都有待提炼。 第二,比较分析的方法。有比较才有差别,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运用于法学 的探索,首要问题是它的独特能否在法学领域切实应用,其次是该研究范式比起 法学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进路有多大的优势,是否能够有所突破。 第三,例证分析的方法。以具体法律现象为例证,进行特例研究,从而表现 事物发展的具体脉络。 第四,结构分析的方法。对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进行把握。 1.3.2 写作思路 本文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文化生态学及其研究范式的把握, 总结并论证文化 生态学研究范式运用于法学研究的优势, 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结合中国法律发展 的实际情况,寻找文化生态之于法学研究的意义,之于生活的意义。 具体写作思路如下: 首先,介绍何为文化生态学,简要了解其发展历程,明晰文化生态学之于生 态学研究的人文特性,把握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别。总结并概括文化生态学 研究范式,论述具体何为文化生态学立场、方法论和运作模式。 其次,了解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其它社科领域的应用情况,结合法律文化 发展现状,论证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三,文化生态学立场与文化生态学方法论在法学领域应用的尝试。主要从 宏观层面进行把握,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之下讨论法律发展总体方向。 5 第四,详细介绍文化生态学运作模式,结合家国一体法传统表明法律文化景 观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如何达成互动,在时间的洗涤中如何实现动态平衡。 第五,整体运用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中的立场、方法论和运作模式,结合中 国改革开放大背景,讨论法罪错位现象形成的原因与解决途径,在文化边界与文 化核之间寻求一种临界, 从而把握文化核的发展方向。 具体到中国法律发展而言, 即实现法律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6 第 2 章 文化生态学及其研究范式 2.1 文化生态学 我们如果要在法学研究领域引入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 那么对该学科作一了 解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生态学在研究范式上有其独到之处。 正是由于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的特殊思维模式与研究进路, 将该研究范式引入法 学研究领域才成为必要。 所谓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和由这种适应性所导致的 文化习俗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的学科。 文化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杰出的人类学 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h steward) (1902-1972)提出的。斯图尔德在研究 环境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时,侧重于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认为文化进化的因素是文 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具体的文化形式是对具体的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各 种文化只能根据它与“小生境”的关系来评价,不存在什么统一的标准。文化之 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对某一特殊环境的适应过程引起的。 越是简单的和早期的 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影响越是直接。地形、动物群和植物的不同,会使人们使用 不同的技术和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 2.1.1 文化生态的概念 要深入了解文化生态学,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生态” 。关于“文化 生态”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经过搜集和总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 下三种: 第一,柴毅龙在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一文中提出, “文化生态” ,首先是 一种世界观,或说是文化观,它和一般生态学一样,也是建立在人类对生态系统 的依赖性的基础上。这种观点仍然源自斯图尔德。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 要 “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 , 而不是 “把 一般性的原则应用到任何文化环境的情况上去” 。因此,文化生态主要致力于研 究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 情况。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扩展,它“把人类活动看作社会的主体,把人类 的文化创造划分为科学技术(包括经验、知识等) 、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价值 观 (包括风俗、 道德、 宗教、 哲学) 四个层次 (语言作为信息工具暂不包括在内) , 根据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程度,构成人类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 。所以, 文化生态,从广义上可以指影响文化产生、演进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 制、社会组织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等变量构成的整个文化生态系统。 7 第二,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生态的认识, “文 化生态” (或称“文化背景” ) ,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 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 第三, 朱岚在 中庸之道的文化生态根源透视 一文中提出, 所谓文化生态, 就是一种文化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时空场。任何一种实存的文化体系,都必然有其 藉以生发、增长、传播的时空序列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上述三种文化生态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 但都强调了文化生态的主要研究对 象是影响文化的产生、创造、和发展的各种环境问题,比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 社会生态环境等。更重要的是,不管这三种定义是如何各自阐述关于文化生态的 看法,但都没有脱离这样一种主旨,即文化生态所要研究的是由于适应环境所导 致的文化变迁。 我们要清楚文化生态的概念,就有必要区分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是两个概 念。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生态是指对文化领域某个特定时空场的整体问题或该场中特定问题运 用生态学视角进行分析,用生态学方法进行解释,从而得出独特的结论。而所谓 的生态文化,是相对与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同于传统文化 之处在于其综合性、整体性、适应性、俭朴性和历史延续性,旨在处理好局部与 整体、眼前与长远、竞争与共生、开发与补偿间的生态关系。生态文化是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它是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 共存、稳定发展的文化。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二者侧重不同。生态文化侧重于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建 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而文化生态则侧重于用生态学方法解决或解释文化领域的 问题。 应当说, 无论是文化生态还是生态文化, 都是在试图探究文化与生态之间、 生态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共有规律。生态文化旨在通过文化建设或改造对生态 (自然生态或社会生态)起到一种保护、维持、抑或改善的作用。文化生态旨在 通过引入生态学原理对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或法律现象进行有效的、可信的分析 与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文化的生态学解释。这样一种解释,必然有其特殊的 研究手段,有其特别的进路和视角,而这些恰恰构成了文化生态学独有的研究范 式。 2.1.2 文化生态学生态学人文转向第一站 文化生态学是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向人文社科领域发展的重大成果。1866 年, 德国动物学家 e海克尔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 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01. 8 学。在生态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它所研究的课题还仅局限在人类之外的自然界, 基本上采取的也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其结果是建立了诸如“昆虫生态 学” 、 “草原生态学” 、 “森林生态学” 、 “海洋生态学” 、 “湿地生态学” 、 “微生物生 态学”等一些专门化的学科。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生态学渐渐形成了整体的、 系统的、有机的、动态的、开放的、跨学科的学科规范。 到了 20 世纪初,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有人开始把生态学原则运用到人类 社会的研究中来, 生态学开始渗入人类社会的民族、 文化、 政治、 经济各个方面, 促使一批新的社会科学诞生,如“人类生态学” 、 “城市生态学” 、 “民族生态学” 、 “经济生态学” 、 “社会生态学”等。生态学从此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人文色彩。 生态学自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第一,生物个体生态学;第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第三,生态系统生态学;第四,研究以人类活动为 主导的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科学人类生态学。 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优 秀成果也首当其冲,走在了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文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文化生态学成为生态学人文转向的第一站。生态学凭借其独特的学科优势,逐步 拓展至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划时代的话题,生态学开始走出其固有的 狭窄学科领域,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 准则。在西方,甚至有人讲,生态学已经成为一门“颠覆性的学科” ,它将要“颠 覆”的是 300 年来支配人类社会突飞猛进、为所欲为的价值观、世界观。 “颠覆” 同时意味着一种知识体系和文明时代的转换和衍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适时的总结与反思是非常可贵的。 将文化与生态进行结合,首推朱利安斯图尔德。他于 20 世纪 30 年代率先 在生态学领域引进了“文化”因素,并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在他看来,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靠文化的方式达成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人 类对环境的破坏也主要是借助文化(或文明)的方式实施的。研究地球的生态状 况而拒绝研究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生态学已经失去了时代的意 义。 文化生态学的形成是生态学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 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 的成果。它继承了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但同时又更适合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 为它的出发点已从自然生态的改善拓展到了社会文化生态的建构。 交叉学科研究 范式的优势正在于兼容并蓄, 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同时体现了文化学与生态学的 特点。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国家同龄,它的存在与发展最能体现该国文化的风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 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79.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前言. 9 貌,将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运用于法的研究,引入一股新鲜血液增强法学研究的 机能,很有裨益。 2.2 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 研究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 就要认清表象与实质, 如何把握文化生态的实质, 我认为概括出几个核心理念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 从一个庞杂的体系中总结出 该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寻找文化生态对于法律的意义,对于法学研究的意 义。大而全的罗列似乎有意于将事物的全貌展现出来,但是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 性, 这种工作往往难以奏效, 而且难以把握其精髓。 深入的思考、 对本质的发掘, 是对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进行把握的基础。 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包括其研究的立场、方法和运作模式。 2.2.1 作为立场的文化生态学 立场,一般而言,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而学术 立场,大致是指学术研究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坚持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我 们看待问题的态度、方法以及视域就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有时甚至会得到截然 相反的结论。因此,学术立场如何,攸关学术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有效性和生命 力。 用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研究法学,对其立场的把握很重要。那么文化生态 学研究范式又是秉承什么样的研究立场呢? 我们认为,文化生态学研究所坚持的立场是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互 动性,在与关键问题相关联的各个因素间达致一种动态平衡。 文化生态学的立场首先是要把被研究的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 研究,包括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处于特定的、不可复制的时空场之中。 孤立的、局部的、静态的研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文化生态学的立场要求我们 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秉承整体的、互动的、关联的态度看问题。 “文化从来不可能 在理想的纯粹的条件下发展,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文化的场 ” 。 “所 谓场或力场 ,本义是指文化处于多种力错综纠结的相互作用。 ” 文化生 态的理念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并非要将生态学的范畴作教条式的生搬硬套,而 是运用其相关性的系统方法来建构适合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 以更有效地探求社 会科学内在流变的若干规律。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 包括我们所研究的法学在内, 它是一种“场效应”的结果。 平衡问题是文化生态学立场的一个重点, 这种平衡是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动态 胡旭晟.解释性的法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42. 周宪主编.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多元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导论. 10 平衡。这种平衡是相对稳定,并伴随着新进元素而发生变化的。生态的魅力就在 于对这种动态平衡的自我维持,当外力介入时,这个动态“场”会自我调整,以 期达到新的平衡。 我们有必要认真考量特定文化生态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些重 量级元素(对法的发展而言,如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等) ,因为这些元素的 变化很可能会左右整个文化生态场的生态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复杂的变量。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 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 等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文化生态 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 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斯图尔特把文化生态学的 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认为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 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 系及与环境的联系;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 楚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 制于环境。可以明确的是,文化生态场中特定文化现象受环境制约,但同时它又 会对所处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文化生态学除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外, 更主要的是研究影响文化发 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 观念对人的影响。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是这样的: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 的是科学技术,它与自然环境强相关;其次是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最远的是价 值观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显示出弱相关,它是通过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等中间 变量来实现的。反过来看,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直接的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 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文化,二者表现出强相关;其次是社会组织、 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最远的是自然环境,它对人类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技术、 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一类中间变量来实现。一远一近恰好说明了人类活动、自然 生态以及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 现代文化生态学研究,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事 实也的确如此,对事物进行研究应当持有整体性、互动性、关联性态度,这在马 克思的著作中已有详尽论述。但是学术的任务在于对前人研究的传承与发展,马 克思的关于整体性、互动性、关联性研究是我们进行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我 们不能也没有必要绕开这一高峰,文化生态学立场研究的关键在于对文化中“生 态”二字的把握,实现文化领域内的“生态平衡” ,对事物的研究采取整体性、 互动性、关联性的研究非常重要。整体性体现了对文化生态场的把握,互动性体 11 现在了文化生态场中各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关联性体现了文化生态场中变量间 的具体联系。 2.2.2 作为方法的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在方法论意义上有何特点?它对于社会科学(包括法学)研究有 多大价值?我们认为, 该方法论体系的建立应当以法学和文化生态学两个学科的 共同发展为背景,特别要注重体现文化生态学的特点。 朱利安斯图尔德认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学,可以归结为一个关键概 念,即“适应” 。适应在生物学上是指有机体对其生存环境的改造与环境使有机 体发生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可以称之为“双向调适” ,它对任何生命 形式的生存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类也不例外。 围绕着“适应”这一概念,文化生态学特有的方法论体系得以展现在我们面 前。适应的前提: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社会文化生态中 的某些资源性因素和自然界中的资源一样,具有稀缺的特性,如果不加珍惜而肆 意破坏,其恢复与重建将非常困难。我们应该珍视宝贵的社会文化生态资源,并 加以合理整合与利用,以期达到社会文化生态优化的目标。 文化生态学的具体方法则是在这种适应中产生的。适应的过程包括:边界理 论、时间空间性原理、生态演替、开拓适应原理、适应的结果则包括:连锁反馈 原理、循环可持续原理。 边界理论是文化生态学从自然生态学继承而来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 根据文 化的历史进路,明确文化核心、边界、结构的变化,从而标示出文化所拥有的领 地,体现文化的连续性。文化边界变动是必然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已经发生的边 界变动进行分析,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如果出现阻碍文化发展的不规则、不合 理趋势,则有必要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进行分析和调整,从而确立正确的 方向,确保文化核得以传承与发扬。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生态学的“边界理论” 。 文化生态的时间性,时间意味着变化,即使最稳定的文明也经历着时间中的 巨大变迁。因此,用任何一个时代的风貌去概括全部历史都是不明智的。然而, 变中往往有不变,恒定的价值很可能是在无数变化、论争的后面延续下来,它们 构成历史的主题,成为绵延久远的传统,因此,这也可以被视为整个文化的倾向 或特性。这里,时间不是变化性的因素,相反,它印证了传统,当然,并不是每 种文化的第一个方面都蕴含了这样的主题, 但是寻找和印证这样的主题肯定是值 得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在时间中看到的,不但是历史的丰富性,也是文化 的固定性。 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1. 12 文化生态学要求一种系统的方法,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是生态 学中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生态系统受环境压力遭到破坏后,一旦压力撤 去所进行的恢复过程。按照“生态演替”的学说,一个被毁坏掉的生态系统承受 的“风险”与“压力”一旦撤除,它将努力恢复曾经拥有的那种生态景观,这并 不是出于别人的希望或号召,而是出于自然本身内在的生命涌动。 开拓适应原理与连锁反馈原理应当说是相通的。它们共同表现了这样的过 程:文化的领地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张,在外来文化侵入本土之后,便有一 个开拓适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影响,本土文化又会 对入侵者产生一种同化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相互的作用会逐渐扩展到其他领 域(包括经济、政治、风俗等等) ,文明的进步在于相互借鉴,互相取长补短。 反之,如果,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采取的策略是野蛮改造,想要完全取代之,那 么本土文化必然会顽强反击,连锁反馈便会出现一种负相关的现象,外来文化与 本土文化的融合越来越难,共同发展与进步似乎会变为不可能。 现代社会人类意识到对自然生态的改造应讲究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文化生态 学让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生态环境,和谐有 序、健康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样需要加以保护。一个污染严重、自然生态严重 失衡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可怖的;而一个无情、冷漠、物质化、缺乏信仰的社会生 态环境则是可悲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本意是指可以承受的发 展。人们应当认识到社会文化生态同样是十分脆弱的,太大的压力会让她难以承 受,当这种危机已然存在时,其生态恢复成本(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将是巨大 的。因此,善待社会生态环境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必要。 2.2.3 文化生态学的运作模式 所谓运作模式,即文化生态学的方法论体系的实现过程,文化生态学方法 论的实现:文化作为一种动因,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其关键部分对“自然景观” 产生影响,并由于特定的立地以及该文化所处社会结构(包括人口密度及人口移 动、居住方式、交往等诸多方面)的约束,进而形成特定的“文化景观” ,而这 种“文化景观”通过“环境响应” ,与环境达成关联互动,从而又成为产生新的 文化的母体,如此往复,实现一种动态的循环。用一个图示来表达,即“文化 时间自然景观约束因素文化景观文化” 。周而复始。具体的 名词,我将在下文中运作模式具体运用于法学时详细解释。现在问题是,这种循 环的意义是什么,是无方向性的原地打转,还是具有某种倾向性的螺旋式上升?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体现在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所占领的区域 很少具有固定或明确的界线,前面谈到了边界理论,文化的核心、边界和结构都 13 在不断变化,它对某个地区风俗习惯的影响可能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这种 影响也可能存在着程度的不同。文化可以拥有领地,也可以丧失领地,有时候文 化还会离开本来的领域,而仍然可以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其实这样的边界活动只 是文化生态运作模式的表象。 文化生态的表象是丰富多彩的, 这些表象往往能够代表当时当地文明的最高 成果,但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倒退现象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这种倒退并不能代 表文化核的发展方向,对先进的、优秀的事物的追求必将成为历史的主流。我们 要明确,与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文化的发展也是螺旋式上升的。文化生态运作 模式的循环过程是一种建立在自然景观和已有先进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上的前进, 正是它推动了文化核的缓缓前行。这里所谓的“文化核”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园装修合同范本
- 整幢大厦转让合同范本
- 基坑挖土方合同范本
- 舞蹈编排合同范本
- 农村房子建造合同范本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ktv物品收购合同范本
- 2025年企业家与员工签订股权合同范本
- 2025租赁店铺合同
- 2025商业用房租赁合同范本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培训
-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2025年创业方案市场拓展计划
- 高速公路路产赔(补)偿收费标准表
- 帕金森病的DBS治疗
- FS18S系列系统介绍v2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专业的实习报告
- 森林经理学课程设计
- 自来水处理工艺流程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食品原料学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