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公众使用手机 媒体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手机媒体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 建议。这些技术条件既包括手机媒体的技术特性,也包括公众使用手机媒体要必备 的知识与技能、应用环境等。作者在阅读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工作上,采用实地调 查法对这些条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公众拥有这些条件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并 针对这些现状给出了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与意见。 调查分析发现,公众现在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尚未完善,技术环境还未成 熟,在很多方面还亟待改善与加强。在这些条件中,公众的经济条件相对满足率较 高,但在必备知识与技能上面相对滞后,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条件因技术环境的 差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整合能力相对较弱,亟待加强。 要改善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改善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需 要从多方面努力,比如经济、环境的改善、法规管理等措施要协同应用,特别是要 逐步提高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素养。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给出了较多关于手机媒体技术条件现状的数据,这些数 据对手机产品研发,政府对手机媒体的管理,尤其是手机媒体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与 借鉴意义。 关键词:手机媒体 技术条件 评价指标 媒介素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imed at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by general public on the conditions of media technology, in this article,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learning conditions,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apability in the basis of a lot of reading, issues using the field survey carried out these conditions survey, the fin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ublic the status of these conditions and the status quo for these are given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rationalization of views. survey found that the public media now use mobile phones. technical conditions are not perfect, technical environment has not yet matured, and in many way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strengthened. in these conditions,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relative location,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above, is lagging behind, to learn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due to technical differences there are some gaps, especially in the public use of mobile media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apability is relatively weak,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public use of mobile phone technology media, need to be done in many respects, such as economic,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coordinate the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to gradually increase public use of mobile media technology literacy. in this paper, studies carry out on an innovative approach, especially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 a large number of technical conditions are given the status of data on the mobile phone,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of mobile media,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media, a lot of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mobile media technical conditions evaluation index media literac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公众获取社会信息资源的方式及手段也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由单纯的通信演变为重要的媒体。与此同时,从 1g 到 2g,2g 到 3g 的变化,可以看出,公众使用媒介的条件越来越优越化,越来越多样化。同时 也出现了公众为获取信息而存在的媒介技术条件的获得和使用问题。但是手机媒体 和移动通讯、移动媒体并不是一个重合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手机媒体是新媒体 中发展较为迅速并为大众广为使用并认可的一种媒体,在生活中更为实用化与个性 化;而移动媒体又包括笔记本电脑、psp、pdf 等设备。本文在移动通讯的大环境下 专门对手机媒体进行研究分析。 现代媒介,尤其是新媒介,无疑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产物。公众使用媒介的技 术条件将对公众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1)媒介技术条件对公众改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意义 (2)媒介技术条件对公众使用媒介获得资源具有重大影响 (3)媒介技术条件对公众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有重大作用 (4)媒介技术条件对公众利用媒介参与公共事务具有重大影响 如今,公众使用手机媒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技术环境、基本知识与技能 的缺乏,经济条件的不足等,国家在手机媒体的法制法规的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手机媒体中,一些技术的社会运用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垃圾短信、个人广告 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展开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研究。 1.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来源、内容、及目标 本研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 985 计划项目科技、媒介与和谐社会的子课 题公众使用媒介的技术条件现状及对策研究的一部分。该课题的主要任务在于 探讨、研究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公众使用媒介的技术条件的现状,以及对媒介应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用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将科技与媒介相结合,促进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并 就如何改善公众使用媒介的技术条件和环境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作者所承担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公众在使用手机媒体方面的技术条件现状及 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等问题。本课题主要在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一 套关于技术条件的基本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问卷调查来研究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 技术条件的现状,分析产生现状的相关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化与建设性的 意见与建议。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对手机媒体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再认识、解读及评点。 第二,对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的评价指标的建立。 第三,分析手机媒体使用中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现状分析。 正因为手机媒体的社会运用越来越多及与其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本研究在理论 与实际中都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与实地调查研究,以“使用与满足 理论”为相关支持理论,对公众使用手机媒介的技术条件及使用目的加以分析,为 受众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介获取社会资源,开发商开发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服 务,加强人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的人文及社会氛围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目标是: (1)通过对技术条件与媒介使用的研究,引起社会尤其是移动开发商对媒介技 术条件建设及开发技术服务的重视。 (2)通过本课题调查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公众使用手机媒介的技术条件 的现状、差异与原因,为消除这些差异、改善媒介使用技术条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 考建议。 (3)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公众获取社会资源与公众使用手机媒介 的关系,找到公众使用手机媒介技术条件对公众使用媒介的影响,为提高公众使用 新媒介的频度和水平找到一些有效途径。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文研究,报告将对手机媒体的发展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手 机用户行为研究为基础,对手机用户的特征与应用需求及技术条件现状进行深入分 析,综合目前行业管理规范与手机媒体应用发展现状,提出更加符合用户使用需求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和符合政府管理需求的手机媒体发展模式建议。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支持 1.3.1 主要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法:是一种直接调查法。直接深入现场、进入一定情景中去,用自己 的感官或借助观察仪器直接“ 接触” 所研究对象,调查正在发生、发展,且处于自然 状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它能收集到较真实可靠的一手材料,收集到直观、具体、 生动的材料。要想得出第一手的资料,实地调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因此,本文 正是出于问卷的需要采取了实地调查法。 在本文研究中,作者将以“公众使用手机媒体技术条件调查”为主题,以“受 众使用手机媒介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实证性调查”为辅的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受众 使用手机媒介的技术条件的因素及各个因素所占的比例。 1.3.2 主要相关理论 卡茨将大众媒介视为个人用以联系他人的工具,认为媒介可以满足使用者 的认知、情感、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缓解压力等方面的需要。卡茨总结了使 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简单来说,使用与满足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 认为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 研究受众与媒介关系的理论,这里,作者把该理论延伸到媒介技术与受众关系 上的研究上。 本文作者认为,公众对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其实也是使用与满足的表现,这种 使用与满足本身又紧密的与技术条件相结合。首先,虽然现代信息化的社会里,手 机媒体整合了很多传统媒体技术,也对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有了较高的要 求,但是很多技术到用户使用时已经不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用户有某种需求,那 么与这种需求相对应的技术也便很快的被用户掌握并使用。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现 状除了其他原因外,也主要由使用与满足的程度和要求所决定。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本课题的创新点 (1)用实证方式验证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本身对公众使用媒介产生的 影响。 (2)建立衡量公众所具备的技术条件的指标及恰当地测量公众对技术的使用及 对技术掌握程度所带来的对手机媒体使用的影响。 (3)将媒介整合概念及技术的整合运用能力纳入研究的范围。 (4)目前公众使用媒介的相关数据比较缺乏,本文由问卷得出的相关数据既是 研究手机媒体的需要,同时也补充了手机媒体领域的相关资料,有助于相关研究。 1.4.2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重点在于对技术条件的评价指标的建立、实证调查以及在 实证调查的问卷设计。尤其是在实证调查中,由于条件及经验的限制,为了通过调 查得出第一手数据资料,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次,在对相关历史资料 的分析上,本文也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一是对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的研究文献并不 是很多,二是研究的线索都比较单一。为了更好地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本文以较大 篇幅研究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障碍及疑惑。比如:对技术条件指标的建立是否 符合实际,是否过于狭窄;对问卷的设置及分析是否能得到正确的研究结果,这些 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难就难在,其一,以往建立技术指标的不多,做实证 的也不多,囿于本文作者的水平及其他原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 其二,在对本文的技术条件的定性上,除了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论述,是 否也从技术的始发点即技术开发商的角度去谈,最终,本文选择了从受众使用的角 度来为主做技术条件的详细论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2 本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首先需要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即手机媒体、媒介素养作解释及界定。 在早期的研究中,匡文波发表手机媒体的用户定位一文已提出“手机媒体” 一词;同时,2004 年至 2007 年的多篇论文都已认可并使用“手机媒体”一词。本文 更倾向于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一书中的定义: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 播的工具,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 其 “新媒体”概念辨析 (国际新闻界,2008.6)一文,从概念上把手机媒体真 正列入了新媒体的范围,文中指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 电视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本文对手机媒介范围的界定 为本文研究的范围提供了参考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手机媒体指的是以手机为获取资源的终端、以互动 为传播应用的初步整合之前大部分媒体功能与技术的大众传播媒介。 媒介素养也是本文关键词之一。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在国内已经趋于明显化与 成熟化。2003 年起,由于网络方面的负面事件越来越多,引起了学界对负面事件的 始作俑者受众的研究,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繁杂事件的产生?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一个共同话题就是:媒介素养。 本文认为,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正确理解媒体,同时又合理并充分使用媒体的 能力和素养,包括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正确地接受与传播信息,做文明的传播者和 媒体使用者,做优秀的媒体传播者和使用者。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要积极的推 销传播自己,建立自己的传播系统。这样,不仅要求你有充足的资源,技术条件, 更要求你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如果你拥有了这些,很有可能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话 匡文波: 手机媒体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1 版 匡文波: “新媒体”概念辨析 ,国际新闻界,2008.6 马萍: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 ,新闻知识(改革开放 30 年与新闻事业发展征文) ,2009.0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语领袖” 。否则,很有可能依旧过着旧时代的生活。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指的是社会公众为获取社会资源所需要的媒介 知识和基本媒介传播技能,能自如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世界,提高自身媒介利用效率 和质量的素质和能力。 2.2 关于目前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整体现状研究 在公众使用手机媒介现状的研究方面,已有文献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某一个 特定地点进行实地调查,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但大多数文献还是以手机媒介 功能的宏观社会运用为重点进行研究。此类文章中大都涉及了“手机媒介新媒体的 概念” ,主要是对手机媒介的使用现状、功能及技术做了宏观的说明, 这些文献对 本文作者理清思路有重大的参考作用。 此类文章主要包括:杨成、肖倩 2008 手机媒体:渐入佳境 (传媒 ,2008) , 该文指出,主流媒体开始细分受众,走向专业市场。作者视手机媒体是获取信息的 重要途径,是在主流媒体的带动下逐渐走向了舞台。 在项立刚2009,中国手机媒体的元年 (信息系统工程,2009.2).一文中,作 者对手机媒体做了憧憬,也从反面剖析了手机媒体发展受制约的主要瓶颈。作者认 为 2008 年的手机媒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手机媒体还远未解决许多瓶颈问题,如技 术层面、监管层面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同样,在应江勇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载体手机新媒体研究 (通信企业管理, 2009.2)一文中,不仅从手机媒体的独特性分析了手机媒体发展的前景,更开辟了 2009 年是手机媒体元年的说法。 余代洪,江浩所写的四川建院大学生手机调查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200805) 一文,通过小范围的实地调查,得出结论,大学生普遍拥有手机已经成为司空见惯, 从而在手机运用率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中证实了手机媒介的普遍性,可见手机媒体已 经深深的植入学生一族。 葛怀东、邹军: “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杨成、肖倩: 2008 手机媒体:渐入佳境 , 传媒 ,2008.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还有一些学者从手机媒介的功能与技术条件上对手机媒介做了研究,此类文章 主要有:闵大宏手机正在成为新媒体 (中国传媒科技,2001.6) ,匡文波日本手 机媒体发展启示录(传媒,2006/06),刘惠芬,刘澜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前景 (南 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 年 9 月)。这些研究大都论述了手机媒介作为“网络延伸” 的其功能与技术的延伸。通过此类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可以得知:手机功能既是电 脑功能的延伸,所以某些使用网络的技术条件相对来说也是使用手机的技术条件, 包括打字、阅读、搜索、维护等。这点对于作者以后的研究思路起到了重要的启发 作用,在研究公众使用手机媒介的技术条件时,对网络技术条件的论述也将成为一 个分支。 还有一类研究主要时针对手机媒介技术社会运用做了论述,其代表作有:郭学 文手机报:值得重视的新媒体 (青年记者2006 年第 3 期) , a mobile response (greg brooks. marketing. london: mar 31, 2005. pg. 35, 2 pgs)。报纸、广播、电视 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协调和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媒介生态,如今面临着被手机 报打破的态势。手机报作为新生媒介,必然要有一个向传统媒介争夺吸引力和市场 的过程,手机媒介的各种技术运用及功能也将入雨后春笋般登上历史舞台。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无论是在手机媒体的界定,应用现状,基本调查,前景观望等都做了初步的研究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也本文研究的基础。 2.3 关于媒介技术条件对使用媒介的影响研究 在 cnnic 公布的手机媒体传播的 5 种形式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 手机电视和手机小说五种形式中, 几乎每种形式手机用户都会因技术条件的限制 (不 知道如何使用,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及技能等)而影响功能的使用,进而影响其获 取社会资源的渠道与速度与意见的表达等。就现在使用频率及人数比较高的手机视 频一项业务而言,有如下的数据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担心费用高 2 7 . 6 % 不道如何定制 2 3 . 1 % 手机不支持 2 1 . 5 % 其他 1 5 . 3 % 没听说过 1 2 . 5 % ,2008.12 图 1.1 没有使用过手机视频服务的原因分析 从图例可以看出,有多达 23.1%的手机媒体用户不知道如何定制手机视频,这就 是受制于技术条件的原因。 在技术条件影响受众使用手机媒体的这方面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但给作者带来 研究困难的同时也提供了研究的空间。在本论文研究中,作者也试图能找出一个相 对的技术条件评价体系及标准。 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相关作品主要有:马东梅文化研究视域下的“新媒介 技术对受众的影响”(中华传媒网 2006),作者主要透过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 雷蒙? 威廉斯的理论视角,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从不同的视 野范围来分析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涉及手机媒体的影响研究中, 徐建华所写的 手机新媒体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 7 月),该文作者提出了“越来越媒体 化的手机”及“影子媒体”的概念,着重从手机的功能与使用普遍性对手机媒介做 了论述。 数据来源:cnnic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008.12 马东梅: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新媒介技术对受众的影响” ,中华传媒网,2006 徐建华: 手机新媒体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 7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从此文来看,可以得看出手机媒介已经真正的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正从 遥不可及变成了所谓的“影子媒体”。 另有学者对其他技术条件做了研究:如:胡晓荷、李雪手机安全,今天你开始 重视了吗?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8.7) ,该文从从公众使用手机媒体必备的知 识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了手机用户常见的问题。该文从威胁手机安全的角度分析 了公众使用手机媒体时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怎样利用这些技能来应付和避 免这些威胁,此外在手机遗失或手机维修时还可能会造成的泄露电话号码、短信内 容、照片和资料等。怎样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手机媒介的用户不得不必备一些防 护知识与技术。 “艳照门”事件的发生,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这也是艳照人本 身对技术防护意识缺乏,技术能力欠佳的表现。作者认为,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方面要加强用户在智能手机安全知识方面的普及,即本文研究中提到的公众使用 手机媒体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厂商技术把关。 王滨琦手机上网三道坎 , (电子出版 2000.6) 。主要从开发技术门槛设置的角 度来分析了手机用户使用时必须具备的一些编程或更高的技术条件要求。在实现手 机与一定网络对接时,这些技术条件是必须的。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的更为具体,主要有:马红宾motorola 手机用户 如何解锁?(家庭电子,2003 年 08 期),阿文手机省电就这十招(数字通 信,2007 年 03 期)等。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关注点是影响公众使用手机媒 介的技术条件或者应当必备的知识,这也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 2.4 关于媒介使用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与策略研究 这类文章虽然具体研究过程各异,时间不同,但大都是从宏观上描述了媒介使 用的不平衡现状,并探讨了此种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而提出了解决此种不 平衡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方法。这种不平衡我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知识 沟的角度分析,二是从受众角度说开的媒介素养问题。 郭化所写浅议我国“知沟”现状及对策 (东南传播,2006 年第 2 期) ,主要 胡晓荷、李雪: 手机安全,今天你开始重视了吗?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站到一个高度对媒介与知识沟现状进行了研究。陈致中在信息经济、数位落差与 知沟以台湾为例一文中以台湾为例,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刘雪梅所著大 众媒介发展的知沟现状刍议 (当代传播,2003 年 4 月) ,运用具体的数字从全局上 描述了现状,并对大众媒介和知沟的产生进行了探讨。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用户定位 (传媒,2006 年第 2 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 了影响媒介使用不平衡的原因。该作者认为,职业和社会地位等不同的手机用户会 有着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这也是媒介使用失衡的一个原因,主要有获取信息,娱 乐,追求时尚等分别。 还有一些文章结合了其它学科对媒介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有的还提到了知识 沟可能通过影响教育的过程,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此问题的设想。 相关的文章包括张娟玉所著 “知沟”理论新视野下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技 术,2004 年 8 月号下) 。 另外,媒介技术的掌握程度与社会资源的获取速度与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与 公众个人的媒介素养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言,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 人在社会资源上的获取。因此,有学者也对媒介素养做了很多的研究。 尚倩的从技术哲学角度解读媒介素养教学 (哲学史学研究,2008 年 17 期)一 文就从技术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了媒介素养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众的媒 介素养能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教育。本人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不仅能提 高公众使用媒介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公众对媒介的再认识,达到对媒介 的使用与满足的要求。公众使用媒介并达到使用与满足的要求,这也是本文研究对 象的理论基础。 殷昌盛的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培育和提升受众媒介素养路径初探 (广西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一文着重在新媒介环境下从如何提媒介素养的途径 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问题都对受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 讨在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如何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收者、 匡文波: 手机媒体的用户定位 ,传媒,2006 年第 2 期 殷昌盛: 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培育和提升受众媒介素养路径初探 ,广西大学学报,2007 年 12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成熟的媒介使用者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人对作者的观点持赞同态度。遗憾之处是,作者没有把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放在大的环境下进行,考虑欠周。媒介素养的提供高与多种因素有关,而最大的因 素莫过于人的生存环境:个人的经济条件,个人所在地的技术环境等,这些因素往 往是个人运用媒介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所在,提高媒介素养只是一种空谈。 2.5 关于手机媒体相关基础理论探索与研究 此类文章主要是对理论本身的研究及与手机媒介相关的基础现象研究等。其主 要理论有“议程设置” 、 “把关人” 、 “使用与满足”等。 主要代表文献有: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国际新闻界 2006.7) ,该 文指出,手机传播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集合体,作者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 比角度阐述了理论的不可共用性,传统媒体的一些经典理论并不一定适合新媒体。 其主要表现在把关理论等方面。 对手机媒介的研究,本人认为凡是涉及到“媒体”二字,无论是在哪个国家, 其“议程设置” 、 “把关”等行为都会存在,只是暂时起不到一定的作用或者在公众 看来不那么明显而已。所谓的弱化,也是一种变相的“议程设置” ,即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觉悟的提高,以前不能公开的信息现在可以公开了。这与媒介本身起不到“把 关”或者“议程设置”是没有必然的关联的。 靖鸣、刘锐所写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 (新闻知识,2008.06) ,主要是从 受众的角度来考查了手机人际传播的现象,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 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另有一些学者针对手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作了基础型的研究。主要认为 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知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更 是人类思想、行为、观念、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革新。本人认为这其实是对麦克 卢汉媒介理论的再现,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匡文波: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国际新闻界,2006.7 靖鸣、刘锐: 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 ,新闻知识,2008.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a global perspective (anthony townsend. economic geography. worcester: jan 2008. vol. 84, iss. 1; p. 119)一文从通讯与社会的 关系着手进行了研究,技术的复杂性,前沿性等,认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海阔的手机媒介的现代性影响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8.5) , 主要提到了“手 机媒介”推动社会现代化这样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现代性出现了新的向度,亦即 与传统中国社会颇多相似的现代性受到重视。 手机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正是应了这种 趋势,并且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现代性的复苏。 本人以为,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其进行深一步的 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上升到很高的台阶。提升到中国现代性的复苏,我以为是 欠考虑的。 相反, research approaches to mobile us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nathan donner.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york: may 2008. vol. 24, iss. 3; pg. 140)一文却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这样的影响,作者认为,手机媒介在发展中 国家的广泛应用其实是对其本国度文化的一种反映,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相比 较海阔的手机媒介的现代性影响一文,我认为更客观、更实际点。 任超然对手机功能的重新审度试论手机功能的异化发展及其警示 (湖南大 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 9 月) ,研究了手机媒介功能与可能产生的社会危 害。 在这个话题上, cell phone warning: hands off (stephen t. watson. mcclatchy - tribune business news. washington: aug 4, 2008)一文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很多儿 童会因此患癌症及其他多种疾病,并建议儿童放弃对手机的使用。 其解决办法也是本文作者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即公众使用手机媒介本身需要的 技术条件不仅包含应用的使用条件,而且包括为了使用需要必备的一些知识及防护 技能,以及一些技术环境等。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写新媒体与移动通讯 , (广告大观,2006 年 05 期) , 对媒介发展作了前瞻性的探索,他认为: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手机是方向,最值 海阔: 手机媒介的现代性影响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得关注的新的媒体形态。但是我们的新媒体不会终结在手机这个平台上,还要向前 发展。手机本身也在向前发展,期待着一种新的融合手机功能的整合媒体的出现。 2.6 相关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从国内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相关文章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 的理论分析参考和部分的数据调查结果,其中很多文章结合多个学科如哲学等进行 了学科间横向研究的尝试,有了很多创新之处。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忽略了技术 本身的影响,或者明显低估了技术能力对公众使用媒介的影响,使得部分文章在分 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时,有了比较重要的遗漏。总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点,这也 是本文拟将重点研究的问题: (1)以往学者对媒介技术本身的研究并不多,技术条件范围的界定也影响了学 者对技术条件的研究。本文将在拓宽技术条件范围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以往学者研究线索单一,很少有站在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大的环境下进 行媒介整合式的技术条件分析,即技术的整合运用能力。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初 探。 (3)以往学者进行受众手机媒体技术能力及技术掌握程度少有实地调查,本文 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力争获取受众与技术之间关系的第一手资料。 熊澄宇: 新媒体与移动通讯 ,广告大观,2006 年 05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技术条件及主要衡量标准 3.1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的含义 何工作和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公众使用手机 媒体获得信息,也必定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而有些条件与公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没有这些条件获得不到信息,在现代社会无疑于一个“现代文盲” 。例如读报纸的前 提是需要识字,并且所在的地理位置有报纸可以买,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阅读环境, 例如晚上熄灯之后躺床上就不具备读报纸的条件但可以使用手机。 使用手机媒体的条件多种多样,在之前的文献研究中,有诸多关于公众使用媒 介的经济条件、教育条件、人文环境等等的研究,但对于公众使用媒介的技术条件 相关研究比较少,由于手机媒体依赖于手机,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技术要求更高, 因此技术条件对公众使用媒介将有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公众对媒介使用的频率、 层次以及获取信息的质量。 在这里,我们认为,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技本不单是纯粹的技术问题。 技术条件既可以指媒介形态,也可以指媒介技术设备和环境,以及媒介使用的技术 复杂性等等。本文研究的手机媒体的技术条件主要指:公众使用手机媒介的技术环 境(硬件设施) ,公众使用手机媒介的经济条件,公众使用手机媒介必备知识与技能 的掌握情况,公众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情况,公众使用手机媒 体的技术的整合运用能力。 3.2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技术条件主要衡量标准 3.2.1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技术环境 手机媒体是高度技术化的媒体,因此技术环境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今天数字 化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信息传播的各个领域,使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都提 到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水平。在这样的接触方式之下,人类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空限制会极大的突破。人类传播史上,技术的革命往往成为信息革命发生的前导力 量。 媒体技术条件的首要内容应该包括技术环境,例如是否具有必要的设备,相关 各种功能的接入服务等,这些是公众接触媒介的前提条件。对于手机来说,即具有 “手机”这样必要的设备,同时拥有此手机相关功能。在关注该技术环境时,不仅 应单纯关注其是否存在,还要结合其使用的价格,只有该条件具备并且公众可以普 遍负担得起,才是有效的条件。 从开发商的角度而言,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可行性也是技术环境中的关注点。 怎样在大的环境下提供更好的性能,大规模的提供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服务, 解决市场需求,满足用户使用的需要,这对于技术环境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技术环境的考察中,我们还特别强调对绿色手机环境的关注。软件上主要指 没有利用手机媒体来进行的欺诈行为,如:大量的垃圾短信,电话诈骗,中奖信息 等,一个良好的手机媒体环境对于个人及社会都有受益匪浅;硬件上主要是科学辩 论所涉及的从射频电磁场(射频电磁场)的移动通信存在的潜在风险,众多媒体关 注了手机电磁场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 另外,硬件上的技术平台是否 完善,技术维护是否到位,技术本身是否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等都属于技术环境的 范围。 对个人而言,手机媒体的技术环境的好坏是其运用好媒体的基础,也是保障; 整个社会运用手机媒体技术环境的成熟与否,关系到手机媒体的整体发展。技术环 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把这项作为考察手机媒体技术条件的指标之一。 3.2.2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经济条件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经济条件,在这里定义为,该用户在当前的条件下,能使 用手机媒体所要支付的总成本。例如,一个用户需要支付购买一台手机,同时开通 支付一定的上网费用。同时该成本还包括为使用手机上网需要的时间成本,例如连 高钢: 中国绿色手机文化建设研讨会 ,演讲稿,2006 年 11 月 21 日 kalantri s .mediaflo (tm) - the ultimate mobile broadcast experience .iete technical review p73- 79 elvers, horst- dietrich obile phones and health: media coverage study of german newspapers on possibl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health risk & society .p165- 17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接网络需要等待的时间等。 在这里我们也把经济的可行性定义在经济条件的范围之内。即公众使用手机媒 体是在本身经济宽绰的情况下,或则会不影响自身的生活工作下的条件,而非在别 人周济或者非法获得收入情况下的经济条件的满足。 用户经济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没有这个条件,我们所考 察的其他技术条件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经济条件也是公众使用手机媒体的必备条 件之一。 3.2.3 公众使用手机媒体所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作者认为,公众使用手机媒体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懂得基础的手机维护知识 与技能,手机基本操作(包括打字、基本按键操作等) ,gprs 等网络连接的使用知 识,有关各种功能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技巧等,这些知识的现有掌握熟练程度将会影 响公众对手机媒体的使用。 另外,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对各种之前媒体技术的整合能力,如:能否用手机完 成在电脑上与纸质上都能完成的任务,写邮件,看报纸,能否用手机完成服务定制, 下载。是否懂得手机对人体伤害的保护方法,能否进行简单的手机维护,如:延长 手机的使用寿命,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红外线的使用,病毒的处理等。 具备了经济条件及良好的技术环境后,手机媒体对于个人而言究竟能起到怎样 的作用,这还要依赖个人对手机媒体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 的人必将走的更远。基于此,该项条件也被纳入研究的技术条件之列。 3.2.4 公众学习手机媒体相关知识、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 手机媒体在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层出不穷,需要使用者具备很 好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环境,另外,在学习或使用手机媒介时遇到的困难也需 要有相关的途径解决。 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在新技术、新媒介出现后,用户是否能快速学习、接触并认 可,例如单纯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在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等出现后能否 及时使用。一些新的手机功能如雨后春笋出现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时,作为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户能否很好的利用其中的生活个人助理,如:能否利用飞信的免费短信服务,是否 会蓝牙及红外线的使用等,这都是在新的媒介及功能出现时作为用户必须面对的问 题,而相关知识水平有限且与信息社会发展不同步的的用户也更不擅长接触使用最 新的手机媒介及其繁杂的功能。 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等可以影响到人的学习环境。公众学 习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难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认知障碍及技术环境差别的存 在。有些公众可能认为手机只是用来接打电话的通信工具,事实上也没有更多的功 能使用;有些用户对网络媒体的一些负面信息担心会在手机媒体上衍生,一直存有 质疑。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运用。 另外,技术环境的差异也会影响受众使用手机媒体。中西部教育的学习环境就 存在极大的差异。中部及东部的教育环境要优于西部,因此,学习环境也就很好。 信息化社会里,随着开放的远程教育体系逐渐构建,智能手机等的运用,西部更多 的人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西部地区因地域差别而出现的 技术环境的差异。 解决困难的能力主要包括公众在硬件上主要指手机上网方式咨询,手机故障处 理,为延长手机寿命的正确使用方法与维护能力等方面是否能方便的获得解决方法; 软件上主要指能否充分利用手机这以新媒体,掌控最新的传播手段。能否整合利用 这一新媒体各种功能服务为己所用,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4 Section B 2a-2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Unit 5 A happy da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辽师大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 外国影视音乐 唱歌 小小少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九 除法第1课时 长颈鹿与小鸟(1)配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3.1 规则在哪里说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16《初识“WPS演示”》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苏科版
- 《垃圾问题小思考》(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
- 《自制收纳盒》(教案)-四年级上册劳动苏科版
- 2025年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2025中国海洋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职(专科)单招政策解读与报名课件
- 2024年昆明渝润水务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小武器和轻武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中主题班会 高考励志冲刺主题班会课件
- 高三复习:2025年高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月考试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带答案)
-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