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葬书》考辨.pdf_第1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葬书》考辨.pdf_第2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葬书》考辨.pdf_第3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葬书》考辨.pdf_第4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葬书》考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葬书是中国古代风水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论文回顾了历代书录对葬书的记 载,对今存葬书各版本进行了分析并就今人对葬书作者及成书时间的一些代表性观 点进行了综述。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一些新证据,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总结,提 出葬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郭璞以外的某术士所作的观点。论文并对葬书的理论体系 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最后以现存最佳的琳琅秘室丛书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对 葬书进行了点校,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 葬书,文献研究,风水理论,辨伪,断代 a b s t r a c t t h eb o o ko fz a n g s h u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u m tw o r k so ft h eg e o m a n f i ct h e o r yi l la n c i e n t c h i n a t l l i sa r t i c l er e v i e w e dt h er e c o r d a t i o no f z a n g s h ui nh i s t o r y ,a n a l y s e dt h ee x i s t i n ge d i t i o n s o f 劾n g s h ua n dm a d eas u m m a r yo fn o w a d a yv i e w p o i n t so nt h ea a t l l o ro ft h i sb o o ka n dt h e d y n a s t y i tb e l o n g e dt o i na d d i t i o nt of o r m e rv i e w s ,t h i sa r t i c l eb r o u g h tf o r t hn e we v i d e n c e sa n d 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p o i n tt h a tz a n g s h uw a sw r i t t e nb ys o m e b o d yl i v e db e t w e e nw e i ,j i n ,s o u t h e r na n d 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i n s t e a do fg u o 胛1 1 l i sa r t i c l ea l s og a v eap a r t i c u l a ra n a l y s eo nt h et h e o r y s y s t e mo fz a n g s h u a t t h ee n do ft h i sp a p e rt h ee d i t i o no fz a n g s h uf r o m l i n l a n g m f - s h is e r i e s w e r ec o l l a t e dw i t ht h ee d i t i o nf r o m 所- k u q u a n - s h us e r i e sa n dt h ef o r m e rw a sp u n c t u a t e df o rt h e c o n v e n i e n c eo f f a l 咀1 e rs t u d y , z a n g s h u ,d o c u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g e o m a n t i c t h e o r y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c o u n t e r f e i t b o o k s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b o o k s t i m e 葬书考辨 葬书考辨 前提:问题的提出 一、风水学说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影响 在混杂着四书五经和稗官野史的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卷中,产生过许多或智慧或蒙昧 但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不可否认,风水思想可谓其一。 从建筑史学的视野看,中国古代风水学说确曾在中国建筑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 大至帝王寝陵的选址、布局,小至民间住宅的门窗处理,家具陈设一并且这种影响是全方位 的,并不局限于形而下的具体的建筑营造活动,还深入渗透至9 人们日常的行为处事等形丽上 的方面。因而郭湖生先生认为对风水理论的研究是“当中国建筑的研究达到一定阶段时必然 要提出的问题。” 十年前由天津大学冯建逵、王其亨先生主编的风水理论研究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已 经使风水理论研究初步具备了t s 库恩所谓科学范式( p a r a d i g m ) 之雏形。萧默主编之中 国建筑艺术史( 1 9 9 9 年出版) 中也第一次正式为风水理论独立章节,承认了其在中国建筑 建筑艺术史上应有的地位。十年来对风水理论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也陆续有学术研究成果发 表( 包括为数不多的学术专著以及高校的硕、博论文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乏有分量的力作, 但总体看来还是远远不足,而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质量上亦非完全令人满意。 二、葬书研究在风水学中的意义 对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研究不可不考察历史上的风水文献。 王玉德从历代私家、官家的目录文献人手,整理出有据可查的风水类文献目录近2 0 0 种“,这其中还不包括流散于民间不见于正式著录的大量秘传风水书籍。考其要者,则可参 看总结历代文献的清官修四库全书,该丛书子部术数类三( 相宅相墓之属) 著录了宅 经、葬书、撼龙经、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灵城精义、催官篇、发 微论等数种,列为存目的另有十八部。其中旧题晋郭璞撰的葬书因为其最早明确解释 了“风水”一词的由来w ,并阐释了风水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被后世风水业者推崇为风水 术之经典,无论理气宗或形势宗并皆尊郭璞为祖师。 历史上葬书的传承状况较为复杂,流传下来的版本众多且鱼龙混杂,漫漶不清、文 字脱漏、颠倒者不在少数,甚至有将书名误为葬经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误解的发生, 进而对我们认识和研究风水术造成很大的障碍。因而考察葬书书的来龙去脉,对现存 的葬书文本进行爬梳、整理对理清风水术的发展脉络显得尤为重要。 。壬玉德: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1 8 ,p i i i - p 1 1 9 。 。旧题汉青乌子撰青乌先生葬经中亦有提到“风水”一词,但该书普遍被认为是“鄙俗依托”的伪书。 一1 葬书考辨 第一章葬书研究之溯源与现状 一、历代学者的观点 与今天的情况类似,在历史上风水术被一部分人信奉,历代抄录、翻刻葬书者几不 可胜数,为葬书作注者亦不在少数;而同时也不乏坚定的朴素唯物论者,坚决地予以批 判,甚至直斥葬书为伪书。这种状况使得葬书的本来面目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葬书见于书目,始于宋史艺文志。历代目录类典籍亦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于 葬书的版本源流、成书时间和作者的考辨,不妨依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几种观点分列如下: 1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未著录葬书。,但晁公武撰、赵希弁辑之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五行类录有 题郭璞撰的青囊补注三卷,其题解如下: ( 右) 晋郭璞撰。世传葬书之学皆无出郭璞之右者,令盛行多璞书也,按璞传载璞葬母 事世传,盖不诬矣。璞未凡而为王敦所杀。若谓祸福皆系于葬则璞不应择凶地以取祸,若谓 祸福有定数或它有以致之,则葬地不必择矣。呜呼,璞自用其术尚如此,况后尊其遗书者乎。 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亦未见葬书著录,仅在卷十二形法类录有续葬书一卷,题解日 称郭景纯,鄙俗依托。 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直承晁、陈二人之说,无所增损。 4 ,明宋濂: 宋濂系明初散文家,曾作诸子辨,为较早的辨伪著述。但他并不认为葬书为伪 书,晚年曾应同乡后学郑谧之邀,为其重新注释的葬书作葬书新注序。现存各版本 的葬书所附之注释即本之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宋濂此篇序言之内容对考察风水史颇有启发,其中关于葬书的修订 情况的部分内容被四库全书总目葬书题解几乎原封不动地加以征引,而这篇原刨文章 反倒被遗忘了。四部丛刊中存有该篇原文,不妨全文照录如下: 堪舆家之术古有之乎? 周礼墓大夫之职其法制甚详也,而无所谓堪舆家福祸之说也。然 则果起于何时乎? 概秦汉之间也。汉艺文志有宫宅地形书二十卷,既有其书斯有其术矣。木 果人人能之乎? 官有其书而不行之民间,及至晋时方始盛传,而葬书遂号为郭景纯所作。 窃尝读之,真确简严。意非景纯不至此,实堪为相地之宗也。后世葬巫竞起而芫秽之,至于 二十篇之多。西山蔡季通氏深觉其妄增,删去十二而存其八。草庐昊伯清氏叉痛蔡氏未尽蕴 奥,择至精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诚可谓无遗 。按:今存郡斋读书志可分为两个版本:衙本和袁本。四库所收为袁本,四库全书总目? 郡斋读书志 提要日:x 子部) 天文历算等五类全佚而神仙类亦脱其标目”。故原书究竟是否著录葬书实则不可考 矣。四部丛刊所收为衢本,未明言有脱漏,然亦未见著录葬书o * 陈引弛编校: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6 ,p 1 6 6 :“专著 一书以博辨群书的,宋濂是第一个”。 - 2 葬书考辨 憾矣。新喻刘则章亲受之昊氏,为之注释,颇有所发明。金华郑君彦渊,其尊昊氏不下于则 章。昼夜精研惮思,正其句读,探其旨趣,观其会通,粲然若烛照而龟 ,其视则章盖过之 矣。彦渊既锲梓以传复介学子刘刚请予序。予谓葬书尚矣,别有葬经八卷,萧吉所 撰者又二卷,号为地脉经者又二卷,大抵与郭氏不异。唯八卦五行经托于黄帝所作, 或者遂谓为地理之源,岂黄帝之时已有其术欤? 信如此说,诸经之中或云辨方正位或云 涧 东洹西或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固有之矣。不过趋人事之利,何故无福祸之说欤? 是未可知 也。在唐之时,扬翁筠松与仆都监俱以能阴阳录司天监。黄巢之乱,翁窃秘书中禁术与仆自 长安来奔至赣州宁都怀德乡,遂定居焉。后以其术传呈人廖三传,三传以通春秋故名,廖传 其子禹,禹传其婿赠武功郎谢世南,世南复传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检使永锡,遂密而不传。 世之言地形者其盛无逾此数人。然其遗书或存,夸世多行之,往往其说皆与郭氏合而无悼 去之者。岂相地者实宜宗之欤? 纵青囊有传其妙亦不越于是欤。呜呼! 世不信地理之术则已, 设信之舍此将何从求之欤? 宜彦渊留意于技而不暇自释也。然是书虽经蔡氏刊定至昊氏方为 精密。其注之者虽有则章发挥于前又至于彦渊而后大备,注书之士后出者益盛其言,诚可信 欤。予春秋且高文彩益衰落,四方求者每踵武相接类峻,却而不顾而独为彦渊序此者,非以 其有益于世欤。彦渊名谧,北山先生忠憋公之七世孙,自号玄默居士,通儒书而能文,其于 性命之学尤有所得云。 显然,该文决非一般的应景之作。而且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宋濂对葬书历次 修订状况了解得很清楚,并且对风水术之渊源及唐以后术者之间的传承关系颇有研究。 5 ,清姚际恒: 其所著古今伪书考,集前人成果之大成,其中也仅提到续葬书为伪书 陈直斋日:“称郭璞撰;鄙俗依托。” 显然,他完全同意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的观点。 6 四库全书总目葬书题解。: 其主要内容引自宋濂葬书新注序,但关于作者,却作了与宋文完全不同的解释 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p 巫之术。璞门人赵 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o 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 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 显然,该篇题解从目录学的角度考证葬书为伪书,但和其它列为存目的伪书不 一样的是,四库馆臣在否定了该书作者并非郭璞的同时充分肯定了该书的质量: 书中词义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如乘生气一言,其叉颇精。叉所言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务,亦多明白简当。 可见四库馆臣虽然直接否定了葬书的作者为郭璞,但并不认为葬书是一部质量 低劣的伪书。或是由于文献不足,时间不允等客观原因,无法详加考据,只简单地将它视为 m 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宋学士文集,卷第二十七。 。中华书局影印版,1 9 6 56 1 : 9 2 1 。 3 葬书考辨 宋以后某“术士通文义者”伪托郭璞而作。 7 近人张心潋的伪书通考。和目录学家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辩证。: 以上二者的观点与四库提要基本相同,但并未探讨成书时间和作者的可能性。 分析以上的数种观点可有如下的结论 1 明以前的书录作者多以为葬书非伪,其中宋濂对郭璞为作者持肯定态度,而晁 公武、陈振孙等则持默认态度。 2 以后随着考据之学日盛,最终以官修四库目录为代表,倾向否认郭璞为葬书作 者,但同时并未贬低葬书的质量。 遗憾的是前述诸学者的考证仅限于文献目录学的范围,所得结论亦相对单一,四库提 要虽然对成书时间和作者提出了猜想,但显得过于随意和简单。有趣的是,不管出于什么 原因,蔡元定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学者尚且愿意为葬书做文献整理的工作,随着时 代发展,后世的学者却最终渐渐地把它归于伪书之列了。走了一条与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 成的中国古史”相反的道路。 二、今日之研究状况 随着对风水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今天的学者也不得不面对葬书作者和成书时间 不明这个老问题。一方面研究风水理论不可不考“风水”的由来,而葬书确实最早为风 水释义;另一方面,葬书又多被认为是一部年代和作者皆不可考的伪书。 观今人的著述,大多对此问题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 何晓昕则较前人更进一步,提出了两种猜想,姑引原文如下: 1 成书于南北朝:但只作为一种秘籍流传于隐士之间,并未为正史所录。魏晋南北朝 之际,虽然官方正统关于“气说”的议论极少,但隐士们却大谈“气”说,阮籍选庄论 说:“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大地升之谓阳,降之谓阴;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 蒸谓之雨,散谓之风,炎谓之火一气盛衰,变化而不伤”。嵇康明论中说:“夫元气 陶铄,众生禀焉”。杨泉说:“盖气,自然之体也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方士 异气,疾除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这种将“风”与“气”相联系的 说法与葬书的理论颇为吻合。故推测葬书成书于此种时代。 2 成书于唐代:唐代之前均未有关于葬书的记载。特别是唐使馆编辑的晋书 广采各种杂著怪诞之说,却并不收录葬书,说明晋时尚不存在葬书,隋书所谈的 葬书内容又不脱“五音相墓”,与葬书显然是两回事,说明隋时亦未出现葬书o 又从葬书所记述的观测方位的方法看,它成书于罗盘发明之前,假如我们将证明罗盘至 少出现于唐束约8 0 0 9 0 0 年之间,那么我认为葬书可能出现于公元8 0 0 年之前的唐代。 何文从思想史和科技史着眼提出的这两种观点颇有启发意义,可惜作者没有再作进一步 的探讨,但由此可见此问题并非没有研究下去的可能性。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据商务印书馆1 9 3 9 年版影印) ,1 9 9 8 1 。 o 科学出版社,1 9 5 8 1 0 。 1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0 6 ,p 3 4 。 葬书考辨 近年,宗教文化史研究领域也有学者涉及到这个问题。 道教文化新典中指出: 就总体而论,葬书隶属于郭璞一人,这是不妥当的。然而,也不能得出郭璞与葬 书毫无关系的结论。按照王韩青岩从录的看法,该书虽非奎为郭璞所为,但应有部分 内容出自郭璞之手。 关于隋唐志不著录的问题,该书著者提出了以下主张 很可毖郭璞本人并未亲自动手撰写此类著作,而是以口头方式向弟子讲授,弟子根据记 录整理,便署上师名因而,就其原始本文看葬书有可能出于晋代,只是开初秘传, 不为人所知,所以隋唐经籍志未著录。 连镇标在郭璞研究中并探讨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与何晓昕的第一种猜想基本一致: 葬书出于晋后的南北朝或隋唐宋的某个“好事者”,他总结了郭璞的堪舆实践经验, 把郭璞的堪舆学思想、择葬p 墓的原则公之于众( 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他本人的一些看 法) 。而他之所以把是书的著作权归于郭璞,一是表示不敢掠美,一是表示师承关系,一是 凭借郭璞盛名,是书易于被 巾1 接受,利于在社会上的传播流行。 因此,作者认为 不论何种情况,葬书这部堪舆学专著,都与郭璞这个名字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它不 是出自郭璞手笔或口授,但其中保留着郭璞的某些重要的堪舆理念,这是不容置疑的。姑从 “开山之劳的角度出发,把郭璞作为是书的第一作者。殆不会为过。 三、葬书现存版本状况 堪舆地理之书,历代书目皆归人子部数术类或五行类,自郑樵通志艺文略后更为 别立相宅相墓之属,葬书即人此类。为方便查阅,现将今存主要的几种葬书版本情 况列表如下( 所收录的多为较常见的大型丛书或类书) 。: 朝代书名版本类型年份藏书地点备注 明崇祯毛晋津逮秘书 刻本不详藏浙大书名讹为葬经 明崇桢李国木地理大全刻本不详藏山西大学。书名讹为葬经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 活字版1 7 0 1各大型图书馆书名讹为郭璞古本葬经 清乾隆四库全书 写本1 7 8 2备大型图书馆 清嘉庆张海鹏学津讨原 活字版 1 8 0 5 藏浙大 清嘉庆蒋园地理正宗 活字版1 8 0 5 清道光廿二子全书刊本 1 8 3 3 藏北师、上海等 清成丰胡埏琳琅秘室丛书活字版 1 8 5 3藏浙大、浙图。据明洪武刊本刊刻 上列各版本质量状况参差不齐,往往并不一定时间较早的版本错讹就少,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清官修的古今图书集成本和四库全书本并非质量上乘。比较而言,反而最晚的一个版 卿希泰、詹石窗主编: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9 5 ,p s i i 。 * 连镇标:郭璞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 0 0 2 7 ,p 6 5 6 6 。 。“藏书地点”一栏依据中国丛书综录( 一) 所列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实际据笔者通过网 上联机检索,发现实际情况往往有较大出入,并且随着出版事业发展,一些珍贵的丛书陆续出版了影印本 故实际状况仍颓以各图书馆的最新书目为准。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卷六三、六四全文影印收录了李国木辑地理大全k 。丛书集成新编哲学类堪舆影印收录了该版葬书k 葬书考辨 本,即琳琅秘室丛书本是一个较好的版本。因为该书中所收的葬书是严格据明初洪 武年间刊本校刻而成,篇末并附有校伪一篇。对于该版本之葬书,清钱曾撰读书敏求 记有如下记载: 郑谧注释郭璞葬书一卷葬书世鲜善本,流俗所传二十篇,皆后人增益。建安蔡季 通去其十二,内外各分篇四,其杂篇二首,俗本散入正书中,更为厘定,叙次井然矣。玄默 生郑彦渊,得此书于刘庶凡,云传之于杜待制,继又得王伯昌手录孙院判本。标题下书“刘 江东家藏善本”七字。二者俱有吴草庐题跋,而孙本尤为精密,因加订定,从而释之。 另外,李国木辑地理大全所收葬书是广为流传的一个影响较大的版本,四库 提要所言的“通行本”似即指此本。将四库本葬书的缺字情况与地理大全相比对 亦可看出二者之间有较明晰的传承关系。 以下为现存质量较好的三种版本的葬书图版: 图1 - 1 文渊阉四库全书本葬书( 取自p d f 文档,h 却:抽o o k s u s h o c o r n ) 图1 - 2 学津讨原本葬书( 作者白摄) 图1 - 3 琳琅秘室丛书本葬书( 作者自摄) m 清钱曾撰,丁瑜点校: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4 6 ,p 1 0 0 。 - 6 葬书考辨 第二章葬书辨 如前所述,历史上和当下关于葬书作者和成书时间有多种说法,各方各执一辞,终 成就史上的一桩公案。今后还可能会有新的说法出现,甚或某天的考古发现将为这桩“学术 官司”划上一个句号。但至少有一点太家都会取得一致,那就是今存之葬书决非出自一 时一人之手。如果采取严格的评判标准的话,仅凭这一点说,就可将它归人伪书之列。然而 若真采取这种标准,中国文化史上将几乎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真书”。 事实上,古书辨伪本身就是史学理论界一个敏感的问题。撇去由两汉至唐宋明清的历史 老帐不论,先是上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人物的轰轰烈烈的疑古辨伪运动和顾颉刚的古史 辨使国人“信古”的信心大受打击,后又有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冯友兰“信古、疑 古、释古”三阶段说,上世纪7 0 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阜阳竹简、定县 八角廊竹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竹简等大批地下材料的相继出土,学者们开始发现,疑古 辨伪运动固然在史观上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的“伪书”并不伪。 因而又有了李零先生的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和李学勤先生振臂高呼之“走出疑 古时代”。 总的说来,今天学界的态度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倾向于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来 对待历史上存有争议的文化典籍。真与伪只是书籍的一个自然属性,而其包含的文化信息一 不论其正确与否一才是其真正价值所在。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古书,尤其是那些在 历史上造成过较大影响的古书,对其价值的判断是不应以其自身的所谓真与伪作为前提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本章的标题用了葬书辨”而非葬书真伪辨”。 一、辨析之方法 毫无疑问,若论古书辨伪之法,梁启超先生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里总结的方法可谓 集前人之大成,为后世之圭臬。梁先生将辨伪之法分为两大系统: 甲:就传授统绪上辨别。 乙:就文义内容上辨别。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梁先生所谓的第一大系统就是从历代目录著录j 睛况来人手,第二大 系统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上来加以考察。 我们先看第一条途径: 辨葬书为伪的前代学者的辨伪工作多数正是集中在上述第一大系统之中进行的。事 实上,梁先生的辩伪标准过于严格。关于这一点,理论上有余嘉锡先生进行过批评,实践上 也已经有出土文献证明其片面忙p 。历史事实的复杂性岂又是用几个甲乙丙丁能够分门别类 的呢。 诚如宋濂作的葬书新注序所言,葬书这一类风水文献,在历史上本来就多属秘 而不宣的奇门绝学,其流传散布的状况可想而知是不容易为少数几个修史著志的学者所掌握 的。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性质与葬书相类的隋萧吉著五行大义的离奇遭遇: 与葬书一样,该书不曾在作者萧吉的正式传记中出现,也不为隋书- 经籍志著 录。最早出现是在旧唐书经籍志,但自宋志以后,该书又不复见于正式书目。直 到清嘉庆九年,该书从中国大地消失近4 6 0 年后,才由学者从日本翻刻回来9 。其版本源流较 。详廖名春:梁启超古书辫伪方法平议,互联网网址:h t i p :w w w y u a n d a o c o m z a z h i 3 j i i q c g s b w f f p y h t m 。 。隋萧吉著钱杭点校:五行大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2 ,p l o 一1 7 。 葬书考辨 书更为扑朔迷离。 因此,以四库提要为代表的从目录学人手的考察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至少我们可以认为 传统的书目考证法不足以对葬书的作者下最终的定论。 再看第二条途径: 首先我们不妨从避讳学角度考察。 郭璞离世( 3 2 4 ) 前两晋皇帝讳宇情况如下: 武皇帝( 2 3 6 2 9 0 ) 讳炎,字安世; 孝惠皇帝( 2 5 9 30 6 ) 讳哀,字正度; 孝怀皇帝( 3 0 6 3 1 3 ) 讳炽,字丰度; 孝愍皇帝讳邺,字彦旗; 元皇帝( 2 76 - 3 2 1 ) 讳睿,字景文; 明皇帝( 一3 2 5j 讳绍,字道畿。 这些字在今存葬书中均未涉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曾出现皇后干政的情况,晋 尚有为皇后讳的例子。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虞预本传日: 虞预字叔宁,征士喜之弟也,本名茂,犯明穆皇后母讳,敌改焉 预本传又曰: 太* 二年( 会元3 1 9 ) ,大旱,诏求谠言直竦之士预上书谏 知预与郭璞( 公元2 7 6 - 3 2 4 ) 约同时人,而葬书( 内篇三) 有“土高水深,沓草茂林” 的文字,并未避讳。 从葬书的历次修订情况看,内篇三的内容属于“至精至纯者”的范围,应当大体保 持了其原貌。从避讳学角度来看,似乎没有证据支持郭璞为原作者。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考 虑到,葬书( 如果产生于魏晋的话) 在其成书之初并未广为流传,而这种秘传的著述一般 来说是不一定会严格按照朝廷的要求来避讳的。况且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葬书本身文字 并不多,又经历代增删,文字错讹自然不可避免。 因此,上述的考辨也只能为我们提供一点旁证,却不能成为葬书成书于魏晋以后的 铁证。同样地,从音韵学或是训诂学乃至修辞学文章学这一类语言文字学角度切入的方法都 会遇到前述的矛盾。 既然传统辨伪方法不能有效地对葬书的时代和作者作出明确的判断,我们必须扩大 视野,借鉴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乃至哲学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呈现出一派 新气象,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这些学科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可以对风水理论的研究起 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很多新思路也可以在我们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二、葬书作者及成书年代之分析 m 王鲢:魏晋避讳简论,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哲社版) ,2 0 0 0 6 。 莽书考辨 1 _ 葬书作者的分析 前厦已经谈到,葬书非一时一人之作应该是各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异议的,但这不 应当成为我们对这个棘手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理由。为葬书的作者勾勒出一个大致准 确的轮廓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于葬书的作者,四库提要认为是某“术士通文义者”。四库提要的这种判断是 很有道理的。因为自始至今,尚无人对葬书的文辞水准持严格批判的态度。宋濂赞为“真 确简严,意非景纯不至此,实宜为相地之宗也”,博览群书的四库馆臣也下了“词义简质” 的评语。 通读今存的葬书原文,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整体印象: 首先,内篇部分,行文简洁紧凑,论证有理有据,善于引经据典,亦不乏己见。 其次,文中多次以“经日”为引子,引用了另外一部风水著作的内容。显然,在这里作 者丝毫没有窃取他人成果来作伪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解释经书的内容和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是其它的伪作所不会采用的方式“。 其三,内篇部分简洁精当,旨在说理,即阐释风水术的原理,外篇部分和杂篇部分,行 文风格与内篇部分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杂篇部分所言皆是具体的实践方法,采取的也是后 世所多见的口诀形式。 可见,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术士,而且是一位文辞方面修养颇深的文人,他著葬 书带有总结性质,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另外一部风水方面的经典著作的一些概念,同时提出 自己的见解,并且开创性地将堪舆术的精髓归纳为“风水”二字。 那么作者究竟是不是郭璞呢? 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关于郭璞的生平和他的主要著述,郭璞本传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 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 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r 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 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p 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 璞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p 韵一篇。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 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所作诗赋诔颂亦数万言。子骜, 官至临贺太守。 其璞既好 筮,缙绅多笑之。叉自以才高位卑,乃著客傲。 虽然晋书因为不十分注重史料的甄别取舍被后人诟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但 由郭璞本传的的记载佐以魏晋时期笔记小说为旁证,郭璞好为人巫且擅巫当不为假。值得注 m 如题黄石公作的青囊经中多处出现与葬书完全相同的文字,而只字未提其来源。按史记的 记载,黄石公乃张良之师,后人多认为膏囊经系托伪之作。笔者认为,就今存青囊经的文本来看, 全文采用四字i z l 诀的格式,拼凑的痕迹较为明显,亦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可言,断其为伪书当不为过。 。郭璞本传,晋书卷七十二。 。见房玄龄列传:“然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阐;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由 是颇为学者所讥。”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二轧 一9 - 葬书考辨 意的是,如果我们剔除掉本传当中过于奇特,难以置信的一些事迹的话,就不难看出郭璞进 行的巫占活动都是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也就是说,郭璞不过是利用高层统治者的迷信,以巫 术为幌子,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对于自己事巫术而为群臣讥笑,郭璞曾作客傲,为自己 撑腰。可见,郭璞是不会以自己巫者的身份为耻的。若果葬书为他所作,殆不会遮掩其 实,隐去姓名。再则,郭璞乃“不修威仪”、“嗜酒好色”的狂放之徒,自当不会有人投人门 下以师事之。本传也仅提到有门人窃其书,并未说璞门下有弟子学其术。还有更重要的点 就是,郭璞虽由于并非出身士族,受门阀制度的影响一直未被朝廷重用,亦自以为才高位卑, 但自始至终都是忠于晋室,忧国忧民的。就郭璞的身份地位,恐怕不敢也不会象葬书所 言,追求所谓的“爵禄三公”、“开府建国”、“九棘三槐”。 因此,郭璞为葬书作者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是其身后弟子为其所作。至于为何把 作者附会于郭璞,而不是其他人,则不仅在于借郭璞的名声,更在于郭璞本身的思想和旨趣 与葬书作者非常的接近。在这一点上,上章所述道教文化新典与郭璞研究二书 中的观点足可备一说。 2 关于成书年代 断古书作者之真伪已非易事,断其年代则更是难上加难。对葬书而言,其难又更甚, 因为经过历代文人术士或有心或无意的增删削改,我们已无法明确判断哪部分为原创,哪部 分为后补。 何凌昕考虑到罗盘的应用时间,将成书年代定于唐代或以前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仅 以此为论据,似乎显得比较单薄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实际上,基于以下两点考虑,我们也可以使这一结论得到加强。 其一:从蔡元定为葬书作删定的史实看: 蔡元定( 1 1 3 5 年一1 1 9 8 年) 字季通,号西山,宋建阳崇泰里后山人。著名理学家、学者。 宋史有其本传,日: 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与对榻讲论 诸经奥义每至夜分 可见蔡在学术方面决非庸碌之辈。若葬书真如四库提要而言“自宋始出”,那 么从其出现而至“葬巫竞起而芜秽之,至于二十篇之多”,这段时间决不会少于百年,若以 百年计,这时下距蔡元定出生( 1 1 3 5 年) 亦仅百年而已。作为有名的理学家,蔡元定是断不 会为本朝人所出不过百余年的伪书所惑,为之做文献整理工作的。 其二:从管氏地理指蒙与葬书的美系看: 管氏地理指蒙目前普遍被认为是出于晚唐的伪作”,从该书的理论系统来看,与葬 书基本一致,只是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发挥,而内容也比葬书更丰富。如关于“龙 脉”的探讨,比葬书明显深入一步;“水口”的概念,也显系由葬书而来;还有一 部分文字则直接取自葬书,与之完全雷同。显然我们设有理由认为这样一部比葬书 丰富详尽得多的风水著作会产生于葬书之前。 以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葬书至少在唐就已经出现了,那么,有没有更进一步的 ”罗隽何晓昕:风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5 7 ,p 1 0 5 。另参见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8 6 1 0 。 - 1 0 - 葬书考辨 证据把成书年代往前推呢?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何晓昕的第一个推测就葬书反映的“地气”观念与魏晋时代的 隐士中流传的“气说”进行r 类比,颇有启发。需要补充的是,葬书内篇一中“铜山西 崩,灵锺东应”一语,也见于南朝( 宋) 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 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 ”答日:“易以感为体。”殷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便是易邪? ”远公芙而不答。 这里殷荆州与远公的对话讨论的是“易”的问题,殷荆州提到了“感”的概念,远公显 然是赞同的,但却未予回答,一笑置之,颇有玄言之士的风度。可以说葬书作者的思想 与远公非常接近,以至于在书中引用了完全相同的典故。如果把魏晋时期的天人思想作为一 个大背景的话,葬书反映的“气感说”正可以和谐的融入其中,而不会显得另类。另外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典故产生于汉武帝时期,葬书作者熟悉这一典故也说明他生 活的时代很可能上距两汉时期不远。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来看,葬书杂篇上,有“形如乱衣,妒女淫妻”一句。 我们可以推测,作者生活的时代,存在“妒女淫妻”的现象,并且是社会上一个较为常 见的现象。在中国社会史上,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再加之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于是“妒 女”现象成为一个历代皆有的社会问题。比较而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妇女妒风极炙的 时期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纳妾之风极盛,晋代甚至出现过官吏等级与其蓄妾人数 的法令“。南朝时期龚通之撰有小说集妒记( 又名妒妇记) ,也说明这个问题在当时是 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样,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来看,葬书中提到的“爵禄三公”、“开府建国”、“九棘 三槐”都带有汉魏职官制度的影子: “三公”之称,源自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在历史上三 公各自名称或有所不同,但典籍记载中习惯于将朝廷上最重要的三位权臣称为“三公”。大 戴礼记礼三本: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处的“君师”,即指三公而言。秦汉实行“三公九 卿制”,并在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使“三公”成为法定的官名。但随后“三 公”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祝总斌认为: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制度史上三公、尚书机构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即三公由东汉的宰相 发展到隋唐,成为完全不与政事的尊崇之位;而尚书则由典掌枢机的小官,发展到隋唐,成 为从实际到名义都是宰相机构的过渡时期。 也就是说,隋唐后的“三公”仅有官职之名,并无实权。因此所谓“爵禄三公”所指很 可能系魏晋或更早以前的“三公”。 “开府”则是指国家的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糙着宰相制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由开府施政宰相制向隋唐以后的参议辅政机构制过渡,开府也逐渐由一种正式存在的政 治制度成为一种官职名称,后世代有开府之官名而鲜有象魏晋前宰相一样的开府之权力。 “建国”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指天子建立国家( 或圄都) ;二指天子封立诸侯王国。葬 书所言应该为后者。这种现象显然只会在诸侯割据或君权削弱的时代产生,历史上秦以前 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符合这一条件的。 至于“九棘三槐”,周礼秋官司寇朝士:“朝士掌建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 林庆文:谈嫉妒,互联网网址:h t t p :w w w l t w c a t e d u t w w c b m a s t e r w l r m a g z i n e w o r d 4 7 - 0 1 h t m 。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4 ,p 1 3 5 。 葬书考辨 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 州长众庶在其后”。显然也是早期职官制度中的概念,在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中尚能找到一 些痕迹,与隋唐以后的三省六部制则相去较远了。 以上种种,都向我们提示,葬书的原始文本最初出现完全有可能在是魏晋时期。虽 然经过历代的增删,有可能混入了很多后人的文字,但不能就此轻率的否定其历史价值。 总体说来,把葬书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出,但为后世多加篡改的早期风水著述是 较为得当的。至于最初的作者究竟为何人,仅据目前的资料则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很可能 只有留待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不是来朝廷或官宦世家而是来 自于民间不为人所知的某位博学之术士。 。1 2 葬书考辨 第三章葬书概述 葬书曾经宋代蔡元定“删去十二而存其八”,今本葬书当是元代吴澄刊定后的 版本。吴澄的刊定说明如下: 右葬书,相传以为晋郭景纯作,内外八篇凡一千二百四十六字。世俗所行有二十篇, 皆后人增以缪妄之说。建安蔡季通去其十二而存其八,亦即得之。就其所存犹不无颠倒混 淆之失。此本为最善,篇分内外,盖有微意。杂篇二,俗本散在正书篇中,或术家秘啬故乱 之也。此别为篇,伦类精矣。览者详焉。 也就是说吴澄只是在蔡元定的基础上稍作调整,未对分篇为八的结构作进步的调整, 只是将他认为不合主旨的部分别为列入杂篇。对于吴澄的整理原则,元代赵畴的评价可 谓中肯: 又问日:令闽垂方位之说,亦得葬书之旨乎? 对日:论五行衰旺生克,此是阴阳家事,非所以求彤法。葬书言方在势与形之次, 而近世临川昊公刊定其书,置是语于杂篇之首,盖尝与人言,方位时日无关于地理,可 谓得其本矣。 可见,吴澄认为从葬书的理论体系来看,葬书应当是讲“形”、“势”与“气” 的关系,因此把五行方位说的部分内容排除于内外八篇之外。我认为这种方法是较为正确的, 因此在第四章的葬书校注中,对于杂篇的内容,仅给出原文以供参考,郑谧注释则从略。 就今本葬书来看,吴澄刊定后的版本仍不乏很明显的“颠倒混淆”之处。明代郑谧 则是直接在吴澄刊定的基础上作注。通读经与注,我们不难发现,出于对前人的尊重或曰盲 从,郑谧对一些明显的文字疏漏不仅没有加以指正,而且往往强作曲解,对篇伦则更是无有 改异,这大概也是古代文人的通病。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因此完全抹杀今本葬书的价值。也正是得益于前人的整理、 注释才使得我们能有一个从事研究工作豹基础。在本章中,首先将对葬书涉及到的一些 概念和术语给出解释,然后按“内外八篇”的原有框架对今本葬书稍加梳理,并就其理 论系统作一个概要的描述。 一、主要概念和术语 生气( 五气j “气”的概念可谓风水术的核心所在。葬书明确提出“葬者,乘生气也”,葬术 乃“反气入骨,以阴所生之法也”。“气”的概念古已有之,古今中外的先贤圣人亦各有 发明,要完全理清“气”这一概念的是非常困难的。对葬书所言“生气”当作何理 解? 实际上作者自己已经作了做好的注解: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内篇一) “见刘东江家藏善本葬书葬书目录。 。元赵畴:葬书问对。 葬书考辨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内篇一)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内篇二) 这与李申总结的由春秋至秦汉先人们对气的看法并无二致:气既是联系万物的中 介,也是构成形体的质料,同时还具有循环往复,运行不息的特点。葬书所言“盖 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不过是庄子所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 ”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何晓听认为葬书的气 说与庄子的气说有相通之处,也与魏晋南北朝的隐士阶层所谈之气多有渊源的说法甚是 。葬书作者直接继承了先秦汉魏时期“气”的概念,只不过将其加以发挥,以“生 气”作为联系死者与生者的桥梁。 若论及葬书中“气”之特点,则在于其“能动性”,可以通过择地而葬以改变 以后的命运,这是与以往的各种“天命”说不同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风水术更多的 表现出道统的特征而与儒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被动接受和佛教的单纯追求来 世显贵相异。 需要补充的是,琳琅秘室本葬书( 内篇一) 还提及“五气”一词,道藏中有 “五气朝元”的概念,属阴阳五行的范畴,所指为心肝脾肺肾之气,古时金木水火土五 元素也称“五气”。在此作何解释,作者没有特别说明,郑谧则直接将其解释为生气的 别称。古今图书集成所收郭璞古本葬经作“生气”,或琳琅秘室本葬书所言 “五气”即为“生气”之误。 丘垄、冈阜、骨、支 葬书认为“气”流行于大地之中,但其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引入这几个概念 是为了说明气之所在。 所谓丘垄冈阜都是土石突起于地面的形态: 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 垄,丘垅也,从土,龙声。说文 冈山脊也。说文 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说文 他们之间的区别则仅在于大小、高低之不同,而骨、支则是丘垄冈阜的“脊”之所 在。气行于丘垄冈阜之支是葬书的理论基础之一。后面的“势”、“形”之说即是在 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而后世风水书中盛行的龙脉之说则为“势”、“形”之说的深化。 另外,从后文所说的“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来看,作者认为丘、垄、冈、阜不仅是气 行之所,也是气行之果。 风、水 “风”、“水”可谓风水术之根基所在,葬术因其而得名。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风水 术( 严格地说是与后世所言之风水术密切相关的一些方技之术) 在早期曾有过种种不同 的称谓,如堪舆、形法、青囊、青乌( 青鸟) 、h ( 相) 宅、地理等等。今人多有总结, 尤以史箴先生的论文风水典故考略以及王玉德先生的历史上的风水术所述甚详。 上列诸语皆于风水有关,然若仔细加以辨别,其涵义实则各有千秋。 m 李申: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1 ,p 1 8 9 1 9 5 。 9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0 6 ,p 3 4 。 - 1 4 一 葬书考辨 “堪舆”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第次作为数术范畴的概念出现则 是在史记日者列传所提到的“堪舆家”。此时的“堪舆”乃主h 时择日之术,汉 魏时与“形法”并为两大流派,后世所行堪舆之术多“五音姓利”的择日之术,亦行之 于相地相宅,与风水术相融。以“形法”而言,汉书艺文志有“形法”之类,并 称:“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 求其声气贵贱凶吉”,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作了总结:“然形法所列,兼相人相物,则 非相宅相地之专名”。史箴文并进而认为“形法”与“堪舆”二者分别为后世风水术“形 势宗”与“理气宗”之源。 “青囊”之名一般认为来源于晋书郭璞传所言:“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 于b 巫,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青乌”则来源于术者之名,具体时 代则各有相传汉或汉以前。至于“青鸟”,或以为是青乌之误,但何晓昕的风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