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及其现代命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及其现代命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及其现代命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及其现代命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及其现代命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4 壬潞日期:硼弓辜牛目扩且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经缱一导师签名:l 骛避日 期:猫相 胄 弓,、二卜 出蛮銮誊蕊圭主j 窑鲨警 肉容摘要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有死规律的问鼷,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体的话题。人类历史作 隽遥求著鸯娃器熬夔入黪活动,蠹予入瓣意恚、欢鳖、强静等嚣豢戆夯入,镶箕鑫隽 运行的规律掇现出与自然规律不同的特征,基于此,在国内矫学术界,人们要么片面 否定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搬历史的发展视为无主体的过程,走向机械历史决定论、历 史宿命论;毅么片嚣否定历史规律盼客溪触,夸大入的宣由意惠,走向唯心炭义历 变决定论、瞧意志论。骂窥愚鞋物葳熊产实袋为窭发赢,把历变麓律露入的主体携动 性、历史的好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历史的含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结合越来,实现了历史认 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在论文瓣第一部分,臻考采取7 遴耨每历史耱绫懿方法,邃溯了马壳慰历史瘫 律观形成的思想史前提,众面展现了马克思探求“历史之谜”的憨想进程,即玛克思 从以理性精神、异化劳动到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历史规律的发源地的思想脉络。论 文鲍第二部分饕力从逻辑滕蘧揭示马竞憨历史规律的理论起涵,诞明马克思对嬲史援 律连行理论救述的逻髯越赢是入翻静秘鹱生产实黢溪鞠,历史裁簿鹃生成及箕寨现便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展开。以实践活动为藻础,笔者深入地揭示了历史规律的特殊性, 全面而系统嫩论证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合规律性鸟合目的性的辩证关系。历史的 逵溃窝逻鬓豹蓰建蒡没鸯终结对骂竟蕊艨雯燕律蕊翁瓣发。马克惑瞧筝基予氆器形势 的新变化,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角殿提出了跨越“疑本主义卡失丁峡谷”的设想。 “跨越论”的提出打破了以往人类社会在孤立状态下的线性演进模式,确立起了世界 历史视野下多元的、共孵态的空闻演进模式,使历史揽攘具有了翼匀日丰富的内涵。历 史帮辛圭会实躐静发震证骥,马克愚静掰史凝律鼹吴蠢无陵深邃静方法论静力耋,现代 系统科学的必起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科学的理论预设,为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提供了 强有力的支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唯豢志论与机械历史决定论、历史 密参论兹嚣缀x , j - 立,有力炼应怼了臻戴疆方历史蜇攀家静撬竣,黪瀵了笼罩在麓宠愚 历史规律蕊上空的种种迷雾,充分显示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逻辑力跫和现实力擞。 本文试图克服旧有毽论对马克思历史规律观的单向度理解,如实提供一个全面的 理论构絮,从历史秘逻嚣鞠统一的角发,展现其理论粪髓,以期农与薅代交锋潜,继 续保持其琏论青春秘活力! 关键词:历史规律物质生产实践现代命运 a b s t r a c t w h e t h e rt h e r ei sal a wo f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rn o th a sb e e na d i s p u t a b l ei s s u e a m o n gt h e o r i s t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o ft i m e w i t hh i s t o r y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 da sh u m a n a c t i v i t i e sp u r s u i n gp e r s o n a lg o a l sa n dw i t h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f a c t o r sl i k ep e o p l e sw i l l , d e s i r ea n da i m e t c ,t h el a wo f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h a s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r o mt h a t o ft h el a w so fn a t u r e a n db e c a u s eo f t h i s ,t h e o r i s t so fh o m ea n da b r o a de i t h e rd e n yt h e d y n a m i cr o l ep l a y e db ys u b j e c t so fh i s t o r yo n e - s i d e d l y , r e g a r d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i s t o r ya san o n - s u b j e c tp r o c e s s ,o rd e n yt h eo b j e c t i v ee x i s t e n c eo f t h el a wo fh i s t o r ya n d e x a g g e r a t em a n sf r e e w i l l ,h e a d i n gf o ri d e a l i s t i ch i s t o r i c i s ma n dt h et h e o r yo fu n i q u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w i l l f r o mt h e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o fm a t e r i a l p r o d u c t i v ep r a c t i c e ,m a r x c o m b i n e dt h el a wo fh i s t o r yw i t hm a l l s d y n a m i cr o l e ,h i s t o r i c a ln e c e s s i t y a n d c o n t i n g e n c y ,h i s t o r i c a lr e g u l a r i t ya n dp u r p o s e f u l n e s st o g e t h e r , h a v i n gr e a l i z e d a g r e a t c h a n g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h i s t o r i c a lc o g n i t i o n , i nt h ef i r s t p a r to f t h et h e s i s ,c o m b i n i n gl o g i c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m e t h o d ,it r a c e d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p r e m i s eo fm a r x sv i e wo fh i s t o r i c a ll a w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p r e s e n t e d m a r x sm e n t a lc o u r s ei ns e a r c h i n gf o rt h e “e n i g m ao f h i s t o r y ”r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 ,a l i e n a t e d l a b o u ra n dm a t e r i a lp r o d u c t i v ep r a c t i c ew e r es u c c e s s i v e l y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s o u r c eo f 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t h e s i s ,ip u tt h ee m p h a s i so nr e v e a l i n g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m a r x sv i e wo fh i s t o r i c a ll a w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l o g i c a l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o fh i sv i e ww a sm a t e r i a lp r o d u c t i v ep r a c t i c e o n l y i nh u m a np r a c t i c a l a c t i v i t i e sw a sf o r m e da n dr e a l i z e d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a n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i s ,ib r o u g h tt o l i g h tt h e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o f 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d i a l e c t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h i s t o r i c a l n e c e s s i t y a n d c o n t i n g e n c y ,h i s t o r i c a lr e g u l a r i t y a n d p u r p o s e f u l n e s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h o w e v e r ,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m a r x sv i e wo fh i s t o r i c a l l a wd o e s n te n di nt r a c i n gb a c kt oh i s t o r ya n d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l o g i c i nm a r x sl a t e r y e a r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i t u a t i o nc h a n g e d al o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 ,m a r xp u tf o r t ht h ee n v i s i o n o f s t r i d i n ga c r o s st h e “c a p i t a l i s tc a n y o n f r o m t h em a c r o a n g l eo f “w o r l dh i s t o r y ”t h i s e n v i s i o nb r o k et h el i n e a rd e v e l o p i n gm o d e i nt h e p a s ti s o l a t e ds t a t eo f h u m a ns o c i e t y , a n d s e tu pa p l u r a l i t ya n di n t e r g r o w t hd e v e l o p i n g m o d ei nt h ev i e wo fw o r l dh i s t o r y , e n r i c h i n g 2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s o c i a lp r a c t i c eh a s p r o v e d t h a tm a r x sv i e wo f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p o s s e s s e sp r o f o u n d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p o w e r t h er i s i n g o ft h em o d e m s y s t e m a t i cs c i e n c e sc h a n g e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p r e m i s eo fc l a s s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t h o r o u g h l ya n dp r o v i d e dp o w e r f u ls u p p o r tf o rm a r x sv i e wo f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a sar e s u l t ,i t s u r m o u n t e dt h ec o n f l i c to fi d e a l i s t i c h i s t o r i c i s m ,t h e o r yo fu n i q u ew i l l a n dm e c h a n i c h i s t o r i c i s m ,h i s t o r i c a lf a t a l i s m a n d i tc a n r e p l yt h ec h a l l e n g e f r o mm o d e mw e s t e r n h i s t o r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e r sf o r c e f u l l y , c l e a n i n gu pt h ef o gs h r o u d e do v e rt h es k yo fm a r x s v i e wo f h i s t o r i c a ll a wa n d s h o w i n g i t sl o g i c a la n dr e a l i s t i cp o w e r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dt o c o n q u e ro n e s i d e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o l dt h e o r i e sa b o u tm a r x s v i e wo fh i s t o r i c a ll a wa n d p r o v i d e da na l l s i d e d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t ou n f o l dt h ee s s e n c e o fm a r x st h e o r y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h i s t o r ya n dl o g i c ,h o p i n gt om a i n t a i n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 y o u t ha n dv i g o u r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k e y w o r d s :t h el a wo f h i s t o r ym a t e r i a lp r o d u c t i v ep r a c t i c em o d e mf a t e 3 当奎态耋塑圭耋丝鎏窑 : 前言 古往今来,数不清有多少位思想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倾其毕生精力探索着自然与 历史的奥秘。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永远镌刻在人类历史的纪念碑之上。而后人也正 是踏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前行,以求解开更多的自然与历史之谜。在多如繁星的研究成 果中,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始终是最耀眼的一颗。 关于历史发展有无规律之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现代西方历史哲学 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虽然他们彼此之间见解不同、观点各异, 但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派别。两派哲学家要么片面否定历 史主体的自由意志,夸大历史规律对主体的强制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要么片面否 定历史规律的客观存在,把自由意志绝对化,走向唯意志论。只有马克思历史规律观 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历史规律的统一性与实现方式的 多样性、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历史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然而,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观点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一个孕育、 发展和成熟的曲折过程一样,马克思历史规律观的形成也概莫能外。马克思在批判地 继承前人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理论探索,找到了历史的真正发源地 物质生产实践,并以此为前提和出发点,揭示了人与自然( 生产力) 和人与人( 生 产关系) 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从横向结构( 社会结构) 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功 能和诸要素的内在联系,从纵向发展上( 社会形态) 剖析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规律, 最终揭开了“历史之谜”。 在马克思的晚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被马克思 称为“革命前兆”的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引起革命反而似乎成了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调 节阀;无产阶级发动暴力革命的可能性愈来愈小,而资本主义好似曰益繁荣、文明 一系列的变化,引起了马克思的反思,马克思理论反思的成果集中凝结于人类学笔记 中。理论界对笔记作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尤其是关于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 设想。结合俄国当时的历史情境,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 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 。据此他对自己过去得出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适用范围作了一个限定,即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仅限 于西欧各国。对此,有学者提出晚年马克思是对早年马克思的背叛,以致有了“两个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1 9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3 年版第4 5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9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3 年版,第4 5 1 页a 4 马克思”之说。笔者认为,马克思晚年的设想是对过去历史发展规律的补充、完善和 深化。“世界历史”的崛起为“跨越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前提。“世界历史”格局 的确立重构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打破了各民族在孤立、封闭状态下的自然演进状态, 人类历史的演进实现了由简单的单线进化模式到复杂的多元进化模式的转变,历史规 律有了多样化的实现方式 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自身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其理论真髓有着不 屈的生命力,在与现代自然科学哲学和现代历史哲学的两军对垒中充分显示了其方法 论的力量。现代自然科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看似取消了历史决定论的有效性,本质上不 过是实现了对机械决定论的超越,在扬弃机械历史决定论的过程中,这些科学成果恰 恰彰显出了与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一致的思想取向;而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家们力图通过 区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不同,或者通过强调二者方法论上的一致性来否定历史规 律存在的尝试不仅没有构成对马克思历史规律观的挑战,反而更暴露出其自身理论的 机械性、片面性和脆弱性。 本文在充分地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历史规律观的产 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的深层追溯,揭示其丰富内容,从宏观上把握其在现代的 命运,以期达到对此思想的全面理解,应对西方学者的挑战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揭开“历史之谜” 马克思历史规律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探索过程。青年马克思起初强调自我 意识和理性精神对人类历史的重要作用,把自我意识视为历史的基础和源泉在博 士论文中,原子被马克思看作是自由意志和理性精神的自然形式和物质载体,他通 过比较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借原子的偏离直线运动及由 此而生的排斥、碰撞、结合运动来解释世界得以形成的过程,理性精神被马克思看作 历史发展盼动力。随着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不断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人们把日光仅仅 停留在精神领域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较之国家和法而言是 更根本的因素。就私人利益和国家和法的关系而言,是私人利益决定国家和法,而不 是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和法不再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反而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 于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所谓的国家和法是普遍理性和自由的体现的唯心主义原刚由信 仰而产生怀疑,继而进行了倒戈。这样,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视角就从理性精神转向私 人利益,力图从私人利益中寻求历史之谜。从私人利益决定国家和法的唯物主义基本 原则出发,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 定国家和法的结论。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市民社会为何决定国家和法? 市民社会如何 决定国家和法? 对这些问题的全面阐发预示着马克思有可能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 因素,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沿此理论路径,马克思在1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深入到经济学领域,进一步对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的起源进彳亍了解剖。从对国家、 法等上层建筑异化现象的分析深入到经济基础,马克思开始了对历史规律的初步探索。 对私有财产起源的探索,使马克思由异化上升到异化劳动,形成了在探索历史规律道 路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异化劳动学说。异化劳动学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马克思 从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出发来阐释历史发展,还不可避免地残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思想的烙印:另一方面当马克思从劳动出发,把劳动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来分析, 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客观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时,就有可能正确地 揭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固尔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提出“尘世的粗糙 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科学见解,开拓了从劳动中揭示人类历史之谜的 道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并进一步深入到社会内部,从横断面( 社会结构) 和纵断面( 社会形态 的更替) 对人类社会作了分析,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般规律,实现了人类历史认识上的 伟大变革。 ( 一) 理性精神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青年马克思并非是天生的唯物主义者。他早先从事法学研究时,运用的是康德、 t d 参见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4 5 页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费希特的先验主义方法。此方法的特点是把应有和现有、理想和现实对立起来,用应 有批判否定现有,用理想批判否定现实。马克思曾运用这种方法,仿效康德的法的 形而上学原理,先验地规定法的基本原则,建构了一个法哲学的体系,然而由于缺乏 应有的哲学驾驭能力,最终使马克思的法哲学体系以流产而告终。对此,马克思说: “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 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 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 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搞的。 理想和现实、应有和现有之间矛盾的不可解决,使马克思强烈地感到“没有哲学 我就不能前进”。于是,马克思把理论研究的视野转向了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坚决 反对康德把应有和现有对立起来的作法。他认为,“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理念,而理念 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 现有只是绝对理念的 发展环节,现有与应有的矛盾只不过因为现有还处于应有的异化阶段,一切都会在绝 对理念中得到统一。出于反宗教启蒙运动的需要,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分子一样,十 分崇尚自我意识的哲学,对此,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古典形式伊壁 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论,完成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 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在理论上发挥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和意志自 由观点。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原子不是物质世界的物理模型,而是个别自我意识的 象征和载体。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子偏斜运 动。马克思认为,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所以原子偏离直线就赋予了原子以 能动性,也正是由于偏斜才有了众多原子的相互排斥、冲击和碰撞,世界才得以形成。 马克思形象地描绘道:“就像宙斯是在库列特的嘈杂的战争舞蹈声中长大的一样,在这 里,世界就是在原子的斗争声中形成的。” 伊壁鸠鲁之所以要强调原子偏离直线,除 了为世界的生成提供理由之外,更根本的目的在于“求自我意识的宁静,而不在于自 然知识本身。” 与之不同,马克思更看重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主张在与现实的对立统 一中充分实现自我意识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 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 外的世俗的现实,_ 这是一条心理学的规律。”。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 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瓜葛,从透 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那尘世的茜林丝的怀抱。” 在哲学和世界的关系上,马 o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帅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l o 页 o 马克思忍格斯全集 第柏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3 页 o 黑格尔:小逻辑) ,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版,第4 s 页 o (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4 0 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2 1 页。 o 马克思恩格新全集 第舶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敝,第1 2 3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0 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0 7 页 o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4 0 卷,人民出版杜1 9 8 2 年版,第2 5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柏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舨,第1 3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克思进一步指出。“世界的哲学化同对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正是在世界化,即 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才能消除自己体系的内在缺陷和错误,才能实现自己的彻底性, 理性精神成为现实世界生成、变革的最终原因和唯一动力。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才没有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王国中, 而是关注着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在当时的德国,出版自由问题是最迫切、最尖锐的现 实问题。因为争取出版自由是争取其他一切自由的前提。“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 由都是泡影。”。尤其是普鲁士政府于1 8 4 1 年1 2 月2 4 曰颁布新的书报检查令之后, 广大知识分子争取出版自由的呼声更为强烈。马克思以自己深邃的洞察力对普鲁士国 家和法的虚伪本性进行了揭露。马克思当时对自由的看法与黑格尔是一致的,他认为 “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自由是精神、理性的本性,精神的一切属性都 是从自由而得以成立,而人作为“精神存在物”,是“具有理性的生物”,或者像他后 来给卢梭的信中指出的,“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把自由看成是精神( 理性) 的特性,认为每一个人不仅有权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而且有权采用自己的风格。限 制作者的出版自由,就是限制作者的写作风格,限制了写作风格,也就限制了人的自 由,从而违背了人的本性,侵犯了人的权利。马克思像整个黑格尔学派一样,特别强 调精神、理性的作用,强调精神的自由本性。把理性精神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动力 看成评判现实的价值标准和依据,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观还停留在唯心主义的立 场上。 ( - - ) 研究历史规律的理论视角的转换异化劳动理论 如果说年轻的马克思抨击普鲁士当局的书报检查令,争取出版自由还只是停留在 精神领域,从代表人类精神本质的要求出发为人民争取自由,那么在“关于林木盗窃 法的辩论”论文中,马克思已开始从人类精神领域进入物质利益的领域,自觉、公开 地为捍卫备受压迫的劳苦群众的利益而辩护,对历史之谜的探索便从理性精神深入到 物质利益领域。 马克思当时对国家和法的问题的认识十分复杂,一方面,马克思的国家观还属于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即认为国家和法是普遍理性的体现。马克思鄙视私人利益,斥责 其为“怕见天日的私人利益”,咒骂其为“下流的唯物主义”,是“违反人民和人类神 圣精神的罪恶”。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国家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当私人利益和 普遍利益发生冲突时,私人利益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普遍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发 现现实生活同自己认同的国家观是不相符合的。通过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清楚 地看到,普鲁士国家并不代表所有公民的利益,而是维护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国家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加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驻。第2 5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9 4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6 7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4 0 9 页 。(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8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威变成林木占有者的奴仆”,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成为左右整个机构的灵魂”,“法律的 境遇和国家一样。法律本应“是事物的法的本质的普遍和真正的表达者”,而在现实中 它却面临“应该为了保护林术的利益而牺牲法的原则昵,还是应该为了法的原则而牺 牲林木的利益”的二难抉择,“结果利益占了法的上风”。 在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看到了私人利益、物质利益对现实生活和人类历 史的支配作用,他认识到:凡在利益对立的地方,法律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某种 利益的代言人。现实生活中国家、法的实质与马克思一向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 了尖锐的矛盾,据此马克思对曾经所信奉的黑格尔国家观发生了动摇,在徘徊之际,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则加速了马克思同黑格尔法哲学观的决裂。1 8 4 1 年费尔巴哈发 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重新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论权威。1 8 4 3 年7 月,费尔巴 哈又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信条,即“思维与存在的 真正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 来自思维。3 费尔巴哈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彻底颠倒了过来,确立 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这种颠倒过来的方法,对马克思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化以及确 立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立场,起了积极的作用。正如后来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尔 哲学中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 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 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从此之后,马克思不再从繁茂 芜杂的意识形态中,而是从私人利益这种物质关系中为人类历史之谜求解。 那么,私人利益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它与国家和法的真实关系又是怎样的昵?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 尔的法哲学原理进行批判、研究,发现黑格尔宣称的国家和法是普遍理性和自由 的体现,国家是“自在自为理性的东西”4 ,其“目的就是普遍的利益本身,而这种普 遍利益又包含有特殊的利益”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根源在于:黑格尔把家庭和 市民社会包含在国家概念的领域之中。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现实的最高理性本质,国家 “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即分为自己的有 限性的两个领域,目的是要超出这两个领域的理想性而成为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神。 国家作为现实的理念,成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前提和目的,这样,他就把家庭、市民 社会同国家的实际关系作了思辨的颠倒。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一方面 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最 终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为揭开人类历史之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马克 o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6 0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7 9 页。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版第1 1 4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人民出版杜1 9 7 9 年版,第1 7 6 页。 o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 9 6 1 年版,第2 5 3 页。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 9 6 1 年版,第2 6 9 页。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2 4 9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说:“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 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在马克思看来,“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 分,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 必要条件 。”“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之中无意识地偶然地产生出来的。家庭和 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天然的基础,从这一基础上燃起国家的火炬。”。马克思运用唯 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则,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颠倒。 那么,市民社会为什么决定国家和法? 市民社会又如何决定国家和法? 这就需要 全面揭示市民社会同国家和法的真实关系。马克思肯定了政治国家对家庭和市民社会 的依存性,并且揭示了二者的相互分离。黑格尔虽然也看到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矛盾, 并对二者进行了区分,但是他对矛盾本身作了不正确的解释,其目的在于掩盖市民社 会与国家和法的根本对立。马克思写道:“黑格尔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 从现 代的状况) 这个前提出发,并把这种状况想像为理念的必然环节。他把国家的自 在自为的普遍性同市民社会的特殊的利益和要求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他不 愿意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有任何分离。”8 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方面来看待市民社会与 国家分离的过程与性质的。在古希腊奴隶社会,国家制度本身同现实的人民生活是一 致的,即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之间存在“实体性统一”。国家并没有采取凌驾于各阶级 之卜| 的虚幻的共同体的形态。到中世纪,即在封建社会中,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同 一达到“顶峰”。市民社会的一般等级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等级。资本主义社会中,市民 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同一已经消失了”,它们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表现为政 治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分离。 马克思发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对立并试图通过人类解放消除二者的对立,但是 市民社会、私有财产又是由什么来决定? 它们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人类解放的根据是 什么? 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担当起人类解放的重任? 系列的问题使马克思又转向了 对经济学的研究。1 8 4 4 年在巴黎,马克思阅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并作了大 量摘要和评注。通过解剖市民社会本身,马克思开始了对历史规律的初步探索。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当时从资产阶级政治学提供的 事实、材料和范畴出发,着力于揭示经济领域中的异化现象。私有制问题是当时理论 和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与古典经济学家把它当成不证自明的前提 不同,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看成是历史性的现象,是异化的产物,“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 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中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2 5 0 _ 2 5 l 页。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2 5 1 页。 人民出菔社1 9 5 6 年版,第2 5 2 页。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2 4 9 页。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3 3 6 页 。参见陈先达二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上j 每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7 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0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是对私有财产起源的探索,使马克思由异化转向了异化劳动。 谈异化劳动,必然离不开异化劳动的主体一劳动者。马克思把从事物质生产的 劳动者作为主体,但是他的根本的理论和方法仍是异化,他以人的本质为中介,从区 别人与动物的活动方式来论述人的本质,并进而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相对照, 从而把真正的劳动和异化劳动对立起来。 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把人作为一个“种”来考察的,他着 力揭示它的“类”特性即类本质。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 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劳动按其本性来 说应该是自由自觉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完全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 进行的。从劳动主体的角度考察,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过程,是人所特有 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体现,可是在雇佣劳动中,劳动对工人来说却成了外在的东西, 是游离于他的本质之外的东西。他们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被强制劳动;从劳动 形式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工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 雇主,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工人难以逃脱受雇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命运。工人劳动不 是满足爱好劳动的天性,而只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 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沿着这个理论思路,马克思把真正的劳动看 成人的本质,囿于主体自身,就不能摆脱以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描绘历史的思辨传 统。以人的本质为尺度,用人的本质异化来解释历史,必然不是把重心放在研究客观 的历史过程,而是探求人的本质,并以此作为历史的起点,历史因此也就变成了以人 的本质为起点不断展开的过程。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固有本质同人相异 化,造成人的客观存在同人的本质相对立。历史的根本内容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矛盾: 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重新获得自己异化了的本质,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在马克思 那里,只有共产主义才真正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马克思当时是结合私有财产,以 人的本质为根据,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论述。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 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 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还说,“私有财产不过是下述情况的感性 表现:人变成了对自己说来是对象性的,同时变成了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 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失去现实性,就是异己的现实。同样,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 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 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 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以人的本质为依据,从人的本质出发,就不可能揭示历史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9 6 页。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4 2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9 6 页。 。马克思: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s l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人民出版杜1 9 7 9 年版,第1 2 3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的内在矛盾和真实过程,就会把社会历史的内在矛盾归结为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 矛盾,把人类历史的进程硬塞进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图式中,真正的历史反而成为 人的本质的历史的倒影,最终陷入唯心史观。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过程中的过渡性著作, 其中既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烙印,又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两种倾向交织在 一起,使手稿成为一部内容复杂、难于解读的著作。在手稿中,当马克思把劳动的异 化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来分析,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客观关系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时,正确揭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就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什么是历 史?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 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o 回他还强调,“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 一个现实部分”。,“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等等。马克思的这些思想虽然还没 有完全摆脱人本主义的局限,还是从理想化的、抽象的劳动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的物 质生产出发,但有其合理的思想:第一,马克思把社会历史与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正是人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第二,马克思把社会和自然有机地联系起 来,说明了所谓人类社会的历史无非就是人改造自然的历史。自然界对人生成的过程, 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成的过程,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 马克思不仅得出历史通过劳动而诞生的结论,而且以异化劳动为线索,把异化劳 动当作现实的社会状况,对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作了初步分析。 首先,他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的区分和研究,考察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自然界是劳动者借以进行生产的前提和条件,为劳动者提供 “劳动的生活资料”( 指土地、原料、劳动工具等) 和肉体的生活资料,使生产得以进 行;另一方面,劳动者进行生产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劳动的对象化,以便在合乎人的目 的的意义上占有外部自然界。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越是通过劳 动去占有外部自然界,他就越失去“劳动的生活资料”和肉体的生活资料。“劳动为富 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 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 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