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二O一九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概况11.2.建设地点11.3.建设内容及规模11.4.总投资与资金来源51.5.编制单位概况5第二章项目编制情况说明62.1.编制依据及原则62.2.编制工作范围及编制过程简述7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83.1.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概况83.2.项目建设背景11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3.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5第四章项目场址及建设条件164.1.项目选址164.2.区域发展概况174.3.场址建设条件194.4.建设条件评估27第五章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315.1.建设目标315.2.具体建设目标445.3.项目建设成效455.4.建设需求分析49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536.1.设计依据536.2.总体建设方案546.3.业务用房建设方案686.4.重点专科服务能力提升916.5.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966.6.院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86.7.建筑内部功能区设计1076.8.立面设计1116.9.无障碍设计1116.10.交通设计112第七章公用与辅助工程1157.1.给排水系统1157.2.消防系统1187.3.供电、照明系统1207.4.通风及空调系统1237.5.供气系统1247.6.智能化系统125第八章节能分析1358.1.概述1358.2.编制依据1358.3.项目能源消耗量1358.4.节能措施1368.5.劳动卫生分析1398.6.环境评价标准141第九章建设管理方式1479.1.建设期组织管理1479.2.运营期组织管理147第十章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15210.1.招标范围15210.2.招标组织方式15210.3.招标组织程序152第十一章项目建设的进度计划154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5512.1.投资估算15512.2.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168第十三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16913.1.编制依据16913.2.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16913.3.安全措施17113.4.消防安全设施174第十四章社会评价17514.1.社会影响分析17514.2.互适性分析17714.3.社会评价结论178第十五章风险分析17915.1.风险因素17915.2.风险对策179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8116.1.结论18116.2.建议181附件182附件1:关于印发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7808号)182附件2:关于同意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粤中医函2018306号)185附件3: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备选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粤发改社会函2017500号)186附件4:南方医科大学办公会议纪要(2018)第18次195附件5: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粤发改社会函20192195号)197附件6:相关建筑结构鉴定报告200附件7:土地使用产权证及附图207附件8: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确权网上申报回执209附件9:关于送审详细规划调整方案的批复(城规批字(1995)第328号)211附件10:65栋、53栋总后勤部立项批复213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业主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广东省代建项目管理局1.2. 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医院总占地面积163016平方米,现有总建筑面积147437平方米。 图1.2:项目区位示意图1.3.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次项目建设包含业务用房改造、院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医院信息化建设四个内容,项目建成后新增病床数550张,新增手术室13间。新增就诊人次约2000人次/d、73万人次/a。1、业务用房改造:项目拟对现有65栋、53栋、82-83栋共4栋建筑进行功能调整,将原有的宿舍、食堂、实验楼改造为住院用房、医技用房、科研交流用房,涉及总建筑面积约2.76万平方米。(1)65栋综合改造:重点学科/专科综合楼建设项目、中医药传承暨交流中心;(2)53栋综合改造:负一层中医特色疗法中心及治未病中心、二层重症病房和三层手术室;(3)82-83栋综合改造:首层、二层、三层改造为中医药转化研究暨国际交流中心;四层、五层中心实验室功能优化。2、院区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扩建中心供氧系统,新建污水处理站500m3/d,消防水池及配套水泵设备(900m),其它相关配套(含医气系统、景观绿化、标识、监控系统、室外广场、给排水)。3、重点专科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设备购置):包含新增新增床位所需标配设备、手术室、ICU所需标配设备、新增床位后提升诊疗服务能力所需设备、提升中医诊疗及服务能力所需配备设备、提升重点专科诊疗水平设备、提升科研教学能力水平相关设备共六个方面。4、医院信息化建设:包含医院信息化建设,包含信息安全、软件配套、硬件配套、云服务、虚拟化、移动医疗建设六个方面。表1.3-1:业务用房改造与院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览表序号建设项目建筑现状改造前面积改造总面积(含新建)涉及改造面积建设基本内容类型初步预计增加床位1重点专科综合楼、中医药传承暨交流中心65 栋集体宿舍14305.3417441.00 14305.34 按抗震规范进行结构加固;拆除原有饰面与部分隔墙,依据住院楼标准重新间隔;业务用房与病房装修改造;新增智能化等弱电系统;新增供氧及呼叫系统等医用系统;新增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空调采用中央空调。拆除外立面、外窗,更换外窗,外立面采用灰色条砖;新做防水;功能改造550床(按3-4人间设置)330.00 建筑外侧建筑新建电梯井,占地30平方米,新增两台病床电梯、一台污物梯,建筑面积330平方米(11层)。新建256.00 首层内部围合处设置轻钢结构阳光棚。新建2381.66 扩建走廊,宽度扩大至2.5米,重建走廊围护;新建围合式楼梯。新建168.00 65栋4层、5层与53栋3层4层手术室以连廊相连,连廊面积共168平方米(钢混结构)。新建2中医特色疗法中心、重症病房和手术室53 栋综合饭堂10489.77 7941.00 2553.00 负一层改造为中医特色疗法中心;按抗震规范进行结构加固;拆除原有饰面,依据标准重新间隔;业务用房与病房装修改造;新增智能化等弱电系统;新增供氧及呼叫系统等医用系统;新增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空调采用中央空调。功能改造33床,13间手术室2652.00 二层改造为重症病房;按抗震规范进行结构加固;拆除原有饰面,依据重症病房标准重新间隔;业务用房与病房装修改造;拆除外立面、外窗,更换外窗,外立面采用灰色条砖;新做防水;新增智能化等弱电系统;新增供氧及呼叫系统等医用系统;新增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空调采用中央空调。功能改造2656.00 三层改造为手术室;按抗震规范进行结构加固;拆除原有饰面,依据手术室标准重新间隔;业务用房与病房装修改造;拆除外立面、外窗,更换外窗,外立面采用灰色条砖;新做防水;新增智能化等弱电系统;新增供氧及呼叫系统等医用系统;新增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空调采用中央空调。功能改造80.00 建筑外侧新增2台病床电梯1台污物电梯,层高4层。新建3中医药转化研究暨国际交流中心、中医药科研提升82-83 栋-科教楼2251.00 2251.00 2251.00 按抗震规范进行结构加固;拆除原有饰面,依据标准进行科研实验用房装修改造;新增智能化等弱电系统;新增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空调采用分体挂机。内部新增一台货梯。拆除外立面、外窗,更换外窗,外立面采用灰色条砖;新做防水;外挂消防疏散楼梯52平方米。功能改造4院区基础设施扩建现有中心供氧系统扩建污水处理站建设(500m3/d)扩建消防水池及配套水泵设备(900m)新建医气系统、景观绿化、标识、监控系统、室外广场、给排水等相关配套设施表1.3-2:医院信息化建设内容一览表序号类型配置标准投资1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项目2042软件配套电子病历四级改造项目356.43医院计划资源系统(HRP)项目4084手术麻醉管理系统885重症监护管理系统986合理用药系统1397硬件医院计算机终端、网络建设项目828云服务超融合桌面虚拟化应用项目2299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建设项目28010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护理项目220合计2104.41.4. 总投资与资金来源1、投资估算经估算,本次项目总投资为32387.68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9624.22万元(含建安工程费12071.82万元、设备费15448.00万元、信息化建设费2104.4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57.02万元、预备费706.44万元。2、资金筹措本项目入选“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储备库,项目所需资金按政策申请中央补助资金9716.00万元,省财政通过统筹省级医疗卫生相关专项和省发展改革委基建统筹资金解决15000.00万元,医院自筹资金7671.68万元。1.5. 编制单位概况单位名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10号珠江规划大厦法定代表人:邓兴栋资信类别:甲级证书编号:91440101455351720Q-18ZYJ18业务: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其它(城市规划)工程咨询资格证书专业:城市规划、建筑、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市政公用工程(市政交通、给排水、风景园林)。以上各专业涵盖了本专业相应额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内容。取得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格的单位,具备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能力;取得评估咨询资格的单位,具备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文件进行评审的能力。工程咨询资格证书服务范围:规划咨询、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工程设计。第二章 项目编制情况说明2.1. 编制依据及原则2.1.1.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1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3、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5、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6、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7、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8、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9、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7808号);10、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732号);11、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2、广东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粤府201755号);13、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粤府函2016128号);14、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粤府办728号);15、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十三五” 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16、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年正式版);1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版);1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19、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粤发改社会函20192195号);20、业主提供的相关材料。2.1.2. 编制原则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编制深度严格按照发改委制定的相关标准。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贯彻执行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规模、结构和功能、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论证,进行可行性评价。3、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原则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适当超前的同时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4、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原则结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功能适用、建设规模适当的原则。2.2. 编制工作范围及编制过程简述2.2.1. 项目编制工作范围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的范围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的建、构筑物、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电气照明、防雷接地、空调及通风系统、弱电系统、环保和节能、绿色建筑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工程建设方案,以及项目的投资估算、经济社会效益分析、项目建设风险预测等内容。2.2.2. 项目编制过程简述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自2019年6月启动。工作期间,编制单位多次到现场勘察,对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双方多次磋商与修改,于2019年7月底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主要包括了六大步骤,主要包括:签署委托协议组建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现场勘察、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分专业专项编制方案汇编和优化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18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三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3.1.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概况3.1.1. 基本情况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石榴岗路13号大院,在原广州军区医学高等学校校址上改建而成,地处广州市中心地带,占地面积163016m2,现有总建筑面积147437平方米。医院距离广州市中心和广州会展中心均不足两公里。场地为不规则方形,地势平坦。用地性质、位置均符合广州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市政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目前的容积率只有0.9,可扩展至3.0,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南方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医院由南方医科大学整合其下属中医药学院、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的优势学科人才资源共同组建。2013年医院在学校“大南医”发展战略的支持下,将南方医院肿瘤诊疗团队植入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2014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晋升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中西医结合医疗特色明显,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肾病、风湿病、肝病、脾胃病等领域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医院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凭借底蕴深厚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实力,培育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专科,其中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脑病学、中医肾病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医痹病学和中西医结合基础);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针推康复拿科);2个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风湿病科和肝胆病科);2个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临床重点专病(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中西医结合肝病)。同时建设有中西医联合查体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心及国家治未病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局名中医工作室、传统疗法与康复中心、广州市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科技服务创新中心六大中医特色平台。是一所以中医为特色,西医为基础,中西医结合为优势,肿瘤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科研型中西医结合医院。3.1.2. 医疗能力情况医院目前拥有床位550张,医疗区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床位规模2050张。2006年10月医院门诊开业,2010年6月住院部投入使用,展开床位400张,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整合全校肿瘤学资源,将附属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的肿瘤优势学科植入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2014年4月18日,广东省中医药局明确批示“同意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2016年5月24日,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至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床位规模为2050张,其中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600张。全院目前拥有员工833人,正高66人,副高78人,博士生导师39名,硕士生导师58名,博士后合作导师15人,包括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刘晓伟)、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吕志平)、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罗仁)、南粤优秀教师1人(马骥)、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1人(黄泳);中央军委保健组专家2名(臧堃堂、陈宝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3人(陈宝田、罗仁、吕志平)、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人(陈宝田、吕志平、罗仁、周迎春、文小敏、梁东辉)、广东省名中医6名(臧堃堂、陈宝田、吕志平、罗仁、魏连波、文小敏)、广东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6人(魏连波、谢炜、李义凯、周迎春、文小敏、梁东辉)。已具备了一支较强的人才队伍,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表3.1.2:近五年医院门诊、住院情况一览表年份门诊量入院人数出院人数住院手术台数平均住院费用(元)本市内患者人数省内患者人数外省患者人数港澳台患者人数2013年99977593854017449421170021241476132014年14065789478833104112919289637212117222015年1644121090710807103613588346548652197182016年1789971302812962140914526432659082438412017年197169154101536117571601351707293264863一、医院基本情况医院第一名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等级三级甲等医院在岗人数 83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596人,管理人员数60人;年门诊人次178995人次平均门诊费用305.94元/人次实际开放床位数400张年出院人数12962人病床使用率99.67%平均住院日11.06日病床周转次数32.41次/年/床平均住院费用14524元/人次年业务收入26835万元,其中:医疗收入占比90.9%、药品收入占比42.9 %年药品收入(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11520万元,其中: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医院中药制剂)收入占比 23%、中药饮片收入占比6 %。二、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国家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个数和名称中医重点专科4个(心血管科、风湿病科、推拿科、慢性头痛病)门诊总处方数171985张门诊中药/民族药处方数113191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数36472张门诊中医/民族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数75125人次住院病人中疑难危重患者人数6255人纯中医/民族医治疗住院疑难危重患者人数2825人近3年开展对口支援的中医类医院名称五华县中医医院、大埔县中医院、连平县中医院、梅州市梅县区中医医院、四会市中医院有对口合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名称广州市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白云山医院、广州固生堂中医肿瘤门诊部有限公司、白云区医院、广州白云区太和医院、中山市东升医院、中山市阜沙医院、黄埔区中亚医疗门诊部、佛山佳美康复医院、佛山市南海广协中医门诊部、佛山市南海粤大中医门诊部、高要新南方医院、肇庆高新区中亚医院、广州市海珠区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浮市红十字现代妇产医院、广州市海珠区祥生康健安养院、佛山市南海仲华中医诊所、大埔县中医医院、五华县中医医院、连平县中医院、梅州市梅县区中医医院、四会市中医院、广州市海珠区祥生康健安养院、广州众晟医疗门诊部、番禺玛利亚医院、鹤山西江医院、英德市中医院、江西赣州信丰县中医院、海丰黄江医院、普宁市中医医院、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清远市清城区横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临床科研和人才培养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名称中医痹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脑病学、中医肾病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名称中药制剂实验室(TCM-2009-275)中药药理实验室(TCM-2009-298)中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TCM-2009-29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中医肾病、中医风湿、中医脑血管、中医心血管(XF20150322)有效期:2018.10.20六大中医特色平台健康管理中心及国家治未病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局名中医工作室、传统疗法与康复中心、广州市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科技服务创新中心专职科研人员数32人专职临床科研人员数21人中医药科研伦理审查委员会有临床科研方法学团队/部门有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6个3.2. 项目建设背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中形成的医学科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了儒释道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具有现代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就文化属性而言,中医学理念与思想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中医不仅将人体与自然、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将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中医药学以阴阳平衡的生命观、阴阳失调的疾病观与阴阳调和的治疗观,反映了中华文化“阴阳中和”的核心价值;中医药学“治未病”、“存正气”的预防保健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中医药学“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仁爱慈善的道德伦理。根据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62439号),中医药传承和创新项目属于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之一,规划对“中医药传承和创新项目”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防治特色优势,重点支持约90所重点中医医院(含少数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和10所左右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含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开展传承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和临床科研有机结合,中医药传承创新条件明显改善、能力显著提升、机制更加健全、成果不断涌现,促进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服务“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备选项目遴选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7808号),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入选“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储备库。为明确本次项目建设的目标、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投资,开展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3.1. 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广东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重点任务”中提出:“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科研实力强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与模式,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粤府函2016128号)关于“总体布局”提出:“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属地层级实行梯度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总体上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人才的方针,坚持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方向。”关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结合医院的2020年规划床位配置提出:院本部2020年规划床位配置1450床,肿瘤中心2020年规划床位配置600床,合计2050床。本项目为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新增病床数550张,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水平。因此,本项目是国家、广东省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3.3.2. 项目建设是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针对目前困扰很多人的亚健康问题,在西医诊断看来被认为是没有疾病的,而中医诊断从患者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视角与方法,中医的一些治疗和保健手段都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问题。中医药所具有的投入少、成本低、疗效好,对控制医药费用有积极作用,并在一些大传染病、慢性病防治,老年人、妇女儿童和亚健康人群的保健,以及建立重大疾病的康复体系和卫生经济学意义上,都具有显著的优势。目前我国中医类医院诊疗量为4.38亿人次,占全国医院总诊疗量的17.5%,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加凸显。 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医药法明确,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为公民获得中医药服务提供保障。随着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等一系列工作推进,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加凸显。截至2017年9月,我国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为2037.7万人次,占全国医院总出院人数的15.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6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中医馆,总数超过3万个。 与此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更加多元,中医药在治未病、防止重大疾病和康复等方面作用突出。不过,目前中医药服务提供还不均衡,特别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不断旺盛的需求。 3.3.3. 项目建设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虽然建院时间短(12年),但在患者收容、学科建设、人才积累、医院品牌等方面均迅猛发展,已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医院已于2010年和2015年分别完成住院大楼装修及肿瘤病房改造,收容快速增长(2017年收容量是2012年的7倍)。近五年来,每年的收容增长速度平均在30%左右,现床位使用率已经达到99.67%。2017年,医院在原有病房基础上进行了加床,最大限度可加床至550张。按目前的收容态势,如果医院未来五年的收容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3年后病人收容总数将达到1000-1200人左右,以医院目前的病房规模根本无法满足未来群众就医的迫切需求。若由于医院医疗设备设施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将会发生患者得不到及时、规范、有效治疗的情况,将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医患矛盾加深。人民群众因对医疗设施设置不满,导致对卫生部门甚至政府部门的不满。为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提高医院的业务服务水平,做到及时、安全、高效的对患者给予救治,把疾病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完善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服务体系,增加业务用房,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安全、高效治疗,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3.3.4. 项目建设是促进广东省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疾病防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断拓展卫生预防服务范围,利用专门、规范的服务窗口,进行疾病防治。从而提高对疾病的防治能力,提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服务水平。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完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促进疾病防治专业性及规范性,是推动广东省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4.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4.1. 综合实力增强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前景为实现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和“卫生强省”的建设目标,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博采中西 厚德精医”的办院宗旨,实现了两大实力学科群中西医结合临床特色学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2017年医院共设置了床位550张,医疗区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年门诊量达19.72万人次。综合实力的大幅增强,硬件条件改善、技术水平提升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3.4.2. 土地权属清晰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本项目土地权属清晰,权属人为南方医科大学,涉及改造的4栋建筑均在房地产权证附图所示用地红线范围内,不涉及用地产权争议。房地产权属人为南方医科大学,后续新建、扩建及改建工程需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主体进行。本次项目涉及4栋建筑的功能改造,其中65栋、53栋在大房证证中,暂未明确产权,为此医院启动了修规调整工作,2019年8月2日修规方案已申报审批,网上流程号为2019080500013号。 3.4.3. 建设条件良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2019年5月,项目获得了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粤发改社会函20192195号)。项目位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用水、用电等市政配套条件较为良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第四章 项目场址及建设条件4.1. 项目选址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医院总占地面积163016平方米,现有总建筑面积147437平方米。 本次项目建设涉及4栋现有建筑的功能改造与活化利用,主要集中在医院北侧。(1)65栋综合改造:重点学科/专科综合楼建设项目;(2)53栋综合改造:负一层中医特色疗法中心及治未病中心、二层重症病房和三层手术室;(3)82-83栋综合改造:首层改造为中医药传承暨交流中心;二层、三层改造为中医药转化研究暨国际交流中心;四层、五层中心实验室功能优化。医院范围:项目范围:图4.1-1:项目改造区位示意图4.2. 区域发展概况4.2.1. 广州市概况广州,中国第三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务院定位的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中国南方的金融、贸易、经济、航运、物流、政治、军事、文化、科教中心、国家交通枢纽,社会经济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的窗口和国家门户城市。地理位置: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东连惠州,西邻佛山,北靠清远及韶关,南接东莞、中山,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政区人口广州下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十一区,辖区面积7434平方千米。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90.44万人,城镇化率为86.38%。年末户籍人口927.69万人,城镇化率为79.78%;全年户籍出生人口17.10万人,出生率18.7;死亡人口5.23万人,死亡率5.7;自然增长人口11.87万人,自然增长率13.0。户籍迁入人口22.81万人,迁出人口4.88万人,机械增长人口17.93万人。自然条件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依山傍水, 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 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雨量充沛, 四季如春, 繁花似锦。广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经济发展广州是我国国内经济最活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2.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2.3亿元、可比增长9.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10大价值创新园区加快发展。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机场、港口、高铁、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进展,承载力不断增强,广州在世界城市体系、全球科技创新实力、全球金融中心等排名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广州市医疗资源供需现状基本平衡,资源总量和质量随着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稳步发展。广州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392间,其中,综合医院135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2间,专科医院53间,护理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41间,镇卫生院39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8间,卫生监督机构15间,妇幼保健机构13间,健康教育所(站)5间,急救中心(站)5间,采供血机构5间,疗养院8间。另有村卫生站1083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有病床63490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5.0张。4.2.2. 海珠区概况海珠区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广东省广州市的老四区之一,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全区总面积为90.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69.36万人(2018年末)。海珠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海珠区一贯坚持“经济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建区,文化立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优化提高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房地产为龙头,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海珠区已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生物岛等重点项目落户海珠,海珠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历史悠久的海珠区将焕发更灿烂的光彩。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1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7间,妇幼保健院2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2间,卫生监督所2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7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目前海珠区中医类医院只有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中医大学附属骨伤医院海珠院区、海珠区中医院3所,且规模均比较小(均为超过600张床位),中医药服务能力与广州市其他区比较,相对较弱,需要一所大规模的中医类医院来满足海珠区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要求。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南方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已建成了一支强大的学科人才队伍,具备了较强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如本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必将更好造福海珠区及国内外患者。4.3. 场址建设条件4.3.1. 工程地质条件1.场地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本报告以周边区域的地质资料作为参考依据。根据相关资料,预测场地内岩土结构按成因可分为人工填土层(Qml)(层序编号为1),冲积土层(Qal)(层序编号为2、3、4、5),残积层(Qel)(层序编号为6),石炭系壶天群石灰岩(层序编号为7)。各层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第(1)层素填土:暗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碎石等组成,结构松散。2)冲积土层(Qal)第(2)层淤泥:深灰色,以软塑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第(3)层粘土(粉质粘土):红灰色红灰黄色,以可塑、硬塑为主,含多量粉细砂,间夹薄层粉土及碎石;第(4)层砂层:主要为中粗砂,灰黄黄色,以松散稍密为主;第(5)层粉土:灰色,稍密,稍湿,局部为密实,夹氧化铁结核,含多量粉细砂。3)残积土层(Qel)第(6)层粘土(粉质粘土):以红黄、深灰褐色为主,含少量粉细砂,局部夹岩碎屑,为原岩风化残积土。4)基岩石炭系壶天群(C2+3ht)深灰色红灰色石灰岩。第(7)层石灰岩:深灰色,按风化程度分为如下二个风化带:(7-M)层:中等风化,岩芯较破碎,呈块状,局部呈短柱状,溶蚀现象发育;(7-S)层:微风化,岩芯完整,呈短柱状及柱状,裂隙发育。2.水文地质根据周边场地岩土工程初步勘察资料,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第四系砂土层赋存孔隙水,基岩赋存岩溶裂隙水。第(4)层中、粗砂层,颗粒粗大,孔隙率较高,是主要的富水层位。第(5)层稍密粉土,孔隙率较低,为弱含水层。第(3)层冲、洪积成因的粘土、粉质粘土和第(6)层残积成因的粘土、粉质粘土,渗透性差,属微弱含水层或近似相对隔水层;砂层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厚度较小。基岩为石灰岩,溶蚀裂隙、溶洞较发育,部分钻孔钻至石灰岩面时有漏水现象,说明岩层溶蚀裂隙和溶洞连通性较强,岩溶水水量大。该场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及同层的侧向补给,地下水较丰富。勘探期间,实测钻孔地下水位埋深为1.504.20m。根据水样分析试验结果,综合判断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等到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3.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分析评价根据广州市基岩地质图等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距场地东面约500米有一条区域性大断裂广从断裂,走向NE2030,倾向NW,倾角4560度,沿该断裂带分布有多处温泉,历史时期在该断裂带附近曾先后发生过1.54.5级小型地震,表明该断裂现今仍具有一定活动性。根据勘察资料,场地内未发现岩层受强烈挤压扭曲和断裂构造踪迹,场地地形较平坦,场地附近已有多层和高层建筑成功经验,从地形地貌、区域构造及岩土力学性质等几方面综合初步分析判断,本场地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块中,场地是稳定的。如选用合适的基础型式,适宜兴建各类建筑物。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结合本场地岩土名称与性状,按规范第4.1.3条之表4.1.3划分土的类型,将本场地土类型定为中软土。根据规范初步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以上述规范第4.1.44.1.5条估算场地覆盖层厚度(平均约20米)及土的等效剪切波速(Vse约220m/s),按规范4.1.6条之表4.1.6划分本场地类别为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内,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反应谱周期值为0.35s。根据地质资料揭露,本场地内第四纪冲洪积成因的砂层,绝大部分分布于可塑状粘性土之下,本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按照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场地饱和砂土,砂土液化判别可初步判为不液化。4.岩土工程性质分析第(1)层素填土,厚度较小,场地均有分布,结构松散,承载力差,工程性质差。第(2)层淤泥质土,厚度较小,零星分布,承载力低,具有高压缩性、触变性等特点,工程性质差。第(3)层粘土 (粉质粘土),(3-2)层可塑,场地分布广,层厚变化大,具有一定承载力;(3-3)层硬塑、(3-4)层坚硬,场地局部分布广,层厚变化较大,具有一定承载力。第(4)层 (中)粗砂层,以松散、稍密为主,为本场地主要的含水层;局部地段有分布,层厚较小。第(5)层粉土,稍密中密,层厚变化大,有一定的承载力。第(6)层残积粉质粘土(粘土),为原岩风化残积土,(6-1)层软塑状土、(6-2)层可塑状土,层厚变化大,承载力较低,工程性质较差;(6-3)层硬塑状土、(6-4)层坚硬状土,层厚变化大,具有一定承载力,仅局部分布,工程性质较好。第(7)层中等、微风化石灰岩,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高,力学性质好,具有很高的承载力,可作为本工程深基础持力层。5.不良地质条件分析本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场地为埋藏型岩溶区,石灰岩溶沟较发育,局部钻孔揭露溶洞较发育。溶洞内一般充填流、软塑状粘性土或碎石,施钻过程中均漏水。石灰岩岩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武汉学院《微生物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控制电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湛江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理综化学试题
- 基础辐射安全培训
- 2025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合同范本
- 2025标准自建房施工合同模板
- 2025国际建筑工程分包合同范本
- 2025版短期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广东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存量房买卖合同范本及司法解释
- 广西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自我评估报告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卷)真题及解析
- 《量子计算入门》课件
- 学校安全隐患报告和举报奖惩制度
- 传出神经药物对离体肠肌的作用
- 工程质量承诺保证书样本
- 商业项目建造标准
- 相反国课件-大班
- 2024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砌筑工赛项)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缩窄性心包炎的麻醉
- 干好工作18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