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doc_第1页
A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doc_第2页
A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doc_第3页
A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doc_第4页
A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一下周公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第一,周公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第二,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第三,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2.简述一下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周公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的指导思想。第一,关于保民。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5)第二,关于慎罚。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4.简述孟子的仁政说。(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第一,孟子以性善说作为仁政的基础,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仁政主要有四项:其一是制民以恒产;其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第二,他认为能否行仁政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5.简述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6.简述何晏、王弼的玄学政治思想要点何晏、王弼玄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无为而治。何晏、王弼都是贵无论者。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晋书王衍传,从这种以无为本的观点出发,他们主张无为而治。何晏认为,天地以自然为本,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者无也,所以圣人应当无为。王弼指出;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老子注。这是先秦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复述,但其哲学根据更为完备。2、名教本于自然。这里的自然即无,即道,或人之自然本性;名教泛指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何晏、王弼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比作母与子、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要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但又指出;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老子注,实际上比较重视名教的存在和功用。玄学家何晏、王弼的论证,总的来说,是要调和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封建统治思想寻找依据。3、以寡治众。何晏、王弼从一和多、寡和众的哲学思辨中,为专制皇权寻找理论依据。王弼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也,众之所宗也。又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周易略例明彖。认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符合自然之理的。以君御民,就是执一统众之道。这里清楚地表明了玄学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立场。7.如何理解理学思潮及其政治意义? 理学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潮。理学思想是说,在天地万物之外有个理在。这个在逻辑上优先于天地万物的理,是天地万物生化的根源与各种存在物之所以如是存在的最终依据。它也就是说,在没有天地万物之前,就有理。有理来产生天地万物,有理才有天地万物。理学家尤其是朱熹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先在于人类社会的天理规则形成的,是具有至高权威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具体到政治领域,所谓理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天理规则,就是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原则及其诸多行为规则。理学思潮的政治思想,即是把对君主制度的建构,放在封建道德原则及其诸多行为规则这一前提条件之下,认为人类社会、君主制度是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行为规则建立起来的。理学思潮的政治意义很明确,就是维护君主政治。它从性命角度论证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和君主权力和君主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在理学家看来,君主是天底下最高贵神圣的。君主在禀气过程中得天理最全最正,因此拥有权力,做天下的主宰,其存在是合理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当理学成为政治指导思想时,“存天理灭人欲”就成为统治者用来约束禁锢人的精神的枷锁。8.简述孔子的“有道”:孔子的政治理想可概括为“有道”。“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处其位,各称其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与对立,要在“分”中注以“和”与“仁”。结合您所读、所思,评述一下老庄无为政治思想及其社会批判意义老庄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二个层次:一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二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一、为无为而无不为(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他们说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达到治理。具体内容有二,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其二,使民无为,就是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第三,老子基于无为政治的逻辑,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总的看来,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统治者遵循道,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情。(二)庄子的无为思想第一,庄子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政治上要能够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第二、他要求君主无欲,提出无欲而天下足。第三、他认为圣人、智慧都是祸害,主张绝圣弃知。认为没有了圣人和仁义礼法,人们就能过自然的生活,天下就太平了。二、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问题(一)老子的政治批评思想老子从道的本体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相反,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他把当权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体现了道家在政治认识上的深刻和批评的激烈。(二)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是以其人性自然说为理论依据的。他对社会政治进行了批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政治的批判。君主都是自私自利的。其二、对心计、知识和智慧。他认为没有这些,就没有尔虞我诈、阴谋诡计。其三,对名利欲望的批判。其四,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批判。在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上,庄子无疑是激进的,他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就是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结合您所读、所思,评述一下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是对道的认识;二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三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一、老子对道的论说第一,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第二,道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三,道构成天地万物:“朴散则为器”。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他们说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达到治理。具体内容有二,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其二,使民无为,就是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第三,老子基于无为政治的逻辑,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总的看来,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统治者遵循道,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情。三,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问题老子从道的本体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相反,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他把当权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体现了道家在政治认识上的深刻和批评的激烈。简述老子的“小国寡民说”老子的政治理想国。老子主张,人们的生活要消灭一切技术,消灭一切文化,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人更多地变成生物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对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进行了激烈批判,深刻揭穿了神圣礼义下的卑鄙行为,反对文明和技术进步。简述法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特点。代表人物:申不害、商鞅、韩非子。主要理论特点: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第二,极力主张君主政权,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主要力量基础。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评析汉末至南北朝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一)汉末法家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一时期,一些政治家以刑名法术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名法思潮。以曹操为主对名法家的政治观念和政策措施加以论述。1、在刑礼关系上,突出强调法的地位和作用。曹操以刑名法术为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以刑法为治理乱世的首要原则。第二,严选执法之人。第三,法令严苛。2、循名责实,注重选拔,重用有实际才干的人。第一,他对贤才作用和用贤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第二,认为贤才应该主动求取;第三,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以实际才能用人。(二)玄学家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玄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玄学既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又注重对抽象“玄理”的阐发,因而得名“玄学”。玄学政治观的中心论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玄学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1、何晏和王弼何晏认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寓以万物,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王弼以无为本、为体,以有为末、为用,重本但不轻末。名教出于自然。2、嵇康和阮籍他们在政治上都主张超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静治民,去礼法,使人们过自然的生活。3、裴頠 他提出了崇有论。用崇有论论证了政治、等级的必要性。4、郭象 他调和了崇有、贵无,论证了自然、名教合一、内圣外王合一,代表了玄学理论的高峰。评价:玄学抛弃了两汉儒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经学中的繁琐论证,转而在本体论的层次上,通过对有无、本末等的思辨推理,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统一。它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创新,政治上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是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三)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此时,儒学讨论的政治问题是:1、论证王朝更迭与王权的合理性;2、君权至上、君臣主从;3、礼制与教化;4、九品官人法与贤人政治;5、法治(四)鲍敬言的无君论以及后世无君思想的发展1、鲍敬言的无君论他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的产生违背了自然本性。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简述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在康有为看来,为把封建的落后挨打的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富强的中国,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致富强。康有为主张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改革,向西方学习。具体说来,就是经济方面主张开矿藏、修铁路、立商会、裁厘金、扶助工商业、奖励科学发明、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变成一个近代化的工业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张“废八股、兴学校”,办报纸、译新书,给人民以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自由等。在军事方面,停弓刀石武试,裁绿营、放旗兵、广设武备学堂,精练海陆军而强中国。政治方面,主张变封建君主专制国为资产阶段的君主立宪国。简述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1905年,孙中山给青山军事学校题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成立即为纲领,民报发刊词阐释为三民主义。其中“建立民国”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革命的最重要的目标。(5)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1、提倡民权平等,号召人民以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在政体问题上,不满是欧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提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宪法”的学说。3、实行“权能区分”,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但需将立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授予政府,所谓“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权能区分”。 4、实行民主政治的方法步骤是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循序以进。(5)简评玄学家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玄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玄学既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又注重对三者及其他儒道经传进行抽象“玄理”的阐发与儒道的深层融合,因而得名“玄学”。玄学政治观的中心论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玄学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1、何晏和王弼何晏认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寓以万物,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王弼以无为本、为体,以有为末、为用,重本但不轻末。名教出于自然。2、嵇康和阮籍他们在政治上都主张超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静治民,去礼法,使人们过自然的生活。3、裴頠 提出了崇有论。用崇有论论证了政治、等级的必要性。4、郭象 他调和了崇有、贵无,论证了自然、名教合一、内圣外王合一,代表了玄学理论的高峰。评价:玄学抛弃了两汉儒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经学中的繁琐论证,转而在本体论的层次上,通过对有无、本末等的思辨推理,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统一。它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创新,政治上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是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你对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认识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是对道的认识;二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三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一、为无为而无不为(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他们说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