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doc_第1页
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doc_第2页
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doc_第3页
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doc_第4页
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摘要:当前普通高中学校面临极大的高考升学压力,由此带来了激烈的高中生源竞争,各高中学校力求招来更多的高分学生.中考成绩的差异成为学校整体生源是否优质的焦点.为此初中学校.关键词:高考成绩,高考,成绩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8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 以苏南某市中学为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专业 2005级在职硕士 胡爱华 丹阳市第五中学 邮编:212300 摘要:根据某中学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原始分数,运用量化方法,对中考分数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中考成绩与相应高考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相关程度分析;列出了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之间的一元直线回归方程式,并进行了回归趋势分析;还就部分中考分数段与高校本科达线率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后发现中考成绩的差异意义不是很大,部分优质生源成绩下滑是学习力持续减退的结果。提出应对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度、教学方式等进行反思,使当下的“应试教育”回归到应然的素质教育上来。关键词: 相关分析 系数 回归 平均数 标准差 学习力当前普通高中学校面临极大的高考升学压力,由此带来了激烈的高中生源竞争,各高中学校力求招来更多的高分学生。中考成绩的差异成为学校整体生源是否优质的焦点。为此初中学校不惜深挖学生潜力,强占学生时间,打造高分学生。一轮又一轮的初中中考竞争、一轮又一轮的高中生源竞争、一轮又一轮的高考升学竞争越演越烈,成为我国万众注目的一大教育景观。那么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之间究竟有多大的相关性呢?相关性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呢?我们该找出什么对策呢?笔者调查采集了苏南某中学2005届、2006届和2007届高中毕业生当年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原始分数,并以此作为抽样调查样本,以EXCEL XP作为主要分析工具、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三届高中毕业生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一、 中考成绩相关数据及分析1、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当年中考成绩平均分差异性和离散程度比较采集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当年(即20022004年)高中入学中考成绩原始分数,通过计算出平均分、标准差等数据,建立表(一):表(一)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当年中考成绩平均分、标准差、离散程度统计表届别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差异系数平均分差异性02年对03年02年对04年03年对04年2005918642309575.3147.44 824%P0.05P0.05P0.0520061043657315575.5346.67 811%20071066648330573.7143.25754%从表(一)看出,三届高中样本人数都在900以上,样本容量较大,具有代表性;中考成绩最高分之间、最低分之间差异不是很大;但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异很大,都在300分以上,说明各年届都有尖子生源和薄弱生源;三届中考成绩标准差都在4348之间,说明这三届高中生源中考成绩离散程度比较相近;各年届的差异系数有所不同,2005届的差异系数较大,说明中考成绩分数比较分散;2007届的差异系数最小,说明中考成绩分数离散程度相对小些,学生整体实力强一些。三届中考成绩平均分都在573576分之间,运用两样本含量较大时均数的u检验方法,得出的概率p值均大于0.05,说明这三届高中新生中考平均分没有显著差别,即意味着三届高中新生入学文化成绩水平差异程度不大。总之,20052007三届高中招生生源形势比较平稳,起伏不大。2、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当年中考成绩分数段差异性比较(1) 对中考成绩原始分数进行分段处理,建立表(二):表(二)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当年中考成绩分数段人数统计表 人数年届分数段600590599580589570579570200591834675797834020061043416167373938420071066337122103125389 从表(二)看出,20052007三届高中当年入学的中考分数段人数都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相同趋势,即600分及以上的高段人数和570分以下的较低分段人数特别多,而中间段599分(含599分)和570分(含570分)之间的中等分数段的人数较少些;但中间分数段之间各年届人数分布比较均匀(除2006届590599分段人数较多)。 根据表(二)计算出各分数段人数占当年高一新生中考总人数的百分比,建立表(三):表(三)中考成绩分数段人数比例统计表 比例年份600590599 580589570579570200537.69%8.17%8.60%8.50%37.04%200639.85%16.01%3.60%3.74%38.80%200731.32%11.34%9.60%11.62%36.12%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现20052007三届高中生源入学中考成绩分数段上的变化区别,根据表(二),制成中考成绩分段比例图(一):图(一) 20052007届高中中考成绩分段比例图 从表(三)和图(一)看出,20052007三届高中当年入学600分及以上的高分优质生源与570分以下的低分普通生源比例都在30%以上,其中2005和2006届这一高一低分数段人数比例十分接近,2007届高分段比例略低一些;不可忽视的是,中间三个分数段的总人数比例达到了23%33%,这是一支很有优势的生源。从以上各分数段比例可看出,该中学近三届高中生源600分及以上、570599分和570分以下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生源分布比例有点接近,没有大起大落,中考成绩处于中高层次的生源占了60%以上。那么各层次生源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后,当年的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之间有多大的相关性呢?二、 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和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回归趋势分析1、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分析 采集20052007年届高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原始分数,运用EXCEL XP工具计算出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系数、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平均分、标准差,建立表(四):表(四)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中考高考成绩相关系数、平均分、标准差统计表 年 届中考与高考成绩相关系数r中考成绩高考成绩平均分 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20050.7201575.3147.44483.37730320060.7421575.5346.67505.64670520070.7325573.7143.25515.696706 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关关系是否存在?相关程度有多大呢?以2007届高中毕业生的中考与高考成绩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为例:通过查相关系数界值表来确定概率p值。当年高考人数为1066人,确定变量自由度为n=1066-2=1044,用单侧检验法,对应自由度1000,r=0.0730, p=0.01,由于2007届相关系数r=0.7325,r值越大,p值越小,故现p0.01,可判断相关系数有高度显著性,即可以认为2007届高考生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关关系存在,处较高相关程度。同理可判断2005届、2006届高中毕业生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处于较高的相关程度。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系数都在0.72以上,通过检验证实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之间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高一生源文化成绩整体水平高、整体实力强对提高高考成绩是至关重要的。优质的生源确实是学校优质“产出品”的源头活水。2、高考成绩和中考成绩之间的回归趋势分析 把高考成绩作为因变量y、中考成绩x作为自变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之间有什么样的相关关系?从已知的中考成绩能预测到什么样的高考成绩趋势呢?(1)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a+bx运用EXCEL XP分析工具,得出了对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的回归系数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建立表(五):表(五)20052007届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回归系数与回归方程列表年届回归系数回归方程20051.114y=138.34+1.14x20061.066y=107.99+1.066x20071.107y=155.23+1.107x(2)进行有效性检验和评价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之间是否有直线回归关系?以对2005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回归方程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为例:运用t检验法。2005届高中毕业生样本数n=918,中考成绩为自变量X,高考成绩为因变量Y,假设高考成绩Y与中考成绩X无关,即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两个变量的总体回归系数=0。计算tb值。运用公式 、 、通过计算分别得出Y估计误差平方和(Y)2=2358430.612、Syx=50.74、Sb=0.0353而由2005届的回归方程式y=138.34+1.14x 知b=1.14,最终得出Tb=32.29确定概率p值,因本例不会出现负相关,用单侧检验法,查t表,自由度n=918-2=916,t0.0005(1000)=3.300,而今T=32.293.300,故p0.0005,因此回归系数=1.114与0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可拒绝“检验假设”,从而认为2005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同理可判断出2006和2007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 (3)预测和控制分析 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回归方程回归系数都在1.066及以上,自变量中考成绩每变化一个单位(分),因变量高考成绩都将按照回归系数的倍数增加。总的回归趋势是在受相同其他随机变量的影响条件下中考成绩越高,高考成绩也将越高。但查看这三届高考与中考成绩的回归方程式,因变量高考成绩除极大地受已知自变量中考成绩的影响外,受到的随机变量(也称误差值)影响也很大。误差值a值都在100以上,2005届、2006届和2007年a值分别达138.34、107.99、155.23.这个误差值a阻碍了高考成绩y值的增加。这样一种趋势昭示了在平时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有一些消极因素妨碍了高考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在今后的高中教育教学升学考试中,如何提高回归系数值降低随机误差a的绝对值?这是一个很棘手的综合性问题,一些负因素可能还是未知的,平时大家不去考虑的。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力等问题都值得人们深思的。三、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中考分段成绩与高考本科达线率相关分析结果根据20052007年省控高校录取本一、本二分数线,按各届当年中考5个相关分数段列出本一、本二达线人数,建立表(六):表(六)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分数段本科达线人数统计表年届参考人数中考分600中考分590599中考分580589中考分570579中考分570合计参考人数本一本二参考人数本一本二参考人数本一本二参考人数本一本二参考人数本一本二本一本二2005918346922067561979816784113401191112712006104341611826316713693715390538422313436520071076337912011221037103726125520389110114294合计303710993016703642912521916472429361113452359930从表(六)看出,三届高中本一和本二人数主要集中在入学中考成绩在600分以上(含600分)的学生中,其他分数段上也各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本一和本二学生。根据表(六)5个中考分数段上的本一和本二人数,计算出本一和本二达线率,建立表(七):表(七)20052007届高中毕业生中考成绩有关分数段上本科达线率统计表年届中考分600中考分590599中考分580589中考分570579中考分570本一达线率%本二达线率%本一达线率%本二达线率%本一达线率%本二达线率%本一达线率%本二达线率%本一达线率%本二达线率%200526.659.54825.3310.1320.255.1200628.3763.227.7841.322.713.51012.820.52620072759.648.230.336.825.244160.2572.57平均达线率27.3960.107.9734.347.321.463.7214.880.404.67表(七)清楚地列出了三届高中毕业生中考成绩5个分数段上的高考本一、本二达线率,同时列出了本一、本二平均达线率。可看出三个显著点:(1)中考总分600分及以上的高分段高一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平均本科达线率只有60 %左右;(2)随着中考分数段的递减,本一和本二达线率相应递减。(3)中考成绩分段值与本科达线有正相关关系,段值越高,本科达线率越高;反之,段值越低,本科达线率越低。四、中学教育对策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学校的高中升学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较高;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存在直线回归关系;中考成绩分段值与本科达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优质的高中生源是高校本科的主要生源。但是,表(七)反映出这样一种现象:中考成绩600分和处于590599两个高分段中分别有近39.90%、65.66%的学生是不能升入高校本科的,而有14.88%的中考成绩处于570579分和4.67%的中考成绩低于570分的一般生源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其发展潜力超过了前面两个高分段比例的学生。在如今中学追求升学率成为重要工作目标不可避免的情形下,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教育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1、在高中教育阶段要淡化中考成绩的差异性,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虽然存在中考成绩越高升入高校本科的可能性越大的倾向,但是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生源学生高考成绩不如部分一般生源学生,所以,中考成绩中的差异有一定的意义,但不是主要的。要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本科升学率,固然生源质量很重要,但更主要的应从生源质量以外的方面去寻找积极的对策。2、在高中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动态管理,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这个关注过程不因分班或调换班主任或调换任课教师而中断,要持续进行。要特别关注高起点水平即中考高分段学生的发展情况,但仍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及时分析中考高分段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防止学生批量掉队;也要分析中考成绩中低分数段的学生高中成绩持续上升的内在动力原因。在分析原因谋划对策的过程中既关注共性(共同的规律性)又关注个性(个体的差异性)。3、初高中阶段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持续发展力。为什么原先相当一部分高分优秀生源学生高考成绩远不如部分低分生源学生呢?事实上,前者成绩的下滑大多是高中三年来的学习力渐渐变弱所造成。这部分学生后续的学习能力退化了或没有得到新的发展,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原先相比退步了。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教育核心的内在要求,初高中阶段学校都应当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