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总说明.doc_第1页
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总说明.doc_第2页
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总说明.doc_第3页
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总说明.doc_第4页
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总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总 体 设 计 说 明 一、设计依据及测设经过:测设经过:2012年8月,受商丘市公路管理局委托,我公司和上海铁路大修设计所合作,承接了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建设工程勘测设计任务。公司组织有关人员于2012年10月上旬对该项目进行了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外业测设结束后即开始对该项目进行了内业设计,内业设计于2012年10月22日完成。施工图经公司技审部审核后出版。设计依据: 1、关于商丘市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3、我公司与上海铁路大修设计所签订的省道202杨白线穿越陇海铁路立交箱涵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协议书;4、上海铁路局上铁师函【2010】285号“关于S202省道杨白线下穿陇海铁路立交工程方案设计的函”。5、铁路技术管理规程2007年铁道部部令第29号;6、关于公布上海铁路局临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上铁运发2010161号)。7、设计中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B06-03-2007) 公路自然区划分标准(JTJ 00386);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 4-200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 5-200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其它相关规范、标准等。8、外业踏勘调查资料。二、技术标准:1.公路1.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1.2 设计时速:引道内机动车道 v=40km/h;1.3平面线形:直线;1.4设计最大纵坡:机动车道i=3.5%,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i=2.5%;1.5竖曲线半径:机动车道:凸曲线最小半径R=700.0m,凹曲线最小半径R=700.0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凸曲线最小半径R=700.0m,凹曲线最小半径R=700.0m;1.6 桥式和孔跨布置:桥式:钢筋混凝土下穿铁路框架桥孔跨布置:5.0+9.0+5.0m(两边孔箱体5.0m宽作为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中孔箱体9.0m宽按双向两车道标准设计);1.7通行净高:机动车道5.0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3.5m;1.8路拱横坡:中孔为1.5%的双向坡,两边孔为1.5%的单向坡;1.9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2.既有铁路铁路等级: 级铁路正线数目: 双线直曲线情况: 直线线间距: 4.97m设计活载: “JQS活载”路基横断面: S202杨白线一般路段路基横断面为1.5m土路肩+9m行车道+1.5m土路肩;S202杨白线过村镇路段路基横断面为1.5m土路肩+12m行车道+1.5m土路肩;钢筋混凝土下穿铁路框架桥孔跨布置为5m+9m+5m三、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及工程概况:路线走向及控制点拟建项目位于夏邑县境内,为S202杨白线的一部分。拟建项目南北侧省道202杨白线已建成多年,唯有跨陇海铁路段立交未建设,目前只有一净高2.4m,净宽2m的盖板涵艰难通行,很多车辆受限高、限宽限制,无法通行,能通行的也易发生交通事故,使得省道202杨白线交通运输能力大受限制,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当地及周边群众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该拟建项目起终点与原建设完成的省道202杨白线相接,其中K1+740.12K1+790.12, K2+175.01K2+225.01为渐变段,由我公司设计;K1+790.12K2+175.01为箱涵及引道段,由上海铁路大修设计所设计,设计桩号K0+(+182.01) K0+(-202.88),建设里程长484.89m。四、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沿线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商丘市域除永城市境有小面积孤山残丘外均为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3070m,坡降为1/50001/7000。历代由于黄河的多次泛滥改道,加之长期雨水、风力等自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沙丘、滩地、背河洼地、湖沼洼地等相互交错分布的平原地貌。商丘市全境地貌主要为冲积平原区。地质岩层商丘市大部分被厚度为1501000m的新生代松散物所覆盖,地层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均有分布,与华北其它地区类似,缺失上奥陶到下石炭。自下而上依次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第三系与第四系。地质构造豫东平原为华北坳陷的一部分,为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复合交接部位。是古老的小秦岭嵩山东西向构造带没入地下的通许太康镇隆起之东端和新华夏体系,豫中北西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区域基底组成岩层主要为古生代寒武奥陶系浅海相碳酸盐岩类。中上石炭二迭系内陆湖相含煤碎屑岩系,以及局部太古界变质岩系,它们由于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和破坏,开始了大面积的不均匀下沉,即有的持续下降,有的相对稳定或上升。地震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和河南省地震裂度图,本项目所在区域位于华北地震区南缘,多数是受外地强震的影响,地震裂度为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气侯商丘市地处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多年平均气温13.914.3左右,最热月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27左右。商丘市年平均日照数2204.42427.6小时以上,年日照率为5055%,为河南省的日照高值区。商丘市主要降水季节为79月份,辖区各地平均雨量在686873之间。商丘市平均初霜期在10月下旬,最早始于10月上旬,最晚到11月下旬,平均终霜期在3月下旬末,最晚到4月下旬。无霜期平均为207214天,略低于河南省全省平均天数。水文地质路线穿行在黄河冲积平原上,该平原由黄河近代冲积物组成,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组):由黄河近代冲积物组成,历史上由于黄河的频繁改道和泛滥,沉积物粗细相间,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总的看,从西北向东南由粗变细的规律。在垂向上,上部以浅黄、黄色及棕黄色亚砂土,亚黏土为主,局部夹粉砂、粉细砂及细砂或黏土透镜体。下部主流带以中细砂、细砂为主,夹粗砂及亚砂土和亚黏土透镜体。泛流带以粉砂、粉细砂和细砂为主,夹亚砂土及亚黏土透镜体。浅层地下水的径流、排泄条件:黄河故道南侧,地下水由西北向东南径流,水力坡度仅五千分之一,故地下水运动迟缓。工农业开采,蒸发,河流及地下水侧向径流是地下不排泄的方式。公路自然区划根据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本项目所在区域为鲁豫轻冻区,属公路二级区划的5区。五、主要设计内容:、路线设计1、路线平、纵、横设计原则:路线平、纵、横断面设计中采用了西安海地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的公路设计优化系统对路线平面、纵、横断面进行了综合设计,设计时,遵循了使公路线型同地形、地物、景观、视觉相协调,注重平、纵面的合理组合等原则。横断面设计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2、路线平面线型设计:全线为直线段。3、路线纵断面线型设计:机动车道:凸曲线最小半径R=700.0m,凹曲线最小半径R=700.0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凸曲线最小半径R=700.0m,凹曲线最小半径R=700.0m;4、设计高程:路线纵断面设计高程为路线中线设计高程,超高旋转轴在路基中线,全线水准高程为黄海高程。、路基设计本项目渐变段需要加宽,为节约资金,降低工程投资,布设路线时以原有道路中心线为控制线,充分利用老路路基。1.新老路衔接设计新老路拼接前应首先做好原地面的填前压实,鉴于沿线地下水位较高,一般路段在清表20cm后,清除植物根系后开挖台阶,台阶高度均为80cm,台阶宽1.5m。台阶面向内倾斜4,为缩减新老路基差异沉降,防止纵向裂缝的产生,在下路床底部铺设一层土工布。新老路基衔接图2.路基组成部分细部尺寸坡率:全段路基填土高度均小于8米,边坡坡率采用1:1.5。 边沟:北侧采用梯形边沟,底宽2米,净高0.8米,内侧边坡1:1.5,外侧边坡1:1;南侧过村镇路段采用矩形排水沟结合铁路涵设计的倒虹吸圆管涵排水。、路面设计1、路面设计的原则和依据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江苏东南大学的路面结构设计系统(HPDS2006),设计时,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遵循了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有利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选用经济合理、技术成熟的路面结构形式,努力提高路面使用质量和寿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以单轴-双轮组荷载100KN为标准轴载,设计使用年限为12年。沥青路面按部颁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规定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其它设计依据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等。2、路面结构设计设计理论:本项目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厚度并进行弯拉应力验算。渐变段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采用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荷载,设计使用年限12年。铁路涵部分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模量值:水泥稳定碎石:1500 MPa;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抗压模量:1200 MPa;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抗压模量:1400 Mpa。路面结构:渐变段路面结构:4cmAC-13沥青混凝土+黏层沥青+5cmAC-16c沥青混凝土+热沥青下封层 +18cm6%水泥稳定碎石+16cm12%石灰土+16cm10%石灰土。铁路箱涵及引道路面结构:a、30cmC30#水泥混凝土+15-20cm水泥稳定碎石+三七灰土+C35钢筋混凝土U型框架。b、30cmC30#水泥混凝土+15-20cm水泥稳定碎石+三七灰土3、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组成 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采用A-70沥青,其要求如表1.3所示;黏层油用于与沥青混凝土接触的路缘石侧面及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粘层的沥青材料宜采用洒布型乳化沥青,用量为0.30.6L/m2 。其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对乳化沥青粘层油的要求。下封层采用A-90沥青,其要求如表1.3所示。下封层采用沥青单层式表面处治施工,其要求如表1.4所示。矿料用量宜为58m3/100Om2,沥青用量可采用表1.4要求范围的中高限。 表1.3指标单位等级7090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A60806080T 0604针入度指数PI2A-1.5+1.0-1.5+1.0T 0604软化点(R&B)A4645T 060660动力粘度2Pa.sA180160T 062010延度2CmA2020T 062515延度CmA100100T 0625蜡含量(蒸馏法)%A2.22.2T 0615闪点A260245T 0611溶解度%A99.599.5T 0607质量变化%A0.80.8T 0610或T 0609残留针入度比%A6157T 0604残留延度(10)cmA68T 0605残留延度(15)cmA1520T 0605表1.4沥青种类类型厚度(mm)集 料(m3/1000m2)沥青或乳液用量(kg/m2)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合计用量规格 用量规格用量规格用量石油沥青单层1.01.5S12 79S10 12141.01.21.41.61.01.21.41.6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其要求如表1.5所示:表1.5石料压碎值30%洛杉矶磨耗损失35%表观相对密度2.45t/m3吸水率3.0%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软石含量5%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或混合砂其要求如表1.6所示:表1.6表观相对密度2.45t/m3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5%砂当量50%沥青混合料天然砂砂规格应符合表1.7所示:表1.7筛孔尺寸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mm)粗砂中砂细砂9.51001001004.759010090100901002.3665957590851001.1835655090751000.61530306060840.352083015450.150100100100.075050505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磨细得到的矿粉,其质量要求应符合表表1.8所示: 表1.8 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45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mm(%)粒度范围0.15mm(%)粒度范围544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表6.1.15要求12%石灰稳定土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得低于0.8MPa。4、路面结构施工工艺:石灰稳定土:采用机械沿路拌,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其含水量、石灰剂量、压实度、路拱、标高等。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采用集中拌和、机械运输、机械摊铺,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其含水量、水泥质量与剂量、砂率(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设计要求须含有28%-30%的中粗砂)、混合料拌和均匀程度、压实度、路拱、标高等。施工工艺流程为: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合理确定拌和场地振动成型法配合比设计施工前准备工作混合料的拌和混合料的运输混合料的摊铺高强振动碾压接缝处理养生及交通管制现场取芯验证强度。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集中厂拌 ,砼运输车或自卸汽车运输,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摊铺,机械压实等。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沥青混凝土油石比、砂率、压实度、养护、纵横接缝处理等;热沥青下封层:沥青用量为1.41.6kg/m2。施工工艺流程为:准备下承层施工放样拌制、运输沥青混凝土摊铺沥青混凝土碾压接缝处的处理开放交通。热沥青下封:、热沥青下封施工前应保证下承层干燥、清洁,不得有杂物、油污等现象。、热沥青下封应洒布均匀。、当气温低于100C或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热沥青下封。、施工时厚度不得小于6mm。5、施工配合比:由施工单位根据机械设备拌和能力和材料供应来源,按设计标准试验后确定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施工配合比,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实施。6、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1.6(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3.7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8.9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82.5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195.1 (0.01mm)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300.5 (0.01mm)(根据“测试规程”第56页公式)、桥涵设计1、结构形式的选择1.1因该工程属于铁路营业线桥涵建设工程,所选择的方案应布置合理、施工方便快捷,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需满足、经济、耐久、安全要求,从经济合理、节省投资的角度考虑,本桥选择框架结构。1.2该桥址铁路两侧汛期地表水常水位较高,结合公路路面设计标高,地下水位以下部位引道采用钢筋混凝土封闭引道。2、主要工程内容2.1主体及封闭引道的断面形式、混凝土强度及配筋:2.1.1新建框架桥分为3个分体的单孔箱体,内侧净宽分别为5.0m、9.0m、5.0m,框构主体长15.20m(包括人行道)与两端出入口各长6.5m U型框构浇注为一个整体。中孔9.0m框构顶板厚0.60m,底板厚0.75m,两侧壁厚0.70m,结构高7.15m;边孔5.0m框构顶板厚0.55m,底板厚0.60m,两侧壁厚0.50m,结构高7.15m。框架桥主体采用C40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渗等级P8,并预留双层止水带整体浇注成型,确保满足正常防排水要求。顶进法施工:全桥用D24型施工便梁架空线路,便梁下支墩为钢筋混凝土挖孔桩加盖梁和钢木支墩,线路架空及顶进施工步骤详见设计图纸部分。2.1.2封闭引道部分引道段选用“U”型,净宽与立交桥净跨一致;边墙内、外侧均采用直墙式;原位现场模筑而成。配筋按工况由计算确定,混凝土采用C35级,抗渗等级P8,水灰比0.6。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JGJT55-96第六条有关抗渗的要求。2.2封闭引道与桥涵主体的技术衔接:引道与框架连接处设置双层止水带,并设置传力销。2.3 止水工艺优化:2.3.1框构桥顶面及边墙外侧均应做防水层,其中顶板应采用TQF型防水层,顶面防水层应设有C40的纤维混凝土保护层。2.3.2主体缝设中埋式止水带2道,变形缝设中埋式止水带1道;各接缝处铺设1米宽SBS卷材进行防水处理。2.4引道的纵断面线型:既有框构主体两侧第一节引道坡率有所不同(见图);引道两端起点处均以反坡与原道路衔接,引道两侧坡顶形成高于原地面的明显分水线,以确保引道以外的水不致流入引道。3、集水井、泵站、排水管(沟)的设计3.1 采用规范:3.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998年3月1日实施);3.1.2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1997年9月1日实施);3.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2 设计降雨重现期、地面集水时间及径流系数等3.2.1设计雨水重现期:P=5年;3.2.2地面集水时间按快车道考虑:t=5分钟;3.2.3径流系数:=0.9;3.2.4暴雨强度设计公式参照商丘市暴雨强度公式:i=(9.821+9.0681lgTE)/【(t+4.492)0.694】3.2.5计算所得泵站雨水流量:Q=1465m3/h,水泵扬程:H=12m。3.3 设计内容3.3.1在新建立交桥的东北侧新建雨水泵房(集水井),距引道壁外侧10m,距陇海铁路下行线中心38m。雨水泵房下部结构为钢筋砼圆形集水井,内径5.0m,深8.0m;其上部为圆形同直径砖砌泵房。泵房为无人值守,井内设备防盗问题协商当地解决。在泵房内设两台潜水污水泵,型号300WQZ800-12-45,流量Q=800m3/h、扬程H=12.0m、功率P=47kW;两台水泵由液位开关自动控制。两台水泵同时使用,无备用泵。水泵基础须同集水井底板一起浇铸,故集水井施工时应同时购入水泵。3.3.2在快车道最低点东西两侧、东慢车道西侧最低点和西慢车道东侧最低点挡墙边设置平篦式8篦雨水口,并设钢纤维重型防盗雨水箅子。通过雨水检查井连接后接入新设泵井。3.3.3雨水经过泵房提升后就近排入小洪河内。4、泵房设计4.1.在框架涵东北角新建泵房一座,建筑面积23.57平方米;泵房为单层砖混结构,屋面采用刚性屋面,泵房建在泵井上,地面即为泵井顶板,地面标高即为泵井顶面表高。采用塑钢窗带防盗网,外墙面为混合砂浆面层立邦漆颜色甲方自定,内墙面为乳胶漆墙面。4.2.泵房内设起重装置,最大起重量按2000kg计算,采用SG-2型轨道小车及HS2型手拉葫芦。5、电化、电力、通信、信号电缆迁改防护电化:新建立交桥已避开电气化立柱,施工中任何人、材料、机械、器具等均不得侵入接触网限界,距离接触网带电部分不应小于2.0米。如不能满足要求应停电作业(架拆便梁时应采取停电措施)。双线电气化铁路实行V形作业时,为确保人身安全,应在设备、机具、照明、作业组织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施工中,距离接触网5米以内的施工机械、脚手架等金属物应做好接地,阻值不大于4.0欧姆。电力:因下穿施工影响,将路北铁路自闭电杆向东迁移10米。具体做法参见图集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安装 03D103。更换162#163#杆间架空线,采用JKLGYJ-10KV -70mm2绝缘钢芯铝绞架空线;路南既有铁路自闭10KV电力电缆一根。施工前将电缆迁改至路肩上(新建下穿涵上)直埋敷设,施工影响范围内须加槽钢防护,开挖距离双方向各500米;通信、信号:既有通信、信号缆线概况:在线路南侧埋设信号数字电缆SPTYWPL23 28B、44B、33B各1条,贯通地线1条,距离路基坡脚约4米。铁通GYTA5312芯光缆1条, HYAT531020.4电缆1条,距离路基坡脚约6米,HYAT532020.4电缆1条距离路基坡脚约9米。在线路北侧埋设信号电缆PTYA23 33芯1条,37芯2条,SPTYWPL23 28B、33A各1条,距离路基坡脚约5米。铁通HEYFL231440.9电缆1条,距离路基坡脚约7米,HYAT535020.5电缆1条,距离路基坡脚约9米。迁改防护方案:施工期间线路两侧光电缆须迁改至安全位置防护。信号电缆因受上下行区间信号机影响,无余量可取,须更换迁改,更换范围:3203号信号机至3206号信号机,距离:500米。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电缆须吊挂防护。通信光电缆须割接迁至安全位置改防护,割接距离:电缆800米、光缆1000米。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光电缆须吊挂防护。新建立交桥桥面两侧应分别预留光电缆槽道,工程施工完毕后,所有吊挂光电缆须回落至预留槽道内并包封防护。、标线设计安全设施1、交通标志 道路需要增加8块指示标志和2块限高标志。2、标线设计为方便公路养护管理和行车安全,规范行车秩序,减少交通事故,本次仅对道路标线进行了重新设计。铁路涵及引道段路面标线道路中线采用单黄色实线,同向车道分界线采用实4m虚6m白色虚线,行车边缘线为白色实线,宽度均为15cm,考虑到本段道路的条件及交通情况,标线的材料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制作,标线厚度应为0.51mm。六、筑路材料及建设条件1、石料及砂项目所在区域为平原区,石料、砂、水泥等材料较为缺乏,除水、土以外均需外购远运解决。项目所需筑路材料石料、砂主要来自于徐州、兖州、羊山、临沂、济宁等地,以上产地材料质量较好,且可供量大。2、工程用水、用电本项目地区地表水流发育,附近水井较多,均可作为工程用水。项目用电主要由沿线乡镇供给,电力不足时,可自备发电机补给。3、木材、水泥、沥青沥青、水泥考虑从商丘市采购,砂及中粗砂考虑从山东临沂采购,石料考虑从山东嘉祥采购。各种材料都要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测,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使用。4、材料供应及运输 本项目地处中原,筑路材料虽较为缺乏,但各种施工材料供源充足,距周边城市,江苏徐州、安徽亳州、山东羊山、兖州、嘉祥、临沂、济宁等材料盛产地较近,对各种材料的供应都能起到相互调节作用。在运输方面,沿线与本工程相连的道路十分发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在运输方式上可选用铁路运输、汽车运输。5、有关建设条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施工临时用地:经与当地政府充分协调后征用施工临时用地,并按照有关赔偿规定或标准给予经济补偿。施工用电:架设临时供电线路,以满足拌和场工程用电需求,必要时自备发电机组。七、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本项目,重点提出以下几点环境保护措施:1. 应采取预防措施,使施工作业产生的粉尘污染减至最低限度。2. 沥青混合料及稳定土等拌和厂的设备应远离居民区。3. 桥梁及引道的施工过程,要控制工作场地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施工弃土、废料要及时妥善处理,运土汽车应加盖棚布,以防尘土扬洒。渣土外运应按商丘市地方法规采用专用车辆运输,并尽快运到商丘市渣土排放场,严禁乱取乱弃,破坏自然环境。4. 保护环境,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当地水源:施工临时用地,完工后要恢复本来面貌,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既有路面、绿化及植被,在施工结束后应恢复完好,对必须破坏的地面或进行铺砌,或植草皮;施工中严禁乱挖、乱弃,避免大量开挖,破坏植被和原生地面;施工中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后排到市政雨水管道。5. 加强场地施工运输车辆组织、管理,及时撒水,减少粉尘污染。6.施工期间,噪声应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GB12523-90)的要求,为减少工程施工噪声、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间;限制夜间进行强噪声、振动污染严重的施工作业,并做到文明施工;施工车辆,特别是重型车辆的运行途径,应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区;将施工现场的固定噪声源相对集中;施工机械尽量采取液压设备。7.严禁在暴雨时进行挖方和填方施工,雨天时必须在未及时碾压的填土表面覆盖塑料布,以减少地表水的污染。8.施工时须严格按照国家、商丘市的有关环境保护及劳动安全卫生条例执行。八、施工组织设计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建议2012年12月初开始施工,2013年8月竣工,计划工期8个月。本项目将根据资金落实情况在上述期限内实施。2、施工注意事项2.1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认真学习铁路桥涵施工规范和上海铁路局加强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2.1.1工程开工前需与设备管理单位签署有关安全协议,探明所有线路及设备位置;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和设备管理单位应共同派专人看护,确保铁路电力线路、牵引供电线路、通信及信号线路不中断;注意做好轨道与路基的防护及前期准备工作,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运营、施工的安全。2.1.2施工单位应选择在既有铁路顶进施工方面有经验的专业队伍。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机具设备情况确定可靠的施工实施方案,必须保证铁路的运输安全。施工实施方案应报铁路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施工。2.1.3开工前应核对影响施工和受施工影响范围管线的确切情况(包括标高、埋深、走向、用途和性质)做好迁改防护工作,对施工范围内电气化支柱做好防护工作。2.2本框架采用顶进法施工;施工时,既有线路采用D24施工便梁架空线路,确保施工时铁路行车安全。2.2.1采用钢木支墩架设施工便梁后才能进行挖孔桩和盖梁施工。2.2.2施工前,须确定有无地下管线,并做好防护。又要考虑挖孔对行车的影响;挖出土方应远离井口。2.3挖孔桩施工,要考虑行车振动对挖孔作业的干扰,2.4施工前应仔细核对中心里程、线间距、各项高程等现场情况是否与设计一致,若不一致,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2.5施工中要严防线路横向移动。顶进过程中,严禁超挖,确保路基安全,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观察和检查线路路基变化情况,以及线路加固设备的变化及稳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养护和加固,确保行车和施工安全。2.6其它技术要求2.6.1 在施工期间对工程周围的地表水,应采取有效的截水、排水、挡水和防洪措施,防止地面水流入工程或基坑内。2.6.2 雨季进行防水混凝土和其他防水层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2.6.3 为了封闭引道在荷载作用下,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降和冻融病害,封闭引道结构底板下应夯填密实,并采用水泥土、灰土、素混凝土垫层等措施妥善处理。2.6.4为延长变形缝处止水带使用寿命,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质量上乘的橡胶止水带;禁用再生橡胶止水带;应在框构主体底板与封闭引道底板相接处设置传力销。2.6.5 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水位应降至工程底部最低高程1m以下。降水作业应持续至回填完毕;b、工程底板范围内的集水井,在施工排水结束后应用微膨胀混凝土填筑密实;2.7 封闭引道混凝土和防水层的保护层在满足设计要求、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并应满足以下要求:2.7.1基坑内杂物应清理干净,无积水;2.7.2工程周围800mm以内宜用灰土、粘土或亚粘土回填,其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砖、灰渣及有机杂物,也不得有冻土。2.8 其它注意事项2.8.1立交桥引道最低点封闭框架施工时,注意预埋引道排水用防护套管(参见给排水专业设计文件),并做好接头防水处理。2.8.2混凝土作用环境类别T3,混凝土应满足耐久性要求:主体结构C40混凝土56d电通量小于1500,最大水胶比为0.45,最小胶凝材料用量320kg/m3;封闭引道U型框架C35混凝土56d电通量小于2000,最大水胶比为0.50,最小胶凝材料用量300kg/m3。2.8.3施工中,加强基坑验槽工作,如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研究解决。2.8.4为防止顶进入土时的“扎头”,可将滑板顶面酌留仰坡。2.8.5顶进框架就位后,框架两侧墙外超挖部分要回填密实。对框架结构两侧进行回填时,路桥过渡段砌筑M10浆砌片石,其下采用级配碎石夯填并注水泥浆。2.8.6为确保顶进顺利进行,并保证行车安全,施工期间,两端指派人员随时认真检查路基和线路变化情况,如标高、水平位移、轨面不平等,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整处理。2.8.7施工过程中应严密观测便梁支墩沉降,及时加钢板调整标高。2.8.8列车通过时应暂停顶进及挖土作业。2.8.9施工期间铁路线路限速45km/h。2.8.10顶进过程中箱体底板上的土应及时清运,以免增加后背顶力。2.8.11框架桥两侧应设置限高标志,两边孔出入口设限高防护架。2.8.12施工时,做好U型框架和框架主体及U型框架间的变形缝的衔接处理工作,加强变形缝处的振捣,保证框架防水层封闭及变形缝不漏水。2.8.13基坑边堆置各类建筑材料的,应按规定距离堆置。各类施工机械距基坑边的距离不得小于10m。2.8.14施工单位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造成边坡塌方或土体破坏。基坑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工程施工,基坑开挖或回填应连续进行。2.8.15施工中应对铁路路基采取监测措施,监测路基的稳定性。2.8.16本设计文件需报上海铁路局批准后,方可据以施工。3、施工监测3.1铁路路基边坡监测3.1.1监测目的及项目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保证工作坑开挖过程中路基加固措施有效,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保证预制箱身及顶进前后路基边坡稳定,从而确保行车安全。3.1.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路基下沉和路基位移。3.1.3测点布置及埋设1)沿线路方向埋设一排观测桩,可设在路肩道床坡脚处,线路作业和路肩行人不易损坏的地方;2)在框架桥轴线、两侧边墙外以及离工作坑两边各20m以外路肩,至少设五个以上桩,并保持一直线;3)方桩宜用45cm边长(圆桩为顶面直径5cm),桩长不小于50cm,打入路肩外露不超过2cm,并在顶面设小铁钉;4)如桩不够稳固时,应挖0.3m坑再用水泥固定。3.1.4监测频率1)工作坑开挖前进行放线和标高测量,测得各桩初始值;2)工作坑开挖,每2h测一次,有变化、汛期、雨后还应增加次数。3.1.5监测项目的报警值软土路基下沉和水平位移一般是同步发生的,以总变形量来确定报警值,每天变形超过10mm,或总变形量超过40mm时应报警,组织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3.2线路便梁支墩监测(1)监测目的1)保证便梁支墩结构稳定,无不正常下沉和偏移;2)保证便梁上线路轨距、方向、水平误差不超过规定值;3)保证列车按规定的慢行速度通过施工便梁线路。(2)监测项目1)支墩的变形监测;2)线路轨道几何尺寸监测;3)慢行速度监测。(3)测点布置和埋设1)在支墩上设观测点;2)便梁线路轨道上设检测点;3)慢行速度监测点(4)监测频率1)支墩下沉量及位移2h一次;2)便梁线路轨道,刚开通时每趟列车通过都要检测,正常情况下12次/d;3)当列车超速严重时,组织慢行测速。4)汛期、雨天、支墩不稳出现险情时要增加频次。(5)监测项目的报警值1)便梁下钢筋混凝土支墩,单侧支墩下沉和水平位移超过2mm/d或总位移量超过20mm;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