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第1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第2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第3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第4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更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 伴随着市场和大学扩招等形势的出现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从对近年来就业形势的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出发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 以及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包括经济、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三个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调节与努力 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高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以及学校体制的改革等方法与措施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解 决 关键词:大学生主要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原因 解决方法与措施 目 录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1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1 (一)经济原因.1 (二)社会原因.2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2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4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4 (二)社会通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5 (三)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改革6(四)大学生自 身做出努力和调整7 四、结论.8 参考文献 9 正 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学生的就业经历了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过程 随着各大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而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 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 大学毕业生供需不平衡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 211 月 21 日在京召开 1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强调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 680 万人 下面是 2005 年至 2011 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表 1:2005 年至 2011 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2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338 415 495 559 611 630 660 从上表可看出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长 虽然增长趋势有所缓慢 但是高校毕业生生人数实在不容小觑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 用人单位盲目地设置各种障碍 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多 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常常会盲目地给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设置各种障碍 如:性别、工作经验、户口、学历等等 多数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高 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而企业招聘大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 更需要有一定实际技能的 他们不想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培养一个新手 就业理念滞后 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 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 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综合素质不高 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擅长与人交流 缺少社会实践 导致应聘落选 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 而面对年年扩充的就业大军 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原因 首先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 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 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 金融危机的出现势必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就中国而言 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此外 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 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 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其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3 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 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再次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 特别是大城市 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 产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二)社会原因 3 高校方面 大学教育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一方面在专业知识上 高校扩招以来 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和提高经济效益 一些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只重视眼前利益 在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中 专业知识划分过细且相互联系不紧密 内容上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严谨性、缺乏特色;有的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导致毕业生被指责为“技能缺乏 企业知识淡薄、专业知识不扎实“ 而供给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上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较窄 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一临毕业就有就业恐慌的心理表现 此外 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较窄 多数学生是通过学校、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等传统方式获得就业信息 校园网络就业的信息量不足 这些原因都将影响学生对就业信息资源的获取 政府方面 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毕业生就业政策有待完善 仍然存在就业歧视等问题 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待改善 家庭成员方面 一些家长对毕业生期望过高 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压力 与毕业生沟通交流也很少 无法了解毕业生的想法 毕业生也不会主动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告诉父母 此外 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也很少 无法掌握毕业生的真实情况 这些都阻碍毕业生能够获得理想的工作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要求 关于择业标准和目的 多数大学生都注重“高收入“、“工作条件好且稳定“、“社会地位高“、“终身一次就业“的职业 观点等 从客观现实来看 学生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往往出现不一致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没有考虑到社会现实的需要 过于强调自我和个人利益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而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依赖性强 缺乏自信和勇气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面对就业与压力时 容易出现动摇、担心、自卑等情绪 消极等待父母、学校或朋友给自己找就业门路 造成择业困难的现象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 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其次 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一味去享受大学的快乐 把享受作为大学的主要目标 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想 缺乏奋斗的目标 生活的太奢靡 颓废 专业能力没有具备 心理素质也缺乏 使得以后找工作更加困难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具体表现在专业不精 社交能力差 实践经验不足 欠缺合理长远的职业规划 还有一些创新能力匮乏等其他自身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 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 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 职业目标模糊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 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 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 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 没目标 没准备 全凭碰运气 没有求职目标 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 可是 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 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 能做什么 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 做出多方努力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首先 制定政策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消除就业歧视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来源 只有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的岗位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另外 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 并给予相应的救济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时 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 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再次 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通过完善一系列优惠扶持举措 为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便利 实施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并及时检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灵活、方便的社会保险工作运行机制 不断满足大中专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各种参保需求 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 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能做到有人问、有人管 并能得到及时解决 从而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最后 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机制方面 首先是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 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建立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和就业 监测制度 其次是严格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的秩序 禁止以盈利为目的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 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 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 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 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 (二)社会通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 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 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 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 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其次 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 又要讲究远期效益 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 再次 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 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最后 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 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 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 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储备人才 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 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 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 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 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 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 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 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 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 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 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 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 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 同时 要配合学校 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 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改革 第一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 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第二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 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 第四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四)大学生自身做出努力和调整 当然 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 但归根结底 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 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 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首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 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 培养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 加强自我管理 其次是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 正视社会现象 客观分析自我 不断改进和发展自我 强化竞争意识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 再次是培养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坚定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 将眼光投向基层、西部、小城市、乡村、小企业、私企业等急需人才的用人地方和单位 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树立积极开拓的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 业观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 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再次是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 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发掘自身潜力 不断调整发展目标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四、结论 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高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