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_第1页
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_第2页
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_第3页
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_第4页
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 -20 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反思 复旦大学 浦兴祖 20 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史以来社会变革最为广泛、最为急剧、最为深刻的一个世纪,是开始从 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一个世纪。怎样从政治发展的维度总结与概括这风起云涌、沧海桑田的百年历程? 笔者曾与校友童怀宇副教授、杨志坚硕士一起作过初探。我们认为,百年中国政治变革、政治发展呈现了 三股大势、一个主题。三股“大势”是:从半殖民地走向独立自主;从战乱分裂走向和平统一;从封建专 制走向民主共和。它们三者均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彼此间也存在着“互为条件”的辨证关系。 但着眼整个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广阔背景及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看,“走向民主”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 果”(1),它更具深层性、长远性、现代性。而“走向独立自主”与“走向和平统一”-从一定意义上 讲- 是为 “走向民主 ”创制前提性条件的。因此,可以将“走向民主”视为 20 世纪中国政治变革、政治 发展的主题。-这便是所谓的“一个主题”。 自从上世纪初武昌城头的炮声震坍了帝制、催生了民国,到上世纪末中共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精到的诠释,我们走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 样三个阶段。令人无比感慨的是,整整一个世纪,“走向民主”这一主题的展开,山道弯弯,水雾重重, 步履艰难。其间交识着多少激奋与理性、前进与挫折、喜悦与忧伤、沉思与期望、经验与教训。历史 真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只要我们认真去解读,总能从中感悟到方方面面的启发、启迪、启示。围绕“走 向民主”的主题所生发的一系列关系与课题,诸如民主与专制,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政权,民主与宪政, 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政党,民主与国情;民主与民族独立,民主与爱国救亡,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与社 会主义,民主与无政府主义;民主与民生,民主与科学,民主与文化,民主与人权,民主与自由,民主与 平等;民主与革命,民主与政良,民主与改革,民主与开放,民主与稳定,民主与集中;民主与国民素质, 民主与经济基础,民主与经济体制,民主与政治体制,民主与群众自治,民主与公权监督,等等,等等, 究应如何认识?如何把握?如何处置?均可从 20 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中有所感悟。 这里仅就如何把握“民主与国情”的关系问题,谈一点读史浅悟。 众所周知,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今日所言的“民主”,却并 非是中华祖传之“家珍”。我国历史上曾拥有的“民本”与“重民”等观念,-在本人看来-与现代意义 上的“民主”完全不是一码事。而我国古籍中曾出现过的所谓“民主”一词,其基本涵义是指“民之主”, “民之主宰”,说到底就是指“君主”。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涵义-“民作主”、“人民权力”- 更是相反相背。毋庸讳言,“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 (science)一样,是十九世纪中叶起 由西方传入我国的。 因为是“舶来品”,就往往会碰到一个与中国“国情”的关系问题。当 20 世纪曙光初露时,以孙 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事关中国命运的大论战。焦点之 一,正是:推行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后者坚持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仅不 具备“共和国民之资格”,甚至连实行君主立宪的条件也谈不上。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而前 者虽也承认国民素质存在某些不足,但认为,这些“不足”并不妨碍当时的中国通过革命实行民主共和, 因为国民“有民权立宪能力”。这里且不说论辩双方理论上的长长短短,且不说论辩结局对于中国政 治发展的重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这场论战所涉及的“民主”与“国情”之关系问题,在 20 世纪的一 百年中曾屡屡引发出不同人们的不同声音和不同举动,从而对中国实际的民主进程产生过正面的或负面的 不同影响。这简直可以说构成了百年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世纪性现象。或许可以预料,进入 21 世纪 后,“国情”与“民主”的关系问题还会继续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还会继续影响中国“走向民主”的 实际进程。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正确地思考、认识与把握“国情”与“民主”这对关系,从而对中国民主 进程产生正面的、积极的、良性的影响?按笔者所悟,历史已经启迪我们-对“民主”问题当作层次性分 析,对“国情”问题应有多方位考察。两者结合起来,方能正确认识与把握“民主”与“国情”的关系。 首先,要不要“走向民主”? 自有国家以来,世界上一直有人在求索整合政治社会的良善的组织形式。近世发现,民主并非能保 证绝对不犯错误,但比起君主专制等其它形式来,肯定可以少犯错误,也容易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民主 并非是十全十美的政治制度,但比起君主专制等制度来,肯定有其独特的优势,故适宜于现代的一般政治 社会。可以说,民主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价值取向,一股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任何一个想要与世俱 进、政治昌明的现代国家,都不能置身于民主大潮之外。就此而言,要“走向民主”,这首先是“世情” -世界情势,任何 “国情”均不能成为回避或违背这一“世情”的理由。在要不要“走向民主”这一层面 上,我们不应片面地强调国情的特殊性,而应当着重认清“世情”的普遍性,认清“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经济上落后要挨打,政治上落后也要挨打。百年历史已经见证,孙中山先生是明 乎“世情”,顺乎潮流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深谙“世情”,与世俱进的。其实,即便曾崇尚“立宪君主”、 “开明君主”的有些人,也没有(或没敢)全然否认未来中国是要走向民主的。这也是世界潮流使然。以 “国情”为由,敢于对抗民主,逆潮流而行的顽固分子,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中当然也是有的,如袁世凯、 张勋之类。结果呢?给中国“走向民主”造成了一些挫折。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只是那 几个政治罪人则个个身败名裂。-历史昭示:世界潮流断不可违!中国总要“走向民主”! 其次,有没有“走向民主”的条件? 历史告诉我们,有些人尽管不否认中国要走向民主,但总认为他们所处的“当下中国”无法迈出 “走向民主”的步伐。依据主要是:经济落后,国民的文化素养与民主意识低下。既然条件还没有具备或 还不充分,那只能缓行民主。只能将民主推至多少年多少年以后的“未来”。这样的观点不仅出现于 20 世纪的上半叶,就是在八、九十年代也尚有一定的影响。应该肯定,此类观点具有某些合理性。它看到了 发展民主需要国情条件,看到了制约中国走向民主的一些不利因素,看到了在中国推进民主发展的艰难性。 正如有学者指出,上世纪初,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时所发表的某些言论中,也含有此种合理性。(2) 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 - 3 - 这是毋庸讳言的。问题在于:第一,发展民主所需要的条件究竟应当怎样从理论上予以确定?采用划一的、 标准化的定量方式,规定生产总值达到多少多少,国民文盲率降至百分之几,才能迈出民主的步伐,科学 吗?还有,对于国民的民主意识程度又如何加以量化?这些是需要作进一步探索的。第二,与上述相关的 是,如何估量一国的实际国情?如何判断一国有没有“走向民主”的条件?是根本没有,还是初步具备但 尚不充分?是无法迈出民主步伐,还是可以迈出但不宜“急行军”?从一定意义上讲,革命派与改良派关 于当时的中国能否“走向民主”的相反结论,正是出自于对国情条件的不同估量。历史表明,一定的经济、 文化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民主意识程度,确实是发展民主政治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影响民主的国情因 素还不止于此。举例来说,时至上世纪初,绵延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专制政治在内外交困中陷入了制度性 危机,为发动民主革命,推行民主共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也应视作当时中国国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有利于中国“走向民主”的重要因素。笔者认定,“国情”是一个广涵的概念,应该包含众多的因素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阶段性的、永久性的;表层的、深层的; 有利的、不利的,等等。比如,一国正处于何种时代背景、何种国际环境之中,这也可以看作是 “国情” 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方位考察“国情”,便不难见到,“国情”与“世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一致 性。总之,对于现实国情条件应当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与估量。第三,是否应当考虑“国情”中的“区情” 差异?中国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国情因素是,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从“走向民主”的 条件看,经济、文化、民主意识等均呈现出明显的“区情”差异。如果笼统地强调发展民主必须“齐步走” ,那势必产生如下的景况:要末让“区情”条件相当欠缺的地区超越现实加速民主步伐,去追赶“区情” 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要末是让后者放慢甚或停止民主步伐,去等待前者创造条件后慢慢地赶上来。无论 哪种景况,都不利于一部分地区从实际“区情”出发发展本地区的民主,从而也不利于整个国家走向民主。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在思考中国有没有“走向民主”的条件时,除了需要考虑“国情”外,还应当考虑 “区情”差异。允许各地区结合自己的“区情”条件具体推进本地区范围内的民主发展。当然,这也必须 在遵守全国统一的法制的前提下进行。至于涉及全国范围内的民主发展,则完全应由中央统一规划、统一 部署。第四,怎样为“走向民主”创造更加有利的国情条件?国情中的许多因素都是具有动态性的。为了 给“走向民主”提供越益有利的条件,应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广泛开展民主宣传教育,等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样值得重视,那就是应当抓住时机,凭借已有的 初步条件积极迈出民主的步伐,推进民主的发展。这样,发展中的民主政治反过来能促进经济与文化事业, 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稳定,能让民众在民主实践这所大学校中增强民主意识,培养民主习惯,训练民主才 能。而凡此种种,又必然可以为“走向民主”创造更加有利的国情条件,构成民主与国情的良性互动。 再次,能不能急步“走向民主”? 历史也告诉我们,有些人总希望急步走向民主,尽快达到民主政治的理想目标。其用意或许是好的, 但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我们说,在国情条件初步具备的情况下,就应敢于迈出民主的步伐,积极推进 民主政治。历史已经证明,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目标,是不可能一步到位 的。这是因为,它必然离不开充分的(而不是初步的)国情条件。而充分的国情条件,包括高度发展了的 经济、文化、民主意识等,决不是可以一蹴即就的。在此问题上,应防止忽视“国情”中的不利因素,克 服盲目乐观。百年政治发展史表明,在中国,迈出民主的第一步固然不易,但迈好后续的步伐更为艰难。 至于欲速不达、事与愿违的历史悲剧自然更加令世人难以淡忘。看来,在已经走上民主之路的中国,继续 “走向民主”的步伐不可能是急速的,而只能是积极又稳妥、持续又稳扎的。逐步渐进,当是中国继续 “走向民主”的基本战略。“逐步”须得“迈步”,虽非“急步”,却不可“停步”,更不可“退步”; “渐进”须得“推进”,虽非“猛进”,却不可“不进”,更不可“负进”。一年一小步,几年积为一大 步;锲而不舍,渐而永进,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目标,总会有期。 最后,是不是“走向”“西方民主”? 由于民主是在西方先搞起来的,而它较之封建专制政治又确实显示了不小的历史进步性,因此,对 于尚受制于或刚挣脱掉封建樊篱的中国民主人士来说,“西方民主”不特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而且很容易 与“民主”等同起来(民主= 西方民主)。这样, “走向民主”也就往往成了“走向西方民主”。象孙中 山这样的有识之士,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随着议会制民主在中国屡屡受挫,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硝烟腾起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大旗高扬,孙中山“果断地抛弃了完全效法欧美、以欧美为榜样的原有想 法,而主张以俄为师”(3)。当然,鉴于国情之差异,他并不主张中国建立完全苏俄式的共和国。 至于中国共产党人,则很早就坚定地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不合中国国情,中国应当“走俄国人的路”, 将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结合起来。党带领人民开展艰苦卓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最终建立起了不同于 西方民主,也不完全同于苏维埃民主的中国人民民主,进而推进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尽管如 此,20 世纪内,主张“全盘西化”,主张照搬西方民主的声音依然时有所闻,即使在人民民主正式确立 后。持有这类主张的人,或者依然将“民主”等同于“西方民主”,或者只看到西方民主“诱人”的一面, 而看不到其“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 (孙中山语)的实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忽视了中国与 西方国家在国情方面的差异。而这一点正如上述,不仅共产党人,就是孙中山先生也早已认识到。在 笔者看来,现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迟早要“走向民主”,这决定于“世情”的普遍性,而各国实行什 么样的民主则应根据自己国情的特殊性来选择。这叫做“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 致性”与“多样性”的辨证统一。应当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这样的“统一”无处不在。以“国情”的 特殊性对抗世界民主潮流与以“世情”的普遍性“克隆”各国民主样式,都是与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相违 背的。其实,不用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不宜“照搬”,即便是西方国家之间(如美 国与英国)也没有“照搬”。中国发展民主,当然更不能“照搬”或“克隆”西方。中国“走向民主”, 当然不就是“走向西方民主”。 不过,也需要从理论上澄清另一种倾向。这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上个世纪下半叶,有时会 听说:中西两种民主具有不同的阶级性质,因此没有共同性可言。与此声音相伴的往往是这样一种逻辑: 你要搞民主,有些做法与人家的相似,于是,你一定就是搞了“西方民主”!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中西方 民主之间“同”与“不同”的问题。不错,中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社会主义民主,它与西方民主有着重 大的区别。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就“没有共同性可言”。阶级性质不同的民主既 然都称为“民主”,就必定存在着一些共同性。窃以为,这些“共同性”主要表现在民主的基本特征与民 主的某些具体形式方面。就基本特征言,至少在理论上都得确认“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公民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而且,都得通过代表去行使国家权力。重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究竟是 世纪的感悟:把握民主与国情 - 5 - 多数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