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_第1页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_第2页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_第3页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_第4页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 姓名作为区分人类个体的特殊文 化符号,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 姓名的核心体现在名字的文化内涵上。 人名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有着极其 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表明等级 身份、寄托美好愿望、弥补命运缺憾、 指代特殊事物、体现社会评价、凝聚文 明精神和警示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 而且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63069.htm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时期,各种政 治、经济制度逐步确立,今天所谓的传 统文化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奠定。汉代人 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 富的内涵,人名的价值取向在这一时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亦显成熟。 关于汉代人名研究的著作很多, 但汉代人名显现的文化内涵却很少被人 关注。最早以人名作为题材成书的著作 当归于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和唐代颜 师古、南宋王应麟补注的白虎通义 姓名 ,但这两部著作仅是对姓名的简 单认识和论述,并未解读姓名背后的文 化内涵。其他如两汉书姓名韵 居 延汉简人名编年 汉印文字征等则 是这一时期人名资料汇编。当代论文如 西汉“武昭宣元 ”时期人名研究 等, 仅局限于武帝、昭帝、宣帝和元帝的汉 代某一特定时期,且偏重于思想的演变。 鉴于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汉代的人名价值取向与其文化内涵角 度探析这一文化现象。 一、汉代人名的价值取向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整个 社会文化思潮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一 方面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着人名的取向, 另一方面人名反过来强化或改变社会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化思潮。汉代人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 值取向,是汉代社会的一个侧影。 (一)黄老思想与“延年益寿” 的 人名取向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汉武帝 之前。 史记记申不害“血本于黄老而 主刑名”;韩非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 归本于黄老”1p2146;稷下慎到、田骈、 环渊、接子等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1 p2346。由此可知,黄老之学在战国时 期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它一方面宣传 “君道无为”;另一方面又强调以法治国, 指出“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 图于功”。2p1 汉初,统治者采取修养 生息、无为而治的“ 黄老之术 ”,但其不 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熊铁基称汉 初黄老之学为“ 新道家”3p18。黄老新 道家的人生观,就是“ 长生久视 ”与早期 道家的养生思想。 “长生” 就是享尽天年 的意思。 “久视 ”即祈求保全自己的家族, 而能使子孙绵延不绝,养生思想则注重 与现世的保养,已达到长寿的目的。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英时认为黄老思想始于战国晚期下及整 个汉代,作为观念与崇拜对象的不朽, 其整个发展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即现世精 神,这种现世精神不仅可以在古代中国 的普遍的长寿欲望中追溯其历史根源, 而且从观念角度的形态看,它也得到了 中国人头脑中强调人生的普遍的人文特 征的支持。4p46 黄老之学,汉初盛行 五六十年之久,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的影响相当大,如萧何、张良、陈平、 曹参等大臣不但笃信“ 黄老 ”,而且是运 用“黄老”之术的能手,尤其是曹参相齐,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其治要 用黄老术”。 1p2028 黄老之学引发了延年益寿思想的 盛行,从而使汉代人在取名上倾向于 “延年益寿”,此类在两汉的史籍中随处 可见,其往往以“ 延年”“寿”“延寿”“千秋” “万岁”“未央”“祖”等字眼出现,如李延 年、卫益寿、龙未央、田千秋、邓万岁、 夏侯千秋、萧彭祖、许终古、续增记、 续延寿、长生、牛延寿、解万年、张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央、储寿、孟寿、张彭祖、薪馆侯未央、 刘终古等名。 延年益寿的思想也包含了人们对 减少苦难和疾病的渴望,即“速差苦病” 。 此类人名以“ 何伤” :“不侵”“不害”“ 病已” “去病”“弃疾”“毋害”“ 毋忧 ”“毋防” 等字 眼出现,如孔何伤、所不侵、马病已、 刘毋害、史毋忧、刘毋防、刘毋害、韩 不害、刘病已、冯去病、霍去病、刘弃 疾等。 (二)儒家思想与“慕古” 、 “道德 规范”的人名取向 汉武帝时期,诸侯、豪强、富商 等势力的不断壮大,黄老“无为” 的思想 不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这就需要 “有为”的思想来取代黄老 “无为”思想, 儒学便应运而起。武帝“ 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儒学便成为正统思想。为了 强化儒学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兴办太学, 设置五经博士。至此,研读儒学经典成 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汉宣 帝、元帝采取了一系列重儒尊儒措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极大地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大了儒学 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股极具影响力的 社会思潮。东汉更是儒学发展的极盛时 期。汉光武帝爱好儒学,四处访求儒者 并收集儒家经典。汉章帝亦是一位喜好 儒学的君主。建初四年(79 年) ,他邀 请五经博士、诸儒生在白虎观探讨五经 之异同,并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 由班固等记录编撰成白虎通义 。5 p2545-2546 儒学自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其正 统地位逐步上升并被强化。正如班固曰: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 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原始,百年有余, 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 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 也。 ”6p3119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影响 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命名文化。儒家崇 “礼”、重“仕”,因而对个人的道德修养 和入仕修养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是讲仁、 义、礼、智、信以及教化、孝悌;而作 为知识分子,由读书而入仕是其重要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 在儒学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下, 汉代人取名的价值取向也由汉初的黄老 现世思想转向崇尚儒家的思想,如此一 来便出现了以“ 禹”“舜”“汤”等先贤为名 的“慕古之名 ”,以“忠”“ 仁”“ 信”“博”等 为名的“道德规范 ”名,以 “卿”“王”“ 禄” 等为名的“求仕 ”名等三类崇尚儒学的人 名。 “慕古之名 ”如柳尧舜、向夷吾、 王禹、臧禹、杨禹、张禹、侯禹、萧禹、 赵汤、张汤、赵尧、郭公乘尧、谢尧、 夏侯尧、许舜、郭舜、王舜、毛舜、单 舜、甄舜等。 “道德规范 ”类型的人名如郑子方、 秦妙房、董奉德、桓贤良、荣惠常、费 通光、程忠信、樊爱君、崔孝j、薛胜 客、祝恭敬、苟贞夫、温直衡、雍宏敞、 丘则刚、夏修侠、慈仁他、邵守实、广 德、信都、忠临、池信、赵忠、周舒君、 段贤、冯弘、奉亲、段尊、侯贤等。 “求仕”名如史步昌、李步昌、赵儒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戴护郡、景君明、侯仲郎、路政阳、偏 吕张、灌宜王、来士梁、邴胜箱、莒段 卿、队坠 渖晖馈泌沙 、史承 禄等。 这种取名的思潮几乎存在于有汉 一代,其沿革意义远远大于以“延年益 寿”命名,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对外战争与“尚武” 的人名 取向 汉武帝在位期间进行了长达三十 九年的大规模连续不断的对外战争,北 逐匈奴, “凿空 ”西域,南征闽粤,东讨 朝鲜,史载“ 是时中国多事。 ”1 p2767“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 匈奴,单于远遁,南平氐羌、昆明、瓯 骆两越,东定葳、貉、朝鲜,廓地斥境, 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宝陈 于尊庙。 ”6p315 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 中,涌现出一大批由平民而起的军功侯, 最著名的当为与匈奴作战而封侯的卫青、 霍去病。武帝功臣表七十五侯之中,除 有九人是因“ 捕反者” 及太子事件封侯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其余六十六人都是在对外战争中有功封 侯的。这些人的名字很多都鲜明地体现 出对外战争取胜的意愿,比较有名的有 从票侯赵破胡、岸头侯张次公、梁其侯 任破胡等。另外,武帝元朔五年(前 124 年)又置武功爵以奖赏武功。1 p1423 对外战争与奖励军功极大地激发 了人们对建功封侯的向往,从而引发了 武帝时期人名的另一特点,即尚功利主 义。此类人名以“ 虎”“霸”“威”“武”“ 勇” “猛”“强”“广”“胜”“ 安国”“定国”“破胡” “灭胡”“破奴”“充国”等字词为主。如师 猛虎、周霸、孔霸、黄霸、庶霸遂、蔡 游威、冯汉强、由广国、范建羌、郭破 胡、赵破奴、公孙戎奴、焦灭胡、侠却 敌、李广、胜胡、张胜、杨充、孙充国、 家横、遂昌、丁破胡、李威、宋建、徐 充国、于定国、张成、汉疆、杨猛、臧 强、傅胜、尹胜德、桃胜之、乐胜之、 王武、窦广国、韩安国、张广国、孔安 国、刘定国、李定国、许广汉、周广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姚定汉、赵广汉、邓广汉、吕破胡、任 破胡、吕辟胡、贾胜胡、王武、胡武、 杨武、柴武、惠王刘武、梁王刘武、苏 武、景武、辛武贤、孔武、王武、公孙 勇、何武、夏侯胜等。 (四)美好事物的人名取向 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不会阻 挡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汉代人在先秦质 朴的基础之上,其名字之美词增加不少。 萧遥天认为:“ 秦汉以降,至魏晋隋唐, 这一段长时间,命字的美辞,增加了新 字眼,这些字眼,部分在周秦人名中也 偶可一见,唯进入这个时代,便逐渐大 量使用。 ”7p48 崇尚美词美字同样是汉 代人取名的一个价值取向,此类人名如 刘若芳、尚次倩、翠鸳鸯、令狐横、孟 伯徐、邢丽奢、宰安期、司马袤、伊婴 齐、石敢当、拓温舒、颜文章、屈宗谈、 姚得赐、阎欢欣、解莫如、乐欣谐、方 子惠、孙宗、薛昌、解章、淳于乐、张 福、吕孺、勤光、王光、武光、定佐博、 奉光、张常业、赵盖众、牛庆、张奉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郑吉、富昌、丙吉、始长、常有、孟幸、 戴通、祝自为、苏谊、尹就、徐惠倩、 王弘、薛幼兰、荣福、吕嘉等。 二、汉代人名的文化内涵 人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汉代的人名, 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思想层面上看,都 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能清楚地反映那 个时代的文化观念、社会政治以及社会 思潮。 (一)人名与文化观念 人名作为区分个体的文化符号, 与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紧密联系。一方 面,人名可以反映时代的某些文化观念; 另一方面,时代的文化观念反过来又深 深影响着人名的价值取向。汉代处于中 国传统社会承上启下的时代,既有战国 时期的多样性特点,又有秦代法家文化 的严谨性,还有汉代的新思想的活跃性。 而这些思想特点鲜明地反映在人名中。 1.积极进取精神风貌 汉代的人名用字常用“邦”“彻”“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国”“充国”“广汉”“ 灭胡”“武”“胜”“霸”等 词,反映了汉代人的一种积极进取精神 风貌。出身于平民,担任秦朝地方小吏 的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始皇后,当场大 发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1 P356 虽然他身份低微,但所强烈外露 出来的积极进取精神,堪称汉代人的典 范。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其积极 进取的热忱,也让后人称道。他派番阳 令唐蒙开通夜郎道;勘察褒水、斜水, 试图新开运漕;他“ 凿空”西域,称为历 史上的壮举。汉人的积极进取精神还集 中反映在他们勇于“ 毛遂自荐 ”,特别是 西汉一代,这种自荐精神更为突出。像 七十多岁高龄的赵充国自请平羌乱;年 逾花甲的冯簧鲜樽栽赋鍪刮谒铮宦碓 自请击匈奴、乌桓等。另外,汉人之 尚武,也是他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 不管文臣武将,对于骑射、击剑等,总 是从小就进行学习与训练,像著名文人 司马相如,史称“ 少时好读书,学击剑 ” 6P2530;即便是当时的帝王,也经常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自击熊彘,驰逐野兽 ”,表现出强烈的 尚武精神。 2.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自尊 心 事业心、责任心以及自尊心,是 处于社会当中的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 我们毕生要去追求的东西。在古代,一 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通常总是用他 对国君的忠诚度来衡量的。霍光辅佐年 幼的汉昭帝, “政自己出 光召尚符玺 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 臣头可断,玺不可得也! ”6 P2934。在汉代的人名中,有大量的以 “忠”“信”“恭”“博”为名的人,这就是人 们对这种忠君思想的追求。汉人的事业 心和责任心还突出反映在他们匡主危失、 犯颜直谏以及疾恶如仇、不畏权势等方 面。如周昌当面指责刘邦为“桀纣之主” ; 季布不阿吕后意,面斥樊哙的谀媚之词; 冯唐众辱文帝,说他“ 虽得廉颇、李牧 弗能也”等都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急 就篇中还有薛胜客、雍宏敞、虞尊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阴宾上等一类人名,以表明他们光明磊 落,绝不苟活于世的人生态度,表明了 汉代人所具有的强烈的自尊心。他如周 亚夫入廷尉,不食五日,呕血而死;申 屠嘉悔不先斩晁错而为错所卖,呕血而 死;司马谈因未能从事封泰山,发奋而 卒;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而亡等, 皆属此例。 3.重让敬贤 在汉代,以先圣为名是当时社会 的一大特色。这在汉代的史籍当中有很 多例证,如急就篇中有乐禹汤、柳 尧舜、向夷吾等人名;汉书中有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