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_第1页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_第2页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 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在由量的转变到质的扩张的转变点上,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 县域经济,是振兴国民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县域经济;系统工程;发展策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是区 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 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面向新经济,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 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在由量的转变到质的扩张的转 变点上,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振兴国民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本 文从以下方面谈谈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农业产 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要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要依据 各自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 集型工业、城市配套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骨干企业规 模,壮大支柱产业。二是要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突出产业立园、特 色立园的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市场的理 念来运作,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尽快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为县域经 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要跳出农业抓农 业,跳出农村抓增收,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 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 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代写代发职称论文 二、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按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农村经济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 所谓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直接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 品等。其次是中间产品,如原糖、面粉、淀粉、乳制品、动物饲料等。最后是消费者导向 产品,如肉类加工品、水果加工品等。目前,我国这些产品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具有 较强的竞争力。如苹果、鸭梨、柑橘低于国际市场 40%70%,蔬菜低于国际市场 30% 40%,牛、羊肉低于国际市场 50%以上。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则是我国农业的比较劣势,所 谓土地密集型产品主要是指大宗农产品,如谷物、油籽、棉花等。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 人均土地少,生产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一些发达国家在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的同时,政府还对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实行补贴政策,更降低了生产者成本,使得我国的土 地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显劣势。在比较优劣的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我国 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战略。首先,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努力提高劳动生 产率,提高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选择生产有优势、 产品有销路的主导产品、特色产品,在资金、科技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农产品优质 化和规模化,发挥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优势,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 也可借助国际市场,针对国外大宗农产品价格较低,有计划地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产品, 既可保护国土资源,又可调节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其次,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我 们要抓住发达国家降低对农产品进口的壁垒,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换个思路,把剩余劳动力打进国际市场, 组织人员到国外去办农场,搞开发,生产有特色的农产品并组织就地销售。 三、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 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 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 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 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 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四、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 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 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 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 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 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 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 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五、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政府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一个好思 路一抓到底的做法,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不断转变工作作 风,培养为经济服务,共促经济发展的意识。各级领导与党组织应主动关心农村基层干部,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有关体制,加大督查力 度,促使各条块部门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共同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要调整税收分配体制。按照现有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在国税、地税与行政 事业收费中的分成比例太小,县乡财政普遍运转困难,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解决的 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县一级政府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审批的中间环节,适当提高县级财 政的税收分成比例,确保县乡财政的正常运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上级政府进一 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 施建设与教育事业,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人才、信息等瓶颈,为加快县经济 发展创造必要的硬件环境。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 资金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解决县城经济发展资金,必须广开门路, 多渠道筹措:一是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省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中央对省的转 移支付资金,按照规范的办法全部补助到县。市对县、县对乡也要普遍建立转移支付制度。 充分运用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对山区县县乡公路油化、乡村道路、人畜饮水、 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重视解决山区贫困县在交通建设、 “普九”教育等方 面的历史欠账。二是增强县域银行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发展活力。加强信用村、镇建设,积极发 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切实解决扶贫贴息贷款不到位问题,支持商业银行和农 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三是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在充分利用外资和内资的同时, 盘活县域固有存量资产,有步骤地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引导和规范民间信贷,积极探索 激活民间资本的实现形式,启动民间资本,努力形成多个投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支 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格局。 七、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 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个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 子女教育、婚姻恋爱、风险保障与组织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可由县(市)政府出面, 建设经济适用房、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民工子女的入 学问题列入总体规划,作为日常工作来抓;用人单位必须协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尽可能 参加失业、养老、医疗、意外人身伤亡等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发 展县域经济是历史性必然选择,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 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规律,县域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代写代发 论文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2-21. 2中共中央关于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