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农民增收新态势_第1页
陕北地区农民增收新态势_第2页
陕北地区农民增收新态势_第3页
陕北地区农民增收新态势_第4页
陕北地区农民增收新态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本科毕业论文(初稿) 题目: 陕北地区农民增收新态势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史瑞强 学号:1020704024001陕北地区农民增收新态势摘要:陕北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近几年,陕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迅速成为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然而农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新时期,解决好陕北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全面分析陕北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陕北地区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词:陕北地区 农业产业化 农民增收 近年来,陕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已经成为

2、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陕北要发挥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跨越发展。这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对陕北的发展定位。事实证明,陕北因能源基地迅速成为该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陕北的农业发展却相对滞后。由于受传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农村经济并未实现同工业增长相协调的目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收面临很大的困难。新时期,解决好陕北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构建和谐陕北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立足陕北,立足于破解三农的难题,在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扶持农业的政策下,大力推进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推进农村富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 陕

3、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时代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因此,加快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只有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保护陕北的生态平衡,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一).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通常是指从供应投入品,如种子、化肥及机械等,到食品加工者和零售商的一系列公司和社会团体所组成的有序链条。1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

4、技术进步和现代化使得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各部门与关联产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因此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为关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由以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转变为以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单位盈利水平由逐步下降的趋势。要保证农业经营者收入能够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以稳定农业保证食物安全,比较便利的方式就是由农业生产者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程序加以续接,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由此来重新分配农产品或食品产

5、、供、销过程中的利益,以克服单纯农产品生产收入增长缓慢,比较利益低下的缺点。 (二).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陕北 地处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两市,曾经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近十年来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迅速改变着这里的面貌。 延安市财政总收入2005年已突破100亿元,仅次于省会西安,2007年达到175.43亿元。榆林市2007年GDP总值635亿元,财政总收入158.6亿元,经济增速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2与此相应的是,榆林市的神木县、靖边县和延安市的志丹县、吴起县、延川县、安塞县跨入了西部百强县。 不过,陕北的经济强县普遍出现了深层次的矛盾:富财政与穷百姓、富县城与穷乡村的反差日益凸

6、显。一面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一面是农村经济徘徊不前;一面是城镇的繁华,一面是乡村的落后;一面是先富群体的奢华消费,一面是普通群众仅仅实现了温饱。 在煤炭大县神木,财政总收入由10年前的1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47亿元,稳列陕西县级第一位。全县资产上亿元者就达200户左右,资产上千万元者也有3000户左右,由此拉动了当地消费的升级。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全县38万人口中,尚有贫困人口3万多,大约10万人口仅仅达到了温饱水平。县城的房价每平方米3000多元,有的4000多元。普通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 不仅经济强县内部存在着贫富差距的深层次矛盾,而且各地区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能源开发地区,农民从事

7、非农业活动越来越多, 收人增长较非能源地区快。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人远比自然资源贫乏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人高得多。 在陕北挖油井开煤矿的有钱的人可以开上百万的名车住上百万的豪宅,而更多的穷人及农民只能靠手里那仅有的贫瘠的土地度日。因此,在陕北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陕北农业,从而解决好陕北地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对于缩小陕北的贫富差距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新的时期,加快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保障民生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扎

8、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 推进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陕北农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重要途径,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4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保障陕北地区民生的重要举措。 总之,加快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缩小陕北地区的贫富差距、保障陕北地区的民生和

9、构建陕北和谐社会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 二.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加快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但发展农业离不开它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优势条件 新时期,加快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很多优势条件,这些条件表现在: 1.能源丰富,潜力巨大 陕北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当地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的陕北,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的接续地:每年上亿吨煤炭通过神木到黄骅港的运煤专线、包头到神木的包神铁路、蜘蛛网一样的干线公路运往祖国各地。陕西成为我国的产油大省,石油给陕北

10、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靖边县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能源紧缺的形势下,依托陕北丰富的能源,建设陕北能源基地,对于该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巨大的财政收入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倾斜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项有力保证。 2.红色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二个亮点 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是陕西省延安市当前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地貌最典型的地理单元,拥有黄河壶口瀑布、洛川国家黄土地质公园、黄河乾坤湾三大黄土地质奇观,具有黄土高原独特风韵。安塞腰鼓、陕北民歌

11、、农民画、剪纸,以及陕北大秧歌、信天游、民歌、说书等民间艺术,是黄土风情文化的典型代表。革命文化遗址多处,市区处个,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处个,省级处个。,革命圣地延安、民族圣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已成为延安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突出优势。 旅游业已成为延安市拉动财政增长的又一亮点。据统计,去年全年,延安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亿元。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综合收入亿元,创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历史最高水平。5 旅游业已经成为陕北经济增长的第二个亮点。旅游业创造的巨大财政收入对于反哺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交通便利 交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12、。近几年,陕北的交通正在向便利化发展。今年月日,延安市火车站改造完成,延安至上海旅客列车开通。年月,纵贯延安南北的包(头)茂(名)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西(安)包(头)铁路复线,西延铁路复线工程也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建成。如今,每天都有开往北京、上海的红色旅游专列,和通往西安、安康、包头等地的列车。六纵六横公路网和国道改造工程将于今年投入建设。靖边成为陕北重要交通枢纽。榆靖高速、靖安高速、307国道靖边至王圈梁高速、子靖高速顺利通车.青银高速陕西段全长321公里,东起吴堡黄河大桥,西至靖边县与宁夏接界的王圈梁,从陕北中部横穿而过,连接了榆林市的吴堡、绥德、子洲、横山、靖边、定边6个县,从而成为开发陕

13、北能源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纽带。同时乡村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便利的交通成为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4.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 面对西部地区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政府承担起了建设西部秀美山川的重担。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收支政策,为西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合理调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的同时,完善中央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给西部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以必要的财力支持。面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薄弱的经济基础,国家每年采取财政返还或转移支付制度,以扶持其治理

14、和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加强财政返还和转移支付款项管理,促进西部退耕还林、还草,从而大大提高财政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使用效率。 5.国家对三农的优惠政策 2008年,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6为此,国家加大了支持三农的力度。一是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产量达到50150万吨。二是大力增加投入。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改革城市建设维护税使用办法,增加农村建设投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

15、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三是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从今年起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根据情况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四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五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良种、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搞好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 (二).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制约因素 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立足陕北实际,充分考虑它的制约因素: 1.气候

16、制约农业的发展 陕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北的年平均气温在711。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04,最热月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陕北属于干旱地带。陕北的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和缺水状况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正如经济学家所言,传统农业不可能成为高经济增长的产业。因此农业本身的收益只能是维持农民生存需要,不可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来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实现农民发

17、展的需要,客观上造成农民素质低下。既有历史上后发展的背景,又有现实中落后的脚步。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劳动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落后,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未成年人加入劳动大军和科技发展,大面积退耕造林等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是陕北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的一个严峻问题。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差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抬头多年,在很多乡村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论调。 3. 自然灾害危害严重 陕北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而

18、且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人为破坏,干旱灾害、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比较严重,土地承载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发展缓慢。干旱、暴雨性的水土流失、资源性缺水成为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子,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陕北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人均不足800m3,为陕西省人均1400m3的57%,为全国人均2171m3的37%,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10,加拿大的1/136,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加之辖区又是我国能源与重化工基地,工矿及小企业的开发强化了水土流失及环境破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食物

19、补缺压力日益加大(2003年、2007年粮价上涨就是例证),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 4.外出打工人数多,滞留的劳动力无法保障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近几年,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镇。神木锦界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有农业人口15300多人,大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近年来,该镇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增多。随着锦界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该镇有组织地向外输送或向锦界工业园区等镇内企业推荐农民工2800多人次,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创收6千多万元。一方面,农民外出打工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另一方面,农村滞留的老弱病残劳动力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加快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

20、展,实现农民增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它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三.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开发、农民增收的新思路 陕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地任务,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它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陕北农民增收的新道路。 1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21、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努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和沙化经济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出区,全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t,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仅陕北及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给黄河输入泥沙约15亿t。因此,治理陕北的水土流失对于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全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退耕还林还草。而陕北庞大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必

22、然是对林业和草本植物幼苗需求的过程。因此,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如大力发展松柏经济,搞好松柏的种植、销售、运输等配套服务)和沙化经济(如沙蒿、沙柳的广泛种植、销售)是陕北农民增收的最有效、最长久之计。 3.搞好新型畜牧业 陕北地区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区, 历史上, 畜牧业生产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据史料记载该区在秦汉时期还是沃野千里, 群羊塞道的农牧区, 后历经战乱、自然灾害、滥垦过牧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 但迄今为止, 畜牧业依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但也是一个亟待加速发展的短腿产业。随着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 陕北地区畜牧业的

23、发展模式必须由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单纯追求生产数量转变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确立以封山禁牧、舍饲养殖为突破口,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畜牧业数量的增长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机的结合起来, 走可持续循环发展之路; 必须将草地基地建设纳入农田种植模式, 草种以紫花苜蓿、沙打旺、多年生黑麦草为主, 积极引进优良的产肉率高、繁殖性强的布尔山羊、小尾寒羊, 改良本地山羊品种, 宣传推广先进的养殖模式, 转变农民的养殖观念, 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 建立公司+ 基地+ 农户生产机制, 解除单个农户发展畜牧业的后顾之忧, 加快畜牧业进程, 将畜牧业提升为陕北地区

24、退耕还林草的后续产业, 带动陕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陕北地区夏季气候温和, 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 水质优良的特点, 有利于茄果类、瓜菜类、叶菜类等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及连续上市, 产品外观干净、色泽亮丽、丰富。因此, 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措施为作物营造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 将区域治理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应用温室、塑料大棚等实施农业及其配套技术改造生产条件, 实现资源开发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优的反季节无公害实施产业前景广阔。 5.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强农村科普机构建设,实现科普

25、工作重心下移,发挥专业技术协会、企业、高校和中专技术学校的作用,积极搭建农村科普工作的服务平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实用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培训工作以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青年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因事设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做好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 6.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组织引导,搞好职业技能培训 目前,农民外出打工依然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组织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锦界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有农业人口15300多人,大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近年来,该镇进城务工的农民不

26、断增多,但多为分散、盲目、无序流动,缺乏竞争力,报酬也得不到保障。随着锦界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该镇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劳务输出的行业管理,全面培训技能性新型劳动力,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对全镇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6-40岁的青壮年分别进行了培训,今年以来,镇上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7期,邀请县农业局、农技中心、园艺站科技人员传授知识,共培训人员1800多人,向锦界工业园和镇内企业推荐农民工800多人,输出阳光工程学员78人。通过转移富余劳动力,搞好劳务输出,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7.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今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民增收,一是通过产品本身的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农产品加工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陕北地区大力发展诸如洛川苹果的深加工和黄河沿岸的红枣业深加工以及陕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