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_第1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_第2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_第3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_第4页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fin),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日”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L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

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拼音:yti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wU)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G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

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部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

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i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

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

定为三次。

(3)忠:旧注日: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日: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

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

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

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

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

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

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

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

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

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做。

(直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学

"与“思"要结合起来。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迷惑不解。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

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

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事亲至孝,

以擅长“政事”著称。子路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他为人伉直

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

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

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

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

与人谋立蒯喉(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

进城去见蒯H贵。蒯口贵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

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

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

“先贤仲子”。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

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di)树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

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句话。

行:奉行。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

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个人修养.

补充知识:

文言文翻译有五种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

2补省略部分,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要翻译的.

4换将古词换成现代汉语词.

5调调整倒装语序.

成语

不亦乐乎死而后已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代词,代指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I日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

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应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

尊称为“圣人”。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

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

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

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发作。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

“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

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

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

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1、水波动荡山岛巍然屹立生机蓬勃2、B

3、观六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海水呈青

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I日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

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

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

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

“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

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

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

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

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

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藕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

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

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己被江南的美景所

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匕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

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1、A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

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

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

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

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

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

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

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姓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

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1、初、早、新、渐、浅

2、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自制: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

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

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

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

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钱塘湖初春在湖边骑马春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

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

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

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

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

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

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

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

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

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

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

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

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

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

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深秋晚景图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3、B

浣溪沙晏殊

・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

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

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长短句,

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

特色。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

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

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

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

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

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

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

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

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

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

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

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

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

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

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卜.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

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

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

无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层面,它的构思精巧,选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

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及情,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匕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自然。整首作品委婉含蓄,

语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气象”的风格特色。而妙手偶得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

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词词牌名2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

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漂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

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

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

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

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

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

绘成•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

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

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

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

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

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

求的。其次,•、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

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

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

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

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

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

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

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

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一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

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

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

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

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

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

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

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

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

秀诗篇。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1C2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

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

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

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

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

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

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

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

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

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

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

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

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

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1.(2003年梅州市题)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1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2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a)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6)俨(yd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6),悉如外人,黄发垂髯(tido),并怡然自

乐。(经查证并无“怡然自得”版本,纯属误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d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

外人间(jia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6i)具言所闻,

皆叹惋(wi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

e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Un)下,诣(yi)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i),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d。)的年号(376〜396)缘:循,沿着,顺着。

武陵: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市。为:当做。行:划船上行。

夹:在溪的两岸之间。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

繁多交杂的样子。甚:非常。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欲:想

要。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得:出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舍:舍弃。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开朗,

开阔而明亮。旷:空阔,宽阔。俨(ydn)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交通,互相通达。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耕田

劳作。

着:穿着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替(tid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就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髻,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髯,古时候小孩子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从来:从……地方来。要(yao):通“邀”,邀请。

咸:都,全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75: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慨叹惋惜。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具:通“俱”,完全详尽。惋:惋惜延:邀请。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

不足为:不值得向。足,值得。为,向、对。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先,旧。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郡下:指武陵郡城下。诣:拜见。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刘子骥:名麟(Un)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

他“好游山泽”。规:计划,打算。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寻:不久。遂:

终于。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津:渡口。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

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

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

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

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

么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

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

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

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

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

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

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男子的配偶,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词类活用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舍弃)寻:寻向所志(寻找)

屋舍俨然(房子)寻病终(不久)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中:中无杂树(中间)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多词一义

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

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

“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

“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

的意思

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沿一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

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

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

里来。)

教学素材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一进入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

3.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Do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

金经(9)。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15).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释:

(1)名:出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2)灵:灵异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有学问的

人。

(7)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9)金经: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丝,琴瑟,竹,管弦乐,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解为噪音。

(11)乱耳:乱,使……烦乱。(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

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