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订………………○………○……○……○……○……○………………装………………○………………订………………○………………线………………○………………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全国乙卷语文第=PAGE1*2-11页(共10页)全国乙卷语文第=PAGE1*22页(共10页)////////////////////////////////////////////////////////////////////////////////////////////////////////////////////////////////////////////////////////////////////////////////////////////////////////////////////////////////////////////////////////////////////////////////////////////////////////////////////////////////////////////////////////////////////////////////////////////////………装…………………订…………………线………………考生注意清点试卷有无漏印或缺页,若有要及时更换,否则责任自负。全国乙卷语文第=PAGE4*2-17页(共10页)全国乙卷语文第=PAGE4*28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工智能是人类理性和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说:“智能是那种世界上实现目标的能力的计算部分。”这种对智能的理解,我们不可否认其在技术和实践意义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将这种计算和目的性无限放大,机械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理性就会成为“工具理性”,最终导致人的物化和异化,导致人对自然的奴役。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哲学和美学研究就有其意义和价值。我们不仅仅需要探寻美的规律性,同时也要防止理性被进一步工具化,这就需要审美理性的救赎和引导了。人工智能美学的研究范式相较于传统的美学范式,有了一些重要的转变。首先,人工智能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上而下的理性主义与从下而上的经验主义的结合。一方面,人工智能美学需要借用传统的概念推演和分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美学还需要从具体的技术和作品出发对人工智能艺术机制和艺术品进行分析。传统美学重视范畴自身的发展和演变,容易导致理念与实际经验的分离。对于人工智能美学来说,一些传统审美范畴的内涵发生了转变,如“模仿”。人工智能的模仿并非人类的主动模仿,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复制,而是基于神经网络基础的深度学习模式,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机器可以无监督地模仿和学习,又不能完全离开人类工作——需要输入已经做好标签分类的人类艺术品数据。其次,人工智能美学更加重视跨学科思维研究。传统哲学要尽力避免经验性科学如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哲学逐渐走向了纯思辨的形而上学。从人类思维来说,既有技术思维,也有哲学和艺术思维。我们要重视人工智能本身的特点对思维的影响,技术思维对结果、目的、表征非常重视,但同时,技术思维也缺少历史—社会维度,缺乏人文反思和批判性,而这些是现当代哲学思维中非常重视的维度。技术思维和哲学思维所体现的理性还需要艺术思维中的审美理性来纠偏和协调,正如阿多诺所说的“没有一个合理性是完全理性的,没有一个合理性毫无保留地造福于人类”。人工智能时代对审美理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技术、哲学和艺术三种思维方式如何协调的重视。再次,人工智能美学研究尝试跳出“人类中心主义”框架。一些人工智能独具的特点,使得传统的哲学美学框架无法进行分析。例如,在人工智能美学中艺术的生成主体可以不再是人,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从人、人机关系、非人等几个层面来看。当前技术下的人工智能体是否能成为主体,现在学界还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部分责任主体,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代理式主体”。人工智能的出现,已经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参照物——人并非是世界唯一的智能体了,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技术、自然的关系。人工智能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审美规律化、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的。一些看似神秘的艺术法则和形式,已经能够被智能系统所把握,这为我们进一步理性分析艺术奠定了基础。但是,人工智能美学并非是要简单地将艺术和美学变成算法和数学公式,该研究更重要的内容是考察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如何用理性来引导技术发展、妥善处理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摘编自陶锋《人工智能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理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对其进行哲学和美学研究时,要防止理性被进一步工具化。B.人工智能美学既要借用传统概念,也要结合具体的技术和作品对人工智能艺术机制和艺术品进行分析。C.“部分责任主体”和“代理式主体”两种观点都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否认了人类的主体地位。D.人工智能艺术和美学的发展以审美规律化、理性化为基础,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问题需要解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体探讨人工智能美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变,以突出审美理性的救赎与引导作用。B.文章结合传统美学、传统哲学的特点进行论述,从而突出人工智能美学所具有的特征。第三段中引用阿多诺的话,意在论证“合理性”不会理性地、毫无保留地造福于人类。D.探究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文章论述的一个重点,体现对新时代人类地位的重新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人工智能的模仿有一定的主动性,它能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品数据进行自动分类。B.技术思维重视结果、目的、表征,不适用于研究历史因果关系、文学情景关系等。C.在智能社会中,人不再是艺术的唯一生成主体,“人类”也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D.如果将艺术和美学简单地变成算法和数学公式,就会使理性转变为“工具理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在平面上是离散的独立的单座建筑物,严格的,我们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建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则这系统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所惭愧的。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但是这三个条件都不是有绝对的标准的。因为任何建筑皆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刻的物理限制之下的,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不一定都凑巧被人采用,被选择采用的材料,更不一定就是最坚固、最容易驾驭的。既被选用的材料,人们又常常习惯继续将就它,虽然在另一方面,或者又引用其他材料、方法,在可能范围内来补救前者的不足。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但建筑是主要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的。中国建筑曾经具备过以上所说的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在木料限制下经营结构“权衡俊美的”“坚固”的各种建筑物,来适应当时当地的种种生活习惯的需求。我们只说其“曾经”具备过这三要素,因为中国现代生活种种与旧日积渐不同。所以旧制建筑的各种分配,随着便渐不适用。尤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忽然改革,与先前迥然不同。一方面许多建筑物完全失掉原来功用,如宫殿、庙宇、官衙、城楼等;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新组织而产生的许多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工厂、图书馆、商场等。在适用一条下,现在既完全换了新问题,旧的答案之不能适应,自是理之当然。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直至近代科学猛进,坚固标准骤然提高之后,木造建筑之不永久性,才令人感到不满意。但是近代新发明的科学材料,如钢架及钢骨水泥,作木石的更经济更永久的替代,其所应用的结构原则,却正与我们历来木造结构所本的原则符合。所以即使木料本身有遗憾,因木料所产生的中国结构制度的价值则仍然存在,且这制度的设施,将继续应用在新材料上,效劳于我国将来的新建筑。以往建筑即使因人类生活状态之更换,至失去原来功用,其历史价值不论,其权衡俊秀或魁伟,结构灵活或诚朴,其纯美术的价值仍显然绝不能讳认。古埃及的陵殿,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堡垒,文艺复兴中的宫苑,皆是建筑中的至宝,虽然其原始作用已全失去。(摘编自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4.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中国单座建筑与欧美全座建筑有很大区别,但若以西方建筑学和美学标准审视中国建筑,中国建筑是经得起推敲的。B.坚固是建筑的一大要素,但人们选择的材料不一定是最坚固的,建筑材料的选取有偶然性,而且人们习惯沿用所选的材料。C.建筑美的大部分精神在于对建筑的权衡中,这种美的精神依附于合理适用的结构上,是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联的。D.建筑三要素中,适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失掉功用的建筑,会因失去价值而退出历史舞台,具有新功用的建筑也在不断产生。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筑的三个要素都不是有绝对标准的,西方石材建筑也是时代与环境的反映,时空发生变化,建筑标准也会相应改变。B.在中国,建筑上既可使用木料,也可使用石料,使用石料能弥补木料建筑易损毁的不足,使建筑具有更加长久的寿命。C.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的改革,导致木料被科学材料所代替,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还将会不断变化。D.坚固标准骤然提高后,人们开始不满意木造建筑的不永久性,因此旧有的中国木料建筑结构制度在新建筑中将会被抛弃。6.将我国古代木料建筑及其建筑艺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当代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从南极带来的植物季羡林小友兼老友唐老鸭(师曾)自南极归来。在北大为我举行九十岁华诞庆祝会的那一天,他来到了北大,一见了我,从裤兜里掏出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什么东西,郑重地递给了我。信封上写着几行字:祝季老寿比南山!南极长城站的植物,每100年长一毫米,此植物已有6000岁。唐老鸭敬上这几行字真让我大吃一惊,手里的分量立刻重了起来。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株长在仿第二天早晨才拿了出来。初看之下,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之处,这不就是一棵平常的“草”嘛,同我们这里遍地长满了的野草从外表上来看差别并不大。但是,当我擦了擦昏花的老眼再仔细看时,它却不像是一株野草,而像是一棵树,具体而微的树,有干有枝。枝子上长着一些黑色的圆果。我眼睛一花,原来以为是小草的东西,蓦地变成了参天大树,树上搭满鸟巢。树扎根的石块或铁块一下子变成了一座大山,巍峨雄奇。但是,当我用手一摸时,植物似乎又变成了矿物,是柔软的能屈能折的矿物。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说不清楚。我只能认为它是从南极万古冰原中带来的一个奇迹。既然唐老鸭称之为植物,我们就算它是植物吧。我也想创造两个新名词:像植物一般的矿物,或者像矿物一般的植物。英国人有一个常用的短语:atone’swits’end,“到了一个人智慧的尽头”,我现在真走到我的智慧的尽头了。在这样智穷力尽的情况下,我面对这一个从南极来的奇迹,不禁浮想联翩。首先是它那六千年的寿命。在天文学上,在考古学上,在人类生活中,六千是一个很小的数目,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但是,在人类有了文化以后的历史上,在国家出现的历史上,它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中国满打满算也不过有五千年的历史。连世界上国家产生比较早的国家,比如埃及和印度,除了神话传说以外,也达不到六千年。我想,我们可以说,在这一株“植物”开始长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国家。说是“宇宙洪荒”,也许是太过了一点。但是,人类的国家,同它比较起来,说是瞠乎后矣,大概是可以的。想到这一切,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难道还能不惊诧得瞠目结舌吗?再想到人类的寿龄和中国朝代的长短,更使我的心进一步震动不已。在过去,人们总是互相祝愿“长命百岁”。对人生来说,百岁是长极长极了的。然而南极这一株“植物”在一百年内只长一毫米。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周代,约有八百年之久。在这八百年中,人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动呀。然而,南极这一株“植物”却在万古冰原中,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约八毫米。周代以后,秦始皇登场,接着登场的是赫赫有名的汉祖、唐宗等一批人物,一直到了清代末叶,帝制取消,军阀混战,最终是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悠久的岁月中,赤县神州的花花世界里演出了多少幕悲剧、喜剧、闹剧;然而,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两厘米多一点。多么艰难的成长呀!想到这一切,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难道还能不惊诧得瞠目结舌吗?我们的汉语中有“目击者”一个词儿,意思是“亲眼看到的人”。我现在想杜撰一个新名词儿“准目击者”,意思是“有可能亲眼看到的人或物”。孔子是中国的圣人,是万世师表,受万人景仰。到了今天,除了他那峨冠博带的画像之外,人类或任何动物绝不会有孔子的目击者。植物呢,我想,连四川青城山上的那一株老寿星银杏树,或者陕西黄帝陵上那一些十几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古柏,也不会是孔子的目击者。然而,我们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是有这个资格的,孔子诞生的时候它已经有三千多岁了。我不是生物学家,没有能力了解,这一株“植物”究竟是什么东西。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我眼前的这一株“植物”,身高六厘米,寿高六千岁。如果它或它那些留在南极的伙伴还继续长的话,再过六千年,也不过高一分米两厘米,仍然是一株不起眼儿的可怜兮兮的“植物”。然而,今后的六千年却大大地不同于过去的六千年了。就拿过去一百年来看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到了今天,更是分新秒异,谁也不敢说,新的科技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一百年尚且如此,谁还敢想象六千年呢?到了那时候,人类是否已经异化为非人类,至少是同现在的人类迥然不同的人类,谁又敢说呢?想到这一切,念天地之悠悠,后不见来者,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我只能惊诧得瞠目结舌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这株可以放在信封中的“植物”却有很“重”的分量,轻与重的对比,增加了作品内容对读者思想的冲击力。B.引用英国谚语,是因为“我”无法想象这株六千岁的“植物”,对于理解人类历史以及人类自身有着怎样的意义。寿星银杏树、古柏都不是孔子的目击者,这株“植物”却是“准目击者”,通过衬托,更突出“植物”的寿命之长。D.文中在写“植物”的同时,也对个人甚至人类进行了思考,表达了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一致的思想。8.9.这篇随笔在结尾处将时间跳到“今后的六千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冠,右祛衣,走马前疾。”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桓公使管仲求宁戚,宁戚应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虑之。婢子曰:“公何虑?”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也,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宁戚,宁戚应我曰:‘浩浩乎。’吾不识。”婢子曰:“《诗》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子其欲室乎?”。管仲笑而然之。桓公怒谓管仲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少焉,东郭邮至。桓公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之色也;漻然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谓乎!”(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闻A登山之神B有俞儿者C长尺D而人物E具焉F霸王之君G兴H而登山神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指戴着帽子,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怒发上冲冠”的“冠”用法不同。B.无形,表示“没有形体”,如“大象无形”中的“无形”,现在多指不知不觉C.善意,善于推测,其中“意”与成语心猿意马、出其不意中的“意”意思相同。D.缞绖,缞、绖分别指丧服和丧带,缞绖统称整套丧服,后来引申为服丧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公在北伐行进途中,在前方看到一个人,但身边的人都说没有看到,桓公于是很疑惑,担心北伐会不成功。B.管仲根据桓公的描述,推测前方有水,且应从右边渡水,这个推测的正确性得到了引人渡水的向导的证实。C.桓公派管仲去征召宁戚,管仲对宁戚的回复感到不解,最终他的一个婢女引用《诗》中的话帮他解开了疑团。D.东郭邮从桓公和管仲的脸色神态之中,判断出他俩的决定,管仲称东郭邮为圣人,桓公对他也是赞赏有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也,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2)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丘中春卧寄王子岑参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①。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王孙②去未还。【注】①玄关:泛指门户。②王孙:此借指诗题中的“王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本诗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较深,如“闭玄关”与“门虽设而常关”意思颇为相近。.“卷迹”是敛迹、隐居的意思,与标题“丘中春卧”照应,引出“无心”“自闲”之意。.“花缺露春山”写远处的春山只在花稀少的地方才能显露,侧面说明诗人住处春花凋零之态。.这首诗写诗人隐居山林,闭门读书,虽居室简陋,却怡然自乐,诗中洋溢着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尾联写道“胜事那能说”,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歌曲《荣耀》中有句歌词“历经磨难亦不忘初心”,鼓励人们在前行的路上即使遭受磨难,也要保持初心,《离骚》中也有相似的句子,用以表达不忘初心和对人生进退的态度:“,。”(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相似,对人们忘却国耻的行为进行批判。(3)小刚在傍晚散步时,看到天上绚丽的晚霞,内心生发出一片诗意,想起古人描写“霞”或借“霞”抒发感悟的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村里识字的人不多。他们说话,喜欢直来直去,又带着浓重的乡音,显得很土气。但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修辞。最擅长的,是打比方。一个事情,说不清楚,又找不出更恰当的词,他们就打比方。比方说一个人瘦。他们不会用“瘦削”这个词,怎么办呢?他们就打比方。说一个人瘦,瘦得跟麻秆一样。麻秆是我们乡下常见的植物,秆子又高又细,连枝叶也是细细长长的。那时候人大多都瘦,但能瘦得跟麻秆一样,那是真瘦,瘦得人心疼。我们村里的人,总是拿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还有什么能比庄稼更熟悉的吗?因而,我的乡亲们,最喜欢拿庄稼来打比方。村西头是一大片水稻田,稻米是我们的主粮,我们都无比热爱水稻,夸一个人成熟、稳重、谦逊,我们就说他跟八月的水稻一样,稻穗熟了,才低着头,没有架子。谁家的孩子不争气了,水稻田里也有现成的拿来打比方,我们不骂他败家子,只需喊一声,你这个稗子。被斥责的人,顿时蔫了。稗子长得很像水稻,却是稻田里最讨厌的杂草,谁愿意做一棵稗子啊?17.下列句子中的“拿”与文中加点的“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今有了高标准农田,还有高科技带动,高产稳产十拿九稳。B.宝蟾亦知薛蟠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2 Food and Health+ Speaking Workshop 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 我和我们第2框 集体生活成就我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Unit 5 The colourful world Part A Let's tal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1~5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神经外科介入护理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光 1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Unit6 Holidays(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语五年级下册
-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3)教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年中国旅游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2年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电力焊接规程
- (完整word版)劳动合同书(电子版)
- 安化十二中学生违纪处分登记表
- 07J501-1钢雨篷玻璃面板图集
- 明线改暗线施工方案范本
- 普通诊所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及周边环境情况说明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复习人教版课件
- 《劝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生版)
- 微观市场潜力分析课件
- 新课标下如何上好音乐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