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核心笔记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核心笔记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核心笔记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核心笔记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核心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与歌谣

第一节上古神话

神话:是原始先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

是先民对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超现实的形象解释,反映了

先民的理解能力和当时的知识范围。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

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也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

要样式。

神话的作用:

一、解释功能。人们需要理解各种自然现象,并对人和自然

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起源问题等做出解释,神话的出现解决

了天地开辟、人类始祖、自然现象等一些关于世界根本性的

问题。

二、宣泄功能。面对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

不断产生敬畏、恐惧的心理,通过幻想的神话解释各种现象。

此外先民的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宣泄出来。

三、规范功能。人世间的各种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通过神话

的讲述而获得合理性、合法性、神圣性。

上古神话分类及内容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体现了先民原始的探索

精神。

二、始祖神话。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女婿造人最为出名。

三、灾难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意识到人

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

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四、战争神话。轩辕黄帝在与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的两场关

键战争中胜出,确立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形象,突出了人类不

屈的精神。

五、发明创造神话。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明了许多器物

掌握了许多制作方法技能。而神话却把这些智慧和经验归结

于本部落本民族的是英雄神话英雄人物身上,这一方面反映

出神话向人性化发展的特点,一方面又反映了社会分工和社

会阶级日益明细化趋势。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诗经》《庄子》《离骚》

等作品中都有不少神话的故事和情节,神话的素材几乎遍及

后世文学的每一个角落,是后世文学创作的“武库”。

二、为后世文学创作、作家情感的寄托提供了精神原型。古

代神话故事中女蜗、鳏、禹、精卫等形象表现出百折不挠的

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积极的生活

态度所形成的精神力量为后代文学所继承和发扬,成为后世

作家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这就是神话的原型意义。

三、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早源头。浪漫奔放的幻想,启

发了后代作家的思维,拓宽想象和表现的空间,突破时空、

物我、生死、人神等限制。

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

一、思想上

(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

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

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

(2)将先民神话中是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

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立

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

乐观品质。

二、艺术上

(1)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

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

(2)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而

是通过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

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

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3)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夸

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

(4)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统一。

神话产生的原因

一、生产力认识水平低下。先民对自然现象、世界、社会文

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无法有科学的解释,只能借想象和幻

想把客观世界拟人化。

二、与先民渴望解释自然抗争自然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望有关。

这种渴望使先民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并

力图做出自己的解释和描述。

三、原始宇宙观前原始思维。思维以万物有灵为核心,以人

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感情、富于想象力为

特点,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视为有生命的,赋予

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第二节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先民

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

低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上古歌谣的分类

一、劳动歌谣。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是他们是

对劳动行为的再现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

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

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

二、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神灵降福或指挥自然服

从自己的愿望,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一种是祈祷式的

祭歌,表现了先民对神的敬畏,目的在求神降福,如《卜辞

通纂》375片,一种是咒语式的祭歌,表现了先民反抗和征

服的意愿,如《伊耆氏蜡辞》。

三、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屯•六

二》

四、战争歌谣。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

一手段,歌谣记录各种战争情况。《周易•中孚♦六二》中

描写胜利归来的情景中,表现了一个纷繁嘈杂的战争场面。

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绝大部分是与上古音乐、舞蹈一起

在劳动中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的。

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表现生

活,他是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自然而直率的,

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

三、语言简朴,节奏流畅。语言其为简朴,大都二言、三言

或四言,虽简朴但并不平淡寡味,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精炼生

动,节奏的畅快流动。

四、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赋是一种直接铺陈事物的艺术方

法,是我国上古歌谣的基本表现手法,也是后世诗歌创作中

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基础和源头。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作品,有目

无辞,称为笙诗。按照音乐特点的不同,其内容分为风、雅、

颂三类。风诗为乡土之音,即诸侯所辖地域的地方俗乐。

风即“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秦风等十几个地区的

地方土乐,共160篇。雅为朝廷之音,即西周王室的所在

地镐京一代的音乐。将朝廷之音称为雅乐,是出于尊王的观

念。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有诗

105篇。颂为宗庙之音,是专门用于王室祭祀的舞乐。颂

诗分为三颂,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颂”的节奏较之“风”、“雅”,表现出迂徐缓慢的特点,

因而显得庄严凝重。诗经的作者既有贵族也有平民,包

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绝大部分已难以祥考,只有少数

几篇可知具体的作者。《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的基础,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

远,具有永恒的意义。

《四家诗》(10/13):指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

毛四家的合称。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

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此三家所传《诗经》皆用汉律书写,

故称古文《诗经》。毛诗以其传授者鲁人毛亨、赵人毛矣而

得名,毛诗以先秦古文字书写,故称古文《诗经》。三家诗

和毛诗之间不只是书写所用文字不同,他们在文字、训诂以

及内容的解释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三家诗在西汉时占统

治地位,盛极一时,后来三家诗逐渐消亡,毛诗兴盛,流传

于世。现通行的只有毛诗,即今本《诗经》。

风雅颂的内涵及其分类2016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具体见名

词解释)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全面反映了殷周时

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一、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

农田、养殖、采摘、纺织、等生产劳动在诗经中都有反映,

此类诗篇在《诗经》中占有重要位置。

《周南・琴甘》描绘了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的情景,反

映了妇女们的采摘劳动。这首诗很简单,但感情饱满,节奏

明快,以复沓的章句,通过几个动作的变化,暗示着越采越

多,越采越高兴,再现了当时的劳动情境,传达出劳动者内

心抑制不住的欢愉之情。

《豳风.七月》写出了以农事为主的多种生产劳动,全诗

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了劳动者从春天修理农具开始,一年到

头不停歇地从事种种劳作。然而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衣不蔽

体,食不果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产品分配不公等问题。

诗中又用一连串的问候特征来体现季节的推移、变化生动,

而又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这些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是生活的第一主人,他

们热爱劳动,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劳动果

实却为统治者所攫取,在这些诗篇中,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由

弱变强的反抗意识。

二、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篇

战争和徭役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诗经》中多有

反映。

战争诗:《小雅・六月》赞颂周宣王时代尹吉甫北伐,大获全

胜取得赫赫战功G诗篇并没有从

正面直接描写两军的交战情况而是以敌军之强悍来

衬托王师的勇猛无比,赞美周王

朝的军队军容整齐威武,兵马强壮,训练有素。《秦

风.无衣》反映了在大敌当前时,

周人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气概。

徭役诗:《小雅・何草不黄》以草的枯黄来比喻征夫的疲

惫不堪、低贱和任人践踏,甚至哀

叹自己为什么像野兽一般地被驱赶于荒野之外,可

见征人内心悲苦至极。

总之,战争与徭役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诗经》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反映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诗篇

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是人生旅途的三部曲,《诗经》对这

三方面均有反映G

爱情:

《关雎》篇叙写一个贵族青年爱上一位勤劳贤淑的姑娘,

大胆地向姑娘表达爱慕之情并渴望在将来婚礼上以钟鼓奏

乐,使“淑女”愉悦,实现夫妇间的和谐,体现了周代礼乐

文化规范下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

《王风・采葛》《郑风.子衿》写出情人暂时分别时的思念

之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总之,《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感情热

烈、格调清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诗作没有金钱的铜臭,

没有权利的阴影,没有肉欲的追求,显示出典雅高贵的气质。

婚姻家庭

婚姻是爱情的自然结果。

《卫风・硕人》记载了隆重的迎亲典礼。《桃天》以鲜艳的

桃花比喻新娘美丽的容颜,以丰硕的果实祝福新娘早得贵子。

诗篇节奏明快,语言流畅,烘托出婚礼的热烈气氛并带给人

美好丰富的联想G

《谷风》和《氓》都是弃妇的悲歌,两个女主人公的遭遇也

有相似之处,她们勤劳、善良,含辛茹苦操持家务,同样遭

到丈夫的虐待和遗弃。面对婚姻的不幸,家庭的变故,《氓》

中的女主人公敢于大胆地批判朝秦暮楚的“氓。表现出刚

毅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总之,这些诗作反映了古老的民族风民俗,极具文化价值

和审美价值,也反映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特有的道德

意识和价值观念。

四、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社会矛盾是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客观事实。

《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反映了下层民众对剥削

压迫的反抗,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与黑暗。不仅下层百

姓与统治者之间充满矛盾,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小

雅・北山》就是一个下层官吏埋怨劳逸不均的诗,有力地揭

示了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苦乐不等,劳逸不均的情

况,说服力极强。

总之,这类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知识

分子的箴诫规谏意识,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的形成起

了重大作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反映郊庙祭祀的诗篇

周人十分重视祭祀,《诗经》中的这类作品记录反映了

周人的祭祀活动和宗教意识。

《云汉》是周宣王祭祀祈雨的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上天

的敬畏,对久旱不雨的怨愤,以及对百姓无比的哀怜之情,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我将》写武王在出兵伐纣前,

祭祀上天和文王,祈求得到他们的保佑。《大雅・既醉》、

《《周颂・清庙》等诗,记录了周仁古朴的民族和盛大的宗教

仪式表现了周人对祖先热烈的礼赞。

《诗经》中还有一些诗篇记录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

动反映了周人对农业的重视。如《臣工》《噫嘻》《丰年》《载

芟》《良帮》等,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

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农业

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看到周人独特的宗教意识以及政

治宗教化的倾向,为我们研究那一代的思想特征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

六、反映贵族燕飨的诗篇

燕飨诗不仅仅反映贵族的吃吃喝喝,更多的写出了贵族

在盛大的酒宴中联络感情,加强友谊,巩固统治。《小雅鹿

鸣》就是一篇表现周王宴请群臣嘉宾情况的诗。《小雅.常

棣》是一首宴会兄弟、规劝兄弟要相互友爱的诗。

总之,这类诗反映了周人燕飨时的礼仪和风貌,对于培养

士大夫清高文雅的情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周代礼

乐文化的一些特征。

《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此,还有《魏风.

考槃》描写了隐士的生活;《《曹风・蜉螭》感叹人生短促等

等,《诗经》的内容博大,堪称一部文化百科全书。

*《诗经》的艺术成就2014

《诗经》是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

年间诗歌的精华,又经过周太师的整理、加工、润色,在艺

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诗经》中的诗篇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抒发的是作者对现实生

活的直接感受。以简朴的语言去描摹事物,抒发感情,以朴

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

表现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中,而且还表

现在“二雅”中那些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揭露动乱的

社会现实,敢于抨击祸国殃民的昏君佞臣,充满无私无畏精

神的诗作中。

如《王风・君子于役》,这是一首哀婉的思妇之作,写一位农

家妇女黄昏十分,倚门远望,她看到牛羊归圈了,鸡也回窝

了,可是在外服役的丈夫还没有归期,诗歌以白描、烘托的

手法,表现了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中所写,全是实实

在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没有虚幻飘渺的内容。

第二,《诗经》善于通过铺叙、烘托、细节描写、对比的手

法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诗经》中有些作品通过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倾诉,表

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展现人物形象。

如《郑风・将仲子》中抒情女主人公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岂敢爱之?畏我诸兄。”揭示了她

渴望爱情又畏惧礼教的复杂心理,一个充满一个内心充满矛

盾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郦风.载驰》通过徐穆夫人质朴

华的议论和于许大夫的对比,塑造了徐穆夫人的形象,表达

了她对祖国炽热的爱。

总之,诗经中的抒情主人公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作诗,

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诗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诗

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也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具

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

第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内涵及体现(可单独作为简

答题)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创作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

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

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赋”即铺陈,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使用赋可以造成铺采摘文的气势,尤其是有声有色的描写、

状物、形声、写人、摹景,实为增强一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

手段。

如《豳风.七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农夫一年到头辛

苦的劳动及衣、食、住各方面的生活状况。

2.“比”就是比喻。使用比,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抒

情性,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作者不便直接表

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使作品描绘的事物更鲜明、具体。如

《鹤鸣》用仙鹤、游鱼、高大的树木、他山之石四种物象比

喻各种各样的人才,希望统治者能够招贤纳士,重用人才。

《诗经》用比,不仅用于比喻描写具体的人物和事物,还用

来比喻思想,情绪。的如《周南.汝坟》,写一位女子思念其

远行的丈夫,用饥饿难耐来比喻女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3.“兴”就是即起兴,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使用兴,可以使诗篇更曲折、生动,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

有助于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心理活

动,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性。

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关鸠鸟起兴,

由关关和鸣的雎鸠鸟联想到了“君子”与“淑女”是一对好

配偶,含义深远°

《诗经》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不拘一格,有的是纯用

赋法,有的赋兼比、兴,有的赋兼比,有的赋兼兴。总之,

《诗经》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其大量并恰当使用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有直接关系。

四、重章叠句的篇章结构

1.重章:所谓重章,也称为重章复沓,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

章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

同,只是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使用重章

复沓的手法:1)可以充分抒情,

造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2)可以渲染、强化主题,

表达强烈的感情和迫切的愿望;3)

可以表达感情发展的脉络和数发展的过程,还便于诗歌

的传播和记忆。如《秦风.兼葭》

从“白露为霜”写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己”,一

方面显示的时间的推移,说明诗人为

了追求的目标在水边徘徊逗留的时间之久;另一方面也

使感情的表达更加深永、缠绵。

2.所谓叠句,就是重叠相同的两句,往往是一句承上,一句

启下,使用叠句,可以增加诗歌

的音乐美。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

第一章叠用“不我以。第二章叠

用“不我与",第三章叠用“不我过”。

第五,《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句独立成章,具有典雅、庄重的

美感。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

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节奏感强,韵律整齐。

2,和谐的韵律。《诗经》中的诗篇有着和谐的韵律,其主要

用韵形式有三种:首句入韵,偶

句押韵;首句不入韵,偶句押韵;句句用韵模式。这三

种用韵方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

的主要用韵形式。

3.准确、鲜明、生动、丰富的语言。(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

(1)词汇丰富。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

动作描绘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

的能力。《周南紫甘》三章六个动词,就生动描绘出采茶首

的图景。还有形容人的思想感情使用“忧心、劳心、小心、

忍心来区别不同的心情。

(2)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语言的

节奏感和音乐美。如关关、苍苍、离离、茫茫等。

(3)运用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

术表现力。夸张如《大雅・假乐》:“干禄百福,子孙千亿。”

极言子孙之众多。排比如《小雅・斯干》;对偶如《小雅・蓼

莪》。

总之,《诗经》的艺术成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无愧

于后世诗歌的楷模,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和珍视。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是五经之一,具有崇高

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是周代社会的文学艺术,是上古诗歌艺

术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是我国上古社会生活基及文化思想的

宝库。它以自己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昭示后人,成为后世

社会教育的光辉经典和文学创作的永恒楷模。

《诗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

首先,《诗经》的思想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

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

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诗经》所表现的爱国精神在

《史记》《汉书》中,在鲍照、庾信的诗歌中等均有突出表

现,《诗经》中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对后世知

识分子责任感、事业心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诗经》所表

现出来的宗教意识和伦理观念对后世的宗教观念、宗教行为

及思维模式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诗经》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成为推动文学创作不断进步

的巨大动力,后代的文人学子无不受其熏染。两汉乐府歌直

接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

精神,多描写爱情婚姻、孤儿病妇等方面的内容,感时伤世,

风格质朴。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等诗人都是对这种现实

主义精神的直接继承。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后世也有极大影响。

1.《诗经》多处使用赋法,许多诗篇还大量使用排比对偈修

辞格,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这些作品对楚辞的产生,对汉

赋的发展均有极大的影响。

2.《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更为后世广泛继承和使用。《楚辞》

就对《诗经》的比兴手法大大的继承和发展。《诗经》用于

起兴、发端的事物还具有随机性特征,或是眼前所见,触景

生情。而《楚辞》则固定集中的表现为“香草美人”的类型,

将《诗经》将所奠定的比兴传统开拓的更丰富,更具有艺术

魅力。

总之,《诗经》以及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奠定

了我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使诗歌尤其是抒情诗

成为我国最为普及、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同时,《诗经》

也奠定了我国是个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艺术原则:“风雅、比

兴二

4.《诗经》奠定了我国是个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多种的用韵方式,

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丰富、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等奠

定我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后世一切诗歌样式都可以

在《诗经》中找到它的初始之源。如曹操的代表作《短歌

行》《观沧海》都是四言体,嵇康的《忧愤诗》也是四言诗。

综上所述,《诗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崇

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培养了中

国后世文学,也培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诗经》

将具有永恒的意义。

第三章:历史散文

一、先秦历史散文演变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1.首先体例逐步完善。《尚书》是各种文书资料的汇编没有固

定的编排原则,自《春秋》、《左传》始,编年体出现,并逐

步成熟。编年体史书,有条目清晰的特点,但对于全面了解

人物的生平,性格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尚有很多局限。《国

语》开创了国别体,即以国别为单位记述史实的体例,可以

集中展现人物个性。

2.其次,叙事不断丰富。完整地甲骨卜辞包括叙辞、命辞、

占辞、验辞,初步具备了历史散文的诸要素。《尚书》、《春

秋》分别以记言与记事为主,《左传》则比较成功地将记言

和记事融合在一起,起使得《史记》载更加丰富饱满。

3.最后,文学因素不断强化。随着书写条件的改进与写作经

验的积累,历史记载中的形象性渐趋明显。《左传》,《战国

策》,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重要代表,想象与虚构,成为重

要的表现手法,人物的特征,社会情状在丰富多彩的故事及

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

二,《尚书》的文学成就

1、多样性的文体。《尚书》的文体,主要是典、谟、诰、训、

誓、命,属于官方文书性质。

2、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尚书》为了说理清晰,有时用具体

的形象或恰当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如《盘庚》。

3、浓郁的感情色彩。《尚书》写作时,史官普遍使用当时的

官方语言,追求雍容雅正的效果,但同时还保留了口语化的

成分。“呜呼”“噫”等感叹词的多次重复使用,让人可以感

受到说话人浓郁的感情。

4、比较详细的叙事描写《尚书》以记言为主,但其中也有

叙事为主的篇章,如《金腾》与《顾命》。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1、首先,重大题材与细节描写的结合。《左传》展现的是春

秋时代的历史,在叙事时是将代表历史发展大趋势的重大事

件作为叙述的重点,所选取的重大题材主要有周王朝衰落,

诸侯称霸,宫廷淫乱,卿大夫陪臣执政等。《左传》选取的

题材多是重大题材,同时又非常注意细节的刻画。

2、其次,顺序,倒叙,插叙等方法的结合。在叙事是按时

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会有比较清

晰的线性印象,但完全采用这种叙事方法有很多历史事件便

缺乏整体感。因此用采用了倒序,预叙,与追叙等手法,以

此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3、再次实笔与虚笔的结合。《左传》基本上是一部信史,无

论是战争描写还是叙述外交活动,宫廷内乱,家族兴衰,都

往往采用写实笔法,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与此同时,

《左传》还运用了虚笔,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左传》的

虚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卜筮之事。二是梦境描写。三

是想象虚构。

四、《左传》刻画人物的手法

1、首先通过同中有异的手法,凸显人物个性。《左传》在刻

画各色君主时注重突出同类社会角色的差异性,通过同中有

异的手法,凸显人物个性。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前后相继的两

位霸主,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2、其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节是刻画

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的重要手法。它往往用极

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

3、再次,在矛盾冲突出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左传》不

仅细腻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且展现出人物性格的

变化。

4、最后通过“君子曰”等的评价提升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君

子日”式的评论话语,语句凝练且有韵调。

四,《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国记载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各国的史事,共21卷,七万余言。所记之

事,上起西周穆王,下至战国初期朝,赵,魏三家灭智伯,

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主体部分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

交,军事等重要史实。

五,《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一、铺张扬厉的游说辞令。

1、首先,纵横扬立,敷张渲染。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

士在游说人主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

礼仪去说服人,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

指陈利害,敷张渲染。

2,其次,夸张造势,危言耸听。战国策士是当时社会上的

智囊团,他们对国际形势各国的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等都了如

指掌,在游说之前对游说对象的各国君主的性情、志趣皆已

打探清楚,故而在游说时要从对方的心理出发以切实的利害

关系去打动她。

3、最后,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战国策》援引比喻与寓言

入文,形象性的援引历史典故,改造身边见闻,杜撰动物寓

言,将抽象的道理用饶有风趣的论说,生动亲切地展示出来,

浅显易懂易小见大。

二、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

1、首先,情节曲折,腾挪跌宕。《战国策》比较成功的篇幅

设置了一系列相关联的情节展现出波澜起伏的故事变化。如

柯刺刺秦的故事荆轲的出场可谓曲曲折折,波澜层生。

2、其次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如《燕策三•荆轲刺秦王》中

易水送别的场景。

三、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

1、追求功名的巧辩之士。《战国策》中的纵横之士,大多朝

秦暮楚,无原则,无道义,遭到众多非议。

2、为人解难的高行义节之士。,最典型的代表是鲁仲连。他

提出著名的用人观点,要用人之长而避人之短,留下真知灼

见。

3、知恩图报之士。刺赵襄子的豫让、刺韩傀的聂政是其典

型代表。

六,先秦历史散文的地位与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散文的伟大开端,创立之时,便呈现

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积累了历史散文写

作的许多宝贵经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首先受先秦历史散文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中国的史

传文学,首先,史传文学作品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编写体

例。其次先秦历史散文中的某些记载,成为后代史传文学作

品的重要题材。

2、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左传》

以其卓绝的成就在后代很受推崇,大凡历史上的古文运动出

现之时,《左传》都成为重要的范木和写作楷模。

3、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的小说,戏剧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中国小说戏曲鲜明的民族特征就孕育它的源头阶段。

(注:这部分内容近十年的真题都没涉及,所以大家自己心里

大概有个把握。)

第四章诸子散文

第一节士阶层的崛起与诸子散文的繁荣

一.按照产生时代前后,文体形式和篇章可以把先秦诸子散

文分为三个阶段:

1.《论语》、《老子》、《墨子》是最早阶段的著作,他们

多以格言和警句的形式汇聚、编排,带着大师讲学而弟子笔

录的特点(《墨子》已经明显具有向下一阶段过渡的色彩);

2.《孟子》和《庄子》是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作品,

他们灵活采取对话辩论的形式;

3.第三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单篇的论

说文终于成熟,先秦诸子散文的体式和结构都达到了最高水

平。

以上著作中,最具有文学性的当属《庄子》,其次是《孟

子》。

第二节《老子》、《论语》、《孟子》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人,道家学说的创

始人。

老子对“道”的体察和描画中,始终贯穿着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激烈的抨击统治阶层的横征暴敛,同情民众的反

抗情绪。

二、《老子》

传世的《老子》81章分为上下两篇,分别称为《道经》

和《德经》,共五千多字,后世遂有“《道德经》”、“五千文”

等称呼。

老子散文的特点:

1.《老子》文约义丰,富于哲理之美。用极普通的日常

话语阐明各种事物以及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样言简意赅,

富于理趣。

2.《老子》各章虽然简短,在说理时却往往能出之以形

象,善用比喻,描摹等文学化的手法。

3.《老子》喜欢用三、四字或五、六字交替的短句,又

常常在段落中穿插韵语,以造成一种节奏明快,和谐悦耳的

文章风格。

三、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推行以“仁”、“礼”为核心的治国原则。开创私学

教育活动。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典籍有《诗》、《书》、

《礼》、《易》和《春秋》,形成汉代以后所谓的“五经

四、《论语》

《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录。《论语》的写

作本来不以文学为目的,但是它记言准确、简练,不避口语,

善用虚词,描摹口吻,惟妙惟肖,传情达意,妥帖自然,已

经达致精炼传神的艺术效果。

五、墨子

墨子名翟,鲁人,其活动时间约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张以“兼爱”最为核心,“非攻”最为必要。墨

学至战国末期与儒家并称为当世的“显学”,但分化严重,

秦汉以后遂告终结。

六、《墨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最为重要的是被称为“墨

家十论”或“墨子十诫”的《尚贤》、《尚同》、《兼爱》、《非

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10组。

《墨子》散文特点:

1.墨子从实用目的出发,反对文艺、音乐等事,所以对

于文章的形式、辞藻也不愿意讲究。

2.讲究逻辑,这不仅使他的文章层次清楚,条理井然,

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3.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在体制方面快步踏进了新的阶段。

第三节《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庄子》的文章事战国中期诸子散文发展的

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著作中思想性和文学性结合

的最好的篇章。

一、孟子

孟子,名轲,邹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孟子的学问和思想都渊源于孔子,他推崇孔子为“集大

成”。

二、《盂子》

《孟子》是出于他和弟子的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

著录11篇。

《孟子》写作特&

L对于“仁政”和“王道”有很多具体描述和论证。“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意”(《梁惠王上》)可贵的保存了

原始儒家的大义,把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潮发展到了新的

高度。孟子“重民”思想还表现在他激烈的批评当时的诸侯

国君,这些都是他思想进步性的体现,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

辉。

2.把行“王道”施“仁政”和对人的本性问题探讨联系

起来。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正是他“仁政”主张的出发点

和理论根基,对后世儒家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心性”学

说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3.《孟子》全书仍是采用了对话和语录的形式,大部分

章段都有中心议题,不少段落已经可以视为独立成篇的论说

文。

4.具有博辩滔滔,形象生动的特点。

5.具有一种气势雄浑,感情充沛,语言锋利,锐气逼人

的独特风格。

三、庄子

庄子名周,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从关于“道”为世界本源的观念出发,建立起一套

精致的“齐同万物、物我和一”的相对主义哲学观点。首先,

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没有本质区别,没有独立的性质;其次,

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同样是相对的。

四、《庄子》

《庄子》的内容:

1.深入探讨各种各样冲破人生观念性困境以达到思想自

由、精神自由和心灵自由的方式和方法。反映了他对超逸绝

尘、绝无所待的“逍遥”境界的追求。

2.有很多关于庄周本人生活状况和思想性格的叙述。

3.对于社会现实的描摹和对思想学说的阐发都主要是通

过构思数量众多的寓言来实现的。寓言分为三大类:儿对抽

象的哲学观念的形象阐说;b.对具体生活,学习以及技艺等

哲理类的寄寓性表达;c.对人的现实处境和社会状况的逼真

描写。

《庄子》的艺术成就:

1.书中众多的人物,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性,都是某一哲

学观念的体现者。庄子塑造人物形象时,非常重视对他们精

神境界的渲染烘托,表现出浓厚的重神轻形的倾向,避免了

概念化、机械化的危险。对后世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庄子是一位有“宇宙意识”的哲学家,他很早就认识

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因而主张事物之间的变化也具有无

限性。庄子以这种思想方法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成

各种奇异的情节。遵从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规律,这既是

庄子的思想方法,也是他构思寓言故事情节的原则。

3.语言非常讲究对话语言和叙述语言的生动、活泼。而

且庄子还在《寓言》篇探讨了有关“寓言”、“重言”、“厄言”

的“三言”理论c这是中国古代寓言理论的开篇之作,堪称

古代文艺理论中值得珍视的宝贵遗产。

第四节《荀子》与《韩非子》

诸子散文发展到后期,进入成熟阶段,《荀子》和《韩

非子》是其代表。

一、荀子

荀子,名况,又名卿,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唯物主义哲学家。

荀子的思想:

1.比较彻底的否认了有意志有人格之天的存在,热情的

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豪迈之情。

2.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惊世骇俗的“性恶”主张。

3.推崇王道,也不排斥霸道,“隆礼”而又“重法”,实

际上具有儒法合流的特点。

4.不仅集了儒家大成,而且可以说集了百家大成。

二、《荀子》

《荀子》的艺术成就:

1.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问题;

2.文章论点明确,层次分明,句法整齐,文辞繁茂,善

于运用博喻、类比和引证的方式来反复阐明理论问题;

3.通篇采用排偶句法;

4.是先秦散文体式发展的最高阶段;

5.颇有文体创新、实验的意识。如《成相》采用了民间

说唱的形式。

三、韩非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为诸公子之一,先秦法家的代表

人物。

他继承了法家人物商鞅的“明法”、申不害“任术”、慎

到的“乘势”等各种前期法家的思想,博采众长批判吸收。

他认为应该把一切权利集中于君王,造成了一套完整的极端

专制主义的理论。

四、《韩非子》

《韩非子》散文特建

L绝大多数文章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的政论文;

2.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深刻明切,锋利无比,具有严峻峭

拔的风格。又善用寓言,巧设譬喻,使文章更为生动。其寓

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观察深刻,构思精巧。

第五节先秦其他诸子散文

L《管子》旧题管仲著,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管子》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86篇,采取了记叙和

对话混合的文体。

2.《晏子春秋》旧题晏婴著,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

家。也被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今本8篇共215章,以晏

婴为中心,记叙其事迹和言论,多角度、多方面的描绘了一

位奉行“爱民”、“保民”思想的智慧型政治家的形象。

3.《孙子》又名《孙子兵法》,题为春秋末期齐国军事家

孙武所著。

4.《列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为人

熟知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高山流水”等神话、寓

言故事都是出自其中,想象大胆奇特,文笔凝练古朴,其思

想和文风都非后人所能及。

第六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地位与影响

一、地位

《论》、《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家,其思想体系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体,其著作也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

二、影响

1.儒家、道家等不同类型的经典与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

的心灵发挥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先秦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对话体道专论体的发展过程,

以及喜欢用比喻、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手法,乃至于各家

各派因思想差异而造成的不同艺术风格,都在后世说理文那

里形成历史的回响。

3.寓言在唐宋以后不但获得了独立的问题地位,而且为

新兴的小说提供了艺术滋养。

4.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风格更是对后世诗人、散文家、

戏剧家、小说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5.先秦诸子散文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段以增强汉语

表现力等方面为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做出了示范。

第五章楚辞与屈原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

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合屈原、

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

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

秋以来楚国在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71)

《九歌》艺术特色(78)

一、人神杂糅,于浓烈的神灵气氛中表现鲜活的人格特征。

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

如山鬼居幽篁,饮山泉,薛荔为衣,其衣食住行,习性行踪,

都显示山鬼的身份,带有强烈的神异色彩。

二、善于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周围的景物、环境氛围的描写

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山鬼》中林深杳冥,

白昼如晦,雷雨交加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压抑低沉的气氛,

表现了山鬼孤独,哀怨,绝望之情。

三、语言清丽华美,音调铿锵,韵味隽永,具有极高的艺术

性。六言为多,杂以五七言,长短自如,婉转上口。其用韵

亦富于变化,节奏鲜明,读来今声玉振,韵味悠长。其中还

有不少描写爱情和契阔离合情思的诗句,深切而感人如“思夫

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云中君》。

《离骚》思想内容(76)

1.忠君与爱国。屈原时代,楚王是楚国的象征,臣民只有通

过君王才能够实现自己振兴国家的愿望。屈原是楚国同姓贵

族,其爱国之情与宗族感情是连在一起的。屈原对宗国命运

的担忧,使得离骚中始终激荡着一股忠怨之气。

2.离骚展现了诗人坚贞高洁的人格,使得屈原成为后代无数

文人景仰的对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诗

人,既有内美,又注重加强修养,培养才干,渴望为振邦兴

国而有所作为。他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妥协同流,宁

死也不改变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卜而求索,一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他反复

用各种意象来表现自己高尚的品德,饮木兰之路,餐秋菊之

英。这些都是诗人坚贞,私立着是独立人格的隐喻。

3.离骚作为屈原灵魂的自传,也表现了诗人的美政理想。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他所向往服膺的“二三”之政,

尧舜之治,其实都是对君主品德的强调。

其次举贤授能,罢黜奸佞。诗人称赞商汤夏禹“治举贤而授

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充分肯定选贤任能,在国家治理中的重

要作用。

再次,修明法度也是屈原美政理想的重要内容。诗人对固时

俗之工巧兮,缅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

度”的社会现实十分愤慨,主张“循绳墨而不颇”的政治制度。

离骚艺术特色(77)

离骚作为先秦时期一首,卓绝千古的抒情长诗,其艺术特色

十分鲜明。他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峻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通过

第一人称口吻,抒写了自己高贵的家世,奇异的诞生,非凡

的气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等,表现自己的超群拔俗;

又通过其言行境遇情怀抱负和追求展示其心灵世界。诗篇为

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

格的艺术形象。

其次幻想虚构与现实回顾交替运用,亦幻亦真,也是离骚的

一大特色。诗篇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

实世界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亦真亦幻,构成变

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诗人在陈词重华之后,却继之

以现实的处境,现实的选择“估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

再次,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的运用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

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一系列用比,创造出一种寄托遥深,

耐人寻味的意境,用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志趣。其中最引人

注目的意象是香草与美人。美人之喻,或喻楚王,或自喻,

前者“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峨

眉兮,谣诿谓余以善淫”。香草,香花多用来象征自己高洁的

人格,高尚的志趣,非凡的气度。

最后,离骚在诗歌体制语言上也有很大创新。

从诗歌形式上看,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句式长短不齐、

参差错落、鲜明生动、灵活多变的新诗体,后人称之为骚体。

就诗歌语言而言,《离骚》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不仅丰富

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语

助"兮的大量运用,隔句一见,既促成句式的变化,又表达

了感叹抒愤的语气,极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另外,大量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字,“零落,纯粹,陆离”

等,使音调更加婉转而凄凉,从而更好的表达诗人悲伤的情

绪。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83)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制。以杂言为主,句式灵

活而富于变化,大量使用三字结奏,对五、七言句式的形成

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楚辞浪漫幻想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构思。开辟了中国古

典文学新途径。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至深。《离骚,九歌,

天问》中神话故事的运用使诗歌呈现飘渺迷离,(桔)怪神奇,

亦真亦幻的审美效果,为后世诗人李白,李贺等继承。

再次,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不小的影响。曹

植的《洛神赋》、杜甫《佳人》,陈子昂、李贺的咏物诗皆受

其影响。

最后楚辞的语言善于渲染、夸饰,词语繁富,铺陈写物极形

尽貌,十分重视外在形式之美,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提供

了借鉴。

第一章秦汉散文

名解《吕氏春秋》p91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

流之说编写而成,由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

六论(每论六篇)组成,共160篇。从思想倾向看,《吕氏

春秋》表现出明显的整合诸子,吐纳百家,又以道家精神为

基本指导思想的特征。从著作体例和思想建构看,《吕氏春

秋》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一部有统一思想体系和理

论规划,又结构严谨的说理著作。主要通过对天地万物自

然规律的探寻来论证人类社会的经世治国之理,所以,其

论道议证,评乐审世,无不表现出征采广博、视野宽广的

特点。也非常善于运用类比推理,举事论证,说理平实,

文风疏畅。还继承先秦诸子以寓言故事说理的传统,创作

了大量的寓言。《吕氏春秋》的文章既继承了先秦诸子说理

酣畅的风格,又有推论严密的逻辑性:既蕴含丰富的思想情

感,又显现出明显的现实精神,典型的体现了由先秦至秦

汉文风转变的特点。

《淮南子》P94淮南王刘安主编的由其门客集体完成,

是西汉前期著名的论证著作。共21篇,主要通过对“天地之

理”的探讨来论证“人间之事”和“帝王之道”。在论述其治世

理念时,《淮南子》善于“假譬取象”,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

说作为说理的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表现出浓

郁的文学色彩。

第二章司马迁和史传文学

《史记》是一部汇通天人,贯通古今,熔铸着司马迁血泪

和生命精神的历史巨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实际有12本纪,十表,八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组成,

共130篇50余万字系统技术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

武帝时期华夏上古3000年社会历史的辛酸严格,形成了一

个严谨。完整的纪传体体系。

史记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从时代精神看。汉武帝时代是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

与经济繁荣,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相适应,思想文化建设也

得到了充分发展。

其次,从文献积累看。汉初以来,朝廷大收篇籍,广开献书

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积累了大量图书资料和国

家档案。

再次,从家世传统看。司马迁出生于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

是西汉前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在汉武帝建元、元封年

间曾任太史令。

最后,从个人素质看。司马迁的学识和经历为他写作《史记》

打下了坚实基础,营造了有利条件。

《史记》的思想价值

第一,《史记》深刻体现了司马迁历史认知的朴素唯物思想。

第二,《史记》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最高统治者的丑恶和社会

的腐败黑暗。

第三,《史记》热情歌颂历代的忠臣良将,极力张扬忍辱负

重,百折不挠,积极奋斗,英勇豪迈的人生精神。

第四,《史记》特别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对经济与社会

文化关系进行了深刻独到的思考。

第五,《史记》还非常重视社会下层力量对历史发展的推动

作用,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肯定他们不为官方舆论所容的

行为举动。

第六,《史记》还站在时代的高度维护国家统一,主张民族

平等,反对战争侵略。

当然,司马迁对历史的'实录'和认识是以司马迁的历史认

知观念为标准的,在正统史学家看来未必完全符合统治者的

思想理念。

司马迁以卓越伟大的史学,史识,史材,成就了《史记》思

想价值的丰富性,独特性和深刻性,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

和文学史上的丰碑地位。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史记》确立的以人物为主中心的历史书写范式开创了我国

古代传记文学的先河。其‘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但'

的文章风格,成为历代散文家学习的楷模。《史记》在写入,

叙事和语言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超的文学成就。

一写人艺术

一个性化表现.司马迁描写人物不仅仅是对其表层的

生活行为进行描写,更重要的是善于从人性的深层理解人物,

对人物进行整体把握,抓住人物典型的个性,通过人物独特

的生活行为特征来揭示人物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司马迁

笔下的人物既具有丰富复杂,典型矛盾的生活内容,又具备

符合人物身份个性的精神特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除表

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外,还集中描写了与赵国命运休戚相关

的廉颇,赵奢,李牧三位爱国良将。廉颇,赵奢,李牧都是

司马迁歌颂的‘烈丈夫',但对他们‘英风伟概’的个性描

写却各不相同。廉颇公而忘私,肝胆照人;赵奢知人善用,

大义灭亲;李牧齐才英发,难避小人。这些融入个性的典型

表现,正是司马迁描写人物遵循的最高原则,也是《史记》

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艺术体现。

二互见法运用如《高祖本纪》,集中描写了刘邦作为战

略家,政治家在楚汉相争中的智慧,而在其他人物传记中,

则显示了他流氓无赖,好色粗野的生活性格。互见法的运用,

既保证了人物鲜明个性的突出展示,又兼顾了人物性格丰富

性,复杂性的表现,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同时,

互见法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巧妙的驾驭,剪裁和取舍

历史材料的文学才能。

三对比描写司马迁非常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

过对比来彰显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中

的《鸿门宴》。司马迁将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

项庄作为三组人物进行对比描写,集中展示了刘邦的从善如

流,机智应变,项羽的轻敌自傲,缺乏识鉴,张良的运筹帷

幄,不动声色,范增的急功近利,自作主张,秦桧的粗中有

细,豪气贯日,项庄的鲁莽无知,勇不成事。司马迁通过这

样的对比不仅凸显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且也客观

地展现了刘邦阵营君臣之间心有灵犀,配合默契,项羽阵营

离心离德,各逞其能的政治情势,深刻地揭示了项羽集团失

败的原因。

四以小见大法。司马迁描写人物,既重视人生大事,行

动轨迹的勾勒,又注重日常琐事,生活细节的点染,善于通

过生活琐事的描写,从细微处揭示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李

斯列传》通过李斯少时见仓中鼠和厕中鼠的不同境遇,慨叹

人生的不同命运。发誓一生做仓中鼠,揭示了李斯对名利地

位的强烈渴望,李斯一生的行事都是以此为核心展开的。这

种管中窥豹,以小见大的描写方法,不仅使人物描写富有浓

重的生活化气息,而且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充分

显示了司马迁细节描写的艺术功底。

五心理描写《史记》刻画人物,既注重外貌肖像描写,

也非常重视心理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刻画,

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司马迁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往往通

过人物言行的精细变化来表现。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使

酒骂座'一节通过对灌夫“不悦”“怒”“嬉笑”“发怒”“大

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灌夫在武安侯婚宴上耍酒疯的内

在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过程。心理描写的大量运用,不仅使

司马迁笔下创造的人物形神兼备,出神入化,而且也使司马

迁的人物描写表现出浓郁的小说化色彩。

其他如个性化语言的运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渲染等也是司马

迁常用的写人艺术手法。

二叙事艺术P106

首先,别具匠心的谋篇布局。

其次,善于把握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的因果关系,于跌宕腾

挪的叙述中揭示事件发展的深层动因。

再次,注重对故事情节曲折有致的叙述和场面的精细刻画,

充满浓郁的传奇化,戏剧话和小说化色彩。

最后,叙述风格多样化

三,语言艺术P108

首先,人物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生活处境,具有鲜明

的个性化特征。

其次,叙述语言疏荡简劲,情态万变,既充满抒情性,又极

富表现力。

再次,《史记》还大量采用民谣俗语来增加文章语言的表现

力。

《史记》的影响P108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

史上产生过深远巨大的影响。作为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

《史记》的写人艺术,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是历代古文家学

习的楷模,后世如唐宋八大家,明代散文家,清代桐城派等

著名的散文大师均以《史记》为范木。《史记》描写的许多

故事也是后世戏剧小说家取之不尽的源泉,成为他们不断演

绎的素材。而《史记》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价

值,更是为历代文人所崇尚。司马迁与《史记》永远是我国

文化史,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汉书

汉书的历史文化价值(影响)P109

一,《汉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汉代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

矛盾和斗争,批判了汉代社会贪污腐化。奢侈淫乐的社会风

气。这些描写对深刻了解西汉社会政治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二,《汉书》还比较全面地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