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学习方法导论
1.分析敌情
分析考纲,提出重点、难点
2.解决之道
提出学习方法
分析敌情篇
流
布
&菌
肝
鲁
感
痢
炎
菌
离
流
消
病
出
毒
流
脑
血
与
感
伤
隔
热
结
离
寒
艾
核
霍
滋
总狂
乱
病
论犬
乙
病
内容特点
1.基础部分:
抽象,不易理解
2.各论部分:
涉及疾病多,记忆内容多
解决之道篇
1.学习步骤
先各论再总论从感性到理性;水到渠成
2.各论部分
抓住重点
分部学习
强化记忆
抓住重点
流
菌
肝
布
感
△痢
炎
鲁
离
消
菌
流
出
毒
病
流
脑
血
与
感
热
伤
隔
结
离
艾
寒
核
滋
霍
△狂
病
乱
犬
乙
病
脑
强化记忆
1.理解第一
2.构建知识体系
联系,对比,总结
3.巧记方法
表格,图片,口诀,诗歌,故事
4.试题训练
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感染与免疫
概念:
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
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
A.有无病原体
B.有无感染后免疫
C.有无发热
D.有无传染性
E.有无皮疹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
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
病原体-螺旋体、肮毒体等
寄生虫:
L原虫和蠕虫等
机会性感染:
有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
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异位寄生时生可引起宿主的损
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感染分类
首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混食感迷人体同肘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
△
混合感染O
口
重彝感染3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早期状态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长期状态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主要方式:①非特异性免疫屎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从母
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C
不留痕迹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型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三无一有
隐性感染考点:
1.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辅助检查异常。
2.一有:有抗体。
3.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
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健康携带者
B.潜在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不典型病例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型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
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者
E.潜伏性感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
A.找到病原体
B.发现体征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生化检查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型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
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即传染病发病。感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
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全有:
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
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
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为恢复期携带者
无症状;
带菌/毒:排出病原体一传染别人
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某些部位后,机体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原体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一
择机(免疫低时)发病
择机而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局限在机体的某些部位,但机体免疫功能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
旦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发病。此种表现属于
A.病原携带状态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0.显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某些部位后,机体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局限
化,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原体才引起显性感染。
小结
隐性感染者最多见
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最易识别
病原体被清除
强调携带
传染他人
国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者
强调潜伏一
全都有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找机会发病
不传染他人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
三个因素。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病原体的数量
B.病原体的毒力
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D.病原体的侵袭力
E.机体的抵抗能力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
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方式
直接侵入人体:钩端螺旋体、钩虫丝状坳和血吸虫尾坳
经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
病毒性病原体常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内。
有些病原体的侵袭力较弱,需经伤口进入人体,如破伤风杆菌、狂犬病病毒等。
2.毒力
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由革兰阳性菌产生,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而起作用。
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导致炎症和免疫损伤致病。
毒力因子:
穿透能力(如钩虫丝状蜘)
侵袭力(如痢疾杆菌)
溶组织能力(如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一些细菌还能分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细菌素也是一种毒力因子。
3.数量
相同病原体感染,致病力与病原体数量成正比
不同病原体最低致病量有很大的差别。如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伤寒是10万个,
细菌性痢疾只需要10个就能致病。
4.变异性
通过抗原基因的变异、遗传信息的交换、耐药性的形成,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使机体
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减低或消失,从而使疾病继续或慢性化。
宿主之间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如肺鼠疫。
数量
毒力
侵袭力
变异性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免疫反应分保护性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
前者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
后者能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和组织损伤。
保护「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保护性免疫反应一
L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
破坏
保护性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是机体对进入人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
特点:
1.先天遗传而来,对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
釐
2.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不存在二次免疫应答。
与生俱来;非特异性
(1)天然屏障作用:
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
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和粒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完成。
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纤维连接蛋白和各种细胞因子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
病原体。
细胞因子主要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激活后释放的一类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物
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指宿主对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并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特点:
1.具有特异性及二次免疫应答。
2.不能遗传。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对比: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无分别攻击精确制导攻击
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
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来杀伤、济除病
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主要依赖细胞免疫清除。
T淋巴细胞分为CD4和CD8两个主要亚群。
艾滋:CD4
(2)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介导。
致敏的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
免疫球蛋白(Ig)o
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A、IgD、IgE、IgG及IgM5种
IgM抗体最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持续时间不长;
IgG为恢复期抗体,持续时叵长,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IgA主要是在呼吸道、消化道局部产生的抗体;
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IgD的功能尚不十分明确。
A.IgA
D.IgE
C.IgG
D.IgM
E.IgD
近期感染的标志的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IgM抗体最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持续时间不长。
在腔道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起保护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IgA主要是在呼吸道、消化道局部产生的抗体。
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多用于回顾性诊断的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IgG为恢复期抗体,持续时间长,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小结:保护性免疫反应
IgA、IgD、IgE、IgG及IgM
参与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是
A.补体
B.细胞免疫
C.溶菌酶
D.肿瘤坏死因子
E.单核-巨核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特异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不利破坏
病原体在侵入人体过程中,可引起机体出现异常免疫应答,表现出对人体不利的一面,
即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分类
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
II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
III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
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可见于寄生虫感染时的过敏反应。
IV型变态反应可见于细胞内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布鲁菌病等。
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部位
2.机体内定位
3.排出途径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1.直接损伤
2.毒素作用
霍乱弧菌分泌霍乱肠毒素引起剧烈腹泻;
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导致发热、微循环障碍及DIC等。
3.免疫机制
病原体侵入机体,通过病原体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
(三)重要病理生理变化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与机体互相斗争过程中,导致多种病理生理变化。
常见的主要有发热、代谢、内分泌改变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人群易感性免疫性
呼眼3
消s
人匕对情染
化¥
接f
病筋通易感
虫f
液
m•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A.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B.病原体,感菌动物,易感人群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传播途径
E.社会环节,自然环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包括
1.患者轻型患者易被忽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慢性患者长期排出病原体,是重
要的传染源。
2.隐性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是重要的传染源。
4.受感染的动物
以啮齿动物最为常见
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
出血热等。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因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飞沫或气溶胶引起,如肺结核、麻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等。
2.消化道传播:
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水源或食具,在易患者进食时获得感染,如霍乱、伤寒、细菌性
痢疾和一些寄生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
3.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染源
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间接接触传播:
也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
品而造成传播。
4.虫媒传播: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的传播C
猪人
在于血液或体液中的病原体通过输血、使用血制品、分娩、性交而传播,如疟疾、乙型
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6.母婴传播
由母亲传给胎儿或婴儿称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
包括: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引起的传播;④哺乳传播等。
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疟疾
E.狂犬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艾滋病可经胎盘传播和哺乳传播。
7.土展传播
土瓦被病原体污染(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泡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
如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引起感染。
8.医源性感染
(三)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
人群易感性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1.人群易感性增高的因素
①新生儿初生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者、非流行区居民迁入流行区、免疫人群减少
等;
②许多传染病流行或人工免疫后经一段时间,其免疫力逐渐降低,其患者又成为易感人
群,因此传染病的流行常有周期性;
③新的传染病出现或传入,如SARS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
2.降低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①对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及必要时强化免疫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重
要的措施。
,②传染病流行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在传染病流行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群对该病
易感性降低。
下列各项,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是
A.新生儿增加
B.非流行区人口迁入
c.免疫人口死亡
D.新的传染病出现或传入
E.接种疫苗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降低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①对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及必要时强化免疫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
最重要的措施。
②传染病流行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在传染病流行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群对
该病易感性降低。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传染病的发生与季节性、区域性等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夏季流行菌痢等肠道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冬春季流行流脑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长江中下游有血吸虫病流行
2.社会因素
社莉面叁济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人口密度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3.个人行为因素
人类自身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也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这些
行为和习惯往往体现在旅游、打猎、集会、日常生活、豢养宠物等过程中。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A.病原体、人体和环境
B.病原体、感菌动物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E.病原体和环境
『正确笞案」D
『答案解析」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1.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2.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C
传染性是指病原体能够通过特定途径感染给他人。
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c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固定的传染期,是确定
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
(1)流行性
①散发: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近几年发病率处于常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②流行: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高于一般水平。
③大流行:某传染病流行范圉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
4暴发: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在某一地区或单位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
内,多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导致的。
(2)季节性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夏秋季节流行。
季节性的发病率变化与气温、湿度、传播媒介、人群流动等因素有关。
(3)地方性
传染病发病率在空间(地区分布)中的分布特点。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痛也只限于一定地
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又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4)外来性
是指在国内或地区内原来不存在,而从国外或外地通过外来人口或物品传入的传染病。
4.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
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乙型脑类等),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一些细菌性传染病(如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后保护性免疫仅为数月至数年;
也有的感染后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或仅产生有限的保护性免疫,容易重复感染,如血吸虫
病、蛔虫病等。
小结:传染病基本特征
L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A.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C.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D.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E.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征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四个期。
1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潜伏期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是
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间
B.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间
C.从病原体侵入到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时间
D.从起病到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时间
E.从发热到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时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2.前驱期
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前驱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乏力、肌肉及关节痛等,为很多
潜伏期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患者表现出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特征性的皮疹、肝脾大和脑膜刺激征、黄
疸、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等。
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临床_L称为恢复期。
一些患者还有传染性。
症状明显期
潜伏期
根据演变过程,一般将急性传染病分为
A.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B.初期、极期、恢复期
C.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演变过程,一般将急性传染病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
复期。
5.复发与再燃
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二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
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
s11乙[y
好了再犯没好就犯
复发是指
A.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B.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
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
C.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
D.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E.传染病痊愈以后再次发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
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6.后遗症
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不能恢复正常。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
发疹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表现
为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
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传染病;
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是传染病中最
常见的一型。
传染病的诊断
诊断的主要方法
L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资料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C.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D.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E.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资料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免疫学检测
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治疗
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的原则
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结合。
2.中医中药的治疗原则
积极参与。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A.一般治疗和特效治疗
B.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C.病原治疗和消毒隔离
D.对症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E.病原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包括隔离、护理、饮食、心理治疗和支持疗法。
2.对症治疗
3病原治疗
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抗病毒治疗、血清免疫制剂治疗
4.康复治疗
5.中医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1.传染病报告
2.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我国法定传染病
r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鼠疫和霍乱
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26个(病毒性肝
传染病《炎、传染性非曲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艾滋病、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
伤寒等)
、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n个
小结:甲类传染病
L鼠疫
2.霍乱
记忆:老鼠乱窜
我国甲类传染病是
A.鼠疫,伤寒
B.鼠疫,霍乱
C.霍乱,伤寒
D.霍乱,出血热
E.出血热,伤寒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甲类传染病
1.鼠疫
2.霍乱
甲类传染病属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等按甲类传染病报告和管理。
飞炭灰
需要进行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
A.猩红热
B.麻风病
C.艾滋病
D.霍乱
E.血吸虫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甲类传染病
1.鼠疫
2.霍乱
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
A.手足口病
B.猩红热
C.肺炭疽
D.艾滋病
E.登革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等按甲类传染病报
告和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
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
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隔离
隔离是指将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
行沿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
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1.严密隔离
对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柒病,如霍乱、鼠疫、狂犬病、SARS等甲类或传染性极强的
乙类传染病等
2.呼吸道隔离
对由患者的飞沫和鼻咽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白喉、百日
咳、肺结核等,应做呼吸道隔离。
3.消化道隔离
对由患者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食具而传播的传染病,如伤寒、菌痢、甲型肝
炎、戊型肝炎、阿米巴病等
4.血液-体液隔离
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及体液而发生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钩端螺旋体病等
5.接触隔离
对病原体经体表或感染部位排出,他人直接或间接与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引起的传
染病,如破伤风、炭疽、梅毒、淋病和皮肤的真菌感染等,应作接触隔离。
6.昆虫隔离
对以昆虫作为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丝虫病等,应作
昆虫隔离。病室应有纱窗、纱门,做到防蚊、防蝇、防蜻、防虱和防鼠等。
7.保护性膈离
对抵抗力特别低的易感者,如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严重烧伤患者、早产婴儿和
器官移植患者等,应作保护性隔离。在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尤其应注意避免医源性感
染。
消毒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消毒有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两大类。
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等,可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选择采用。
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同易感人群接触,必要时可进行潜伏期预防
性服药。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可提高人群的主动性特异性免疫,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
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使机体获得被动特异性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的作用。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I).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传染病的防治原则: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重点提示:
L甲类传染病
2.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3.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一一传播途径一一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5.传染病治疗
治疗,护理,消毒隔离
6.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肝炎
主讲:邵启轩
病毒性肝炎概述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
二十由侬“太克小入面受白
HepatitisB
virus
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II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分类特点
分类
r甲
发
只
乙
展
有
丙
为
急
丁
慢
性
性
分类:传播途径的区别
”甲
乙
经[丙乙丙丁:
□J血;接触;母婴
T
.戊
记忆:
做家务,消极
甲、戊肝炎
消化道传播
急性
指出下列哪种是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
A.注射、输血
B.蚊虫叮咬传播
C.唾液传播
D.垂直传播
E.粪、口传播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
对病毒性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重型肝炎不会发展为肝硬化
B.甲型肝炎无慢性带毒状态
C.慢性肝炎均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D.丙型肝炎不会发展成肝硬化
E.肝细胞癌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无关
『正确笞案」B
答案解析「甲型肝炎不形成慢性和病毒携带状态。
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HAV)RNA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
戊型肝炎病毒(HEV)RNA
DNA——乙肝病毒
记忆:第一
属于DNA病毒的是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
E.戊肝病毒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
1.甲型肝炎病港(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人类嗜肝RNA病毒属。
HAV的抗原性较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HAV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
含有HAV的粪便室温下放置1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对有机溶剂如乙酸等有抵抗力,耐酸、耐碱。
60C。1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00C。1分钟可完全灭活。
对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甲醛及氯类等消毒剂敏感。
骼
梯
重要考点:抗体一IgM、I®
IgM抗体
多于起病早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抗体
可长期存在,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重要考点:抗体——IgM、IgG
MMIgM
GGIgG
妹妹——岁数小——近期
哥哥——岁数大——既往
举一反三:乙肝抗体
抗-HBcIgM阳性
妹妹一岁数小一近期
抗-HBcIgG阳性
哥哥——岁数大——既往
举一反三:丁肝抗体
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标志。
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标志。
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A.抗HAV-IgM
B.抗HAV-IgG
C.抗HAV-IgA
I).抗HAV-IgE
E.抗HAV-IgD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HAV的IgM抗体多于起病早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所以抗HAV-IgM
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2.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
属嗜肝脱耐核糖核酸病毒,完整的HBV颗粒又名Dane颗粒,直径为42nm,分为包膜与
核心两部分。
病毒构造(Dane颗粒)
包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
和e抗原(HBeAg)。
Dane颗粒
专题
HBV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
(1)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与抗-HBs(HBsAb)
(2)核心抗原和抗体:HBcAg与抗-HBc(HBcAb)
(3)e抗原和e抗体:HBeAg与抗-HBe(HBeAb)
第步:记忆英文
HBsAg与抗-HBs(HBsAb)
HBcAg与抗-HBc(HBcAb)
HBeAg与抗-HBe(HBeAb)
Ag——抗原
Ab——抗体
谐音记忆:高原;笔体
小志省同,清7
HBs
HBsAg与抗-HBs(HBsAb)S——表面
记忆:
死要面子
HBcAg与抗-HBc(HBcAb)
C----核心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体
HBcAb核心抗体
HBcAg核心抗原
HBeAge抗原
HBeAb已抗体
第二步:搞清抗原抗体本质
抗原:病毒成分存在或复制
抗体:人体对抗原的反应曾经感染或保护性抗体
抗原免疫系统抗体
临床实例
HBsAg抗-HBsHBeAg抗-EBe抗-HBc诊断
+++大三阳,现症感染,传染性强
第三步:HBV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
表面抗原和抗体:
HBsAg与抗-HBsA
前S1抗原与其抗体
前S2抗原与其抗体
HBsAg考点曾用名:澳抗
L体内存在病毒
-HBV感染的一个指标
存在
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
2.HBsAg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sAg
“空心汤团”
无复制
陷阱考点
HBsAg阳性一定有传染性。(x)
HBsAg
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之一
是HBV感染的基本标志。
HBsAg阳性见于
病毒携带
乙肝的潜伏期、急性期
慢性乙肝
与HBV感染有关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BsAg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
临床实例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诊断
小三阳
+++存在病毒
有无传染性应结合HBVDNA检测结果
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I).抗-HBe
E.抗-HBc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HBsAg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之一。
保护性抗体
抗HBs阳性考点
——特异性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
——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小结:HBsAg和HBsAb
l.HBsAg阳性-存在病毒一感染HBV(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
2.HBsAg无复制无传染性
3.HBsAb为保护性抗体(唯一的)
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抗体是
A.抗-HBs
B.抗-Hbe
C.抗-HBc-IgM
D.抗-HBc-IgG
E.抗一HBV-DNA
表面防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HBsAb为保护性抗体(唯一的)。
核心抗原和抗体临床意义
HBcAg阳性
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不易检出。
核心
深藏
核心抗原和抗体临床意义
抗-HBc:最早出现的抗体
抗HBc-IgM:
是HBV近期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近期活动的标志。
抗HBc-IgG:
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小结二套心抗原和抗体
有传染性
示易检出
血清中常规检查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
A.HBsAg
B.HBeAg
C.HBeAg
D.抗-HBe
E.抗-Hbe
核心
深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血清中常规检查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HBcAg0
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抗-HAV
B.抗-HBs
C.抗-HBc
D.抗IIBe
E.抗-HDV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抗-HBc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抗体。
e抗原和e抗体
HBeAg阳性复制
——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抗-HBe阳性恢复
——HBV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E―复
e抗原:复制
E——复
e抗原:复制
e抗体:恢复
下列各项,表示HBV复制活跃的指标是()
A.抗-HBs
B.HBsAg
C.HBeAg
D.抗-HBe
E.抗-HBc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HBeAg表示HBV复制活跃。
小结乙肝,沆原抗体核心考点:
血中检出临床意义
存在感染;无复制无传染性;
HBsAgV
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HBsAbV保护性
HBeAgX有传染性
第一个出现的抗体;
HBcAbV
IgM一近期,活动;IgG—曾经
HBeAgV有传染性;正在复制
HBeAbV恢复
慢性乙肝患者,化验乙肝五项指标,HBsAg(+),抗-HBc(+),HBeAg(+),ALT120U/L,
其意义
A.病毒有复制,肝脏有损伤
B.病毒无复制,无传染性
C.有传染性
D.肝脏有损伤,无传染性
E.病毒有复制,有传染性,肝脏有损害
『正确笞案」E
「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病毒有复制,有传染性,肝脏有损害。
(1~4共用选项)
A.HBsAg
B.抗-HBs
C.HBeAg
D.ia-HBdgM
E.抗一HBcIgG
1.存在病毒但不能确定是否有传染性的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HBsAg提示存在病毒但不能确定是否有传染性。
2.保护性抗体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抗HBs是保护性抗体。
3.存在病毒且乙肝病毒复制有传染性的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HBeAg提示在病毒且乙肝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4.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指标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抗-HBcIgG提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
位于核心部分,是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HBVDNAP):
亦位于HBV核心部分,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是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
最说明问题
HBV对外环境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至数年
加热60(710小时、lOOblO分钟、高压蒸汽消毒可被灭活
对次氯酸、甲醛及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敏感,对乙醇不敏感
丙型肝炎病毒(HCV)
HCV是一单股正链RNA病毒,黄病毒属
核昔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HCV分为若干个基因型和亚型
抗HCV
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
HCV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丁型肝炎病毒(HDV)
丁型肝炎病毒是需与HBV共生才能装配成复制的一种缺陷病毒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需与HBV共生
血清或肝组织中HDVRNA是1IDV现症感染的直接证据
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标志。
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标志。
DNA/RNA一感染直接标志
放之四海而皆准一甲乙丙丁戊
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为无包膜球形颗粒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血液中可供检测的标记物有抗-HEV、抗-HEVIgM和HEVRNA,在肝细胞中可检出HEVAg0
流行病学
L传染源
甲、戊型肝炎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
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肝炎:
粪-口途径传播
如水源或食物(如贝类海产品等)被污染可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
1988年上海市
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甲型肝炎流行
在4个月内共发生31万例
乙丙丁型肝炎传播途径
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器具等传播;
②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接触产道血液等传播,乜可经哺乳及密切接触
传播.或通过胎盘造成宫内感染);
③性接触传播;
④I其他,如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3.鳗甫情矗青的血液及箕他分泥病而受震央
下列各项,不属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是()
A.静脉注射
B.粪一口
C.输血
D.母婴传播
E.性接触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丙型肝炎传播途径
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器具等传播;
②母婴传播;
③性接触传播;
,④其他,如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感染甲肝病毒后机体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感染HBV后如产生抗-HBs.一般不会再次感染
感染年龄越小演变为慢性的几率越高
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1.甲型肝炎: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高发地区常呈周期性流行。
2.乙型肝炎:见于世界各地,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HBV
3.丙型肝炎:输血与使用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血液透析者、肾移植者、同性恋者等
为多见,易转为慢性。
4.丁型肝炎
5.戊型肝炎:戊型肝炎发病与饮水习惯及粪便管理有关。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泛滥之后。
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
L甲型肝炎:免疫应答损伤
2.乙型肝炎:免疫应答损伤
3.戊型肝炎:免疫应答损伤
4.丙型肝炎:免疫应答损伤+直接损害
5.丁型肝炎:免疫应答损伤+直接损害
病理
基本改变:
①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②炎症渗出反应
③肝细胞再生
④纤维组织增生
L急性肝炎
肝脏肿大,表面光滑。
镜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 六 认识图形第2课时 我说你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7 It's raining Section A 第1课时(1a-2d)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机械波 5 波的干涉、衍射教学设计2 教科版选修3-4
- 10我们爱和平 教学设计
- 4《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Spring Is ComingLesson 2 It's Getting Warmer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5课《描绘美丽的大自然》教学设计2 川教版
- 13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4秋三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4 Unit 2 Its black dog教学设计 外研版(三起)
- 幼儿园小班科学:《小鸡和小鸭》 PPT课件
-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看图写话专项加深练习题含答案
- 焊接工艺评定及焊接工艺技术评定管理标准
- 洗衣房各岗位工作流程
- 基于SWOT分析的义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
- 基于自适应滤波对音频信号的处理详解
- 油浸式变压器工艺文件汇编
- 并网前设备电气试验继电保护整定通讯联调完整资料
- 南方科技大学机试样题练习南方科技大学样卷
- 电子公章模板
- 北京广安门中医院门诊楼层分布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