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杭二统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杭二统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杭二统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杭二统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杭二统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二中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语文试卷命题:盛旭峰斯剑鸣张心意林谢圆校对:斯剑鸣盛旭峰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直接靠土地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材料二: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世纪80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材料三: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1页/共10页丁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开端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更新的发端,正是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才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两大题材之首的“乡土题材”成为百年不衰的主旋律。因此,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所谓乡土文学主要成就在乡土小说领域之中。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将乡土中国的整体背景搁置在故事叙述中去抒写,也就是“典型环境”;其次,把批判性的哲学思考融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事中,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刻地呈现恢弘的时代;再次,就是在审美的创造中,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典型性格”,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至今无人超越。上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史》的作者,从文学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您认为中国百年乡土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丁帆: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黄金时代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80在鲁迅的旗帜下形成的“乡土小说流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尽了一个行将走向灭亡时代的悲剧,大量的小说在启蒙意识中实现着审美的变化;后者却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诸多引进的新方法基础上,呼唤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到来,林林总总的审美技术融入了乡土小说的实验之中。到了世纪之交,由于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有人认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乡土文学将走向消亡。您如何看待现代文明处境对中国乡土文学的重塑?丁帆: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己。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能否创作出乡土文学的鸿篇巨制,关键在于作家有没有观察时代的恢弘视野,有没有对它进行深邃的哲思,当然还要具备与内容相匹配的审美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生活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者孤立的社会圈子。B.“现代性”和“乡土性”并非对应概念,但“现代性”会烛照出“乡土性”的幽暗,对“现代性”的反思还常引发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C.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大题材之首的“乡土题材”之所以成为了百年不衰的主旋律,是因为出现了“乡第2页/共10页土性”这一新的特征。D.由于多样的审美技术融入乡土小说的实验中,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土中国》中找到答案。B.进入现代后,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失去了作为社会规范原有的有效性和坚固性,这导致传统的伦常关系发生了变化。C.鲁迅小说具有“典型环境”、哲学思考和“典型性格”等要素,鲁迅及其作品对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第一个黄金时代有引领作用。D.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将随乡土空间的变小逐渐走向消亡。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阐释的一项是()A.B.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在大山那深深的裙皱里,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C.被厄运击倒的人宁可拉枣棍子出门讨饭也不卖地,实在有拉不开栓的人咬牙卖掉水地,也不过是三分八D.4.在材料三中,记者是如何在采访中引出问题并将问题引向深入?请简要分析。5.新背景下,如何能让乡土文学长盛不衰?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野店李广田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第3页/共10页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每个客人这样说。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话家常了。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了,或是来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件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这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来呢。说是新闻,共实也并不全新,也许已是多少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又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东平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了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我呢第4页/共10页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潜逃了的老婆,为了她,我便作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谈了很久,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咏的: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样的歌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也许还在半掩”等语句营造出宁静又陌生的氛围。B.文中野店店主人质朴温良、体贴周到。对每个客人殷勤招待,不仅为客人提供足够的饭菜,还会在冬天抱来松枝或干柴给客人煨火,且不另取火钱。C.村消息传播的落后性以及村民们喜欢搬弄是非的陋习。D.文章引用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既暗示客人交谈时间之久,又表明他们即将离开和平温暖的“野店”,重新踏上旅途。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旅行者视角切入,主要叙述了进入野店、在野店中、离开野店时三个场景的见闻感受。B.“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侧面表现了野店简陋而古朴的特点。第5页/共10页C.文章描绘村中刁少时,融合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客观展现了人物,又表达了作者的看法。D.文章风格清新明丽,通过野店的景象人事展现了乡村的原始生命力;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奏。8.《野店》中描写了众多在野店歇脚、交流的人物,有从山里来卖水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挑担推车的等等,请分析作者描写这一人物群体的意图是什么?9.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所记的“古人的歌子”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材料二: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谓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挻挻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第6页/共10页论曰:苏软自为童子时,已有颉顽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方时A文磔裂B诡异之弊C胜D主司欧阳修E思有以救之F得轼G刑赏忠厚论H惊喜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慨,叹息,与《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慨”词义相同。B.C.D.“动于四方”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于”都是介词,但词义不同。1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方今政令得失安在A.客有吹洞箫者B.句读之不知C.感斯人言D.余始循以入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赋》中苏轼用江水、明月为喻,认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结论,表现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B.苏轼忠君爱民。当王安石欲变新法时,他直陈其弊;新政下达,他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天赋桌绝。师从其父苏洵,作文行云流水;书法自成一家,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写,体度恢弘,冠绝百代。D.史官认为,苏轼具有坚定的志向。无论是雄隽的文章,还是精明的政事,都与之有关,即便身处逆境也未曾动摇。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15.(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第7页/共10页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松树唐·白居易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双松图明·陈琏双松并立大如斗,翠色参天一万寻。岁晏风涛报林谷,雪霜不改岁寒心。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写诗人用重金换取青松幼苗,却被朋友先栽种了,自己只能无奈放弃。B.陈诗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双松的高大,又显示其气势。C.两诗都重视画面组合:白诗视听结合,重在听觉;陈诗有动有静,以动衬静。D.白诗旨在借松树写“我”的宽容和雅趣,陈诗则侧重呈现松树的品格和精神。17.结合诗歌,赏析“西风”和“风涛”这两个意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老子》中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样,都是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作者在泰山之巅观日出时天边云彩变化之美。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表现诗人的旷达;李煜在《虞美人》中,以“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亡国之恨。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文人,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那湿漉漉A青苔第8页/共10页是大地的衣裳,是阴面的使者:它将身子俯在古池碎石上,触碰池塘幽深古朴的叹息;它攀㙤森森的古槎,包裹一段经年累月的秘密。苔痕历历,似有若无,欲显还藏,诗人咀嚼青苔,就是为了抒发欲把捉而不能实握的惘然,欲知晓而B的困惑。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